禅教故事-生活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活中包含有太多的东西,但所有的一切都事关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只有在每日的生活中,日益积累生活心得,才能在生活中享受人生。

    真正的地狱

    从前,一个小沙弥总是被每天繁杂的琐事烦恼着,对生活充满了埋怨。

    于是,他去请教慧能禅师,禅师在听完沙弥的诉说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人死了之后去了阎罗殿,见到了那里安逸的生活,便为自己早不来此备感后悔。但心里实在不敢相信这便是所谓的地狱,因为在此吃喝玩乐等等都是那么的舒适。最后还是得到了负责人的确认。

    生活开始了,他每日就在吃睡中轮回,真是快乐似神仙。但随着时日的推移,生活变得无聊和乏味起来。“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聊”。他便去找那负责人寻求一份工作,即使辛苦一点也愿意。可是得到的却是否认的回答,因为地狱中除了安逸的生活外,确实没有工作。

    那人一直将地狱误认为是那美好的天堂,其实,地狱就是以它那特有的安逸来消磨人的心志,让人逐渐颓废,在其间感受世间最大的痛苦。所以,人们不要过分地追求安逸,应该在劳己体肤、苦己心志的基础上,去完成天降于己的大任。

    乞丐的勇气

    一次,一个乞丐向富商乞讨钱财,并说他们以前是旧相识。富商仔细看了看那人,认出了他就是以前家境殷实富裕的张三少,便问他为何伦落到这般田地。

    原来,张三少家由于一场大火,全部财产都化为灰烬。为了要钱买酒喝,他便去乞讨。甚至,他以喝酒来为自己的乞讨树立勇气。

    富商听后,脑中轰然一声,似乎从中看见了愚痴人间的愚痴众生,众生都是在酒、色、财、气中耗尽了一生。

    于是,他便带着对未来的困惑去请教慧可禅师。

    禅师笑着回答:“太阳从西边升起来,照在树上没有一点影子。”

    人的未来如太阳西升,是没有影子的事,因此,不要过分地去预知未来,重要的是珍惜现在,好好地生活于当下,少一些烦恼与忧伤,多一份善良和包容,人生一定会充满快乐与幸福。

    四个老婆

    有一天,佛祖给他的几个弟子讲了个故事:

    有个富商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伶俐可爱,整日陪在他的身边;第二是他抢回来的,格外美丽;第三个整日打点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工作勤奋,东奔西跑,他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

    一次,商人要出远门,旅途十分劳苦,他决定从中选一个老婆作伴。第一个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呢!”第二个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我才不去!”第三个说:“我不愿忍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最后,第四个老婆说话了:“无论你到天南地北,我都跟着你,因为我是你的老婆。”

    于是,商人便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长途跋涉。

    其实,这个商人就是我们自己。第一老婆指的是肉体,死后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指的是金钱,它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第三个老婆指的是自己的伴侣,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的;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它会永远陪伴着自己。

    正所谓天性永远与己相随,因而我们更应着重自身的天性,并守护好自己的那块心田,让生活回归到纯真和朴实的意境。

    穿衣吃饭

    睦州禅师对禅学领悟颇深,经常有许多人去拜访他。

    有一次,一个人特意去请教禅师。他问道:“我们每日都要重复着穿衣吃饭,实在是很麻烦,请问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烦恼呢?”

    禅师听后,只以四字作答:“穿衣吃饭”。

    那人听了十分不解,一下子陷入了沉思:穿衣吃饭怎么可以除去烦恼呢!

    禅师很快就看破了他的心思,继而斩钉截铁地说道:“假如你还不明白,那你就穿衣吃饭吧!”

