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病活到天年-莫将身病为心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你抑郁了吗

    抑郁离我们并不远

    说起抑郁,很少有人习惯于将这种心理疾患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五年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自曝患上抑郁症,令“抑郁”话题一度升温。可是,在多数人眼中,抑郁症,除了作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之外,依然只是一个与己无关的名词,它的存在,似乎只在遥远的别处。事实上,抑郁,离我们并不遥远。真实的情形远比人们的印象严峻许多。

    “2005年,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了由北京安定医院牵头完成的北京地区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15岁以上人群中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7%,时点患病率为3.31%。”

    这就意味着,在每3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正遭受着抑郁症的困扰,而每1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一生中曾经面对这种疾患。全国的患病率估计在5%~10%之间。其中,抑郁症在女性中的患病率为男性的两倍。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的抑郁症患者约有3.4亿,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是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

    由此可见,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它,说到抑郁症,很多人误以为心情不好,抑郁了,就患上了抑郁症。

    其实不然,抑郁和抑郁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抑郁症常见的表现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表现为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持续至少2星期,此外还需伴有下述症状中的4项:

    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没有愉快感;

    注意力集中困难或下降;

    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精力明显减退,莫名的持续疲乏感;

    自信心下降或自卑,或有内疚感;

    有自杀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

    性欲明显减退;

    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几项来判断是不是抑郁了。另外,抑郁的心境在一天中的波动也较大,常以早上最重,然后逐渐减轻,晚上最轻。

    如今,在一些大城市,抑郁症的人群在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正在被抑郁症纠缠,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抑郁症发病原因上来找答案,一类是原发性的抑郁症,这类患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另一类是继发性的抑郁症,是由具体事件引发的抑郁症,病因明确。比较常见的就是婚姻问题、失恋或者失业引起的抑郁症。这些患者多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也是求学、就业、家庭生活压力比较大的人群。

    抑郁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人的一种缺点或性格缺陷,只要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心理治疗及适当的抗抑郁药治疗,抑郁大多可康复。但若长期抑郁,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状就可能会导致自我结束生命。

    抑郁症并不可怕

    每一个抑郁症患者,其发病原因不同,但症状都是相似的。在他们的眼中整个世界像是蒙上了一层黑纱,灰暗而压抑。旁人也总觉得可怕,甚至抑郁症患者被某些人认为是一个幽灵,在我们的身边游荡。

    是的,抑郁症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不必谈其色变,抑郁症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但也绝没有想的那么糟糕,它有如所有的自然现象一般存在着,我们需要做的是放开心灵,勇敢面对。

    夸大抑郁症

    抑郁症仅仅只是一种普通的疾病,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得的疾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感冒没有任何区别;它不代表说明你心胸狭窄,也不意味着你品质低劣或是意志薄弱。

    目前,我国对心理健康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对健康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生理健康的层面,这种状况应该被逐渐打破。所以,若是你或你的亲人得了抑郁症,要记住绝不要感到见不得人或低人一等,仿佛做了亏心事一般。要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得抑郁症可能说明你是优秀的,因为天才总是要抑郁的。

    莫将抑郁症与精神分裂混为一谈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完全是两码事,抑郁症是可以治好的,而精神分裂基本上很难治愈,而且会复发。

    抑郁症不会发展为精神分裂,如果你抑郁了,那说明不是精神分裂的素质,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因为这辈子你就想精神分裂都分裂不了哦。

    抑郁症并非治不好

    有人认为抑郁症治不好,那么,我可以告诉你,绝对不是这样的,抑郁症是肯定能够治好的,坚信这一点非常重要。

    由于抑郁症患者带上了有色眼镜,时常悲观绝望,甚至会有自杀念头。其实,这是在不理性状态下的不理性想法,那些所有治愈的人重新想想自己原来的感觉,都会觉得好笑。所以,若是你抑郁了,就告诉自己,我的情绪感冒了,它们正在发烧,还会打喷嚏、流鼻涕,虽然现在很痛苦,但只要吃点药、看医生,病就自然会好。

    不要认为抑郁症只是件坏事

    千万不要认为抑郁症只会对你的发展产生恶劣的影响,其实,它也可能是件好事。就如这个“塞翁失马”的故事:

    有位老人马无缘无故跑掉了,并且是所有马中最好的一匹。人们都来安慰老人,老人说:“谁知道这是坏事还是好事呢?”过了段时间,他的马带领着一群马回来了。人们都来恭喜他,而这位老人说:“谁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数日后老人的儿子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老人说:“谁又知道这是坏事,还是好事呢?”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壮年男子都被强行拉去打仗。绝大部分的人都战死了,可唯独儿子因瘸腿的缘故,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少有人不知这个故事和,可是又有多少人将这个道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是坏的,一定要想想事情好的一面。万事万物都要一分为二来看,抑郁症同样是这个道理,抑郁也并不只有坏事全无好处。

    抑郁情绪其实是人的一种防御机制,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抑郁还可救人命。当人以抑郁这种方式进行自我防御时,会放弃那些不现实的追求,可以更坦诚面对自己,不会总是拼着老命追求想要的东西。

    抑郁的过程也是人积攒能量的过程,是一种情绪的补偿。当人在抑郁时最易被接近,抑郁时人也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抑郁也能让人诚实。

    抑郁还让你陷入反思和内省,治愈后你可能会达到比从前更高的层次。因此,如果你抑郁了,不要认为自己是不幸的。

    “危机背后就是转机,抑郁背后就是成长。抑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抑郁吓倒。”我们必须坦然正视抑郁症,他并不可怕。

    给抑郁一点呵护

    有些患者耻于承认自己患了抑郁症。在他们心目中,得抑郁症的是弱者,是被生活困难打倒的人,害怕家人和朋友看不起。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想法,与人们对抑郁症知识的缺乏是离不开的。

    说到抑郁症,很多人都误认为是精神疾病,像躲避瘟疫一样远离患者。给患者的心里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其实,抑郁症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感冒,患者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才有助于患者摆脱黑暗,迎来崭新生活。

    24岁的女孩阿倩曾经和男朋友拍拖四年,彼此感情一直很好。可谁知,就在结婚前,男友突然向阿倩提出了分手,并很快交了新女友。由于阿倩的单位与男友的单位很近,于是阿倩每天下班后就守在男友单位门口,一看到男友下班走出来,阿倩就扑向男友,又撕又打。打完骂完后,阿倩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天天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一般往下掉。如此持续一个多月后,阿倩再也无法上班,有几次她都准备自杀,幸亏被家人发现后拦住。

