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滚雪球的指导思想——炒股就是炒心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与人之间生理上的差异是很小的,但股票投资活动的结果却表现出天壤之别。面对同样的股市,有的人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人的钱却越炒越少;有的人因炒股成为百万富翁,有的人却因炒股倾家荡产,这是为什么?成功者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失败者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答案就是:股市是有经验的人获得很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很多经验的地方,在股市中保持良好心态,你使你在股市中做到不输的窍门。

    心态决定投资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罗曼·V·皮尔的名著《态度决定一切》,把态度或者说心态提到一个极高的高度,被认为是一切人生财富的心理根源,投资的心态最终决定了投资的成败。巴菲特曾说过:很多人比我智商更高,很多人也比我工作时间更长、更努力,但我做事更加理性。

    如果把投资市场比做海洋,那么我们最先要准备的就是先给自己套上一个救生圈(资金管理)、再配上一块防水的手表(时机把握),最好再带上一个氧气瓶(仓位控制)。这样我们眼中的海洋就永远会是蓝色的。

    什么最终决定投资成败?不同的人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运气、技术、信息等等,这些答案的给出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决定投资成败的决不仅仅是这些,最终的决定因素我认为应该是正确的投资心态。

    投资理财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途径,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可以说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拼的是耐力而不仅仅是爆发力。就中国来说,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股票、基金已经成为百姓理财的重要手段,2007年股票、基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的财富效应,在更多的人对财富充满了憧憬与期待时,2008年的股市暴跌让不少投资者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焦灼与痛苦,这说明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投资理财,是一堂不容忽视的心理必修课。

    对此,巴菲特认为在投资实践中,许多投资者对市场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因而对市场的变化常常反应过度。事实上,人们对股市的下挫并非没有思想准备,问题在于到底有多少人眼看着自己账面上的资金减少而能够镇定自若。

    巴菲特认为,成功投资者必备的一种素质就是从资金到心理上都能为市场不可避免出现的上下波动做好准备。你要从理智上接受市场可能出现的任何变化,并保持镇定与独立的判断能力,这样就能避免面对预料之外的情形而无所适从。

    事实上,如果你坚持认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就不必理会市场的任何变化,并会对市场的下挫保持应有的从容态度,就像格雷厄姆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真正的投资家极少被迫出售其股票,而且他们拥有在任何时候都能对当时的市场情况置之不理的自由。”可是,只有极少数的投资者能够做到这一点。真实的情况下,人们常常在一听到风吹草动便迫不及待地做出决定,所以有人说,在投资市场上,99%的人都患有“多动症”。

    如果你现在拥有一笔闲置资金,并准备用来购买股票。同时,你心里也明白,股市的过热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许多股票的价格较此前有了很大的增长。你心里非常清楚此时购买并不是最佳时机,你看准的股票将来肯定会面临调整,那时候买人将会安全得多。你可能等了两三天,最多一周,那只股票价格依然没有下调,于是你等不及了,想道:“买吧,也许它还会涨几周,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大不了过几天卖了,等跌了再买。”这种想法的确很美好,但也太天真了,甚至可以说是太无知了。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你在股票上涨时买人,在下跌时卖出,就和无数与你有同样梦想的投资者一样,总是抱着聪明的想法在做傻事。

    作为一个理智的投资者,你应当对市场的任何变化都能做到处变不惊。如果投资者面对市场毫无理由的下挫时(我们得承认这种情况时常会出现)总是感到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甚至弃股而逃。投资者的这种脆弱的心理常常让自己原本拥有的优势变成劣势,你对自己曾经非常有信心的决定也开始不那么自信了,你时刻关注别人的行动与看法,生怕错过什么。这种提心吊胆的心情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有害的,我们不仅不能从投资中感到支配金钱的快乐,甚至连我们对生活与幸福的感受度也会因此遭受损害。相对于那些对市场信息高度敏感的人来说,那些一旦选择了投资的股票便放心地准备长期持有的人则要省心得多,他们并不关注股价每天的变化,这样他们也就免于遭受由于别人的判断失误所带来的痛苦。

    人们的从众心理在投资领域常常表现得非常突出,所以才会不时出现投资者争相购买或争相抛售某只股票的情形,可这样做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你会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而你希望的收益也将一次次化为泡影。这可能就是所有投资者最容易犯,也最难以改正的一个缺点。

    首先,从决定风险投资那一刻起,就要摆正投资的基本心态。投资是选择一种理财生活方式,而绝不是许多投资者误以为可以一夜暴富的发财捷径,换句话说,投资不是赌博更不是买彩票,投资是在承受足够风险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获得超值回报。

    其次,在实际的投资活动中,投资者也应具备良好的投资心态,切忌追涨杀跌。投资始终要坚持往前看,也就是所谓“看大势挣大钱”,如果你过于在乎短期的涨跌而频繁操作,那么可能错失良机。有些机会需要耐心等待,正如传奇棒球击球手特德威·廉斯所说:“要做一个好的击球手,你必须有好球可打。”如果没有好的投资对象,宁可持有现金,放在银行里也不要去冒险。

    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投资既要能在市场的上涨过程中享受成功盈利的欢愉,更要能坦然面对市场下跌而带来的煎熬。投资暂时失利没必要气馁乃至沮丧不已,投资赢利也无需欣喜若狂甚至忘乎所以。

    第三条设立约束自己的投资纪律。虽然我们在投资过程中肯定有过大幅亏损的情况,但一个有投资纪律的投资者应在投资前设立好自己的止盈止损点,特别是要控制好自己能够承受的亏损幅度。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不立于桅樯之下,在市场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进行适当的休息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条投资要量力而行。前段时间遇到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看到他精神萎靡,便询问他。原来他深受盲目炒股之害,看到别人炒股都发了财,便倾其所有,按照“什么便宜买什么”的原则买了一只低价ST股票。结果不足半年,股价已经跌去了60%。其实,这位朋友的教训也给我警示。首先要有避险意识,冲动是家庭理财最大的魔鬼,不要认为别人都赚钱,自己也一定能赚钱,投资之前一定要慎重。有投资大师说,买入股票能和卖出股票一样仔细斟酌的话,赔钱的概率会下降很多。其次,已经发生重大投资失误之后,也就是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堰塞湖”,最好的办法就是和救灾人员处理“堰塞湖”一样尽快导流,在专业理财人员的指点下,把手里的不良投资品种进行分流或转换。

    最后,投资其实也是一种信念的博弈。大家都听理财专家说过要坚持长期投资,但实际上大多数人还是缺乏执行信念,往往是一看到大盘滑落,资产净值缩水,就完全顾不上什么长期投资的理念了,恨不得马上变现止损出局。

    事实上,市场的上下波动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于我们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它,把长期投资当成自己的一种信仰。只要你真正具备了这种长期心态,就可以在股市的上下波动和剧烈震荡中心平气和,远离烦忧,自在如常,真正做到“手中有股,心中无股”。

    因此,巴菲特告诫投资者,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判断落荒而逃,无论何时都不要失掉自己清醒判断的能力,同时还要保证自己不受他人情绪的影响。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你只需要抓住最根本的,即保持对企业清醒客观的认识就行了,至于其他来自市场及他人的行为与情绪,你可以统统忽略。

    就像巴菲特所说的那样:“你不可能靠着市场的风向标致富。你要记住,不要试图弄清市场在做什么,这是不可能的,你只需弄清你要理解的行业,并全神贯注就够了。”只要我们坚持看好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让时间成为财富的放大器,在细水长流中迎来自己财富的慢慢积累与持续增长。

    战胜贪婪和恐惧

    从创造力的角度,贪婪与恐惧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恐惧。孙子兵法里所提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应该算是对手的恐惧。或者说诸葛亮的空城计大概也算是。恐惧会使一方丢掉财富,另外一方得到本不属于自己的。这算是恐惧。惊弓之鸟可以认为是恐惧的典型。就心理的形成过程来讲,恐惧并不是自身所带有的特征,算是外界的影响,如果说生长在一个非常稳定的环境里是不会有恐惧的心理的。

    “真正的投资者不会担心错过这种行动,他们担心的是未经准备就采取这种行动。”

    这是巴菲特谈到影响大量牛市投资者的“不容错过的行动”,因素时的谈话话中透露出他对待牛市的态度和平时的投资理念。

    有人说,炒股是人的两个本性——恐惧与贪婪的放大。贪婪和恐惧是人类的天性,对利润无休止的追求,使投资者总希望抓住一切机会;而当股票价格开始下跌时,恐惧又占满了投资者的脑袋。散户投资者,希望短线获取暴利,想赢怕输的心态决定了恐惧与贪婪往往吞噬自己正常的心态,很容易导致操作上的失误。

    投资大师巴菲特为人们提炼出两种最基本的心态,恐惧和贪婪,并为我们总结了两句知易行难的名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对每一个人而言,在投资的过程中,不妨时时警惕自己的内心,现在的我,是正在眯缝起贪婪的双眼还是正在放大恐惧的瞳孔?

