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要会算计-争分夺秒挣效率——不要让时间毁了金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间就是商机,做生意一定要重视时间。

    善于算计的生意人懂得与时间赛跑,勤于耕耘,利用有效的时间争得最大的效率。而时间管理松散的人,大多都是缺乏一个良性的生意人,他们往往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而动,这种人做生意,能混上饭吃就不错了。

    时间就是商机,时间就是金钱

    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他仔细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的80%收益来自20%的客户,但是他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的时间。于是,他要求把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从未放弃这一原则,这使他最终成了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主席。

    重视时间的价值,把时间用在最有成效的生意上。

    杜拉克说:“认识你的时间,是每个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有效的自由之路。”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和许多成功者的实践经验,驾驭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下列五个方面:

    (1)善于集中时间

    切忌平均分配时间。要把自己有限的时间集中在处理最重要的事情上,切忌不可每样事情都做。要有勇气并机智地拒绝不必要的事、次要的事。一件事情来了,首先要问:“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决不可遇到事情就做,更不能因为反正做了事,没有偷懒,就心安理得。

    (2)善于把握时机

    时机是事物转折的关键时刻。抓住时机可以牵一发而动全局,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果,促进事物的转化,推动事物向前发展。错过了时机,往往会使到手的成果付诸东流,造成“一着不慎,全局皆输”的严重后果。所以,生意人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捕捉时机,把握“关节”,恰到“火候”,赢得时机。

    (3)善于处理两类时间

    对于生意人来说,存在着两类时间:一类是属于自己控制的时间,称作“自由时间”;另一类是属于对他人他事的反应的时间,不由自己支配,称作“应对时间”。

    两类时间都客观存在,都是必要的。没有“自由时间”,便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不能自己支配时间,不是一名有效的领导者。但是,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时间在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没有“应对时间”,都想变为“自由时间”,实际上也就侵犯了别人的时间。因为个人的完全自由必然会造成他人的不自由。

    (4)善于利用零散时间

    时间不可能集中,往往出现很多零散时间。要珍惜并充分利用大大小小的零散时间,把零散时间,用来做零碎的事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办事效率。

    (5)防范时间的窃贼

    要精明地利用时间,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大大减少你浪费掉的时间。说到底,失去的东西再也无法利用了。切斯特菲尔德说:“我建议你们利用好小段时间,这样大段时间自然就会有了。”

    商业活动规划的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的规划,懂得如何规划时间可以使你的商业活动计划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善于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办事又快又好;另一种是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使事情越办越糟。应当提倡掌握化繁为简的时间统筹艺术。

    与时间竞赛,先战胜自己

    在我们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做生意赚大钱已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世界上许多企业家正是通过不断的拼搏奋斗而取得辉煌的成功的。因而,成功的大企业家往往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做大事的雄心壮志、精微周密的思维、超强的预见力和想象力、承担巨大压力的勇气与魄力、把握机遇的能力、有价值的冒险精神、出众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这些优秀的品质、个性与能力,都成为奋斗一番大事业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名列世界500家最大企业52位的韩国大宇集团会长金宇中曾说:“要干出一番事业,就要拼搏”,“说起成功秘诀,我只有一条,就是奋力工作,不断拼搏”,“除了工作,我几乎舍了一切”。香港岁宝集团总裁说:“我成功的秘诀就是永远也不满足。”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英二说:“如果一开始就觉得满足,那就已经走出人生的终点,无法前进了。要一心向前,永不驻足。”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在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一贫如洗、身无分文、白手起家。他们在攀登企业高峰的奋斗中,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可谓苦海泛舟勤为帆。勤奋工作、勤俭生活、节约时间成了许多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下面讲述了与时间竞赛的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总裁史密斯与时间展开竞争的事例,它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家在奋斗的历程中是怎样把握、怎样珍惜时间的。

    “……5、4、3、2、1”,像太空时代倒数计时一样准确无误,蜂鸣器发出响声,输送带迅速运转,大量包裹从飞机的货舱全部卸了下来……在万籁俱寂的午夜里,美国联邦快递公司又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孟斐斯国际机场的午夜,站上已空无一人,客运飞机都停下来过夜。而作为联邦快递公司的中心站孟斐斯机场,此时却有几十架空运飞机穿越夜空陆续飞来,等候空档降落。飞机着落后,每架飞机卸下成千上万件包裹、公文信件以及其他重要商业物品。

    联邦快递公司已成为美国人的宠儿。它拥有40亿美元的资产,1984年的营运额已打破10亿美元的大关,其收入自1977年以来已增长了13倍。方兴未艾的快递服务业,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研究兴趣。像早年的汽车和电话一样,包裹的隔夜寄达并不见得有迫在眉睫的需要。在航空快递服务开业之前,美国的多数包裹都是交邮局传递,用卡车运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送到,即使用航空邮票也难以保证时间。联邦快递公司的创立者弗瑞·史密斯在10多年前曾作过一项预测,他认为美国工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将全靠电脑、微处理机及电子装备来维系,这些装备的经常维护则要靠质轻价昂的组件和零件的及时供应来保证,而有关信件、包裹、存货清单均须在第二天、次日清晨,甚至于在几小时内迅速获得。弗瑞·史密斯的这种预感,最初是在大学期中论文里提出的,只得到C等的评分。但史密斯对自己的设想抱有充分的信心,大学毕业即着手筹办联邦快递服务公司。创业初期,步履维艰。这种新型邮件传递法尚难被众人很快接受,业务进展是缓慢的。1973年春天,联邦快递公司开张的第一个夜晚仅有13个机场开来飞机,寄递的包裹总共只有18件。头两三年,几度面临破产的威胁。飞机驾驶员,常用他们自己的信用卡来购买汽油,并亲自参加分类工作,而且那时完全用两只手作业,但后来事实的发展证明,史密斯的想法完全正确。现在,联邦快递公司已蓬勃发展,不但拥有广阔的市场,并有多家公司加入竞争。穿着公司制服的送货员、招摇过市的小送货车、大队的货运飞机、一排排的电脑,在街道上、在空中日夜竞争,显示着该公司业务的鼎盛。

