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礼仪-见面与接待礼仪(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见面礼仪

    一、介绍礼仪

    在社交场合,介绍礼仪的使用可以为人与人的相互认识搭起一座桥梁。在任何场合,主动地向别人介绍自己都被认为是一种友善的行为。除此之外,还要学会使用规范得体的介绍礼仪,以便在各种场合充当介绍人,成为人际交往的纽带。

    介绍可以分为自我介绍、他人介绍和为他人介绍三种形式。

    (一)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一种介绍方式,其内容要根据交往的具体场合、目的、对象等实际情况来确定。

    1.公务场合 公务场合的自我介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姓名、单位和职务。 有职务的一定要报出职务,如果职务较低或无职务者,可以简要介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使对方心中有数。如“您好,我是叫刘丽,是××集团的市场部经理”,又如“您好,我叫李文,在××集团公关部从事策划工作”。

    2.社交场合 社交场合的自我介绍可在介绍姓名、单位和职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兴趣爱好、个人经历和同交往对象有关的某些熟人等,以便对方了解,加深印象。如在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上,你可以这样介绍自己:“大家好,我叫刘丽,是李文的高中同学,现在和他一样,在××集团工作。”

    无论什么场合,自我介绍应做到及时、简洁和清楚。自我介绍时,可以掌心向内,轻按左胸,但不能用拇指指向自己,以免有夸大自己之嫌。表情要自然亲切,举止要端庄大方,态度要积极自信,充分表现出认识对方的热情。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介绍的语气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在长者和尊者面前,语气应谦恭平和;在平辈和同事面前,语气应明快亲切。

    (二)他人介绍

    他人介绍就是由第三方将你介绍给另一方。有时你很想认识某人,但又不方便去作自我介绍时,就可以找一个既认识自己也熟悉对方的第三方来作介绍。尤其是想结交上级领导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人物时,采用这种方式更容易建立信任感。

    他人作介绍时,作为被介绍者(年长者除外),一般应起立致意,主动问候对方,如“您好,认识您真高兴”“您好,久仰大名”等;若不方便起立,则要微笑欠身表示礼貌,介绍时双方可以握手,也可以行致意礼,还可交换名片。

    (三)为他人介绍

    社交中,为他人作介绍是常有的事。其目的是让朋友或宾客之间互相认识并帮助他们开始交谈。这就要求介绍者对双方的情况都要比较了解。

    1.介绍的仪态 介绍人应该站在两个被介绍人之间。 介绍时应该微笑着用自己的视线把另一方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手臂自然伸向被介绍者,切忌用食指指向某一方。

    2.介绍的顺序 在为他人作介绍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 一般来讲,介绍时应遵循“尊者先了解”的国际惯例,即先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先将主方介绍给客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所要介绍的双方符合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顺序时,应按照先职位再年龄、先年龄再性别的顺序来介绍。如要为一位年长的、职位低的女士和一位年轻的、职位高的男士作介绍时,就应该先把这位女士介绍给男士。

    如果是在一般的、非正式的场合进行介绍,则不必过于拘泥礼节,倘若大家又都是年轻人,就更应以自然、轻松、愉快为宗旨。介绍人只需说一句:“我来介绍一下。”然后作简单的介绍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讲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的规则。

    3.介绍的内容 介绍时应准确称呼,内容简明,一般包括尊称、单位、部门、职务、爱好等。还可对被介绍者的特定情况或其他个人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如:“李总,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下,这位是××集团的市场部经理刘丽小姐,她可是我们××集团的女中豪杰呢!”

    当然,评价要把握好尺度,切不可夸大其词,否则有阿谀奉承之嫌,可能会让双方都感到难堪。

    4.失误的处理 介绍时若突然忘记被介绍者的姓名或读错对方的姓名,不要因此中断介绍,应立即询问对方,并诚恳道歉,切不可信口开河,张冠李戴。如:“对不起,看我这记性,一下子想不起您的名字了”或“实在抱歉,能告诉我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怎么读吗?”

