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制作雪球的实践方法——巴菲特的投资策略盛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巴菲特的精明之处就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均值方差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不会在机会到来时集中资金进行投资,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大师也投机——从巴菲特和索罗斯谈起

    在陌生人眼里,近80岁的巴菲特毫无特别之处,他衣着朴素,少言寡语,喜欢吃汉堡,喝樱桃味的可乐。他看上去就像一位经营“奶品皇后”店的乡下阿叔。他选股原则简单,但投资效益却无人可以比拟。那么,他的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

    巴菲特挑选股票的原则也和个人生活一样简单。他声称,他始终坚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投资。20世纪90年代末,当科技股“牛气冲天”时,巴菲特丝毫不为所动,对那些涨势惊人的股票敬而远之,他解释说:“它们(科技股)超越了我的能力范围。”相反,在有把握的领域内,他会投下大笔资金。樱桃味可乐是他的最爱,最多时一天能喝5瓶。这大概也增加了他对可乐公司的好感和信心,所以他投下巨资购买可口可乐的股票。

    而索罗斯的核心投资理论就是“反射理论”,简单说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理论依据是人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都是持“偏见”进入市场的,而“偏见”正是了解金融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羊群效应”。

    索罗斯金融理论深受卡尔·波普哲学思想的启发。金融投资技术经典之作的《金融炼金术》,即被认为是阐述金融领域中思维与实在关系的哲学著作。

    索罗斯这样解释‘反射性’概念:我们试图理解世界,而我们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而我们对世界不完全的理解在我们所参与的事件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思想与这些事件之间相互影响,这为两者都引入了不确定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决策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之上,因为我们的行为很容易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这两种影响相互助长,我把这种双向反馈机制称为‘反射性’。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从属于社会学范畴,其运行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自然规律的存在独立于认知主体,“自然科学家所思考的世界是一个独立于他们思想的世界。他们的陈述属于一个世界,而他们的陈述所涉及的事实则属于另一个世界。在陈述与事实之间只有单向的一致性。这一关键特征使得事实适合作为判断科学陈述真伪的准则”。比如地球总是围绕太阳转的,并不会因为人们曾经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所有不同。

    而金融市场的运行却受主体思想的影响,在思想与表象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独特的规律特征。在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并进而采取的行为,会对市场的运行状态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显著的影响,比如在股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追涨杀跌。用索罗斯的话说“参与者可以用自己影响他们本人或其他参与者的决策的思想和观点来更直接地影响现实。”“由于存在着一个双向反馈机制,参与者的观点和事件的实际发展进程都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所以巴菲特说:“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在投资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并不能说索罗斯的投资理念就是不可取的。乔治·索罗斯是个“金融天才”,从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他创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平均每年35%的综合成长率,让所有的投资专家都望尘莫及,他好像具有一种超能的力量左右着世界金融市场。

    他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他是一个出名的慈善家,但他又是一条令你出其不意的大鳄,不知什么时候会给你重重一击。索罗斯最早在全世界扬名,是在他弄垮了英格兰银行之后,而让亚洲人铭记索罗斯的,则是因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许多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濒临崩溃,经济陷入困境。他是天使与恶魔的化身,二者不可思议的结合体。

    1960年,索罗斯第一次对外国金融市场进行了成功的试验。通过调查,索罗斯发现,由于安联公司的股票和不动产业务上涨,其股票售价与资产价值相比大打折扣,于是他建议人们购买安联公司的股票。摩根担保公司和德雷福斯购买了大量的安联公司的股份。但其他人并不相信,事实上,索罗斯对了,安联股票的价值翻了三倍。索罗斯名声大振。

    1963年,索罗斯开始在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工作,这是一家主要经营外国证券贸易的美国公司。索罗斯被雇为分析员,一开始,他主要是从事国外证券分析。由于他在欧洲形成了联系网络,而且他能够讲多种欧洲语言,包括法语、德语,索罗斯自然而然地成了在这一领域的开拓者。

    1967年,他成为爱霍德公司研究部主管。几年下来,索罗斯为公司赚了不少钱,成为了老板的左膀右臂和公司的顶梁柱,但就在这时,这个不安分的人已经在酝酿离开,他不想再给别人打工,他要自己开创一番事业。

    1973年,索罗斯和好友罗杰斯创建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公司刚开始运作时只有三个人:索罗斯是交易员,罗杰斯是研究员,还有一人是秘书。当时根本没有人注意这个小不点,但是索罗斯却在蓄势待发,他订阅了大量的商业期刊,每天研究成堆的报告,他在寻找着每一个机会、每一个空隙。

    1973年,机会来了,埃及和叙利亚大举入侵以色列,由于武器落后以色列惨败。从这场战争中,索罗斯联想到美国的武器装备也可能过时,美国国防部可能会花费巨资用新式武器重新装备军队。于是索罗斯基金开始投资那些掌握大量国防部订货合同的公司股票,这些投资为索罗斯基金带来了巨额利润。

    索罗斯的独特之处在于,在一种股票流行之前,他能够透过乌云的笼罩看到希望,他很清楚为什么要买或不买。当他发现自己处境不利时,他能走出困境。

    卖空是索罗斯公司特别喜爱的招数。索罗斯承认他喜欢通过卖空获胜而赢利,这给他带来谋划后的喜悦。公司把赌注下在几个大的机构上,然后卖空,最后当这些股价猛跌时,公司就赚到了大量的钱。虽然在别人看来,卖空是太大的冒险,但因为索罗斯事前做足了研究和准备工作,因此,他的冒险十有八九都会以胜利而告终。

    1979年,索罗斯决定将公司更名为量子基金,来源于海森伯格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因为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总是在波动。在不确定状态上下注,才能赚钱。

    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机会,学会享受孤独。奔腾的江河是一种美,静静的湖泊也是一种美。巴菲特是多么谦虚,正所谓谦者成大器,这也是对人品的基本考验,觉悟不高的人容易得陇望蜀。