    穿衣吃饭象征着在世间的劳碌。往往有许多人被世间一些繁碎琐事搞得身心疲惫,整日于尘世间忙碌着,无法享受美好的生活。如何才能解脱劳碌呢?必须于世间的繁忙之中,找回自己的那颗本心。以自身的本心去对待生活,原本的吃饭穿衣也就不会再成为烦恼了,反而可以长养佛性。

    买土地的农民

    有人对“世上什么最可怕”这个问题十分不解,于是,他带着这份困惑去请教定远禅师。

    禅师听后,轻声地以“欲望”作答,随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想花1000块钱买地,他从一个地方的卖主那里得知,只要交上1000块钱,在一天内(从日出到日落)用步子所圈出的地全都归买主,但最终必须回到起点。

    不难预测,那个农民将会以一日的辛苦来换取最宽广的土地。于是,第二日太阳一露地平线,他就出发了,一路向前疾走,一分钟也没有停下。在回头已经看不见出发点的地方才想到拐弯。因为他的全力以赴,不知不觉间,就看太阳快要下山了,但他已经离起点很远了,不得不走斜路向起点赶去。可太阳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下面了,由于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在离起点两步的地方,他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不过,倒下的时候双手刚好触到了起点那条线,他也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那片“宽广”的土地。

    人们往往无法逾越欲望这条鸿沟,甚至会因为过强的欲望而毁灭了自己。人心难满,贪欲无止境,人们就这样在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这也正是人性最大的缺憾。

    珍惜现在

    亲鸾上人是日本的一位著名禅师,在他九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便强烈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

    慈镇禅师问他年小出家的原因。亲鸾说,他是为了探究人要死亡和他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的原因,才一定要出家的。

    慈镇禅师听罢,表示愿意收他为徒,但由于时间已经不早,想来日一早再为他剃度。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师父!虽然您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毕竟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日。更何况师父年事已高,也不能保证明日清晨依然健在!”

    慈镇禅师默然嘉许,随即便为他剃度了。

    世事多变,重要的是珍惜现在,把握当下,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时间,去完成应该做的事情,如此才能于不断的积累中成就一番事业。

    吃鸡治病

    从前,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在诊断完身患重病的病人后,给他开出一剂药方,也很简单,就是吃一种野鸡肉。那病人却在吃了一只野鸡之后再也不吃了。他总以为自己在食用了一只野鸡肉之后,自身的重病已经痊愈。

    殊不知,治病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通过一定时间的药物服用以产生病原的抗体,从而逐渐消除病魔,身体达到康复。而不愿在艰辛中去追求成功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而回归到佛学中来,如果那身患重病的病人能真正得到了那高明医生的点化,心灵必将达到解悟。

    任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必须经过一个过程,由量变逐渐达到质的变化,而不能一蹴而就。

    云水随缘

    法眼文益禅师在先前参禅的日子里,异常用功,但始终不能契悟入道,因而特别苦恼。经过再三考虑之后,他决定云游四方,以吸收渊博的知识来参悟禅道。

    一次,在云游的途中遇到一场大雨,他便在一座地藏院挂单,寺里的知客师问他要去哪里。

    禅师说他只是随便走走而已,并没有明确的目的。

    知客师听后,便询问禅师对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的感受。禅师只以四字作答:“云水随缘”。

    知客师却认真起来,肯定地说:“‘云水随缘’可是逍遥自在了。”

    禅师听后,顿时领悟了逍遥自在的精义。

    人生在世,总是忙于东奔西走,疲于追求各种虚幻的东西,难得逍遥自在一回。云水随缘,看似简单,真正做到却是何等困难。时刻保持一颗常心,才能享受到生活中无穷的乐趣。

    最后一课

    有一天,弟子们都坐在禅师周围,听从师父讲解人生的哲理。

    可是禅师一直默然无语,过了不久,才问弟子们如何方可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听后,面面相觑,都不敢相信禅师的问题会如此简单。

    一会儿弟子们便议论开了,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甲说:“我可以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乙说他能一把火将草烧掉。丙却说可以将石灰撒在草上以去除杂草。

