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教故事-谈往生净土的意义及弥勒菩萨信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前言

    感应,对大多数佛教徒来说,似乎都具有吸引力,这可能跟信仰者的层次,以及所修持法门有关。大约来说,讲究他力加持的法门,像净土宗、密宗,感应对它们,便占有某种程度的重要性。因此,净土宗、密宗的信仰者,也能比较重视感应,流传于历史上的感应,也自然的,比其他宗门多——尤其是,净土宗念佛的感应,更是自古至今,源源不断。在当前、乃至近代几百年的中国佛教里,净土宗一直是个最大的宗派,它之所以超越中国佛教各宗,吸引广大的佛教徒,是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并非它的学理、意境高于其他各宗。但本文不在于谈此,而是想谈一谈,早先流传于中国佛教界的另一个净土法门——兜率天的弥勒净土。

    今天,在台湾,谈到净土宗,便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净土,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的净土,有深入了解的人,似乎不多,信仰的也就更少了。至于弥勒净土,早先在中国历史上的流传,与闻的人,更如凤毛了。

    念佛往生的意义

    净土念佛法门,并不是佛法的正宗,乃是旁系,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异方便”——在特别的方便之下所提倡出来的。我们看龙树菩萨在《十法毗婆沙论》中所说,以及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所说,就可以了解。十住毗婆沙论卷易行品中载:“问曰:是不退转菩萨(最)初事如先说;至不退转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有人)或(会)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不退转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答曰:如汝所说,是伫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何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不退转,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汝言,不退转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不退转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

    于是,龙树菩萨介绍了以“信方便易行,疾得至不退转地”的念佛法门。他说:十方世界各有无数的佛,包括西方的阿弥陀佛在内,只要称念他们的名号,就会得到加被,而增长信心,能不退转于佛道。

    再来看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所说:“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往于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龙树菩萨是决定大乘佛教正统地位的大师;大乘起信论更是建立大乘佛教一个学系思想的重要论著,这两位菩萨的言论,对大乘佛教来说,都是具有权威性的。因此,从前面所引的两段论文中,可以确定,净土的念佛往生法门,是为了适应一些心志怯弱的大乘佛教徒,让他们可以藉此“方便易行”法门,而能不退心于大乘菩萨道的行持。

    大乘毕竟不是凡夫可及的事,菩萨道的难忍、难行,以及成佛的久远,更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够信受的。所以,大乘佛教不得不有各种方便,来安慰、鼓励信徒迈上大乘佛道,乃至不退道心;而念佛,祈求他力的加被,以至往生诸佛净土,就是各种方便中,最被大乘佛教徒接受的了。

    因此,一些重要的大乘经典,在高谈阔论了大乘教理之后,便导引向净土,劝行人发愿往生净土。譬如:四十卷的《华严经》,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结束,普贤菩萨劝发十大愿王之后,便导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复次,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

    而在“妙法莲华经”的最后,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普贤菩萨则将奉持法华经的人,引导至兜率天上弥勒菩萨处——

    “若有人受持(法华经)、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华严经与法华经都有经王之称,一直受到大乘佛教徒的重视。两部经中所说义理的高超、圆融与究竟,在各部佛经中,确实有王者之状。在如此重要的经典中,最后,都将阅读者引导至佛国净土。所以,也就难怪在大乘佛教中,净土宗会勇夺各宗,一宗独秀了。

    净土思想的由来

    以念佛、往生为主的净土法门,虽然兴隆于大乘佛教中;但,不可否认的,它的思想早已存在于佛教中。只是;经过长久的孕育与演变,才在大乘佛教中臻于圆满。根据教史的考察,净土思想是发源于原始佛教六念中的念佛思想,以及印度民族原有的生天思想。