    家人带她到医院就诊。经诊断,阿倩已经患上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于是医生给阿倩进行了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一个月后,阿倩的情绪终于有所稳定。身边的朋友并没有因为她生了病而疏远她,反而给她更多关心和帮助。阿倩在维持治疗七八个月后,完全康复。如今的阿倩打扮入时,精神状态极佳,回到公司继续工作,又成为一名靓丽的白领。

    阿倩是幸运的,她虽因恋爱失败患上了抑郁症,但她获得了更多人的关心和疼爱,让她摆脱了抑郁症的痛苦旋窝,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抑郁症,也称忧郁症,是一种扰乱你生活的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忧郁症可能会影响你的全身,也会影响到你的思维,情绪,行为及你的自我感知方式。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更是如此激烈,人们的思想负担不断加剧,抑郁症发病率升高,患者与日俱增。究竟该如何让这种“蓝色的忧郁”不再弥漫呢?除了患者本身的努力外,社会人的真诚呵护,给抑郁患者一个温暖的怀抱显得更为重要。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某些心理疾病,大多是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不足造成的。为了避免走进心理病区,我们要有很好的修养,不要陷入急功近利的欲望中,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当遇到自己无法面对的问题时,一定要多与人沟通,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而另一方面还要用合理的方式渲泄,找人倾诉,及时走出精神的低潮期。

    也许,你认为找别人倾诉会是脆弱的表现。实际上,必要的心理求助是强者的行为。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明白抑郁症只不过是情绪在发烧、打喷嚏,只要跟心理医生敞开心扉,主动与家人、好友坦诚沟通,再加之适量的药物治疗,病就一定能治好。患上它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藏着、掖着,从而贻误最佳治疗期,甚至酿成苦果。

    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消除偏见,为那些陷入困境的不幸者伸出援手,温暖他们。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并不愿公开病情,有的向单位请假看病,谎称得了别的病,开药回来,也是偷偷地吃。这都说明,社会上很多人对抑郁症认识不足,将它误认为是神经衰弱、精神分裂,还对患者抱以冷眼或歧视,背后传播流言蜚语,令那些本已伤痕累累的心灵雪上加霜,不敢袒露自己的痛苦。

    所以,人们必须抛弃那副视抑郁症患者为异端的有色眼镜,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他们平等相处,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真诚的关心、呵护,让他们愿意跳出樊篱,打开心锁。相信,只要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美丽和真爱,就能找回生活的勇气。如果,你是抑郁患者,是不是也期望别人这样呵护你呢?那么,就先对那些受伤的人付出一点爱和宽容吧,需要是相互的。

    学会与抑郁症患者相处

    家中有人患上抑郁症,确实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抑郁症患者敏感、多疑,有时还会把家人的好意当成恶意,恶语相加。但无论如何,家人都不应该放弃与患者的沟通,因为你们是患者最亲的人,是最容易带他们走出抑郁的人。那么,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呢?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不能对患者有过高的要求

    抑郁症患者过日子常常显得得过且过、混混沌沌,没有进取心,消极处事,家人可能会看不惯,认为患者以前是积极地、乐观地,如今变成这个样子,非常不理解。实际上,患者的这些表现正是抑郁症的一些病变表现,他自身也感到无奈,所以,家人应给予理解和照顾,不要苛求他们。

    当心“火上浇油”

    抑郁症患者是相当敏感的,有时家人一句无心的话,他们都会认为是最自己的侮辱,无意间就伤害到他们。比如,家人抱怨工作辛苦;谈论某人上当受骗等等,都会对患者产生消极的暗示。

    所以,家人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要注意分享有益的信息和积极信息,不要谈论一些不幸的消息和倒霉的事情,这些不良的信息对抑郁症患者都是恶性刺激,会使他们的情绪更加低落。

    理解患者的无名之火

    抑郁症患者经常发无名之火,这是一个普遍特征,处在抑郁状态的人往往是“阴虚阳亢”,浑身不舒服,遇到一点不如意、不称心的事就会莫名其妙地大发雷霆。事后患者也会意识到那样做不应该,感到内疚,但自己无法克制。针对这一点,家人应该给与理解,不要与其争吵,因为向家人发无名火似乎对他们来说是最安全的发泄对象。

    不要与患者争论是非

    “事事不称心”是抑郁症患者的特征,家人无论怎么做,患者都感到不满意,动不动就发火。家人会认为患者不通情理,太难伺候。容易与患者发生争吵,辩明是非。其实,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患者对于外界负面的认知决定了他的情绪、态度和反应。抑郁者眼中的世界是灰暗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是消极的。因此当患者和家人对于某件事出现口角或争执时,家人没有必要与患者争个争论。

    谦让、忍耐患者

    与抑郁症患者相处最难的一点就是谦让和忍耐,作为家人必须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委屈,抑郁症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帮助患者走出抑郁,需要家人的耐心,给患者无尽的关怀与疼爱,而这种疼爱和关怀往往是没有理由和限度的,这对家属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

    第二节 你在焦虑什么

    认识你心中的焦虑

    也许你有这样的经历:白天你要面对强大的外界压力,夜晚却还要忍受失眠的折磨;同样是辛苦的生活,别人泰然处之,可你却整日埋怨命运的不公、长吁短叹。究竟是你天生个性忧郁,还是后天的经历将你折磨成这般模样?

    王小姐今天真可谓“诸事不顺”:上班路上认错了人,尴尬得要死;在办公室里一不留神,就把要复印的资料塞进了碎纸机;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城市已生活了12年,搭乘公共汽车居然坐反了方向,车过了3站才猛然醒悟!

    最近,王小姐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脑子里的那根弦一直紧紧绷着,一会儿是工作,一会儿是家庭,一堆的事情混在一起,弄得她心神不宁。

    其实,让王小姐忐忑不安的根源就是现代都市人常遇到的“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和口渴了不一样,口渴了喝点水就能马上解决问题。而焦虑情说不定哪天就会降临到你头上,让你不知不觉落入它的怀抱,无法自拔。

    焦虑情绪就好像是空气,无声得包围着你,令你无从觉察,甚至让人习以为常;它又像是寄生虫,不停地吞噬你健康的心态和快乐的灵魂,它用沉重、犹豫、悲观、抑郁、恐惧和怀疑来腐蚀你,将你生活中所有的温馨时刻过滤掉,将一切快乐从你身边抽离。

    焦虑,它往往是你幸福生活的终结者。你有过这样的焦虑吗?