    听了前三位的发言后,丁发话了:“你们的方法都不能根除,斩草必除根,因此要将草根挖出来。”他说得可是一脸自信。

    禅师在听完弟子们的意见后,微笑地点了点头,继而便叮嘱他们将草地分成几块,各人依照各自的方法去除杂草。并约定来年再在此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了这里,看到的是金灿灿的庄稼,这也是他们经过多次试验后所采用的方法,并成功地除去杂草。但他们知道,师父不会来了,他已经仙游去了。那也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课,弟子们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怀念。

    要去除旷野里的杂草,只有在上面种上庄稼。回归到人的心灵,必须时刻注意修养自身的美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绿意盎然”。

    庄周梦蝶

    一位小和尚对于快乐之事十分疑惑,便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禅师。

    禅师并没有非常明确地说明,却对他讲了一个故事:

    庄周一直生活在痛苦当中,没有知己,他必须强迫自己摒除杂念,才能独自地生活下去。

    一天黄昏,他实在想放松一下,便去了郊外。那里有一片广阔的草地,绿油油的草散发出芳香。他仰天躺到了上面,尽情地享受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在梦中,他成了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草丛中尽情的飞舞着。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金色的大地,周围的景色也十分迷人,一切都是那么的快乐与温馨。他完全忘却了自我,整个人都被美妙的梦境所陶醉了。

    终归梦有醒时,但他对于梦境与现实无法区分。过了许久,清醒了的他才发出一声感慨:“庄周还是庄周,蝴蝶还是蝴蝶。”实际上,那只舞动着绚丽的翅膀、翩翩起舞的蝶儿便是他自己,而现在的庄周却没有什么变化,不过他的心态已经大有转变,也正因为这样,他终于在享受片刻的梦境当中领略到了真正的幸福。

    人生处处都有快乐,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一颗快乐的心去看待事物。如果能如庄周一样,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他的心都能让他倍感幸福,那么,世间万物,他都能从中领略到快乐与幸福。

    早餐凉了

    龙牙禅师博览群书,善谈妙理。

    有一次,一个刚入禅门的弟子,在第二天吃早餐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请教:“禅师,我想向你请教几个问题:第一,我们的灵魂能不能不朽?第二,我们的身体定会化为乌有么?第三,我们真的会投胎转世吗?第四,假如我们能投胎转世,是否还能保留前世的记忆呢?第五,禅能让我们解脱生死吗?”

    那弟子接连问了十几个问题,还准备继续发问,突然被禅师的一句话打断了:

    “你的早餐已经凉了。”

    坐而论道,不如务实参禅。永远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而有一些人往往活得异常飘渺,仿佛置身于空中楼阁一般,不切实际,自然不会有什么成就。只有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刻,实事求是地作出自己的人生规划,并照其一步一步去执行,才能铸就自己成功的人生。

    心灵的重量

    镜虚禅师与他的徒弟满空走在山间小路上。徒弟肩上背着行囊。一路行来,他总是喊累,不时要求歇脚。禅师却健步向前,对于徒弟的要求不予理睬,满空在后面跟得气喘吁吁。

    恰逢一日,两人过一村庄,徒弟仍在嘀咕。禅师见一妇女从家中走出,立即冲上前去握住她的双手,吓得她一声尖叫。那妇女的家人都以为有人非礼妇女,于是齐声喊打,朝着师徒俩猛追。禅师不顾一切地奔逃,满空背着行囊也丝毫不敢落后。

    在经过一阵猛跑之后,终于摆脱了那帮村民的追捕。此时,禅师停下来问徒弟是否还觉得行囊特重。

    “真奇怪,刚才倒是一点也不觉得行囊重了。”满空回答道,脸上还流露出惊讶之色。

    万物唯况,轻重随心,对于行囊的轻重在于自己如何去看待。我们必须放下心中的一切包袱,让自己的心灵空起来,这样步伐才会无比轻松,行路方能一日千里不觉累。

    人生之路也是如此。

    何处无佛在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吐了一口痰,侍者见了很不以为然,责备道:

    “老师!你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面呢?”

    道一禅师立即又咳嗽了两声,然后反问侍者:“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请你告诉我,到底往什么地方吐好呢?”

