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秦王嬴政(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这可是一个致命的缺点。我们不由得感慨人无完人,一肚子墨水的韩非子,居然不能口齿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借助于刻笔与竹片。作为韩国公子,韩非子迫切想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变韩国的政局。在战国七雄中,韩国实力最为不济,虽勉强位列“七雄”,实际上早就如同小国了。韩国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处当时中国的中心区域,四面都是强国,西面更是面对虎狼秦国。在秦国的对外扩张战中,韩国是最大的受害者。在历年的战争中,韩国将士死亡人数不下百万,国土面积越来越小,哪里还称得上是大国呢?纵观韩国与秦国的战争史,几乎就是百战百败,这不能不让人怀疑,韩国究竟是“雄”呢?还是“熊”呢?

    是什么原因导致韩国积弱难返呢?韩国最初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其军队是精锐的,其武器是先进的,特别是强弓劲弩特别优良,可为什么百战百败呢?问题是出在政治上。除了早期几位君主比较有作为之外,后期的君主都是碌碌无为,既没能产生像齐威王、赵武灵王、燕昭王这样的明君,也没有类似商鞅变法、吴起变法这样的改革,政治混乱,“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韩非子想改变这样的局面,他多次上书韩王,意图变法,可是他的主张却得不到采纳。搞政治没有结果,他只能以孤愤之心,把自己的政治心得写成文字,这一写,写了十几万字。

    在今天看来,十几万字算不上大部头,网络写手们一天可以在电脑上码出上万字。可是韩非那年代不仅没有电脑,也没有纸,要写在竹片上。在先秦的著作里,《韩非子》可以算大部头的著作了,把他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版,也要有三十万字左右。他写的文章尽管没有得到当局的重视,但在学术圈子里却有很大反响。当时没有出版社,但他的文章通过手抄的方式,传到了秦王那里。

    秦王读了这些著作后,感叹了一声:要是能与作者见上一面,死而无憾了。这里我必须说,秦王嬴政确实是个好领导,连学术界最新的成果,他都很快读过了,这至少说明在求知上,他是很勤奋的。当时秦王嬴政还不知道这些文字是谁写的,但马上有人举手抢答了: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谁这么积极抢答呢?韩非的同学李斯。李斯这一答,说明了一个问题:原来他也早就读过韩非写的文章了,偷偷从他那里吸取养分。紧接着,李斯不忘点明,自己与韩非可是同门师兄弟哦,似乎这么一说,就沾了光。很好,原来文章的作者是当代高人,秦王嬴政一听开心了,既然还活着,就可以见上一面,促膝长谈。可是怎么把韩非弄到秦国呢?派人到韩国恭请韩公子吗?这可不是秦王的作风。秦王的作风是霸道的,天下尽在我的掌握之中,我犯不着去请,只要把韩国痛扁一顿,到时韩王不就乖乖把韩非送上门吗?

    这是什么强盗的逻辑?可是就连韩非子不也说过吗?“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当今之世,就是拳头硬的人说话。

    秦国大军很快杀入韩国,韩国焉能抵挡?韩王安很快派出代表要求与秦国谈和,秦国人却指名道姓,非得要韩非为特使,出使咸阳。韩王安一直以来就把韩非当作一个书呆子,根本就不用他,现在秦王有令,他急急忙忙召韩非入见,塞给他一个官职,作为韩国使者前往秦国。

    这一年是公元前233年,也是李牧大败秦军的同年,韩非子来到了秦国,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作为特使,韩非的使命就是拯救韩国,要怎么救呢?秦国就是一只狼,而韩国不过是只弱小的羔羊,就算苦苦哀求说“狼大哥,放我一条生路吧”大灰狼也未必同意。只能够用另一块肥肉为诱饵,把大灰狼吸引到别处。韩非在心里盘计着一个主意,可是他怕见到秦王时,说起话来结结巴巴的,表达不清楚,倒不如写成文字,以免到时献丑了。这篇文章现在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篇名为“存韩”。

    韩非一直鼓吹权术思想,可视为厚黑学的理论鼻祖,如今正好可以牛刀小试。他写成文章后,呈递给秦王嬴政,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嫁祸给赵国,以达到保全韩国的目的。韩非首先拍胸脯保证,韩国绝非秦国的敌人,相反,是秦国的盟友、屏障,年年进贡,名义上虽是个国家,其实与秦国的郡县没有大分别。这是表明态度,告诉秦王,你别出兵打我啦,我服软不行吗?

