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中原混战(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作为一名统治者,韩昭侯的智慧是相当高的,有异乎寻常的判断能力。以下举几个例子。有一年,韩国粮食种子的价格突然飙升,可是又没有异常天灾出现。韩昭侯判断肯定是粮仓管理出问题,于是派人检查,结果发现粮仓内的种子被官员私下卖掉许多,导致种子价格大涨。又有一回,他吃饭的时候,发现肉羹中竟然有一片生的猪肝,左右侍卫诚惶诚恐,打算把大厨师抓起来。韩昭侯说:“不是大厨师干的,你们去查查他的助手。”最后一查,果然是大厨的助手所为,他交代说:“我想把大厨师赶走,接替他的位置。”韩昭侯洞悉人性的弱点,却小心翼翼地隐埋自己的弱点。他曾经这样说过:“英明的君主皱一次眉或笑一声都很吝惜,皱眉必有皱眉的原因,笑有笑的原因。”为什么呢,因为皱眉或笑,就会让人看出你的心情,从而判断你的喜恶,这就被臣子抓住了弱点,有了弱点,就有大权旁落的隐患,因此高明的君主必须要深如大海,喜怒不形于色,完全封闭自己的心灵,绝不让人看出蛛丝马迹。大家还记得吧,当申不害刚被任用时,他就是通过观察韩昭侯的喜怒表情来投其所好。可是申大师没有想到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昭侯的悟性天下罕见,当然他也可以皱眉头或笑一笑,可是现在皱眉头并不表示他不高兴,笑也不意味着他开心,而是他要让臣下觉得他不高兴或高兴,制造假象与烟雾弹。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韩昭侯的城府是如何深。每当他有什么重大行动时,在这段时间里,他一定要单独睡。睡觉时妻妾、侍从都不可以待在房内,因为他担心自己说梦话,从而泄露了内心里的秘密。他压根不信任谁,即便是最没有心机的妻妾,也可能被别人利用来打探君主的秘密。

    申不害相韩十几年,在一定程度上为韩国富国强兵做出正面贡献。《史记》是这样评价的:“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但读者需谨记,史书中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有不实的溢美之词,要是真的“无侵韩者”,就没有我们要提到的马陵之战了。看来大史学家有时也会忽悠,这是读史时要注意的。

    申不害的理论过于侧重权术,终究无法使韩国成为超级强国,故而“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常言说“兼听则明”,而申不害却认为“独视者谓明,独听者为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又说:“治不逾官,虽知弗言。”以申不害的理论,倒是要禁绝天下之言了。对于申不害所说的理论,后来韩非子有过批判,他认为“知而弗言,是谓过矣。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矣?”我们可以把韩国与齐国做一个对比:齐威王广开言路,进谏有赏;韩昭侯封闭言路,“虽知弗言”。齐国以开明而跻身超级强国之列,申不害、韩昭侯以玩弄权术为主的变革最终无法使韩国有质的飞跃。韩昭侯是申不害学说的忠实实践者,申不害的用意既是独裁,韩昭侯又岂肯长久地屈居于魏惠王之下呢?随着韩国实力的增长,韩昭侯摆脱魏国控制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韩、魏矛盾的大爆发其实是意料中的事。

    在三晋联盟中,魏国仍旧是老大。尽管在这些年的战争中,魏国四面受敌,也曾被秦国、齐国打得落花流水,但必须说,魏惠王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他西战秦国,北战赵国,东战齐国,南战楚国,虽然有得有失,最终还是成为三晋联盟的领袖,这一点并不容易。在魏惠王的铁腕之下,魏、韩、赵三国重新结盟,光看这个架势是有点吓唬人的。谁都知道,倘若三晋能齐心协力,那么天下没有不能打败的对手,因而泗上十二诸侯(宋、鲁、邹、滕等国)皆朝魏,魏国仿佛又回到雄霸天下的时代。

    这是魏国霸权回光返照的时期。在此后几年里,魏国确实恢复了几分牛气。

    对魏惠王来说,最难对付的还是秦国。秦国的虎狼本性已经显露无遗,自晋国分裂后,魏、赵、韩三国要单独对付秦国,已经越来越难了。秦人鲸吞蚕食,贪得无厌,性情凶狠,冷酷无情,一直被其他诸侯国视为异类。