    联邦快递公司始终做到以“快”字取胜,70磅重以下包裹保证隔日送到。虽然价格较贵,但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里,用户是乐意解囊的。在这一行业里,后来居上的是私营的联合包裹服务公司。但在“快”这方面,联邦快递公司仍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联邦快递公司在营运方面独占鳌头,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动人的广告。它向顾客们宣传:“联邦的服务是使顾客成功或失败、升级或降格,击败对手或被人击败的关键所在。”企业还努力使其手续简便、服务周到及信用可靠。快递营业部主任伯克斯德尔说:“人们不常看到非常良好的服务,一旦看到了就不免趋之若鹜。”更由于幽默广告的宣传、价格的竞争、服务方式的精益求精,无孔不入,使企业界深信速度就是金钱,快递业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

    在联邦快递公司的中心站孟斐斯国际机场,公司每个工作人员就像消防演习一般迅速与埋头苦干。运转中心先集中各地空运来的物品,然后按照各件投递地址分区汇集,盛人容器再分别装上飞机——所有整检及分装工作都在两小时内完成,45分钟后可将几十万件运品分送到全国79个机场,然后再用飞机或卡车转送到收件人手中。转运中心内,高速输送带上所运送的物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该公司的存在,就是为了人们愿意花钱把所寄的东西立刻送到收件人手中。在运转中心的棚厂内外,装卸、分运工作忙碌异常,各种装货车辆来回奔驰,迅速将每一包裹搬运到标定的位置。包裹信件在一系列互相连接的输送带网、平台和阶梯间推进,按部就班地处理分运。一行共有61架的喷气运转机,在卸下货物后立即加油,待重新装载后分头起飞。在这复杂而迅速的输送网中,有2000名大学生勤工助学,他们负责卸货、搬运、分类、推送、打印标签、登记存档、包裹过磅、检查核对等,复查后再装上另一架飞机。他们每天工作17.5小时,而每小时都需要忙碌和流汗。

    虽然有些分析家怀疑联邦公司是否发展得太快,但多半是承认,他们的计划到目前为止是切合实际的。评论家大卫·古特瑞说:“他们适时提供了适宜的服务,营运状况极为良好。”该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及海外,每年投递6700万件包裹,全靠电脑及2.6万名员工的辛勤作业来完成,这些工作人员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照顾着每一包裹的递送。全国各地分设有多处“服务中心”,每日接受各代理店12万次询问及托运电话,他们用电脑登记顾客姓名、地址、托运物品、核定运费、计算折扣及提货人员,这一切都在20秒内完成。每天约有2500次电话询问交货情况,一有包裹遗失便立即加以追踪查询,保证准确无误。

    在联邦快递公司大打出手的同时,其竞争者自然也不甘落后。联邦的竞争对手正积极发展隔夜投递系统,许多公司都购买或租用飞机大肆招揽生意,有的还因用陆上运输索费较廉而占了便宜。弗瑞·史密斯开创的快递业务已为国际投递界注意,许多公司都在国际间限时投递服务领域中竞争角逐、力争上游。

    企业家们预测,今后的竞争将转向当天运达的投递服务。联邦及其他公司对无线电传真甚感兴趣,这是一种透过电话线路或卫星将图形或信件加以扫描传递的快递方式,这方面已引发起新的竞争。全球快递公司曾宣布,将设立无线电传真服务,运用西方联合公司的环接电脑,提供隔夜或两小时的电子信息投递。有的公司则运用电子邮件传递系统。在此情况下,联邦公司透露将投资12亿美元开办捷邮服务,据称这是一两个小时,从办公桌至办公桌之间的服务。联邦营业部主任伯克斯德尔说:“人们习惯于信件隔天寄到,因为他们觉得这已是快递的极限,如果能朝发午至,他们自然乐于惠顾。”

    弗瑞·史密斯对开办捷邮服务仍像当年创建快递服务公司一样充满信心。他认为,开办捷邮,用机器人担任运转中心分类分送的工作及其他方面的改进。在联邦快递公司,每夜的分运工作仍在忙碌紧张地进行,黎明前61架飞机陆续振翼起飞,各奔前程。在机场恢复一片安静之后,等待着的是另一个忙碌紧张的夜晚来临。每当人们喜出望外地收到快递邮件的时候,自然会想起快递服务的开创者弗瑞·史密斯。因此,西方企业界称史密斯是“与时间竞赛的人”。

    以“勤”逐鹿天下

    被称为“塑胶大王”的台湾塑胶企业首脑王永庆是台湾的巨富之一。他生意的塑胶、纤维和合板等行业共有11家分公司,资产总值已达10亿美元。但在50年前,王永庆只不过是一家米房的小工,家贫如洗。他是如何发迹而成为台湾的传奇性人物,台湾报刊屡有介绍,王永庆本人也常常提及“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王永庆一次在美国华盛顿企业学院演讲时,谈到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他说:“先天环境的好坏,并不足夸,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自己之努力。”