    股民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股价飙升的时候,你一定兴高采烈;当股价下跌的时候,你一定郁闷甚至深深的恐惧。当股价下跌的时候,很多股民争相出逃,即使股价尚稳,也不敢回补,直到看到真的涨起来啦,才想起来要买人,这时候股价已高,短线风险已经存在,下一步,往往就是微利出局甚至再次被套。还有一种股民,当股价涨得很高,就是不走,终于下跌了,还舍不得卖,结果就是收益坐电梯,甚至还要被套牢。暴跌会暴露出很多人性弱点,比如很多人把股价卖到地板上,很多人有机会第一时间逃跑却留下站岗。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公式:贪婪+恐惧:亏损。

    炒股失利就是贪婪和恐惧在作祟,因为贪婪才不肯抛掉不断上涨的股票,因为恐惧才会割肉卖掉手里的股票。

    从长期经验来看,谁都无法以最高价卖出,因此。不要使贪婪毁了你的投资。投资中应时刻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

    同样,恐惧会妨碍投资者做出最佳决定:

    第一,在股价调整时,把股票卖掉,因为怕股票会跌得更深。

    第二,错过最佳的买入机会。因为股价处于低位时我们正心怀恐惧,或者虽然有意买入,却找个理由使自己没有采取行动。

    第三,卖得太早,因为我们害怕赚得不易的差价又赔掉了。

    当我们恐惧时,往往无法冷静地评估眼前的情况。我们一心把注意力集中在危险的那一面,正如大熊逼近时,我们会一直盯住它那样,所以无法看清它“有利”与“不利”两面因素的整体情况。当我们一心一意注意股市令人气馁的消息时,自认为行动是基于合理的判断,其实这种判断已经被恐惧感所扭曲了。当股价急速下降时,会感到钱财离我们远去,如果不马上采取行动,恐怕会一无所剩。其实,即使是熊市期间。股价也会上下起伏,每次下跌总有反弹上涨的时候,然而,每当股价下跌。一般人会忘了会有支撑的底价,也就是股价变得便宜,大家争相购入的价格。

    事实上,当我们心中充满“贪婪”和“恐惧”时,就无法保持长期的眼光和耐心,而这两点恰恰是成功的投资者所不可缺少的态度。

    从下面的股市分析我们们可以看出,截至到2009年10月16日收盘,股市在3000点关口已经徘徊了两个月,人们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年前的2008年6月,A股上证指数在人们的叹息中跌破3000点,时隔一年有余,股指从1664点反弹,在2009年7月重新站上了3000点大关,最终上冲3400点。尽管是相同的点位,但是两个3000点大家的心态已经截然不同,在这个新的3000点关口,人们的心态更趋谨慎。

    谨慎的表现之一就是看空后市,认为经济复苏的进程极有可能出现反复,将资金全部变现买入固定收益;谨慎的表现之二就是全部清仓,将所有资金均加入打新股的行列,在创业板高市盈率的发行中搏取“炒新”之机;谨慎的表现之三是买入黄金,赌定未来的通胀前景,认为黄金才是固守之本。这样的谨慎心态似乎给我们一种启示,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说来简单,真正做到很难。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做到,但事实并非如此,回顾一下巴菲特投资中国石油的整个过程以及人们看法的相应变化就可见一斑。

    2003年4月,正值中国股市低迷时期,巴菲特以每股约1.65港元左右的价格大举买入中石油H股23.4亿股。华尔街、伦敦、中国香港的分析师纷纷发表看法,所罗门美邦等投行当时正建议沽出中石油,他们认为更好的选择是中石化。香港知名专栏作者曹仁操则直截了当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巴菲特投资中石油是“犯傻了”。

    4年之后,股神接连7次以13.47港元的均价抛空所持有的中石油股票,净赚了277亿港元。4年来,巴菲特在中石油上的账面盈利就超过7倍,这还不包括每年的分红派息。人们还没来得及为股神欢呼,受到国际油价屡创新高、油气储备新发现以及回归A股等因素的推动,中石油的股价一路飙升,最高涨至20.25港元。自巴菲特第一次抛出开始,同期恒生指数最高上涨了近万点,如果巴菲特所持的中石油股份未售出,其市值将比出售套现获得的315亿港元多出约160亿港元。于是,人们开始怀疑股神真的老了吗?

    当中石油A股以48.62元开盘时,市场一片哗然,看来股神真的错了。于是,质疑与猜测之声铺天盖地,甚至一些媒体也声称巴菲特不完全了解中国,没有预测到中石油未来业绩的持续性增长,没有看到中石油价值严重低估,犯了“低级的错误”。而最近中石油A股17元多,H股9港元多,至此时,人们才不得不承认股神的远见。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意味着要找到“恐惧”和“贪婪”的节奏。把握这种节奏很难,因为人都有极强的从众心理,很难摆脱外在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的上升阶段,指数几乎每天都在上扬,你不会允许自己卖掉股票,担心会落后于他人。同样,在市场的下跌阶段,几乎没人有胆量再买入股票。这其实就是巴菲特所说的缺乏“制度性强制力”。

    要做到“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我们首先要抛开贪婪,抛开恐惧,面对企业,挖掘价值。只有把握了企业真正的内在价值,我们就能找到贪婪和恐惧的真正节奏。

    跟巴菲特学点心理运算

    股票市场每天都在涨涨跌跌,个股的日间波动更是极为平常,对市场和个股为什么涨、为什么跌的思考和追问,是每一个勤奋的投资者少不了的功课。

    其实,无论我们多么的勤奋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看不懂股市的时候,不仅有时看不懂个股表现,甚至有时还看不懂市场行情,即使是资深的证券分析师、老练的机构投资者也都概不例外。股评家们大跌眼镜的事情多得是,机构投资者错过一波行情或没逃过大跌的噩运更是比比皆是。

    你不可能靠着市场的风向标致富。实际上你要记住,不要试图弄清市场在做什么,这是不可能的,你只需弄清你要理解的行业,并全神贯注就够了。

    巴菲特认为复杂运算不如简单运算,简单运算不如不算。心理运算指的是,我们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对资金的看法。我们在心理上都倾向于把资金放到不同的,“账户”中,这一点决定了我们如何考虑运用它们。

    一个有趣的比喻。假设你与你的妻子刚刚外出回家,你掏出钱包准备付钱给替你看孩子的人,但发现原来放在钱包里的100元不见了。所以在你开车送看孩子的人回家的路上,你在自动提款机前停下,提出100元交给替你看孩子的人。但当你回家后你发现那100元在你的夹克口袋里。

    很多人对这100元的反应都是欢欣鼓舞的,你夹克兜里的100元是“白捡”的。尽管这第l个100元与第2个100元都是来源于你的活期账户,他们都是你的钱,但你手里拿着的这100元是你没想到的,你感到可以随意花掉它。

    为了展示这个概念,理查德·萨雷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学术试验。在这项研究中,他用两组人进行试验。第1组人被分配30元现金并有两项选择:一是他们可以将现金揣进口袋里,走掉;二是他们可以以掷硬币赌博,如果赢了,他们可以额外得到10元,如果输了,从他们的钱中扣除10元。多数人选择赌博,因为他们盘算,即使输了,他们仍可白自得到20元。

    第2组人则被给予不同的选择:一是试着进行掷硬币赌博,如果他们赢了,他们将得到39元,如果输了,他们得到20元;二是直接得到30元,不掷硬币。有多半数的人选择直接拿钱。其实两组人赢得的是一样多的钱。机会也完全相等,但是两组人却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局势。

    这项试验的意义是很明显的:我们如何决策投资、我们选择什么方式管理投资是与我们如何看待金钱密切相关的,而心理运算就进一步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卖掉业绩差的股。在他们心中,损失只有在股票卖掉时才变为真正的损失。从更广意义上讲,心理运算这一理论突出了有效市场理论的一项不足之处;它显示出市场的价值不仅仅是由信息的总量所决定的,也是由人们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方法所决定的。

    实际上,股市每天都在涨涨跌跌,个股每天都在上下波动,对市场和个股为什么上涨,为什么跌的思考和追问,是每一个勤奋的投资者少不了的功课。

    其实,不论我们多么的勤奋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看不懂股市的时候,不仅有时候看不懂个股表现,甚至有的时候还看不懂市场行情,即使是资深的证券分析师、老练的机构投资者也都不例外。令股评家们大跌眼镜的事情多的是,机构投资者错过一波行情,或没有逃过大跌的噩运更是比比皆是。

    真正决定股票胜负的股市分析的“心理运算”,或者说是“选择运算”选择时机、选择个股、选择价位、选择数量、选择买卖、选择投资还是投机等等。这六大选择是前后连贯的,也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选择失误都将带来损失或者失败。为什么在股市里,复杂心理运算反而不如简单的心理运算呢?