    一辆汽车向你疾驰而来,你会突然担心汽车是不是会撞上自己,担心有生命危险,你紧张、害怕;当看到他人工作成绩显著,你担心自己学历不够,担心职位受到挑战,又是紧张、害怕;刚从外部融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你担心无法被他人接纳,担心受到别人排挤,依然是紧张、害怕……

    简单地说,焦虑就是一切负面情绪汇合所产生的恐惧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由于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况的预料所产生的一种高度忧虑不安的状态,高度紧张,精神过敏,而严重者可达到生理与心理功能障碍的程度。

    焦虑情绪也是有不同层次的,与洋葱头的皮一样。当然,每一层都可以让你泪流满面,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种程度的焦虑,都会对你的生活、工作造成影响。

    一般程度焦虑情绪,大多会产生担心、痛苦、嫉妒、报复等情绪,并且还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而有严重焦虑情绪者则往往非常激动,非常痛苦,他们发恶梦、喊叫、食欲不振、消化和呼吸困难、过度肥胖,报复心极强,并且容易疲劳。最严重时,生理也会受到影响,如血压升高、心脏加速、冒冷汗、呕吐、精神紧张、肌肉硬化。

    根据不同的特征,仔细划分,焦虑情绪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身体紧张:时常觉得自己无法放松,全身紧张,表情严肃,眉头紧锁,长吁短叹。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激烈:交感和附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容易出汗、心跳过快,晕眩、呼吸急促,身体时冷时热,手脚冰凉或发热、大小便频繁、胃部难受、喉头有阻塞感。

    对未来产生莫名的担心:时常为未来担心,担心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职位、亲人、家庭、财产和健康。

    过分机警:脑袋里就像上了紧绷的弦,时刻运转。时时刻刻都像一个站岗放哨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一个细微动静和人们的言行都充满了警惕。

    职业女性,向焦虑说“bye-bye”

    职业女性,外表总给人风光无限的印象,事实上,这只是她们生活的一个方面,她们在职场上时刻承受着与男人同样的巨大压力,所以难免会常常感到焦虑不安。精明能干的你,难道就没有合适的应对之策吗?减压的方法多种多样,看看这些妙招,不妨一试:

    何苦庸人自扰

    职业女性似乎已经习惯了为太多太多的事情担心:工作会得到领导的肯定吗?丈夫的事业会有转机吗?夫妻感情会不会变质?长辈的身体还硬朗吗?孩子的成绩怎么样了?

    这从大到小,从自己到孩子的事情时常占据着女人的大脑。如果是位多虑的女人,那还要担心得更多:下午有个不太想见的客户要来,晚上要不要请他吃饭呢?领导要自己交的报告今天若做不完该怎么办?过几天要出差,这次会顺利吗?

    不但需要担心的事多,甚至还要为没发生的事情担心,可谓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这怎能不让你耗费心力呢?

    其实,聪明的你,完全可以将其余的事情暂时放在一边,全心全意地对付当下必须做好的事情。什么客户来不来还是未知数,也许对方晚上还有安排,根本不需请他吃饭;至于几天后的出差就更不必过分担心了,那是毫无意义的忧虑啊。

    不轻易否定自己

    有时,女性可能容易觉得自己有很多缺点,做事粗心,不够专注,能力不足,没能把握好晋升的机会……越是想,就越钻牛角尖。一旦进入思维的怪圈,就更会觉得自己毫无用处,没有优点可取,甚至生活毫无意义,心情也沮丧到极点。

    知道反思,对女性来说固然是好事,可也不要总是只看到缺点,而忽略自己长处。也许在别人眼中的你,根本就是个做事麻利,为人单纯,脚踏实地的人呢,与你的自我评价完全不同。

    就算是缺点,也未必不可以转化成优点,总想着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会,肯定会无端增添压力。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被焦虑的心情所困扰,你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在办公室里也可轻松

    在办公室里呆时间长了,难免会有疲倦,有空的时候,你不妨去洗手间用凉水洗洗额头,擦擦脸,会感觉头脑清醒,神清气爽许多。在午饭后,建议也去洗把脸,对着镜子好好欣赏一下自己,再补补妆,这样,你肯定会觉得自己既漂亮又有活力。

    还可利用工作间隙闭目养神。尝试在头脑里勾画一些美好的画面,如,想象自己在海边,海风轻拂,远处白帆点点,海鸥飞翔,多么令人心醉。

    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办公桌旁贴上一两张精美的图片,或是能够令你拥有愉快回忆的照片,这些都将有利于迅速进入“幻想世界”。

    另外,用音乐调节情绪也是不错的。想尽情发泄,就听摇滚;想整理思绪,就让柏拉姆斯在你耳畔萦绕;想放松心情,就选择爵士乐。建议在办公室准备几张自己喜欢的CD,不过不要影响他人休息,记住戴上耳机哦。

    上班时间的放松方式还有不少,你可以喝杯提神醒脑的茶,现在有很多种类繁多的“花草茶”,对于女性上班族不失为一帖清凉剂,勿忘我、玫瑰、金莲花、白菊等,这些名字不仅动听,泡在杯里也非常好看,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点藏红花、枸杞子、竹叶茶或山楂干,这样一来,一杯水简直就成了艺术品,单是看着就令人为之一振,喝下去更是有益健康。

    找一段时间彻底放松

    很多人总是将日程排得满满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似乎给自己留下一点发呆的时间也是件很奢侈的事。感觉有点像一个拮据惯了的人由于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百万英镑,放胆进了豪华的消费场所放纵了一把,可回来后,心里充满了危机意识和犯罪感。

    其实,完全没必要将自己折磨成这样。周末逛逛街,与朋友们小聚,谈谈情,说说爱,或是干脆放下手头的一切,去做一次长途旅行,都会令你倍感轻松、愉快。

    不要浪费你的闺中密友

    很多烦恼或担忧,说出来后往往就会减轻一半。女人大多是有倾诉欲的,某些时候丈夫可能会觉得做妻子的唠唠叨叨,可亲密女友绝对不会嫌弃你罗嗦。有人愿意做你坏情绪的“垃圾桶”,这么好的机会,可千万别浪费。

    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的健康无疑最为重要,而经常锻炼也可起到释放压力的作用。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班,街舞、瑜珈、跆拳道,都是锻炼的极好途径。另外,若是可能,你每周抽出一点时间打球、游泳,哪怕只是晚餐后在附近公园散散步,都会有利于身心健康。

    结婚焦虑症突袭

    刚过29岁生日的王丹至今还是单身一人。一想起即将过去的一年,她就有些心神不宁。从25岁起,她就一直面临被父母催婚的压力。

    今年年初的时候,父母给她下了“最后通牒”:一定要在30岁之前找到如意郎君。可是,时间已经多了一半,她的如意郎君依然没有踪影。

    王丹越来越感到恐慌,认为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容易嫁出去了。再加上父母的“催婚令”越来越急,她越来越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她疯狂地购物,

    她要回绝的相亲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她害怕甚至有些厌恶新年的到来。漂亮衣服、化妆品、首饰、鞋包等等,统统都被她收入囊中。然而这种近似疯狂地购物,依然没有让她摆脱结婚的焦虑。

    王丹的这种情况被称为是结婚焦虑症。如今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轻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打拼上,为了梦想努力奋斗,而忽视了现实和身边基本生活,这些人表面风光,但内心却感到无比的彷徨。他们渴望爱情,渴望幸福的家庭生活,但这些似乎又遥不可及,随着年龄的增大,“剩男剩女”的结婚焦虑症越来越突出,那么,如何才能缓解结婚焦虑症呢?

