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一些好品质需要妈妈帮忙养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培养孩子方面,许多家长总存在误区,更多地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品行道德的培养,其实,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贝戈尔博士指出:“优良品格是个人思想和行动遵守社会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一个人人性中利他特性的表现,教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所以,家长们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帮孩子养成优良的品格,为孩子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孩子习惯孝敬父母

    在中国古代,曾有一个叫“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他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儿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了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在夸奖黄香。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可以说,以孝敬长辈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部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孩子,全然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全然不懂得孝道的意义。在有些独生子女家庭里,谁孝敬谁甚至出现了颠倒的现象,难怪有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

    曾经有一位母亲,每次给孩子做鱼,她都只吃鱼头,而给孩子吃鱼身。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在餐桌上主动给妈妈夹了一个鱼头,然后说:“我知道妈妈最喜欢吃鱼头了。”客人们面面相觑,妈妈背着人流下了眼泪,觉得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孩子居然会认为她喜欢吃鱼头,而不知道父母是因为照顾孩子的营养把鱼身让给他吃而自己吃鱼头。

    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能够有孝心,满腔赤诚地善待子女,以为能够浇灌出一颗孝心,但结果常常不见发芽,孩子并不领情,更别提回报了,自然让父母心寒不已。忽略“孝心”教育,孩子会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对其健康成长危害极大。这是家教的一大失误,也是孩子产生“不孝之举”的最重要根源。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父亲到儿子家去小住了几天,临走的时候,儿子给自己的父亲一些钱,当他把父亲送出门时,他自己的儿子便认真地说:“爸爸,以后不要再给爷爷钱了,你把钱都给了爷爷,我们自己都没有得用了。”看着儿子那认真的样子,这位年轻父亲的心顿时凉了半截:这难道就是自己将来老有所靠的儿子吗?

    为了教育孩子,这位父亲将儿子拥在怀里,认真地问他:“谁最关心你?谁对你最好?”“爸爸妈妈呗!”“将来爸爸妈妈老了,挣不到钱了,你给不给爸爸妈妈用?”“当然要给!”“这就对了,爸爸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也像我们关心你一样地关心爱护我,辛辛苦苦地种地挣钱,送爸爸上学念书。现在他们都老了,我该不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该不该给他们钱用啊?”“该!”

    其实,孝敬父母不是单一的习惯问题,它也体现出一个孩子能否关心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作为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一个孩子连最基本的孝敬父母都做不到,以后是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让孩子体会父母养育之艰辛

    让孩子了解父母给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换来的,要百倍珍惜,并要有感激之情。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孩子对父母付出的辛劳越了解,才越会从心底里相信和敬重父母,才会真正想着去孝敬父母。

    吉林省九台市有一对农民夫妇,养了5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老二回忆说,当时家里困难,他们几个只能带点儿玉米面干粮去上学。有一天他走在路上发现自己忘记带东西,就回家去取。到家后看到妈妈正在舔他刚才喝过粥的碗!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带的干粮是家里仅有的吃的,就把干粮拿出来让妈妈吃,他说:“我不去上学了,我要在家帮你干活、挣钱。”但妈妈却说:“孩子,咱们家砸锅卖铁都要供你们上学!”后来,老二研究生毕业,当了工程师,并且把父母接到长春去安度晚年。

    让孩子多做事、多承担家庭责任

    教育孩子尽早学会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可以使孩子从中体验父母的辛苦,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家庭责任感、义务感,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该为他们多做事。

    小倩今年10岁了,爸爸妈妈对她宠爱有加,小倩虽然很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却不知道去心疼他们。每天晚上,爸爸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小倩还硬要父母陪她玩“骑大马”,边玩还边催促着做晚饭。

    小倩的爸妈经常为此而感到伤神。他们也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宠爱让小倩丧失了孝敬父母的意识。

    于是,小倩的爸妈决定:从生活小事做起,培养小倩的这种意识。

    有一次,小倩来了兴趣,要尝试自己洗碗筷。若放在以前,妈妈是不会答应的,可是,这一次妈妈痛快地答应了小倩。第一次洗碗筷,小倩感到十分费劲,力气大了,怕碗碟破碎,力气小了,怕洗不干净。

    小倩这时问妈妈说:“妈妈,你平时刷锅洗碗也这么累吗?”妈妈说:“虽然我力气要比你大些,不过每次洗那么脏的碗筷,也是很累的。”小倩听完后,想了想说:“妈妈,我现在长大了,以后我来洗家里的碗筷吧。”

    妈妈听了小倩的话,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并立即夸奖小倩说:“女儿懂事了,知道心疼妈妈了。”听了妈妈的夸奖,小倩高兴地笑了。从此以后,小倩变得懂事多了,知道主动帮爸爸妈妈承担一些家务。对于自己的爸爸妈妈,小倩也懂得关心与体贴了。

    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模仿力与观察力都很强,父母对待自己的长辈是什么态度,孩子对父母就是什么态度,这就是最直接的影响,父母就是孩子或好或坏的榜样。