    一个投资者越是进行复杂的心理运算,就越容易脱离市场的平均“心理运算水平”,而一个懒惰的投资者或者一个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投资者,他们的简单心理运算更贴近市场平均心理运算水平。

    (一)复杂运算不如简单运算

    对投资者的投资业绩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发现有两个重要的结论:一是投资者的业绩好坏与投资者受教育的程度无关;二是投资者的业绩好坏与投资者入市的时间长短无关。

    对投资者的投资业绩进一步研究发现:

    (1)投资者的业绩好坏不仅与投资者受教育程度无关,而且,在同层次(年龄差不多、资金差不多)的投资者者中,投资者的投资业绩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

    (2)投资者的业绩好坏不仅与投资者入市的时间长短无关,而且,在同层次(年龄、学历差不多,资金差不多)的投资者当中,投资者的业绩与其认真和勤奋的程度成反比。其中,认真和勤奋的程度是指投资者对股市投资盈利或亏损的重视程度,对股市信息的研究程度。可以这么说,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肯定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有更复杂的心理运算,认真和勤奋的投资者肯定比懒惰的投资者有更多的心理运算。

    为什么在股市里,复杂心理运算反而不如简单的心理运算呢?可能是因为一个投资者越是进行复杂的心理运算,就越是容易脱离市场的平均“心理运算水平”,而一个懒惰的投资者或者一个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投资者,他们的简单心理运算更贴近市场平均心理运算水平。

    鉴于复杂运算不如简单运算的事实,我们投资者应该“走出追问”,也就是要尽量少去追问、少去对质。确切地说,作为基本分析的投资者,就应该像巴菲特一样“只”关注基本面,不要去追问K线的波动;作为技术派的投资者,就不要去追问公司的业绩等基本面的东西……

    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人并不因为聪明而成功,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行动,一个并不是很聪明的人因为考虑面子、后果和其他因素更少一些,而往往更能够争取到时间和把握住机会。据统计:聪明的人比不怎么聪明的人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不成功;聪明的人又往往比不怎么聪明的人的身体要差且短寿。

    (二)简单运算不如不运算

    对投资者的投资业绩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一个更为值得思考的问题:真正盈利最大的投资者是不进行什么投资心理运算的。

    我们发现,普通大众的盈利或者亏损,从全局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一个概率问题,他们投资的业绩与心理运算多少成反比。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简单运算不如不运算呢?

    这就是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的问题。在股票市场里,有一个明的世界和一个暗的世界,其中,在信息方面,就是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这个明的世界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三公”原则,这个暗的世界就是庄家的运作过程,其中,在股票的走势上,就是和白马的问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投资决策过程一方面受到投资者心理认知偏差的影响,一方面也会受到交易市场的噪声影响,从而表现出有限理性的特征,进一步导致市场的非理性。股市的涨跌,归根结底是由股市中股票供求变动引起的,股价的不断上涨源自股票的需求高于供给。

    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股票市场是由人组成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学点心理运算则是正确的选择。

    考虑沃特·米提效应

    1981年巴菲特致股东函中提到这样一段话:

    投资人可以永远用“蟾蜍”的价格买到“蟾蜍”,但是如果投资人愿意用双倍的代价资助“公主”去亲吻“蟾蜍”的话,就要祈祷奇迹能够发生。许多“公主”依然对她们的吻保持坚信的态度,相信它们有使“蟾蜍”变成“王子”的魔力,即使在她的后院早已养满了一大堆的“蟾蜍”。

    巴菲特确实用“蟾蜍价”买过不少“王子”,当然这种机会并不是很多,也并不排除用“王子价”买下“蟾蜍”,遇到这种不幸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在师从格雷厄姆之后,巴菲特学会了独立冷静地思考,他的大多数投资行为都表现得极为理智。因为,股市是一个充满波动的市场,如果没有强大的情绪控制力和承受能力,是不适合在股市里打滚的。在这里,你必须学会在任何变动面前都坦然自若、机智冷静,不然情绪波动就会让你的计划全盘皆输。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巴菲特显露出了,他的不凡之处。

    1987年的股灾之前,美国股市连续上涨5年,是一场空前的大牛市。

    1984~1986年,美国股市持续大涨,累计涨幅2.46倍,道琼斯指数从不到1000点上涨到是让人吃惊的2258点。但就在人们陶醉于股市连续5年持续上涨的喜悦之中时,一场股灾突然降临了。1987年10月19日,这是股票历史上第一个黑色星期一,一天之内,道琼斯指数跌了508点,跌幅高达22.6%。股市暴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也未能幸免,巴菲特个人99%的财富都来自于他控股的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一天之内巴菲特的财富就损失了3.42亿美元。在短短一周之内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就暴跌了25%。

    巴菲特认为,认识自己的风险偏好、能够承受风险的能力,以及投资领域的风险状况,更值得我们重视。

    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和影响环境的投资者,有高度的风险接受能力。强磁铁可以把附近所有含铁的东西吸附过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水平可以吸附金融心理的所有因素是一样的。心理学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在日复一日的买进和卖出活动中,它们又是实实在在的。而贯穿所有这些决定的线索就是你如何看待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投资专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帮助人们分析他们对风险的接受度。最初,它好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通过面谈或书面调查,能为每一个投资者构建一个风险框架。麻烦在于,人们对风险的忍受程度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这就意味着它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证券代理商、投资咨询家、金融规划者们观察到,当股价上扬时,投资者大胆地向股市里添加投资;而当市场回落时,他们又将投资投回到固定收入的证券上。一夜之间,投资者会戏剧性地改变他们的投资组合,卖出股票而买入债券或其他固定收入的证券,这种在激进与保守的投资者之间反复折腾的现象,激发了人们对风险接受度的研究。

    在投资者中,敢冒风险的人非常令人钦佩,投资者们都受这种人性趋势的支配,以为自己可以承受某种程度的风险,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他们的行为被心理学家家D·C·布鲁特称为“沃特·米提效应”。

    一般来说,投资者对股市的反应大体是这样的,当股价上扬时,他们成为自己眼中的英雄,敢于承担额外风险;但当股价下跌时,投资者拥挤在门口,然后逃之天天,不见了踪影。

    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风险接受度,尽量避免风险呢?我们要找出衡量风险容忍度的尺度,这个尺度要尽可能地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必须深入到标准分析问答题的表层之下,去探求心理驱动因素。

    那些相信自己能控制生活的人,那些设定目标指导自己的行动的人能承受风险。自控能力与成就动因与风险的接受密切相关,自控倾向指的是人们感觉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以及做出生活决策的能力。那些认为自己有控制周边环境能力的人被称之为“内在人”:而“外在人”认为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控制能力,就像一片树叶被风吹来吹去,无法控制。根据我们的研究,具有高度风险承担倾向的人绝对是属于“内在人”一类的。

    成就动因可以被描述为人们做事的方向感,我们发现善于承担风险的人是方向感很强的人,尽管对目标的高度集中可能会导致深深的失望。

    另外,风险接受度与人性的两个因素也有关:性别与年龄。年纪大的人们相较年轻人更不愿意承受风险,而女性通常比男性更谨慎。这点显然与富裕程度没有关系,有钱或没钱似乎对风险接受能力并无影响。

    我们意识到,要揭开这些人格特点与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真正关系,投资者需要考虑自己如何看待风险产生的环境。他们把股市看做是一场输赢靠运气的游戏,这是一种偶然的两难局面,在这个局面中正确的信息与理性的选择相结合会产生期望的结果。

    我们所了解的每一件关于心理、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投资的事情都在巴菲特身上得到体现。他忠于自己的研究,而不是相信运气;他根据信息作出理性的选择;他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环境,并且能通过自己的决策影响最终的结果:他的行为源于认真思考设定的目标,而不是受短期事件所左右;他了解风险的真正因素,并能满怀自信地接受各种后果。

    巴菲特经常说,他从格雷厄姆那儿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是,对股市有一个真正投资者的态度的重要性。“如果你有这种态度,”巴菲特说:“你就走在了99%的股民的前头。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那么,身处股市暴风雪中的巴菲特如何反应呢?投资者应该学习的技巧有什么呢?

