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雪球几何增长的技巧——巴菲特投资智慧的八大原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吹笛子的人和一个真正的天才,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一个吹笛子的人如果吹得很好听,可能后面会有人跟着,哪怕这个吹笛子人走到悬崖边他们都不会知道,只是盲目的跟着。有些人可能会以为巴菲特既然是一个投资方面的天才,是一个大家,我们应该盲目的不用顾虑什么,跟着他就可以了。熟不知我们应该把他当成一位导师,所谓导师就好比是一个教练,真正做决定的人还是你自己。

    复利投资——让钱生钱

    大部分做投资的人都知道复利这个概念,复利就是“利生利”,就是把每一分赢利全部转换为投资本金。复利投资就是不断的将收益继续投入的一种投资方法。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爱下象棋的国王棋艺高超,任何人只要能赢他,国王就会答应他任何一个要求。一天,一位年青人终于赢了国王,年轻人要求的奖赏就是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放一粒麦子,在第二个格子中放进前一个格子的一倍,每一个格子中都是前一个格子中麦子的一倍,一直将棋盘的格子放满。国王很爽快地答应了,但很快就发现,即使将国库中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百分之一,因为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

    这就是复利的秘密!尽管从表面上看,虽然起点很低,但经过很多次的乘积,最终的结果会变成庞大的数字。影响财富积累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具备增值能力的资本,二是复利的作用时间,三是加速复利过程的显著增长。显然,尽早开始投资并享受复利,是让资金快速生长的最好方式。

    爱因斯坦称复利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威力比原子弹更大!巴菲特就是靠复利创造了财富积累神话。

    巴菲特认为复利有点像从山上滚雪球,最开始时雪球很小,但是当往下滚的时间足够长,而且雪球粘得适当紧,最后雪球会很大很大。

    投资界变化无常,对一个投资者来说,一时的暴利并不代表他在长期(数年甚至数十年)内的赢利,但是,微利却可以转化成长期内的巨大赢利。什么东西能使微利变成巨大的赢利呢?这个工具就是复利。

    复利就是人们俗称的“利滚利”、“利叠利”、“利生利”、“利长利”,是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利息除了会根据本金生成外,新得到的利息同样可以生息。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末的本利加赢利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

    复利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但真正了解它在财务上的意义、真正理解它的真谛的人并不多。

    复利的功能到底有多强大呢?

    复利的计算公式是:

    S=P(1+i)^n

    其中:P=本金;i=利率;n=持有期限

    例如:一个投资者每年都将积蓄的50000元进行投资,每年都能获得3%的回报,他将这些本利之和连同年金再投入新一轮的投资,那么,30年后,他的资产总值将变为:50000×(1+3%)^30。

    可以用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复利的巨大力量:“如果你新设一家公司,只发行100股,每股10美元,公司净资产1000美元。一年后,公司的利润是200美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0%。然后,将这些利润再投入公司,这时第一年年底公司的净资产为1200美元。第二年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仍为20%,这样到第二年年底公司的净资产为1420美元。如此运作79年,那么1000美元的原始投资最终将变成l.84z,美元的净资产。”

    巴菲特说:“在长期投资中,没有任何因素比时间更具有影响力。随着时间的延续,复利的力量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投资者实现巨额的税后收益。”

    1962年,在巴菲特合伙公司的年报中,巴菲特特意推算了一下:“根据不完全资料,我估算伊莎贝拉最初给哥伦布的财政资助大约为3万美元。如果不考虑发现新大陆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成就感,需要指出的是,整个事件所带来的损失并不仅仅是另一个IBM。因为粗略估计,最初投资的3万美元以每年44%的复利计算,到现在(1962年)价值将达到2万亿美元。”这就是复利的力量。

    所以,巴菲特认为,复利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物之一,运用这个神奇的效能使他的投资以可观且富戏剧性的比率增长。

    在复利方面,巴菲特的确是一个高手。巴菲特寻找的,便是那些可能在最长的时间获得年复利回报率最高的公司。自从巴菲特1965年开始管理伯克希尔公司到2004年,伯克希尔复利净资产收益率为22%。也就是说,如果你在1965年把l万美元交给巴菲特管理,巴菲特用长期持有的策略,然后通过复利的力量,到2004年,你的l万美元就变成了2593.85万美元。由此可见,巴菲特对复利的运用是多么地老练。

    作为必须纳税的投资人,以同样复利利率增长的连续单一投资,比连续重新循环投资能够实现远远多得多的回报。

    回报率的影响主要是对最终的价值数量有巨大的杠杆作用。一般来说,时间越长,回报率的微小差异对长期价值产生的作用就越明显。例如,以6%的年回报率计算,30年后,最初的l美元将增值为5.74美元。以10%的年回报率计算,同样是最初的l美元,时间也是30年,其增值后的金额则达到17.45美元。虽然这两者的差异只有4%,但最终的价值差异却高达3倍。这足以激起任何一个人的好奇心。

    一年的收益率多少值得满意?从中国股市2006、2007年的行情来看,大盘指数翻番看起来很平常,有的股民年收益可以达到5、6倍甚至10倍以上,而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来看,像2006、2007年这样好的行情的次数毕竟不多,能够取得这样高收益的投资者更是少之又少。从国际上运作股票比较好的投资人士来分析,股神巴菲特的平均年收益率不超过30%,最优秀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长期投资收益率也只有29%左右,即使这样的业绩也足以让他们笑傲股市了。这么低的收益率怎么能够让这些国际股神们排名世界前列呢?这就是复利的力量。

    让我们看一组数字,假设二十万的本金按照20%的速度递增,二十年后,你知道有多少钱吗?766万,而如果是以30%的速度递增二十年,这个数字将变成3800万;所以,复利又被称为,钱生钱的核武器。

    复利的效应被人们“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常识”所误解: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如果你有1000元今天拿出来投资,常年的复利报酬率有34%那40年后这笔投资会有多少?被实验者所给的答复多是介于1万到100万之间、答得最高的是位主修经济学和统计学的说是1000万元,其实真正的答案比1000万还要多而且是多到10倍以上,答案是12000多万元,也就是说1000元的投资40年后就取得12万倍以上的报酬,就是区区一块钱也已经变成12万元的现金!

    复利的魅力有两个,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收益率。相同收益率的情况下,时间越长收益越大,并且收益会越来越高。以10%收益率为例,5年后资产将为1.6倍,而10年后资产将是倍,20年后资产是倍,30年后资产将是17倍,同样的收益率由于时间的不同收益差异将非常大,不是简单的数学累加。而相同的时间下,收益率越高,整体收益也越高,并且差异会非常大,以30年为例,如果收益率为10%,则资产会翻17倍多一些,而如果是15%,则30年后的资产将翻66倍多,而20%的收益率资产将翻237倍还多,收益率仅仅增加了一倍,而收益却翻了10倍还多。

    所以,我们在资金收益方面,应该至少保持两个条件,一是尽量追求较高的年收益率,即使只有细微的差异,但长期的复利增长将使资产间差异越来越大;另一个是尽量投资更长的时间,能投资30年就不要投资20年,而能投资10年就不要投资5年,尽可能的保证最大的复利。

    要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复利概念还是要从复利的“三要素”开始,一直以来决定投资成功的这“三要素”始终如一:

    (1)投入资金的数额;

    (2)实现的收益率情况;

    (3)投资时间的长短。

    下面分别对这“三要素”进行一些说明:

    (1)投入资金的数额:其实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今天投入的一万元会变成若干年后的一百万或更多,其实勤俭节约、善于积累是投资成功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资本的积累带有“残酷”和“抑欲”的特征,几百年前资本家的理财方式在今天仍然有效,复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把每一分赢利全部转换为投资本金而不能用于消费否则复利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在市场上很多人在赢利的时候轻易的把赢利部分消费掉而在亏损的时候却不得不缩水本金——这是永远也无法积累财富的;