    一对夫妻将老母亲装在筐里,准备丢到河里。他们3岁的儿子说:“你们丢完奶奶之后,不要把筐也丢了啊。以后我用它也好丢你们!”夫妻听后吓出了一身汗,立刻将老母亲从筐里扶出来,从此好好地伺奉。

    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有孝心,做父母的首先要尊重和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感恩与回报,孩子的人生必修课

    现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的地位可谓是“位高权重”。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而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是扮演被爱的角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生活中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所以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去对待曾经帮助过你的另一颗心,这就是感恩。感恩是一个温暖的字眼,每一个人都感恩过和被感恩过,都感受过感恩和被感恩时所得到的快乐。

    多年前一个感恩节的早上,有对年轻夫妇却极不愿醒来,他们不知道如何以感恩的心过这一天,因为他们实在是穷得可怜。圣诞节的“大餐”更是想都别想,能有点简单的食物吃就不错了。

    早先若是能跟当地的慈善团体联络,或许就能分得一双火鸡及烹烤的佐料,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就跟其他不少家庭一样,要有骨气,是怎么样就怎么过这个节。

    贫贱夫妻百事哀,不可避免的,没多久这对夫妇就争吵起来。随着父母间越来越烈的火气和咆哮,这个孩子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然而命运就在此刻改观了……

    轻快的敲门声在耳边响起,男孩前去应门,一个高大的男人赫然出现在他们眼前,穿着一身皱巴巴的衣服,满脸的笑容,这个男人手提着一个大篮子,里头满是各种能想到的应节食品:一只火鸡、塞在里面的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罐头等,全是感恩节大餐里不可少的。

    这家人一时都愣住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门口的那人随之开口道:“这份东西是一位知道你们有需要的人要我送来的,他希望你们知道还是有人在关怀和爱你们的。”

    起初,这个家庭中做爸爸的还极力推辞,不肯接受这份礼,可是那人却这么说:“得了,我也只不过是个跑腿的。”面带着微笑,他把篮子搁在小男孩的臂弯里转身离去,身后飘来了这句话:“感恩节快乐!”

    就在那一刻,小男孩的生命从此不一样了。虽然只是那么小小的一个关怀,却让他知道人生始终存在着希望,随时有人——即使是个“陌生人”——在关怀着他们。在他内心深处,油然兴起一股感恩之情,他发誓日后也要以同样方式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到了十八岁时,他终于有能力来兑现当年的许诺。虽然收入还很微薄,在感恩节里他还是买了不少食物,不是为了自己过节,而是去送给两户极为需要的家庭。

    他穿着一条老旧的牛仔裤和一件T恤,假装是个送货员,开着自己那辆破车亲自送去,当他到达第一户破落的住所时,前来应门的是位拉丁妇女,带着提防的眼神望着他。她有六个孩子,数天前丈夫抛下她们不告而别,目前正面临着断炊之苦。

    这位年轻人开口说道:“我是来送货的,女士。”随之他便回转身子,从车里拿出装满了食物的袋子及盒子,里头有一只火鸡、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的罐头。见此,那个女人当场傻了眼,而孩子们也爆发出高兴的欢呼声。

    忽然这位年轻妈妈抓起年轻人的手臂,没命地亲吻着,同时操着生硬的英语激动地喊着:“你一定是上帝派来的!”年轻人有些腼腆地说:“噢,不,我只是个送货的,是一位朋友要我送来这些东西的。”

    随之,他便交给妇女一张字条,上头写着:“我是你们的一位朋友,愿你一家都能过个快乐的感恩节,也希望你们知道有人在默默地爱着你们。今后你们若是有能力,就请同样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年轻人把一袋袋的食物不停地搬进屋子,使得兴奋、快乐和温馨之情达到最高点。当他离去时,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之情,让他不觉热泪盈眶。回首瞥见那个家庭的一张张笑脸,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感恩之情。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儿,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一窝蜂似的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依娃的小女孩却是个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师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孩子,赶快去!”当依娃拿着钱回到面包师那里,并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一个人是否有感恩之心,与他所处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个孩子,从小培养他具有感恩之心是至关重要的,让孩子知道感恩,是每一个家长的重要责任——让孩子感激给予生命并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教师;感激给予他们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幸福”!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感恩,这将有利于孩子好的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

    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就是要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至亲,如果孩子对父母的关心、疼爱不会感恩的话,那么对别人就更加不会懂得感恩。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热腾腾,她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边,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很快,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就掉下来,纷纷落在了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着泪水,对老婆婆说,“我们又不认识,你就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回去了!”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会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里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的确,很多人常常会为一个陌生人的帮助而感激涕零,却忽略了父母给予的细小琐碎而又无微不至的关怀。父母是无私的,他们倾尽所有,将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子女。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报答之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时刻创造条件启发孩子学会用感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付出,让孩子先从感恩父母开始,比如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做事后要说谢谢等,通过这种小的事情、小的情绪让孩子熟悉这种感恩的状态,并最终知道如何表示自己的感恩。

    让孩子学会感恩他人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情、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然而,对于这些恩惠,有很多人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丝毫的感恩意识。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