    人人都知道巴菲特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巴菲特在投资时也并非死守教条,虽然他经常批评炒短线、金融衍生品交易以及对冲基金,但一旦有机可乘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做一回投机。

    在投资市场上,与其说巴菲特是价值投资者,不如说他是变色龙更恰当。因为他的投资策略非常灵活,从不拘泥于任何教条,只要收益足够大,他可以立刻从价值投资者变成投机分子。2003年,巴菲特在致全体股东的公开信中披露,他向一个叫“价值资本”的对冲基金投资了6亿美元。此前,他经常在公开场合批评对冲基金。2005年,这笔投资亏损3300万美元。

    他偶尔也进行短线交易,2002年,他甚至炒起了一向反感的科技股。当年,当垃圾债券价格跌入低谷时,他出手购买了亚马逊公司、Leve 13通信公司等发行的80亿美元面值的债券。巴菲特还涉足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他披露称,为了对冲美元贬值风险,他斥资购买了与货币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约。要知道,他可是把金融衍生品称做“金融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人们都在纷纷猜测股神意图,大多都称之为他的行动为“豪赌”。但是如果把巴菲特这次投资行为与政府的振兴计划联系起来,那么这次投资行为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投机”行为,并且巴菲特也能在他的有生之年即刻看到自己投资成果。

    巴菲特在铁路上的投资再次显示了他的长远眼光。他之所以买入柏林顿北方公司和太平洋联合铁路公司的股票,是因为他看到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将从美国中西部大量购买农产品,而这些农产品只有通过铁路才能到达西部港口。在亚洲市场上,巴菲特投资中石油H股、韩国浦项钢铁公司也是其长远眼光的体现。

    我们在理解巴非特价值投资的时候,不能把这个问题静止地看待,更不能与其它问题割裂开来看待。巴非特的价值投资就不考虑什么时间、什么空间、什么情况、什么市场就随便把钱投进去了吗?

    所以,投资与投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讲的‘兵法炒股’《兵法炒股五韬十略》,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我认为巴非特之所以被称为“股神”是因为他能长久地、不断地取胜,而不断地取胜是来自于他的战略,来自于他选准了品种(企业)再加上超凡脱俗的等待抓住了战略性的机会。除此之外,人们只注意他是炒股的神仙,却忽略了他还是一位实业家,他有自己的上市公司,他在资本市场上可以投资也可以融资,他不但在炒股的问题上有自己的战略,而且炒股之上还有更高层次的战略,这就是在实业界、在虚拟经济界可以左进右出,也可以右进左出,进退自如。

    不能一提投机就把“股民是赌民,股场是赌场,股场里的人都是好吃懒做的下流阶层这样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政治论调等同起来”。我们在使用价值投资策略的时候,关键是寻找和发现那些被市场(市场指那些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有赚钱效应的市场,也包括那些被熊市长期笼罩的市场)或者是被‘群羊效应’所低估了价值的投资品种,而不是机械地、教条地套用价值投资,更不要将长线价值投资神秘化、教条化,巴非特的长线价值投资不是也有百科全书以及投资鞋业的失误吗?价格投机更不是机械地、教条地不顾大趋势地掉进一个被神化了的技术陷阱内,一味地做短线投机。我们不能把任何事物都割裂开来看待,一个人的走路必须是左右腿都用,而不是只靠左腿或者只靠右腿。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在考虑大局的前提下,在考虑长远的前提下,在战略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战法,取得不断的胜利。

    巴非特从格雷厄姆时代的投资战略到自己抓住机会、大胆大量地建仓优势品种,长期持有,也是经过了一个时代、一个观念、一个战略的转变。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只有学会质的转变,量的转变才会跟上。

    阅读对投资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都有关于热爱读书的名言。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毛主席的: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一天不睡觉,但不能一天不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无崖苦作舟。

    而巴菲特对于读书则有更多的领悟,他曾说过:“学习投资很简单,只要愿意读书就行了。”

    巴菲特这样概括自己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是阅读。”由此可见,巴菲特对阅读是多么的重视,阅读是巴菲特获得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巴菲特8岁时,就开始阅读他父亲放在家里的股票相关书籍,他对股市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甚至制作表格追踪股价的涨跌。后来,通过阅读那些投资大师的著作,巴菲特获得不断的提高。

    巴菲特大量阅读与上市公司业务与财务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在此基础上才非常审慎地选择投资对象。

    巴菲特并不仅仅阅读上市公司年报这些公开披露的信息,他从年报中发现感兴趣的公司后,会阅读非常多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并且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年报后面隐藏的真相:“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大部分是不公开的)的态度,与我看待冰山一样(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

    巴菲特认为可以这样进行阅读:“你可以选择一些尽管你对其财务状况并非十分了解但你对其产品非常熟悉的公司。然后找到这家公司的大量年报,以及最近5到10年间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文章,深入钻研,让你自己沉浸于其中。当你读完这些材料之后,问问自己,我还有什么不知道却必须知道的东西?很多年前,我经常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雇员等相关方面进行访谈……我一直不停地打听询问有关情况。这是一个调查的过程,就像一个新闻记者采访那样。最后你想写出一个故事,一些公司的故事容易写出来,但一些公司的故事却很难写出来,我们在投资中寻找的是那些故事容易写出来的公司。”

    巴菲特从一些非常优秀的财经书籍和杂志中学习到的东西比其他渠道要多得多。巴菲特认为,没有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投资者。巴菲特正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研究公司的业务与财务的。

    首先是公司业务研究。巴菲特首次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产生投资兴趣时,他是这样做的:“我阅读了许多资料。我在图书馆待到最晚时间才离开……我从BESTS(一家保险评级服务机构)开始阅读了许多保险公司的资料,还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公司年度报告。我一有机会就与保险业专家以及保险公司经理们进行沟通。”

    其次是财务分析。巴菲特阅读最多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年报,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