    (2)实现的收益率情况:在例证1中我们可以看出财富的积累并没有对收益率有苛刻的要求,暴利并不是富裕的必要条件,但对暴利的渴望与贪婪几乎成为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唯一目标,一切超凡的报酬率都是不可能持续这是经济规律,在你轻松的获得50%的赢利时也有可能莫名其妙的亏损掉50%,较高的赢利水平被相对较高的风险给平衡掉了,其实稳重、保守、持续、适当的长年报酬率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依靠年复一年的复利作用少少的一点钱也能够成为一笔天文数字的资产。

    (3)投资时间的长短:想要成功投资切记不要急功近利,巴菲特成名前有过数十年的艰苦学习和奋斗,时间是财富积累最佳的催化剂,我们的投资计划一定要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计划,即使是短期的投资计划也必需置于这个长期投资计划的框架内,从例证的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投资得越久,那个最后五年或三年所能够取得的报酬额就越是惊人。对复利概念全面深刻的理解将对我们的投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成功的投资像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比赛,也许只要你能跑完全程,就是一个胜利者。复利也许揭示了成功投资最简单的本质。

    据说爱因斯坦还发现了一个72法则:

    简单地说,“72法则”就是用72去除复利收益率,就能获得本钱翻一番的时间。比如,年复利收益率是9%,那么本钱翻一番的时间就是8年(72÷9=8)。同样的道理,假如复利收益率是12%,则每6年本钱就可以翻一番(72÷12=6)。如果收益率是18%,则每4年本钱可以翻一番(72÷18=4)。

    “零存一千元整取一千万”,如果你每月固定购买1000元基金,而你买的基金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那么20—40年后你就能得到10000000元。

    很多人都认为,投资得有一大笔钱才能开始,他们认为,投资一次性至少也得是万儿八千的,否则就没什么意义。但是,富翁的钱也是从1元钱攒起来的,财务自由不是一天就可以实现的。

    你现在节约下来的每1元钱,都是你将来的财务自由的每1元坚固基石。攒钱是如此,花钱也是如此,花20元钱和40元钱也许一次比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时间长了,所产生的贫富差异却十分悬殊。

    像巴菲特一样成为亿万富翁就是这么简单!

    知易行难!

    就从现在开始做起吧!

    拒绝盲目跟风,先下手为强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具体来说就是如果拥有优势兵力,那么就用正兵合战,打垮敌人,如果兵力并不占优,甚至处于下风,就要考虑用奇兵制胜了。如果将大单分析比做是“正兵”,那么小单分析就是“奇兵”,奇正相依。

    我们都知道在股市中,主力和散户往往是对立面,如果某只股票主力介入的程度大,那么散户介入的程度就相对较小,反之亦然。简单地说,主力吸筹完毕,准备拉升时,散户的成交比例往往是相对较小的,而主力拉升完毕出货时,散户成交比例往往是相对较大的。因此,如果当我们在分析大单时遇到障碍,从小单分析上却往往能出奇制胜。

    巴菲特曾说过:“只有在华尔街,你才会看到有人开劳斯莱斯上班,却听取搭地铁上班者的意见。真正的投资者总是远离市场,远离人群。”

    《乌合之众》一书讲:人群中积聚的是愚,不是天生的智慧。炒股的心态与你与人群的距离成反比,不要推荐股票、少去谈论股票,与市场的人群保持距离,与每日的价格波动也要尽量远点,不要让行情搅混你本已清澈的交易理念。在股市这个嘈杂的市场里,是最应该自守孤独的地方。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世界上所有生意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善于发现供求之间的流向,把握供求之间的机会,也就把握了生意的本质。比如,一个新鲜产品或是新的行业,刚开始能够吸引很多消费者,老百姓也对这个行业比较看好。于是很多商人就认为这个行业肯定能赚大钱,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钱往里面投。但是他们不知道,一艘船再大,也是有限度的,人一旦多了,就必然会使得一些人掉入水中,有时甚至还会导致事故船翻,大家都把钱丢进水里。

    相反,有些商人处世冷静,遇到这种情况并不是盲目地一味跟风,而是认真仔细地分析这种炒得“热闹”的行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同样是做生意,你起步晚了或慢了半步,人家就抢先成功了,商场上竞争是空前激烈的,据说在日本的那些知名企业里,每五秒至一分钟就可获得世界各地市场行情的变动情况,而商人面对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市场,错过一分一秒就可能导致失败。

    如果经营思想陈腐守旧,产品多年照旧,行销方式消极呆板,销售渠道狭小不变,不仅不能先人一步,反而要落人几步,肯定会被竞争对手拖垮,被市场的波涛淹没。

    一个成功的商人或投资者,要做到让自己的决策先人一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高人一层。

    一般的投资者总是看别人的投资方向。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别人能挣到钱我就一定能挣到钱。而聪明的投资者喜欢“先吃第一口,先迈第一步”,就能领先别人好多步;先人一步,“钱”途无量。

    巴菲特如是说:看到我们的超高的报酬率,大多数的投资者可能都会忍不住高呼着口号勇往直前。

    不过如果考量去年股市的情况的话,你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投资人都靠着股票的飙升而大赚一票。殊不知经过股市的狂风巨浪,又能有多少人能够安全地达到彼岸呢?

    盲目跟风是常见的一种股民心态误区。盲目跟风是指股民在自己没有分析行情或对自己的分析没有把握时,就盲目跟从他人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跟风心理,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在股市上也不例外,市场上的交易气氛,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对投资人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到证券公司营业部现场从事交易的投资人,大都有过被交易气氛所左右,最后身不由己地跟着气氛买进或者卖出的经历。盲目跟风往往使投资人做出违反其本来的决定,如果不能理智地对待这种从众心理,则往往会导致投资失败,利益受到损失。

    1968年,华尔街股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道·琼斯指数一路上扬,交易厅里人头攒动,报单如潮,几乎令人喘不过气来。人们争相传递一个义一个能够发财的股票信息,又同时被急剧而来的财富迷乱了心窍,一时间,华尔街仿佛遍地是黄金,俯仰之间便能成为百万富翁。面对如此繁荣的股市,巴菲特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内却一直少有举措,他更多的时间只是观察思考。大潮滚滚,巴菲特冷静旁观,拒绝被“金钱”所诱惑,其心志和毅力确实无人能比。

    在华尔街股市的鼎盛期,巴菲特宣布解散合伙人企业。一个专注于股市投资的合伙人企业宣布解散,声名显赫的沃伦将要退出股市经营,对于这个消息,投资者感到震惊,同时也无法理解,但事实证明巴菲特是富有远见的:股市的牛气渐尽,指数几度飘摇,令人胆战心惊。人们这时才想起来自奥马哈的巴菲特和那个被解散的合伙人企业。

    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现了所谓的网络概念股,一些亏损、市盈率极高的股票一沾上网络的边便立即鸡犬升天。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他称自己不懂高科技,没法投资。一年后全球出现了高科技网络股股灾,人们这才明白“不懂高科技”只不过是他不盲目跟风的借口。

    事实上巴菲特在任何事上都快人一步。格雷厄姆能够把满是一栏栏数字的一页纸浏览一遍,然后指出其中的一个错误,这能力让他的学生惊叹不已。

    而巴菲特比他更快,杰里·纽曼的儿子霍华德·纽曼也在那里工作。他说巴菲特聪明绝顶而且又很谦虚,他比格雷厄姆更胜一筹。

    他只是在寻找不同寻常的获利机会,一旦机会出现,就会猛扑上去。巴菲特执意不肯透露自己的股票,因为他担心别人会模仿他,如果他要更多地买进,他就得花更大的费用。他不和任何人提及此事,他甚至害怕说梦话,因为他的妻儿可能听到。