    1.泰然自若

    在暴跌那一天,巴菲特可能是整个美国唯一一个没有时时关注正在崩溃的股市的人——他的办公室里根本没有电脑,也没有股市行情机,他根本不看股市行情。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安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看报纸,看上市公司的年报。过了两天,有位记者问巴菲特:“这次股灾崩盘,意味着什么?巴菲特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也许意味着股市过去涨得太高了。’”

    2.静观其变

    巴菲特没有恐慌地四处打听消息,也没有恐慌地抛售股票,面对大跌,面对自己的财富大幅缩水,面对他持有的重仓股大幅暴跌,他非常平静。

    原因很简单:他坚信他持有的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具有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他坚信股灾和天灾一样,只是一时的,股灾最终会过去,股市会恢复正常,他持股的公司股价最终会反映其内在价值。于是,等待股价的回升就成了他的工作。“1986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没有做任何蠢事,诀窍是当没有合适的事情可做时,就什么也不做。”这句话,也成了他标志性的言论。

    真正的投资者必须为股市的各种必然升降作好心理上和金融上的准备。不仅仅是从理智上知道股市会下挫,而是在股市实际下挫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情感上的准备。能对此做出正确反应。所以,作为一般投资者,在你投资之前,要弄清楚你的风险接受能力,以便理智操作。

    炒新股要抓住时机

    炒新股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历程,更多的时候就像是心理游戏。在已经很不确定的股票市场中,炒新股又是尤其不确定的。刚刚上市,除了一些基本面资料以及多少有点靠不住的所谓定价比较之外,你没有任何技术面的历史可以回溯。但机会却往往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显现,随即溜走。俗话说“量是不会骗人的”,而新股唯一可以切实依据、“搏概率”的也只有量。

    巴菲特认为,一般情况下公司的净值一年能够高增长时,大家一定会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今年却不行。还记得德国的音乐天才瓦格纳吗?他的音乐一度被批评为没有想象中的好听。是的,在1998年伯克希尔的进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好,究其原因在于净值增长了48.3%,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并购交易所发行的新股。

    如果进行详细说明的话,因为我们公司目前的股价远高于其账面价值,这就表示如果我们再发行新股,不管是增发现金还是合并发行新股,都会立即大幅拉高我们的账面净值,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因此而赚到钱。而真实的情况是,类似于这样的交易对我们的每股实质价值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所得到的和我们付出的只能是打个平手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实质价值的增加,而不是账面净值的增加。

    一般来说,开盘集合竞价成交量能够达到上市流通总股本的4%~5%左右,这只新股就该引起高度关注了,如果该股题材比较独特,定位又不是很高,恰巧大市又并不是很好,那么几乎就马上可以下第一笔单子了,风险虽然不小,但获利丰厚的概率很大。开盘后的两分钟里总换手率能够达到8%~10%的新股是第二判断买点,如果是前三笔成交手数不断放大的话几乎可以断定有强庄介入,但前提是价格不能偏高,谨防拉高骗线。前5分钟的换手率在16%~20%左右是第三判断买点,一般在20%以上的话,我已经会毫不犹豫地参与进去了。如果前述条件都不满足,那再接下来的判断标准还包括,30分钟换手率在35%~40%左右,上午的换手率在60%左右,全天的换手率在70%~80%左右。这些基本上可以判断是否有主力资金主动吸筹建仓的标准。

    “当然越往后面拖,你的买点质量就越差,因为符合这些条件的股票价格往往马上就飞起来了,你心理会不稳定,一不留神就会追高。所以说是心理游戏,你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判断庄家的心理动态,并克服自己对高价格的恐惧心理。而股价飞涨时,你又要用理性来抑制自己不顾一切抢进去的欲望。此外除了换手率之外当然也要考虑新股的价位,开盘15分钟,5分钟K线图最好是三根阳线,且实体呈放大趋势更好,当然绝对价位不能太高。而且在新股5分钟、15分钟和30分钟的交易中,主动性大买盘数量必须远远大于大卖盘数量,一般是3倍以上。而全天的大买盘数量也要大于大卖盘数量至少两倍以上。比例越大,则表明市场主力对这只新股的介入程度越深。”

    首先,我们看新股的机会。举例说明:众所周知,新股上市当日是不设涨跌停板的,这也意味着存在单日暴利的机会。但是,不是每只新股都有单日暴涨表现的,需要我们用心捕捉。我们发现,在中小板近期上市的新股当中,自8月21日的远望谷开始,到后面的斯米克、三鑫股份,到最近的深圳惠程、智光电气、芭田股份、精诚铜业,几乎都是高开低走的表现。而大盘处于历史高位,目前炒做老股难免为人抬轿,新股没有套牢盘,没有重仓机构,便于收集筹码,盘子较小,将是最近甚至是大盘调整时的最佳选择。在连续几只高开低走之后,肯定会出现低开高走的新股,譬如周二的山下湖(002173),上午的低点30.01元到当日收盘37.60元,涨幅高达25.3%!捕捉方法也很简单,在连续出现几只高开低走新股之后,关注即将上市的新股,选择行业独特、有卖点的,这样的公司一旦炒做,容易得到跟风盘的追捧。投资者应该仔细研究各大机构对其的上市定位,在定位均值向下10—15%挂单逢低买入,没有成交则放弃买入,一旦成交,就会享受到单日暴利的机会。

    周二上市三只新股(建行、山下湖和梅花伞),各大机构对建行的定位均值在8.5元附近,对山下湖的定位在33.5元附近,对梅花伞的定位在16元附近。

    按照上述的“在各大机构新股定位平均值向下10—15%挂单逢低买入”的原则,再考虑到整数关的影响和目前市场的偏热氛围,我们建议客户分别在7.65元、30.20元和14.40元集合竞价挂单买入上述三只个股,结果是顺利买入山下湖,另外两只没有成交则放弃。山下湖单日盈利24.5%!

    上述方法仅适用于新股上市首日,具体选择均值向下10%还是15%挂单,投资者自行掌握。若选择向下10%的话,仓位可较轻;选择15%的话,仓位可稍重。该集合竞价挂单买新股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大部分新股会因为挂单过低无法成交,则坚决放弃买入,切忌撤单追高!

    选购新股。没有历史走势可以进行技术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从以往的经验看,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那么,怎样才能把投资的风险降低呢?投资者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从价格形态看走势

    新股上市首日的价格走势常见以下形态:高开低走,多为出货行情,不宜介入:高开平走。多形成震荡出货行情,早期可用少量资金低吸高抛做超短线:低开高走、平开高走或偏高开高走,后市常有一段较好行情(以新股的理论市价为平开标准。低于此价为低开,高于此价约30%为高开)。

    2.从开盘成交量看走势

    新股开盘成交量的大小是观察二级市场主力是否介入的最早信号。经验表明,开盘竞价成交量达到上市新股流通总股本的5%以上。并且开盘价偏高时,可认为有主力参与接盘,后市看好;新股开盘价并不低,但开盘成交量明显偏小,则为一级市场持股人严重惜售;如果新股为中小盘股,很可能有主力在其中操盘,后市同样值得看好。

    3.关注上市首日换手率大小

    一般来讲,在开盘后前30分钟,换手率能够达到40%左右,同时相对价位并不过分高,就可以考虑在股价回落时适当介入。特别是出现大笔成交量买入的迹象时,更可以大胆介入。

    4.把握卖出的时机

    首日大资金进行建仓之后,一般会有一个震荡洗盘的过程,只要市场处于平稳的态势,震荡的幅度并不会太大,投资者都可以继续持有。但是若股价没有出现震荡而是继续冲高,则主力可能以短炒为主。应尽早离场。

    由于基金等机构的持股一般有几个月的锁定期,在锁定期内股价一般能保持强势。投资者如果以投机心态介入,一定要在锁定期内先行抛售。

    因此虽然炒作新股不是最安全的,但可能是最刺激、最非理性的,因为你可以放肆地与庄共舞。只要胆子足够大,即便是市场平均定位的两倍价格,一样可以往上做。目前决定性的力量是资本意志,而技术面因素肯定不如平衡市或弱市那样重要。但作为一个理性的参与者,以静制动则更有利于保护自己。

    将价值投资进行到底

    只要法令许可,我们就会将华盛顿邮报的股份无限期的持有,因为我们对该公司的价值的持续稳定增长抱有很大的期待,我们也会知道公司的管理阶层能够完全以股东的利益为导向。但是公司的市值就现在而言已经增长到了18亿美元,并且,已经很难再以当初市值l亿美元的速度保持增长。这是1985年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的演讲词。

    巴菲特表示,其实价值投资策略并没有超出任何投资人的理解范围。说到价值投资,谁都知道应该进行价值投资,可是价值投资更重要的是在于“坚持”二字,只有坚持才能在股市中当长跑冠军。

    巴菲特历来奉行并且遵从价值投资,他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主要对一家公司的全貌进行综合的考察。他认为,只有当优秀公司的股票被市场低估的时候,才是投资的极好机会。巴菲特在投资的时候,总是寻找好股票和有潜力、具有成长性的公司,他认为这些才值得去投资。多年来,价值投资为巴菲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的个人财富稳居世界前列,他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价值投资家。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认为,股票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巴菲特则很好地继承并完善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如下: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生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投资股票就是因为它具有内在价值,所以才值得投资。

    巴菲特在40多年的股票投资活动中,十分重视考察企业的内在价值。他确信,由于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某些股票的内在价值有时会被市场低估或高估,而股票的合理价值,最终会在市场中得到体现,这样买人内在价值被市场低估的公司的股票,投资者就可以安全地获利。

    目前,巴菲特只持有吉列公司的普通股,这不同于先前持有的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属固定收入证券,普通股则是一种直接的权益承诺。换句话说,巴菲特若想继续持有该普通股,之前肯定已经确信投资吉列是有价值的。