    巴菲特甚至认为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知识,“如果高等数学是必需的,我就得回去送报纸了,我从来没发现在投资中高等数学有什么作用”。“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火箭专家。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正如巴菲特所说,学习投资很简单,只要愿意读书就行了。

    去阅读你手中可以拿到的任何资料,让你的大脑被相互竞争的主意和观点充实得满满的,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哪些观点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当你在思考购买一只股票时,应该考虑是否愿意购买下整个公司,而不仅仅是该公司的股票。这种思考方式能令你更好地去了解一个特定投资所面对的机会和风险。

    在佩服巴菲特对企业会计报表的财务分析能力的同时,我们很多投资者往往非常重视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的每股收益等数字,却很少有人能够分析出这些数字是否正确、有多少水分、赢利来源是什么、能否持续等。

    实际上,分析企业会计报表是选择投资对象的前提,不懂财务的人最好不要做投资。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想着股价如何如何,却忘记了分析支撑股价的公司资产、赢利、现金流量等基本面如何,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根本不懂财务。却自以为很懂投资。我们自以为像在电视遥控器上按下频道代码就能找到想看的频道那样,只要知道公司的每股收益等主要指标就可以准确判断公司股票的价值。

    实际上,作为一般投资者,要想成功地进行投资,你不需要懂得什么Beta值、有效市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期权定价或是新兴市场。事实上大家最好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你只要进行大量与投资公司相关的阅读就够了。从阅读中获得重要的信息和有用的知识。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耐心等候买入时机

    一个年轻人希望自己能成功,为此他付出过许多努力。但屡屡的失败开始侵蚀他的自信心,他有点绝望了。想放弃的时候,他去找智者,希望智者能给他一些指点。

    年轻人问智者:“我为什么不能成功?”

    智者微微一笑:“这里有两袋混在一起的黑白芝麻,你今晚把它们分开,明天我会告诉你答案。”

    年轻人回到家中,看着两袋芝麻无计可施——要把这两袋的黑白芝麻分开,得要多少天呢!年轻人拣了一会儿就没有了耐心。

    第二天,他来找智者。智者问:“你这么快就把芝麻分开了吗?”年轻人不好意思地说:“太费劲了,你别让我分什么芝麻了,就直接告诉我答案吧。”

    智者听了,还是微微一笑:“我的答案已经告诉你了,成功就好像要把这黑白芝麻分开。你要从细处入手,光努力不行,还要有耐心,坚持下去总会成功的。你缺少的就是耐心!”

    同样,在我们进行股票投资时,短期的股价波动会给我们的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但从长期来看,我们可以很好地预测市场的走势。

    股票市场总是不停地上下波动,这是每个投资者都知道的。那么股票价格波动的规律是什么呢?

    巴菲特从他的导师格雷厄姆那里学习了关于股市波动的永恒规律,格雷厄姆曾经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如此:“从短期来说股市是一台投票机,但从长期来说股市却是一台称重机。”贪婪与恐惧或许在投票时很起作用,但在称重时却没有什么作用。

    格雷厄姆在1949年出版的《聪明的投资者》中指出:“股票市场本身没有时间进行这种科学的思考。尽管没有什么正确的价值衡量方法,它必须先把价值确立起来,然后再寻找其根据。因此股票价格不是精心计算的结果,而是不同投资者反应的总体效应。股票市场是一毛投票机,而不是一台称重机。它对实际数据并不作出直接反应,只有当这些数据影响买卖双方的决策时,它才做出反应。”

    50多年来大量的股票市场实证研究表明,格雷厄姆认为股市短期是投票机而长期是称重机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虽然股市短期内会剧烈波动,但长期则必然会向价值回归。

    股票的价格走势虽然也受大盘的影响,但决定其价格趋势性走势的还是该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趋势性变化。如果可以比较明确地预计某个上市公司未来赢利的良性发展趋势,其现在的价值水平也适当的话,对那些基于年线层面交易而不是日线、周线和月线层面交易的投资人,大盘的不确定性确实是其决定因素。

    股票的收益在短期内也可能存在正相反关系,如一周或一月,但从长期来看,股票收益则可能显示出负的序列相关性。经过2~3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原来上涨的股票可能反而会下趺,而原来下跌的股票可能会上涨。

    巴菲特以实际数据证明了这一观点。他以1899—1998年——100年间美国股市走势经常与GNP走势完全相背离的原因作事例。他认为美国股市20年整体平均实际投资收益率约为6%~7%左右,但短期投资收益率会因为利率、预测投资报酬率、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断波动。

    巴菲特在1999年11月22日的《财富》杂志上指出:美国投资人不要被股市飙涨冲昏了头脑,股市整体价格水平偏离内在价值太远了。他预测美国股市不久将大幅下跌,重新向价值回归。果然在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纳斯达克下跌近50%。

    两年后巴菲特再次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自己对股市的看法,他再次重申股市整体表现从长期来说与美国经济整体成长性相关,过度高涨的价格长期来说肯定会回归其内在价值。在这篇文章中,巴菲特以1899~1998近100年间的历史数据解释了为什么美国股市走势与GNP走势完全相背离?他的研究证明美国20年平均整体投资报酬率约为7%左右,但短期投资报酬会因为利率、预测投资报酬率、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断波动。它以详细的历史数据说明了为什么短期来说股市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来说股市却是一台称重机。

    美道,琼斯指数在1964—1998年间的前17年与后17年的走势截然不同。第一个17年:1964年年底道琼斯指数为874.12,1981年底为875.00,17年间增长1个百分点。第一个17年股市几乎丝毫没涨。

    第二个17年:1981年年底道琼斯指数为875.00,1998年年底为9181.43,17年间上涨超过10倍,这17年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大牛市。