    侍者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于是禅房里又恢复了宁静,禅师继续着他的坐禅。

    见相真实而又不执于相,心无造作,随缘就势,那才是禅者的真风采、真境界。但若是没有达到真正悟道,仍会被外相所拘执,难以解脱。

    生活中的条规理当遵守,但是我们应当拥有一颗超然物外的心,面对世间万物泰然处之,才能体悟到生活中的禅。

    佛祖与侍者

    南阳慧忠国师身边有一个侍者,他已经服侍了国师30年,一直忠心耿耿。因而国师想帮他早日开悟。

    一日,国师像往常一样喊“侍者”,侍者一听到国师在叫他,立即答应着。

    国师对于他如此普通的回答无可奈何,便重复了好几次,但是听到的却是侍者同样的回答。

    过了一会,国师对着侍者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国师的呼喊,十分不解,便问国师:“您是在叫谁呀?”

    国师倍感无奈,但心知他生资愚笨,便对他说道:“我叫的就是你啊!”

    侍者听了,越发迷惑,于是说道:“国师,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

    实在是一个不可教化的人,国师无可奈何地说道:“你真是太辜负我了。”

    许多人难以取得成功,往往是过于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就像那位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际上佛祖与众生并没有区别。佛祖之所以能成为佛祖,是因为他相信自身普度众生的能力,承认自己是佛祖。我们应该学会从灵魂深处去体味生命的真谛,相信自我,展现自我,淋漓尽致地去挑战自己的潜能。

    敬钟如佛

    一日,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立刻被那种与众不同的钟声吸引了,他仔细聆听,神态极其专注。待钟声一停,便向侍者询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来的,才来没几天。”

    于是禅师便要侍者将他叫来,问道:“今天早晨你司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他不知禅师为何如此问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禅师说道:“不是吧?你今天早上司钟的时候,心里一定在念着些什么,否则,你不会敲出这样的钟声的。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格外高贵响亮,只有真心诚意的人才能敲出这样的声音。”

    那个小和尚沉默了一会,然后说道:“其实我也没有刻意念着什么,只是在我尚未出家之前,家师时常告诫我,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打钟时就应该想到钟即是佛,并且敬钟如佛。”

    禅师听后面露喜色,又提醒道:“往后行事时,都要保有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

    俗语说得好: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凡事用心,定可成功。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一旦养成了事事虔诚的习惯,则勿需担心何事不成了。

    无道心

    文道是个云水僧,久慕慧薰禅师的道风,所以不远千里,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求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前来亲近、随侍,请禅师慈悲开示。”

    因为天色已晚,慧薰禅师便说:“日暮了,就在此一宿吧!”

    第二日,文道醒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将粥煮好了。用餐时,因洞中没有多余的碗可用,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文道不由踌躇起来,不知道是否该接,慧薰禅师就说:“你无道心,非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憎爱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道不可以相求。人们的心里如果能去除常人的分别之心,便可以为日后种下得道的因缘。回归到现实当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去除了那种纨绔之气和净化了挑肥拣瘦之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摩尼珠

    曾经,佛陀在灵山会上说法时,手里拿着一颗摩尼珠,让四方天王一赌摩尼珠,并问他们那珠子到底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完以后,分别说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

    于是,佛陀便将摩尼珠收回,张开手掌再问四方天王手中珠子是何种颜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意,不约而同地回答道:“您手中什么东西都没有,哪来的摩尼宝珠呢?”

    佛陀听完,很不满意,便对四方天王说道:“我将世俗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了。真是有眼无珠啊!”

    四方天王于言下有所悟。

    人生在世,就应该努力开采内心的宝藏,让自己逐渐得以解脱。佛祖手中的摩尼宝珠,实质上就是指人的真心佛性。但往往人们对于这些视而不见,反被尘世的浮华迷惑了双眼,以致整日生活在昏昏沉沉当中。

    痛看野鸭飞

    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两位禅师是禅门中的两大功臣。

    有一次,两位禅师在寺外聊天散步,突然看见一群野鸭子飞了过去。马祖问道:“那是什么?”

