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巴菲特的投资王牌——可以不挣钱,但是不要赔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股市之中常有风云突变,不时会有虚实参半、令人无所适从的消息传来,这种时候一定要有自主判断、自主决策的能力。避免人买亦买、人亏亦亏。

    投资大师巴菲特在他的投资理论中,讲述了安全边际原则、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理论、持股方法、选择买卖的最佳时机等一系列简单而适用的投资方法,其中他一再强调的是安全投资原则,保住资本是他首要的投资法则,那就是:“永远不要赔钱!”

    举债炒股——永远追不上市场先生的脚步

    随着股指不断走高,股民尝到的甜头也越来越多,面对重现的超强赚钱效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炒股作为理财的主要途径,有些更是不惜借钱入市。

    “前几个月有朋友推荐招商银行,说是至少能赚百分之七十,现在都已经翻番了。”看着别人在“股海”里大把大把地捞钱,刚刚大学毕业尚没有本金的小张有些眼红。不甘心的他向朋友借了3万元本金开始炒股。“我已经观察好几个月了,虽然本金是借来的,但我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小张信心十足地表示。“这两只股我盯了很长时间了,把家里的现钱投进去之后,还觉得不够,就向朋友借钱买了股票。虽然自己也知道借钱炒股有些‘胆大’,但看着钱不去赚更让自己难受。”

    9月10日《东南快报》有这样一篇报道,说得是一湖南来福清务工的王姓男子去年见股市热得发狂,便将自己经营的店面出售,并借外债50万元专职炒股。不想入市后股市冷得发料,不但血本无归,还欠下债务30万元。为逃避还债,自作聪明与妻子协议假离婚,将所剩财产俱挂于妻子名下。谁知假戏真做,妻子另有新欢。既折夫人又折兵的王某一时心灰意冷,欲投海自杀,所幸被边防官兵拦住。

    其实“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警示语随处可见,但就有人置若罔闻。中国的股市是最没有理性的,你说周边股市下跌,它下跌,周边股市上涨,它还在跌,跌得满盘皆绿,跌得拦腰斩断,跌得股民心惊胆战,它仍然跌兴未止。你说价值投资吧,无论业绩好的差的俱在下跌之列。可谓是无一幸免。业绩差的下跌还可说是在情理之中,可业绩好的股票,都跌到净资产下了,它也跟着起哄。像这样的股市你要没有防范意识,靠借钱炒股,可真是犯了大忌!

    近年来国家富裕了,百姓的存款也多了,理财意识也增强了,但由于理财渠道不多,便出现千军万马炒股票的奇观。而股市却是一个多方势力博弈的地方,是强者说话的地方。股民所能做的是量入为出,将不急用的闲钱放在股市,让其随波逐流,以时间换取资金的增值。如不其然,追涨杀跌,没有不落个血本无归的。王某的失策就在于他破釜沉舟把自己置于背水一战的绝路之上,不但倾其所有,还举债入市,以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去搏取渺茫的获利机会,岂不让人扼腕叹息!

    巴菲特认为:“轻易获得资金,容易导致草率的决策。理想的情况是,以一种不受短期因素影响的方式来借债。”

    1957年的夏天,巴菲特接到了一个叫埃德温·戴维斯的奥马哈著名的泌尿科医生打来的电话。他们从未见过面,但是戴维斯的一个病人,一个叫阿瑟·威森伯格的纽约投资顾问,在纽约时认识了巴菲特。威森伯格听说巴菲特正在努力筹集资金,于是他建议戴维斯打电话给他。尽管戴维斯对投资于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新手颇感疑虑,但他还是同意见巴菲特一面。在约好的那个星期天,他召集全家人一起对这个年轻人作一番评价。在他的第一眼印象中,巴菲特的确令人大吃一惊。

    戴维斯医生能够给他资金,而更重要的是一种肯定。但是巴菲特只想利用戴维斯医生的资金进行投资,然后二人分成,并不是借债。也就是说,戴维斯医生也要承担风险。虽然巴菲特对戴维斯资金的需求如此迫切,他只想以他的条件来得到对方的资金。

    然后他又提出了条件,戴维斯作为有限责任合伙人,可以得到巴菲特赚得利润中不高于4%的所有部分。余下的利润由两人分成——75%归戴维斯,25%归巴菲特。

    利用几乎是同样的方式,到了年末的时候,巴菲特已经营着5家小型合伙人企业,总资本有50万美元。就是这一年,巴菲特的第一年,他的投资组合赢利达10%,轻轻松松地超过了道·琼斯工业指数,后者则经历8%的下跌。普通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通常会犯两种毛病:一是恨不得包揽市场上所有走势较好的股票,于是将不多的自由资金分散到10多只或更多的个股上,有的甚至还举债炒股;二是永远都在追逐市场先生的脚步,频繁调整投资组合,最后,刚开始的投资组合变得尸骨无存、面目全非。究其原因,除了投资心态不对以外,对根据自有资金架构投资组合也没有认真思量过。

    进入股市,股民都是带着发财的梦想来炒股的。正因如此,股民都希望有更多的钱来炒股,都恨不得将一分钱当两分钱来用。于是,借钱炒股,也便成了一些股市聪明人的生财之道,他们把借钱炒股当成了借鸡下蛋的美事。

    不排除有极少数的股民靠借钱炒股发了财的。股市上涨之时,本钱越多赚得也越多,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旦股市下跌之时,那同样也是本钱越多亏得也越多的。

    那么,我们借钱投资的前提是什么呢?

    (1)当确信自己能从投资中获得收益时才能借债。

    “你可以借来钱,但你借不到大脑。活用投资知识和信息来赚钱的智慧,是从任何地方都借不到的。”这句话强调了会借钱不是一种成功,源源不断地积累自己独具一格的投资秘笈才是正道。

    (2)不要借短期债,要借偿还期长的债。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用一条蚯蚓便能钓上一条大鱼,几乎是不可能的,短期债务只会让你的投资风险更大。”

    投资回报与“时间”直接挂钩,借短期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就是证券公司的“信用交易”。坚信自己看中的股票一定能回涨,于是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进、卖出证券的交易活动,又称为融资融券交易,即短期负债。为了投资,吹着愉悦的口哨去借钱的聪明人绝对不使用的一招就是“信用交易”。

    这也说明:当你希望活用贷款来投资时,其“贷款”必须具备能长期低利使用的特征。

    (3)在自己能承担的范围内贷款。

    至少你要有支付利息的能力才行。从根本上说,不管自身条件如何,完全指望“借鸡生蛋”的人是傻瓜,不要陷入这种误区。约翰·邓普顿说:“生产性的贷款是必要的,然而无止境地贷款也不是一种高明的做法。”如果想挣大钱,首先就要转换思维,改变对“负债”的片面认识。此外,高超的判断能力和预测能力及自信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市场偏偏是一个让大多数投资者亏损的地方,“一盈二平七亏本”的事实,决定了借钱投资者更多地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投资只能是量力而行,要以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来决定自己对市场的投入。