    (四)介绍时应注意的问题

    1.克服羞怯 人们初次相见,都有一种想要了解对方并想被对方重视的心理。 如果在初次见面时及时、简要地作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作介绍,对方会感到倍受重视,彼此之间就敞开了交流的大门;相反,见面后遮遮掩掩,自然就敲不开社交的大门。因此,克服羞怯心理,增强自信心,是自我介绍和作好介绍的第一步。

    2.注意繁简 社交时,由于交际的目的、要求不同,介绍的繁简程度也有所区别。 在某些情况下,只需讲清楚姓名、身份、目的、要求即可。有时介绍的内容就需要更加详细,需要说明被介绍者的经历、学历、性格、兴趣、爱好等。简要的介绍要精而简,详细的介绍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避免冗长,使听者厌烦,从而冲淡了主题。

    3.突出特点 介绍是人与人交往的第一座桥梁,陌生人可以通过介绍相互了解、彼此沟通,进而成为朋友。因此,介绍不仅是对基本情况的客观陈述,而且要突出被介绍者的特点,比如说明其籍贯、爱好等,这样会有利于彼此找到共同点,使交往顺利进行。

    二、称呼礼仪

    社交中,人们对称呼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谓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交际效果。得体的称呼是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重要砝码,可以缩短人们感情上的距离,融洽人们之间的关系,为深层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称呼的原则

    1.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 合乎礼节的称呼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方式。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现在常用“您”,如“您好”“请您”;“贵”,如“贵姓”“贵公司”;“老”,如“老王”“您老”等。在社交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绰号。

    2.尊崇原则 中国素有从大、从老、从高的心态。 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好;对有职务者,如副厂长、副校长等,在非正式场合,可省去“副”字,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3.适度原则 许多年轻人对长者往往称之为“师傅”,对诸如理发、餐饮等行业的资深服务人员和工矿企业中的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干部等就不能称为“师傅”。一般来说,在与多人打招呼时,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先女后男、先亲后疏为标准。

    (二)常用称呼方式

    社交中,称呼应当庄重、亲切、得体,以表示对称呼对象的尊重和友好。常用的称呼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一般称呼 这是最简单、最普遍、面对陌生人最常用的称呼方式。 对于男士,不论其年龄大小或婚否,可统称为“先生”。而对于女士,则要根据其婚姻状况,已婚的女士称“夫人”;未婚的女士称“小姐”;对不知婚姻状况或难以判断的,可直接称之为“女士”。

    在涉外交往中,对地位高的政府官员、外交使节、军队中的高级将领等,按照不同国家的习惯,可尊称为“阁下”,如“部长阁下”“总统阁下”等。

    2.职务称呼 对在公司或相应的工作单位有一定职务的交往对象,可以对方的职务相称。如“李经理”“王主任”“张校长”等。

    3.职称称呼 对在社会上拥有倍受尊重的学位、学术性职称、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可以以对方的职称相称,如“李博士”“王教授”“赵工(工程师)”等。

    4.职业称呼 对不同行业的交往对象,可直接以对方的职业相称。 如“李医生”“张律师”“王老师”“刘会计”等。

    5.姓名称呼 在一般性场合,彼此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可以直接称其姓名或姓氏。 如“刘××”“成××”“小曾”“老王”等。

    (三)称呼禁忌

    正确得体的称呼是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互表敬意、增进情感交流的工具。一旦称呼不当就会失敬于人、失礼于人,有时后果会不堪设想。因此,社交中一定要注意称呼的禁忌。

    1.避免使用错误的称呼 称呼对方时,因记不清熟人的姓名而张冠李戴或叫错对方的姓名,都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外国人的姓名,在发音和排列顺序上同中国人的姓名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没有听清楚或者没有把握,宁可多问对方几次,也不要贸然叫错。对被称呼者的年龄、辈分、婚否以及同其他人的关系不要轻易作出判断,如果出错,将会令双方都十分尴尬。

    2.避免使用易产生误会的称呼 不论是自称还是称呼他人,都要注意不要使用让对方产生误会的称呼。如中国人一向把配偶称为“爱人”,孩子昵称为“小鬼”;而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情人”,将“小鬼”理解为“鬼怪”“精灵”。如果弄错,就会南辕北辙、误会连连了。