    百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一群野鸭子。”

    马祖又问:“飞到哪里去了?”

    百丈答:“飞过去了。”

    马祖听了,就用力捏了一下百丈的鼻子,百丈大声叫痛。

    马祖责备说:“不是已飞过去了吗?叫什么呀。”

    百丈当下大悟,回房后大声哭泣。学僧们问他原因,百丈便要他们去问老师。

    大家就去问马祖禅师,怎么回事。

    马祖禅师笑了笑,说:“他自己知道,你们去问他吧!”

    大家只好再回来问百丈,却见百丈正在哈哈大笑。大家不解,就问他:“你刚才哭个不停,为什么现在又笑起来了呢?”

    百丈禅师认真地说:“我就是刚才哭,现在笑。”

    大家被弄得不知所以。

    飞过去的是野鸭子,但飞不过去的却是当下一念明朗无染的心。只有永保这样一颗内心,才能笑看世间万物,轻松愉快地去享受生活中无穷的乐趣。

    冷暖自知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从五祖黄梅那里得到衣钵心印后,怕人因妒加害,即刻向远方逃逸。但还是走漏了消息,一时僧众纷纷追赶而来,都想抢得衣钵。后来,一位叫陈慧明的禅僧追上了六祖,但自称不是为了衣钵,而是为了求法,因此恳请六祖接引。

    于是,六祖说:“既然你是为求佛而来,那么希望你先抛弃一切外缘,断绝一切思念,我再为你说法。”

    过了一会儿,六祖接着说道:“你不要想到善,不要想到恶,就在这个时候,请问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

    听了这话,慧明立刻大悟,于是又要求六祖再告诉他一些秘密的意思。

    六祖说道:“我能告诉你的,就不是秘密的意思了。如果你能反照自己,秘密就藏在你心中。”

    慧明听了,非常感激地说:“我在弘恩大师门下这么久了,却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谢谢你的指点,使我感觉得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我对自己的一切都明白了。”

    人世间又有几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往往忙于世间的一些繁杂琐事,却忽略了对自身的认识,从而难以在为人处世中实现真正的自我。

    方丈与乞丐

    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到一座寺院向方丈乞讨,方丈便让他将门前的一堆砖搬到后院去。

    乞丐听了,有点生气地说道:“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

    方丈一言不发,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便往后院走去。乞丐见状,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他整整忙碌了两个小时才把那些砖搬完。

    于是,方丈给了他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作揖道谢。

    方丈却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的钱。”

    “我会记住你的。”乞丐说完后深深地鞠了一躬,便上路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个乞丐来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后屋,让他把以前那堆砖搬到屋前去,并说这样才给他银子。但是,这个双手健康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们十分不解,师父将砖如此前后地反复搬动,究竟是出于何意呢?便请教禅师。

    方丈意味深长地对着弟子道:“砖放哪都是一样的,但是搬与不搬对于乞丐来说可就大不一样了。”

    过了许多年,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捐献了很多香油钱。他气度不凡,美中不足的就是这人只有一只手,原来他就是那个用一只手搬砖的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身所蕴含的潜能。并且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个人应该具备两种最基本的品格:一是要靠自己的劳动;二是要靠自己的头脑思考。尤其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只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才能取得成功并创造出幸福。

    找一个坐处

    苏东坡大学士和佛印禅师常常在一起参禅论道。

    一日,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听说也赶来参加,但此时已经没有空位了。禅师便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坐。”

    禅师眼见苏东坡要与自己论禅,就微笑着说道:“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那么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在本寺作为纪念。”

    苏东坡很爽快地答应了禅师的条件。佛印禅师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哪里呢?”

    苏东坡一时为之语塞,只好认输,解下腰间的玉带递给佛印禅师,大笑而去。

    我们的全身不过是地、水、火、风,没有一样实在,如何能够安坐呢?东坡居士只能俯首认输。

    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必须经常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要自命清高,如此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禅师的书法

    有一个秀才自称会写二十四家风格的书法,便自命清高,心中有一股傲气。

    一次,他去参访道明禅师,也向禅师炫耀自己在书法上的造诣。禅师不答,却用手中的拄杖在空中点了一点,就问秀才:“你会这个吗?”