    保持一份清醒最重要

    巴菲特说,股市中的风险无时不在。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前两条。

    “避免风险,保住本金”这八个字,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大不容易。股市有风险,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当听到越来越多的一夜暴富的股市神话后,人们都沉醉在大笔赚钱的美梦之中,很多人觉得股市就是一只“聚宝盆”,只要投钱进去,“聚宝盆”里就能源源不断地生出钱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股市的风险;有些人把股市看成赌场,以赌博的心态把自己的全部资产都投进股市。更甚者,有些人还贷款投入股市。

    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借贷去投资如果成功了,自然大赚一笔;但是一旦失败,就会血本无归,不仅赚不到钱,连翻身的资本都没有了。在巴韦特的一生中,他总是谨记着“避免风险,保住本金”这八个字,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巴菲特总是在市场最亢奋、投资人最贪婪的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而急流勇退。

    1968年5月,当美国股市一片狂热的时候,巴菲特却认为已再也找不到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了,他由此卖出了几乎所有的股票并解散了公司。结果1969年6月,股市大跌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了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比前一年下降了50%甚至更多。

    很多人觉得要想降低风险,就应该分散投资,多投资几种股票。但在巴菲特看来,“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错误的,投资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1987—1996年间,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主要股票投资平均收益率为29.4%,比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平均年收益率18.9%高出5.5%。如果巴菲特没有将大部分资金集中在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等几只股票上,而是持有包括50种股票在内的多元化股票组合,那么他根本不可能取得如此高的收益率。

    在投资股票时,先要保本。再想收益。我们要冷静对待股市,不能把股市当赌场。不可以把全部资金都投入到股市当中,那样做的风险太大。

    另外,我们要学会分析股票价值,找出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发展中产生较高收益的股票,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求胜。

    面对风险我们要清醒,但是不要畏惧风险,毕竟它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要应对风险,最需要做的就是认识风险、了解风险。总体来说,股票市场上存在着三类风险:

    第一类是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无论是在成熟的股票市场,还是在新兴的股票市场,股票价格都总在频繁波动,这是股市的基本特征,不可避免。美国股市曾经遭遇“黑色星期一”,投资者这一天的损失就高达数千亿美元。

    第二类是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密切相关,而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总有些不确定性。每年有许多上市公司因各种原因出现亏损,这些公司公布业绩后,股票价格随后就下跌。

    第三类是政策风险。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或调整一些直接与股市相关的法规、政策,对股市会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巨大的波动。有时候,相关部门出台一些经济调整政策,虽然不是直接针对股票市场的,但也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如利率的调整、汇率体制改革、产业政策或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等。

    巴菲特说:投资的关键在于懂得怎样自救。而要有自救的能力,必须在开始的时候就考虑周全些、谨慎些,不要一下子把全部资金投入进去,手头应经常留有数量较大的备用资金。巴菲特的经验就是:“如果经济状况欠佳,那么,第一步要减少投入,但不要收回资金。可以先投石问路。当重新投入时,一开始投入数量要小。”因为他认为,慎重总有好处,没有谁一下子就能看清股市的真正走向。5分钟前还在大幅上扬的股票,5分钟后立即狂跌的事时常发生,根本无法一眼准确地断定这种变化的转折点。所以,在大规模投资之前,必须先试探一下,心里有底后再逐渐加大投资。

    巴菲特认为,慎重不是保守,更不是胆小,而是一种修养,一种策略,一种准备。鲁莽与错误相伴,慎重与正确相随。要减少投资损失,慎重投入总是对的。

    他的以下经验可以帮助你提高自己的综合判断力,阻止本金亏损:

    1.依仗顺势

    当股市走势良好时,宜做多头交易,较差时则做空头交易。但顺势投资必须注意一点:时刻关注股价上升或下降是否已达顶峰或低谷,如果确信真的已达此点,那么做法就应与“顺势”的做法相反,这样投资者便可以出其不意而获先见之“利”。投资者在采用顺势投资法时应注意两点:

    (1)是否真涨或真跌。

    (2)是否已到转折点。

    2.多头降低成本、保存实力

    多头降低成本、保存实力就是投资者在股价上涨时先卖出自己持有的股票,等价位有所下降后再补回来的一种投机技巧。这种操作方法被称为“拔档子”,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挣得差价,使投资者的资金实现一个小小的积累。

    如此操作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行情看涨卖出、回落后补进,二是行情看跌卖出、再跌后买进。前者是多头推进股价上升时转为空头,希望股价下降再做多头,后者是被套的多头或败阵的多头趁股价尚未太低抛出,待再降后买回。

    3.保本投资

    保本投资主要用于经济下滑、通货膨胀、行情不明时。保本即投资者不想亏掉最后可获得的利益。这个“本”比投资者的预期报酬要低得多,但最重要的不会伤到本金。

    4.摊平投资与上档加码

    摊平投资就是投资者买进某只股票后发现该股票在持续下跌,那么,在降到一定程度后再买进一批,这样总平均买价就比第一次购买时的买价低。上档加码指在买进股票后,股价上升了,可再加码买进一些,以使股数增加,从而增加利润。

    上档加码与摊平投资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不把资金一次投入,而是将资金分批投入,稳扎稳打。

    5.“反气势”投资

    在股市中,首先应确认大势环境无特别事件影响时,可采用“反气势”的操作法,即当人气正旺、舆论一致看好时果断出售;反之果断买进,且越涨越卖,越跌越买。

    “反气势”方法在运用时必须结合基本条件。例如,当股市长期低迷、刚开始放量高涨时,你只能追涨,而长期高涨,则开始放量下跌时,你只能杀跌。否则,运用“反气势”不仅不赢利,反而会增加亏损。

    发现有损失,让损失停下来,这在股市中是不容易办到的。炒股是用钱赚钱的行业。一旦你的本金亏光,就标志着你一败涂地。无论明天你见到多么好的投资机会,手头没有本金,你只能看着,无法行动。巴菲特提出的首要建议就是尽量保住你的本金。而做到保本的办法就是快速止损和别一次注太多。

    由于股票的运动没有定规,你不入场就不能赚钱,而入场就有可能赔钱,亏钱割肉止损是很难的事,有句俗语:不会割肉的股民,就不是成熟的股民。一般情况下,亏损10%~15%就要止损出局,寻找其他机会。

    那么,使股民大亏本金通常有哪些原因呢?