    但在他的森严戒备之后,他生活在一种格雷厄姆的幻想之中,一个又一个地选出廉价的小股票。他的才智并没有反映在他的经营范围上,那只局限于投资业,而是蕴藏在他精神之中,他的整个精神都凝聚在一个绝妙的发泄中。就如同他在孩提时代分发报纸一样。他一个公司接着一个公司地分析着,然后记在脑中。一旦某个公司变得便宜了,他便猛然出击。

    对于从小就习惯于与群体和社会保持一致的大多数投资人来说,在股市中要摆脱追随大众的思维,坚持自己独立的判断,需要很大的勇气与自信。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报告中引用了凯恩斯的名言:“困难的是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而不是新思想的运用。”做到与众不同确实不易,但是,这是投资取胜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在人们的记忆中,被认为是改变了财务管理界的10年。计算机程式交易、举债收购、垃圾债券、衍生性金融商品和指数期货,如人们所预料地震惊了许多投资人。在基金经理人之间的那些界限已经变得模糊;基础证券研究在弹指之间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黑箱作业取代了经营访问和调查;自动化代替了直觉。今天,一般投资人已经变得不再容易被蛊惑,并且与金融市场疏远了。随着大多数的基金经理人无法再为他们委托人的投资组合增加资产价值,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消极的指数投资为何如此受到欢迎。

    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数十年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投资方法,如小资本化、大资本化、成长法、价值法、动态法、主题法、产业循环法等,都曾证明它们在投资上是有益的。但有的时候,这些方法也不管用,而使它们的追随者无法突破瓶颈。巴菲特则是个例外,他还没有经历过投资策略无效的时期。他的投资绩效被广泛证明是持续的领先者。当投资人和投机者都分心于寻找更好的投资策略时,巴菲特已经悄悄地聚集了一笔数十亿美元的财富。自始至终,他都将投资当作一种企业经营活动,而以一般常识作为他的投资哲学。

    巴菲特对投资的独特认知,使他对证券分析师、技术分析师、基金经理人、财务顾问等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其独特的投资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不需要阅读证券公司的报告

    证券分析师的工作,就是将所有股票列入三个等级之一:应该买入的好股、应该继续持有的中等股和应该卖出的坏股。大半的股票分析师都附属于证券公司,而证券公司的生存能力,还取决于股票的交易量。因此,为了增加营业额,股票价格的极度波动对证券公司是一大好事。

    基金经理也是股票分析师报告的一大使用者。美国的基金经理也喜欢交易频繁,一来是可以吃散户投机者的钱,二来可以从证券商会获得丰厚的佣金。

    这使得证券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股票建议,在类似巴菲特这样的长远投资人眼光看来,非常的漂浮不定。巴菲特把这些分析师和证券商、共同基金经理贬称为思想和行动上过度情绪化的旅鼠。

    试想,证券分析师是从一万多家上市公司中分析出几百家给投资者,而巴菲特只要投资区区几家公司,他们就没有本事了。

    常常有人将一些证券公司分析师的报告给巴菲特看,问他的意见,他一般会很礼貌地收下来,但会不会花一分钟去翻阅,却不一定。

    (2)不相信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是每个投资者都很关心的事项,就像六合彩、赌马那样,因为时对时错,因而能够满足那些寻找刺激感投机者的心理。但这是否是聪明的投资人应该使用的选股方式呢?

    巴菲特曾经在刚刚开始投资时被它吸引了短短的一段时间,幸好很快就知错能改,从而避免了亏钱。世界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也是不相信技术分析的。被称为现代金融学之父的法玛教授甚至称技术分析为“占星术”。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技术分析不能为你长期赚钱。他说:“你有看过技术分析师鼓励他的孩子以他的技术分析法选股投资的吗?但他们可能会鼓励孩子学他当技术分析师,尤其是当你明白这个行业可以不停地吸引到还未烧到手的人一试,而且每个课程你都可以每人收取几百、甚至上千元的学费。每个技术分析师都深懂期货经纪人也懂得的致富秘诀:只要自己不玩,肯定发达。”

    现在在股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逢牛市时,大家都谈论股票如何好赚。入市的人最多,成交量猛增。达到了“天量天价”。这种“繁荣”其实是由于股民的从众心理造成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达到天价的股票持续不多久,突然下跌。受害人就非常多。

    正是由于大多数股民没有去思考股市的真正情形,只会跟势。才造成了在人气最弱时不敢买入,等到大家疯狂抢进时才跟随进去的现象。而实际上,买入的最佳时机是在景气最低、成本最小之时;景气最热、价位走高、利润最大之时则是卖出的最佳时机。在低位时买入的风险很小,而逢高位买入的风险很大,可能会导致血本无归。

    所以,股市上有“10人炒股7人亏,另有2人可打平。只有1人能赚钱”的说法,这是对那些总想紧跟大势的投资者的最好忠告。

    生意不熟不做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巴菲特的这种理念也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一直对高科技股不感兴趣吧!

    正是因为巴菲特坚持“不熟不做”的观点,多年来他对科技企业避之唯恐不及,并成功地避开了2000年年初网络股泡沫等一系列投资陷阱。

    多年来,巴菲特只专注于那些易于理解的行业,所以他对伯克希尔所投资的企业一直有高度的了解。他建议投资人,在竞争优势圈内选股,如果一个企业的技术太复杂,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范围,就最好不要投资。

    有人认为巴菲特只在他理解的范围内选择企业,使得自己没有机会接触如高科技等具有极高投资潜力的产业。巴菲特却坚持,投资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了解的有多少,而在于你能否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他认为,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对很多事情,重要的是不能犯重大的过错。在巴菲特的经验里,以一些平凡的方法就能够得到平均以上的投资成果,关键是你要把一些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

    从巴菲特的投资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的这种做法。他对网络科技股总是避而远之。相反,他青睐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为他所了解的赢利前景较为明朗的企业,如保险、食品、消费品、电器、广告传媒及金融业。

    巴菲特多年来一直拥有的企业有以下行业:加油站、农场开垦公司、纺织厂、连锁型的大型零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铝业及水泥公司、报社、油田和矿产开采公司、食品、饮料、烟草公司以及无线和有线电视公司。有些企业他拥有控制权,有些企业他只是拥有部分的股票。无论哪一种情形,巴菲特总是明确地掌握那些企业运作的状况。他了解所有伯克希尔持股公司的年收入、开销、现金流量、劳资关系、定价弹性和资本分配等情况。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十分热衷,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业务非常简单,易于理解。

    首先,它很专注于饮料市场,不像百事公司那样,除了百事可乐之外,几十年来还涉足零食和快餐事业。这是商场竞争的一种优势,因为专攻一个市场,不论是在运作效率、市场和产品形象设计、广告宣传,管理等方面都比注意力分散的多头管理强。

    其次,和百事可乐相同的是,世界各地数以千万次的市场实验已经证明,没人能够分辨出自己刚刚喝过的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或是一些其他类似味道的汽水,但众多消费者还是习惯于选择饮用自己心目中的可乐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可口可乐的力量不只是印有它商标的产品,还包括它无与伦比的世界行销配送系统。今天,可口可乐的产品在国际的销售量占公司总销售量的67%,利润也占公司销售总额的81%。

    巴菲特基于对保险业的深刻了解,投巨额购买GEIC0的股票。一年后,巴菲特卖掉手上的CEIC0股票,赚得50%的利润。

    巴菲特表示:“让我们想象你已经离开了10年,现在你想进行一个投资,你知道的就是你目前了解的一切,而且当你走的时候你也不能够改变什么,这时你会怎么想?当然企业必须要简单而且容易理解,当然公司必须在过去几年中表现出许多企业的平稳性,而且长期的前景也必须是被看好的。”