    巴菲特一般根据企业的内在价值评估和把握公司状况,并判断其未来境况是否光明远大。当时吉列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包括权益资本收益率和税前盈余率,都在不断提高。而且,吉列有提高产品价格的能力,这保证了其权益资本收益率高于平均水准,公司的商誉也会随着产品价格能力不断提高。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一直在尽力减少吉列公司的长期债务,努力提高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这些都表明吉列股票值得购买,但巴菲特还要考虑吉列公司当前股票价格是否被高估。

    1990年底,吉列的股东收益为2.75亿美元。从1987年到1990年,吉列的股东收益率每年以16%的速度增长。尽管4年的时间还不能充分判断公司是否具有长期成长性,但仍可作为一种参考的依据。1991年,巴菲特评价吉列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时说:“吉列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上最好的两个公司。我们坚信在未来的时间里,他们的收入将以更强劲的速度增长。”

    1991年美国政府发行的30年期债券到期收益率为8.65%,巴菲特为保守起见,以9%的折现率对吉列公司进行了估价,发现吉列公司收入的未来成长率完全可以超过折现率。假设吉列在10年内收入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10年后再以较低的5%成长率增长,那么以9%的折现率来折现吉列公司20世纪90年代的股东收益,吉列公司内在价值约为160亿美元。如果把吉列未来10年成长率下调至12%,公司内在价值则约为126亿美元,若下调至10%则约为100亿美元。即使成长率下降到7%,公司内在价值仍达85亿美元。由此可知,吉列内在价值符合投资条件。

    由于吉列公司良好的管理水平,巴菲特对该公司的持续发展前景有很大的信心,在他4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始终不遗余力地考察和研究企业的内在价值。为此,他也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率。

    下面引用两项著名的关于美国股市200年和100年波动的研究结果来进行说明:希格尔的研究表明,1802。1997年近200年间,股票投资收益率在很多时候都会偏离长期平均水平,但是股票长期的平均年投资收益率非常稳定,约为7%。

    巴菲特用详细的历史数据解释了为什么1899—1998年的100年间美国股市走势经常与GNP走势完全相背离。他认为美国股市20年整体平均实际投资收益率约为6%~7%左右,但短期投资收益率会在利率、预测投资报酬率、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断波动。

    既然投身股市,就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每日股票的涨跌,花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陷入思想的混乱并难以自拔。记住:战胜股市的秘诀是忽视短期的波动,购买未来。

    作为价值投资者,锁定目标个股介入之后。要做的操作就是坚定持有。在目标值未达到的情况下,坚定持有,而不是三心二意。来到这个市场上,大家都是为了资金增值。假如有明确的公司价值的评估,而且公司业务持续不断发展,你要做的操作就是在安全边际买入,坚定持有。频繁换股是牛市大忌,股市中有许多投资者。时刻热衷于追逐热点,频繁换股。可短线套利炒股不是一般人能把握时局的,毕竟股市千变万化,当你频繁换股操作,若落后热点一拍,就会落入热点陷阱,跌得鼻青脸肿。牛市表示行情已经进入了一个上升阶段,虽然在上升的过程中会频频出现一些盘中跳水的动作,但可将其当做是一种盘中压缩上涨速度的倾向,应该坚定持股信心,等待上扬是最佳策略。

    巴菲特认为,评估股票内在价值的最大难题,在于它必须根据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情况来进行,而未来业务发展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而且预测时间又长,所以很难精确。从这个角度看,内在价值的评估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而且它只能是一种估计值,不可能非常精确。但是,大致准确的价值评估所构成的区间范围,对股票投资决策仍然能起到应有作用。

    我国证券市场已经步入全流通时代,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金融创新品种的出台,优质企业上市带来的整体投资价值提升。我国证券市场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投资者应积极跟随市场转型,学习成熟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只有舍弃盲目的非理性炒作,我们的牛市才能更加长久,我们的资本市场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事实证明,价值投资才是一个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本,无论是在低迷的市场还是泡沫横飞的市场。而投机可以促进一个市场的活跃性。却无法维持一个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投资者情绪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情绪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补充定义:物质在受限范围内运动,以体现思维变化的表现形式。思维通过肉体活动产生的视觉信号、声音信号、触觉信号等所有信息的统称。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有机体反映的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而态度的结构只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显然这一概念是将情绪和情感混为一谈,所以这是一个易使人混淆情绪和情感界限的概念。

    与天气效果类似,最近有学者关注人体生物钟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由生物钟失调引起的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股票投资决策,人体的生理节律失调究竟如何影响股票价格波动呢?

    季节性情绪失调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兴趣。SAD是一种由秋冬季节昼间时间变短导致人体生物钟改变而引发的情绪波动现象,轻微时称为冬季抑郁。SAD的症状始于每年的秋分左右,结束于次年的春分左右。有关学者研究了SAD对股票指数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季节变化而引起一天中日照长短的变化会导致沮丧情绪的出现,这是股票收益变化的前兆。该研究跟踪了南北半球九个国家的股票指数与SAD的关系,结果表明SAD的效果显著,而且SAD效应对离赤道最远的瑞士交易所的影响大于离赤道很近的澳大利亚交易所的影响。这是由于澳大利亚季节波动较小,所以SAD的影响不可能像在其他交易所的影响那么大。然而离赤道最近的南非交易所却与SAD有显著相关,这与研究假设是不一致的。研究进一步发现:SAD的情绪效果在秋分到冬至和冬至到春分也是不一致的。

    并且巴菲特也曾经说过:“你可能拥有出色的数学、金融及财会知识,但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绝不可能在投资中获利。”

    巴菲特凭借他的投资方法实现了必要的情绪分离。他关注的是企业的质量,他唯一担心的是他的那些投资是否一直符合他的标准。如果是,他会高兴,不管市场如何评价它们:如果他持有的一只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标准,他会把它卖掉,不管市价如何看好它们。投资大师一般都可以彻底摆脱情绪的控制,不管市场中发生了什么,他们的情绪都不会受到影响。当然,他们或许会快乐或悲伤,或恼怒或激动,但他们有能力迅速将这些情绪抛在一边,让大脑清醒起来。这也正是普通投资者欠缺的情绪管理能力,他们常会被情绪左右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比如很多投资者在事后谈到自己的某些投资行为时,都不无后悔地说什么“我如果不那么早卖就好了”、“我如果不那么着急抛售就好了,也不会亏那么多了”、“真不应该听某某的意见,上了大当”,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你的股票一旦通过合法的途径转到了别人的名下,你就不可能再要回来了。

    情绪使投资者常常付出很大的代价。有人曾将道·琼斯指数比作是人类的脑电图,其波动的线路则反映出我们所能得到的及经过我们充满希望与惧怕的梦想过滤的有限信息。这些信息影响着每一个投资者,同时也使他们互相影响,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让人们之间的作用互相抵消或加强,形成更大的或者难以控制的力量。身处投资市场的大多数人都明白,那些轻率地跟着别人蜂拥而上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无论买进或是卖出,但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人还是免不了这样做。有人将投资市场上的这种“明知故犯”的情形称之为群体本能,而且这种“本能”在许多人身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只有少数头脑冷静、能够深切洞悉他人行为与动机的人才能抵制这种本能的诱惑。

    在投资市场上,当市场出现某种热点时总会有许多人一拥而上,而那些原本并不准备这样做的人也如坐针毡,他们觉得如果自己不这样做,就是被人群抛弃了。

    当股价连续下跌之时,似乎每个投资者都陷入到了悲观绝望的情绪之中。那些股票经纪人的悲观往往较他人更甚,因为他们受影响的程度很大,甚至连生计也受到危胁;那些依照账面资金计算本来比较富有的人,这时眼看自己的财富缩水,当然感到心痛;那些当股价在高位时没有舍得卖出的投资者,眼看着本应该到手的财富转眼间化为泡影,更是后悔不已。这样一来,人人都感到不安,市场顿时失去信心,股价开始狂跌。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几次大崩盘,并不是经济运行情况的真实反映,都是由于投资者集体丧失信心所致。

    投资者在任何时候都应当秉持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能让他人的看法影响自己。如果你的选择建立在对企业认真细致的考察之上,你便大可不必理会别人的主观看法。事实上。你的看法越独到,购买该股票的风险就越小。如果你将自己的观点与朋友们交换时,他们越是表现得不屑一顾。你就应当越受鼓舞。可是,人们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十分不易的。真实的情况往往是你受到他人的影响之后,就会轻易地将自己原有的想法束之高阁,为的只是和大家保持一致。

    你应当对市场的任何变化都能做到处变不惊。想要避免情绪化投资。就首先必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情绪弱点。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现实期望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计划,量力而行,贯彻到底。

    学会控制情绪的目的是为了不犯相同的错误,但它对于投资者来讲具有很大的困难。许多成功的投资者发现,记录投资笔记是控制情绪的好方法。你要认真记下所选择的每一只股票,包括当初选择它们的原因以及后来卖掉的理由。你要经常性地回顾整个交易的过程,并且客观地审视情绪给你造成的困扰。