    1916年,王永庆生于台湾嘉义县一个闭塞的村庄。家中贫困不堪,除了几间仅供遮避风雨的茅屋外,几乎一无所有。当王永庆挨饿勉强活到7岁时,父亲东找西凑了几个钱送他上学,那时他只希望孩子学会记账就可以了。王家祖籍福建安溪,因为生活穷得混不下去,在王永庆的曾祖时迁到台湾,几代都靠种茶为生。在永庆10岁时,祖父告诉他:茶山将来会变成秃岭,靠种茶糊口是没有出路的。祖父的这番话无疑粉碎了王永庆走祖辈生活道路的想法,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走出乡关闯天下”的志向。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时被迫辍学,只身背井离乡远到台湾南部一家米店当小工。聪明伶俐的王永庆除了完成送米工作外,还悄悄观察生意人怎样经营米店,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王永庆请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台币作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米店。开张生意时困难重重,因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去走访,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务质量比不上别人,自己的米店就要关门。于是,他特别在“勤”字上下功夫,他把米中的杂物一粒粒拣干净,有时为了一分钱的利润宁愿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户家中。他的服务态度使用户感到满意,主动替他宣传,介绍新客户。接着,王永庆为了改善纯粹卖米的苦境,自己开设了一家碾米厂。当时他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厂,条件比他的优越。为了同这家碾米厂竞争,他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克勤克俭,业务上终于胜过那家碾米厂。以后他又开办了一家制砖厂。

    1943年,王永庆眼看自己勤勉操办的米、砖生意渐不如意,便转向木材业。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建筑业逐渐景气,王永庆的木材生意也跟着蒸蒸日上。50年代初期,王永庆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但他并不满足。1954年,他看到烧碱生产过程中有70%的氯气弃而不用,为之可惜,便打算废物利用。于是就筹集50万美元,创建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塑胶这一新兴行业对王永庆来说确实是陌生的,当时有一个化学家甚至讥笑他要破产。王永庆认准了则绝不回头,发誓要把塑胶事业办成功。1957年,王永庆将公司易名为台湾塑胶工业公司,自任董事长。从此,王永庆走上了他事业的起飞点。然而,万事开头难,当时日本生产的塑胶粉充斥台湾市场,质优价廉,台塑产品难以抗衡,产品大量积压,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一些股东看到台塑的前景不妙,大有崩塌的危险,于是个个心灰意冷,纷纷提出退股。然而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王永庆,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决意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以常人所想不到的胆识,在股东纷纷要求退股的情况下,毅然变卖自己大部分的产业,以低价买断了台塑公司的所有产权,独自经营。王永庆分析台塑公司不景气的原因除日本产品竞争外,还由于台湾地区的需要量有限,而台塑产量则明显供过于求。他认为:台湾的市场狭小,除非开拓外销市场,否则是死路一条。但是要拓展外销市场,以当时每月100吨产量的规模,是根本没有竞争力的。因此,王永庆果断决定扩厂,增加生产。他认为大量增产可压低成本及售价以便吸引更多的岛内外客户。他认为即使暂时赔本也是值得的,关键是要闯出自己的路子来。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王永庆筹资70万美元更新设备,改造生产技术。他事必躬亲、艰辛备至,终于如愿以偿,达到了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售价的目的,逐渐打开了岛内外市场。试想,明知产品过剩还坚持增加产量,承担这种风险需要何等胆识和气魄!

    台塑企业成名后,王永庆已是人人称羡的大企业家了。他的创业之道和财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台湾塑胶大王”的名声不胫而走,一般人满以为他该坐享清福了。其实不然,在发展了塑胶工业基础上,他又先后创建了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台旭纤维工业公司、台湾化学染料公司等。大企业集团成型后他更加劳累,因为他将开始着手一件最艰苦、最棘手的工作——使企业生意管理合理化。

    台塑公司之所以成为台湾最大的民间综合性企业,根本原因在于其首脑王永庆奋斗不懈、一步也不放松、一点也不偷懒。他说:“管理合理化的过程是艰难的、缓慢的,但效果却是根本的、无限的。要懂得这些道理并不难,问题是人的情况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其追求舒服的、易行的生意方式;又由于惰性使然,在因循苟且之间存在天真的幻想,耽于表面的功夫,这种心智的障阻比科技的落后更可怕、更无可救药。”他看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于人多事杂,单靠人力来管理控制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来推动,依靠制度的力量来管理。王永庆特别强调:“企业的生意人应摒除一切的惰性与杂念,从本身开始,痛下一番心理建设的功夫,踏实地从艰难的、根本的、比较乏味的管理问题着手,逐步引导其企业走向合理化经营的坦途,舍此而外别无他路。”为了使台塑企业合理化经营,王永庆于1966年在集团内组成“生意决策委员会”,探讨如何改进各公司生意管理以及如何培养和使用人才,实行分层次负责制的问题。尔后又成立“生意发展中心”,并且还采用午餐会等形式以发掘问题、分析生意管理资料、作出决策性的研讨与修正工作。正是这位台湾的生意之神,在点点滴滴追求合理化的同时,不断针对变化了的环境而逐步改进和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实力不断增强,才有台塑集团辉煌的今天。

    许多人都对王永庆在成为台湾大富豪以后,仍然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艰苦节俭表示不理解。但是王永庆对此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1975年元月9日,王永庆在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赠授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所说的一段话就很发人深省。王永庆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的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穷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的困苦,才产生了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可见,刻苦耐劳不但是王永庆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动力。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是要付出许许多多的艰辛的。王永庆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坚韧不拔的努力。而在无数次的困难面前,逐渐形成了王永庆坚强的毅力,这一点从王永庆每天的晨跑就可以看出来。从1978年8月起,王永庆坚持每天清晨4点钟起床晨跑,不论再冷的天或者刮风下雨,都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他身在国外,甚至生病也不例外。王永庆自己也说跑步很苦也很枯燥,但是,为了锻炼强健的体魄,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久而久之,就会感觉像是日常的工作之一,而不觉得辛苦了。他认为人生也像跑步一样,要每天不断地练习。对于跑在你前面的人,不是去羡慕他,更不是去嫉妒他,而是应尊敬他,因为他比你更努力,我们所要做的是,向他学习,坚持下去,与他比耐力,比意志,争取最终能赶上并超过他。正是凭借这惊人的毅力,王永庆超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获得了成功。