    1.不及时止损

    投资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不是头脑聪明、思维敏锐,而是要有止损的勇气。很多人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不忍心下手。但是,在股市中绝对要有停损点,因为你绝不可能知道这只股票会跌多深。

    2.总想追求利润最大化

    很多人都认识到高抛低吸、滚动操作可获比较大的利润,也决心这么做。可是长时间却没滚动起来,原因就是抛出后没有耐心静等其回落,便经不住诱惑又想先去抓热点,结果适得其反。不少人一年到头总是满仓,在股市呈现明显的波动周期,总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自己也可以逆势走强,天天保持满仓。本想提高资金利用率,可往往一买就套——不止损——深度套牢。究其原因就是想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结果是损失渗重。

    3.轻信别人

    很多投资者通过学习,也掌握了很多分析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分析水平。可当自己精心研究了一只股票,只要昕旁边的股民说这只股票不好,就立即放弃买入。有的人还看别人买什么,自己也就跟着买。这样大多情况下只能亏本。

    股民只要汲取了巴菲特的投资经验,并且很好地避免引起本金亏损的问题,在股市中的安全性和收益率就会得到提高。

    许多成功的投资者,十分留意怎样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在炒股中。有的人很有学问,知识的范围很广,你问他的问题,他都能回答,但是有学问的人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很多有学问的人缺少对事物的综合判断能力,在如万花筒似的股票市场中,他的学问就无从发挥了。世界上大多数学有专长的经济学家、金融学家,虽然拥有足够关于股市的知识,但十有八九都不能在股市中赚到钱。其原因多数是对股市知识的综合判断力的缺乏。巴菲特的成功就得益于他对股市有很强的综合判断力,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亏损。

    只买价格合理的东西

    巴菲特之所以投资成功首要的一点就是:他必须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同时所购企业必须符合他的期望。巴菲特认为,选购企业时不但要辨认出可以赚得高于平均收益的公司,还应该在价格远低于其实质价值时购买这些企业。巴菲特教导投资者,只有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高过安全边际的时候才能购进企业或股票。

    安全边际的原则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使投资者避免受到价格上的风险。如果巴菲特所计算的企业价值,只是略微地高于它的每股价格,则他不会购买该股票,他的推论是,如果公司的实质价值因为他错估未来的现金流量而下降,股票价格终究也会下跌,甚至低于他所购买的价钱。但是,如果存在于购买价格与公司实质价值之间的差价足够大,则实质价值下跌的风险也就比较低。巴菲特如果以实质价值的7.5折购买一家公司,但随后该公司的价值下跌了10%,他最初的购买价格仍然会为他带来适当的报酬率。

    其次,安全边际原则也提供了一些机会,使投资者可能获得极佳的股票报酬率。如果能够正确地辨别出一个拥有高报酬率的公司,长期之后该公司的股价将会稳定地攀升,反映出它的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持续维持在15%的公司,它股价的上涨程度将会超过股东权益报酬率10%的公司。如果巴菲特能够以低于实质价值的价格收购一家优秀的企业,伯克希尔公司将会在市场价格进行修正的时候,额外地大赚一笔。巴菲特说:“交易市场就像上帝一样帮助那些自助者。但是和上帝不同的是,交易市场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巴菲特认为,在购买任何股票前,投资者都要关注企业的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以保证在理想的价格上买进。不过他也承认,确定企业内在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内在价值的概念既严格又富于弹性,我们并没有一个人能够计算出内在价值的公式,关键是你要了解这个企业。在巴菲特看来,如果一家企业的经营业绩出众,即使它在短期内被市场忽略了,它的价值最终也会上涨的。

    投资者在寻找到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后,买人其股票并不能保证他获得利润。他首先要对公司价值进行评估,确定自己准备买入的企业股票的价值是多少,然后跟股票市场价格进行比较。价值投资最基本的策略正是利用股市中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以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相当大的折扣价格买入股票,在股价上涨后以相当于或高于价值的价格卖出,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巴菲特称之为“用40美分购买价值l美元的股票”。

    格雷厄姆曾说:“最聪明的投资方式就是把自己当成持股公司的老板。”这是有史以来关于投资理财的最为重要的一句话。试想一下,是不是大多数投资者没有将自己看成是企业的主人,而只是将它看成了短期获利的工具呢?所以,人们对企业的关心程度是不够的,甚至常常在对其并没有充分了解的时候就匆匆下手。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看成是企业的主人,情况则会大不相同。我们会关心它,包括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的成绩与失误,它的优势与缺点,明白了这些,我们对企业的价值到底有多少也会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也有助于我们确定该企业的合理价格。

    使用自己的投资系统是巴菲特的一个天性,他不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每一个行动步骤。例如,巴菲特经常谈到根据长期国债的当前利率将估算出的企业未来收益折现以判断企业现值的方法。但他真是这样做的吗?根据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所说,事实并非如此。芒格曾在伯克希尔公司的一次年会上说:“我从没见他这么做过。”这是因为巴菲特的行动是下意识的。

    当他看到一家他了解的企业时,凭借数十年的分析企业价值的经验,他的潜意识中会生成一幅精神图像,展现出这家公司在10~20年后的样子。他可以简单地比较两幅图像,也就是这家公司今天的状况和未来的可能状况,然后立刻作出是否购买它的决策。

    当超市里的一名购物者看到他最喜欢的肥皂正以5折出售时,他不需要做复杂的计算就知道这是划算的价格。

    巴菲特同样不需复杂的计算就能知道一家公司的售价是否划算。对他来说,一个投资对象是不是便宜货是显而易见的。

    当巴菲特于1988年购买可口可乐的股票时,这家公司的每股收益是36美分。这些收益产生于1.07美元的每股净资产,因此可口可乐的净资产回报率是33.6%。而且,它的净资产回报率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

    假设可口可乐的净资产回报率和分红率均保持不变,那么在10年内,它的每股收益将增长到2.13美元。

    在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的股票时,该股的市盈率在10.7~13.2。按这个倍数估算,可口司乐的股价将在未来10年内达到22~28美元。

    巴菲特的目标投资收益率是15%。他的平均买价是每股5.22美元,按15%的年回报率计算,可口可乐的股价应该在10年后上涨到21.18美元。

    巴菲特购买的是一家企业的股份。如果企业本身是健康的,股市的波动就不算什么,可口可乐的收益不会受到其影响,而且仍会增长。事实上,巴菲特可以估算出,可口可乐在此后lO年中的每股分红累计将达5美元左右。

    结果,在1998年末,可口可乐的市盈率达到了46.5,股价为6.07美元。巴菲特的平均买价是5.22美元,所以他的年复利率是28.9%。这还不包括分红。

    1984~1990年,吉列的平均年获利率是27%。1989年,其获利率曾高达48%。1991年2月,吉列的股价达到每股(未分割前)73美元。在那时,公司有9700万股股份流通在外,当伯克希尔行使转换权的时候,股份增加到l.09亿股,吉列股票的市场价值是80.3亿美元。

    吉利像可口可乐一样,潜在盈余的增长超过贴现率,所以我们必须再一次使用二阶段折现模型。如果我们假设10年内有15%的年盈余增长率,之后则以比较缓慢的5%的速度增长。那么在9%的贴现率下,吉列的企业价值接近160亿美元。如果我们假设吉列将来的增长率低于12%,公司的价值大约是126亿美元;若以10%的速度增长,公司价值会是108亿美元。