    美国股市在两个相同的17年期间有完全不同的增长率,足以说明了以上的观点。

    那么,为什么股市会表现如此大的反常呢?这得归功于影响股市波动的3个关键因素。

    (1)利率。在经济学中,利率就好像自然界的地心引力一样,不论何时,不管何地,利率任何的微小波动都会影响到全世界所有资产的价值。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债券,但这道理同时适用于其他各项资产,不管是农场、油田、股票与其他金融资产,都是如此。假设今天市场利率是7%,那么你未来1美元的投资收益的价值就与市场利率为4%时的价值有很大差别。从长期看,利率的变化一般都比较大。

    (2)人们的预期投资收益率。

    (3)心理因素。人们看到股市大涨,投机者疯狂爆发,终于导致上演一幕幕的悲剧。

    所以,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是不可能的。巴菲特说:“我对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并无所长,我对未来6个月、未来1年或未来2年内的股票市场的走势一无所知。”相反,巴菲特认为股市长期波动具有非常稳定的趋势,非常容易预测。

    巴菲特的成功使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成功人士,他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的耐心。从他1956年合伙成立一个投资公司以来,美国的股市长期来说就是一个牛市,许多人沉不住气,把股票卖了,可是巴菲特却持有股票后十几年不动。他的方法就是在股票低于实际价值时买入,坚决持有至价值被发现,在超过其内在价值时,他才会抛出。1969年美国股市太热,巴菲特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于是卖掉了累积了13年的股票。

    至1973年股市低落时,巴菲特又重新买人1060万美元的《华盛顿邮报》股票,到1989年已增至48600万美元;1974年,他以4500万美元买人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至1989年已值14亿美元。巴菲特20多年来的平均收益率为29%,正是这样高的收益率使他成为一代股神。

    巴菲特认为,一个投资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耐心。在他看来,耐心是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认为只有耐心持股,才有机会在等待中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成绩。

    巴菲特经常说,只要他对某只股票满意,他就去买下并长期持有,即使交易所关门10年也无所谓。持股10年,大多数投资者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利率、经济景气指数及公司的管理层都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促使股价剧烈波动。股价的波动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将会严重地刺激他们的神经,使他们的信心和耐心受到挑战,往往为了止损卖出股票。

    对集中投资者来说,耐心是必备的素质,要想得到超出市场平均值的回报,就更需要加倍的耐心与智慧来应对由股价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有像巴菲特一样的耐心,能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获得丰厚回报的。因为股市中,成功总是青睐有耐心的人。

    巴菲特坚信,没有投资者是永远正确的,他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大多数投资者出现失误,然后抓紧机会加仓。

    在股市上,当投资者争先恐后地抢购时,巴菲特仍然能够像坐禅的高僧一样,稳坐一边,直到其他人丧失锐气,纷纷抛售时,他才会出手以优惠价买入。一些专家将这称为“行为经济学”,并称巴菲特是完美典范,他在交易时不受情感波动的影响,始终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

    巴菲特也犯过错误。那么,该如何避免重复类似错误呢?基金经理惠特尼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巴菲特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很多投资者,见到一根大阳线就心动,在股票市场,我们一定要学会等待。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赚钱更需要耐心。根据自己的经验,耐心等待精美图形的出现是风险市场的美德。巴菲特能做到空仓5年,这才是一位“股神”的定力。格雷厄姆练了18年尚未成功,而巴菲特成功了,也许这就是耐心所带来的好运。

    学会在股票风暴中镇定自若

    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即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

    过度反应理论是西方投资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说明了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人们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经典的经济学和金融理论认为,个体在投资活动中是理性的。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进行理智的分析,当股票价格低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时,投资者开始买入股票;而当股票价格高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时,开始卖出股票。证券市场也由此形成了一种价值投资的氛围,但事实并非如此。投资领域中存在着价格长期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来的价值本身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投资者的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资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机形成了市场的暴涨和崩盘现象。

    耶鲁大学的Robert Shiller教授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在2000年3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一书,将当时一路涨升的股票市场称作“一场非理性的、自我驱动的、自我膨胀的泡沫”。一个月后,代表所谓美国新经济的纳斯达克股票指数由最高峰的5000多点跌至3000点,又经过近两年的下跌,最低跌至1100多点。互联网泡沫类似于荷兰郁金香、南海公司泡沫,在投资领域中屡见不鲜。为什么人们总会重犯同样的错误呢?Robert ShiUer认为:人类的非理性因素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历史教训并不足以让人们变得理性起来,非理性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局限性。Shiller教授曾在一个研究中发现:当日本股市见顶时,只有14%的人认为股市会暴跌,但当股市暴跌以后,有32%的投资者认为股市还会暴跌。投资者通常是对于最近的经验考虑过多,并从中推导出最近的趋势,而很少考虑其与长期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换句话说: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

    1979年的一期《商业周刊》曾问道:“股票死了吗?”就在这之后不久,一个持续18年股票牛市正式启动起来。更近些的例子是,《巴伦周刊》在1999年后期巴菲特做封面的那期杂志上曾问:“到底怎么了,沃伦?”并且哀叹巴菲特对技术股的厌恶。但是3年之后,纳斯达克下跌超过了60%,伯克希尔的股票增值了40%。

    一些投资人特别倾向于锁定最新收到的消息,然后赶快进场试图大捞一把。在他们的心目中,最新获利数字就是未来更大的获利信号,他们同时也相信自己所见到的是别人还未看见的未来远景。就凭这点肤浅的理由,他们很快就作出了大举入市的投资决定和投资行为。人的过分自信当然是这种投资行为背后的始作俑者,因为投资人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了解股市,并且对这些比别人先得到的信息的诠释也更好。可是事实常常并非如此。过分自信导致了过度反应,而使市场情形变得反而更恶化。

    根据行为学家的观点,人对遭受损失产生的痛苦反应远大于获得的欢愉。人需要2倍的正面影响才能克服l倍的负面影响。在一个50:50的赌注中,如果机会绝对相等,人们不会轻易冒险,除非潜在利润是潜在损失的2倍。