    吃尽了人间的甘苦而最终成功的王永庆,还十分强调“先苦后甜”的道理。他时常告诫他的后人,任何事都是要经过相当的辛苦才可以得到的,年轻人无论是就业或创业,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急功近利。成功绝非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有先苦后甜的体验,按部就班一步步来,才会有成就。而且只有吃到了苦头以后,才能够真正品味到辛苦的内涵。正是鉴于“先苦后甜”的道理,王永庆认为经营企业,不能只看眼前。一开始赚钱的企业是危险的,易养成老大自恃的习气,大概也因此而种下他日垮掉的因子。因此,王永庆提出了他的“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开业”的理论。他认为冬天顾客少,则需要用全力去推销,而且要严格地控制成本、节省费用、加强服务,千方百计来争取顾客。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等夏天一到,发展的机会到了,力量便一下子壮大起来。而且,经历冬天的困境,夏天即使有竞争者也就不怕了。此时你会认为冬天的辛苦没有白费,获得的欣慰也更多些,这就像运动流汗后,会浑身舒畅;肚子饿了,食物的味道特别鲜美一样。享受也同样如此,享受是附生在工作之上的,疏忽工作而一味地追求享受,其结果是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的。

    1984年,台塑公司每年生产塑胶粉达90万吨,加工塑胶粉30万吨,生产人造纤维近50万吨,年营业额已逾10亿美元,对于王永庆的辛勤劳动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但他认为这只是他宏图大志的一个起点,因为台湾的大企业不过相当于欧美的中小企业,要和世界性企业较量高低还须加倍努力。以后,王永庆又同美国惠普科技公司合作创建电脑软件公司,再向信息工业进军。对于以“勤”字逐鹿天下,王永庆是充满信心的。

    大做“时间”文章——“时间产业”赚钱火

    “时间就是金钱”,其实时间也是商品,越来越多的夜生活以及相应的配套的商品提供了商机,诸如快餐店,快速印制名片、快速扩印照片、快速刻制一次性用品等等,因为能让人省下时间,所以大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时间就是商品”正被超来越多的公司老板所认同,并且大做“时间”文章。

    美国24岁的克力斯是一位电脑程序设计师,在旧金山的南部矽谷的一家创办的名叫未来工厂的国际网络软件公司工作。他常常早出晚归,因此,克力斯累了就在电脑桌下睡一会儿。一家公司老板看准了这个商机,做起超时服务生意,他周到地给每个人发了一个折叠床,就放在电脑桌下,工作太累了就在那儿躺一会儿,醒了又继续干。饿了就到该公司开设的咖啡餐厅去买点东西吃。

    据国际专家们说,网络技术人才必须废寝忘食,才能跟得上科技的飞速发展。而相应配套的超时服务便应市而生。

    据美国3M公司的研究人员调查,一般经理每周至少半天时间花在会上汇报情况,他们认为多达半数的会议是浪费时间。由于会议频繁,其它方面的工作就积聚来。这样一来,工作日就要延长,很多员工已经感到他们受工作时间的束缚比过去任何时候更紧。因此必须要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有些公司看准这个会议商机,纷纷给企业提供网站,利用电子邮件或文件软件限制马拉松式的会议。

    另外一些企业提供的技术更有助于缩短会议。如微软公司,会议前员工发出大量电子邮件和准备,这样开会的速度就可以加快。他们还利用Net-Meeting——它用摄像机向电脑屏幕播放图像——使整个工作区的员工离开办公桌就能开会。有些公司甚至预言:不久的将来,他们提供的“虚拟会议”技术取代在会议室中召开的会议。

    “在别人玩乐或休息的时候工作,做别人不愿做的生意”,这是日本深夜商店的成功秘诀。

    早在1978年,一位叫高跷次郎的日本人在东京创办了日本第一家专门在夜间营业的便民饮食店,此后许多商店步其后尘。据高跷次郎介绍,在众多的“夜游”人中,以30左右薪金阶层居多,他们大多数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到自己喜欢的场合,约上三五个亲朋好友,或聚餐或聊天,这种深夜服务的商店从出现至今已20余年,其生意是一天比一天红火,已经成为东京这座现代都市的一大特色,靠深夜赚钱发财的人也越来越多,目前,日本的深夜商店除饮食业和各类百货商店、娱乐场合之外,还有相当数量音像、汽车出租、照相影印等服务公司。这类商店营业的高峰期都在夜晚,有时夜间的收入竟能够占全天收入的6~7成。由于这条财路越来越畅通,因而许多的商店已经24小时不关门。

    “休息30分钟500日元”,这不是宾馆的行情,而是日本最近出现的一门新生意。做法是,租下一间旧公寓,在里面放置几个单人帐篷,让一些疲惫却无法休息的“上班族”小睡片刻,好让他们在一小时后生龙活虎地回到公司上去。消费者如果想要长期使用的话,可以买张卡,使用12次只要5000日元。