    秀才茫然不知所措,无言以对。

    道明禅师便开示道:“还说自己会写二十四家风格的书法,连永字八法都不认识。”

    其中,那个秀才虽是懂得书法,但禅师更明了懂得书法的心。

    我们应该时刻以道明的禅心去生活,以一颗明明白白的心去行事,如此将会临近道明的境界了。

    杯茶映乾坤

    稽山章禅师还是一个云游僧时,曾经在投子禅师座下参禅,司柴头一职。

    一日,章禅师干完活后,在禅院里遇见了投子禅师,投子禅师递给他一杯茶以表慰劳。

    投子禅师一手递给他茶,一边问道:“这杯茶如何?”

    章禅师双手接茶,说道:“包罗万象尽含其中。”

    投子禅师继续问道:“假如一口喝尽,又会怎么样呢?”

    章禅师听完,一甩手将茶泼掉,问道:“包罗万象现在何处?”

    “可惜一杯茶。”投子禅师说道。

    章禅师话锋一转:“这只是一杯茶?”

    投子禅师沉默了一会儿,朗声重复道:“虽是一杯茶,但包罗万象尽含其中啊!”

    章禅师听了,无言以对。

    一杯茶虽少但可映乾坤,心虽无相却可包罗万象。生活的真趣在禅机盎然的灵动;人心的丰实在圆满无缺的精神。人们大可从世间万物中体味出许多奥妙来。

    大厦之材出幽谷

    慧能的老师即五祖弘忍禅师,定居黄梅双峰山东山寺,聚众讲禅,弟子达七百多人,南禅、北禅都出自他的门下。他有段语录讲述在山林培养人才的意义。

    僧人问道:“做学问为何不在城市里人们聚居的地方,而要在僻远的山里呢?”

    弘忍禅师答道:“建筑高楼大厦之木材,本来就是产在幽深的山谷,而不是生长在人群聚居处。远离了人们,就不受刀斧砍折损伤。日后长成大树,就能作为栋梁之用的材料。由此得知,在深山幽谷里培养,远远地躲避开了尘世的干扰,在山中修身养性,长期摆脱世俗事物,使眼前没有杂物事务,心中自然宁静。从此就能使道树开花禅林结果了。”

    弘忍禅师萧然净坐,不著书立说,只凭口说禅理,默默地传授学人。他阐述了“大厦之树,本出幽谷”的道理,对现在的人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当中,应该保有一颗平常心,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习过程中每一步,如此“滴水成海”,在学业上定会有所成就。

    武术中的禅道

    相传少林和尚觉运在少林寺习武多年,仍未达到“心意把”。他开始游方拜师,以求进步。

    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拜到一位武功高强的师父。师父每天除了带他上山砍柴之外,并未教他什么高招。三个月过去了,觉运沉不住气了。师父看出了他的心意,一天傍晚带他出去散步,来到树林中的一块石头前。只见师父屏住气,双目圆睁,伸出两个手指,向石头轻轻一点,石头便齐刷刷从中间裂开了。

    觉运惊得目瞪口呆。师父说:“你从少林来,应该明白少林武功讲究心法。心法就是内功,内功乃解脱生死之功也。参贯禅机,解脱于生死畏怖之域,方能心定神清,眼力到处,威猛如狮,锐如鹰猿,此乃拳术极致所在。希望你能习之精熟,自能解悟。”

    觉运深服师父之言,刻苦习练,终成禅学高僧,武林高手。

    禅与武术是“禅拳一如”、“拳禅合一”的关系。习武是从属和服务于禅的,而要想练成上乘武功,光靠苦练不行,还须有悟性,悟性从何而来?从习禅来,有了禅定,才能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心意把”。

    回到现实生活,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应该将勤奋和悟性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事业步步高升。

    真实的生活

    宋代有位高僧辩首座,住庐山栖贤寺。俗姓不详,因精通佛法,辩难释疑,被推为“首座”。

    辩首座常穿一身破僧袍,脚蹬一双破草鞋,携一竹杖,过九江。东林寺的混融和尚见他如此打扮,便呵斥他道:“作为寺院里的首座,应当为众僧的模范,你的举止如此,不是自己轻视自己吗?礼法全被你给破坏了!”