    在为吉列公司设定的各种增长率假设下,在巴菲特把可转换特别股换成普通股时,吉列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分别是估算的内在价值的50%(按15%的增长率计算),63%(按12%的增长率计算)和75%(按10%的增长率计算)。如果增长率为7%,吉列公司的内在价值为85亿美元,和市场价值差不多。显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吉列公司的股票价格都没有被高估。

    不过,即使你决定要像巴菲特那样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可是你并不知道一个企业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钱。这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问题。但巴菲特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半靠科学地分析,一半靠天赋。他说:“你应当具备企业如何经营的知识,也要懂得企业的语言(即知道如何看懂那些财务报表)。对于投资的某种沉迷,以及适中的品格特性,这可是比智商高低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将增进你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你能够避免不时在投资市场上传染的形形色色的大面积的歇斯底里。”

    巴菲特在他几十年的投资活动中,始终注重考察企业的实质价值,他选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选择那些市场价格低于实质价值的企业。同时他还非常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他的每一次投资都是胸有成竹的。正是他的理性、成熟与睿智,成就了他的财富传奇。

    不要被股市陷阱所迷惑

    信用交易从长远来看。是一个陷阱,一旦陷入便难以自拔。作为投资者,买卖股票一定要量力而行。某些股票之所以红得发紫,往往并非出于股票自身的价值力量。而是因为投机者的力量才被抬到吓人的高度。从事信用交易的人交上好运时,可以在一夜之间发大财,交上坏运时,就会陷入绝境。如果有经纪人劝你从事信用交易时,请千万不要轻举妄动,要三思而后行。

    1990年巴菲特在致股东函中指出:

    这些经理人应该已经收到了一些消息,当你发现自己已经深陷其中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不要再继续挖洞了,不过在这个临界点还没有到来时,许多人虽然不甘愿但是仍然还在用力的挖洞。

    巴菲特对于那种知道了自己已经深陷陷阱而不懂得自救,仍然还在继续挖洞的做法是相当不赞同的,因为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警惕“多头陷阱”

    所谓“多头陷阱”是市场主力通过拉高股指、股价,佯装“多头行情”,引诱散户跟进,自己则乘机出货的行为,多头陷阱是市场主力常用的一种套牢股的方法。

    “多头陷阱”通常发生在一种股票创新高价成交区内,股价突破原有区域到达新的高峰,然后又迅速地跌破以前交易区域的低点(支撑水准),具体地说,就是大盘指数(或者某种股票价格)创新高后,在其密集成交区内,突破原有区域再创新高,随后突然迅速跌破密集成交区的低点(支撑线)。那些在股指(或者股价)最后上涨时买进的人或在股指(或者股价)突破买进的人,都落人了这个陷阱。陷阱区域里成交量愈多,套牢者愈多。

    例如:1994年,主力庄家将上证指数从333点一路拉升,并一举突破1000点的心理大关。按一般的经典技术分析,当股价突破原来的阻力线而创新高后,其上升势头仍将延续。许多股民根据突破重要关口理论,认为沪指至少会上涨到1200点,于是纷纷杀人股市大量买进。谁知庄家借此反手派发,股指应声回落,制造了威震一时的千点多头大陷阱,使不少股民在高位被套牢。

    股民容易掉进多头陷阱,主要是因为庄家非常狡猾,为引诱散户上钩,“多头陷阱”一开始与“多头行情”差不多,都是股指、股价跳空开盘。高开高走,甚至击穿股指、股价之上档阻力位而创新高,成交量也随之放大,从技术图形上看可谓“形势大好”。此时,你很难做出正确选择。因为你难以预测下一步的走势。倘若是“多头行情”,随着成交量地不断放大,股指、殷价持续上扬,做多者可获利;倘若是“多头陷阱”随着成交量地不断放大,股指、股价掉头向下,做多者则会被高价套牢。

    多头陷阱甚至也曾蒙骗并猎获过有绝佳经验的图形分析专家。因为在初期,股指(或者股价)到达一个新的高点时。看起来好像是继续着强势的信号。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也确实是照着比较规则的趋势演变的,尤其是股指(或者股价)突破至新的高点以后,更表现出该趋势会维持下去。然而一个突然的反转或陷阱随时可能出现,如果我们贸然行事。便正中庄家的下怀,跌入多头陷阱之中。投资者可以通过一个方法识别多头陷阱:看成交量及是否突破支撑线。多头陷阱一般来说恰好是成交量不大而且向下回档又跌破了支撑线。

    许多股民亏损,就亏在多头陷阱里。他们把多头陷阱当做多头市场,以为股指会继续上攻,股价会继续上涨,于是纷纷抢进去,结果落入陷阱之中。因此,对于行情的突然上攻,一定要认真分析,看到底是多头陷阱还是多头市场,如果情况不明,则宁愿踏空,也不要贸然行动。

    警惕“空头陷阱”

    巴菲特曾说过:“这种情况在可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金融风暴后很快改变,如果没有这类事件发生,可能还要再等上一两年,一直到所有的公司不能够承担巨大的损失时。”

    上面,巴菲特所说的这种情况下是指大环境发生重大不利的情况,面对类似的情况投资者也要对空头陷阱加以识别,不要让自己陷在空头陷阱中。

    空头陷阱与多头陷阱是对应的,是指市场主力利用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处理手段操纵股价和股价走势的技术形态,使其在盘面中显现出明显疲弱的形态,诱使中小投资者得出股价将继续大幅下跌的结论,并进行恐慌性抛售,而自己则乘机入货的市场情况。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是股指的空头陷阱,从形态上来讲就是股指(或者股价)从密集区以高成交量跌落至一个新的低点区域后,迅速回升到原先的密集成交区,并且股指(或者股价)还突破了密集成交区的阻力线。

    例如中国股市在1994年,沪指从1556点的高位一路狂跌到最后一个重要关口位386点。从技术意义上说,386点是沪股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下面就是一马平川,不知何处觅底了。然而当时的“333主力庄家”正是针对这一分析理论,竭尽全力打穿这一最后防线,一直跌到333点,令广大投资者对后市产生极端悲观的情绪。一时间,大市要跌到200多点的悲观舆论充斥了整个市场,不少股民纷纷挥泪斩臂,撤离股市。就在这时,主力庄家却借三大政策的利好刺激,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逆市狂升。333点成了一个历史性的空头大陷阱,那些斩仓离场的股民,落入了庄家精心设计的大圈套之中,损失惨重。

    对于股市中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判定识别空头陷阱:

    第一,从技术形态上分析。空头陷阱在K线走势上的特征往往是连续几根长阴线暴跌,下破各种强支撑位,有时甚至伴随向下跳空缺口,引发市场中恐慌情绪的连锁反应,从而使主力顺利完成建仓和洗盘的目的;在形态分析上。空头陷阱常常会故意引发技术形态的破位。让投资者误认为后市下跌空间巨大,而纷纷抛出手中持股。从而使主力可以在低位承接大量的廉价股票。