    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这是佛陀教给在家皈依信徒的安心与修行法门之一,也适用于出家弟子。因为,不管出家或在家,同样都必须以佛法僧三宝为依皈,如此,自然心中要常常系念于佛法僧了。而三宝中,以佛为最尊,于是,念佛多于念法、念僧,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至于念戒、念施、念天,则是佛陀教予在家信徒的修行方法。佛世时,守持五戒是和皈依三宝是同时进行的,只要有人皈依了三宝,佛陀就告诉他,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们要守持。(在中国,皈依三宝与持五戒分开,乃是过去祖师的方便。)既然要守持五戒,自然心中也要系念于戒了,因此念佛、法、僧之后,便是念戒。戒是止恶不作,以自利为主,兼及利他;布施则是以利他为主,兼及自利,同时,也是佛门两大修行之一——修福。所以,在家信众,在持戒之后,就要行布施,因此,要念施。生天,却是除了佛教之外,所有的宗教,所一致追求的最终目标,印度民族原有的宗教——婆罗门教,自然也不例外。佛陀适应印度民情,也不免行个方便,叫在家信众念施之后,来个念天了。当然,佛陀所说的念天,有别于一般宗教求生天的意义。《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摩诃衍中说念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时,或心著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若能断淫欲,则生上二天界中;若不能断淫欲,即生六欲天中。”

    由文中可见,念天的思想不仅发源于原始佛教中,也流行于大乘佛教中——至少初期的大乘佛教行者,还是免不了念天。

    天,毕竟是胜于人间,对人间来说,它具有光明、清净、自在、美妙的好处,修行者后世能够舍人间而上生于天中,未尝不是正依两报的一大增上。

    源于佛世的弥勒净土

    由生天的思想,进一步就产生了往生兜率天内院、弥勒菩萨净土的思想。兜率天是位于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分有内院和外院。外院为一般天人所住,内院则住有补处菩萨——当来下生弥勒佛,和佛教信众。由于内院是未来佛的住处,因此,有别于一般天,被大乘佛教称为“弥勒净土”。往生诸佛净土的思想,是到了大乘佛教才正式成立,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期,在家信众希望于后世的,乃以生天为主;只是诸天虽比人间殊胜,仍然有它的缺陷,比方:天人乐多,不知修行;天人仍有死苦。因此,当佛教徒知道了兜率天有补处菩萨,常为天众说法,自然,佛教信众便希望能够往生兜率天了。譬如:佛世有名的给孤独长者,也就是祇园精舍的布施者:须达,便是往生于兜率天弥勒菩萨处。《贤愚经》卷十记载须达愿生兜率天的因缘——

    “长者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须达手自捉绳一头,时舍利弗,自捉一头,共(营)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言:‘尊(者)何笑?’答言:‘汝始于此(营)地,六欲天中,宫殿已成。’即借道眼,须达悉见,六欲天中严净宫殿,(即)问舍利弗:‘是六欲天,何处最乐?’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欲深厚;上二天中,骄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法训不绝。’须达言曰:‘我正当生第四天中。’言竟,余宫悉灭,唯第四天宫殿湛然。”(杂阿含经)五九三篇则记载:给孤独长者命终往生兜率天,还来人间见佛陀之事——“时给孤独长者疾病命终,生兜率天,为兜率天子,作是念:‘我不应久住于此,当往见世尊。’作是念已,如力土屈申臂顷,于兜率天没,现于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时给孤独天子身放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在“佛般泥洹经”中,更谈到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悲痛哀哭的三十万众,包括出家在家二众,以及天龙八部等,命终都得往生兜率天上弥勒菩萨处。不但佛教信众易得生于兜率天,就是外道,只要对佛法生一念净信,命终也得生于兜率天。《杂阿舍经》五OO篇载有一位净口外道出家女尼,因听了舍利弗的说法,不觉心喜,随口赞叹佛法,而被外道所害死——

    “时诸外道出家(者),闻净口外道出家尼赞叹沙门释子声,以嫉妒心害彼净口外道出家尼,(彼外道出家尼)命终之后生兜率天,以于尊者舍利弗所生信心故也。”