    这就是过度反应心理:局势不利比局势有利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将此原理应用于股市,就意味着投资者损失钱的难受程度要比因选择正确而赚钱的高兴程度大2倍。这个思维线索也可从宏观经济理论中找到。在宏观经济中,经济高涨期间,消费者一般每创造1美元的财富就增加购物3.5美分,但在经济衰退期间,消费者在市场上每损失l美元就减少消费6美分。

    对过度反应心理反映在投资决策上的影响是显著而深刻的。我们都相信自己做出的是正确决策。为保持对自己的正确看法,我们总是抓住错误选择不放,希望有一天会时来运转。如果我们不卖掉会产生损失的股票,我们永远也不需面对我们的失败。

    过度心理还使投资者过度保守。参加退休基金账户计划的人,他们的投资期为10年,却仍将他们资金的30%~40%投资在债券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有严重的过度损失心理才会使人如比保守地分配自己的投资基金。但过度心理也会产生即刻的影响,它会使你毫无道理地抓住亏损股不放。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但如果你不将错误的股票出手,你实际上就放弃了能再次明智投资并获得利润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里,很少有投资者能够坚守阵地,抵抗价格下跌信号所产生的过度反应,他们也由此痛失了从“输家”转为“赢家”而带来的好处。但也有投资者能在人们反应过度时保持镇定。

    在投资领域,你的对手可能是无数人组成的庞大市场。你的反应不可能每次都比市场还快,你所要做的就是好好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

    有一个故事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去一家农场应聘雇工。接待他的农场主问道:“年轻人,你都能干些什么啊?”年轻人回答道:“当天气变坏刮大风时,我依旧能够酣然入睡。”农场主对年轻人的回答不以为然,不过,他看到年轻人肌肉发达,身体强健,便决定雇用他。没过多久,一天夜里,一场可怕的暴风雪突然来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农场主吓坏了,他担心自己的庄稼和牛羊,怎么也睡不着。后来他终于忍不住了,从床上跳起来,冲进那个年轻人的房间。看见年轻人正在酣睡,农场主上前使劲将他摇醒。

    “暴风雪如此可怕,你怎么还能像个没事人那样睡得着呢?”农场主心烦意乱地问道。

    “难道你不记得我来求职的那天是怎样说的了吗?我当时就对您说过,当天气变坏刮大风时,我还是能够酣然入睡的。”年轻人一点也不着急地回答道。

    “我知道,可我的庄稼、我的牛羊怎么办?”农场主气得大叫。

    “庄稼在地里,你着急也没有用。牛羊都好好地待在牲畜棚里,干草也够吃。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一切都和以前一样,除了你有些激动以外。”

    其实,所有的投资者都应该像这个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当股票市场上的寒风刮起时,他们能够去睡觉。那些伟大的投资家拥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即使股市即将崩溃,其他人都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他还是能够泰然自若,相信自己的前景依然美好。要知道,那种反应过度的倾向事非常有害的,它不光会破坏你平静有序的生活,也会大大影响到你作出决定时的正确率。

    把赌注押注在高概率事件上

    作为一个伟大的投资家,巴菲特绝不轻举妄动。在没有出现好的机会时,他往往选择按兵不动。他常常用好几年的时间来关注某一家公司,有时甚至亲自前往考察公司的管理与经营状况。当考虑成熟之后,他所做的便是抓住机会,在一个合理的价格大举买人,进行大量投资。

    费舍尔对巴菲特的影响也反映在他的信仰中,即当你突然遇到一个大好机会时,唯一的理性反应就是进行大额投资。今天,巴菲特也坚信这种思想:“对于自己进行的每一项投资,你都应当有勇气和信心投入自己投资于股票价值的至少10%。”

    巴菲特说:“用赢利的概率乘以可能的赢利数额,再从中减去损失的概率与可能损失的数额的乘积。把可能损失数量的损失次数概率从可能赢利数量的赢利次数概率中除去。这就是我们一直想做的。”

    巴菲特坚持投资成功的前提是寻找到了概率估计的确定性。“我把确定性看得非常重……只要找到确定性,那些关于风险因素的所有考虑对我而言就无关大局了。你之所以会冒熏大风险,是因为你没有考虑好确定性。”如果在概率较低的情况下进行集中投资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亏损。

    巴菲特判断股票投资输赢概率的高超技巧主要来自于他最大的爱好——打桥牌。他经常说:“如果一个监狱的房间里有3个会打桥牌的人的话,我不介意永远坐牢。”

    巴菲特认为打桥牌与股票投资的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打牌方法与投资策略是很相似的,因为你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接下来,随着事态的发展,在原来信息的基础上,不断添加新的信息。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根据当时你所有的信息,你认为自己有可能成功的机会,就去做它。但是,当你获得新的信息后,你应该随时调整你的行为方式或你的做事方法。”

    从巴菲特打桥牌的爱好中,我们不难了解他的股票投资策略。巴菲特谈到桥牌时说:“这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式。因为每隔10分钟,你就得重新审视一下局势……桥牌就好像是在权衡赢得或损失的概率。你每时每刻都在做着这种计算。”

    也许伟大的桥牌选手和证券分析师一样具有非常敏锐的判断能力,他们总是任计算着获胜的概率。同样,他们也都要对一些难以捉摸的东西作出决策。

    在1963年巴菲特购买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时,已经开始运用概率法则了。当时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由于一桩商业丑闻,股价从65美元直落到35美元。巴菲特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买人机会,他一举将公司资产的40%,共计1300万美元投入这家公司。事实证明,巴菲特这次“押大赌注”的举动取得了成功,在接下来的2年里,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一路上扬,翻了3倍,而巴菲特的合伙公司也赚到了巨额的利润。