    曾有一位归国的老华侨想资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给多个有受捐助需要的学生每人寄去一本书,随书将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以及邮箱等一同寄出。老华侨的家人很不理解老人的做法:为什么送一本书还要留下联系方式?在家人的不解中,老人一直焦急地等待着什么,或是守在电话旁,或是每天几次去看门口的信报兜,或是上网打开自己的邮箱。直到有一天,一位收到书的学生给老人寄来祝贺节日的卡片(也是唯一一位与老人联系的),老人高兴极了,于当日给这位同学汇出了第一笔可观的助学资金,同时毅然放弃了对那些没有反馈消息的学生的资助。这时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诠释“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资助”的道理。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然而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知道感恩的人不太多了,尤其是孩子!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可能受到别人的帮助。家长要让孩子懂得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孩子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只有从小培养孩子感悟他人对自己的好、对自己的帮助,让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长大之后才能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将善良的种子从小就埋在孩子心中

    一位哲学家曾问过他的许多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样东西?”答案有很多。但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一颗善心!”正是。哲学家说:“在你这善心二字中,包括了别人所说的一切。因为有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适宜的事;对于他人,则是一个良好的伴侣,可亲的朋友。”

    可见,心存善意是哲人所推崇的境界和纯净超然的内心情感,是从容而流畅、平实而宽厚的处世风格。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更好地微笑面对身边的所有人,才能让生活过得更美好。

    善良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只有拥有善良的孩子,才能得到别人的喜欢,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生活得开心快乐。那么善良是什么呢?善良就是对不幸的人怀有同情,对有困难的人要给予帮助。

    曾经有幼教专家到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打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孩子们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提问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会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

    这说明现在的很多孩子都缺乏一颗善良的心,他们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身边有人需要帮助,很多孩子第一时间会想到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受到侵犯。这其实是和父母的教育有直接关系的。对于家长来说,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很严重的问题,没有了道德教育,任何教育的实施和开展都是无用的。为人父母者要充分认识到善良的品德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一生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

    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善良的情感及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它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否则难有效果。因此,父母对周围人应表现出真挚的感情,并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如果父母都能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那么孩子就能成长为一个健康、善良和正直的孩子。

    曾有一位妈妈,平常的工作很忙,可是为了不让孩子养成吃独食、自私自利、不为他人着想的缺点,她带着女儿一起到孤儿院认领了一个小妹妹。那个小妹妹还是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孩子。这位妈妈不怕麻烦,和自己的女儿一起精心地照顾着那个小妹妹。一转眼,八年过去了。在这八年里,这位妈妈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收获到的是女儿优秀的品格。她的女儿长大后,不仅心地善良,而且十分善解人意,与同学同事相处很受大家的欢迎。因为她总是以一颗善意的心对待别人。

    可见,对孩子从小进行善良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材。

    人以善为本。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以善良之心对待人生,这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追求的道德规范。所以,家长要把善良的种子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善心的人。

    善良教育从爱护小动物开始

    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可以从指导孩子爱护身边的小鸡、小鸭、小猫、小狗、花草鱼虫开始,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亲近生命。这种“实物教学”往往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小明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她也会用自己的切身行动教育孩子要善良。有一次,一只受伤的麻雀落到小明家的院子里,身上湿淋淋的,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妈妈小心地把麻雀用手捧起来,擦干它身上的水,把它放到干燥的阳台上,给它端了一小碗水,撒上一些米粒,让它在温暖的屋里有吃有喝的,不挨饿受冻。后来,麻雀有精神了,妈妈就把它放飞了。小明目睹了这一切,他的小小心灵也受到了感染,对善良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的心里。

    加强善良教育应从家庭做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将善良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文化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善良教育,只重才不重德,望子成龙培养出来的却是学业优秀但极度自私、让父母蒙羞的孩子。因此,要加强孩子的善良教育,家长切不可倒行逆施,否则,等善花结出恶果则悔之晚矣。

    让孩子懂得“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一种美德,这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教育孩子学会谦虚,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看看古今中外那些先哲伟人,即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极少有人因为自己具有足够资本而狂妄自大的,相反,他们却是非常自知而又非常谦虚的。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以及他在物理学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然而,就是他这样一个人,还是在有生之年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

    有人去问爱因斯坦,说:“您老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物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的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他感受到自己未知的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1929年3月14日是爱因斯坦50岁生日。全世界的报纸都发表了关于爱因斯坦的文章。在柏林爱因斯坦的住所中,装满了好几篮子从全世界寄来的祝寿的信件。

    然而,此时的爱因斯坦却不在自己的住所里,他在几天前就到郊外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躲了起来。

    爱因斯坦9岁的儿子问他:“爸爸,您为什么那样有名呢?”