    由此可见,弥勒净土摄机之广,并且,在佛世时,已为不少的佛教徒所信仰。弥勒菩萨与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是印度历史上的人物,不像阿弥陀佛、药师佛、文殊、普贤……等菩萨,是由大乘经典所提出,而不存在于人类历史中。《贤愚经》卷十二波婆离品曾详细的记载了弥勒的出生,和亲近释迦牟尼佛的经过。佛陀在世也多次的谈及弥勒菩萨未来成佛,以及其他有关的事,散见于四部阿含中。

    可能因为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佛,同样是历史上的人物;而且,又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授记为补处菩萨,也是涅架之后,托付遗法者。因此,从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初期,一直拥有广大佛教徒的信仰,弥勒菩萨不但被视为命终后的依止者,也是生前决疑的最佳善知识。

    由于弥勒菩萨所住是在欲界天中,只要有神通,就可以前往觐见。因此,佛陀涅架之后,曾有一些阿罗汉在佛法上有疑,不能解决时,便以神通前往兜率天上,咨问菩萨。

    《高僧传》卷三释智严传载:“严昔未出家时,尝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出家受具足戒,常疑不得戒,每以为惧;又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更泛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值罗汉比丘,乃以是事问罗汉。罗汉不敢判决,乃为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弥勒答云:‘得戒’(罗汉还已)告严,严大喜。于是,步归至厨宾,无疾而化。”

    大乘佛教有一部很有名、也很重要的论:(瑜伽师地论),据说,这部论乃是印度唯识学的祖师无著菩萨,上兜率天请弥勒菩萨降临人间讲说的。

    根据真谛译:“婆薮架豆法师傅”(无著、世亲等兄弟的传记)所载:无著法师修习小乘空观之后,内心仍未满足,因此,乘神通往兜率天咨问弥勒菩萨,菩萨为他说大乘空观的修法,修成大乘空观之后,才名为“阿僧伽”,也就是中文“无著”。此后无著法师又前往兜率天几次,请问弥勒菩萨大乘经义,菩萨广泛的为他解说,回来人间之后,无著便将弥勒菩萨为他所讲的,告诉其他的佛教徒,但听他讲的人,大多不相信。无著便发愿:为了令人间众生信解大乘,但愿弥勒菩萨能够降临人间,解说大乘义理,使一切众生都相信与理解大乘。菩萨便照无著之愿,在夜间下临人间,放大光明,广集了有缘的信众,诵出《十七地经》(瑜伽师地论的别名),随诵随解其义理。经过四个月夜,才将十七地经解释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瑜伽师地论》。无著不但生前数往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命终后;也往生于兜率天弥勒菩萨处;他的弟弟世亲也一样。《三宝感应录》卷下载:“释惠海者,自画无著、世亲像,思慕所释深妙,于摄论,唯识,颇求决幽;梦二人童子来告曰:‘汝当生兜率天,汝所图无著、世亲,在彼天上,为慈氏菩萨侍者。’海曰:‘吾不意舍寿,(愿)暂在人间,住持遗教。’天童曰:‘汝从我暂往率天,决(汝)所疑。'(海)即从天童,往兜率天。见四十九重摩尼殿,其中充满青衣人;进入内院,见慈氏及无著、世亲皆俗服,语海曰:‘汝不可礼我等,在家出家尊卑不同。请咨问所疑。’海求所疑,慈氏使二侍者,为之释通。(海)复从天童来下(人间),广弘佛教,然秘此事,不语他人,没后(见)遗书中注载,乃传闻之。”

    从前面的引述,就不难发现,自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历经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至大乘佛教,弥勒菩萨一直是一般佛教徒最佳的依怙者;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净土,也是多数出家在家的佛教徒命终后所要往生的。这不仅是大乘佛教兴起之前如此,就是大乘兴起的初、中期,有了阿閃佛的妙喜净土、药师佛的琉璃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之后,弥勒净土仍然是最受佛教徒信仰的。例如:晋朝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前往印度求法时,便见到西域很多出家在家的佛教徒,都从事往生弥勒净土的修持,这时,印度的大乘佛教已进入中期之后了。