    不过,巴菲特的“下大赌注”是建立在他对行情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巴菲特说过:“慎重总是有好处的,因为没有谁能一下子就看清楚股市的真正走向。5分钟前还大幅上扬的股票,5分钟后立即狂跌的情况时有发生,你根本无法准确地判断出这个变化的转折点。所以,在进行任何大规模投资之前,必须先试探一下,心里有底后再逐渐加大投资。”只有在经过理性分析,对所要投资的股票做到心中有数,你才能一举投入大笔资金,否则将是非常危险的。

    许多普通投资者往往在对股票还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听信一些小道消息,认为赚大钱的机会到了,就将辛苦赚来的钱,甚至是借来的钱投到其他股票上,这种盲目的冒险往往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危机与不幸,是极不可取的。我们在学习巴菲特“下大赌注”的投资策略时,一定要弄清事情的前提,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集中投资者,他手里持有的股票数量不会有很多,而且每一只股票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不过在这些被选中的股票里,也有一部分股票优于其他股票,这种情况要求投资者不应平均分配资产,而是要将更多的资金分配在最佳的股票上。

    熟知“卖出”策略

    正如巴菲特所说,从理论上讲,卖掉一家企业的适当时机是永远也不卖。以下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以十分划算的价格买永远也不卖的卓越企业,它会一直使我们致富。虽然股票的确只有到抛售时才能实现收益,财富可能也全都“在纸上”,但完全可以不卖。

    但投资者并非总能够长期持有一家卓越的企业,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保持其卓越地位,就连巴菲特也时常卖掉一些企业。多年来,他对几百家企业进行了买卖。虽然买的时候他可能希望永远也不卖,但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他也是在留有安全边界的情况下购买,因而准备了脱身之计,以免在情况不妙的时候赔本。而他购买并长久持有的企业很少。尽管他说,可口可乐是他永远也不会卖掉的企业,但1999年,当“市场先生”对可口可乐的定价达到疯狂的高度时,他非常后悔没有卖掉它。巴菲特的退出策略来源于他的投资标准。

    巴菲特不断用他投资时所使用的标准来衡量他已经入股的企业的质量。尽管他最推崇的持有期是“永远”,但如果他的一只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某个投资标准(比如企业的经济特征发生了变化,管理层迷失了主方向,或者公司失去它的“护城河”),他就会把它卖掉。

    2000年,伯克希尔公司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往来文件揭示出他已经将他持有的迪斯尼股份卖掉了一大部分。在2002年的伯克希尔年会上,一名股东问巴菲特为什么要卖这只股票。

    永不评论自己的投资是巴菲特的原则,所以他模模糊糊地回答说:“我们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力特征有一种看法,而现在这个看法变了。”

    当巴菲特需要为更好的投资机会筹资时,他也会卖掉手头的一些资产。这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是必然的,因为那时候他的主意比钱多。但现在,他已经不必这么做了。在伯克希尔的保险融资给他带来充足的资金之后,他面临的是一个截然相反的问题:钱比主意多。

    他的第3个退出法则是:如果他认识到他犯了一个错误,认识到他最初完全不该做这样的投资,他会毫不犹豫地退出。

    总的说来,在退出时机上,巴菲特会采用以下6种策略中的某一种或几种:

    (1)当投资对象不再符合标准时。比如巴菲特出售迪斯尼的股票。

    (2)当他们的系统所预料的某个事件发生时。当巴菲特做收购套利交易时,收购完成或出现泡汤的时候就是他退出的时候。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特定事件是否发生都将决定投资者的成败得失。

    (3)当他们的系统所得出的目标得到满足时。有些投资系统会得出某项投资的目标价格,也就是退出价格。这是格雷厄姆法则的特征。格雷厄姆的方法是购买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然后在它们的价格回归价值的时候(或二三年后依然没有回归价值的时候)卖掉它们。

    (4)系统信号。这种方法主要由技术交易者采用。他们的出售信号可能得自特定的技术图表,成交量或波动性指标,或者其他技术指标。

    (5)机械性法则。比如设定比买价低10%的停损点或使用跟踪停损点来锁定利润。机械性法则最常被遵循精算法的成功投资者或交易者采用,它们源自干投资者的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策略。

    (6)在认识到犯了一个错误时。认识到并纠正错误是投资成功的关键。

    投资标准不完善或没有自己的投资标准的投资者显然无法采用退出策略,因为他无从判断一个投资对象是否符合他的标准。另外,他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也不会意识到他的错误。一个没有系统的投资者,不会有任何系统生成的目标或出售信号。他的最佳做法是遵循一种机械化退出法则。这至少能限制他的损失,但这同样无法保证他获得任何利润,因为他没有做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所做的事情:首先选出一类有正平均利润期望值的投资对象,然后围绕它建立一个成功的系统。

    总的说来,知道何时卖出一只股票,比知道何时买入股票重要。

    在讨论何时应当卖出股票之后,我们也要清楚,什么情况下不能卖。在以下情况下,巴菲特建议投资人不要卖出股票。

    (1)股票已经回落。单看股票,股价运动传达的是无用信息,尤其是在短期内,完全不可预测的原因能导致股价向各种方向运动。股票长期运行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变化——这和股价过去2周或一个月的表现没有什么关系。

    你要牢记,当你买了股票以后,股票走势怎样不是最重要的。你不能改变过去,市场也不关心你在股票上是赚了还是赔了。调整股票价格的是该公司的未来,那才是当你决定是否要卖一只股票的依据。

    (2)股票已经猛涨。再强调一次,股票过去怎样关系不大,真正重要的是你预期的公司未来会怎样。没有什么可以预示股票从上升的形态转而向下,就像没有什么可以说股票走出箱形,最终还会回来。如果我们能抛弃股票过去走势的所有图表(因为它们不能提供关于未来的任何有用信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会成为好的投资者。

    作为普通投资者,不要仅仅因为股价的涨跌卖出,但是经过认真的分析后,如果以下情况出现,应当卖出:你在第一次买入时犯了一个错误;公司基本面已经恶化;股价已经超出它的内在价值很多;你已发现了更好的投资机会;这只股票在你的投资组合里占了太大的比例。

