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秦王嬴政(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韩非虽然留在秦国,可他是韩国公子,干吗要干涉秦国的内政呢?肯定不是出于对姚贾的嫉妒,他们两人是井水不犯河水。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韩非心里是希望东方诸国能合纵对抗秦国,姚贾破坏了合纵,他是东方诸国的敌人。

    我猜韩非的目的就是想离间姚贾与秦王的关系,他对秦王嬴政说:“姚贾拿着秦国的财物出使四国,这些国家未必真心与秦国结交,只是贪财罢了,可秦国的国库却为之一空。如此说来,姚贾不过是借重于大王的权势,拿秦国的财宝去结交诸侯而已,大王您得详察。而且姚贾这个人,出身低贱,是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小偷、赵国的逐臣,让这种人参与国家大事,恐怕其他人不服呢。”

    秦王嬴政的作风,一向抓大放小,钱款拨给姚贾后,也没询问他到底用在哪了。听韩非这么一说,他对姚贾产生怀疑了:秦与东方诸国为敌,可是姚贾却把钱送给敌人,这是何道理?秦王嬴政召姚贾前来对质,问道:“听说你把寡人的钱财都送给了东方诸侯,有这么回事吗?”

    姚贾并不惊慌,只答了一个字:“有。”秦王嬴政怒气冲冲地喝道:“那你还有什么颜面来见寡人!”姚贾冷静地答道:“我姚贾对大王忠心耿耿,可是大王却不知道。我不把钱送给四国,又怎么能拆散他们的合纵联盟呢?倘若我对大王不忠心,四国之君又怎么会信任我呢?以前夏桀听信谗言而杀害良将,商纣听信谗言而杀害忠臣,最后这两人都身死国亡。如今大王要是听信谗言,那么秦国再无忠臣了。”

    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忠臣,秦王嬴政可不信这个鬼话,他冷笑道:“你有多高尚啊,你就是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

    这些话把姚贾的老底给兜出来了。要是换成别人,恐怕无言以对了。可是姚贾不愧是辩才,他不乱方寸,从容答道:“姜太公以前曾被驱逐,还当过屠夫,可是周文王用了他,最后成就王业。管仲曾经是小商小贩,穷困潦倒,还曾被囚禁,可是齐桓公用了他,最终成就霸业。百里奚曾经乞讨为生,身价就五张羊皮,可是秦穆公用了他,得以称雄西戎。晋文公用了中山盗贼,得以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成为一代霸主。以上这四个人,都曾经声名狼藉,为天下人所冷嘲热讽,可是英明的君主却慧眼识才,知道他们只是怀才不遇。因此,明主选择人才,不看他们过去的污点,不听别人对他们的非议,而是看他们是不是有真才实学。因此,能定国安邦的君主,根本不理会外面的流言蜚语,也不会奖赏那些徒有虚名却无咫尺之功的高谈阔论之人,这样一来,群臣就不敢不务正事,只图虚名了。”

    对这些纵横家策士来说,历史典故是信手拈来,有前世伟人的事迹作为护身法宝,秦王嬴政不服都不行呢。

    显然,韩非对姚贾的攻击是没有力度的。他的攻击有两点:第一点,姚贾把秦国的钱财拿去送给诸侯了;第二点,姚贾出身不好,有劣迹污点。针对这两个攻击,姚贾轻松化解,首先,这钱是用在公事上,而不是落在个人腰包里,确实取得了拆散东方合纵的目的;其次,韩非攻击姚贾的个人品行,姚贾则强调,作为君主,应该任用实干的人,而不是那些名声虽好却毫无办事能力的人,这矛头隐隐对准了韩非。

    作为一个思维缜密之人,韩非为什么会在理由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发起攻击呢?我们不要忘了,韩非有一篇代表作《说难》,就是写游说君主的困难。在《说难》中可以看出韩非的观点,他认为游说君主,关键是要揣摩君主的心思。以我的推测,韩非之所以轻率地攻击姚贾,是想诱使秦王嬴政调查他是否存在贪污行为。在韩非看来,姚贾有过小偷小摸的盗窃史,千斤黄金在他手中,不可能一点经济问题都没有。可出乎意料的是,姚贾的本事比韩非预料的还要大,他一番慷慨陈词,把自己与姜太公、管仲、百里奚这些历史伟人相提并论了,他精彩的反驳打消了秦王的怀疑。

    韩非这次轻率的挑战,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首先是他失去了秦王的信任。在此之前,秦王还是很器重韩非,可是姚贾事件后,秦王必须反思,韩非到底想干什么呢?这并不难猜测。韩非不想看着秦国强大到无敌,说白了,他终究不为秦国所用。不能成为秦国的朋友,总有一天会成为秦国的敌人。从这时起,秦王嬴政对韩非已是由信任转为提防了。