    巴菲特曾说他对分析科技公司并不在行。当股市处于对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狂热的时候,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被别人询问是否会考虑投资于高科技公司。他回答:“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分析这类企业的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查理·芒格也认同巴菲特的这种观点。他说:“我们没有涉及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及这个领域的能力。传统行业股票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它们,而其他股票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

    巴菲特说:“如果把我们的原理应用到科技股票上也会有效,但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如果我们损失了你的钱,我们会在下一年挣回来,并向你解释我们如何做到了这一点。我确信比尔盖茨也在应用同样的原理。他理解科技的方式与我理解可口可乐公司与吉列公司的方式一样。所以,我们的原理对于任何高科技企业都是有效的,只不过我们本身不是能够把这些原理应用到那些高科技企业的人而已。如果我们在自己画的能力圈里找不到能够做的事,我们将会选择等待,而不是扩大我们的能力圈。”

    巴菲特避开高科技企业还有一个原因是:很难预测这些变化很快的高技术领域或新兴行业的未来发展。

    巴菲特说:“我可以理性地预期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现金流量,但是谁能够准确预期10大网络公司未来25年里的现金流量呢?对于网络企业,我知道自己不太了解。一旦我们不能了解,我们就不会随便投资。显然,许多在高技术领域或新兴行业的公司,按百分比计算的成长性会比注定必然如此的公司要发展得快得多。但是,我宁愿得到一个可以确定实现的好结果,也不愿意追求一个只是有可能会实现的伟大结果。”

    事实上,巴菲特对科技股也不是抱着一味排斥的态度。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家,他不会因为企业的名称或是产品与高技术有关便将其排斥在考虑范围之外。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股票,他所考虑的核心都没有变化。1999年,巴菲特决定投资美国第一数据公司。当时整个业界都十分诧异于巴菲特的改变,以为他要大举进军科技股。巴菲特为什么会选择投资美国第一数据公司呢?是因为它符合巴菲特的投资标准。

    第一数据公司位于美国亚特兰大,它提供信用卡支付处理及电子商务线上交易系统服务。正努力在线上交易中推广使用信用卡支付,并一直和雅虎、戴尔等著名高技术公司有密切的业务往来。与当时其他正在亏本运营的网络公司不同的是,第一数据公司已经有了很大的销售额与利润,而这些是引起巴菲特兴趣的最大原因。

    巴菲特一方面宣称自己对科技股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还是购买了科技公司的股票,这是否矛盾呢?事实上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如果我们能将问题看得更为深入一些,就不难明白,巴菲特选择投资第一数据公司,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已具备了能长期维持竞争优势和赢利的能力,符合巴菲特的传统投资理念。

    在巴菲特看来,能够发现并长期拥有一家好企业,比在华尔街上的短期套利行为更有价值。他绝不会为了能够在短期内通过捕捉或制造某种投资热点而获利。巴菲特所看重的,正是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和管理上的特点能否满足自己的要求。一般说来,巴菲特对下列两种企业情有独钟。

    第一,能够提供重复性服务的传播事业,也是企业必须利用的说服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工具。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它们都必须让消费者认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所以它们不得不花去高额的广告费以求能打开销路。所以,那些提供这类服务的行业势必从中获得高额的营业额及利润。

    第二,能够提供一般大众与企业持续需要的重复消费的企业。巴菲特投资的企业,比如《华盛顿邮报》、中国石化等,无疑都符合他的这一原则。

    在当今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巴菲特终于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认同了。实际上,他的认同不是对他一直坚守的投资理念的抛弃,而是一种创新和升华。

    投资者应把自己的投资范围限制在少数几个易于理解的行业。盲目投资不理解的行业是不明智的。一个理性而且见多识广的投资者应当可以比较精确地判断出这样做的风险。有些投资垃圾债券的投资者看好垃圾债券发行公司的前景,认为这些公司的经理有着给投资者以良好回报的想法。可事实上,这些垃圾债券的经营者却通常有另外的意图。他们就像吸毒者,不是把精力放在寻找治愈其满身债务的良方上,而是把精力放在寻找另一次毒品注射上。债券的追捧者们当时都相信大崩溃不会发生。他们甚至天真地认为,巨大的债务将使管理人员前所未有地关注绩效管理,正像人们期望一把镶嵌在轿车方向盘上的匕首也许可以使司机非常警觉,但如果轿车遭遇不好的路况,哪怕是最小的坑洞,也会产生致命的事故一样。而事实上公司运营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坑洞,所以那种要求司机躲避所有坑洞的计划注定会遭遇彻底的失败。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完全不必受指数短期波动的影响,可以选择容易理解的行业和公司,从行业景气度趋势、企业成长趋势和股价运行趋势三者中去寻找共振的股票,买下并长期持有。

    为了减少精力的消耗,投资者可以只考虑比较熟悉或者容易理解的行业,前者例如电力设备,后者例如采矿业、房地产。难理解的行业即使前景好也不应参与,例如医药、化工材料。

    这些较容易理解的行业及公司有着相同的特征:基本面优良、赢利情况良好及稳定的分红,除此之外还有高速、机场、汽车等低市盈率行业里也都有黄金可挖,投资者在未来的操作中可多加关注。对于一些高深莫测的概念股,利润就留给别人吧。

    投资并不是一项神秘的事业,它散发出巨大魅力,让许多人乐此不疲,为之忙碌。可是,在投资这个领域,成功的人永远少于失败的人。究其原因,是因为有太多的人是靠着自己头脑中的想象与金钱打交道。从巴菲特的投资行为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启发:在做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要仔细调研,在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之前,不要仓促作决定,轻举妄动,以免给自己造成更大损失。

    值得投资才是长期投资的前提

    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过8年的。巴菲特曾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

    我们所看到的是许多人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不妨算一个账,按巴菲特的低限,某只股票持股8年,买进卖出手续费是1.5%。如果在这8年中,每个月换股一次,支出1.5%的费用,一年12个月则支出费用18%,8年不算复利,静态支出也达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魔鬼往往在细节之中。

    巴菲特曾说过:“我发现可口可乐在白水饮料方面还未有积极发展,因此写了一封信给公司总部,希望能做这种改革。如果这个建议在未来几年内未被接受,而世界人口又渐渐地都喝矿泉水而大量减少喝可乐的话,百多年历史的可口可乐股票,也应该卖出!”

    1999年,巴菲特终于决定向第一数据公司投资。巴菲特投资第一数据公司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第一数据公司。第一数据公司位于亚特兰大,提供信用卡发卡者支付处理服务,同时是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系统的主要提供者。该公司现在正努力把信用卡支付技术推广到在线交易,一直和雅虎、戴尔等著名高科技公司都有来往。目前已经有很大的销售额和利润,1998年净收入为46亿美元,这在当时大部分亏本运作的互联网公司中是很少见的。

    由此看出,巴菲特投资第一数据公司并非单纯因为它是属于网络股,更重要原因是因为第一数据公司已具备了能长期维持竞争优势和盈利的能力,符合巴菲特的传统投资理念。从更深层次看,巴菲特涉足网络股,还意味着巴菲特已经认同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并认同新经济时代所产生的新兴行业开始步入收获期,已经值得投资。

    巴菲特致富的核心武器是投资,而不单单是长期持股。他鼓励长期投资,但前提是这些企业真正值得长期投资。他完全不会接受投资风险,只有在确认没有任何风险的前提下才会出手。他认为如果一项投资有风险的话,你要求再高的回报率也是没用的,因为那个风险并不会因此而减低。他只寻找风险几近至零的行业和公司。他在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中明确说:“我不会拿你们所拥有和所需要的资金,冒险去追求你们所没有和不需要的金钱。”

    巴菲特坦诚地承认:“查理和我承认,我们只是对于估计一小部分股票的内在价值还有点自信,但这也只限于一个价值区间,而决非那些貌似精确实为谬误的数字。”

    怎样分辨一个企业是否还值得投资?巴菲特的一个绝招就是阅读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

    巴菲特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态度也与众不同:“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大部分是不公开的)的态度,与我看待冰山一样(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

    巴菲特做长期投资,但也不是一味地死守,有的股票他持有了两年就出手了。国内有些投资者没有明白这一点,只表面化地记住了“长期持股”,所以在被套牢后,索性学起了巴菲特,做长期投资者了。这是严重的误解。没有了投资这个前提,或者说前提错了,盲目的长期持股损失可能更为渗痛。这一点,那些有过沉痛代价的老资格股民,一定有切肤之痛。不错,市场上的专家们总是叫人不要害怕,只要有耐心等待,“长远投资”肯定致富。问题是,要等多久?