    3.避免使用带有庸俗低级味道的称呼 在正式场合,不要使用低级、庸俗的称呼或用绰号做称呼,如“哥们儿”“姐们儿”“死党”等。社交场合,尤其要注意的是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能使用歧视性、侮辱性的称呼,如“老毛子”“黑鬼”等。

    三、握手礼仪

    握手礼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尊重。究其来源,是从人类摸手衍化而来的。古时候人们在战争或狩猎时,手中常常握有石块和棍棒等武器。陌生人相见,倘若无敌意,彼此就要把手中的东西放下,伸开手掌让对方摸摸掌心,以示自己手中没有武器。后来渐渐演变为两手相握的形式,一方面表示不向对方使用武力,另一方面表示愿意接受对方的友谊。

    1.握手的场合 聚散忧喜皆握手,应该握手的场合有:在你被介绍与他人认识时;与友人久别重逢时;社交场合突遇熟人时;迎接与送别客人时;与客户交易成功时;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时;对他人表示祝贺、感谢、鼓励和安慰时等。

    2.握手的姿势 握手时双脚立正,上身微向前倾,面带微笑,目视对方,大方伸出右手,虎口相对,手掌相握,适当用力,上下轻轻抖动3~5秒钟。

    3.握手的顺序 握手的顺序应根据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及宾主身份来确定,一般遵循“尊者先决定”的国际惯例,即握手的主动权掌握在“尊者”手中。具体体现是: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长辈与晚辈之间,长辈先伸手;女士与男士之间,女士先伸手;主人与客人见面时,主人先伸手;客人与主人道别时,客人先伸手。尤其要强调的是,在公务场合握手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双方的身份、地位,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则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年龄和性别。例如,一位年长的、职位低的女士与一位年轻的、职位高的男士的握手,在公务场合中,应该是男士先伸手,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则应该是这位女士先伸手。

    4.握手的力度 握手的力度要适中,稍许用力即可。 握得太紧或太猛,给人过分热情或故意示威之嫌;握得太柔软或伸而不握,给人缺乏热忱或敷衍之感。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力度,也能传达不同的心意。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握手的力度可稍微大些;对异性或初次见面的朋友,则千万不可用力过猛。

    5.握手的时间 初次见面时,握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 ~5 秒钟,尤其与异性握手时间不宜过长,即使是与同性握手时间也不宜太久,以免对方“欲罢不能”。老朋友或关系亲近的人握手,可以边握手边问候,甚至双手较长时间地握在一起,但也不要超过20秒钟。

    6.握手的用语 握手时通常伴有特定的语言,常见的有:“您好”“欢迎光临”“见到您真高兴”“恭喜您”“感谢您”“有失远迎,请多谅解”“照顾不周,请多包涵”“祝您好运”等。

    7.握手的禁忌 握手的禁忌有如下四种。

    (1)忌东张西望。握手时目光应热情地注视对方,不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除了年老体弱者和残疾人可以坐着行握手礼外,其他人都应站立行礼。

    (2)忌左手相握。单手相握时,应伸出右手与对方相握,左手自然下垂,不可插在口袋里或插在腰间。对于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来说,左手是不洁之手,切不可用左手与之相握。

    (3)忌交叉相握。多人在场时最好按顺序一一相握,不能交叉握手。也不能用两只手分别与不同的人握手。

    (4)忌脏手相握。如果由于手湿、手脏或手部有残疾不能行握手礼时,应说明原因并道歉。戴着手套与人握手是失礼的行为,应脱掉后与对方相握,但女士穿礼服时的装饰性手套和军人执行公务时的手套除外。

    四、致意礼仪

    致意是见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也是在不宜多谈的场合,相识的友人之间用无声的动作语言相互表示友好尊重的一种问候礼节。

    (一)致意的原则

    1.把握距离 致意是一种无声的问候,因此向对方致意的距离不能太远,以2 ~5 米为宜;有时相遇者侧身而过时,施礼者在用非语言信号致意的同时,也可加上“您好!”“早上好!”等问候语,使致意增加亲密感,受礼者应用同样的方式以示答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