    首先,学会放松心情

    缓解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放松,远离焦虑的环境,方法有很多,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几种:

    1.在一个温暖房间的地板上盘腿坐下,手心向上自然放在膝盖上,想像从你的脊髓中延伸出一股像丝线一般的意念,从头顶向上升,慢慢抬头,带动身体的上半部往上朝着天花板,闭上眼睛,静静地呼吸。

    2.运动是舒缓焦虑的好办法,选择一项你喜欢的运动开始尽情流汗吧。跑步是最好也是简单最方便的运动,如果你嫌它单调,就一边跑一边听音乐,在轻快的音乐中享受运动乐趣。

    3.如果你无法让自己闲下来,那就做一些不费力气、不用思考的事情吧,比如打扫卫生,整理你收藏品,翻看以前的旧照片等等,这种轻松的休闲方式会让你焦虑的心情慢慢放松。

    其次,为即将到来的婚姻做好准备

    1.如果你想尽早找到另一半,那么,就扩张你的交际圈子吧,不要总围着工作转,闲暇之余,多参加一些年轻人的聚会,或者参加相亲,不要以为相亲老土,它是结识异性的最好、最直接的方式,都是为了寻找幸福,没有什么不要意思的,赶快行动吧。

    2.用一点结婚预算做点额外的事情,买些香薰油,再买一个精致的香薰炉,看熏衣草或迷迭香的味道在淡淡烛光中随着轻烟发散在空气中,深呼吸、深呼吸,让你的身心溶于这浪漫的气息之中。

    3.和你的爱人一起做一些与筹备婚事无关的悠闲事,在家里放你们最想看的DVD,先看你喜欢的,再看他喜欢的,一边看一边帮对方揉揉脚揉揉肩,聊天,说话,让爱在彼此的心间传递。

    爱情是人生的一种特殊经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拥有爱情的人是最美的,如果爱情还没有来到你身边,那么,就请你主动出击吧,总比陷入无尽的焦虑好得多。要坚信每一人都会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

    从“成功焦虑症”中走出来

    成功,一个多么诱人的字眼。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不追求成功?如今,人们渴望成功的心态变得那么迫不及待,那么狭隘偏执。无数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趣味,被不自觉地套上了“成功”的枷锁,“成功焦虑症”已经成为一种折磨现代人身心的时代病症。

    “成功焦虑症”的实质是,人们怀着功利的心态,希望能迅速达到社会认可的成功标准。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受这种成功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学的时候,父母要求我们学习成绩要拔尖,考试要考第一;就业了,渴望找到一份好工作,工资要高,地位要高,要受到别人的尊敬;成家了,希望爱人漂亮、潇洒,聪明能干……

    当然,人们希望生活得更好无可厚非,但是用一切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容不得半点瑕疵和失败,是不可取的,长期这样要求自己,迫使自己,会让人感到身心俱疲,无尽焦虑围绕着自己,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只有烦恼,生命也就没有意义了。那么,该如何缓解成功焦虑呢?

    缓解成功焦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认识什么是成功,我认为做好自己就是成功。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很多角色,有主角、配角还有跑龙套的,但他们都是人生舞台上不可获取的角色。再好的主角,没有配角的陪衬,也无法展现出来。所以,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关键是找出适合自己的角色,在这个角色上尽量演艺好,就叫成功。

    成功的标准不只有一种,没有必要把成功标准化,非要分得清清楚楚。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一个一贫如洗的穷人,有可能在某种人生意义上获得同样的价值感;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员,一个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种标准,让后者赢得更多的尊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成功标准,为什么要用别人所谓的“成功”来挤压自己?不适当的攀比,会令心理失衡,健康的心态也会被破坏,幸福感消失。殊不知,“平平淡淡才是真”,对大多数人来说,平平淡淡不但是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还应该是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

    所谓平淡,是指心境从容,不急不躁,凡事要看得开,看得透,能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不痴迷,不偏执。“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庸人自扰,就拿成功来说,自认为不成功的人之所以会焦虑、烦恼,还不是太在乎外在的评价,如果内心淡定,对成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还会有这么多烦恼呢?

    从“成功焦虑症”中走出来吧,打开心灵的窗户,抛却金钱、地位、权利,你会发现,即使工作卑微,都有劳动的快乐,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人们套在心灵中的价值。

    第三节 你会莫名的孤独吗

    你属于孤独症候群吗

    在网上流行这样一个关于孤独性格的测试:

    假如你有一个儿子,你要他去看书,他偏偏想要看电视,这时候你会如何回答他?

    A、不用功看书,怎么会有好成绩?

    B、看完这个节目后,就要乖乖去看书。

    C、好孩子就是要听父母的话。

    D、如果你现在听话去看书,明天给你买好吃的。

    这个测试的解答是:热闹的电视和独自看书,其实象征着热闹与孤独的对比,对孩子的要求,其实就是你自己对热闹与孤独的态度。

    选A:你身处众人的包围中,渴望享受孤独,以孤独来平衡世俗的虚伪。

    选B: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其实并不孤独,求助无门才是真正的孤独,孤独时分就是忆想时刻。

    选C:见识越多,就越能品味孤独,以孤独审视见识,以交际扩展来化解孤独。

    选D:孤独只是为了规划下一步计划行动前的短暂休息。

    不知道,你是如何选择的呢?在你的内心又是如何看待孤独的呢?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难免会有小华这样的孤独感受:

    小华从事的是媒体工作,每天都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往往会在持续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感到疲惫,想和人说话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或者是空闲时想找朋友聚聚,可往往查完了手机上所有的号码,会发现居然没有合适的人。

    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片刻,找不到某个适合的人说话、陪伴,不是别人在忙,就是你想约的这个人已经很久没有沟通了,不知道还是否能约到。有时约了一个人,又会发现大家看问题的角度和想法早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

    于是,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孤独”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孤独,在中国文字里是这样解释: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需永远接受孤独,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

    而在现在,孤独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状况,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夜生活、网络、速食爱情等成为人们掩盖孤独的不同方式,都市人的孤独症正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你是不是就是其中一位呢?