    由于法显和玄奘在印度见到大多数佛教徒,都修持弥勒净土法门,他们也受了影响,心向于弥勒菩萨,命终后,也都往生于兜率天上(欲详其事,请见大藏经中,他们的传记和西行求法的记录),而在大乘佛教传来中国,直到隋唐以前,大约有四百年的时间,中国佛教徒的净土信仰,仍然是弥勒净土的天下。后来,经过信仰极乐净土的道绰和善导等,大力的宣扬弥陀极乐净土,主张弥勒净土不如弥陀净土。于是,弥陀的极乐净土逐渐的赢取了广大佛教徒的信仰,原先信仰弥勒净土的也多有转信弥陀净土。终于,弥陀净土的信仰取代了弥勒净土,成为中国净土宗的主流。但,这并不表示弥勒净土,就没有人信仰了,实际上,在以极乐净土为主的中国佛教界,仍有不少的人信仰弥勒净土,往生兜率天上;而在韩国,据说,从古到今,他们佛教徒的净土信仰,一直都以弥勒净土为主,弥陀净土只居于陪衬的地位。

    弥勒菩萨的感应

    兜率天的弥勒净土,有什么优点,能够吸引那么多佛教徒,从佛陀在世,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直到现代仍然信仰呢?这在记载弥勒菩萨有关的经书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义理上的答案。所以,本文就不再谈义理了,只从弥勒菩萨的感应上,来表达弥勒净土的殊胜。

    “感应”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人类与佛菩萨会发生感应?根据《三藏法数》的解释,是人类以具有的善根行为感动了佛菩萨,佛菩萨便顺应人类的所求而来,与人类相见,满足他们的意愿,这便是感应。三藏法数“感应妙”条说:“感即众生,应即佛也,谓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现众水。”

    弥勒菩萨自佛世以来,就得到众多佛教徒的信仰,自然,感应的事迹,也就非常的多,没有办法一一的罗列于此文中。这里只就《三宝感应录》中(见大正藏五十一册),有关弥勒菩萨的感应,加以引列,以供参考。

    我们知道,唐朝的玄奘法师前往印度求法时,曾往亲近有名的戒贤论师,听讲瑜伽师地论等唯识学。而戒贤论师也是信奉弥勒菩萨,想往生兜率天的;在玄奘前往亲近之前,他和弥勒菩萨,便有一段因缘。这段因缘记载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第五O册),也被罗列于《三宝感应录》卷下:“玄奘法师,至摩诃陀国,入世无厌寺,值遇戒贤——众号(其)为‘正法藏’。(戒)贤命觉贤法师曰:‘汝可为(玄奘及)众说我三年前病恼因缘。’觉(贤)闻已啼泣扪泪,而说昔缘云:‘和上昔患风病,每发,手足恼急,如火烧刀刺之,痛乍发乍息,凡二十余载;三年前,苦痛尤甚。(和上)厌恶此身,欲不食取灭,于夜中梦三天人:一黄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银色;形貌端正,仪服轻明,来问和上曰:汝欲弃此身耶?经云;设身有苦,不能厌离于身;汝于过去(世),曾作国王,多恼众生故招此报,今宜观宿愆,至诚忏悔,于苦安忍,勤宣(扬)经论,自当消灭,(若)直尔厌身,苦终不尽。——和上闻已,至诚礼拜。其金色人,指碧色人,语和上云:汝识不?此是观自在菩萨;指银色人云:此是慈氏(弥勒)菩萨。和上即礼拜慈氏,问曰:戒贤常愿生于尊处,不知得(生)不?报云:汝广传正法,后当生。——金色者(又)自言:我是曼殊室利菩萨;我等(三人)当见汝空欲舍身,不为利益,故来劝汝;当依我语,显扬正法瑜伽论等,(使)遍及未闻,汝身(将)渐安稳,勿忧不瘥;有支那国僧乐通大法,欲就汝学,汝可传之。——言已不见。自尔以来,和上所病瘳除。’僧众闻者,莫不称叹稀有。”