    类似的小生意正在日本悄悄兴起。例如有瓮出租办公室,30分钟230日元,办公桌则是用长长的桌子隔成几个小空间。还有一家“办公便利店”,配置电脑及周边设备供人租用,365天24小时服务,按15分钟250日元收费。

    除此之外,还有经营快速美容指甲,修剪眉毛、快速日光浴业务的专门小店,生意兴隆。据说,日光浴可以让人在15分钟之内就拥有巧克力般的动人肌肤。而快速美容指甲店就像中国医院的一个注射室,台上摆满指甲美容工具,后台坐着服务小姐。你走上台前,只要伸出十指,小姐小能在几分钟内帮你在指甲上涂上满意的颜色。

    这些小生意大多低成本、低技术,然而都以“快”字为要诀,而这个“快”正好迎合了时代的需求。在今天的这个飞速文化的朝代,谁都嫌时间不够用,不愿意轻易浪费时间,因此卖“时间”也可以赚钱。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手中钱不多,技术又不足的人倒也可以开办一个企业,一挥而就的业务种类,新的服务内容。比如日本的“小睡屋出租”、“办公设备出租”、“快速美容指甲”、美国的超时服务和理时服务等行当尽可“拿来”,为我所用,这样的小店开在商务区,生意应该不会太差。而做产品,只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快捷,即使东西很小,也一定会成功。同时提醒,在广告宣传上,产品诉求千万别忘了突出一个“快”字。

    我国最近几年来的商家也打起了“时间”的主意,分时、抢时、定时……纷纷寻找“时间”市场和“时间”商机。

    (1)“分时”有商场

    “分时消费”,就是指商家在下午6点钟以后,对商家经销的食品包括面包、水果、肉类等进行打折销售。因为在大城市里,下午以前,消费者并不是很多,但是一过6点,所有商品都打折,此时的顾客便多了起来。有关专家指出,分时消费之所以流行,其原因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打折和普通的打折商品,消费者在特定时间,以比较低的价格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商品。对商家而言,出的是“时间”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买到称心如意的、物美价廉的食品。

    (2)“抢时”觅早市

    许多中小企业老板的和白领阶层,由于生意上和职业上的需要,晚上的工作或应酬较多,睡得晚,而早上又不用急着上班。如此一来,上午10点钟便成了一个市场空当。于是,早市午餐便应运而生了。久之,请人谈生意办事吃早午餐便成了一种时尚。在一些大中城市中,新闻早茶式餐厅十分火爆。清晨,顾客只要花费10来元钱,就可以在此享受自助早茶。一边吃,一边阅读餐厅提供的晨报。同时,餐厅还悬挂一台大屏幕彩电,滚动播放早间新闻节目和股市行情。

    (3)“限时”赢顾客

    现在,城市人越来越热衷于请钟点工,服务行业更是纷纷推出了钟点房等计时服务。在夏天,人们纷纷在宾馆租客房,享受空调的凉爽;家里来了个客人,也可以临时租用,冬天还可以泡个热水澡,休闲、娱乐,其乐融融。

    “保鲜”一直是我们日常消费生活中十分关心的话题。要吃新鲜食品,不吃变质食品。如今鸡蛋竟也和牛奶、饼干一样的标上了“生产日期”。这种蛋一上市立刻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赚钱打时差,利用节假日做生意

    一.赚春节钱

    每年春节,本是在外打工人员返乡的时间,然而,鄄城县大埝乡农民陈金同却和同村的几个伙伴乘上了发往北京的客车,准备利用春节这段时间到北京打工。大埝乡在北京做馒头的人很多。春节期间,北京的馒头市场需求量增大,鄄城在北京做馒头的老板急需工人,为家乡人打工提供了机会。在鄄城县,像陈金同这样瞅准春节期间出现的就业机会,转变观念,为赚钱打起时间差的农民已有近万人。

    以往,鄄城县的大多数农民利用春节以外的农闲季节外出打工,因这段时间是农民进城务工的高峰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现在,每到春节期间,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济南、青岛等大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等,因为大量民工回家过年都会出现员工断档现象。不少企业为了留住工人,保证企业在春节期间不停产,给员工增加工资。由于收入可观,鄄城的许多农民纷纷转变观念,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外出打工。

    为确保进城务工农民能顺利找到工作,鄄城县在去年入冬以来就对他们进行了各种技能培训。同时,鄄城县劳动部门还多方搜集全国各地劳务市场的需求信息,及时给鄄城农民牵线搭桥。

    二、赚情人节钱

    一到公历2月14日,各地出现的一种有字玫瑰,在鲜花市场销售火爆,成为中老年人的首选礼物。

    由于情人节这一外国节日被我国人们接受越来越多,情人节消费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不少中老年人也加入了这个看上去本应属于青年人的浪漫群体,成为情人节消费的“新生力量”;为此,众商家纷纷使出奇招,以抢占这一“黄金市场”。

    (1)亲情、爱情一个都不能少

    鲜花历来是必不可少的情人节武器,给心上人送一束红玫瑰,几乎成了情人节消费的“保留节目”。

    因此,很多花店表示,会在情人节当天增派几辆送花车专门送花,让父母和爱人在这一天都能及时收到“温馨”和“浪漫”。

    (2)中老年人也开始关注“洋节”

    年轻人热衷的情人节也越来越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一些会算计的鲜花店店主,在情人节之前,他们就开设了节日鲜花预订业务,每天有上百位顾客前来订花,其中不乏中老年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送给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一束鲜花,既可表达爱意,又可追寻年轻时的激情岁月。

    (3)商家瞄准女人“腰包”