    夜幕降临,晚上十点,小蓝最后看了看镜子里那个与白天进出写字楼的白领判若两人的自己,浓艳性感的装束与平日规矩的工作装大不一样,这让她感到兴奋。走出化装间,迪厅里闪烁的灯光、音乐的节奏让她开始亢奋,小蓝和着音乐,和一群相似打扮的年轻人勾肩搭臂,随着音乐高声尖叫。

    对小蓝而言,夜生活参加派对不是为了追时髦扮酷,而是一种需要,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排遣压力的方法。

    “每天穿着体面的套装,对老板唯唯诺诺,与同事相互排挤,只有到了晚上才能真正将这种感觉释放出来。等天亮以后,我们卸去浓妆,穿上优雅的套装,继续躲在面具下生活”,

    小蓝说,“对我的这种生活,我妈很不能接受,因此我搬出来一个人住已经两年半了。有时候亲戚朋友羡慕我的高薪和工作环境,可是他们根本不了解为此我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我觉得必须有个让我发泄的地方。至少,这种方式会比找人倾诉更有效。”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人们往往需要通过某种刺激新鲜的方式来排解生活压力,排解内心的孤独感。而看似风光的夜生活,以及各种派对正流行起来,虽然这些方式并不利于健康,可对于面对信任危机又孤独难耐的现代都市人来说,都乐于选择这种方式来倾诉与排遣孤独。

    如今,这样的小蓝太多了,还有很多在生活的多重压力下,选择在工作中释放,但往往不成功,超负荷的工作又会带来更多的压力。重重压力使得都市人的孤独变得越来越具体化。而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孤独人群明显增多。

    曾有位朋友向我倾吐了他的孤独症状,我劝他去找心理医生看看,因为他的情形继续下去,很可能会成为抑郁症。可朋友回答说:“因为我们大家彼此了解,我相信你,我才会对你诉说,可我不能去看医生,别人知道了,会将我当作怪物看”。

    有问题却不愿正视,不去解决,最终只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是城市孤独症的后果,甚至会演化为暴力事件。如果你深处孤独中,一定要为自己找到孤独的出路,积极面对,一切都会变的阳光起来。

    走出孤独的阴影

    时常感觉孤独不是一件好事,它会影响你的健康,夺走你的幸福感,也会加速你的衰老。孤独的人容易站在负面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过去,通常也会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受到当前环境的重重压力,可是他们却很少有求助的心态,更多的是消极的任其发展的念头。在这个忙碌的都市,我们该如何摆脱孤独呢?

    增加阳光,走出季节孤独

    我们常常感觉,秋季是个孤独季节,到了下着雨的秋季,更添孤独感。心理学的研究专家发现,季节性的情绪失控,包括狂躁,抑郁,是由于进入到秋冬季节,大脑中的血清激素分泌减少。而这种季节性失控可能会伴随着体重暴增、嗜睡、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

    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与人交流的欲望就会减少,自信心也受挫,就很容易陷入孤独的境地。当然通过治疗,这样的症状会有所好转。更神奇的是,一旦进入夏天,它们全都无影无踪。

    目前,对于这种季节性孤独可行的治疗方法是增加光照,阳光或是灯光箱都可选择。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自己主动走出来,约几个朋友,一同晒一晒太阳,效果十分明显。

    摆脱孤独来运动

    运动不单单能保持你的身材,对你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也大有帮助,可助你提高自信,让你的思维远离那些纠缠你的麻烦,提高你对自己的控制力。整体看来,通常体型不错的人少有焦虑症、抑郁。

    不过,当你准备开始运动前,最好能找到一个专业的健身教练来指导。逐渐进入到你的运动计划之中,慢慢增加你的运动量。在刚开始的时候,哪怕是每天步行、慢跑、或是骑自行车,甚至在踏步机上做些很简单的肌肉拉伸动作都非常不错。

    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帮助你了解在踏步机上运动的量是否合适:

    你可以一边运动,一边说话,若感觉还OK,那说明你的运动量适中;若动的时候你还能唱歌,那么你可以再增加一些运动量;可你已经没办法讲话了,那么你可能运动过量了,就需要稍微减缓一点运动强度。

    寻找情感支持

    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需要有一个倾诉的地方,需要有人能够陪你出去小聊一阵儿。这种机会,千万不要给自己找理由拒绝。只要你有这种念头,就立即行动。毕竟,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都需要朋友,需要他们来帮助自己摆脱孤独。

    这种社会支持有很多种形式,你完全可以找家人,或是好友。若是不想对熟悉的人倾诉,也可以找到一些自发性的组织,他们中的成员是与你有相似经历和情况的人。如在美国,有“戒酒会”这样的组织,一般大家会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聚集,相互倾诉,互相帮助,建立新的朋友圈。

    同时,感情支持也算是社会支持的一种。信任、理解、建议,或帮助你安排你的时间都在包含在此。这种感觉会令你觉得自己是被人关心的,你也会自我感觉良好,而且充满了希望。

    如果想不起来还有什么社会支持可以依赖时,就静下来仔细想一想,是不是遗忘了与你关系亲密的家人或是朋友。要知道,这种社会支持其实是互相的。当你孤独的时候,去找他们,同样,当他们孤独的时候,也会想起你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资源可以利用,可你也必须知道他们的底线。不要天天都给人家电话,最好也要顾及一下他人的感受,考虑一下对方的时间安排;而且,在聊天的过程中,也不要总是责备自己,只说自己的事情,也应问问对方近来如何,听听对方的心声。只有这样,聊天才会持续下去,而且让对方不至于厌倦。

    而作为都市人,对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应多一份关怀,相互关爱会少一分孤独,而对身边已陷入孤独的人更要给予细致的关怀,因为它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导火索。

    关爱老人,让老人远离孤独

    应该说,每个年龄段都会产生孤独,人与人的疏远、独处等状态很容易产生孤独,而对于老年人而言,多数正承受着孤独感,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或者失去老伴,一人单独居住……

    导致老年人孤独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些老人由于离退休而离开了原工作单位和同事,从开放的大范围退缩到封闭的小圈子,远离社会生活;无子女或子女成家后,大多数离长辈而去,也就难得一聚,成为空巢家庭;老年人多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来往的频率;有些老年人本身性格孤僻,不善于交往;老年丧偶,可由于受制于“老不正经”压力或是子女的阻拦,无法再婚。

