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秦灭六国(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李牧之死与韩赵灭亡

    显然,李牧已经成为抗秦的一面旗帜。公元前233年,李牧在宜安之战中大败秦军,秦军总司令桓齮落荒而逃。这仅仅只是运气吗?至少秦王嬴政是这么认为的。从这场战役来看,秦军确有轻敌之处,绕过邯郸城,孤军深入,以至于被李牧抓住机会痛揍一顿。可是很快李牧就证明,他打败秦军,绝非仅仅是运气。

    经过一年的准备后,公元前232年,秦军又一次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赵国。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至邺城,另一路直奔太原,取狼孟、番吾。我们在这里要注意到一个细节。邺城在公元前236年曾被桓齮、杨端和的秦军攻陷;狼孟则是在公元前247年被蒙骜占领。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两城何时被赵国收复的,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座城就是李牧在上一年的宜安会战后,乘胜追击秦军时收复的。

    赵国再一次举国震动,能不能击败秦军,这就要看李牧的本事了。从国力上说,赵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从军力上来看亦然。秦国虽然在前一年受挫,可是无论是兵员或武器、粮食,都能迅速得到补充。相比之下,丧失大片土地后的赵国,显然捉襟见肘。可以说,赵国是毫无胜算的。

    但是李牧又一次震惊世界,在这场硬碰硬的战争中,他又打破了秦军的神话,在正面交锋中击退敌人。关于这场战斗的详情,很可惜,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可以想象此役的惨烈。

    《战国策》中有一个记载:“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这里说的“四战”究竟是哪四战,这不好考,我们估且认为是最近的四场战争。从史书的记录来看,有明确记录赵军损失的,只有桓齮在平阳、武城之役中歼灭赵军十万。至于李牧击败秦军的两役,赵国损失多少人马,没有明确的数字,但可以判断伤亡定然不小。

    对于风雨飘摇中的赵国来说,在五年之内损失超过数十万人,是完全不堪忍受的。李牧的胜利并没有让赵国摆脱困境。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对赵国来说正是如此。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32年,五年的时间里,秦国四度进攻赵国,这已经令赵国疲惫不堪了。谁能想到,人祸刚去,天灾又来。

    公元前231年,赵国暴发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已是难考,可是从破坏程度来看,绝对是高震级的。从乐徐到平阴一带,房屋超过一半在地震中倒塌,满眼望去,尽是残垣断壁。赵国百姓还未从地震的灾难中缓过气来,第二年(前230年),赵国又陷入罕见的干旱之中,庄稼收成相当不好,全国百姓又陷入饥荒之中。难道上天真要让赵国灭亡么?否则怎么灾象频频呢?然而赵国并非七雄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实力最弱的韩国成为虎狼秦国的第一个牺牲品,并不出人意料。

    自从晋国一分为三后,韩国的表现比较平淡。相比之下,魏国、赵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时代雄霸一时,赵国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时也堪与秦国分庭抗礼。在整个战国时代,韩国除了早期吞并郑国算得上是一大武功之外,其他时间并没有十分突出的表现,特别是与秦国的战争,几乎是百战百败,领土不断缩小,已经从大国沦为小国了。

    韩非未能完成存韩的使命,反而丢了性命,这令韩王安大为惊恐。为了讨好秦国,韩王安于公元前231年(韩非死后二年),把南阳之地献给秦国。可是这种做法与肉包子打狗有何差别?难道一块土地就能喂饱贪得无厌的秦国吗?秦王嬴政毫不客气地接受了韩王的厚礼,派内史滕接管新的土地。

    事实证明,韩王安完全打错了算盘。他想用割地来换取秦国的同情,但秦王嬴政却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你割地我笑纳,但我还是要吞并你。获得韩国的献地后,秦王嬴政马上指示地方军政长官内史滕,为伐韩做好最后的准备。

    公元前230年,秦国将领内史滕对韩国发动最后一击。奄奄一息的韩国再也无法抵挡秦军的攻势,更要命的是,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东方国家愿意出兵相救了。自从姚贾破坏了东方合纵的计划后,东方诸国完全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合纵运动已经破产,各国面临秦国巨大的压力,自保不暇,谁有空去拯救韩国呢?