    盲目自信等于自掘坟墓

    过去150年,雷曼兄弟一次又一次地逃脱灭顶之灾,从此有了“不死”的传奇名声,纽约大学金融系教授罗伊·史密斯甚至称之为“有19条命的不死猫”。

    去年次贷危机正如火如荼的时候,大部分金融类公司都在减计次贷资产,而雷曼兄弟公司却在不断地买入,因为该行的CEO福尔德判断:次贷危机被夸大了,现在是下重注的好时机。

    盲目的自信终于害死了这只“不死猫”。

    许多心理学研究证明,投资人的误判通常发生在他们过分自信的时候。如果问一群驾驶员,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开车技术优于别人,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说自己是最优秀的,从而也留下了到底谁是技术最差的驾驶员的问题。同样,在医学领域,医生们都相信自己有90%的把握能够治愈病人,但事实却表明成功率只有50%。其实,自信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分自信则要另当别论。当投资者在处理个人财务时过分自信,其杀伤力尤其大。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过分自信对投资人没有任何好处。”

    2000年巴菲特致股东函中提到:CE0自己心中有个目标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甚至我们都会认为CE0公开发表个人心中的愿景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如果这些期望能够附带一些更为合理的条件的话。但如果大公司公开宣布每股盈余可以长期维持15%的增长率,那肯定会引来很多的麻烦,因为这样的高标准只有极少的企业才可能做到。

    投资者一般总是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更能独具慧眼挑选能赚钱、能生金蛋的股票,而且能选中将来获利的股票——或者,最差的情况下,他们也能挑中更聪明的资金经理人,这些经理人能胜过市场。他们有一种趋势,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技巧和知识。他们只思考身边随手可得的信息。而不去收集鲜有人获得,或难以获得的更深入、更细微的信息;他们热衷于市场小道消息,而这些小道消息常常诱使他们信心百倍地踏入股市。另外,他们倾向于评价那些大家都获得的信息,而不是去发掘那些没什么人知道的信息。

    正是因为过分自信,很多资金经理人都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他们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过于自信,而且总是认为自己比实际上更正确。如果股市中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的信息是正确的,而且自己了解一些别人不了解的信息,结果就会出现大量的交易。

    那么,有什么可以证明投资者的这种过分自信呢?理论上说,在大牛市里,投资者应该买进而且长期持有股票。但我们却发现在实际操作中,有太多的投资人在做着短线交易,甚至可以说到了猖獗的地步。即便在大开价值投资风气之先的投资基金那里,市场短线操作行为也十分普遍。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自己有很好的信息渠道和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似乎他们用“高抛低吸”手法进行炒作,其成绩一定会超越别人。

    正是因为过分自信,有很多的投资者才会犯错误。他们从所谓的市场信息中获得信心,进而认定自己的判断不会有错。假如股市中所有的投资人都认为他们得到的信息是正确的,而且认为自己知道一大堆其他投资人都不知道的信息,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冲动的短线交易。这是产生股票市场波动或大幅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那么,过分自信是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的呢?

    投资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它需要收集、分析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然而,过分自信会导致我们高估信息的准确性和我们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就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经常表现为过分频繁交易、冒风险和最终的投资损失。

    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频繁交易。他们的过分自信会使他们非常确信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加了他们交易的数量。投资者的观点来自于他们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的确信程度,以及他们分析信息的能力。一般而言,投资者会高估他们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而且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也会存在偏见。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更加强烈地相信他们自己对一种股票的价值的判断,而不太在乎别人的想法。

    一般来说,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交易更加频繁,但是频繁的交易或者说较高的周转率是否对投资收益不利呢?

    一个投资者得到了准确的信息,并且有能力解释它,他的频繁交易就会产生更高的投资目报。事实上,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这一回报必须足够高,其表现才足以超出简单的买入持有策略。

    如果投资者并没有超人的能力而只是过分自信,那么频繁交易的结果将不会获得超出买入持有策略和交易成本的高额回报。

    过分自信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冒险行为。理性的投资者会在最大化收益的同时最小化所承担的风险。然而,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错误判断他们所承担的风险水平。想想看,如果一个投资者深信自己所挑选的股票会有很高的回报率,哪里还会意识到风险呢?

    过分自信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会有较高的风险,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倾向于买入高风险的股票,高风险的股票主要是那些小公司和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面因素就是他们没有充分地进行分散化投资。

    总之,过分自信的投资者总是认为他们的投资行为风险很低,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自制力是成功的基石

    巴菲特认为:如果你不学会在小的事情上约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上也不会受到内心的约束。

    巴菲特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与他具有强大的自制能力是分不开的,他从来不参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

    投身股市,自制力是极为重要的。很多投资者出现失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明白投资的原理,而是在于有时虽然明白的道理却做不到,根源就在于缺乏自制力。

    一次,巴菲特参加了一场户外高尔夫运动,在三天内一杆进洞的成绩为零。于是,巴菲特的高尔夫球友们决定同他打一个赌:如果他不能一杆进洞,只需要付出10美元;而如果他做到了,可以获得20000美元。当场的每个人都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巴菲特拒绝了,他认为人应该随时约束自己,通过一件件小事培养自制力。

    在40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正是因为以超人的自制力蔑视和回避了众多的市场诱惑,他才能躲过20世纪60年代的“电子风潮”,躲过20世纪80年代的“生物概念”、“垃圾债券”,也躲避了20世纪末的“网络闹剧”。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是一种自由度很大的投资行为,没有人监督、管理和限制你的操作,很多投资行为靠自己的决策和实施。具体操作上,我们要依据客观现实控制自己的投资行为,不要让投资行为反过来控制自己的投资思路:在情绪上,要排除股市涨跌的影响、排除个人盈亏的干扰,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胜不骄、败不馁,这是获得成功的基础;在思维上,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可以运用反向思维,但不能人云亦云,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在节奏上,不需要像蜜蜂那样忙个不停,股市具有独特时令季节和快慢节奏,投资者在对整个大势走向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要懂得准时参与、适时休息;在选股上,对于一些可能获取暴利,但风险奇高的个股要注意回避,如即将退市的股票等。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儿童分别独自走进一个空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里最显著的位置为每个孩子放了l块糖。测试老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来叫你出去的时候还没有把这块糖吃掉,将对你有一个奖励,再给你l块糖。就是说,你将得到2块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师来就把糖吃掉,那么你只能得到这l块。”

    实验开始,孩子们依次进入大厅。结果发现,有些孩子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因为大人不在,自己又受不了糖的诱惑,就把糖吃掉了;还有一些孩子认为,只要自己能坚持一会儿,就能得到2块糖,于是尽量地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就是不看那块糖,一直等到老师到来。就这样,他受到奖励,得到了第2块糖。

    随后,专家们把孩子分成2组,并对能够坚持下来得到2块糖的和不能坚持下来只得到1块糖的孩子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只得到l块糖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普遍没有得到2块糖的孩子成功。因为,这些孩子比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长大以后,不论智商如何,他们往往因为缺乏自制力而不容易成功;而那些具备自制力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却容易取得一定的成就。

    对个人而言,投资是一种自由度很大的投资行为,没有人监督、管理和限制你的操作,很多投资行为靠自己的决策和实施。

    自制力可以帮助投资者排除干扰,坚定执行合理的投资原,[Nil]操作计划,并顺利实现赢利。

    巴菲特认为,在投资中要清楚自己的行动范围,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犯重大的错误。

    不同的人理解的行业不同。最重要的事情是知道你自己理解哪些公司的业务,以及什么时候你正好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进行投资。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并且以很强的自制力限制自己的行为,任何时候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是投资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具体到操作上,我们要依据客观现实控制自己的投资行为,不要让投资行为反过来控制自己的投资思路;在情绪上,要排除股市涨跌的影响、排除个人盈亏的干扰,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胜不骄败不馁,这是获得成功的基础;在思维上,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可以运用反向思维,但不能人云亦云,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在节奏上,不需要像蜜蜂那样忙个不停,股市具有独特的时令季节和快慢节奏,投资者在对整个大势走向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要懂得准时参与、适时休息;在选股上,对于一些可能获取暴利,但风险奇高的个股要注意回避,如即将退市的股票等。稳健的投资者应该注意“安全第一”,不要参与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炒作。

    另外,也不要给自己定下很高的赢利目标,因为过高的赢利目标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而科学的投资目标能帮助你保持愉快的情绪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无论是低买高卖还是高买更高卖,他们都必须维持独立的思维。为了与众不同所以做和大众相反的事是极其危险的。他们必须合理地解释为何大众可能不对,同时预见采用相反思维所将导致的后果。但投资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股市大多数人都看好某股票,他们都已按自己的能力入场,还有谁来买股使股市继续升得更高?反之如果大多数股民不看好股市,他们都已经脱手出场,那么股市的继续下跌区间也已不大。你如果随大流,那你将常常在高点入市,低点出市,你将成为失败者。

    相信所有看过《阿甘正传》的投资者都会有这样的感慨。我远远比那个阿甘聪明,却为何总是一事无成?