    孤独感会给身心造成莫大的损害。轻者消极悲观,认为自己上了年纪就只能一步步迈向坟墓,而重者则会快速加入老年性痴呆的行列,甚至有些人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所以,如何帮助老年人增加活力、增强抗病能力、战胜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摆脱孤独感,首先老人自身要发挥主动性,有不少老年人没有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离开工作岗位后,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看电视、身心无所依托。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一个人对从前的哀思中,慢慢变的孤独、沉闷。

    老年人应该有老年人的生活,应参与社会,积极而适量地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和家人的活动,在活动中扩大社会交往,做到老有所为,既可消除孤独与寂寞,更从心理上获得生活价值感的满足,增添生活乐趣;也可以通过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以消除孤独,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挖掘潜力,增强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

    现在有很多社区都设有老年活动中心,在这里老年人可以互相交流,聊聊天,学习书法或者进行健身等。可以说,老年人是得天独厚的“悠闲族”,有人说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没有子女相随,卸了抚育重担,正可自寻乐趣。比如,养养鱼虫花鸟、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身心怡然。

    作为子女,要尽自己的赡养、孝顺老人的责任,即使身在外地,也要更多关心老人,时刻给老人打打电话,有时间带着爱人、孩子,一起去看望父母,让老人享受到儿孙绕膝、晚辈嘘寒问暖的天伦之乐,不要让他们产生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

    此外,子女应该支持丧偶的老人再婚,子女对老人再好,有些感情也是子女无法替代的,就如子女一样,老人对你再好,你也需要另一种情感。所以说,老人的某些感情需要,是当子女的满足不了的。所以,对于丧偶老人,子女应该热心当“红娘”,成全他们的婚姻,不能充当不光彩的干涉者,阻止老人的幸福。

    第四节 你经常暗示自己吗

    你有着怎样的自我暗示

    人的心理是一个广阔奇妙的世界,它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我们可以积极探索自己的心理力量。我们的身体正是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而受到控制,自己心理也是通过它们而发挥功能的。

    这个世界充满着暗示。我们每天都在暗示中生活着。人的潜意识就是暗示的积累与沉淀。暗示在深沉意识中深深的蛰伏着,广阔地弥漫着,持久地延续着,多方地交流着。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在暗示中长大的。

    教育是一种暗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充满着暗示。有很多伟大人物的成功,都曾用过暗示:法国独裁君主拿破仑借助暗示,荣登皇位;美国总统林肯运用暗示成为伟大的总统;还许多国家利用暗示来训练奥运选手,让他们听古典音乐,听自我暗示导语。

    暗示不但可以开发潜能,对自我完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为人类创造了许多奇才,暗示是自我成才的导航机制。人通过激励进入兴奋状态,你的大脑,激情就会澎湃而出,将生命的认知与创造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在心理学上,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从而达到改变行为与主观经验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自我暗示都是积极有益的。自我暗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积极的自我暗示也称自我肯定,是对某种事物的有力、积极的叙述,这种表达方式使我们正在想象的事物坚定和持久。进行肯定的练习,可让我们开始用一些更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代替我们过去陈旧的,否定性的思维模式。

    而消极的自我暗示可误导个人的判断和自信,让人生活在幻觉当中无法自拔,同时做出脱离实际的事情来。消极的自我暗示还会使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形成某种心理定势,为人处事偏听误信,总依靠直觉办事。

    积极的自我暗示与消极的自我暗示分别意味着积极的人生和消极的人生。积极思维者,得到积极的结果;消极思维者,得到消极的结果。叔本华有这样的名言: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积极思维者在这样生活着:

    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都能鼓励自己;而且会尽量将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到周围的同伴;从不抱怨,永远积极乐观;总是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总能重新点燃希望之火;从不自我设限因此能激发自己无限的潜能;整天都生活在正面情绪中,时时都享受人生乐趣。

    而消极思维者在这样生活着:

    在关键时刻怀疑自己,散布疑云;总是将自己的消极情绪传染给他人;抱怨他人和环境,永远悲观失望;由于自己行为消极,最终只会让仅有的希望彻底破灭;常常自我设限,阻止了自己本身无限潜能的发挥;整日生活在负面的情绪中,令人无法享受人生的乐趣。

    那么,你有着怎样的心理暗示呢?你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不断念想的就是你最终会得到的。

    那么就多多为自己做肯定的暗示吧。选择积极、扩张的语言和概念,我们就越更能容易地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现实,令自己越来越好。肯定可以是任何积极的叙述,它可以是很普通的或是很特殊的,我们所能作的肯定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它可以涉及到我们愿意改善自己的任何方面,如:“我是最棒的”,“我是一个聪明而漂亮的人”,“在我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我是出类拔萃的”,“我具有强大的行动力”,“我可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等。

    这样的自我暗示你可以默不做声地进行,也可以大声的说出来,还可以将它在纸上写下来,更可以歌唱或吟诵,这样的积极暗示能抵消我们许久的思想习惯。

    如何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暗示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调动起情绪和意志地战胜困难、保证身心健康呢?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你细心,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进行自我暗示,从积极的自我暗示中获得力量与勇气。

    早晨,在出门上班或办事前,我们总要洗漱一番,站在镜子前照一照。一边照镜子,一边梳理头发,整理衣服,心中一亮:自己还是挺潇洒嘛!保持这样的精神面貌去上班或办事,肯定会一帆风顺。

    可是,也有偶尔不适的时候,你可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色不太好,而且觉得眼脸浮肿,恰恰昨天晚上睡眠不太好,难免心情不太愉快。如何是好?这时候你需要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同时暗示自己:去屋外活动活动,练练拳,做做操,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肯定就会好。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上班,这将有益于身心健康。

    晚上躺在床上,由于白天事情太多,心情不免激动或紧张,这令你失眠。这时候,就需要放松下来,心平气和地对自己说:什么都不想了,慢慢镇静下来,过一会儿就能睡着了。

    积极的自我暗示,总能让你感到无比的自信,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强大,假如你正走在应聘的路上,你可以一边走一边欣赏自己的西装革履,心中说:“这个小伙子一表人材,首先给他们个好印象。接下来是对答如流、功夫过硬,不论有多少人应聘,我肯定也是佼佼者。”

    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这个故事吧,在炎炎夏日,口渴难忍的时候,你若总去想“水”,那肯定就更口渴了,不妨也借用“望梅止渴”的道理,心中默念“等一下就可以喝到酸梅汤了”,这样可起到缓解口渴的作用。

