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要会算计-开源节流——赚钱省钱,用钱滚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会算计的生意人知道:省钱也是赚钱,用钱滚钱才能赚大钱。

    不会算计的生意人,钱没赚几个,却总是花天酒地,吃喝嫖赌,在外面充老大摆大阔,感觉是威风八面,其实是囊内羞涩,空拿着一叠账本,却没见本上有几个钱。

    资金周转要灵活——赚=转

    生意人未必没有钱,但钱却受到限制,未必能即时取用,故应付资金周转,是生意人一套重要的技术。

    做生意,怎样才能让生意人在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中赚到比别人更多的钱?

    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资金周转快的生意最赚钱。或者说,在同行业中你的资金周转比别人更快,你就最赚钱。”其实生意无不如此。一旦从事了某个行业,目标客户群就固定了,此时你日思夜想、视同生命般重要的核心问题就应该是:如何将东西卖得更快?因为每周转一次,你才能达到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赚钱。你周转得越快,赚的钱才越多。

    快速周转,时代使然。商品短缺时代,“囤积居奇”发大财,然而今天谁这样做,谁就是“傻根”;在商品过剩现金为王的今天,最重要的发财手段就是在产品更新换代之前“快速出手,多多出手”。

    周转资金良好的先决条件,是一套系统的会计模式,这才能把握有效调动资金的技巧。首先,你需要预计可见的未来会有多少收益,同时亦知道固定的支出有多少。只要收益大于支出,就能顺利周转;相反,某段时期内,如果支出高过收入,就可能周转不灵。如果周转资金的技巧不善,便可能要不断地注资,愈注愈多,投资成本也就增加,风险也会相对提高。

    懂得周转资金的生意人,能尽快取得利润,以利润抵消开支。他们会想办法,以保障常有可动用的现金在手,不会让记账的金额太高,尽可能收取现金,到生意上了轨道后,才考虑作月结。很多生意都是月结的,即让客户取货,只是签单记账,到每月月底才发出单据收钱,这只有资金较多时才可行。这些记账的客户,必须是有信誉的,切记不要随便给不相熟的客户作月结记账。

    作资金周转的预算,应保守一些,不要过于乐观,这是居安思危之道。例如,心中预计下半年度有20万元净收入,但作保守一些的决定,视为有15万元净收入,用这个基数衡量支出,看看是否可以弥补支出,因为原来的预算是乐观的,但中途可能有坏账或其他意外事故,引起损失。

    每个行业的生意方式及行规都有不同。有些行业需要向货品供应商支付资金,亦同时向顾客收取现金;亦有些行业可以延迟向货品供应商付款,暂时记账,三四月后始付款,但却向客户收取现金;有些行业需要用现金付给货品供应商,但却让客户记账。

    一般的零售业务,都是货银两讫,一手交货或提供服务,同时亦收足款项,两不亏欠,而进货则既有些付现金,亦有些可以月结。由于卖出货品后,可以迅速取得现金,周转必定比较畅顺。这类行业对创业者最好,可以减少坏账的风险,亦避免和其他公司因财务而纠缠不清。

    如果客户必须作月结记账的方式,那么,最好向货品供应商付款时,也以这种方式付款,不必付出了大量现金,却等了很久都收不到货款。

    万一真的现金有限,一时未能收足货款,同时却有很多货款要了结,这样,最好是先付款给小公司,大公司暂时多等数天,只要得到大公司信任,等数天不是问题,反正生意长期合作,三四数天也不是长时间。但刚创立的小公司一般都急于现金周转,就和你一样,所以要照顾他们的需要,你早一天结款,他们就早一天多一些现金动用。你能如期结账,他们就相信你有信用,更加愿意继续和你合作,这对大家都有益处。

    把小公司的账清缴后,再考虑大公司的账。你迟一点付款,他们不会因此周转困难。只要有拖没欠,一点点地清付,彼此的合作关系,还可以继续维持,他们亦不会因为你未能如期付款翻脸,反正你没有逃避付账的责任。

    另一个便于周转的方法,就是开出期票。期票即是支票,但你在日期一栏,要填写未来的某一天,在这天之前,持票人不能到银行取款项或过户。换言之,你虽然已经开出支票,却不须立即付款,户头内暂时没有那么多款项也不要紧。