    巴菲特也鼓励投资人买入股票后应长期持有。但如果你仔细注意听他所讲的,你就会发现他讲这话时多加了两点:

    (1)这些公司必须是优秀的公司。全世界各地的基金经理随时都持有

    近百种(亚洲)、甚至是上千种(美国)股票。试问:股市里,难道真的有那么多家优秀公司吗?这种广撒网式的投资法,绝对不是成功投资家的投资概念。

    (2)只有在这些优秀公司继续保持优秀状况时,我们才可以继续持有它们。这说明了投资不应是百分之百肯定是永远的。我们要一直不停地观察市场。

    通常,巴菲特不到最后时刻就不会公开抛售他持有的那只股票,投资者要摸清他的投资轨迹并不容易。由此看来,与其模仿巴菲特的投资风格,还不如先学习学习他的思维方法,也许这更有利于投资者抓住巴菲特投资理念的精髓。

    危机中也许就蕴含着利益

    危机是什么,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经营企业是充满风险的,事事如意,样样顺心的情况是罕见的。事实上,逆境多于顺境,失败、挫折、打击和危机,常常伴随着你的成长。但利用得好,风险也是机遇。

    可以说,每一次市场危机都是一次绝佳的投资机遇。关键是投资者能不能利用好这些机遇。

    因经济大环境不景气而引起股价的波动,事实上正好是那些以企业主的眼光进行长期投资的投资者的最佳投资时机。虽然所有的企业都会在全面经济萧条时受到伤害,但是经营体质强韧的企业和不堪一击的企业却很容易在这场战役中分辨出来。

    在1996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巴菲特指出,市场下跌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入股票,所以是好消息。他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要像我们现金增长的速度一样不断想出更多的投资主意。因此,股市下跌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明显的好处。”

    “首先,它有助于降低我们整体收购企业的价格;其次,低迷的股市使我们下属的保险公司更容易以有吸引力的低价格买入卓越企业的股票,包括在我们已经拥有的份额基础上继续增持;第三,我们已经买入其股票的那些卓越企业,如可口可乐、富国银行,会不断回购公司自身的股票,这意味着,他们公司和我们这些股东会因为他们以更便宜的价格回购而受益。大体来说,伯克希尔公司和它的长期股东们从不断下跌的股票市场价格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巴菲特从市场危机中获益的例子不少。

    在美国西岸,有一家财力雄厚、营运良好也最保守的银行,就是全美排行第七大的银行——威尔斯·法哥。在1990年和1991年,由于房地产的不景气,威尔斯银行在不动产贷放业务上出现13亿美元的账面损失,相当于每股净值53美元中的25美元。所谓账面损失,并不一定代表这些损失已经出现或者将来会发生,而是表示银行必须从净值里提存这笔金额,作为应付将来损失发生时的准备金。也就是说,万一这些损失已确定发生,就必须从每股净值中取出25美元来弥补,所以该银行的净值会从每股53美元减少为每股28美元。为了提存这些损失准备,几乎把该银行在1991年的盈余全数耗尽,导致当年该银行的净利只有2100万美元,约为每股盈余0.04美元。

    因为威尔斯·法哥在1991年没有赚到多少钱,所以市场上立即对该银行的股价做出反应,从每股86美元跌到每股41.30美元,跌幅52%左右。巴菲特却即时买进该公司10%的股份,约500万股,平均价格每股57.80美元。

    巴菲特通过分析认为,威尔斯·法哥银行绝对是全美经营良好、获利最佳的银行之一,但是该银行未上市,市场的股价却远低于那些和威尔斯·法哥并列同级的银行。在加州有很多居民、企业和许多其他的中小型银行,而威尔斯·法哥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和其他的大型银行竞争,提供给上述居民、企业相关的金融服务,如存款、汽车贷款、房屋贷款等,或是对其他中小型银行做资金融通,通过以上的服务来赚取收入。

    威尔斯·法哥银行所遭受的损失并不如预期的那般严重。到了7年后的1997年,其股价已经上涨到每$1270美元。巴菲特的这项投资,得到的是约24.6%的税前复利回报率。

    总之,如果已经证实某家企业具有运营良好或者消费独占的特性,甚或两者兼具,就可以预期该企业一定可以在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生存下去,一旦渡过这个时期,将来的运营表现一定比过去更好。经济不景气对那些经营体质脆弱的企业是最难挨的考验,但经营良好的企业,在这场淘汰赛中,一旦情势有所改观,将会展现强者叵强的态势,并扩大原有的市场占有率。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一行做好了都会赚钱,都有商机。在会发财的人服中事事、时时都能赚钱,于是他们的钱越赚越广、越赚越多。

    有人说:“再容易做的生意也有亏本的,再难做的生意也有赚钱的!有的客户跟我抱怨说他们市场不好开发,但是也有客户却每个月都会要货,而且数量保持稳定。人们常说这一行不好干,那一行不好干,总是感觉这个行业饱和,那个行业饱和。自己做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做?感觉力不从心,为什么还是有人做的有声有色呢?”

    其实,只要你去干,肯吃苦,肯动脑子,都能干出来,哪一个行业里都有经营,哪一个行业里都有赔钱的。在饱和的市场有人赚钱;同样在一个正红火的行业里,也有人不赚钱。

    1992年上海发行“股票认购证”。当时,在炒股者已经赢利,新股发行供不应求之时,为避免排队购买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政府决定无限额发行“认购证”,每证收费30元,发行结束后,摇奖决定有效认购证及其所购股票品种。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居民对此都不热心,总共才发行了200多万张,而结果中签率高达50%以上,每张有效认购证所购的股票在“正常”的行情范围内,轻易便可以赚至数千元,高的甚至达万元以上,有一个叫范晋的人就看出了发财的机遇,他一下子买了几百张,狠狠地赚了一笔。

    许多市民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会错失机遇,就在于他们对“认购证”的中签率作了过于消极的界定。确实,每张认购汪赢利再高,也挡不住中签率下降带来的冲击。但也恰恰因为他们害怕中签率低而不敢购买,才反过来大大提高了中签率。

    他们的成功源于,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在别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事物,他们却往往会从中看到巨大的商机。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生意场上,同样不缺少商机,只是缺少发现。

    其实不管行业怎样千变万化,“市场”总是有机会。“市场”是经济发展的“舞台”,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通过这个“舞台”导演出一幕幕有生有色的话剧来,剧有时演的好,有时也演砸了,不管怎样“市场”这个舞台始终是充满活力的。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危机都蕴含着商机,且危机愈重商机愈大,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商业真理。