    关键是阿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局限,只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而我们却总是不屑于做那些能做会做的普通事,总想去做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不平凡的事。

    巴菲特让自己坚持做投资中的阿甘,“我们的工作就是专注于我们能够了解的事情,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所有情况都不会驱使我做出在能力范围以外的投资决策(我不会遵循那种‘如果不能征服他们就加入他们’的哲学,我的哲学是‘如果不想加入他们就征服他们’)。”

    巴菲特在1987年《美国西部杂志》秋季刊中说:“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我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且我喜欢我的工作。也许成为一个职业棒球大联盟的球星非常不错,但这对我来说是不现实的。”

    “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有利可图,但是你必须坚持只撤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比如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击倒泰森。”

    但现实生活中能像巴菲特一样做到这一点的投资者不多,很多投资者在投资中往往都没有足够的自制力。

    其实等待时机就像种植花草。大家都知道春天是播种的时候,无论你多么喜欢花,在冬天把种子播入土的结果将是什么是很清楚的。你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在正确的时间和环境做正确的事才有可能得到预想的效果。

    要抓住时机投资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对象。自制力的养成需要漫长且艰难的学习过程,除了熬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当你经历了足够的升和跌,你的资金随升趺起伏,你的希望和恐惧随升跌而摆动,逐渐地,你的灵感就培养出来了。

    当然,要培养一个有自制力的良好心态,就必须在平时投资时多思考。只有多想想国家的宏观形势,股市所处的区域,才能更清晰地认识、理解这个市场。看大势赚大钱,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具备一种全局的战略性的投资眼光。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不良心理的应对策略

    炒股的心态很重要,股票赢与输的一半在于心理,把握心态就能更好地把握住牛市。巴菲特的成功投资,与他在投资中的良好心态是密不可分的。

    在股票投资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盲目“赶潮流”心理

    “赶潮流”心理是目前市场最为突出的特征。特别是在目前股指一路攀升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蜂拥入市。有些投资者根本不了解股票是怎么回事,在他们看来,所有的股票都一样,根本不去了解行业前景及企业的成长性等相关知识,误认为买了就能发一笔。毫无风险意识,买股票时根本没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及股票风险问题,误认为只要能买到股票就可以坐享其利。

    “不服输”心理

    不服输是不愿面对现实的做法。有些人虽有多次失败的经历,但看到别人总是赚钱很不服气,自信自己有投资的本领和好运气。他们常会做出以下几种行为:一是认为前几次掌握不当,屡屡亏损,但自信自己决策准确,便照老路走,结果重蹈覆辙。二是手持某种股票多次错过抛出的好机会,不肯罢休,宁愿长期持有,结果机会不但没有到来,反而因公司行业前景看淡,股价大幅下跌被套牢。

    盲目“跟进”心理

    很多投资者在买卖股票前不是认真对股票价格的涨落、收益等情况进行分析预测,而是随大流,大多数人买我就买,大多数人卖我就卖。他们看到大多数人怎样做,就唯恐错过机会,对股市行情不观察不分析。这种盲目跟进的人不可能赚到钱,即使赚到钱也是小钱。

    “孤注一掷”心理

    股票不仅受行业和企业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还受国际及国内政治、经济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价格呈经常波动状。同一股票不同时点价格会有差距,甚至差距很大,因此会出现低买高卖后获取高利的情况,即使投入小资本也能赚到大钱。在这种情况下,诱发了一部分人的赌博心理,他们买卖股票往往事先不作详细的调查研究,为了实现发财的梦想,一旦认为找到了机会,就孤注一掷,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常常将下岗生活费抽出去买股票。一旦价格跌落,就会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短期行为”心理

    股票投资必须目光长远,才能有大的收获。有些股票投资者急功近利心理严重,表现在:买股时只注重股票有无消息和题材,沉不住气,追求股票的短期收益,捞一把算一把。

    “忧买忧卖”心理

    有些投资者情绪不稳,下不了决心,一会儿想买这种股票,一会儿又想买那种股票。每次做决定都是疑虑重重,举棋不定,结果坐失良机。

    “永不满足”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人在该抛时总觉得价格还能往上涨,股票迟迟不出手,最终被套牢。该买入时,总盼着股价再跌一点,追求最低价格。而股票市场变幻莫测,这种贪心的人只能错失良机,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投资者要想克服以上不良心理,只有坚持平常心理,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才能对这些现象加以克服,才能在行情中做到赚也自然、等待也自然。无把握时在行情中约束自己的操作行为。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投资实践中要善于约束自己的操作欲望,应注意自己的角色,要因人而异,要注意时空条件。同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约束。

    (1)树立正确的股市实战投资理念。股市实战理念的树立是很复杂的,关键在于以下3点:

    第一,应坚持有利原则,此点看来简单实际,许多投资者都未能将此真正把握,随时应注意要在有利的基本面、有利的技术面、有利的资金面环境下才能大举操作。当条件欠缺时,千万不要因一时的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盲目的大举入市冲动。

    第二,应坚持有把握的原则,坚持有把握入市,无把握观望。在实践中我们有许多需要决策的时候心中没数,无法把握股价的方向,在此情况下则更应注意观望或退出,回避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第三,要对自己有正确的心理估价,入市前先评判自己是属于怎样的性格,承认自己有心理弱点,并自觉克服。

    (2)在风险市场上一定要坚守纪律,在计划制定出来以后,要贯穿于计划操作的始终。在某些时候绩劣股会出现大幅度的拉升,但同时存在的风险也较大,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很难赚取其利润,这就要求我们应经受住诱惑,坚持规避风险为要的操作纪律。有些投资者在市场处于下跌途中频繁做多,而在牛市趋势未改时频繁地抛出,这些都是没有严格的操作纪律的原因。当然,在制定操作纪律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资金、心理素质等因素,否则很难执行。

    (3)要约束股市获利欲望。投资者在股市实战中有获利欲望,这一点对每个入市者都不例外。一定的获利欲望是推动资金入市和投资者认识股市规律的重要动因,而实际情况是,投资者要将获利欲望调整到适合盘势,才能避险获利。

    以下投资者更应注意:

    一、已获大利的投资者,这类投资者由于心态过于膨胀,容易头脑发热而产生冲动。

    二、资金量较小的投资者,这类投资者一方面输不起,另一方面期望比较高。三、牛市高位入市的新手一般会被市场的表象所迷惑,容易忽略风险的产生和转移。总之,急于获利的心态是投资者入市后产生亏损的重要原因。

    2.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创造良好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实战,随时保持一种愉快乐观的心态可以使我们有效减少操作的盲目性,使得分析更加客观冷静,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自己处于主力行为的心理诱导之下。当被悲观的情绪所主宰时,可以采取暂时离开,做其他的事情,换一个环境的主动转移情绪方式,或者采取强制转移情绪的方法,比如:投资者自己设立停损点,一到停损点立即止损,这样就可避免由于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亏损。同样,止盈点的设置也同样有这样的作用。

    理性面对亏损

    巴菲特在1994年的致股东函中指出: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1964年伯克希尔资产负债表健全性,那么得到的答案跟臭名昭著的好莱坞大亨可能给你的答案是一样的:“放心好了,所有的负债都是如假包换。”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生理上的差异是很小的,然而股票投资活动的结果却天差地别。面对同样布满风险的股市,有的人好像与风险绝缘,总是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人却好像被风险缠身,钱是越炒越少。有的人因炒股成为百万富翁,有的人却因炒股倾家荡产。

    巴菲特在2007年致股东函中又提到:在2008年美国总统的大选活动中,我听到了最有趣的故事是罗姆尼问妻子安妮:“在我们都还年轻的时候,在你最狂野的梦里,是不是也没有想到我会竞选美国总统?”没想到,安妮的回答是:“亲爱的,我最狂野的梦里没有你”。

    在1967年我们第一次涉足财险和意外险业务的时候,我们最狂野的梦里也没有我们现在的成就。

    巴菲特的这段话,虽然很诙谐但是却体现出了大师的成功心态。敢于自嘲,善于自嘲,往往是理性乐观的心理表现,对待股市的良好态度也是成功投资者的必备武器。股市涨跌无常,人的心理因素在股市操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从1967年开始,巴菲特就已经把超过15%的年收益率视为“了不起”,把超过20%的年收益率看做是“不可能持续”,当超过40%时被列为“哈雷彗星撞击地球”。显然,巴菲特的梦不够狂野,他是一位务实的投资者。

    在进行股票投资中,投资者都需要面对亏损,任何投资者的交易一旦发生亏损,不仅其账户资金受到损失,而且其信心也会受到打击。若不能正确理解亏损,则会产生自责心理,连续发生亏损甚至会导致自卑心理,进而使自己进入不能犯错的状态,即不容许自己犯错,面对投资交易时变得高度紧张,而一旦犯错就会产生不愿认错的情绪,并最终酿成大错。投资者一旦进入这种状态,那么获利与他就无缘了。产生这种错误态度和处理方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投资者没能正确理解交易亏损现象。那么,投资者应如何处理正确理解亏损,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呢?