    不管方法如何,每一个成功投资者都应像巴菲特一样在投资的时候就已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他赢利或亏损。凭借自己的投资标准不断评估投资的进展,他会知道他应该在什么时候兑现这些利润或接受这些损失。

    价值投资的关键三要素

    巴菲特曾说过:“评估一家企业的价值,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科学。”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股价怎么波动。你只需要关心投资目标它的内在价值,即使是股价处于高位的时候。只要在股价大大低于内在价值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投资;相反,如果股价处于低位。但是股价已经高于其内在价值了仍然是不值得投资的。

    当然与普通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同的是,由于伯克希尔公司总是去取得被收购公司的控股权,而相比之下,普通投资者并不具备如巴菲特他们的话语权,这最终会影响到投资收益回报的高低。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学习公司估价与正确看待市场波动的同时,必须培养合适的性格,然后用心思考那些你真正下工夫就充分了解的企业。如果具有合适的性格的话,股票投资就会做得很好。成功的投资生涯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是内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的正确思维模式,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绪破坏理性的思考。投资业绩将取决于投资者倾注在投资中的努力与知识,以及在投资生涯中股票市场所展现的愚蠢程度。市场的表现越是愚蠢,善于捕捉机会的投资者胜率就越大。

    综合巴菲特关于价值投资的论述,我们将其总结归纳为价值投资成功的金三角:

    1.培养理性自制性格。

    2.正确看待市场波动。

    3.合理评估公司价值。

    以下我们分三方面来论述价值投资成功的三个要点。

    1.如何分析自己。培养理性自制的性格

    巴菲特强调投资成功的前提是理性的思维与自制的性格。

    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在斯坦福法学院的演讲中说:“在投资中情商远比智商更为重要。做投资你并不必是一个天才,但你的确必须具备适合的性格。”

    股票投资者只强调对公司财务数据的数学分析,并不能保证成功,否则会计师和数学家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但过于迷信属于投资艺术的灵感,也很危险,否则艺术大师、诗人、气功大师全部都是投资大师。

    投资者在对公司历史进行分析时,需要保持理性;对公司未来进行预测时需要敏感和直觉。但由于历史分析和未来预测都是由投资人作出的,而投资人在分析预测的过程中面对的往往是繁杂却并不完整的历史信息,以及数量很少、准确性很差的未来预测信息,每一次投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结果不确定的博弈。所以,投资人必须像职业棋手那样具有良好的性格,从而提高决策的稳定性。否则像赌徒那样狂赌,一次重大失误就足以致命。

    2.如何分析市场

    股票市场的影响力实在太巨大了,投资者要保持理性的决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正如巴菲特所说:“一个投资者必须既具备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同时又具备必须把他的思想和行为同在市场中肆虐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自己与市场情绪保持隔绝的努力中,我发现将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的故事牢记在心非常非常有用。”

    在市场波动的巨大心理影响中保持理性的前提是对市场波动有正确的态度和看法。

    投资大师们用其一生的投资经验为我们提出正确看待市场波动的成功经验。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忠告:“市场先生”是仆人而非向导。

    巴菲特与林奇的警告:股市永远无法准确预测。

    巴菲特与林奇投资成功的基本原则:要逆向投资而不是跟随市场。

    投资大师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共同批判:有效市场理论荒唐透顶。

    3.如何评估公司价值

    投资者首先要对公司价值进行评估,确定自己准备买人的企业股票的价值是多少,然后跟股票市场价格进行比较。投资者发现符合其选股标准的目标企业后,不管股价高低随意买入其股票并不能保证获得利润。公司股票市场价格如大大低于其对应的内在价值(更准确的应该是“真实价值”或“合理价值”),将会为价值投资人提供很大的安全边际和较大的利润空间。

    关于价值投资,作为一般投资者并不一定要学习那些空洞的理论,只需学习公司估价与正确看待市场波动。典型的普通股投资者是企业家,对他而言。用估价自己的私人企业同样的方法来估价任何其他上市公司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做法。价值投资人买入上市公司的股票。实质上相当于拥有一家私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在买入股票之前。首先要对这家上市公司的私有企业市场价值进行评估。

    要想成功地进行投资。不需要懂得有多大市场以及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等。只需要知道如何评估企业的价值以及如何思考市场价格就够了。

    巴菲特的股票帝国

    巴菲特认为,尽管股票市场会在短期内忽视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股市最终会通过股东财富是否增加来证明企业经营的成败。实际上,只要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企业正在以令人满意的速度增加股份价值,巴菲特就更希望股票市场延迟对这些企业的承认,因为这样,他可以有更多机会以合理价格买入这些公司更多的股票。

    有时,股票市场会很快证实巴菲特对于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判断。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并不会因短期获利而急于卖掉股票。他认为华尔街的格言“当你在获得利润时就永远不会破产”是一个愚蠢的想法。如果股市明显高估了一家公司,他就会将股票卖掉。有时候,巴菲特也会卖掉那些价格合理或被低估的股票,这是由于他需要一笔资金购买其他低估程度更高或者低估程度相同但他更了解的公司的股票。

    这种“成为生命一部分”的投资哲学使得有几种股票和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控股公司同属长期投资地位。而巴菲特对处于长期投资地位的股票不会不加区别地抛掉。需要说明的是,一家公司并不是在巴菲特购买它那天起就自动成为“长期”投资对象的,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例如,巴菲特1988年开始投资的可口可乐公司,1990年才上升到长期投资地位。

    巴菲特对美国运通公司、美国标准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公司股票的投资与长期持有行为反映了他独特的投资哲学和策略。以下作分别介绍。

    美国运通公司

    美国运通公司是巴菲特1991年购买的企业,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签账卡和旅行支票的发行商,它同样提供诸如财务策划、投资咨询、保险、养老金、共同基金等金融服务。

