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快乐合群的孩子最受欢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生活中,有不少孩子不善交际,不会交际,甚至害怕交际,有的到了成年,还视交际如险滩,迟迟不敢把脚步迈出去。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技术,85%靠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那么,怎样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这就成为父母很重要的一课。

    让孩子学会倾听,这很重要

    倾听是一种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在人际交往中,让孩子学会倾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社会学家兰金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相当重要。

    玛丽是爱丽丝见到的最受欢迎的女士之一。她总能受到别人的邀请,参加一些聚会或共进晚餐。

    一天晚上,爱丽丝碰巧到一个朋友家参加一次小型社交活动。她发现玛丽和一个帅气的男孩坐在一个角落里。出于好奇,爱丽丝远远地注意了一段时间。爱丽丝发现那位年轻男士一直在说,而玛丽好像一句话也没说。她只是有时笑一笑,点一点头,仅此而已。几小时后,她们起身,谢过男女主人,走了。

    第二天,爱丽丝见到玛丽时禁不住问道:

    “昨天晚上我看见你和一个帅气的男孩在一起。他好像完全被你吸引住了。你怎么抓住她的注意力的?”

    “很简单。”玛丽说,“男主人把他介绍给我,我只对他说:‘你的皮肤晒得真漂亮,在冬季也这么漂亮,是怎么做的?你去哪儿呢?阿卡普尔科还是夏威夷?’”

    “夏威夷。”他说,“夏威夷永远都风景如画。”

    “你能把一切都告诉我吗?”我说。

    “当然。”他回答。我们就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接下去的两个小时他一直在谈夏威夷。

    “今天早晨,那个男士打电话给我,说他很喜欢我陪他。他说很想再见到我,因为我是最有意思的谈伴。但说实话,我整个晚上没说几句话。”

    看出玛丽受欢迎的秘诀了吗?很简单,玛丽只是让那个男士谈自己。她对每个人都这样——对他人说:“请告诉我这一切。”这足以让一般人激动好几个小时。人们喜欢玛丽就因为她注意倾听他们的话。

    可见,倾听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赢得良好关系的金钥匙。孩子要与人融洽相处,流畅地交流,必须要先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理解和沟通。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将有益于孩子的一生。

    教孩子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讲话

    刘明是一个思维灵活、心直口快的孩子,在班会上及与别人谈话时,总是抢先发言。当别人在说话时,他常常打断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他不是举手打断,而是直接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大声发表言论。

    他对自己常常打断别人的讲话这一行为并没有丝毫悔意,反而觉得自己的话能给发言的同学以启发,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且一定要说出来。不管这时别的同学是否在陈述个人的观点,都要为他“让路”。

    一开始,多数同学不愿意去直接批评刘明的这一做法,对他这种做法并没有过多介意。可时间一长,同学们对他就有看法了,有的甚至不愿意与他过多来往。

    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这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一个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朋友的。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懂得语言交往的基本规则,当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耐心去听,不随便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话,和别人对话时要懂得一问一答。

    妈妈要树立倾听的榜样

    很多时候,孩子在陈述事情时,我们首先就打断了孩子的陈述,我们自身没有做到耐心倾听这一点,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倾听者,这样,孩子就会效仿我们的行为,以为插话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会倾听,我们就要率先示范,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在孩子向我们陈述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打断他,不要急着批评他,听孩子说完,听孩子辩解,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微笑的孩子最可爱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一个微笑更能打动人的了。凡是经常面带微笑的人,往往能将别人吸引住,使人感到愉快。

    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加州一位6岁的小女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一个陌生的路人,陌生人一下子给了她4万美元的现款。

    一个女孩突然得到这么大金额的馈赠,消息一经传出,整个加州都为之疯狂骚动起来。

    记者纷纷找上门,访问这个小女孩:“小妹妹,你在路上遇到的那位陌生人,你真不认识他么?他是你的一位远房亲戚吗?他为什么给你那么多钱?4万美元,那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啊!那位给你钱的先生,他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小女孩露出甜美的微笑,回答说:“不,我不认识他,他也不是我的什么远房亲戚,我想……他脑子应该也没有问题!为什么给我这么多钱,我也不知道啊……”尽管记者用尽一切方法追问,仍然无法探出个究竟。

    这位小女孩努力地想了又想,大约过了十分钟,她若有所悟地告诉父亲:“就在那一天,我刚好在外面玩,在路上碰到那个人,当时我对他笑了笑,就只是这样啊!”