    开期票的原则是,你目前没有足够现金,但稍后某段时间内可以取到若干货款,用于清缴某类欠款。于是,你可以把期票的日子,订作预计收到款项后的若干天,确保对方可以收到款项。但是,期票的期限应尽量短。例如,今日开出期票,能兑现的日期,最多也不过一两个星期。经常开出三数月的期票,人家也可能周转不灵,没有现金可用,对方亦不愿意继续和你合作。

    过去,最有效的赚钱手段是卖高价——提高利润率。今天,最显著的赚钱手段已变成卖低价——提高周转率。过去利润高但是最终赚钱少,因为卖得少;今天利润低但是最终赚钱多,因为卖得多。价格战曾经备受责难,那是因为它损害了尚未开窍的、遵循传统利润模式的别的厂商的利益,但毫无疑问却受到了钞票最热烈的追捧。

    “转=赚”,这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商业特征。

    “赚=转”,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多暴富者遵循的商业准则。

    当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周转方式和周转周期。房地产几年才能交差,保暖内衣以一年为期,餐饮业则要求每天达到多次翻台率,以月为周期的行业更是数不清楚。你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如格兰仕;可以提高品牌含金量刺激购买实现周转如海尔;你可以扁平化如美的;可以零库存如戴尔;也可以像联想用ERP。总之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你必须殚精竭虑,必须食不甘味,必须为改变资金周转率有所作为。

    如果说企业的本质是执行,那么生意的本质就是周转。

    [BT2]2.进行财务核算,谨慎处理债务

    这一项工作能反映生意人的资金的运作情况。虽然你可以充分相信你的头脑,但用笔记下各项收入和支出,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以清楚明白为宜。

    生意一旦运作,各种费用往往会超出你先前的估算,就必须修正你先前计算的利润率。许多生意人在创业之初,感觉到业务运转正常,认为是该赚到一笔钱了。但经过财务计算之后,大吃一惊,赚到一点钱,全拖欠在客户手中,甚至严重地影响到生意运转。

    准确的财务核算,使你清楚自己的生意状况和收入。有了财务的明确数据,你才可以正确安排和推进各项事务。可以拖一拖的账款,心中有数,才知如何应对。

    在别人眼里,你这才像一个正儿八经做生意的样子。从一开始,就要在行业中树立一个明确的形象,别人才不会忽视你这个新人,为后面打交道铺平道路。

    通过财务核算,知道利润情况,才会切实体验到劳动的成就感和压力。

    在你的企业里,这儿和那儿的小笔费用加起来,会成为一笔很大的现金流。尤其是当你允许你的雇员可以不经你的批准,就可以直接去定购产品,存货和办公用品时,就更是如此。

    当然,为了公司的发展,你不得不放手让你的雇员直接去干一些工作,包括一些购买工作。但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价值几千元的账单,从来都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这儿花200元,那儿花300元,再买一件新装备花700元,加起来就是1200元。如果把这些项目综合起来看,你还愿意花上1200元吗?如果还想的话,那么你这个钱花在了刀刃上,花得值。否则,你就需要开始从所有这些项目对公司的综合影响上来考虑超过一定数额的费用花得是否值得了,而不是只看相互分离,彼此互不联系的购买项目。建立适当的制度,当费用超过一定的限额(比如说200元)时,予以追踪或要求有批准程序。

    每个月都检查一下你的账目,随时检查你的财务报表,以确保你公司的费用没有大得出格。保证你的公司财务上没有问题是你的工作。如果你不能做这项工作,你就应该找一个能够胜任的人来做,比如会计师什么的。

    做生意,以现金交易为好,不宜赊销。如果卖出1000元的货是赊销的,不如卖800元的货是现金交易的好。这里所说的现金交易,包括开户单位和个人利用转帐方式进行结算。有许多谚语是说明这一问题的,如:“现有小钱50,胜过以后大钱100”、“隔夜的金子,顶不上当日的铜”、“立着放债,跪着讨钱”、“赊出容易,收回艰难”、“本小利薄,赊欠不得”等。