    爱因斯坦听了就哈哈大笑起来,他对儿子说:“你看,瞎甲虫在球面上爬行的时候,它并不知道它走的路是弯曲的。我呢,正相反,有幸觉察到了这一点。”

    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谦虚的人,名声越大,他就越谦虚。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谦虚的品格,能使一个人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把它视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而不会陷在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把荣誉当成包袱背起来,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不再进取。

    但在现在的社会家庭环境中,一些独生子女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荣誉与成绩,他们会因为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偶有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而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他们听不进别人的善意批评,总是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成绩下降,表现也就不再那么优秀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及时予以纠正,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

    给孩子做出谦虚的表率

    父母教育孩子学会谦虚做人,首先就要给孩子做一个谦虚的表率。父母如果骄傲自满,妄自尊大,孩子自然不知谦虚为何物。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自然就学会了谦虚做人的态度与行为。

    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朋友到她家来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协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着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留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指导孩子谦虚做人

    每个人取得良好的成绩之后,都会喜出望外,因此往往在不觉中就显现了骄傲的情绪,孩子更是如此。因此,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指导孩子谦虚做人。

    当孩子产生了虚荣和骄傲自大的盲目心理时,父母要找准时机,耐心地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骄傲自满只能带来失败。

    小芳期末考试取得了双百分,她见了谁都炫耀自己的成绩。一开始亲戚朋友还夸奖小芳几句,小朋友对小芳也十分羡慕,后来听小芳说多了,个个都皱起了眉头,说小芳不知道谦虚做人。小芳因此很伤心,妈妈告诉小芳说:“做人要谦虚,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就到处炫耀。”同时还告诉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小芳听了妈妈的教诲,慢慢改掉了喜爱炫耀的毛病。

    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

    有的孩子只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一听到别人的批评就不高兴,甚至骂人。比如说他懒惰、指出他作业中的错误,他就会翻脸不认人。这是不谦虚的表现。谦虚的人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接受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谁都会有缺点、都可能犯错误,伟大人物也是这样,要引导孩子努力改正错误。

    小军已是学前班的学生了,是个爱学习的男孩,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自负。在家里,小军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对于父母说的话越来越不放在心上。在班里,小军也非常清高,不太愿意与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没什么意思。

    有一次,小军愤愤不平地向妈妈告状,说老师批评他了。妈妈对小军说:“老师批评你,并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进步。”在妈妈的引导下,小军慢慢改正了骄傲的毛病。

    胸怀有多大,孩子的舞台就有多大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豁达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温和,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美国著名的文学家爱默生说过:“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

    宽容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智慧,如果父母教会孩子学会宽容,那么孩子就掌握了一种跟任何人交往的智慧。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而且对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一点伤害总是耿耿于怀,不懂得宽容。

    小强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但就是爱告状,一点小事就去找老师,“老师,朋朋欺负我,他刚才把我撞倒了”、“老师,巧巧把水彩墨水撒到我的书上了,我的书都没法看了”等。

    一天,同学们正在玩游戏,忽然,彤彤不小心踩了小强一脚。看到刚买的白球鞋上有了一个大大的黑脚印,小强生气地跑到彤彤的身旁,狠狠地踩回她一脚。当老师质问小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却理直气壮地告诉老师:“我妈妈说了,不能受别人的欺负,别人打我,我就要打别人。彤彤踩了我,我当然也要踩她。”

    孩子不是生来就满腹仇恨的。歧视、偏见以及陈规是学来的,或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了解而产生的。生活中,许多产生偏执的观念已经渗透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而且对他们宽容品格的发展起着反作用。孩子的父母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忽视对孩子宽容心的培养。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而缺乏宽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为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因此,教孩子学会宽容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为孩子今天能和伙伴处理好关系,更是为孩子将来的人生奠定基础。

    有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到度假村去玩,那天去游玩的孩子较多,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将她的孩子留在了网球场。等工作人员找到孩子后,小孩因为一人在空旷的网球场待着受到惊吓,哭得非常伤心。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在安慰这个四五岁的小孩。不久,孩子的妈妈来了,看见了自己哭得惨兮兮的孩子,这位妈妈蹲下来安慰自己的女儿,并且很理性地告诉她:“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且十分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应该亲亲那个姐姐的脸,安慰她一下。”她的孩子踮起脚尖,轻松地亲吻蹲在她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并柔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宽广的胸怀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形成的。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加以注意,抓住每一件可以教育的事情,不断对孩子进行宽容待人的引导和教育,逐渐使宽容的理念融入他们的品格之中。

    为孩子做出宽容的表率

    宽容的种子往往需要父母用心去撒播,只有宽容的父母才能培育出宽容的孩子。孩子最初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所以,只有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才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变得宽容、好善、乐与人处。

    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儿子去拜访他的同学。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背着大包的青年挤进了车厢,妈妈被大包撞到了一边。

    儿子关切地问:“妈妈,你没事吧?”同时,他恼怒地看了那个青年一眼,喊了一句:“太可恨了。”

    年轻的妈妈看着儿子,说道:“可不能这么说,这位叔叔不是故意的。”这时,那位青年也连连向她道歉。儿子听到这些,惭愧地低下了头。

    几天以后,妈妈早早地下了班,她骑着车子来到学校,准备接儿子回家,结果发现儿子的手破了皮,血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妈妈心疼极了,赶快找来一些纱布,将他的伤口包好。然后就去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也很纳闷,因为她既没有看到他来报告,也没有听到他哭过。