    父亲接着问:“那么,对方有没有说什么话呢?”小女孩想了想,答道:“他好像说了句‘你天使般的微笑,化解了我多年的苦闷!’爸爸,什么是苦闷啊?”

    原来那个路人是一个富豪,一个不是很快乐的有钱人。他脸上的表情一直是非常冷酷而严肃的,整个小镇根本没有人敢对他笑。他偶然遇到这个小女孩,对他露出了真诚的微笑,使他心中不自觉地温暖了起来,让他尘封了不知多少年的心扉打开了。

    于是,富豪决定给予小女孩4万美元,这是他对那时候他所拥有的那种感觉定出的价格。

    微笑是人类面孔上最动人的一种表情,是社会生活中美好而无声的语言,它来源于心地的善良、宽容和无私,表现的是一种坦荡和大度。一旦你学会了阳光灿烂的微笑,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从此就会变得更加轻松,而人们也喜欢享受你那阳光灿烂的微笑。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一个微笑面对生活的孩子,总是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国外教育学家多罗茜·洛·诺尔特曾说: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由此可知,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微笑之中,他自然也就学会了微笑。当孩子学会了微笑,也就懂得了生活的意义。

    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微笑。微笑是善良的表现,微笑是真诚的流露,微笑是沟通人们心灵的调和剂。当家长们懂得了微笑的重要性后,就要认真学习微笑,正确使用微笑,用微笑对待孩子,并且教孩子学会微笑,以此来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学会对孩子微笑

    孩子们需要微笑。他们的心地单纯,就像晶莹剔透的美玉。他们喜欢笑,也希望周围的人们给他们以微笑。在他们的世界里,微笑就是阳光和雨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父母的微笑能够带给孩子力量与信心。无言的微笑传达着一份信任与理解,蕴含着一种真诚与关爱,代表了一份支持与赞许,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也会带着微笑面对现实多彩的生活,无论感到愉悦还是失意,无论人生之路平坦还是坎坷,无论学业(事业)成功还是失败,相信孩子们只要心怀微笑,便能平和地直面生活。所以,作为父母,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多用微笑来面对自己的孩子。

    教孩子用微笑面对生活

    百货店里,有个穷苦的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男孩在转悠。她们走到一架快速照相机旁,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让我照一张相吧。”妈妈弯下腰,把孩子额前的头发拢在一边,很慈祥地说:“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来说:“可是,妈妈,我仍然会面带微笑的。”

    相信每人读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被小男孩所感动。人生在世,痛苦和挫折在所难免,我们应教会孩子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用微笑去面对每个人每件事,他们就会看到阳光灿烂,迎接他们的也会是一路的欢声笑语。

    鼓励孩子多多与人交往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未来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

    与人交往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具有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品质。

    交往是让孩子适应社会、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才能尽早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小强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聪明大胆、活泼又有主见,深得父母的宠爱,在家俨然是个小霸王的模样。在与同伴交往的时候,小强也显得非常霸道、任性,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与同伴发生争吵。因此许多孩子都不愿与他交往,家长为此很苦恼。后来,老师积极引导家长转变家教行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合理调整和伙伴之间的相互行为关系,使孩子充分体验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后来,小强交到了许多朋友,快乐与自信又回到了脸上。

    交往是孩子融入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亲近的同学、伙伴建立友谊,有利于孩子相互学习社会知识、体验社会情绪,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通过自由平等的同伴交往,孩子能够发展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功能越发显得重要,父母必须重视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怎样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培养孩子生存能力,这是父母很重要的一课。

    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技能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莱金·菲利普斯认为,许多孩子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技能。比如:友好地与同伴交谈,用别人喜欢的名称招呼他人;理解同伴的兴趣和爱好,既能服从别人的兴趣,但又不盲从;乐于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伴;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愉快地与同伴合作等。

    李华今年8岁了,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由于某种原因他比同龄的小朋友晚入学一年。入学后,李华没有朋友,就连他的同桌小强也不愿意理他,还经常欺负他。

    李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爸爸,爸爸问他:“小强为什么不愿意理你呢?”