    第二,从技术指标上分析。空头陷阱会导致技术指标上出现严重的背离特征,但如果仅仅依据其中一两种指标的背离现象,仍然容易被主力欺骗,所以要观察多个指标是否在同一时期中在月线、周线、日线上同时发生背离。因为无论主力如何掩饰或骗线,多种指标的多重周期的同步背离现象都会直接揭示出主力的真实意图。

    第三,从大盘的政策面上分析。需要了解从根本上影响大盘的政策面因素和宏观基本面因素,分析是否有做空的实质性利空因素,如果在股市政策背景方面没有特别的实质性做空因素,而股价却持续性地暴跌,这时就比较容易形成空头陷阱。

    第四,从成交量上分析。空头陷阱在成交量上的特征是随着股价的持续性下跌,量能始终处于不规则萎缩中,有时盘面上甚至会出现无量空跌或无量暴跌现象,盘中个股成交也不十分活跃,给投资者营造出阴跌走势遥遥无期的氛围。恰恰在这种制造悲观的氛围中。主力往往可以轻松地逢低建仓,从而构成空头陷阱。

    第五,从市场人气方面分析。由于股市长时间下跌,会在市场中形成沉重的套牢盘。人气也在不断被套中消耗殆尽。然而,在市场人气极度低迷的时刻,恰恰是股市离真正的低点已经为时不远了,如果这时股指仍非理性地下跌,将极有可能形成空头陷阱。

    一旦我们发现市场上出现了空头陷阱,只需大胆建仓即可。因为空头陷阱的构筑阶段恰恰是投资者最佳的投资时机。谨慎的投资者可以等待大盘完成构筑空头陷阱的过程、股市彻底企稳后介入,这样虽然会失去一部分抄底的利润,但安全系数较高。投资经验丰富、操作水平较高的投资者则不妨乘大盘出现急跌时主动买套,中线持有。股市的历史证明,出现空头陷阱后大胆建仓将会获得丰厚的利润。

    面对陷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自救。谁都知道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可是真的每个人都能做到小心谨慎吗?此外,除了上面的陷阱,风险还来自于整个股市的系统风险,当股市有泡沫的时候,再好的股票也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水分,当市场释放风险的时候,所有的股票都不可避免。所以,要想赚钱真的要做到“心中有杆秤”,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行动与思考缺一不可

    巴菲特曾说过:“思考在我决定该采取什么行动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行动也在改善我的思考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思考和行动,在我的哲学、金融投资、生活等方面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投资者要想成功,既要有思考的习性,也要脚踏实地,付诸行动。

    巴菲特就是一个既重思考,又重行动的投资大师。他善于把思考和行动结合起来。他通过思考提出了一些投资理论,通过在行动中运用自己的理论从而使理论得到验证和完善。

    经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只要巴菲特看准了,他就立刻行动。巴菲特投资捷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1963年前后,美国捷运绝对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公司。美国已经进入了太空时代,而且它的人民都处在一种未来派的思维格局之中,没有任何产品能像美国捷运那样恰当地代表着现代生活的成就。由于乘飞机旅行已经在人们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所以中产阶级开始乘飞机到处旅行,旅行支票已经成了“通行证”。该公司成千上万美元的票据在流通,像货币一样被人毫不迟疑地接受着。到了1963年,有1000万公众持有美国捷运卡,这种卡只不过是5年前才引入的工具,而最初公众还都觉得有必要带着现金去旅游。

    《时代周刊》宣告“无现金的社会”已经到来。一场革命即将开始,而美国捷运正是这场革命的导航灯。

    结果出现了麻烦,正如事情经常发生的那样,在公司的一个遥远而微不足道的领地,灾难降临。公司的一个仓库期货,面临巨额索赔,而且将包括没有法律依据的索赔,潜在的损失是巨大的。实际上,它已经“资不抵债”。

    公司的股票从消息传出以前的每股60美元跌到了49.5美元,股价还在下跌。

    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共采取了两步行动。

    第一步行动:调查与分析

    当所有的人都处在观望、恐慌的状态时,巴菲特开始他的第一步行动了。

    巴菲特自己跑到牛排屋收款机后面,一边和店主闲聊,一边观察着。巴菲特所观察到的是这样的事实:不论是不是谣言四传,顾客们还是继续使用美国捷运卡来付餐费。从这一点他推断出,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圣路易斯或是芝加哥乃至伯明翰的牛排屋中。

    然后他到奥马哈的银行和旅行社去,在那儿,他发现人们仍旧用旅行者支票来做日常的生意。同样地,他拜访了出售美国捷运汇票的超级市场和药店,最后他和美国捷运的竞争者进行了交谈。他的一番调查得出了两个结论,它们与公众的观点大相径庭:

    (1)美国捷运并没有走下坡路。

    (2)美国捷运的商标是世界上畅行标志之一。

    第二步行动:买进

    到1964年初,股价跌至每股35美元,华尔街的证券商如同在唱诗班里哼着同样一个调子,一齐高唱着“卖!——而巴菲特决定去买。”

    他将自己的1/4资产投入到这种股票上,这种股票可能背负着一种未知的而且潜在的很大比例的债务。如果判断错了,他辛苦积累的财富和声誉将化为灰烬。

    克拉克,美国捷运的总裁,向仓库的债权人提供了6000万美元以求息讼,但他遭到了股东们的起诉,他们声称克拉克把他们的资产“浪费”在一种似是而非的道德义务上。

    巴菲特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前去拜访克拉克,把自己介绍给他,自称是一位好的股东。“巴菲特买了我们的股票,”克拉克回忆道,“而任何在那种时候买进的人都是我们真正的同伴。”

    当巴菲特告诉克拉克说他支持他时,一位美国捷运的律师问他是否愿提供证词。巴菲特来到了法院,告诉股东们他们不该起诉,说他们应该感谢克拉克,因为他正努力不让这件事缠上他们,后来他解释说:就我所关心的而言,那6000万是他们该寄给股东们的红利,但在邮寄途中丢失了。我的意思是,如果他们宣布要发6000万的红利,每个人都不会觉得世界像地狱一样了。

    尽管诉讼还在缓慢地进行着,但股价已经开始回升,然而巴菲特没有沿袭格雷厄姆的模式,马上抛售股票以实现利润,他喜欢克拉克,而且喜欢公司的产品,因此他逐渐增加了投资。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行动是经商的第一关键。”想做什么就要敢于去做,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那样不会赚到钱。

    巴菲特的理念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做起来不容易的原因之一是,大机构常常只盯住短期效益,而小投资者则很难抵抗住不随大流的诱惑。然而,短期收益低的公司在长期来看却提供了高回报。少量成交自然带来了巴菲特所主张的低成本,但同时也带来了长时间的心脏压力。