    妈妈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告诉老师呢?”儿子笑着说道:“妈妈,小朋友不是有意弄伤我的呀!因为这事,他已经深感不安了,如果再去告诉老师,他会更加自责的。”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他摸着儿子的头说:“好孩子,你已经学会了谅解别人。”

    故事中的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榜样,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宽容的种子,让孩子懂得了一个人怎样去宽容和关心他人。

    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阳阳将一本新买的《海贼王》漫画书带到了学校,他一下课就拿出漫画书高兴地翻阅起来。不巧,同桌起身时不小心把墨水瓶碰翻,墨水洒到了漫画书上,把一本精美的《海贼王》漫画书弄得脏兮兮的,无法继续看下去了。阳阳很生气,不但让同桌赔她新的《海贼王》,还把这件事告诉了班主任老师。结果,阳阳的同桌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放学回家,当阳阳跟妈妈诉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妈妈严肃地对她说:“谁都有不小心犯错误的时候,如果你犯了同样的错误,你的同桌大喊大叫,让你赔,还告诉老师批评你,你舒服吗?”

    阳阳说:“我会很难受的。”接着,妈妈又告诉阳阳,要和气、友好地待人,不能斤斤计较,尤其是对待同学,更要大度、宽容,像今天这样的情况,应该说没关系。这样,才能成为受同学欢迎的人,成为快乐的人。这件事给阳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妈妈的启发下,阳阳渐渐理解了宽容的含义,学着去宽容待人了。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别人,真正理解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只有学会理解别人,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

    敢担当的孩子责任心强

    有一个人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声。由于响声时间过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装置。他一问才知道,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装置出了问题,没能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装置,而他的父母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

    这件事令这个人非常感慨。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啊!虽然他仅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但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种道德素质和能力要素,它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同时,它也是一个人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现在许多父母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才艺培养,却往往忽视了对其责任感的关注,这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十分不利。

    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应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智慧去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家索赔12.5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从口袋里拿出12.5美元递给他说:“这些钱先借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每逢节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心。”

    责任心是促使孩子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孩子赢得成功的催化剂,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对孩子进行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从而对社会负责。

    一位外国妈妈带着8岁的女儿到一户中国人家做客。女主人对外国友人的到来非常重视,特别学习了西餐的做法。她对外国母女说:“今天我做西餐给你们吃,你们尝尝中国人做的西餐味道好不好。”

    8岁的女孩听女主人说要给她们做西餐,心想:中国人做西餐肯定不好吃。于是,当女主人问她吃不吃的时候,小女孩坚定地回答:“我不吃。”

    等女主人把西餐端上来的时候,小女孩一眼就看到了漂亮的冰淇淋。这么好看的冰淇淋味道肯定很好!小女孩有点迫不及待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冰淇淋。”

    女主人很高兴小女孩能够喜欢自己做的冰淇淋,就高兴地把冰淇淋端到小女孩面前,说:“来,吃吧!”

    谁知,女孩的妈妈严肃地对女主人说:“不行,我女儿说过她不吃西餐,她得为自己所说过的话负责,今天她不能吃冰淇淋!”

    女儿着急地哭起来:“妈妈,我就想吃冰淇淋!”但是,女孩的妈妈根本不为所动,只是对女儿淡淡地说:“你得为自己负责。”

    女主人看着这个场面,觉得女孩的妈妈也太认真了,就说:“给她吃吧,孩子总是这样的。”

    女孩的妈妈正色着对女主人说:“亲爱的,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结果,无论女孩怎么哭闹,妈妈就是不同意让她吃冰淇淋。

    孩子处于成长之中,对一些事情往往没有责任感,因为许多时候他们不知道责任是什么,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品尝一下办事情不负责任的后果,教孩子如何去面对并接受这次失败的教训,从中获得成长。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父母必须高度重视,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孩子在有责任感的氛围下快乐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责任心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激励孩子的责任心

    当孩子帮家里做了某件事情以后,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简单的一句鼓励可能就在孩子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

    有位10岁的小女孩,负责倒垃圾已经5年了。在她5岁时,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她的父母为了维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培养她的责任感,对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称赞她能干、勤快,还经常当着女孩的面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是一种责任。

    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责任心的培养,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所以说,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严于律己,给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有一天晚饭后,父亲带着儿子去公园散步,忽然发现前面的地上有一个被丢弃的饮料瓶,强烈的责任心使父亲不由自主地捡起来,然后扔进了附近的一个垃圾箱里。儿子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父亲说,良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这么做。听了父亲的话,儿子略有所悟。以后,每当在公共场所见到别人丢弃的废纸或饮料瓶,他都会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内。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己的行为就要自己负责。这个观念的树立,对成长中的孩子有重要影响。

    在美国,有一个小学生因破坏性行为受到停乘校车一周的处罚,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学。有人问他的母亲为什么不用家里的汽车送他去上学,孩子的母亲坚决地说:“不,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给以适度的惩罚,让其以自己的行动弥补过失,就会达到“自食其果”的教育目的,使其记住教训,懂得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以养成可贵的责任心。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爱是人类世界最珍贵的感情。爱心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它是人性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