    “他说我很笨,所以晚上一年学,还告诉其他同学不要理我。”李华告诉爸爸。

    “那你就好好读书,每门功课都要比他们好,让老师也说你好,他们就不会不理你了。”爸爸说道。

    李华听了爸爸的话,非常用心地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这让同学们都很吃惊。渐渐的,他们都不说李华笨了。

    可是,小强还是经常欺负李华,有一次竟然打了他。李华很难过,告诉了爸爸。

    “小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能和爸爸说说吗?”爸爸问李华。

    “他学习不用功,经常在学校里捣乱,上课也不好好听讲,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什么都不会。”李华说道。

    “噢,那你想过在学习中帮助小强吗?”爸爸问。

    “我为什么要帮他,他总是欺负我!”李华不解地说。

    “要想不让他再欺负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变成你的朋友,你觉得呢?”

    李华想了一会儿,对爸爸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好,相信你们会成为好朋友的!”爸爸高兴地说。

    后来,李华果然主动去帮助小强了。起初小强还有点迟疑,但看到李华是真心想帮助自己,便愉快地接受了帮助。过了一段时间,小强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李华和小强也成为最好的朋友。

    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很注意创造条件让孩子得到多方面的交往机会,他让男孩子们全部到非教会学校读书,使他们能与各种背景的人接触,扩大视野,后来,他的4个儿子全部考进了哈佛大学,成为社会杰出人士。

    孩子自己的圈子毕竟是有限的,父母要为孩子多提供交往的机会,以增长孩子的见识,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为孩子将来步入五彩缤纷的社会奠定必要的基础。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请邻居的孩子到家里来玩,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住在一起,请好友的孩子在自己家住几天等。给孩子创造一些与人交往共处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就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冲突

    放学回家后,爸爸发现儿子不太高兴,于是问他:“怎么了,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吗?”

    “没有什么。”儿子回答说。

    “那我怎么发现你不开心呢?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爸爸接着问。

    “我说过没什么了,爸爸你别管了。”儿子一边说,一边朝爸爸挥了挥手。

    这时,爸爸发现儿子的胳膊上有条伤痕,不禁吃了一惊,急忙抓住他的胳膊,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快告诉爸爸。”

    儿子一看瞒不过爸爸,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原来班上有个同学特别霸道,经常欺负他,有几次还动手打了他。听到这种情况,爸爸十分恼怒,对儿子说:“别人老欺负你,你应该还手。”

    妈妈听到了爸爸的话,不解地说:“还手干什么,打架吗?哪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打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爸爸说:“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这么老让人欺负?”

    妈妈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总之不能鼓励孩子动手打架,再说,要是孩子打不过别人,怎么办?”

    听着爸爸妈妈的争执,儿子默默地回到了自己房间。

    打架、吵架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家长不能以自身的好恶、道德观来判断孩子间的是非对错,切忌以“不吃亏”教育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

    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所以,当孩子遇到交往矛盾与问题时,应该让孩子迎着问题,自己去主动交涉。然而,有些父母一见孩子之间产生了矛盾,便立即介入去平息“风波”,替孩子处理矛盾,这样很难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其实,孩子交往中时常会出现矛盾,家长不必急于介入,有了矛盾,孩子们往往能自己解决的。父母要鼓励和启发孩子们动脑筋解决矛盾,这对锻炼孩子明辨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幽默感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通过幽默的表达,可以舒缓紧张情绪,更能营造出快乐的气氛。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往往比不具幽默感的人更受到大家的喜欢。