    的确,从知到行的过程,那决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有位机构投资者,他头天晚上定好要买几只股票,交给基金经理执行,但第二天那几只股票多涨了一两个点,基金经理一看盘面就改了主意想等等再买,结果接着大涨奔涨停了,只买到很少一点。相反的例子也多的是。

    有时候回过头来看,或者偶尔看一下好公司几年来的价格,就会有人发感慨:“唉,这家公司两年翻了十倍还多!可惜我没拿住啊!”“当初要是买了贵州茅台和招行不撒手就好了”。

    此为知

    账面盈利的时候大家都说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但出现亏损就不一样了,出现大幅亏损又该怎么办?绝大多数人一定想“快让我摆脱这该死的股票吧!我都亏了三分之一了”,尤其是跌跌不休的时候,就算坚定分子也会强压住不耐烦问:“这公司前景没问题呀,价格也不高,怎么还在跌?”有时会看到连机构投资者也在地板上廉价大抛筹码。在低迷的时候最常听到的话就是“有个反弹或给个机会我就走掉决不留恋了!”

    此为行

    投资比你想像的要简单,但也比它看上去要难。经常听到的“我早就盯着它了可惜没买”,“我买得很低呀但是一震荡就抛了然后翻了一倍还多”,“我当初选的那几个后来都涨了,可惜我换成别的了”,等等。知行之间距离有多远?对有些人来说就是天壤之间那么远。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市场难以琢磨,我们才乱了阵脚,而是因为我们先乱了阵脚,市场才显得难以琢磨。

    选择安全性能高的股票

    巴菲特是“简单和精明的投资者”的典范,也许他是一位天才。理性和常识是他的引路明灯,他的常识其实非同一般。例如,他购买可口可乐股票的理由很多,其中一条主要理由就是人人都需要喝水,事实表明人们也喜爱喝可口可乐。他的工作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分配资金”。他是这样解释的:“我的工作就是要确定向哪些企业投资,与谁一起投资,以什么价位投资。”他也需要让伯克希尔公司旗下众多企业的经理们工作轻松愉快。这些经理有3/4的人管理着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因此从资金上说,他们都是合适人选。他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激励他们,给他们让道。罗斯福总统有这么一个忠告:“最佳总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精心选用一些优秀人才做他想要完成的工作,并约束自己,避免干预他们的工作”。

    巴菲特每隔两年就给这些经理们寄一封长度不超过两页的信,信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建议他们应当像对待他们自己的企业那样去管理,应当考虑如何在企业周围“修筑一条壕沟以拒盗匪于城堡之外。”

    巴菲特在他那间简陋的办公室从事企业运作,而他的企业合伙人查尔斯·芒格则在洛杉矶运作,巴菲特是这个金融帝国的神经中枢,它的触角和影响遍及国内外。

    一般说来,当一家优秀企业受到某种暂时性的诋毁、威胁或误解时,巴菲特就采取投资行动。一家名叫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的汽车保险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濒临破产时就是这种情况。他大量收购,他的资本增值约40倍,现在已经完全拥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公司的一条重要理念就是,一有机会全力投注。你的工作是在巴菲特称之为你的“能力范围”之内进行的。你要找到你的生活与投资的边界。当你碰巧处在这个边界的某个位置时,并感觉到在这个舒适区域“音色圆润流畅”,你就可以为露天剧场的观众引吭高歌。巴菲特隐居在美国腹地,这里盛产玉米,遍地牛羊,社会祥和,生活宁静,他的时间基本上都是用于思索和阅读。巴菲特说:“我们的工作就是阅读。”他还说:“我们喜欢以合理的价格收购那些出类拔萃的企业。”巴菲特主要收购那些私有企业或者购买那些公众公司的一部分股票。

    巴菲特不做的事情和他所做的事情同样重要。他不做任何程序交易(伯克希尔股票的某些经纪商却这样做),也不针对某家公司下一季度收益做短线投机。他说话不带任何危言耸听之词,不参与敌意收购。他从不试图利用负债、抬高嗓门或轻率冒险而仓促行事。

    在他看来,赚钱的秘诀并不在于冒险而在于避险。巴菲特说:“我们不必屠杀飞龙,只需躲避它们就可以做得很好。”

    巴菲特远离华尔街那帮疯狂的人群,默默投资运作,只是在几年前才被人们称为美国首富。1993年,《福布斯》杂志第400期将巴菲特列为美国首富,身价83亿美元。根据《福布斯》杂志的计算方法,巴菲特在1994年变为次富,身价92亿美元,位居身价93.5亿美元的比尔·盖茨之后。1994年10月10日,巴菲特在坐落于林肯市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做了一次演讲,他说:“盖茨排名居前的惟一原因是他们把他的家产也计算在内。”2002年,《福布斯》杂志发现,盖茨再度成为首富,身价530亿美元,而巴菲特则为次富,身价350亿美元。然而在2002年春,巴菲特和盖茨恰好并列为世界首富。

    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巴菲特现在所拥有的350多亿美元资产(大约相当于石油富国科威特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应当看一看他的负债情况。他的负债为零。

    多年来,他仅有的一次负债是一笔7万美元的抵押贷款,现早已还清。这笔贷款是他在1971年用于购买一栋三室两卫的房子,这是他的第二处房屋,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拉古纳滩,站在埃默洛尔德湾可以远眺太平洋,他每年来这里欢度圣诞节。这栋房子当时价值15万美元,现已升值,估价为18.5万美元。巴菲特的资产负债率完全满足他在投资中所需要的一个概念:“安全边际收益。”

    无论将资金购买何种股票,如果没有安全系数的保障,非但得不到投资的预期收益,还会出现赔本的可能。巴菲特在进行任何一种投资时,总是寻找那些他相信在从现在开始的10年或20年的时间里实际上肯定拥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至于那些迅速变迁的产业,尽管可能会提供巨大的成功机会,但是,它排除了寻找的确定性。

    巴菲特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业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具有安全性。

    事实上,安全的企业,经常是那些现在的经营方式与5年前甚至10年前几乎完全相同的企业。当然管理层决不能因此过于自满。企业总是有机会进一步改善服务、生产线、生产技术等等,这些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但是,一家公司如果经常发生重大变化,就可能会因此经常遭受重大失误。推而广之,在一块总是动荡不安的经济土地之上,是不太可能建造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似的经济特许权的,而这样的经济特许权正是企业持续取得超额利润的关键所在。

    在1977~1986年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总计1000家企业中只有25家能够连续10年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达到20%,且没有一年低于15%。这些超级明星企业同时也是股票市场上的超级明星,在所有的25家企业中有24家的表现超越标准普尔500指数。这些企业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其中大企业只使用相对于其利息支付能力来说很小的财务杠杆。真正的好企业常常并不需要借款。