    情人节也是“瞄准”女士们腰包的最好时节,想让这些往日情人节习惯接受礼物的女性们也“破费”一次。

    精明的商家也因此都“盯紧”了女人的腰包,借着情人节的时机,制作一些“情人西服”,并且还有“打折”优费。“打折”历来是女人们为之心动的购物理由,诸如“情人节期间男士服装全场7折”这样的广告,早早就被商家们挂了起来。可想而知,情人节男士用品的销售当然“火”了。

    (4)书店也打“情人”牌

    看来,“情人节”确是商家促销的好时机,就连平日里和“情”字关系不大的书店,也不愿意放过这次难得的赚钱良机,想出奇招吸引市民的眼球。

    新华鸿国书城就在为读者“制造”一次温馨和浪漫的情人节邂逅。据该书城一工作人员介绍,凡2月1日至15日在该书店购书的市民,均可获得一片“缘分树叶”,系在该书城的缘分树上;在2月14日和15日再次来书城时,便可以摘取另一片“缘分树叶”,完成一次美丽的邂逅。此活动推出,不少市民被此吸引,书城的销售额极度攀升。

    除以上介绍的两个节假日之外,很多会算计的生意人还常常打着“五一”黄金周,国庆黄金周,中秋佳节等节日,大量赚取时间钱。

    节省时间的20个办法

    做生意,肯定要在节省时间上下功夫,如果能够把时间节省下来,不必说,钱也就赚回来了。当一个记者问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你在走路的时候,看见地上有100美元,你是蹲下去捡钱呢,还是继续往前走?”比尔盖茨说:“我肯定是继续往前走,因为我的时间比100美元更重要。”可见,节省了时间你就赚取了钱。下面总结了20个节省时间的方法,请根据你的需要选用它们:

    (1)对目标、任务、会议等事件分别按优先级进行排序。

    (2)从优先级最高的事物着手。

    (3)和拖延做斗争,如果事情重要,从现在开始做。

    (4)把大的、艰难的任务细分为小的、容易的部分。

    (5)为自己创造一小时的宁静,哪怕这需要很强的意志力,或者有时不起作用。

    (6)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如图书馆或空闲的办公室。

    (7)当你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时,学会对别人说“不”。

    (8)学会委派别人做事。

    (9)归纳相似的事情,把它们放在一起处理。

    (10)减少例行事务:它们不值得花费过多时间。缩短低价值的事件。抛开没有价值的信件和文书工作。委派别人完成、减少或推迟优先级很低的任务。

    (11)避免完美主义。记住80/20定律。

    (12)避免作出过多许诺。对你在有限时间内能完成的工作持现实态度。

    (13)不要把时间表排得满满的,为自己留下一定机动时间应付突发事件。

    (14)设置时间限制。例如,做某些决定时,不应超过3分钟。

    (15)聚精会神地做手头的事情。

    (16)处理重要事情时,使用大块的时间。

    (17)迅速处理困难的事情,等待和拖延不会使它们变容易。

    (18)文书工作争取只处理一次。

    (19)在行动以前,彻底地思索整件工作。

    (20)第一次就做好。

    [BT2]7.以勤致富就是要抓住时间的脉博

    1982年下半年,香港白手起家的著名富商和实业家郑裕彤和冯景禧等人与广州羊城服务发展公司合作在广州兴建了国内第一流的现代化宾馆——中国大酒店。该店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设备考究,装饰富丽堂皇,1983年夏秋之际全面投入使用。此外,郑裕彤还捐款给广州图书馆和他的家乡广东顺德县,以资助发展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郑裕彤现任香港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主席,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郑裕彤1925年8月出生于广东顺德,在澳门长大。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了香港,在周大福珠宝行当小职员。他勤奋好学、精明能干,深得生意人赏识,逐渐委以重任。后来,他又与生意人的女儿结了婚。从此,便成了这家珠宝行的主人。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这家黄金珠宝行便由他经营。当时他掌管珠宝行的全部账务,并管理黄金买卖及钻石珠宝生意。业务扩展很快,生意扶摇直上,繁忙的业务使他每天不得不工作12小时以上。

    1960年,他将周大福珠宝行改名为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每年经销的珠宝数目十分可观,在香港首屈一指。他本人已成为香港有名的亿万富翁之一。郑裕彤的事业确实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不能不归于他在个性上和生意上的特色。

    美国纽约医学院教授森姆·詹纳斯,曾对200多名不靠父辈发迹致富的百万富翁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白手起家的富豪们,虽然致富之道不同,但是却有其共同的个性,那就是:对赚钱充满浓厚的兴趣,把经商所得的钱储存起来。日常生活则坚持朴素无华;一心一意为工作卖力,每星期做满7天,永不准备退休;工作中有极大的忍耐性和坚毅精神,不因偶遇挫折而气馁,坚持既定的信念;不因工作的贵贱而取舍,只要有钱赚,又不是为非作歹的不正当行业,一般人不愿干的他都乐意去干。詹纳斯认为,这四点是白手起家靠勤劳致富的富豪们的共通性格。任何人,只要具备这些性格就有可能跻入大企业家的行列。当然这并不是说具备了这些条件的人都一定能创业兴家,获得成功。任何人在事业上获取成功,都要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相配合,缺一不可。“时势造英雄”是至理名言。