    著名幽默家克瑞格·威尔森曾经说过:“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幽默是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没有它,就没有我五彩缤纷的童年,也没有我充满欢声笑语、幸福无限的家庭。”事实确实如此,幽默感是一个人最具智慧的体现。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你会感到非常轻松而且愉快。

    然而,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幽默感并没有给予重视。他们认为,幽默是成年人的事,孩子有无幽默感是无所谓的,其实不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孩子因富有幽默感而经常开怀大笑时,不仅会增强肠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会使孩子心胸开阔、富有朝气、思维活跃、头脑敏捷,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痛苦,更开心地生活。

    有位9岁的小女孩没有被邀请参加学校举办的圣诞节舞会,当妈妈问她是否心情不好时,她故作风趣轻松地说:“噢,天哪!太可怜了!我不得不退掉特别设计的衣服,回掉预约的高级轿车!”

    幽默感能让孩子自如地应对生活中遭遇的烦恼,可以使他们在尴尬的处境中不失面子,可以使他们对付愤怒情绪、委婉地表达难以出口的意思。具有幽默感的孩子通常很乐观,在生活中不断地制造欢笑,让周围的人感到轻松愉快,自己也会富有成就感和自信。这样的孩子,也容易获得友谊。

    列宁说:“幽默,是人的一种优美的品质。”孩子们是最富有幽默天赋的,他们的幽默是最自然、最纯真、最坦率、最美好的人类语言。只是这种天赋需要细心的父母们用心去发现、体会,并激发孩子幽默的潜质。因此,父母要在点滴的生活中给予孩子幽默的熏陶,注重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教会孩子幽默,也就教会了他快乐的本领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做有幽默感的父母

    父母首先应该是幽默的人。幽默感有先天的成分,不过后天的培养更加重要。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潜移默化中,父母的许多特点在孩子身上都会得到再现。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因为她没有骂人。”

    如果类似这样的对话在你的家中经常出现,那么,你家庭的气氛就比较活跃、轻松,孩子也变得更加幽默了。

    父母的幽默,能起到说教无法比拟的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增加他在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指数。比如父母夸张的笑脸和动作,和孩子捉迷藏时突然伸出躲在门后的脑袋,或是对孩子的“杰作”发出夸张的叫喊和表情,都会令孩子兴奋不已。

    多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让孩子在不断的熏陶中逐渐培养起幽默感,孩子听多了幽默故事,自然能够模仿、吸收幽默故事中的幽默因子,也会逐渐变得幽默起来。

    有位母亲常常给儿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一天,丈夫因单位加班,夜里很晚才回来。丈夫问她儿子几点睡的,她说:“晚上9点就睡了。睡前我给他讲了一个笑话:馒头和面条打仗,馒头被面条狠狠地打了一顿,打得遍体鳞伤。馒头心想,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报仇。一天馒头看见方便面了,不分青红皂白地痛打了一顿方便面,方便面带着哭腔说:‘我俩无冤无仇,你干吗要打我呀?’馒头气呼呼地说:‘你以为你烫了发,我就不认识你了?’”

    丈夫听到这儿,哈哈大笑,把儿子笑醒了。只见他穿着小内裤从他的房间跑来,爸爸说:“臭小子,你以为你不穿外衣我就不认识你了?”儿子睁着睡意朦胧的眼睛,看着刚涂上生眉液的爸爸说:“您以为您涂了生眉液我就不认识您了?”