    第二,除了一家企业是高科技企业和几家是制药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业务一般都非常平凡普通。它们大都出售的还是与10年前基本上完全相同的、并非特别引人注目的产品。

    股票投资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投资,其风险的存在让你不得不首先考虑投入资金的安全性。股票投资的风险来源于企业、股票市场和购买力3个方面,投入资金的安全与否首先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

    作为普通投资者,为了确保投资安全,你最好先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了解企业的情况,尽可能地选择这样一些企业进行投资:基础扎实,资金雄厚,有持久发展趋势;企业规模宏大,经营管理水平先进,产品专利性强,商标知名度高,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企业资产分配合理,流动资金与流动负债保持合理的比率;赢利率高,有丰富的原料来源和广泛的市场,或者企业是国家重点发展和政府积极扶植的企业的股票。

    如果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好,发展迅速,必然带来大量的赢利,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你本金的安全,而且还会给你带来丰厚的股息和红利。

    一般说来,以下企业的股票能够确保投资安全。

    成长型企业的股票

    成长型企业的股票因其公司的成长性比较好,将来的报酬率一般都比较高。高成长性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态势通常处于高速扩张之中,并在多送红股少分现金以保证有充足资金投入运营的同时,能使业绩的递增速度追上股本规模的高速扩张。它们往往在多次大面积送配股之后,其含金量和每股收益却并未因此而大大稀释。

    此外,成长型企业的股票的市场容量比较大。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小康”,由于人口众多,中国市场已成为一个庞大而非常富有潜力的市场。但是,由于行业不同,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也就大不相同。如传统的商业企业的市场容量就无法和如空调制造业这样的企业相比。在这方面,朝阳行业的企业发展空间也要比夕阳行业企业的发展空间大得多。除此之外,成长型股票还有如下特征:首先,属于成长型工业。今后被认为是成长型的工业是生化工程、太空与海洋工业、电子自动化与仪器设备及与提高生活水准有关的工业。其次,资本额较少,较易期待其成长,且可以计划增资,从而使股价上涨。

    受政策背景支持的股票

    一个国家的政策取向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决定性作用。反映到股市当中,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倾斜支持的行业,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同。例如,垄断行业由于受国家特殊保护,所以发展稳定,前景看好,股民应当予以注意,能源、通讯等公用事业类和基础工业类股票即是一种选择。再比如,金融业目前在我国尚属一个政府管制较严的行业,现在金融企业整体而言就能获取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利润。

    优良型的股票

    优良股票公司的经营完善、资金雄厚、收益率比较高,处于行业的龙头地位和优势地位。因为这些公司有如下特点:

    l.在现代经济中,只有达到规模经济的企业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2.龙头企业更易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并可能在企业兼并浪潮中快速扩张,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引进外资,但外资的引进,已不仅仅是带来资金和技术,也渐渐对我国民族工业构成了威胁,而与世界经济接轨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格局下,政府无疑会扶持那些行业龙头企业,给他们优惠政策,给他们注资,让他们发展并占据市场,以与外国企业相抗衡。

    对股票投资安全性的保障,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股票投资者自身的保障。所谓自身的保障,就是指股票投资者应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以审慎投资的态度判别股票的优劣。一个投资知识和投资经验丰富、冷静而慎重、善于分析比较的股票投资者本身就是避免和减少损失的重要保障。

    投资者在投资时从安全性着手,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股票投资是为了赢利,投资的前提就是有剩余的资金,有剩余资金才能进行股票投资。股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要在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使用他人资金或把全部生活费都用于股票投资,一旦投资失利,不仅无法保障和补偿投资资金的安全,而且,将危及自身及家庭的生活。同时投资者也要做好充分的投资思想准备,即要树立风险观念,强化对投资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做好弥补资金损失的准备。

    股票投资者要坚持投资活动的自主性,独立思考,自主判断,靠自己提醒自己,安全第一。正如巴菲特所说:“现在避免麻烦比以后摆脱麻烦容易得多。”

    “市场先生”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格雷厄姆说,形成投资者心理,是一个从资金上到心理上都为市场出现不可避免的上下波动做好准备的过程。你不仅要从理智上知道市场下挫即将发生,而且从感情上要镇定自若,从容应对,就像一个企业家面对不具吸引力的报价一样:不予理睬。格雷厄姆说:“一个真正的投资家极少被迫出售其股票,而且在其他任何时候,他都有对目前市场报价置之不理的理由。”

    为了进一步澄清他的观点,格雷厄姆创造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物,他称之为“市场先生”。假设你和市场先生是私有企业的合作伙伴。每天,市场先生都要毫无例外地向你报价。他或者报他愿意向你购买股权的价或者报向你出售股权的价。你们共同拥有的企业非常幸运,经济状况十分平稳。但市场先生的报价却一点儿也不平稳,因为市场先生的情绪不稳定。有时他情绪高昂,眼前一片光明,他此时会报出很高的价。另一些时候市场先生受到打击,眼前一片漆黑,困难重重,这时他报的价就极低。

    格雷厄姆说,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可爱的特色,他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市场先生所说的话被人忽略了,他明天还会回来,同时提出他的新报价。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先生总会有犯错误的时候。

    巴菲特也认为,根据以上理论,由于市场价格反映所有的信息,所以,在任何特定的时候,在股票价格表中的价格都是正确的价格,没有争议。

    在这种充满暗箱操作的竞技场中,巴菲特的投资不断壮大。他利用市场的恐慌和不确定性开展他的投资工作,尤其是当其他投资者惊慌失措地抛售股票的时候。这就是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次富”的原因所在。巴菲特认为有效市场理论是荒谬的,最好改变一下这一理论的出发点——相信市场可能是无效的,从属于人们的恐惧、贪欲、狂热和跟风行为——简而言之,从属于暂时的疯狂。

    巴菲特认为市场有时是错的,有时是对的,在大错特错的时候,谎言会被戳穿。为什么市场先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呢?