    郑裕彤的成功不但证实了詹纳斯教授的论点,而且他成功的另外一些因素,还可对詹纳斯教授的论点给以补充。如郑裕彤把“处世之道”概括为“二十三字箴言”,即“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恳、处事谨慎、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这就是郑裕彤奋斗成功的“秘诀”。他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我们可以看出,这也是他生意上和性格上特点的体现。这“二十三字箴言”中,核心是个“勤”字。他工作繁忙,几十年如一日,常常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兢兢业业努力耕耘,他的成功是勤劳致富的实例。从“二十三字箴言”不难看出他处世哲学上的独到之处。他曾说:“人纵有运气,但不可能一世都鸿运当头。幸运只不过是一次两次,而不会永远存在,所以‘勤’最重要。”他认为,摒弃投机手段,凭着眼光独到,掌握有利时机,脚踏实地做买卖是发家致富的根本,做生意靠投机不是正道。做生意要有一定的利润,但不能投机,同时也不许下属职员去投机,若有发现,他将毫不犹豫地解雇。

    凭着胆识,看准时机扩展业务,是他成功的特点之一。他早在60年代,将珠宝行改为有限公司时就决定扩大业务,向地产、酒店及娱乐业进军。目前,郑裕彤的生意范围渐趋“多元化”。主要实业有酒店、建筑、钢铁、冷气、保险、银行、澳门旅游等。“新世界”在1976年收购了“启德”和“时来”公司,从而有了启德大厦等。过去几年,香港地产热使“新世界”赢利倍增,业务发展迅速。此外,九龙、尖沙咀新世界酒店中心落成,恒隆银行业务之扩展,周大福珠宝行由几十年前一个铺面扩展到现在7家分行。上述种种业务的开创与扩大,都充分显示了郑裕彤白手起家、靠勤劳致富的才能和气魄。

    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管理,熟悉自己的业务,是他成功的又一特点。他初进周大福珠宝行工作是从练习生做起的。他经常跑到别家商店细心地观察,努力学习人家生意的长处,以补自己的不足。正是从小职员做起,经过了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了公司从上到下的工作,知道如何管理公司。他主持下的公司,工作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他的主要任务是放在建立健全公司的规章制度上,使公司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他还组织专人研究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

    郑裕彤本人是创业兴家并获得成功的杰出人才。他通过本身的实践和体会深深地认识到“办事业,千宝贵万宝贵,人才最宝贵”的道理。因此他求贤若渴,特别重视人才。他说:“找到真正有才干而又可以依赖的人,是最不容易的事。”他乐于择优录用大学毕业生,以便经过实际磨炼后担当大任。在这里不难看出重视人才是郑裕彤成功的又一特点。

    郑裕彤关心祖国的建设事业。他认为,国内政治稳定,特别是开放政策使内地有了较好的投资环境,而香港较为繁荣,被称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若把香港和内地的经济技术结合起来,对祖国的四化建设会大有裨益。他表示在有生之年,要把个人的事业与祖国的四化建设大业结合起来,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绕地球100周

    英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皇家学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964年,该学会创设了阿尔伯特勋章,每年授予一位完成世界伟业的人。1982年8月,这个令人注目的荣誉第一次降临在一位日本人的头上。他就是“在技术和工业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盛田昭夫走过的路,既是动荡不安的创业史,也是抓住幸运之神的成功历史。

    一个偶然的契机。

    二次大战中,盛田担任海军技术士官,结识了电器专家井深大。两人虽然有14岁的年龄差距,但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了互相理解、互相尊敬的忘年之交。日本战败后,盛田回到了家乡,井深大则在东京一家被炸坏的百货商店的楼上,建立了一个工厂,制造电器零件和原始的电器产品。这是索尼公司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公司。盛田从报纸上看到井深大办厂的消息后,立即赶往东京,盛田正是从这里起步,最后成为世界闻名的企业家。

    一个拼搏的契机。

    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结型晶体管诞生了。当时,美国西方电子公司仅仅把这种晶体管用于助听器的生产。受过高等教育且有专门知识的井深大和盛田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禁怦然心动。盛田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和井深先生研究,这个希奇玩艺儿不知道管不管用。”于是立即飞赴美国考察。他们欣喜地发现,晶体管和使用了40年的电子管一样能够放大信号,而且反应快、体积小、耗电省、可靠性强。非常有可能取电子管而代之。1953年,他们以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项专利。不知经过多少次试验,不知失败过多少回,1957年世界上第一台能装在衣袋中的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诞生了。为了给它取个响亮的名字,盛田和井深大苦思冥想,最后决定用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都能通用、不论是哪个民族的人都不会读错的“SONY”命名。首批生产的200万台“SONY”收音机刚一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出现了爆炸性销售的效果。销售额正好是用于购买专利所花费的100倍,SONY成功了。

    又是一个契机。

    在公司初创时期,盛田和井深大曾模仿美国的样品,生产一种磁带录音机。这种录音机价格很高,为了找到销售市场,盛田曾不辞辛苦地跑到九州煤矿组织销售,但仍未挽回滞销的势头。产品严重积压,像抹不掉的阴影,始终跟在盛田的身后。正巧,盛田去欧洲,参观了荷兰菲利浦电器公司。参观中,盛田深为菲利浦公司的成就惊叹不已,同时感到迷惑不解:在只有1000万左右人口、面积比日本九洲还小的荷兰,像菲利浦这样大规模的电器制造公司,是怎样从制造灯泡的小工厂发展起来的?经过深入调查才知道,菲利浦电器公司是一个国际性企业,其本部虽在荷兰,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早已扩展到世界各国。这个发现像一束光,抹掉了跟在盛田身后的阴影。他恍然大悟: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如同池塘和鱼的关系,只有在大池塘中,才能养出大鱼来。一个小国家的企业,如果仅以国内为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狭小和物价波动的严重影响;如果面向世界,不仅市场扩大了,风险也被分散了。从此,索尼公司的生意管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在索尼公司直升飞机的机身侧面,用英文写着这样一句话:索尼,研究使它与众不同。