    此外,积极的自我暗示还能戒掉一些坏习惯,国外的心理治疗医生常常让酒瘾太大的人做这样的自我暗示:“我很平静,很有自信,很自如。酒对我而言无所谓。我非常愿意戒酒。我真高兴,酒并没能将我透惑住。酒很讨厌,气味难闻,让人恶心呕吐。我一想到酒就感到难受。我对酒是深恶痛绝的,酒鬼太可恶!”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消除消极心理暗示的最佳武器。也许有些朋友要问了:那怎么让我的心态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呢?方法很简单,但你可千万不要小看它们的力量,只要认真去做,肯定有成效。

    每天刻意用充满希望的语调谈论每一件事,谈谈你的健康,你的工作,你的前途,对每件事采取乐观的看法。若是你是个悲观的人,千万要忍住你那些悲观的思想。

    在说完满怀希望的话后,继续一星期,然后“写实”一两天:就是将乐观的情绪逐步用到每件事上,此时,你会发现“现实”已经真的开始有所好转,这都是积极暗示的开始。

    同时,要像喂养身体一样喂养你的心灵。希望心理健康就要给它营养,供给它健全的思绪,将消极的念头转为积极的念头。写出一个有关信仰的“座右铭”,并且将其作为理想的目标,再深深打进你的意识中,比如“我敢说我一定能成功。”要将“座右铭”背下来,每天背一遍。以这样的方法来激励自己,用积极的心态,改掉消极的思想模式。

    另外,列出你朋友的名字,看看他们谁的思想最积极,就与他们多亲近。可也别抛弃消极的朋友,只是说暂时对观念积极的人多亲近一些,等你吸收了他们的精神,然后再回到消极的朋友中,将你学到的思想模式传给他们,但别再接受他们的消极意念哦。

    总之,自我暗示会不知不觉地通过大脑对人的情绪和意志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与此同时,也会引起生理上的一些变化,运用好了,将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事业、婚姻、友谊大有好处。

    自我暗示疗法,对抗疾病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资料:

    有一个人进入冷藏室后被无意地关在了里面。顿时,他精神极度紧张起来,越想越怕,越怕越冷,最后他被“冻”得缩成一团,竟在惊恐中死去。

    然而,事实上,当时冷冻机压根儿就没有打开,冷藏室的温度并没有冷到冻死人的程度。那么这个人是怎么被“冻”死的呢?

    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精神作用的结果。因为他一直想着“我快要被冻死了”、“我快要被冻死了”,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自我暗示”,结果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了他最终被冻死的悲剧。

    所谓“自我暗示”,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一个人通过形象、语言、想象等方式,对自身实施影响的心理过程。这种自我暗示,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情绪,乃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

    对于病人而言,积极的自我暗示,会令人建立良好的心境,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有益于病情的稳定和症状的消除。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破坏和干扰人的正常心理及生理状态,导致体内各种器官功能紊乱,抗病能力极大降低。

    有一位姓李的朋友,怀疑自己得了癌症,怕得要命,吓得要死,整日愁眉苦脸,焦躁不安,他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以至一举一动都像个“癌症”患者。不到短短10天的功夫,他的体重减了10多斤。后来,经多家医院检查,他被证实并没有患癌,这样他才慢慢地恢复到正常状态。

    相反,还有一位姓陈的老同志,他被医院确诊为结肠癌,可他并没有将此太当回事,觉得人活百岁总有一死,能多活一天就是赚了一天。他将癌症视为敌人,坚信“两军相遇勇者胜”。于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只要自己精神不垮,就能够战胜癌症这个敌人,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在服药时他会念叨:“这药很好,吃了一定有效果”;化疗时他会坚信“现代医学肯定能征服癌魔”;吃饭时他会默念“饭菜真香,有益健康”;而走路时会想着“生命在于运动”……他就这样长期坚持自我心理暗示,渐渐地对身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10多年来病情不但稳定,并且症状消失,他自己对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将自我暗示作为一种冶疗方法,是法国医师库埃在1920年首创的。库埃有一句名言:“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他让病人不断重复这句话,作为一种自我心理暗示疗法,令许多病人得到康复。

    虽然库埃强调疾病的痊愈主要不是他这个医生的力量,他只是一个教会别人自我治疗的人,可是通过自我暗示,引起人的器质性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暗示疗法并没有多么神秘,实际上就是让病人要有一个好的心情,要有乐观的情绪,拥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此就可以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古人说:“情极百病增,情舒百病除”。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从医学心理学角度来看,“有病用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若是能配之以积极的自我暗示,则会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一种促进作用。相反,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扰乱和破坏人的正常心理和生活状态,导致体内各种器官功能紊乱,抗病能力降低。

    如:癌症患者时常会冒出一些消极的想法,是十分自然的事,可若是想得太多,反对自己进行不良暗示,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因此,要求癌症患者用乐观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一些问题,还要求患者能经常主动地运用一些激励式的语言,反复地进行自我鼓励。比如经常在心中这样想:“我的身体一定会好起来,癌细胞正在被消灭掉”等,以产生积极暗示的最佳效果。

    科学的自我暗示,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发挥生命的潜能。心理学的试验业已证明,经历过积极暗示疗法的癌症患者存活时间会明显延长,这一疗法将令人们受益无穷。

    有一位医生经研究发现,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70%的不适与疾病。这位医生说,科学家目前已经解开了机体自愈的一些秘密。当人发生不适或生病时,身体可以从自身的“药铺”中找到30~40种“药”来对症治疗。这种治疗过程是由荷尔蒙、免疫抗体等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十分重要。每天坚持以舒适的姿态闭目养神10~20分种,将思想集中在愉快的事情上,同时多做腹式呼吸有利于提高人体的这种自愈能力。

    当然,“自我暗示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治疗方式,而是作为一种促进和提高治疗效果的方式,借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第五节 为何你不相信家人和朋友

    你总是怀疑自己吗

    一位高管失业了,尽管此前有过25年的辉煌职业生涯,可他还是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个失败者。我无法赡养家人,以后也都不能了。”

    一位内科医生每次给新病人看病时,脑中常会响起一个刺耳的声音:“我要是诊断错了如何是好呢?我真是个蹩脚的医生。可当初我是如何混进医学院的?”

    一位知名学者接到了某名牌学府请他出山担任某高级职务的邀请,他的第一反应却是:“肯定是搞错了。”

    如果看了这些案例,你感觉非常熟悉,那么你的头脑里可能也有这么一个严厉的声音在回荡。心理学家称,有很多病人都备受苛刻的自我怀疑的折磨,甚至包括一些非常成功的人士,他们认为这正是自己成功的秘诀。自我怀疑的确可以在清晨将你从床上唤起,促使你快马加鞭地干活,尽快去完成手头那支曲子、那本书,或是那项发明。然而,对于成功的渴求也许会被严苛的评判,以及无休止的恐惧所阻挠。

    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常常只会带来更多沮丧和焦虑,甚至会导致抑郁症。在美国《综合精神病学》杂志最近针对107名病人开展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那些有自我批评倾向的人在4年后最容易产生抑郁症,以及人际交往障碍,即便他们刚开始时并不抑郁。

    另外,自我批评也是导致进食失调、自残、躯体变形障碍症(想象的自己身体有缺陷)的因素。由于对于物质成功及外貌的期望不断膨胀,一切已变得完全不切实际。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抑制自己怀疑和自责的情绪呢?