    让孩子热爱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无处没有幽默,只是缺乏发现幽默的眼睛。引导孩子用心去观察、感悟生活,培养对事物的洞察力,用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不因循守旧,是提高幽默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质,辅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才能使人们产生幽默轻松的感觉。

    让孩子懂得基本的文明礼貌

    我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貌代表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尤其在当今社会,当你具备了很好的礼貌习惯,掌握了相应的礼仪知识后,你做事就很顺利,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如果你没有很好的礼貌习惯,你就会被别人视为缺乏修养而排斥,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自己也得不到丝毫的好处。

    某高校的一批应届毕业生,被导师带到北京某实验室里参观实习。他们坐在会议室里,等待实验室王科长的到来。这时,有位实验室的服务人员来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漠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还问:“有矿泉水吗?天太热了。”

    服务人员回答说:“真抱歉,刚刚用完。”

    学生们顿时怨声一片。

    只有轮到一个叫潘杰的学生时,他轻声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

    这个服务人员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因为这是她当时听到的唯一的一句感谢话。

    这时候,王科长走进来和大家打招呼,可能大家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竟没有一个人回应,王科长也感到有点尴尬。潘杰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起手来,由于掌声不齐,显得有些零乱。

    王科长挥了挥手说:“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平时这些事一般都是由办公室负责接待,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非常要好,所以这次我亲自来给大家讲一些有关的情况。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秘书,请你去拿一些我们实验室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作个纪念。”

    接下来,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坐在那里,一个个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王科长双手递过来的纪念手册。

    王科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走到潘杰面前时,已经快要没有耐心了。

    就在这时,潘杰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接过纪念手册,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

    王科长闻听此言,不觉眼前一亮,用手拍了拍潘杰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

    潘杰很礼貌地回答了自己的姓名,王科长点头微笑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早已汗颜的导师看到此情景,才微微松了一口气。

    两个月后,在毕业生的去向表上,潘杰的去向栏里赫然写着这个实验室的名字。有几位颇感不满的同学找到导师问:“潘杰的学习成绩最多算是中等,凭什么选他而没选我们?”

    导师看了看这几张因为年轻而趾高气扬的脸,笑道:“潘杰是人家实验室点名来要的。其实,你们的机会不仅是完全一样的,而且你们的成绩还比潘杰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礼貌便是重要的一课。”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心理学家认为,礼貌归根到底是习惯的问题。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不懂礼貌的大人,而不懂礼貌会使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同事的尊重和友好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所以说,要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父母就应教孩子从小懂礼貌、讲文明。

    教育孩子文明礼貌是做人处事的起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可见,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把文明礼貌看得很重。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却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自由的社会,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也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文明礼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证”,是孩子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孩子的文明礼仪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很难了。只要家长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就一定能够培养出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妈妈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良好的行为举止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

    小薇是个有礼貌的小女孩,总是把“您好”、“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挂在嘴边。邻居都夸她是个好孩子,在学校她还获得了“文明礼貌小标兵”的荣誉称号。小薇之所以如此懂文明礼貌,跟妈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小薇的妈妈是商场的售货员,自身的文明素质比较高,所以从小对小薇文明礼貌方面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妈妈的影响下,小薇才成了一个人见人夸的讲文明的小姑娘。

    孩子的礼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孩子天生喜欢模仿别人,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对待别人要有礼貌。

    教孩子待客之道

    生活中,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打扰来访的客人,一般都会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这样做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静,但是却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而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也伤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家里一来客人,他就会自动躲到旁边去。所以,父母要试着让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礼貌待客。如亲友来访时,听到敲门声要说“请进”;见了亲友按称谓主动亲切问好;拿出点心、水果等热情地请客人吃,不应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或独自去吃;当大人谈话时,小孩不应随便插话;小客人来时,应主动拿出玩具和小客人玩;共同进餐的人未完全入席前不得动餐具自己先吃;客人离开时要说“再见”,并欢迎客人再来。

    丰子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好父亲。他有个儿子叫丰陈宝。丰陈宝小时候特别怕生人,在客人面前显得不太礼貌。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到上海为开明书店赶一项编辑工作,把十三四岁的小陈宝也带了去,想让小陈宝帮着抄抄写写。有一天,来了一个小陈宝不认识的客人,这位客人同丰子恺先生谈了好长时间,小陈宝一直没有与客人去打招呼。客人与丰子恺先生谈完后,就过来与小陈宝打招呼、告别。这下小陈宝可愣住了,他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