    二次大战后,欧美人对日本商品的印象是质量次、技术差。所以,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只能靠廉价取胜。盛田领导的索尼公司立志要用高质量的产品改变日本货的形象。他们不断对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进行投资,继晶体管收音机之后,单枪三射束彩色电视机、录像机等划时代的产品相继开花结果。1982年,索尼公司的新型电子摄影机在伦敦展出,连盛田先生也不无自豪地说:“在电子工业领域里,是我们带的头。”然而,单纯靠技术开拓的市场是不能持久的。技术力量的差别不知不觉就会被赶上来;要想不间断地开发出其他公司完全没有的新产品,也并非易事。所以,索尼的与众不同,不仅是开发研究新技术,更令那些企业同行们注目的,是它突破一般常识的生意策略。

    在晶体管袖珍式收音机刚刚问世的时候,盛田带着几打样品飞往美国试销。代销商蜂拥而至,其中一家大公司非常积极:“如果让我们经销,先订货10万台。”盛田出乎意料地全部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因为,他们按照惯例都有一个附加条件——索尼全部产品都要用对方的商标。盛田有自己的见解:“10万台的订货量的确很有诱惑力。如果接受这项订货生意,索尼的生意现状就会大大地改善。但我拒绝了。因为,如果不能用索尼的商标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话,宁可全部不销售。我一直希望索尼公司的SONY商标能风行全世界,能够得到全球的消费者的承认。”当带有“日本索尼公司制造”商标的收音机充斥美国市场的时候,人们才理解了盛田的做法。“增你智”公司董事长约翰·尼温对此赞叹不已:“如果他接受了那个建议,索尼这个名字在美国就无人知晓了。”

    一般企业都是在国内的实际市场开发已经取得某种程度的进展之后,再到海外建立工厂。资本输出的方向,一般也都是劳动力比较便宜的地区。索尼则反其道而行之。

    盛田一直追求的是:索尼式的企业生意理论。他曾写过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学历无用证》。日本的工资制度主要是一种以资历为主的年历序列工资制。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是以在企业工作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的。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选拔,也往往以是否毕业于名牌大学为依据。盛田认为,“年历序列和看重学历的做法是阻挡许多年轻有为的工作人员发挥自己能力的一大障碍。”索尼公司应以“人尽其才,根据实际成绩和工作能力来安排人才”作为人事管理的指导思想。只有不拘一格用人才,造成一种人才上的良性循环,索尼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盛田自己率先实践这一思想。1979年,盛田曾说:“目前一段时期,我们有责任管理我的公司;但我不想恋战太久,这样会损害下一代人的志气。”他还表示,他并不在乎继承人是否是他的儿女,他需要一位能干的人来领导索尼。3年后,一位声乐家出人意料地坐在了索尼最高管理领导人的交椅上。他叫大贺典雄,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随后就读柏林国立高等音乐大学。由于西洋歌剧在日本舞台上并不十分受欢迎,这位留学归来的年轻男中音没有用武之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盛田。言谈中,盛田发现他的音乐造诣对以声音和映像为主的索尼很有用处,而大贺也颇懂一些生意之道。盛田对他说:“你作为一位声乐家是一流的,但是,你作为事业家的才能更加突出。”在盛田的鼓励下,这位歌手弃艺经商,跨进了实业界的大门。大贺典雄先是在索尼公司录音部工作,他不负盛田青睐,充分发挥声乐特长和生意才华,使索尼的录音带音色纯正,备受欢迎。不久,担任CBS索尼唱片公司社长,CBS逐步发展成了日本第一流的唱片公司。1982年,大贺被提升为索尼公司社长。

    在索尼公司辉煌的成功之路上,如果仔细探查,我们将看到创业者那艰难的足迹。

    在盛田看来,一个起步较晚的电器制造企业,不仅要排除任何恐惧和犹豫,还要用短跑的速度和毅力去追赶永不停息的潮流。所以,他工作非常勤恳,白天完全埋在指定的业务会议和面谈上,午饭和晚饭是在餐桌上与有业务关系的人边吃边谈。就连坐在疾驰的飞机和汽车里,也总是认真地看报告、批阅文件。

    忙碌了一天的盛田,躺在松软舒适的席梦思床上,还是想着公司。在他床头边放着一本备忘录,半夜突然醒来,有了一个新设想,立刻在备忘录纸上匆忙记下要点,然后才能放心地睡觉。索尼公司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萌芽的。后来,取代备忘录纸的是枕边的微型盒式录音机。

    为了最大限度地掌握国际市场行情,盛田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1974年下半年,西欧、美国的波士顿和纽约、苏联的莫斯科、南美洲的巴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我把我1/3的时间花在国外,纽约市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最能反映盛田辛勤奔波的有两个数字:从1952年第一次飞往美国开始,30多年来,盛田飞越太平洋120多次,在世界各地的飞行里程达400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100周。

    辛勤奔波的成果之一,是盛田的资料库里储存了4000个外国人的情况。从国籍、职业、地位、住处到家族的情况;从生日到平时的兴趣爱好,甚至什么时候在哪里和盛田遇见、见过几次、谈了什么话都一一收录其中。盛田根据这些记录,按时寄送圣诞卡和生日卡。在与这些人会面之前,只要看看资料,就能帮助他回忆,很容易找到说话的引子。

    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一个普通人只运用了能力的10%,还有90%的潜力。最近,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英雷夫说:“人的潜力发挥之后会使人震惊万分……如果我们迫使头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来,完成几十个大学的必修课程。”潜力是每个人的巨大财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地开发这种潜能,只有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才能做到。毫无疑问,为索尼公司奋斗了一生的盛田昭夫就是这样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