    相对而言,做生意卖货,现金交易和赊销,后者较前者利少弊多:一是影响资金周转;二是减少利润;三是不能按时交税;四是讨帐占用人力、财力;五是赊出容易,收回困难;六是往往因人事的变动和对方企业的变化,造成呆帐、瞎帐、乱帐,有的可能一分钱也收不回来。有个县供销社,为扶持农民发展副业生产投入几十万元,收不回来。最后收帐时,有些农民赖账,有的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要媳妇还有一个。”这种经济损失给人教训很深刻,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赊销。商品的买卖在没有形成一套稳定的销售渠道之前,应坚持现金交易,一手钱、一手货,对买卖双方都有好处。

    据介绍:犹太商人经商,绝招之一是彻底采取现金主义。他们认定惟有现金才能保障他们的生命和生活,以对抗天灾人祸。做生意说千道万的诀窍,归根结底要讲实际利益。

    任何一个企业都可能面对债务问题。有时是长期债务,有些是短期债务。公司欠下其他人,或银行、或其他公司的欠款,未能清缴,要慢慢偿还,无论欠债是多是少,都不要掉以轻心,不可以欺负那些实力不足的小公司,欠债必须要偿还,这才是上品之人。有些公司,由于管理人生意不善,不懂得如何处理债务问题,不懂得如果处理和债主之间的关系,结果迅速因债务结束。

    相反,一些商场老手,懂得应付债务,懂得处理和债主之间的关系,延长还款期,结果获得债主通融,让他们渡过难关,不致因短期的周转不灵而使前景尚佳的生意结束。

    债务随时都可能出现,创业人应先有心理准备,以免债务出现时就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当债务出现时,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何时才能清偿这笔债务,这亦是债主急于想知道的,你如果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就把答案告诉债主,切不要答得模棱两可,更不要说不知道。债主问你这个问题,是要知道答案,不是让你狡辩。

    你的重大责任,是和债主之间达到共识。你可以在什么时候归还欠款,或如何分期归还,债主情绪激动,你不要和他针锋相对,一拍两散,对债主固然没好处,你的信誉亦会受损,最重要的是让债主安心,表示你还愿意继续做这生意,不会一走了之。告诉他们,你有什么计划,你在什么时候将可取得一笔资金,什么时候可以归还。然后,你必须履行承诺,无论如何也要找钱偿还。

    当你的生意渐上轨道,欠债就会慢慢减少,周转就会畅顺,能顺利解决债务,你的事业必定更加稳固。

    赚钱还要会用钱,但不能过早追求享受

    做生意,当然是出售商品,赚取利润的行为,但如果你以为只要生意好就能赚钱,那未免天真了一点。

    不错,生意好当然收入增加,但你可能没发觉,当你日日陶醉于“赚钱”“发财”时,已经种下了日后关门倒闭的种子。

    相反,有些店铺看似没有什么生意,门可罗雀,但不多时竟然改装店面,扩大生意。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生意好的居然倒闭,生意不好的居然赚钱!一个商店的生意实绩,很难单纯从生意好坏一个角度去猜度。做生意真是奇妙得不可思议。

    刚从薪水阶层跳出来自立开业的人,往往改不掉职员时代养成的花公司钱不心疼的习惯,用于应酬的开支较大。

    生意好,为何不赚钱?就因为支出太多,把所赚的钱都花光了,因此,黑字也就变成赤字。这就是薪水阶层做生意往往被小商人取笑的原因。

    小生意可说是“至多温饱、至少糊口”的生意,利润都是非常微薄的,和大企业大量生产、大量销售、大赚其钱不一样。大企业由于利润厚,可容许高级职员挥霍,如果小生意东施效颦,那就完了。

    大家都知道投资回收额(利润)等于销售总量减去费用,利润和费用是呈反方向运动的。如果费用低,利润就高;如果费用高,利润则低。费用与资金控制紧密相关,而现在许多生意人脑子里不知道如何管理资金,忽视对资金的控制,造成费用节节上升,而利润却不断不降,直接影响了生意人的艰苦创业,以致半途而废。