    危机常在,而巧渡危机的智慧并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具有的。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不但要善于应对危机,化险为夷,还要能在危机中寻找商机,趁“危”夺“机”。

    只为超级强者“拎球棒”

    巴菲特曾经说过:“提到管理模式,我个人的偶像是一名叫埃迪—贝内特的球童。在1919年,埃迪年仅19岁就开始了他在芝加哥白袜队的职业生涯,当年的白袜队打进了世界大赛;一年后埃迪跳槽到了布鲁克林·道奇队,道奇队赢得了世界大赛。之后,他又跳到了纽约扬基队,在1921年该队又赢得了史上第一个世界大赛冠军。从此,埃迪安顿下来,扬基队后来的7年间,五度赢得了美联的冠军。”

    “也许你会问,这跟管理模式又有何相干?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想成为一个赢家,就要与其他赢家一起共事。举个例子来说,在1927年,埃迪因为扬基赢得世界大赛而分得了700美元的奖金,这笔钱相当于其他球童一整年的收入,埃迪知道他如何拎球棒并不重要,他能为球场上最当红的明星拎球棒才是关键。我从埃迪身上学到了很多,所以在伯克希尔,我就经常为美国商业大联盟的超级强者拎球棒。”

    选择有优秀治理结构的公司

    巴菲特在决定投资一家公司前,该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他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治理结构是检验一个公司治理的核心。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指投资者、管理团队和董事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当这三者能够公开而又独立交流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个公司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

    公司的治理结构是检验公司治理的核心。投资者只有投资于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方可有效控制自己的投资风险。

    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其实要对了解某只股票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关于董事会的重要信息,都会在年度代理委托书里列出。依据规定,这个文件必须邮给现有的每位股东。它会告诉投资者哪些议题必须经过投资者的同意,比如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它也会指导投资者如何使用表决权。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表决取这一点对我们投资者来说很重要。因为众多投资者联合起来反对公司的某些决定,这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作为公司的股东。你有责任就公司的一些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就像民主制度,只有当你使用手中的表决权时,公司治理的作用才表现出来。

    获取公司治理的真实信息

    巴菲特在1987年致股东函中指出:

    我们旗下的经营实在是没有什么新的变化可以特别提出报告的,所谓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剧烈的变动通常是不会有特别好的绩效的。当然这是与大部分的投资人所认为的正好相反,大家通常都将最高的市盈率给予那些擅长画大饼的企业,这些美好的远景会让投资人不顾现实经营的情况,而是一味地去幻想未来可能获得的利润。对于那些爱做梦的投资人来说,任何路边的野花都会比邻家的女孩更具有吸引力,不管后者是多么的贤惠。

    巴菲特以自己所经营的公司为例,说明了一种情况,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如果公司的经营没有什么重大的变故对于投资者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了解我们所投资的公司的运营状况,以化解投资风险,我们必须及时获取关于公司的真实信息。

    顺风行业更适合投资

    巴菲特曾说过:保险这个行业从总体上来看,表现还是不错的,但事实上其情况也并不是全然如此,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也犯过一些错误,不管是在产品还是在人员上面。从某个角度来看,纺织业正好相反,管理层已经相当的优秀了,但却只能获得相当微薄的利润。管理阶层应明确一点,选择一个顺风的行业而不是逆风行业的重要性。

    巴菲特这段话再次提醒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目标时对于行业的经济特征的甄别是多么的重要,早在1967年伯克希尔用860万美元的价格并购了国家的产险和国家海火险公司以后,当年它们的保费收入就已经达到了大约2200万美元,一直到1977年,累积的年保费的总收入已经达到了1.51亿美元。可见选对一个行业它的赢利空间是非常大的。

    对于我国的投资者而言,由于很多行业还没有专门的信息披露途径,这就需要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多方面搜索信息,并特别需要时刻关注政策的动向,并结合定量定性的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行业状况做到恰如其分的把握。当然,在了解一个行业的景气指数后,同时还要配合个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样的准确度会更高。

    寻找长期稳定产业

    巴菲特在寻找新的投资目标之前,总是会首先考虑增加原有股票的投资的力度,只有在新的投资企业非常具有吸引力时才愿意买人。

    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了。在1963年的ll月22日,该公司的股票从60美元/股下降到56.5美元/股,到1964年初的时候,股价已经跌到了35美元。而巴菲特决定买入的时候是在1964年。在那年巴菲特用他的合伙公司的40%的资产,大约1300万美元买人了5%的美国运通的股票。接着,在后来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运通的股价上升了3倍。在5年的时间内股价上涨了5倍,股价从35美元上涨到189美元,1991年巴菲特对外宣称他将持有该股票长达4年,所以他投资美国运通的收益率至少在4倍以上。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1994年的年报中对他投资美国运通的历史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正是对该公司的长期了解才会大笔增持了该公司的股票,后来看来这是很明智的投资行为。

    寻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巴菲特认为选择投资对象的关键是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性,他一再强调投资人应该去寻找和发现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这类企业应该是投资的首选目标。

    巴菲特之所以强调要投资于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是因为对于长期投资来说,股价最终取决于公司内在价值,而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经济命运要远远优于那些一般企业,能够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财富增值。

    投资者在选择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是分析企业是否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其二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能否长期持续保持。如果从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公司竞争优势指的是一个公司在向客户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依靠这种优势,该企业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超出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的价值增值能力。

    选择具有超级资本配置能力的企业

    巴菲特认为资本配置对企业和投资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管理层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资本配置的能力。资本配置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层能否正确的把大量的资本投资于未来长期推动股东价值增长的最大化的项目上,可以这么说,资本配置上的远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未来发展的远景。

    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能够体现管理层高超的资本配置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管理层在公司股价过低时大量进行股份的收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与业务相比,业务是公司发展的根本所在,优秀的管理能够为优秀的公司锦上添花,所以在应用这个原则不能忽视掉公司的业务。

    选择基本面好的公司

    巴菲特在1993年致股东函中讲到:“我仍然忍不住想要引用1938年《财富》杂志的报道:‘实在是很难再找到像可口可乐这样拥有这么大规模,而且能够保持持续十年不变的产品内容。’如今又过了55个念头了,可口可乐的产品线虽然变得更加广泛,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它的形容依然如此。”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总是赞不绝口,可以说他看重的就是可口可乐令人满意的基本面信息。

    基本面分析是你买人任何个股之前必须做的一件事。通过分析确定该股的质量及其相对强势,也就是区分其优劣的过程。基本面是股票长期投资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每一位投资者选择股票前必须要做的就是透彻地分析企业的基本面。许多投资者没有系统的分析方法,甚至仅仅凭某一短暂的或局部的利好因素就做出草率的买人决定。投资者很容易受一些感性因素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操作,如听信其他投资者的言论,或者生活中对某一消费品牌情有独钟,就买人其股票等。

    巴菲特在股市的成功,依靠的是他对“基本面”的透彻分析,而非对“消息”的巧妙利用。正是因为有巴菲特这样“老实本分”的投资者,正是因为市场乐于对理性投资行为给予高额回报,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成为世界上最稳定、最成熟、最有活力的金融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美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反过来又对经济产生了良好的反馈作用,成为美国经济长期保持强势的基础。

    另外,在基本面分析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公司应当有其独特的新产品或新的服务项目,且其预期前景也令人鼓舞;投资者应当了解自己所投资的公司在做些什么。这个公司应有大机构赏识并持有其股份,大多数情况这个公司还应属于某卟先进的大企业集团;应当了解有多少优秀的共同基金、银行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买人这只个股,这也是投资者个人研究的基础,而大机构通常要经过详细的基本面分析以后才会买人某只个股的大量股票。