    丰子恺先生送走客人后,语重心长地对小陈宝说:“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可以不理睬人家呢?”后来,丰子恺先生一直非常注重小陈宝的礼貌教育。他告诉小陈宝,客人来了,应该为客人端茶、盛饭,而且一定要用双手捧上,这样表示恭敬。他还风趣地打比方说:“如果用一只手端茶送饭,就好像皇上对臣子赏赐,更像是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

    丰子恺先生还教育小陈宝说:“客人送你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了小陈宝的心中,后来,小陈宝果然成为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

    学会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建立在真诚与尊重的基础上,孩子也是一样。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想被人承认、想受人尊重的欲望。”渴望受人喜爱、受人尊敬、受人崇拜,这是人类天生的本性。但是,有取必有予,我们希望获得些什么,也就必须首先付出些什么。

    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时,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时,镜子里的人也会冲你大喊大叫。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只有做到尊重他人,自己才会受到他人的好评和尊重。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是绝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

    一个颇有名望的美国富商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形同瘦骨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不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富商为什么又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因为富商明白,这个年轻人更需要自尊,而不是施舍。

    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

    富商万万也没有想到,两年前一句普通的话竟能使一个自卑的人树立了自尊心,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一个自以为一无是处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终于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不难想象,这位富商当初即使给年轻人很多钱,如果没有那一句尊重鼓励的话,年轻人也断不会出现人生的剧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如果你不能满足他人的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需要,那么他人肯定不愿意与你相处。一句古语说得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只有尊敬别人才能换来别人对你的尊敬,只有互相尊敬才能互相受益。

    有位妈妈是高级工程师,她经常在小区里碰到一位收废品的外地人,每次她都微笑着跟这位外地人打招呼。外地人有些受宠若惊,因为小区里住的都是这个城市的精英人群,很多人对他视而不见,而这位女士是唯一一个主动跟他打招呼的人。孩子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其他人都不理这位收废品的叔叔呢?”妈妈说:“因为有些人认为自己的身份比他高贵。”孩子接着问:“那妈妈认为自己的身份不比叔叔高贵吗?”妈妈说:“是的,我们都是平等的。这位叔叔收废品是在工作,妈妈做工程师也是在工作,我们都是工作者,所以我们是平等的。”妈妈接着说:“如果我们的条件比别人好,那么我们要尊重别人,不能瞧不起他们;如果我们的条件比别人差,那么我们要尊重自己,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你明白吗?”孩子点点头。

    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尊重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尊和尊重别人。“人不如己,尊重别人;己不如人,尊重自己。”无论身处何位,尊重别人与自我尊重一样重要。所以,与人交往,不论对方的地位高低、身份如何、相貌怎样,都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使人感到他在你的心目中是受欢迎的,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进而产生愉悦。

    尊重别人这种品德,并不是天生获得的,它是良好的教育的结果。生活中,不少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可能是没有学会尊重,也可能没有体验过被尊重,这是家庭教育的缺陷,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只要认真培养,你的孩子也一定能学会尊重别人。

    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要从关心孩子入手,只有受到尊重、关心、爱护的孩子才能尊重、关心、爱护周围的人。父母在与孩子交往中,要把孩子当人看,尊重他,不能任意摆布或训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孩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遇到问题换个角度去想想,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当孩子从父母的尊重、爱护中找到自信、自身价值的时候,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为孩子树立榜样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父母本身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生活中,父母与他人交往中的行为、态度和方法,或多或少会渗透到孩子的言行中去。父母身体力行地尊重别人,替别人设想,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学习。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对自己的长辈是否尊重,是否孝敬;对长辈是否使用尊称;与人谈话时,是否放下手中的活,微笑地注视着对方,认真聆听对方说话而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是否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或给人起绰号等,如果父母时时注意,处处作表率,这种无声的教育就会影响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曾经有一个男孩,满口脏话,经常欺负女生,甚至对女老师也不恭,他的母亲也多次来校向老师哭诉,这孩子如何对她无礼。虽经老师教育,但收效甚微。看他的样子,瘦瘦弱弱,并不是那种天生一副野蛮相的孩子。原因究竟在哪里?直到有一天老师去家访时才恍然大悟。那天开门迎接老师的是他的父亲,老师便随口问了声孩子的母亲在哪里,他的父亲则轻蔑地说:“还瘫在床上呢,死猪婆!”父亲如此当着孩子的面而且不顾有外人在场侮辱自己的妻子,怎么可能在孩子心中树起母亲崇高神圣的形象呢?孩子又怎么能很好地去尊重他周围的女性呢?老师愤怒至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了他的父亲,这位父亲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感到惭愧和后悔,向妻子道了歉,后来学会了尊重妻子。这个孩子的毛病也慢慢改掉了。