    审视自己的想法

    在日记或是掌上电脑中记下那些自责的论断,比如“我是个白痴”、“我是一个失败者”、“我很丑”,这是控制自责的第一步——这个步骤可有效降低自责的强度和频度。与此同时,要记下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有这种想法,看看是否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评价你的论断

    要审视自己的用词,判断你是主观臆断还是合理公正的。若你认为自己是个“差劲的人”,那么你一直都非常差劲吗?是不是有时候你还是挺能干呢?另外,不要将那些不在你可控范围内事情的责任,一个劲儿往自己身上揽。有些人会想:“我的投资缩水了35%,我怎么会做这样的投资啊?”却不会去想“这市场是怎么回事”。

    搜集客观证据

    让硬碰硬的事实来挑战你那些消极的想法。如:在一张卡片纸上,列出一个简短的“自我成就表”,每当自责情绪来袭时,就拿出来瞧一瞧。

    区别批判性想法及建设性想法

    如你在聚餐时吃多了,那么“我真是一头肥猪”就是一个批判性的想法,而“明天开始我要开始改善饮食习惯”就是一个建设性想法。你的目的是让自己有所改进,而不应是打击自己。

    重新评价价值观

    确定你苦苦要求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是否真的值得争取呢?有些目标,比如正直、善良、律己,可以令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质量,这是值得争取的,而其他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让你感到自身的缺陷。

    一位医生这样说:“对于自我的认知是能被改变的,而这真的可以在你的大脑中创建出新的思考方式。你的想法改善了之后,你的免疫系统也会得到改善,你的消化能力会更好,你不需要通过多吃多喝来弥补营养,你的焦虑感就会降低。”所以,克服自我怀疑,自责的习惯可以令你的身心受益匪浅。

    你还在怀疑他人吗

    猜疑是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那些怀有猜疑之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假定了一种看法,然后将很多无联系的现象,通过所谓的合理想象加工起来,来论证自己想象的正确性。那么,开始猜疑的人都具有哪些特征呢?你是不是属于其中一员呢?

    先入为主:对他人一直心存偏见,千万百计地收集“可疑”证据,来印证自己是正确的。

    善于联想:总是将眼前的情况与某些以往情况毫无根据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用固有的成见做出自我解释。

    自我欺骗:爱猜疑的人在收集、联想某些现象时,有时自然也会遇到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事实,可通过采取不承认的态度,认为那不过是假象。

    偏听偏信:对与自己一致的判断深信不疑,可与自己相反的则不屑一顾。

    人活在这个社会中,难免要与人打交道,猜疑会成为交往障碍,而不同的群体会有具体不同的表现特征,如:同学间的猜疑,夫妻间的猜疑,父母与孩子、同事之间的猜忌等,看看造成猜疑的原因都有哪些?

    与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相关。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再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越画越粗,越画越圆。再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与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导了正常思维密切有关。

    首先,与其人生所遭遇过的严重挫折相关。有些人从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情感挫折,结果就不再相信任何人。一般而言,被他人的伤害越大,产生的猜疑心理也就越严重。

    其次,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相关。比如:缺乏自信。有的人打小时起,由于父母亲的“专权”,或是在一种极度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其长大后的人格特征就会带有依赖心强、缺乏自信、胆小怕事的特征。凡事做不了主,凡事也办不好,唯恐自己犯了错误,所以,对他人总是小心翼翼,充满了戒备心理。

    我们看那些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事实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如: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他人,所以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可以这么说:一个自信越足的人,越容易信任别人,就越不容易产生猜疑心理。

    第三,与一个人强烈的私心相关。私欲越大,猜疑心理就越强烈。野心家、裁者的私欲最大,疑心就越重。相反,一个人若是是“无私”,那么,他的行为就必然是“无畏”。

    如果一个人考虑的总是自己,总是患得患失,那么,他的行为就会时时刻刻带有利己的特征,行为中总会有“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特点。在其行为中总要“隐藏”什么,于是,他就不得不使自己的行为“格外小心”,令他的行为“分外谨慎”。而对他人也用自己的“小心眼”来衡量、评价,自己时刻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

    最后,与年龄发展有关。一般而言,年龄越老,疑心病就大。这是由于受新陈代谢规律的制约,人到了老年阶段,各方面的功能都衰退了,容易产生自卑感,而越是自卑的人,猜疑心也就越重。

    此外,人一老,各种各样的顾虑就多了起来,如:怕子女不孝,怕他人讨厌,怕自己成为他人的负担等,人的恐惧心理越多,那么也就越容易易产生猜疑他人的毛病。

    猜疑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因为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容不得猜疑的存在的。而多疑时常会导致人与之间的疏远,恋人之间的分手,夫妻之间的反目,人际关系的紧张,失败,真是害人不浅,那么该做些什么样的心理调适来缓解呢?

    了解危害,加强修养

    要认识到无端猜疑的危害以及不良后果。我们认识了多疑的危害,就需果断地克服多疑,要用高度的理智、宽广的胸怀,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要我们心宽大如天地,虚旷如日月,自然叶就不会为这些小事而斤斤计较,去无端猜疑了。

    多角度的去了解他人

    了解他人是不猜疑别人的前提。若是交往的双方相互不了解,那很可能会产生防备心理。所以,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了解他人,把握他人的性格特征,处事方法等,你就会相信他。如:你通过交往了解到对方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人,那就不会有什么理由再去怀疑他。

    用理性思考替代冲动

    当你开始对别人产生怀疑时,就应该善于运用人类所特有的理性思考,来寻找自己怀疑的原因,看看是否具有合理性。

    尤其应该注意:不要轻易提出为自己的怀疑服务的单方面的依据,这会让你陷入循环论证。应该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把他人都想成坏人,若是没有实质性的根据证明自己怀疑的正确性,那应该立即停止怀疑。

    学会自我安慰替代怀疑

    其实,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他人的议论或是流言,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更没有必要因此而去怀疑一切。

    一旦你怀疑他人都在说自己的坏话,就应该学会自我安慰;或是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猜疑是有害的。这样在心理上就会对猜疑表示了厌恶。而心理学家也证明,从心理上厌恶它,那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会随心理的变化而开始放弃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