    文中所述三位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曼殊室利菩萨,真是众生不请之友了。不必人们请求他们,他们就自动的来慰藉人们;而弥勒菩萨对戒贤论师所开示的话,更是深具意义,只要善尽弘法利生的义务,命终后自然得以往生兜率天弥勒菩萨处,不一定要在生前汲汲于往生的修持。所以,信奉弥勒菩萨者,生前往往有非凡的事功,对佛教有很大的建树,像古代的道安、法显、玄奘、窥基……近代的太虚大师等,都是上生兜率天净土的,在世时也都是一代大师。他们都以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为职志;因为做这些有为事功所得的福报,就是往生兜率天弥勒净土的资粮了。

    我们再来看一段感应故事:

    “释诠明法师,发愿造三寸刻檀慈氏菩萨像,祈誓生兜率天,著上生经抄四卷,以明幽玄,(夜)梦其像渐长大,金色光明,赫灼对(诠)明微笑,(诠)明白像言:‘我等愿求生兜率天,将得生不?’像曰:‘我既得释迦文大师咐嘱,不念尚不舍之,况有念愿。’作是言已,还复本像。明秘不语他人,没后见遗书中,知其感应。临终之时,旁人梦见百千青衣人来迎,明指天而去矣。”

    这段感应中,弥勒菩萨表达了他与我们佛教徒的关系,只要是佛陀的弟子,他都不会舍弃,何况有愿有念要往生兜率天亲近他的,如何会不摄受呢?

    在另外一段感应故事中,更充分的彰显了弥勒菩萨与我们的密切关系。我们来看——“北印度乌长那国、达丽罗川中有精舍,刻(有)木弥勒像,金色灵异潜通,长十丈余;佛灭度后,末田地大阿罗汉之所造也。(时)尊者作是念:‘释迦大师,以灭度(后)弟子付弥勒,(弥勒成佛)三会:(度)脱者,多释迦遗法中,一称南无者,(或)一搏施食人也。(今)菩萨上生兜率,众生依何见真容?但恐造像,不似妙体。’即以神(通)力,携引工匠,升兜率天,面见(弥勒)真相三返,以后方就造功。在天之时,弥勒告末田地言:‘我以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造我像者,(即)密遣青衣,冥资其功,(又)彼人决定不堕恶道,我成佛时,其像为前导,来至我所,尔时赞言:善哉!汝等等生,(于)释迦正像末(法中),(以)我相似像引来至我所。尔时像升虚空,放光说偈,闻者流泪,得三乘道果。’末田地恭受旨诲,功乃毕焉。”

    根据《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菩萨将在未来人寿增长至八万四千岁时,降临此土成佛;成佛之后,主要有三会说法。第一会说法,在九十六亿人证得阿罗汉果;第二会说法,有九十四亿人证得阿罗汉果;第三会说法有九十二亿人证得阿罗汉果。而这些人都是如今的包括佛陀在世,已作得度因缘,而未度脱者,以及佛陀涅架之后的遗法弟子,——只要在释迦佛法中,种有少许因缘者。譬如:供养三宝,一称佛名,书写读诵佛经……,这些人都将在未来,弥勒成佛后的三会说法中而受度。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也就是弥勒菩萨的弟子,现在如是,未来也如是。由此可见,弥勒菩萨跟我们关系之密切了。

    结论

    所以,为什么弥勒菩萨的信仰,能够从佛世,直到现代,历经二千五百多年,仍然屹立不动,拥有广大的信众,套句俗话来说,原来他和所有的佛教徒,都具有血亲的关系。而存在兜率天的弥勒净土,也成了佛教徒命终后,最易往生的净土,因为,“不念尚不舍之,况有念愿。”没有想要往生兜率净土的,弥勒菩萨都会主动的来接引,何况,有意愿要往生,又有修持往生兜率净土业的,如何会不往生呢!

    对于有志于大乘,却又心志怯弱的凡夫,存在于欲界天中,只要修布施、持戒、十善等人天福业,再加称名发愿就能往生的弥勒净土,比起十方诸佛净土来,似乎也更能表现出,净土法门在大乘佛教中的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