    曾经有人做过这么一项调查:今天的孩子缺什么?调查结果中一致认同的一项就是缺少爱心。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由好几个大人围着他们一个人转。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都是他们优先;生活被照顾得尽善尽美;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完全包办代替了。长此下去他们就失去了爱心,形成了一种习惯——“人人都要为我”、“唯我独尊”,而且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最终几乎成了他们的天性。

    作为父母,看到这样的结论,不得不感到痛心。痛心之余,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反思。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其懂得“爱”的高尚情操,培养孩子的博爱之心。

    鑫鑫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小朋友,爸爸经常鼓励她去帮助他人。有一次,鑫鑫跟爸爸一起上街去买东西。在过马路的时候,鑫鑫看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她看了看爸爸,爸爸正用鼓励的眼光望着鑫鑫。于是,鑫鑫主动走上前去,扶着老奶奶走过了马路。走到马路对面后,老奶奶十分感谢鑫鑫,夸她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时,走在后面的爸爸对鑫鑫说:“鑫鑫,你注意了没有?旁边的叔叔都微笑地看着你,后边的阿姨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呢!”果然,鑫鑫朝旁边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着她。鑫鑫高兴地回答道:“老奶奶过马路时会很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老奶奶过马路,是吧,爸爸?”

    爸爸赞许地点点头。

    “爱”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缺少而又举足轻重的因素。对于孩子,父母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只有在“爱”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下,孩子才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因此,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努力让孩子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使孩子拥有一个更加光明、辉煌的未来!

    以身示教,胜于言传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时,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芳芳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父母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家庭条件虽算不得很糟,不过因为芳芳的奶奶长年卧病在床,所以生活过得有些平凡和简单。

    每天,芳芳的妈妈下班回家后,就先要照顾老人,然后做饭,等芳芳的爸爸回家了,三个人便开始匆匆吃晚饭。饭后爸爸和妈妈又忙着给老人擦身,换洗衣服。耳睹目染,芳芳也尽可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芳芳一直记得妈妈说的话:“一个家里可以没有钱,但一定不能缺少爱。”

    母亲节快到了,芳芳很想送妈妈一份礼物,可是她平时没有什么零用钱,没法买份像样的礼物,于是她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张卡片,打算给妈妈一份惊喜。

    母亲节那天,一放学,芳芳就早早回家,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喂奶奶吃药,将脏衣服放进洗衣机。

    妈妈回到家后,芳芳把卡片交给了妈妈,看到女儿如此懂事,妈妈很是感动。晚饭是芳芳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的,一家四口人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吃饭。饭后,芳芳倒了一盆热水,动手帮妈妈洗脚。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没有办法送多么好的礼物给您,但是我希望能为您洗一次脚。”

    看着如此懂事体贴的女儿,不论是芳芳的父母,还是奶奶,都非常欣慰。

    通过关爱动植物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与大自然的花草、植物、动物和谐相处,也是培养孩子爱心不可缺少的内容,是锻炼孩子爱心迁移能力的捷径。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在家中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饲养,或者是养一些植物,让孩子来浇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培养孩子对生命的尊重,从而间接地培养孩子的爱心。

    一天,妈妈带女儿小丽去逛花卉市场。小丽觉得那些花草实在是太美了,便恳求妈妈给她买一盆鲜花。妈妈同意了她的请求,买了一盆小花。妈妈希望小丽看到小花生长的整个过程,并且能够自己照顾它。妈妈和小丽约定,由小丽负责照顾鲜花,给它浇水和施肥。

    最初几天,小丽非常兴奋,每天耐心地给小花浇水,还根据日照的情况,不断给花盆挪动位置,并拿出本子,歪歪扭扭地在上面画出花卉生长的情况。可是,没过多久,妈妈发现,小丽给花浇水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甚至好多天都不给小花浇水,也不做记录,似乎她已把养花的事给忘了。结果,小花慢慢枯萎了,叶子也开始泛黄,生长的速度减慢了,再过几天,那盆花就要死了。

    这一天吃过晚饭,妈妈把小丽叫到阳台,说:“你给花浇水了吗?”小丽低着头说:“没有。”“为什么没有?”“我忘了。”“我们在买这盆花的时候,你是怎么说的?由谁负责给这盆花浇水?”小丽沉默不语。“你看,这盆花多么地伤心,它失去了美丽的叶子而变得枯黄,而这都是因为你的疏忽。”以后的日子里,小丽每天坚持给花浇水,小花不久又恢复了以往漂亮的颜色。

    表扬孩子的爱心之举

    有一次,幼儿园举办了一个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拿着盘子排起队,去拿好吃的蛋糕。其中有一个男孩子拿了两个盘子在排队,他的妈妈就问:“你想吃两份吗?”

    小男孩回答说:“我想给莉莉带一份。”妈妈回过头,看见幼儿园新来的小朋友莉莉正孤单地坐在角落里,显得郁郁寡欢。

    “是她让你带一份吗?”