    著名的风险资本家弗雷德·阿德勒说:“我的一个‘定律’是,成功的可能性与经理办公室的大小成反比。”一味地追求豪华舒适的办公室、办公桌,乘坐豪华汽车,在高级饭店里摆宴,再加上一些名誉性的花销,开支巨大,将宝贵的资金用在消费而不是用在生产上。资金管理盲目,成本高,销路缩小,利润不可能提高。

    一位女生意人在她第一次创业失败时说:“我如果再次办企业,驾驶的会是一辆小型货车,而不是奔驰。”简单的话语中却包含了一条道理:节约资金是创业的第一步。

    商品生意中的浪费是人们不易觉察到的,它就像一个无形的黑洞,随时都可以把整个企业吞噬掉。作为资金十分有限的小本生意人,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必然会造成生意上的失败。作为小本生意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制定良好的制度来降低成本:

    (1)作业规范化。明确规定长途电话和普通电话的通话时间和每位发言人的发言时间;严格控制办公用品的申领;清楚规定每个物品所在的地方等等,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和节省时间。这些繁琐小事,如不加以规定,大把大把的钞票就会不知不觉消失了。

    (2)养成随手关灯、关水的习惯,可节省20%的电费水费。

    (3)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加工次数,可省下许多加工费和电费。

    (4)尽量减少操作失误,减少无效工作和废次品率。

    (5)聘用能身兼数职的员工,以节省工资费用。

    (6)经常评估、考核员工的工作效率。人往往有惰性,时常要人提醒、催促才会进步。只有不断地评估,考核员工效率,才能激发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一提高,成本自然就降低。

    (7)裁减或调换能力差的员工。

    (8)发动员工提出改进作业、革新产品的合理化建议,并对优秀方案给予奖励。

    (9)对于邮递的成本,要反复思考,哪些必要,哪些不必要,哪些须快件发寄,哪些平信即可。

    计算成本不能马虎,算得精才能赚得多

    做生意不以顾客多少论成败,最重要的是有盈利。成本愈少,利润愈高,那就愈是成功。换言之,成败与否,要由利润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而定。因此,计算成本时,一定要计得准确,以成本作为利润赚蚀的准绳。

    最直接的成本,是原材料价格、员工工资、店铺或办公室的租金、公司设施、日用消费品等,把毛利扣除这些开支后,还有剩余,那就是利润。但若计算下来,毛利不足以支付成本,就是有亏损。

    每家公司都想买入一些销路好的货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也好,薄利多销也好,最要紧是有钱赚。不过,一家商店购入各种货品,不能保证每种货品都有好销路,成衣如是、唱片如是、书籍也如是,如果能拉上拉下,畅销货的销路能抵偿滞销货的损失,那还可以继续生意下去。但经一事长一智,知道哪些货滞销,以后就要不进这些货,或是少进这些货了。

    由于这钱那钱的消费,公司的启动资金可能要远比你原来预计的多,不管你的计划制定得如何的周详,也不可能精确地预测到未来的各项开支。也许你即将搬进去的大楼的装修费用比你计划的要多,广告费用超出了你的预算,印刷的小册子出了差错而不得不重新印刷……

    即便那些取得了辉煌业绩的企业,在它们的起步阶段几乎都出现过几次大的亏损。根据你所生意的公司的性质,你必须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弥补公司初始阶段的亏损。要看到公司的初期亏损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至于影响的时间有多长你是无法预见得到的。只有在你的公司获得成功之后,通过精确的计算和预测公司的销售趋势才能知道。

    此外,在做生意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存货与应收账款的问题。除非你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能100%转化为资本金,否则它会耗尽你的现金。当你的业务不断地扩大时,你的存货与应收账款也就会相应地增加,这也就意味着你需要更多的现金。

    有趣的是,如果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业务增长迅猛,现金就要作为扩大业务的资本,而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就会相应增多,这就会使资金的流动越来越困难。对于利润可观、业务发展迅速的小企业来说,因流动资金短缺而导致破产的情况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公司,特别是那些存货与应收账款增长迅速的公司,不断的重新计划和调整它们资金流动的原因了。