    1.投资者不总是理智的。按照有效市场理论,投资者使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在市场上定出理智的价位。然而,大量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并不拥有理智期望值。

    2.投资者对信息的分析不正确。他们总是在依赖捷径来决定股价,而不是依赖最基本的体现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

    3.业绩衡量杠杆强调短期业绩,这使得从长远角度击败市场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了。

    虽然巴菲特对有效市场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然而,有效市场理论在商学院里仍被视为经典。这个事实带给巴菲特无穷的“满意”。巴菲特讽刺性地说道:“很显然,这种对学生和易轻信的投资专业人士的不负责态度对我们和其他追随格雷厄姆的人来说是最大的帮助。因为他们吞食了有效市场理论的苦果。在任何种类的较量中——金融也好,精神或身体也罢——我们都占有极大的优势。我们的对手被告知市场的不可控性,他们甚至都不用去试。从自私的角度讲,我们或许应该捐助些椅子,确保有效市场理论永久地教授下去。”

    实际上,“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而不是你的向导。你迟早会发现对你有用的是它的钱包,而不是它的智慧。如果某一天它表现得愚蠢至极,那么你既可以不理不睬它,也可以乘机利用。但如果你受了它的影响而犯下错误,那结果将会十分悲惨。

    实际上,如果你不能确定你远远比“市场先生”更加了解你的目标公司并能够正确评估公司的价值,那么你还是不要参加股票投资游戏了。就像他们在扑克牌游戏中说的那样:“如果你玩了30分钟后还不知道谁是笨蛋,那么你就是那个笨蛋。”

    事实上,从根本上讲,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价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给投资者购买机会;当价格大幅上涨后,提供给投资者出售机会。处于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判断力和控制力,与“市场先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市场先生”的报价有道理时,投资者可以利用它;如果他的表现不正常,投资者可以忽视他或利用他,但绝不能被他控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当今投资世界里,大多数职业投资者和学术人士谈论有效市场、动量对冲和B值,格雷厄姆关于“市场先生”的寓言看起来可能有些过时。他们对那些东西更感兴趣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对以提供投资建议来谋生的家伙来说,裹着一层神秘面纱的投资技巧显然更容易用来赚钱,因而更有价值。毕竟,仅凭建议你吃两片阿司匹林,庸医就攫取了不知多少名声和财富。

    可是对于根据投资建议来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来说,市场秘籍却不一定有什么价值。一个投资者必须既具备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同时又具备必须把他的思想和行为同在市场中肆虐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巴菲特与市场情绪保持隔绝的努力中,他发现将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的故事牢记在心非常非常有用。

    同时,投资者正确地看待市场就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朋友一一个不会像我们平常了解的方式说话的朋友。这个朋友不能坐在一张椅子上,告诉我们它想要打断它的平稳的走势的计划。它不能说出它想要发动一个猛烈的不期然的下跌的意图。它能够做的就是通过行动来警告我们。市场使用失败的语言来传播它的福音。那些足够警惕和精明的,较早接受这些信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交易者将会生存下来,或者至少成为那些最顺利的人。因此,下一次市场直截了当地拒绝去做“应该”去做的事的时候,想一想,这可能是一个友好的疲劳的信号,赶快离开市场吧!

    同时,巴菲特还提醒您:

    “市场先生”是多变的,谁也无法准确地预测它的变化趋势。所以投资者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市场的假象所连惑,从而做出理智的投资决策。

    对于金钱一定要有储蓄意识

    10月以来,央行连续三次降息,速度之快、幅度之大着实令人惊讶。在央行三率齐降的举措出台后,不少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利率已经转入下降通道,未来央行还有继续降息的可能性。

    如此强烈的降息预期势必会对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和策略产生影响,那么,在央行“狠降”的背景下,投资者应该怎样调整个人投资策略呢?

    目前,我们已进入了一个理财周期——调整期。有关专家指出,在这个周期里,市场会因为不断出台的新政策而出现新的走势,投资者必须调整思路,重新制定决策。专家建议,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投资者应该着重选择以防御性和稳健收益为主的投资,同时不要抛弃传统的储蓄理财方式。

    每次降息后,很多人都后悔没有及早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特别是这次降息108个点,10万元存一年,晚存一天损失超过1000元。很多人认为目前把钱存银行太不划算了,考虑放弃银行储蓄,寻找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有关调查显示,降息后到民间借贷公司咨询的人明显增多,比储蓄收益高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被抢购一空。那么,低息时代抛弃传统储蓄的思路是否正确呢?

    专家表示,储蓄存款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种较好的理财方式,利率收益稳定,而且具有灵活性。因此,尽管存款利率下调,也不要完全抛弃储蓄存款,一定要有本金安全意识,保持一定的储蓄额度。

    此外,有关专家还提醒广大投资者,受利率下降和降息预期的影响,投资者在股票基金类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保险投资、房产置业投资及黄金投资等方面都应做出相应调整。

    巴菲特曾说过:去年夏天我们把三年前价值85万美元的公司专机卖掉,另外,又用670万美元买入了一架二手的飞机。大家如果能够想到我先前提到过的细胞复制的数字游戏就会感到非常的惊讶了,假如我们公司的净值以持续相同的速度保持增长的话,然而换飞机的成本也以100%的速度上升,大家就会发现,伯克希尔庞大的净值会被这架飞机给吃光。

    巴菲特认为,正确认识消费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消费成本,投资者才能够成为像巴菲特那样的“储蓄者”而不是“消费者”。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意识到,金钱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它本身的消费价值,我们要认识到金钱的潜在价值。巴菲特生活非常节俭,在巴菲特看来,哪怕多花费一美元,都将给他的长期收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股市上每失误一次也将会给他的长期收益带来巨大损失。同样地,在价格过高的股票上每投资一美元,也将降低他的收益率,侵蚀他的长期资产的价值。

    如何来理解金钱的潜在价值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假设你希望购买一辆车,有两种选择:5万美元的宝马汽车或者2.5万美元的丰田汽车。宝马汽车当然能够让车主享受到更高的地位和驾驶乐趣,而丰田或许能够提供更高的实用性和更少的耗油量。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投资者可能会觉得,不就是相差2.5万美元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好选择。

    但巴菲特认为,2.5万美元的丰田与5万美元的宝马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2.5万美元,而且还在于它们的机会成本。如果你选择了宝马,你将支付5万美元,比选择丰田多支付了2.5万美元。如果你将这2.5万美元以15%的年收益率进行投资,那么30年后这2.5万美元将会变成165万美元;如果年收益率能够达到20%,那么30年后这2.5万美元就变成了593万美元。这样来看,你是不是就会觉得宝马车比丰田车贵太多了。事实就是这样。消费并不仅仅只是损失了当前的资金,而且还损失了用这些钱进行投资的机会成本。假设年收益率为15%,每次你去电影院花60元看一场电影,意味着你在30年期间内放弃了3972元净资产。

    正因为消费成本如此之高,巴菲特平时生活特别简朴,他非常关注家庭消费中有没有浪费。尽管他的钱已经多到可以购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但巴菲特依然觉得,很多产品的价格如果按照复利计息来算,购买成本将会变得非常高,长期下来将会损失很多资金。例如1969年关闭合伙投资基金时,巴菲特当时的资本是2500万美元。如果当时他不是把全部资金进行再投资,而是在奥马哈买一座价值5万美元的房子并花l万美元装修,那么30年问他将会损失将近50亿美元的资产。所以巴菲特还是喜欢简单的生活,他那辆林肯房车当时购买时仅花了l.2万美元,已经开了几十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一个守财奴。我们要消费,但是我们也要对消费的真实成本有足够认识。如果我们能够像巴菲特那样用复合的年收益率来计算消费的成本。我们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变成一个净储蓄者而不是净消费者。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消费的真实成本,我们就比较容易做到理性消费。就能够积累更多的资金。成为和巴菲特一样的储蓄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