    韩国首都新郑被攻破,韩王安成为秦军的俘虏,韩国的土地悉数被秦国吞并。秦王嬴政在韩故地置颍川郡,直接由秦中央政府管辖。并不是所有的韩国人都愿意成为亡国奴,韩国的故事,还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韩国的有志之士,为复仇而秘密行动,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张良,后来他曾经刺杀秦始皇,在反秦战争中成为风云人物,为大汉帝国的兴起立下汗马功劳。这些是后话,此处略过不表。

    韩国灭亡揭开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序幕,各自为战的东方诸国,很难挡得住秦国人凶悍的进攻了。从过往的战争来看,只有赵国在与秦国的战斗中能赢得一些胜利。只是战争、天灾、人祸把赵国拖入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正当赵国愁云惨淡之际,有一个人来到了赵国。这个人名叫司空马,他原本是秦国宰相吕不韦手下的一名亲信。当年吕不韦被罢免宰相后,司空马觉得在秦国待不了,便逃往东方,最后来到赵国。司空马在秦国曾担任尚书之职,对秦国内政十分熟悉,因此赵王迁就让他代理相国之职。此时赵王迁已经打听到一个消息,秦国很快又要发动一场新的战争了,他忧心忡忡,召司空马前来,商量如何应付秦国。

    司空马对赵王说:“我得先了解一下赵国的情况,对两国做个比较。大王您认为赵国与秦国哪个强大。”

    赵王迁答道:“赵国不如秦国强大。”司空马又问:“哪个国家的人口多呢?”赵王迁又答:“赵国不如秦国人口多。”“哪个国家比较富有呢?金钱、粮食更多呢?”“赵国不如秦国富有。”“哪个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呢?”“秦国治理比较好。”“哪个国家的宰相更贤能呢?”

    “秦国。”“哪个国家的军力更强大呢?”“还是秦国。”“哪个国家的法律更严明呢?”“秦国吧。”

    这些都是实话实说,司空马总结说:“大王您的国家,没有一样比得上秦国,这只能有一个结局,就是灭亡。”

    赵王迁虽然年龄不大,可是听到这样的话,还是不免心惊肉跳,他赶紧以恳切的语气说:“希望先生能多多赐教,寡人愿意听您的。”

    司空马便说道:“现在的办法,只能贿赂秦国了。大王要是能拿出一半的土地来贿赂秦国,秦王一定会大喜过望。秦国一来担心赵国会拼死抵抗,二来担心其他诸侯国出手相救,定会同意以土地换和平。只要秦国接受了土地而退兵,赵国虽然只剩下一半土地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赵国土地后,越发强大,东方诸侯定会惊慌失措,必定要重新缔结合纵条约。倘若得以同诸国合纵,得到诸侯国的相助,大王尽管土地缩小了,秦国还是无法灭亡赵国的。”

    我们必须说,司空马的理论完全是错误的。他的思维还停留在苏秦、张仪那个年代的纵横学理论里,却不知道时局已经发生变化。他的思维与韩王安如出一辙,韩王安便是把大片土地割献给秦国,可是结果如何呢?献地后的第二年就被灭了。其他诸侯国有什么反应吗?除了害怕之外,也没有看到哪个国家振臂一呼,号召合纵,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秦国已经把领土拓展到了齐国边境,实际上就是切断了北方赵国、燕国与南方楚国的联系,大大增加了南北合纵的难度。其次,东方诸国的国力都衰微到了难以自保的水平,更谈何拯救他国呢?先看看与秦国相邻的赵、魏、楚三国,除了楚国尚有一些精锐部队之外,赵、魏两国几乎都赔光了老本了。那么燕、齐两国又如何呢?齐国自从齐湣王后,就沦为二流国家,国力一落千丈。燕国本来就不强,在与赵国的战争中,又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在秦国这只大恶狼面前,东方诸侯真的个个都像病猫似的。

    司空马却仍然幻想着通过割地求和的方法,刺激东方诸侯,联合抗拒秦国,这种想法不啻为白日做梦。就连赵王迁也不能同意他的建议,他不以为然地答道:“以前秦国攻赵,赵国献河间十二城,割地之后,军力大大削弱了,战祸更加严重。如今要是割一半土地给秦国,赵国更弱,秦国更强,岂有不亡的道理。”

    既然赵王迁不接受割地的建议,司空马辞去官职,离开赵国。路过平原津时,县令郭遗热情接待了司空马,并向他询问邯郸的情况。司空马把他与赵王的对话简单说了一下,然后断言:“赵国灭亡只是朝夕间的事情。”

    郭遗问道:“那么您估计赵国还能撑多久呢?”司空马回答道:“如果赵王仍然任用李牧的话,大概还可以撑上一年。如果杀了李牧的话,那不用半年就会灭亡。”虽然司空马对天下局势的判断有问题,但他对赵国内部危机倒是洞若观火。郭遗听了有点奇怪,李牧两次打败秦军的进犯,被封为武安君,是赵国的顶梁柱,何以司空马没头没脑地说“杀李牧”的事呢?司空马叹了一声解释道:“赵王身边有一个佞臣,名为韩仓子,善于奉承拍马,曲意迎合,深得赵王的信任。可是这个人却一肚子坏水,特别嫉妒有功之人。如今赵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赵王一定会听他的,这样武安君李牧就在劫难逃了。”