    公元前350年,魏国进攻秦国,围定阳。自从魏国迁都后,与秦人的战争中,几乎都是被动挨打,这一次总算主动进攻了。可是这次进攻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很快秦孝公便提出休战,主动与魏惠王修好,化敌为友。按道理说,魏国在与秦国历年战争中损失了不少土地,现在应该要收复失地才对,怎么战才一开打就要收尾了呢?这证明了魏惠王的战略重点是中原优先,先牢牢把握中原的优势,再伺机与秦国争夺西线。

    既然西线不是魏惠王进取的重心,那么他想往哪儿扩张呢?东部的齐国?不行,桂陵之役的惨败已经证实齐国之强大,魏惠王暂时不想去碰这个硬骨头。魏国不在东、西两线出击,是因为秦与齐都是军事强国,相比之下,北面的燕国与南面的楚国貌似好欺负一点。

    公元前350年,魏惠王派大将殷臣会同赵国大将公孙裒北伐燕国,取夏屋(河北保定西南)。四年后的公元前346年,魏国大将魏章会同韩国兵团出击楚国,夺取上蔡。这两场战争的胜利,大大提升了魏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巩固了魏国的中原霸权。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又一次把目光投向河西。尽管在连年战争中损失不少军队,但魏国还拥有一个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拥有众多的喽啰国,除了赵、韩两大强国之外,还有泗上十二个小诸侯。凭借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魏惠王仍然有把握在西线与秦国再决雌雄。因而他以朝天子为名,纠集了众多小诸侯国,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上想袭击秦国,收复河西重镇少梁城。

    在魏国的领头下,十几个诸侯国被动员起来,做好了进攻秦国的准备。尽管秦国的军事力量十分雄厚,但秦孝公仍然忧心忡忡,他唤来商鞅,商量对策。商鞅力主以外交途径制止战争的爆发,并挖一个陷阱让魏惠王跳进来。什么陷阱呢?他要献上一个“王”的称号给这位魏国统治者。其实到这个时候,魏惠王魏?还未称王,我们应该称他“魏侯”才更准确,商鞅为什么要用“王”号来忽悠魏?呢?

    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王是高高在上的。天下只能有一个王,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观念。可是西周末年骊山之变后,周王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个“王”的分量轻了,含金量也少了。中原大国利用地缘优势,乘机扛出“尊王攘夷”的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位于蛮夷区的诸侯不愿意受制于他人,遂僭称王号,楚国、吴国、越国先后称王。

    中原诸侯毕竟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晋、齐等大国都只称霸而不称王。这就是“王者至尊,霸者至强”的年代,但霸主无论如何强,在名义上都是周王的臣子,无法达到“至尊无上”的地位。可是商鞅就是要游说魏?给他献上一顶王冠,用一顶王冠来避免一场战争。

    商鞅代表秦国出使魏国,游说魏?道:“国君您的功劳可谓大矣,现在天下人哪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不过现在魏国只领导宋、鲁、邹、卫这样的小诸侯,实在与您的身份不般配啊。您应该先称王,有了这个名号后,伐齐收楚,赵、韩两国必然对您死心塌地,到时必定王业可成啊。”同时商鞅还信誓旦旦地表示,秦国必将接受魏国的领导。

    在商鞅的甜言蜜语下,魏?不禁飘飘然了。

    魏?这个人好大喜功,在当时人的观念里,中国就是中原,像秦国是处于边缘的诸侯国,因为文化落后,一直被中原人瞧不起,打败秦国也得不到什么好处。秦国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魏惠王也想伐秦,但是除了伐秦之外,魏国还有其他选择,就如这些年频频出击,从燕国、楚国都捞到不少土地,可以弥补西线被秦国所占之地。

    魏国的战略与秦国的战略是完全不同的,这是由两国不同的地理格局所决定的。秦国要向中原扩张,一定要越过黄河,一定要通过魏国,这就决定了秦国要把魏国当作第一敌人。而魏国攻打秦国,却不能捞到什么好处,这就是头疼的问题。商鞅十分聪明,他曾经在魏国当官,对魏国战略自然了解。你想想,花同样的精力、兵力去打战,打秦国是一无所得,打齐国、楚国那就不一样了,这两个国家物产丰富,财源滚滚,你说哪种选择更好呢?

    于是魏罃就这样被商鞅忽悠了,他当真举起一块牌子,自命为“夏王”。哗,不得了,夏者,华夏也;夏王者,华夏之王也。自立为王之后,魏罃召宋、卫、邹、鲁等诸侯国会于逢泽,秦国也派出公子少官参加这次国际盛会,继续把魏惠王捧上天。魏惠王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瘾,太开心了,太激动了,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众神之神,站在云端,俯视苍生。

    在战国七雄中,继楚国之后,魏国是第二个称王的诸侯国。魏惠王能号令天下吗?他的这个“王”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呢?