    许多投资者以基本面分析方法作为其长期买卖决策的基础,那么请牢记基本面分析的投资法则是: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低于它的内在价值,买进这只股票:如果股票价格高于它的价值,卖出这只股票。

    也有些投资者通过基本面的分析来预测市场的未来。他们总是认为通过研究基本面的情况可以得出市场未来的方向,掌握了大量的基本面资料就可以掌握未来,但巴菲特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基本面分析的功能不是预测市场,而是告诉我们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市场,不至于因为对基本面情况的一无所知而对市场价格的涨跌感到迷茫和恐惧。

    以上就是巴菲特的选择超级明星股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大赢家。

    会买是银,会卖是金

    巴菲特是很多长期投资者所推崇的最佳导师,也是专注于长期投资中真正赚到大钱的名人。也许你会认为巴菲特一旦买进,就永远持有,都不会卖出,那你就错了。

    巴菲特在所投资公司失去成长性、基本面恶化时,也会考虑止损!投资的止损不同于投机的止损,投机的止损只相对于价格的变化;而投资的止损还相对于基本面的变化。有些投资家宣称真正的投资永远都不需要止损是不对的。

    个人投资者一定要明确并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每只股票的最大损失要限制在持有成本的7%~8%之内。

    在投资实践中,由于投资额较大和通过投资种类多样化降低总体风险,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在迅速执行止损计划方面缺乏灵活性。对机构来说,很难快速买入卖出股票,但快速买卖股票对它们执行该止损准则来说又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对于作为个人投资者的你来说,这是一个相对于机构投资者的极大优势。所以你要利用好这一优势。

    如果你把限额定在7%或8%,平均受损总额要更少一些。如果你能将所有失误和损失控制在平均5%或6%的水平上,你就会变成一支让对手无法向前运球的球队。只要不过多放弃第一次进攻权,他们又如何能够向你发起进攻?

    现在这里有个秘诀:如果你用图表使买入时间与正确的买入时机精确吻合在一起,或是使买入点和图表所示的区域(价格巩固区)相吻合,股票很少会从买入价下跌8%。这是在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

    另外,该原则并不是说你一定要等到每只股票损失达到7%或8%时才可以把它卖出去。有时,你会感觉到整个股市指数处于卖出压力之下,或是你所持有的股票走势不对,你的出发点不对。在这一情况下,或许一只股票只下降了1个或2个百分点,你就可以更早进行止损。

    记住,7%或8%是绝对的止损限额。你必须毫不犹豫地卖出那些股票——不要再等几天,去观望之后会发生什么或是期盼股价回升,也没有必要等到当日闭市之时再卖出股票。此时除了你的股票下跌7%或8%这一因素,就不会有什么东西会对整个行情产生影响了。

    一旦赚了钱、获了大利,你就可以针对正常的股价波动给予比7%或8%限额多一点的空间。不要卖掉那些从股价最高点下跌7%或8%的股票。区分这二者十分重要。一种情形是,你的出发点有可能错了,股票的走势并非如你所预期的那样,你开始损失掉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也可能损失更多。另一种情形是,出发点是正确的,股票走势很好,你赚钱了。你用的是赚来的钱,所以你可以给予股价波动大一点的空间,也不会因为正常的10%~15%的价格波动而提心吊胆。关键是要精确地在突破点时购入股票,从而使股价下跌8%的可能性最小化。

    有一句投资谚语是这样说的:入市的第一次损失是最小的。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就是始终(毫无例外地)迅速进行止损,而股票赚钱时则要耐心一些。然而大多数投资者却让直觉给弄糊涂了,一有小赚就获利退场,却紧守住赔钱的股票不卖。

    如果用我们所讨论的方法来投资,你所面临的真实风险有多大?不管你买的是什么股票,只要你笃定地按这个准则来,风险会是8%。大多数投资者仍然会打破砂锅地问:“坐在那里静观其变难道不比卖掉股票,承担损失要好吗?遇到由于突然的坏消息给予股价重创的非常情况时,该如何是好?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该止损原则来吗?或者说会有例外吗,比如说某家公司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答案是:无一例外。情况不会因此有任何改观。你始终要去保护那辛辛苦苦挣来的资金。任由损失扩大几乎是所有投资者都会犯的错误。你必须接受现实,即使是对那些极具经验的专业投资人来说,选股和时机选择错误也会经常发生。

    作为投资者,每一次买进前要确定3个价位,即:买入价,止盈价和止损价。如果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不要进行任何操作,学习止损并善于止损才是在股市中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

    以下是几种简单的止损方法,可供投资者参考。

    空间位移止损法

    (1)初始止损法:在买进股票前预先设定止损位置,比如说在买入价下方的3%或5%处(短线,中线最多不应超过10%),一旦股价有效跌破该止损位置,则立即离场。这里所说的“有效跌破”,一般是指收盘价格。

    (2)保本止损法:一旦买入后股价迅速上升,则应立即调整初始止损价格,将止损价格上移至保本价格(买入价+双向交易费用),此法非常适用于T+0操作,T+1效果也不错。

    (3)动态止损法:一旦股价脱离保本止损价格持续向上,则应该不断向上推移止损价格的位置,同时观察盘面的量价关系。如果量价关系正常,则向下一定比例设好止损价格继续持有,若量价关系背离,则应该立即出局。

    (4)趋势止损法:以某一实战中行之有效的趋势线或移动平均线为参考坐标,观察股价运行,一旦股价有效跌穿该趋势线或平均线,则立即离场。

    时间周期止损法

    我们在买入股票前,要对买入股票设定持有时间,如l天、3天、l星期、2星期等等。如果买入后持有时间已经到设定期限,但股价没有发生预期走势,同时也没有到达设定的止损位,这时千万不要转换持股的“时间周期”,立即离场,以免将“短线投机”变成“长线投资”,并最终成为“长期套牢”。

    情绪波动止损法

    如果买入股票后,感觉不好,寝食难安,这说明自己认为买入理由不充分或信心不足,这将影响今后的正常操作,故应果断卖出离场。

    突发事件止损法

    如果所买入股票发生重大事件,以致买人理由消失,则应止损离场,以免遭受更大损失。以上就是几种简单的止损方法。当然,止损绝不是目的,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止损理念的彻悟和止损原则的恪守却是他们通向成功之路的基本保障。在实战中,这一理念的不断贯彻将使投资者的出手成功率不断提高,出手点愈加精确,虽然不一定能做到“百战百胜”,但却一定会做到“百战不殆”,止损规则设定的终极目标必将显现出来!

    涨得越高跌的越很

    “股票市场里有旬名言:你不可能吻遍所有的女孩。”巴菲特说,“我要吻就吻那个最漂亮的。”

    索罗斯最成功最得意的一役,并非沽空英镑战胜英格兰银行,而是在1994年日元兑美元突破100:1,他在沽空日元时,及时发现自己判断错误并且果断出场之举。那次交易中索罗斯旗下的基金总共赔了5亿美元,要不是退出得果断,量子基金很可能会在随后的数周之内全军覆灭。

    巴菲特说:“如果你在错误的路上,奔跑也没有用。”事实上,跑的越决、越久,离你的目标也就越远。

    巴菲特非常赞许那些勇于公开讨论失败的企业领导。依照巴菲特的说法,很多企业的年度报告都是虚假的。每个企业多多少少都会犯下一些大小不等的错误。

    巴菲特自己也会犯错误。过去,巴菲特曾经承认伯克希尔在纺织业和保险业上面临了困难,也承认自己在管理这些企业时所犯的错误。

    巴菲特说:“是的,我也犯过许多错误,包括位于新英格兰的一家叫伯克希尔的纺织厂。这家落后的纺织企业最终被关闭,然而公司的结构和名称却得以保存,它成了一家投资企业。在21岁时,我把自己所有财富的20%投资在一家加油站,那是一次最糟糕的决策。这次错误的机会成本大约是ll亿美元。”