    能够预言李牧死于非命,司空马也算是一个人才了。

    关于李牧之死,有两个版本。

    时间是公元前229年,是年秦王嬴政又一次大举发兵攻打赵国。秦军兵分两路出击,一路由大将王翦统率上党兵团,进攻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另一路由大将杨端和统率河内兵团,进攻邯郸城。同时秦国还派出一支机动兵团,由羌瘣率领,协助两路大军作战。

    这是秦灭韩国后一年。显然,雄心勃勃的秦王嬴政想要趁热打铁,把赵国也并入秦国的版图之中。面对秦军凶悍的进攻,赵国政府任命李牧、司马尚为大将,分兵御敌。李牧率军抵挡王翦的秦军,而司马尚则迎战杨端和的部队。

    可是秦军摆开了架势,却不急着进攻。为什么会这样呢?秦王嬴政是个聪明的家伙,他知道上兵伐谋的道理。一个将领是一支军队的灵魂,将领指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这支军队的命运。就像当年赵国政府用赵括顶替廉颇,四十多万的军队就灰飞烟灭了。对能征善战的秦军来说,并非赵国士兵可怕,而是李牧可怕。要打败赵国军队,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把李牧从总司令的位置上拉下来。

    对秦国人来说,反间计已经是轻车熟路了,而且屡试不爽。当年廉颇将军,信陵君魏无忌都是秦国反间计的受害者,但他们的下场不像李牧那么悲惨。为了实施反间计,秦国的间谍们携带大量的金银财宝,潜入赵国,游说鼓动那些掌握大权的高层官员。

    究竟是谁害死了李牧,《史记》与《战国策》的说法有出入。依据《史记》的说法,李牧是被奸臣郭开害死的。郭开这个人早有劣迹,当年赵悼襄王想召回流亡在国外的老将廉颇,就是这个郭开从中作梗,最后竟使老将无缘返回、客死他乡。郭开在意的只是自己的权势,他绝对不能容忍有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可是李牧两度拯救赵国,已经是名震天下,倘若他第三次打败秦军,那么非入主权力核心不可。郭开眼中早已容不得李牧这粒沙子。这个时候秦国派来的间谍又添油加醋,外加厚礼,更令他下定决心要铲除李牧。

    于是一个罪恶的阴谋开始了。

    郭开在赵王迁面前大进谗言,称李牧、司马尚有谋反之心。谎言多说几次,就几乎形同事实了,更何况赵王迁长着一颗猪脑袋,根本无法分辨事情的真伪。我估计在这场算计李牧的阴谋中,赵王迁的生母也是参与其中的。当年赵悼襄王要娶这个女子时,李牧就强烈地反对,这无疑成了李牧一大“历史问题”。

    赵王迁轻而易举地相信了郭开的谗言,他下令将李牧、司马尚二人革职,分别派赵葱以及颜聚(来自齐国的一名将领)前去接替二人的位置。在战场上精于制胜之道的李牧,在险恶的政坛只是一个不及格的小学生,秦人的刀剑未能伤害他,而自己人从背后袖出的冷箭则是致命的。高傲的李牧岂能咽下去这口恶气,自己为国家殚精竭虑,却还要受那帮不中用的饭桶摆布,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牧拒绝接受朝廷的命令,他仍然天真地幻想着“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古老传统,可是世道变了。赵王迁早已把生杀大权授予传达命令的使者,李牧的拒绝,无疑只是印证了“企图谋反”的流言。国王特使毫不客气地当即将李牧拿下,不经审判,即刻处决,砍下这颗高贵的头颅。

    与《史记》相比,《战国策》的写法更加离奇,尽管可信度不高,笔者还是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在《战国策》的记录中,谋害李牧的主角是韩仓,也就是司空马提到的那位宠臣。同样是出于嫉妒心理,他向赵王进了谗言,并召回李牧。与《史记》所记不同的是,李牧并没有反抗,而是卸职并返回邯郸。赵王为李牧举办了酒席,并向他敬酒;李牧赶忙回敬,可是在这个时候,他的袖子里隐隐露出某种像是武器的东西。

    韩仓见状,立即派人把李牧拿下,罪名是“企图行刺赵王”。李牧苦笑地对韩仓解释说:“我长年征战在外,患了个疾病,手臂残疾了,无法伸直,跪拜时手没法触到地面。我担心见到赵王时,不能行礼,特地让木匠帮我做了个木杖,固定手臂。您若是不信,我让您看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