    1.制定适应自己的标准

    你首先制定的是适合自己的对错标准,而不是适应市场的对错标准,因为在任何时候市场都不可能给你一个明确而肯定的对错标准。如你做一把卖单,从图形来看,你既可以认为上涨30点后就可能要涨,但换个角度,你可能又会认为突破盘区才可能上涨,而突破盘区就要承担50点的亏损,但再看远一点,你也可以认为创新高才能确认上涨,而此时你需要承担80点的亏损。那么,从市场角度来说,到底该用哪个标准来判断你的对错?市场不会主动给你一个判断标准,对于错的判断标准只能以适应自己的承受能力来确定。

    2.允许犯错

    在交易中如果你严苛地不允许自己犯错,则你的交易要么高度紧张心态难以平衡,要么一旦做错就不认错而铸成大错,这都是交易大忌。出现亏损在交易中是非常正常的事,你应当把适当的亏损看成是获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机会都是寻找出来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不付出代价就想成功那是幻想!

    只有允许自己犯错,你才能有更多的交易机会,才会消除对市场的恐惧才能真正抓住获利机会,才能真正留住能长期获利的头寸。交易犯错并不可怕,无法坚持理性投资才是最可怕的。

    3.遵守纪律,执行标准

    遵守纪律,严格执行自己制定的对错标准是改正错误和交易获利的前提条件。进场之后,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用你的评判标准去判断该出还是持有,一旦触及止损点唯一可做的就是出场,否则就应该一直持有,直到评判标准给你发出离场信号。所有的投资都要面对亏损的风险,投资者面对亏损,要有正确的态度,如果面对亏损不能够有正常的态度,这将很难在长线投资中取得较好的投资成绩。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生理上的差异是很小的,然而股票投资活动的结果却天差地别。面对同样布满风险的股市,有的人好像与风险绝缘,总是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人却好像被风险缠身,钱是越炒越少。有的人因炒股成为百万富翁,有的人却因炒股倾家荡产。

    许多投资者都有这样的体验,事前对行情有准确的分析,制定了科学的投资策略,甚至设置了止损点,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心态。实际投资时总是无法按计划进行。

    心理学家发现。股市盈亏的秘密是人的心态。积极心态是规避风险获得财富的“护身符”。而消极心态则是获得财富的“丧门星”。要成为股市中的赢家,固然需要很多方面的素养,比如,技术分析能力、基本分析能力。但是,心态却是最根本的,没有良好的心态,分析能力再强,也不会成为股市的赢家,相反,即使分析能力一般,只要有积极的心态,也不会在股市中吃大亏。

    把投资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巴菲特曾说过:我和我的搭档查理,一个84岁,另外一个77岁了。我们都非常的幸运,因为我们实现了我们的梦想……我们每天踩着舞步工作,并且激情四溢。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什么会比与股东们一起参加伯克希尔的年会更有意思了,所以,在参加5月3日奎斯特中心的投资者年会——那是咱们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到时候见!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能够看出巴菲特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足,以及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巴菲特的一名员工曾说:“巴菲特一天24小时都在考虑伯克希尔公司的事情。”确实,对巴菲特来说,投资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天晚上,巴菲特和他的妻子苏珊受邀去朋友家中吃了顿饭。晚餐过后,他们的朋友架起幻灯机向他们展示金字塔的照片。这时候巴菲特说:“我有个更好的主意。你们给苏珊放照片,我去你们的卧室读一份年报怎么样。”

    读年报不光是巴菲特的爱好,还是他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他有一种能让他赚钱的爱好,”伯克希尔公司的纺织品推销员拉尔夫·里格比说,“读年报对他来说是一种放松。”放松本身就是巴菲特的投资风格,他唯一可能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就是市价低得离谱而他的好投资主意比钱多的时候。

    交易商的典型生活方式与此截然相反。极端的交易商可能在家中摆满报价机——甚至卧室和浴室中都有一个,这样他就可以在白天或黑夜的任何时候查询价格,不管他正在干什么。迈克尔·马库斯这样描述他做大量货币交易的那段时光:“那让人筋疲力尽,因为那是个24小时市场。在上床睡觉之后,我不得不每两小时醒来一次去查询价格。每一个主要交易中心开盘后,我都得去收听行情——澳大利亚、香港、苏黎世和伦敦,这毁了我的婚姻。”

    如果你想做货币交易,不眠之夜和被毁掉的周末就是不可避免的。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就像在1985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听说《广场协议》将让美元贬值的巴菲特一样。听到风声后,他当晚在纽约打电话给已经是星期一早晨的东京,抛售了尽可能多的美元。

    巴菲特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把投资当做一种生活,24小时不离投资,投资就是他的一切,不仅仅是他的职业。他每时每刻都在考虑投资——甚至做梦也会想到投资。

    1987年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爱尔兰度假时,他想的是道·琼斯指数而不是布拉民古堡,甚至在亲吻石墙的时候也是如此。

    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靠在空闲时间练习网球或歌唱而成为温布尔登大赛的冠军或与帕瓦罗蒂齐名的歌唱家。一般投资者也能获得可观的利润,即使投资并不是他的全职工作。但他必须像投资大师那样为他的投资目标而竭尽全力。

    用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话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取代持之以恒的精神。才华不能,有才华但不成功的人随处可见;天赋不能,天赋无回报几乎是一句谚语;教育不能,这个世界挤满了受过教育的被遗弃者。只有毅力和决心是万能的。”

    股市涨跌无常,人的心理因素在股市操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心态平和,才能化险为“赢”。特别是投资者不要有大的心理负担,否则会对成功投资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位哲人指出:“要么是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一般来说,投身股市所需的良好心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心

    作为一名股民,首先要具有足够的信心,不要被周围环境、股市变化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确信自己是最值得信赖的人。股市的天机是:“波动是永恒的真理,把握投资最终靠自己。”

    (1)炒股票要自己研究、判断行情,不可因为未证实的流言而改变决心。

    (2)可买时买,应卖时卖,须止时止;安全第一,稳定第一;莽撞则失,贪心则贫。

    (3)天天去股票市场的人,不会比市场外的投资者赚得多。

    (4)不想做委托买卖股票时,应远离市场,每天探听行情,容易被其他因素动摇。

    2.耐心

    事实上,股市原本就是考验人有无耐心的心理战场,所以,任何人投身股市,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否则最好及早退出股市,否则,失手的机率奇高。主力大户所以制胜,就是摸准了一般小户缺乏耐心,只要用“惯压”与“洗盘”伎俩,就可以使小户自动将手中生金蛋的鸡贱价出售。

    通常新股民一人市,总是迫不及待地想买进股票,既不考虑是否股市已处于高风险时期,也不问股价是否偏高。等到股票到手,则一心想股价天天见涨才痛快,若股价偏偏原地踏步,甚至未涨反跌,必然方寸大乱、寝食难安。这样一来,多会失去耐心,急着卖出,转而追抢那些天天见涨的股票。可是等到手上不争气的牛皮股刚刚脱手,换上行情板上活蹦乱跳、涨势吓人的热门股,偏偏原来的牛皮股开始威风八面,股价节节上升,而刚到手的热门股有如中邪,直往下跌,届时,悔之晚矣。殊不知天底下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涨过了头,必然回档进行强制性调整,好重新开涨;跌多了,也必然会反转回升,这是股市的一个规律。

    另外,当大户炒作某种股票,为了顺利吃货,吓走一些想轻松搭轿的散户,最常用的一招就是集中力量,在股价涨跌的节骨眼上倒出部分持股将股价压低,让信心不足的散户将持股流血杀出,自己再以低价承接,然后重新拉抬。就这样来回操作,低进高出,赚得不亦乐乎。明白这一道理,当你下次再碰到手上股票下跌,除非整个大势真正转坏,否则,万不可因为一点风吹草动,或是在股场内听到某些“小道消息”,就吓得马上将手中持股低价抛出,只要有耐心,总有机会解套。

    3.细心

    从事股票交易,不可过分急躁,过分慌张,以免经常高进低出。也不能迟疑畏缩,犹豫不决,当断不断,痛失良机。应沉着冷静,细心分析股市,待投资良机一到,果断地采取行动。其要点为:

    (1)股价长期平稳之后,突然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此时可以放心买进:若是较大幅度的下跌,就应立即卖出手中持股。

    (2)股价狂涨后的第一次大幅度回跌,可大胆下手买进;股价大跌后的第一次反弹是卖出的最后时机。

    (3)上升趋势中出现暂时的回落要买进,下跌趋势中出现暂时的回升要卖出。

    (4)卖出时动作要快,买进时不妨多斟酌。

    (5)股市暴跌之后成交量随股价的继续低落而增加,是买进时机;冷门股暴涨为行情暴跌的前兆,是卖出时机。

    股市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在踏进这块风险之地之前,我们除了掌握经济金融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巧之外,还需做心理上的准备,锤炼自己的信心、耐心、细心等良好心态。只有这样,才可保证我们人在股市走,风险不沾身。如果没有良好的投资心态,最好不要轻易涉足股市。

    总的说来。要想投资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让投资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