    引导孩子尊重他人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少孩子喜欢叫别人的外号,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孩子这样做,有时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只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他们并没有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会伤害别人的心灵。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要平静地与孩子谈谈,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要让孩子设身处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时的感觉,要让孩子知道,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指真心诚意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体谅他人,对不幸者持关心、爱护态度的一种情感。心理学认为:同情别人的行为,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而且是人必备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娇生惯养的现象,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养尊处优,因而往往缺乏应有的同情心。

    一位幼儿园老师叫来自己4岁的儿子问道:“如果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刚好你正在吃早点,你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说:“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回答得十分干脆。妈妈又劝说道:“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然答道:“他活该!”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其实,这正和家长自身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如果希望孩子更加关心和爱护别人,长大后具有爱心和责任心,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品德行为至关重要。

    在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一位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了自己的家门,父母看到孩子的这种行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严肃、耐心地启发这个孩子:“对于流浪者来说,他们尽管穿着邋遢,然而同样享有人的尊严。”父母的教育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可能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情感的一种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那位受自己侮辱的流浪者来家中做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表示支持。

    同情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感情,也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同情、相互关心,家庭才会充满温馨和关爱,社会才能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大集体。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过:对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同情,是对品行端正的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证。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孩子会更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

    有一个下雨天,爸爸去接儿子放学,碰见一个小同学没打雨伞,在雨中淋着。于是爸爸对儿子说:“你看,这个同学没带雨伞,如果是你,此时你最希望怎样?”儿子想了想,二话没说跑过去和这个小同学一起打雨伞往前走去。过了一会儿,这个同学的妈妈来接他。看到孩子没淋在雨中,非常感谢地和男孩打招呼:“你们是一个班的吗?”她的孩子带有感激地抢先回答说:“不是,我们不认识。”她的妈妈对男孩说:“谢谢你!小朋友。”同时,对乐于助人的父子俩报以感激的一笑!回家后,爸爸问孩子:“今天做了件好事,感觉如何?”儿子用稚嫩的语言说:“我很快乐!我以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还要继续去做。”

    孩子的同情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痛苦的关心和安慰。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发展,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同情心的培养需要从童年开始,因为如果在童年时代没有受到善良情感的教育,以后就再也不能在他们身上培养起这种情感。儿童一旦失去这样的时机和教育,其童心就可能走向邪恶。”因此,家长要重视孩子同情心的培养。

    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

    所谓分享,就是指个体与别人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它是与独占和争抢行为相对立的,不仅包括对物质和金钱等有形东西的分享,还包括对思想、情绪、情感等精神产品的分享,甚至还有对义务和责任的分担。分享是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需要获得的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也是每个人需要具备的一种美德。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把痛苦向一万个人诉说,那就只剩下万分之一的痛苦;把快乐与一万个人分享,那就将得到一万份的快乐。”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揭示了学会分享的重要性。

    有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

    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这位长老却终于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打九个洞就好了。

    由于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规定。

    然而,当长老在打第二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上帝听了,就跟天使说,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

    第三个洞开始,长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都是一杆进洞。

    长老感到莫名的兴奋,到打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因为打得太神乎其技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九个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惩罚在哪里?”