    辩首座却笑着说:“人生以适意为乐,我有什么过错啊?”说完,提笔写了一首偈诗:勿谓栖贤穷,身穷道不穷。草鞋行似虎,拄杖活如龙。渴饮曹溪水,饥吞栗棘蓬。铜头铁额汉,尽在我山中。

    混融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心中非常惭愧,深感自己的修行远远没有达到辩首座的水平。

    实际上,禅并不要求人们循规蹈矩,也不要求人们放弃自己的意愿而过那种死板教条的生活,它主张适意人生,过真实的生活。而真实的生活,是一个人把种种挂碍、妄念、尘劳和烦恼抛却之后,不为物欲所缠绕,不被成见所障蔽,不受情绪的干扰,顺性而不被妄言蛊惑的生活。达到了这种境界,才算得上是真实的生活。

    笑对人生

    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在草庵里供养一位修禅者长达二十多年。

    有一天,老婆婆有意让自己美貌如花的女儿去亲近那位禅者,禅者不仅无动无衷,还写了两句偈诗: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

    老婆婆对禅者的表现非常愤慨。她说:“我二十年只供养一个俗汉!”于是,她烧掉草庵,赶走了那个禅者。

    禅是生动活泼、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辩证的人生哲学。它不是死板生硬的说教。它要求人们实实在在地去做人做事,勇敢地冲破樊篱,面带微笑地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具有活泼愉快的性格、广阔远大的胸襟、净化安宁的心地,面带微笑处理人生中的一切,包括生活中的顺境、逆境,也包括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

    自家宝藏

    唐代越州有个叫大珠慧海的禅师,他是有名的马祖道一的弟子。

    有人问他:“什么是佛?”他说:“请看清对面,那不是佛是谁?”

    大家一齐朝潭的对面看去,只见青山连着青山,哪里有佛?

    大珠见众人为惑不解,就讲了一个他初见马祖的故事。

    当年他初次参拜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问:“你是从哪里来的?”

    大珠答道:“从越州大云寺来。”

    “你来我这里干什么?”

    “我来大师处求佛法。”

    “我这里一无所有,求什么佛?自家宝藏都不顾,抛家离舍干什么?”马祖开始点化他。

    大珠十分诧异地答道:“不知哪个是自家宝藏?”

    马祖正面开示他道:“就是现在站在我面前问话的这个人啊!你便是自家的宝藏。一切都具备和充足,无所欠缺。使用起来自由自在,何必再向外求取呢?”

    大珠于马祖言下顿然开悟。

    其实,他就从中认识了、在乎了被他“拥有”而又被他“忽略”了的那个“自我”,即领悟了本心自性。我们也应该在不断认知自我的基础上,逐渐开发出自身所蕴含的无限宝藏。

    小和尚扫树叶

    秋天到了,树叶纷纷落下。有个小沙弥,每日清晨负责清扫院子里的树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他每日早上都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沙弥头痛不已。

    他便向众人咨询是否有什么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一些。一天,有个和尚对他说道:“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去用力摇树,把树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沙弥听完,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他在第二天清晨猛摇树干后,将所有的落叶都清扫干净了。他也十分高兴,认为终于可以休息一清晨了。

    但在第二天,小和尚却见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是落叶满地。这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着小沙弥说道:“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沙弥听后有所省悟。

    世间有许多事情是无法提前的。因此,我们只能认真地活在当下,这才是最最实在的。切忌预支明天的烦恼,用微笑面对一切,用一种平和、安详的心态去贴近生活、去拥抱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