    其次,他得罪了姚贾,附带还拖进一个人,他的同学李斯。得罪姚贾并不难理解,可是怎么也得罪了李斯呢?从韩非攻击姚贾的言辞中,可以看出他对一个人的“出身”看得很重。作为韩国公子,他出身名门,自小养尊处优,对下等人不免有轻视之心。李斯的出身比起姚贾,并没有强多少,也是从草根一路奋斗过来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是在韩非这样的公子哥看来,像“看门人的儿子”,出身低贱者,是不适合在朝廷当官的。可以说,韩非的这种偏见,无疑令李斯极为反感,挫伤了他的自尊心。两人虽然都是荀子门下的高徒,但似乎交情一直就很冷淡。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称李斯是嫉妒韩非的才华,对他怀恨在心。这种说法我并不认同。没错,李斯曾经“自以为不如非”,但这仅仅是指在学问上不如韩非。学问与才能还是有不同的,就政治才能来说,李斯肯定要超过韩非一大截。韩非身为韩国公子,条件比李斯要优越得多,可是他在韩国有什么政绩可言?相反,李斯是一步一个脚印才身居高位,当上秦国廷尉,而且以《谏逐客书》一举改变秦国的政策,在政治上十分有作为,他有什么理由要嫉妒韩非呢?韩非在秦国,只是一个被软禁的人质,根本无法动摇李斯的地位。

    韩非得罪了秦国三个大人物,他的悲惨下场已是隐约可见了。善于察言观色的姚贾、李斯已经看出来,秦王嬴政对韩非的态度已经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们决定趁热打铁,反咬一口。两人一同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大王想要吞并天下诸侯,韩非打心眼里,只是考虑韩国的利益,终究不可能为秦国效力,这也是人之常情。大王既然没法用他,时间长了,也是要放他回国,这难免是留下祸患。依我等的看法,最好是把他绳之以法,杀了他以绝后患。”

    绳之以法,总要有个罪名。依《战国策》的记载,韩非之死,与攻击姚贾有关,因此罪名可能就是“诽谤罪”、“离间秦国君臣”之类的。

    秦王嬴政细细琢磨一番,回想一下韩非入秦以来的言行。从最初怂恿秦国攻赵,到攻击姚贾,韩非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方设法保全韩国。看来姚贾、李斯等人说的没错,这个韩国公子,终究不会为秦国做任何事的。于是秦王下令,将韩非逮捕入狱。可是要怎么处置他呢?秦王也犹豫不决,毕竟他还是十分欣赏韩非的文章与才华,舍不得杀他。就这样,韩非被囚禁了,他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

    可是李斯并不想让韩非活命。你不是一直看不起我们这些出身卑微的人吗?现在怎么样,你这个公子哥不也身陷囹圄、自身难保吗?李斯见秦王犹豫不决,深怕夜长梦多,索性派人把毒药送进监狱里,勒令韩非吞毒自杀。韩非不想这样死去,他强烈要求见秦王,或者给秦王写一封信,为自己的冤情辩白。

    有人把韩非的请求告诉了李斯,李斯是廷尉,掌管刑狱之事,韩非之生死,自然捏在他的手心。李斯听完后面无表情,只是从牙缝中挤出了两个字:“不行!”这两个字,一下子让韩非跌落到寒冷的冰窖之中,他知道自己的同学李斯已经是下定决心要置他于死地了,他用颤抖的手打开毒药,抓起来一把塞进口中……与此同时,秦王嬴政正焦虑地在房中踱来踱去,他又一眼瞥见韩非写的文章,那种惜才之心又油然而生。这些文章,气势排山倒海,自从有文字以来,还从没有人能写出如此有气势的文字,思想深邃、见解精辟。这种人才,五百年也未必能再出一个,杀了他,自己岂不成了千古罪人了?他猛然一悟,赶紧派人前去监狱,传王令赦免韩非。可是去的人回来后禀报,韩非已经畏罪自杀、服毒自尽了。

    我们必须说,韩非虽然死了,可是他对秦王嬴政的影响不容低估。自秦孝公以来,秦国的政治一直打上强烈的商鞅烙印,尊崇法学思想。商鞅主义让秦国一直保持国家强大,可是君主的地位并不是那么牢不可破。譬如统治秦国半个多世纪的秦昭王,在位的多数时间里,大权是落入宣太后、魏冉之手;就说秦王嬴政本人吧,他上台后几年,吕不韦专权、嫪毐乱政、成叛逃,这些事件都说明一国之君,地位并非固若金汤。问题出在哪呢?直到他读了韩非的书后,一切才豁然开朗。

    韩非在深入研究法家思想后,得出一个结论,前世法学大师商鞅与申不害都有偏失。商鞅注重“法”,却忽视了“术”;申不害注重“术”,却忽视了“法”。用史例来说明,商鞅主义的践行者,代表人物是秦孝公,推行法制,可是在权术上却比较弱,故而反对势力一直就很强大,孝公刚死,商鞅就被杀了。申不害主义的践行者,代表人物是韩昭侯,他把权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可以称为战国时代最出色的权术家,可是却没能让韩国走向强大。

    在分析前人的利弊后,韩非认为应该把商鞅的“法”与申不害的“术”有机结合起来,在国家强大的同时,君主的地位不受动摇。君主应该要把自己内心隐藏起来,让别人看不透,摸不清,神神秘秘,以达到震慑群臣的目的。这种见解,无疑令秦王嬴政如获至宝。这位后来的秦始皇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之一,可以说是深得韩非的启发。

    总的来说,韩非是个悲剧人物。他一心想为韩国的强大而尽心尽力,可是生不逢时,最后竟然死于非命。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战国末期法学巨子,对后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非之死,意味着韩国企图以外交途径保全国家的梦想破灭,在他死后三年,韩国灭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