    上帝只是笑而不答。

    打完十八洞,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把长老乐坏了。

    天使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您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笑着说:“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天使恍然大悟。

    分享是人生的一种乐趣。生命中总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有人来一同分享的。只有学会分享,才能得到快乐;只有学会分享,才能得到幸福。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

    学会分享是孩子成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拥有相对特殊的地位。从小在相对封闭的、受到严密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无形中形成了自私、专横、独占等不良的情感。他们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体会不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显然,分享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孩子的分享行为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逐渐形成的。正因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孩子的分享品质。

    周建国和刘明是同一学校的同班同学,同时他们又是邻居。最近,刘明的妈妈发现每次孩子回家都闷闷不乐,妈妈就问刘明怎么了?刘明说班上的同学都不和我玩,大家都喜欢和周建国玩。

    妈妈问刘明:“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和周建国玩呢?”

    刘明想了想说:“周建国让大家一起和他玩新买的玩具。”

    “那妈妈给你买的玩具你和大家一起玩了吗?”妈妈又问道。

    刘明说:“我怕别人把玩具弄坏了。”

    妈妈耐心地说:“孩子,妈妈给你买的玩具你自己玩也会坏啊,但是如果你和大家一起玩不是更有意思吗?”

    刘明眨了眨眼睛,心有所悟地说:“知道了,妈妈,我以后会和别人一起玩的。”

    刘明妈妈称赞道:“明白就好,有玩具大家一起分享才有更多的快乐啊!”

    果然,刘明听了妈妈的话后,朋友越来越多,自己再也不会感到寂寞和不快乐了。

    分享是孩子获取快乐的途径。一个乐于分享的孩子,很自然地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加受欢迎。孩子可以从分享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将来形成健全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会分享是孩子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孩子将来能否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孩子从小就有分享的意识,经常有分享的行为,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看到了分享给别人带来的愉悦,孩子慢慢地就能理解分享的真正含义,学会发自内心的分享,成为一个乐于分享、习惯分享的人。

    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是互利

    孩子的心理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分享是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和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很快乐。

    吴迪的班级开设了“图书角”,老师号召同学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和同学们交换阅读,分享图书资源。可是放学回家后,吴迪却一脸的不高兴。爸爸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看到有个同学拿了一本《格林童话》,他很想看,可他又怕交换图书后,同学将他的书弄坏,所以就没有换到。爸爸知道原因后,和蔼地对吴迪说:“交换的图书几天后就换回来了,即使损坏了也没关系,可以再买。但是自己不付出,不与他人分享,自己也得不到分享的乐趣。”在爸爸的鼓励下,吴迪决定明天就把自己的《小王子》拿去交换,换他喜欢的图书。第二天放学后,吴迪高高兴兴地把他喜欢的图书换回来了。

    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家长对孩子的爱无可厚非,但这种爱如果不予以正确的引导,会导致孩子认为好的东西都理所当然地属于自己,同时容易产生自私的心理。因此,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是给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小艾最爱吃鸡翅。每当家里做鸡翅的时候,奶奶总是习惯性地把一盘鸡翅放在她的跟前。时间久了,小艾就自认为那盘菜是为她一个人准备的,竟然把菜盘放到了自己的眼皮底下,并且不让别人动。

    妈妈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就假装对女儿说:“那个菜肯定很难吃,是吧?”小艾一听,着急了,“不是的,很好吃。”

    妈妈摇摇头说:“我们都不相信啊。我们又没有吃,肯定是很难吃的。”

    小艾连忙把盘子推到大家面前,说:“你们都尝尝看,很好吃的。”

    看到全家人都吃了后,小艾就问:“很好吃是不是?”

    这时候,妈妈就告诉女儿:“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才能知道好吃还是不好吃,是不是?”

    小艾点了点头,主动把盘子端到每个人面前,让大家一起吃。

    全家人都纷纷竖起拇指说:“小艾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后来,小艾吃饭的时候,再也没有发生过把菜盘抢走的事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