    美国标准公司

    巴菲特持有的另一家大型联合企业的股票。美国标准公司的产品范围涉及厨具、空调设备以及浴具。当巴菲特开始涉足家具公司和地毯公司的时候,他很可能认为住房工程会使得美国标准公司的产品热卖。他最初是在2002年购买了浚公司的股票。

    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大的软饮料生产和经销商。公司的软饮料早在1886年就在美国销售,现已销往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巴菲特与可口可乐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他5岁时第一次喝可口可乐。不久以后,他就开始从他祖父的小店里用25美分买6瓶可口可乐,再以每瓶5美分的价格卖给邻居们。在这之后的50年中,他一直在观察可口可乐公司的成长,但却一直没有买进过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即使在1986年,他正式宣布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樱桃可乐为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年会上的指定饮料时,仍然没有买进一股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直到2年后,即1988年,巴菲特才开始买入可口可乐公司股票。

    华盛顿邮报公司

    巴菲特喜欢报刊行业,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名报童。而当他有机会能以面值的20%购买华盛顿邮报时,他牢牢地抓住了机会。之后华盛顿邮报成为伯克希尔持有股票组合中一只不断增加的、永久持有的股票。

    巴菲特对华盛顿邮报董事会和公司治理的影响已经被大书特书,但华盛顿邮报对巴菲特也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是巴菲特第一只真正永久持有的股票。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巴菲特就能够以反转操作的方式买入美国运通这家不错的公司,但他直到90年代才将运通看做长期持有的股票。如果没有在华盛顿邮报上的成功,巴菲特可能就不会抓住像可口司乐这样更具冒险性的机会。

    H&R布洛克公司

    巴菲特于2001年购买的H&R布洛克公司的股票。全世界每天都有lO亿以上的人在刮胡子,同样地,每年都有数亿人要纳税,而H&R布洛克公司所拥有的无形品牌使得人们相信可以支付较少的费用从它那儿得到方便而又省钱的纳税建议。伴随着整个市场的低迷,该公司的股价在2000年开始下跌。由于意识到该公司的经营基础并没有恶化,市场只是在一个更低的价位抛售股票,巴菲特开始买入这只股票。

    阳光信用银行

    该公司拥有每年一直增长的赢利、持续的股本收益率和不断提高的每股面值。然而对它进行投资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巴菲特投资的最大的原因之一是阳光信用银行拥有可l:3可乐糖浆的唯一手写配方,它就放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保险柜里,巴菲特不得不保护这起投资。

    富国银行

    当市场在发生存贷危机时抛售银行股(尤其是加州的银行)的时候,巴菲特则开始买入这些股票。

    第一数据公司

    第一数据公司为全世界超过300万的商人提供信用卡交易服务,此外,它还拥有西联公司。尽管该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有着稳定的收益增长,它仍然没能克服1998年中期的市场紧缩,巴菲特在那时开始买入这只股票,当2002年后期股价下跌时(尽管此时公司的收益、赢利、股权收益率在增长),他继续增加了股票持有量。

    吉列公司

    巴菲特最初从吉列公司购买的是可转换优先股,公司每年支付给他9%的收益。后来他把持有的优先股转换成了普通股,并且持有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天。

    耐克公司

    耐克是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和运动服销售商,由于拥有像迈克尔乔丹和最近的勒布朗+詹姆斯这样的体育超级明星作为形象代言人,使得它具有很强的品牌价值和身份感。过去30年来,这家公司经历持续的赢利和股本收益率的增长,所以当1998年公司有了轻微的震荡(伴随着股价的下滑时,巴菲特开始买入耐克的股票,他相信由坚实的股本收益率支撑的品牌力量将会使公司保持在顶级行列。在2004年最近一期的报告中,耐克又回到了先前的轨道,公布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收益、销售收入和利润。)

    穆迪公司

    当邓百氏咨询公司在2000年分割出穆迪子公司的时候,伯克希尔成为穆迪最大的股东。随着过去20多年公司在债券市场的高涨,穆迪和标准普尔(后者由麦克格雷一希尔公司控股)成为市场上的两头巨兽,由于自身品牌的增强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管制,他们和惠誉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评级机构。市场上有超过30万亿美元的债券是由穆迪评级的,所以很难撼动它在债券市场上的地位。

    M&T Bank

    20世纪90年代初巴菲特开始吸收银行股,当时银行业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段时期。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菲特就一直在购买银行股,如果说除了保险业还有什么行业是巴菲特很了解的,那一定就是银行业了。利用他对《布法罗新闻》的控股,巴菲特对M&T Bank很熟悉。

    事实上,巴菲特最初并不是直接购买股票。M&T需要一些现金去完成两笔收购,所以巴菲特采取了PIPE式的投资,即私人投资公开股票。巴菲特借给他们4000万美元,换得一张票据,据此可以获得每年9%的收益率,并且可以在5年内的任何时间里以每股78美元的价格将它转换为股票(2001年之前除权),外加按当时的交易价计算的20%的额外股份。1996年,在持有几年相当于9%利率的附息券后,巴菲特将它转换成了股份。他最初投资的4000万美元如今已价值6亿美元。

    对像M&T这样的银行进行严格评估的时候,关键是要看银行在借入资金时是否过于冒险。有一条捷径可以帮助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关注内部人的所有权,然后考虑这是一个股东经营的公司还是一个经理人持有股份将会减少的公司。罗伯特·威尔马作为M&T的CE0,持有350万股公司股票,多于收购方爱尔兰联合银行在2002年持有的股份,是除了伯克希尔之外最大的股东。若一家银行的CE0持有大量该银行的股份,他就不会倾向于采取过于冒险的措施,但巴菲特是靠直觉掌握这一点的。韩国顺天乡大学的教授Seok Weon Lee通过经验法也得出了这一结论。

    以上是巴菲特目前所持有的部分优秀股票。他的投资策略和原则在他所持有的股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