    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的年度报告里,巴菲特列出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巴菲特不只承认错误,也列出因为他未能适时采取行动而丧失的机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8年第四季度投资收益骤降96%,全年收益下跌62%,净资产缩水115亿美元,净收入大跌62%至49.9亿美元,创1965年以来最糟糕纪录。”

    作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如此难看的一份年报面前,79岁高龄的“股神”巴菲特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向股东们说声“对不起”,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在过去的2008年,我在投资上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起码在董事会犯过一次重大投资失误,此外还犯过不少其他投资错误。这些错误决策给公司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巴菲特不仅承认自己会犯错误,还勇于改正错误。

    巴菲特说:“重整旗鼓的首要步骤是停止做那些已经做错了的事。”“当发现自己处在洞穴中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挖掘。”

    只有那些敢直面失败、坦然承认错误必然性的人,才会造就成功的基石。

    正如星际之间存在万有引力一样,失败犹如引力通过错误牵拉着每一个投资者;如果正视它、控制它,并配置有效的市场分析和决策把握,那么我们就能获得足够的能量和速度,彻底摆脱“错误引力”的束缚,从而使得资金的成长呈现出一种螺旋生长状态。

    虽然任何人都会在行情分析中犯错误,但是聪明与愚蠢的区别就在于聪明人善于壮士断臂,错了不拖;愚蠢的人则是被拖死。

    作为追求绝对收益的投资者,卖出有时并非因为原有股票表现不佳,而是发现了更好或更具有确定性的机会。一个久经沙场的成功投资者说:“90%的情况下,我卖出股票是因为找到了那些发展前景更好的公司的股票,尤其是我手中持有的公司原来预计的发展情景看起来不太可能实现时。”

    连最反对轻易换手的巴菲特也赞成这类换手:“有时我们会卖出一些估价得当、甚至被低估的证券,因为我们需要资金用于价值被低估得多的投资,或者我们相信我们更了解的投资。”

    其实,就算是一家公司的基本优势还存在着,但如果我们发现还有一家竞争者也同样拥有这个优势,但股价只是它的一半时,则可以卖掉前者而买入后者。

    巴菲特于1997年卖出大部分的麦当劳股票,买入另一家快餐业公司的例子就是明证。虽然巴菲特说这是两个不相干的买卖,他仍然觉得麦当劳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价格正确时可以买入,但也显示出交换行业股现象的存在。

    巴菲特说:“因为当指数上涨的时候,85%以上股票总是跟大势保持一致的。”如果你发现一家公司的股票的表现必定要好于自己现有的股票的持仓品种,为什么不去更换呢?正是因为有这种觉悟,巴菲特才能股市风云中水涨船高。

    在1966年初,他迈出了决定命运的一步,关闭了原来的合伙人的企业,并将它变成了新的账户。

    当巴菲特的基金规模还很小时,这些对他丝毫没有什么干扰,但当他的资本扩大后,巴菲特却逐渐不安起来。拥有更多的现金可进行投资而可做的交易越来越少这两方面的矛盾使他陷入了困境。

    在巴菲特关闭他的阀门的同时,华尔街却开始洪水泛滥,越南战争推动股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当年青人都在街道上列队行进时,他们的父母,则看到了战争带来的扩张的影响,纷纷在证交所排起了长队。共同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首次突破了1000点大关。它曾在另外三次又达到了心理大关,但每次都在这个充满魔力的数字下收盘了。

    华尔街越是兴高采烈,巴菲特却越是狐疑。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在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l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尽管人们对巴菲特的做法持怀疑态度,但不幸的事情还是不期而至。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新投入的资金都陷入恐慌之中,于是投资者们逐渐把注意力放在短期投资上。

    这是巴菲特一生中最引以为自豪的一次决定,也许因为这一次英明的决定,造就了现在世界首富巴菲特。但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个故事的细节:从1968年5月巴菲特卖光了手中的股票到美国真正发生股灾1969年6月,整整过去了一年。

    而且,1968年5月后,美国股市继续一路飘红,继续涨势不止。如果那时候有博客的话,巴菲特在他的博客上说股票要见顶了,股灾就要来了,估计留言能上万条,也许至少超过9000条是骂他神经病的。

    而且,他要被骂一年后才能让大家看到他的英明。

    彼得·林奇在“鸡尾酒会理论”中,把股市分为四个阶段。即股市大跌(大家比较绝望,没有人谈论股票,大家宁可谈牙医,也没有人搭理基金经理)、大盘有所反弹(有人提醒基金经理“风险很大”,照样把大量精力放在谈牙医上)、大盘快速上涨(人人都在谈股票,大家都围着基金经理转,连牙医也不例外)、人人谈股买股(人人围着基金经理,并向他推荐股票)。彼得·林奇认为,当第四个阶段来临时,就意味着大牛市即将见顶。

    未退出市场之前,连续N年刷新历史增长纪录并不意味着你的正确,更不意味着你掌握了市场的真理。巴菲特也许只是那只能够在“打字机前随机地打出一部《莎士比亚全集》的大猩猩”。他也许确实只是很荒谬、很幸运地赢了市场,但是他在市场生涯的最辉煌处退出市场,显示了他的众所不及的人生智慧。

    不进则退。要紧的是一旦实现了一个交易目标,所以当你决定投资时,应该立刻设定一个新的目标。在你确实认为新的目标股票可以有高出原有股票更好的成长性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换股。但换股会出现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因为相对于新的公司,你的了解程度肯定不如原来那家公司。所以,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换股其实是一种十分冒险的举动。

    实际上,许多投资者会在以下三种错误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抛出自己的股票:

    一是看见自己持有的股票价格上涨了不少,于是急于套现获利而售出。如果你是一个投机者,这也许是你卖出股票的好理由。但是,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如果你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话,你就不应该因为股价上涨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将股票抛售,因为真正的大公司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它的股票也会如此。只要企业的发展趋势很好,你就没有理由将它的股票卖出。

    二是在股票开始下滑时出售股票。许多投资者在市场出现正常波动的时候,害怕遭受损失,或担心失去原本有的收益,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卖出股票。

    三是在正常波动情况下,卖出自己的股票,期待股价跌至更低的时候再重新买入。表面上看来这种做法很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你往往会错过股票反弹的最好时机,你必须支付更多的所得税,以致整个的交易成本都会有所增加,极有可能会让你损失更多。

    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员有一个有用而简单的交易法则称为“鳄鱼原则”。所有成功的交易员在进入市场之前,都在反复训练对这一原则的理解程度。

    这源自于鳄鱼的吞噬方式:猎物愈试图挣扎,鳄鱼的收获愈多。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它咬着你的脚并等待你挣扎。如果你用手臂试图挣脱你的脚,则它的嘴巴便同时咬你的脚与手臂。你愈挣扎,便陷越深。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务必记住:你惟一生存的机会便是牺牲一只脚。若以市场的语言表达,这项原则就是:当你知道自己犯错误时,立即了结出场!不可再找借口、期待、理由或采取其他任何动作,赶紧离场!

    人无完人,没有人会不犯错误,有的人甚至还一错再错,既然错误无法避免,那么可怕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怕将错就错、知错不改。

    其实,如果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改正它,就能弥补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在从事资金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在存在错误的场合中,我们应该拥有的严厉的批评态度,而这一态度只要使我们比其他市场中人更早地识别错误,纠正错误,那么我们就可以享用错误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古人云:“善败者不亡”,只有那些敢于直面失败、坦然承认错误必然性的人,才会造就成功的基石。认识错误、减少错误,最终才会远离失败,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失败才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