    那谁才是秦国的敌人呢?韩非毫不含糊地说,是赵国。“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在说这话之前,秦国刚刚在赵国打了一场败战,韩非故意拿赵国来刺激秦王的神经。韩非还强调说,虽然韩国只是一个小国,但一直处于四战之地,“修守备,戒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秦王倘若一意孤行进攻,也未必能在一年的时间内灭掉韩国。韩国一旦狗急跳墙,就会背叛秦国,与魏国投靠赵国、齐国。倘若这样,秦国想要一统天下,就遥遥无期了。

    那么,秦国应该怎么做呢?韩非献上一计,秦应该收买楚、魏两国,联合韩国进攻赵国,这么一来,“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否则的话,“赵与诸侯阴谋久矣。夫一动而弱于诸侯,危事也;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赵国一旦与诸国合纵联合,对秦国来说,是最危险的事情了。

    从这篇上书里,我们看到韩非的无奈与言不由衷。如今天下形势已是很明显,赵国成为抵抗秦国吞并天下的核心力量,倘若赵国失败了,韩国能独存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韩非岂会看出不来!可是韩国已经危在旦夕了,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韩非想到的只有如此保全国家,存活一天算一天,这才是最迫切的事情。一个人,无论有再高的智慧,也不可能脱离实际去寻找高远的目标。在东方六国中,唯一还可对秦国构成威胁的,只有赵国了。实际上韩非也完全明白,赵国能自保就不错了,哪里谈得上进犯秦国呢?可是他还是要把语气说重了,让秦王把矛头对准赵国,唯有这样,才能令韩国苟延残喘,因此他不惜嫁祸给赵国。说到底,这是一种无奈。

    秦王嬴政终于见到了韩非,据《史记》的记载:“秦王悦之,未信用。”首先,他对韩非的印象不错,所以“悦之”,特别是韩非的文章,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可是秦王“未信用”,既不太信任,也不重用韩公子。为什么呢?韩非的这道上书,明眼人就可以看出来,并非由衷之言,表面上是为秦国打算,实际上是为韩国打算。秦王聪明过人,岂有看不出来之理。但是秦王嬴政并不打算放韩非回国,这一半是出于虚荣心,秦国国力天下无双,天下英才理所当然应该统统为秦国所用,另一半恐怕也有所担心。尽管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不过他的名声已经为天下士人所熟知,要是被其他国家给挖走,这对秦国来说可不是好消息。

    可是谁又能想得到,在韩非入秦后不久,竟然死于非命。

    韩非之死,与三个人有直接的关系。这三个人是秦王嬴政、李斯与姚贾。秦王嬴政不是韩非的粉丝吗?有这么个大腕护着,韩非怎么会死呢?这得从一件事情说起。

    在韩非入秦后,东方诸国为了自保,又策划一次合纵。据《战国策》的记载,参与合纵计划的有四个国家,分别是荆、吴、赵、燕。荆就是楚国,可是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了,哪里冒出一个吴国呢?有些历史学者认为“吴”应是“齐”之误,这是有道理的。但也可能有另一种情况,在春申君被杀之前,曾被封于东吴,那么这里所说的“吴”,会不会是指楚国的一个封国呢?或者李园在杀了春申君之后,把东吴据为己有,成为楚国的一个封国?由于史料有限,我们已经很难还原历史真相了。

    已经沉寂许久的东方合纵运动有死灰复燃的迹象,这是秦王嬴政最为担心的事情。倘若是一对一,东方六国没有一个是秦国的对手,但若诸国联手,东方联盟在兵力上将占据优势。秦王对这件事十分重视,他马上召集大臣、宾客六十多人商量对策。秦王嬴政开口说道:“东方四国将联合对抗秦国,你们说,这个事要怎么办?”

    大臣们个个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吭声。这时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大声说道:“我姚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

    姚贾是什么人呢,究竟是有本事,还是只会夸夸其谈呢?这个人说起来还真不简单,乃是一个苏秦、张仪式的战国冒险家。他原本是魏国人,出身十分低微,祖上几代人都是城门看守人,几乎都成世袭职业了。可是姚贾对这种低贱的生活无法忍受,搞了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后来被发现了,便逃往赵国。姚贾口才很好,能言善辩,靠这个本事,在赵国倒混得不错,当了官,只是后来不知什么事,惹怒了赵王,被驱逐出境。赵国不收留他,魏国又回不得,姚贾想来想去,秦国广纳人才,最有前途,便投奔秦国。如今东方四国要搞合纵,秦王心里不踏实,对姚贾来说,这正是一次难得的表现良机,于是他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出行四国,化解东方合纵计划。

    要出行游说四国,姚贾提出一个条件:需要马车百辆,黄金千斤。这可不是小数目啊。可是我们必须说,秦王嬴政确实是个有野心的人,只要自己能吞并六国,百辆车,千斤金算什么呢?到时整个天下还不都是寡人的吗?他二话没说,同意了,从国库里拨出相应的款项交给了姚贾。

    姚贾果然有几分本领,一则是靠他三寸不烂之舌,对各国既拉拢又恐吓;二则是靠一百辆马车拉的财宝,暗地里塞给各国权贵。这种金钱外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次四国合纵计划,根本还没成形,就胎死腹中了。

    这次姚贾可为秦国立下大功了,回到秦国后,秦王嬴政非常高兴,把他提拔为上卿,并封千户。就在这个时候,韩非却跳了出来,大肆攻击姚贾。这个举动令人不解,他要干什么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