    “不,莉莉的爸爸妈妈都没有来,她好像不太开心,我想帮帮她。”

    妈妈对小男孩的表现感到惊喜,她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儿子。

    当孩子做出爱心之举后,如果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父母要及时表扬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以后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

    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诚实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行动,它是人类优秀品质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不愿意与不诚实、爱说谎的人打交道,因为这种人无法给人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第一要素。自古以来,中国就重视孩子的诚实教育。《狼来了》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它告诫我们:一个不诚实爱骗人的孩子,最后会失去他人的援救。不难想象,一个爱说谎愚弄他人的孩子很容易让他人产生厌烦和不信任,甚至是鄙视。这样的孩子必然会跟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必然遭到集体和社会的否定。所以,父母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具有诚实的品质往往能使孩子结交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帮助,受到更多的关怀,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一位国王要选择自己的继承人,于是发给每个孩子一粒花种,约好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就将谁选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前来参选,只有一个孩子端着空无一物的花盆前来。最后,这个孩子却被选中了。因为孩子们得到的花种都已经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这次测试,不是为了发现最好的花匠,而是选出最诚实的孩子。

    谎言就像那些争奇斗艳的花朵,它虽然能带给人们暂时的美感,但它终究是要枯萎的;而诚实就像那深埋在泥土里的果实,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最终喜获丰收。

    诚实的孩子是受人欢迎、尊重和信任的。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能使孩子抵御不良品质的侵袭。当孩子一旦形成诚实的品质后,他们就不会在父母、老师、同学面前或弄虚作假,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挑拨是非等。因此,培养诚实的品质是使孩子形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1760年,北美洲是英国的殖民地。有一个七岁的孩子,长大想当一名军人,打算自己做一把木枪。他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子,在庄园里转来转去。忽然,他发现一块空地边上,有棵青翠挺拔的小树,不高不矮,树干正好做一把木枪。没一会儿工夫,他就砍倒了小树,削去枝蔓,准备明天接着做。傍晚,他听见爸爸在院子里发脾气:“是谁把我这棵最心爱的樱桃树给砍了?”他从楼上看见爸爸周围有许多人,他们都说不知道是谁干的。原来,这棵樱桃树是他出生时候,爸爸为做纪念特意为他栽的,还告诉过他。他只顾着做木枪,却把这件事给忘了。现在闯了祸,该怎么办?

    他想起春天同爸爸的一次谈话。爸爸说:“只有诚实,才能互相信任,才能团结一致战胜敌人,成为勇敢的军人。”想到这里,他鼓足勇气跑下楼去。

    爸爸的火气越来越大,手里的皮鞭嘎嘎响,他跑过去,垂下头,轻声说:“爸爸,是我砍的!”“你闯了祸,没想到要挨揍吗?”爸爸把皮鞭举起来,大声喝道。

    他勇敢的回答:“爸爸,您告诉过我,要当一名勇敢的军人,首先必须诚实,是吗?现在,我就是按您的要求做的,我做了错事,请您处罚。”

    爸爸丢掉皮鞭弯下腰来,一把抱住他说:“你承认了错误,爸爸原谅你。我很高兴,因为诚实比一千棵樱桃树还要珍贵。”

    这个孩子的名字叫华盛顿,他长大以后,当选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由于父亲的教导,华盛顿一生都把诚实作为做人的准则。

    孩子是否有诚实的品德,直接关系到孩子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也关系到他人将对其行为作出何种评价。无论何时,诚实的孩子都是优秀的,他们真诚地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他们一定会在学业与人生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好。为此,作为父母,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以各种形式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鼓励孩子养成诚实的品德。

    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

    有位美国学者,他到监狱里面去访问50个罪犯,研究他们是怎么犯罪的。他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一个罪犯说他是从撒谎走向犯罪的。他为什么要撒谎呢?他小时候,家里面兄弟姐妹好几个,有一次分苹果吃,其中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孩子们都想要那个大红苹果。老大说:“妈,大的红苹果给我吃。”妈妈瞪他一眼说:“你不懂事,你怎么带头吃大的呢?”

    这个犯罪回忆说,当时他观察发现,谁越说要,他妈妈就越不给谁,谁不吱声或说了反话,谁就最有希望得到。这时他就撒谎说:“妈妈,我就要最小的苹果。”

    妈妈说:“真是个好孩子,就把大苹果给你。”哎呀,好家伙,说假话可以吃到大苹果!啊,越想要就越不说,到时候,你“表现好”就可以得到。孩子为了吃大苹果,所以就说假话,这就是妈妈的失误。

    孩子总会有一些愿望和要求,一些合理的要求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满足,就很容易迫使他们用说谎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孩子的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部分。而满足孩子的时候应该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要分析孩子的需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而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推测孩子的心理。当孩子向父母讲述了他的需要后,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分析,让孩子明白哪些是合理的正确的,然后及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对于不合理的需要,则要对孩子讲明道理。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还小,或者觉得事情无关紧要就放纵他们。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不断地强化不良行为,形成不良的品格,最终影响到他的人生。