    五孙膑的复仇

    我们必须说,魏罃称王是一个十分错误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为了称王,放弃了对秦国发动进攻的有利良机。

    这是魏惠王最大的战略失误,他低估了秦国人的雄心壮志,还停留在春秋时代的战略思维上。因为在春秋三百年里,秦人势力最强时,也就是到黄河东岸。魏惠王以老眼光来看待秦国,以为这个虎狼之国已经扩张到其极限了,这绝对是掉以轻心。

    商鞅通过诱使魏罃称王,十分巧妙地化解魏秦战争,同时引发了魏国与其他诸侯国的矛盾,可谓是一箭双雕。魏罃称“夏王”,总共只有一个大国前来祝贺,这个大国就是秦国,除此之外,齐、楚、韩、赵、燕这些大国都对魏罃称王嗤之以鼻。

    魏惠王主持的“逢泽之会”,是战国时代一次诸侯盛会,表面上风光无限,有十几个国家前来参加,实则令魏国很失面子,因为大国都不来。其他大国不来也就算了,可是赵国与韩国呢?这两个国家都是魏国的小弟啊,大哥的盛会他们都不来,叫大哥情何以堪啊。

    很显然,所谓的“三晋联盟”完全弱不禁风。

    这些年韩国利用相对和平的环境,在韩昭侯与申不害的努力下,国力有了长足的进展,摆脱魏国控制的意愿相当强烈。对此魏惠王也是有察觉的,于是魏国在外交上不断向韩国施加压力,而韩昭侯就打厚黑太极,一一拆解魏惠王的计划。

    魏惠王想通过郑国复国的手段来削弱韩国的力量,他便派人对韩昭侯说:“郑国是被韩国灭掉的,希望您能分封郑君的后人,这就是所谓存亡继绝的大义。倘若您能让郑国复国,那么一定能得到诸侯的一致称赞。”可是韩国人一口回绝了魏惠王的要求:“大国命敝国封郑国之后,敝国没办法做到。”韩昭侯可不想博得什么虚名,实利才是最重要的。

    又有一次,魏惠王对韩昭侯说:“韩国与魏国原本是一个国家,后来才分裂的,我希望韩国能与魏国合并。”韩昭侯听罢十分害怕,要怎么办呢?他找来臣下商量要怎么答复魏惠王。此时有一位公子站出来说:“这个容易搞定。您可以这样回答说,韩国与魏国既然原本是一家,那么我们也希望魏国能合并到韩国来。”韩昭侯一听,此言大妙,便以此答复魏惠王。魏惠王碰了一鼻子灰,对韩昭侯的阳奉阴违非常不满,打算要教训一下韩国。

    由于韩昭侯的特立独行,韩魏矛盾已是不可调和。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韩国,魏韩战争爆发。

    关于韩、魏的军事实力,可以用苏秦游说诸侯时的说辞来管窥一豹。这篇说辞的时间要略迟于魏韩战争,但可以对两国军事有个大致印象。

    韩国“带甲数十万”,其武器之精良冠绝诸侯,“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强弓的射程“皆射六百步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剑戟“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韩国士兵“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统而言之,韩国最厉害的就是武器的精锐。

    魏国呢?“天下之强国也”,何以见得呢?有“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总兵力大约有七十万。比起围困邯郸时的三十六万军队,几乎又翻了一番。

    深得申不害权术精髓的韩昭侯早有叛心,可是他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尽管韩国拥有强大的武器与战斗力,可还不是人多势众的魏国兵团的对手。魏军总司令仍然是庞涓,虽然他在桂陵之役中曾被孙膑俘虏,可是仍受魏惠王的重用,庞涓也感恩图报,在侵韩战争中表现卖力。

    在魏军的步步进逼之下,韩昭侯被迫向齐国求援。

    齐威王又一次召集众臣来商议救援事宜,他问众大臣:“我们要早点出兵好呢,还是晚点出兵?”邹忌的态度与十年前还是一样,断然说:“不如不出兵。”看来这个家伙就是属于闭关锁国的人物,曾担任“围魏救赵”主将的田忌则说:“不行。要是不救韩国,韩国必然要被魏国吞并,不如早点出兵。”齐威王没有吭声,转而看看他最信任的谋臣孙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