    给孩子做诚实的榜样

    有一位家长,自己参加职称考试,回到家和家里人大谈特谈自己考试时是如何如何抄袭的。过了不久,他就被孩子的老师请到了学校,原因是孩子在考试时作弊。当问及孩子时,孩子说爸爸考试时能抄,他考试时为什么不能抄呢?家长无言以对。

    由此可见,父母的示范作用有多大。生活中,家长应该做孩子诚实的榜样,做到待人诚恳,不说假话,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孩子逐渐形成诚实的品质。

    表扬诚实的孩子

    当孩子如实告诉家长自己犯的错误后,家长应首先表扬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对孩子做的错事进行批评,并要相应地减轻对孩子的批评或处罚,使孩子的诚实行为得到及时的肯定、强化。家长应该记住,培养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奖励比惩罚更重要。

    有一次,上二年级的女儿考试没有考好,她很诚实地向妈妈承认,因为昨天没有好好复习。“你很诚实,妈妈很高兴,不过更重要的是,你以后不可以再犯,好不好?妈妈晚上和你一起复习。”“不用了啦!反正考过后就不会再考了。”“怎么可以呢?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只是让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不懂而已,所以还是要好好复习才对。”女儿不但没有因考不好被骂,还因诚实受到赞美,而且,她还学到“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观念。

    引导孩子信守承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和事业发展的基石。罗赛尔·赛奇说:“坚守信用是成功的最大关键。”一个人要想赢得他人的信任,一定要守信用。父母要使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让他们具备诚信的品质。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问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的家一看,家里只有两个男孩的继母在照顾受重伤的男孩。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的亲生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看来,只有诚信的人才值得信赖。诚信这种品质比其他任何品质更能赢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于人。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产,它能让孩子保持正直,挺直脊梁,光明磊落地做人,还能给孩子以力量和耐力。

    宋庆龄从小就是个诚实的孩子。有一次,爸爸妈妈要带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其他孩子都穿戴整齐准备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然坐在钢琴面前不停地弹琴。

    母亲喊道:“孩子们,我们快走吧!”

    宋庆龄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但很快又坐下去了。父亲问道:“孩子,你怎么了?”

    宋庆龄有些着急地说:“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妈妈问道。

    “爸爸,妈妈,我昨天答应了小珍,她今天来我们家,我要教她叠花。”宋庆龄说。

    “我还以为什么重要的事呢!下次再教她吧!”父亲说。

    “不行,小珍来我家会扑空的。”宋庆龄叫了起来。

    “要不,你回来后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向小珍道个歉,明天再教她也没关系。”妈妈出了个主意。

    “不行,妈妈!您不是经常教育我要信守诺言吗?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坚定地摇着头。

    “哦,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会心地笑了,“那就让庆龄留下吧!”

    于是,爸爸妈妈带着其他孩子去做客了,回家后,却见宋庆龄一个人在家里。“庆龄,你的朋友小珍呢?”父亲问道。

    “小珍没有来,可能她临时有什么事吧。”小庆龄平静地回答。

    妈妈心疼地问:“小珍没有来啊?那我们的庆龄不是很寂寞吗?”

    宋庆龄却回答:“不,妈妈,虽然小珍没有来,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信守了诺言。”

    诚信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只有从小教育孩子信守承诺,让孩子拥有诚信的品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获得真诚的朋友和友谊,将来在事业上得到更好的合作伙伴和他人的支持。

    培养孩子诚信从点滴做起

    培养孩子诚信的品质,它既要求家长有长期坚持的耐心,与时俱进的细心,又深深扎根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点滴中,贯穿家庭生活和亲子成长的全过程。

    家长应从小就要求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不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还;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针对社会上那种坑蒙拐骗的行为,父母要态度鲜明地进行批判,要让孩子坚信,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是必将受到惩罚的。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与孩子共同阅读一些有关诚信的图书,讨论有关诚信的话题;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在交往中感受诚信,思考诚信。

    总之,父母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塑造孩子的诚信之心。

    以身作则,信守承诺,建立互信关系

    一个小男孩找到了法官,生气地对法官说,他要告发一个大坏蛋。法官问他:

    “你能告诉我这个大坏蛋做什么坏事了吗?他发动了一场核战争?”

    “没有。”

    “他给别人注射毒品,让一百万人都染上了毒瘾?”

    “没有。”

    “他推翻了一个政府,然后自立为王?”

    “没有。”

    “他强暴?抢劫?谋杀?杀人?偷盗?”

    “没有。”

    “他打了他的妻子和孩子,致使他们每天都恐惧他回家?”

    “没有。”

    “那么他踢了大街上的流浪狗?”

    “也没有。”

    “那这个坏蛋犯了什么罪?”

    男孩委屈地说:“他答应过孩子一件事,却又说了不算数。他毁坏了一个孩子对他的信任,而这个孩子每天崇拜地喊他‘爸爸’。”

    当大人做出许诺的时候,孩子往往都非常信任。假如你答应了孩子一件事,可是你说完又不算数了,孩子就会很生气,以后大人再说什么,孩子也不会再相信。所以,父母不要随意对孩子许诺,除非你保证能做到。只有你信守承诺,孩子才会信任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