    核算成本的方法很多,或许你的核算方法更简便。那就选择简便的方法,快速核算出你的产品成本,接着你就可以知道你的企业的利润及工作效率了。

    (1)利润=销售额-成本

    每个人都知道的一个公式:利润=销售额-成本。所以对成本降低这个概念,必须记住它和“利润增加”这个术语是可以换用的。因为它使企业的“减数”减小,从而差值增加。

    然而在公司总经理采取其他一切办法以提高利润时,却常常忽视全面的成本降低计划。事实上,不管经济周期中流动情况如何,在力求提高利润或稳定利润时,成本降低应该是管理层最重要的求助对象之一。公司经理不能等到经济紧张时期才意识到成本降低能既快又有效地提高公司的最终成果。延误成本降低是一种自杀行为。成本降低会吃力不讨好与大多数人不知从何下手使很多经理望而却步。

    任何有效地降低成本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短期方式可称之为临时的应急措施,在一个月内就可以完毕,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分析企业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公司各个部门怎样合理配置和改编,从而做到不仅降低成本而且又能提高效率和生产率。

    组织机构的分析要时刻把握三个重要规则:

    ①控制范围:一个经理主管下属人员数不超过10人,但不少于7人;

    ②合适的汇报层次:最影响利润的部门经理应该直接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③简化管理层次:公司负责人与基层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层次数应该保持最小程度。

    这些规则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大多数公司中常常被忽视,束之高阁。

    第二步:在组织机构分析后对全部生意管理比率分析。

    首先你需要从审计主任那里要一组公司最近5年(最好是10年)公司营运的详细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最基本的,如:销售量,毛利,销售开支,一般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债务成本和税前利润等。格言是,销售是要花钱的,而成本降低不花钱。

    第三步:在一月之久的临时性成本降低计划中,剩下的时间花在工作抽样上。

    工作抽样可简化为最简单的形式,是一种任意抽样法。通过观察和应用数学概率,得到有关人员活动和机器的真实情况。工作抽样是对工厂内或公司内不同工位的活动频率和效率进行抽样。能明显地反映出工人和机器两者的生产率以及低效率的程度。

    随着工作抽样的完成,你的“大有作为的一个月”也就该结束了。通过三个步骤,即组织机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工作抽样,你会降低人员费用10%~20%,当然这只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下一步要求更加深入的程序,需大半年才能完成,进行下一步更有价值的成本降低计划,与此同时,会实实在在地增加利润。

    (2)过低的价格=增加成本

    在做出如此多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以后可以实现的节省,往往会因错误或曲解的定价制度而丢失。除非最高管理层知道定价的错误,否则公司将面临着丧失部分或者全部成本降低效益的危险,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要严重一些。直至企业主看到了最终成果,也不明白为什么实现的大量节省没有转化为利润提高,也许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事已太迟了。

    归根结底,关于定价多少做为老板必须负起责任,要保证审计师或另一个财务负责人不采用一个死板的公式确定价格。你必须认真实施和控制定价方针和方法,参与定价的关键人员必须接受正确程序以及不正确程序的结果两方面的教育。定价应成为建立在其他规范基础上的一个独立的职能,不这样做,会招致灾难。

    (3)劳务成本=工作效率

    人们往往将劳务成本的降低放在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上,其实这只是短期的所谓应急性的举措。实际上,对于一个劳、资配合得相当好的企业来说,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似乎比裁员更具远见,也更具效果。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则需要你动一番脑筋,因为有时工作效率低下的毛病似乎并不出在工人身上。如果你一味地将降低劳务成本的问题堆集于工人的自身,则往往会引起工人的愤怒和工人的不合作。你是不是可以从你的机器设备人手呢?这些东西通常是没有感情的,不会自己去改善,也不会愤怒。

    在一个真实的案例中,有一个经理的营业额为1800万美元,其制造费用占营业额的20%,利润占营业额的8.6%。因为销售量增加很快,他决定扩展一个新工厂和购置新设备。由此,他的制造费用一下子上升到28%。因此,他关闭了一家工厂,实施综合成本降低计划,从而使利润额接近于顶峰,财务账再次为黑字。

    一些公司过快地去除老化设备。在一辆家庭用车损坏后,第一个反应是把它修理好、而不是买一辆新车;在工厂内,更要经常地采取这种本能反应。我熟悉的一家大公司有这样一条方针,即尽可能快地、尽可能多地使用任何一台旧设备,直到某个部件损坏为止。损坏部件修理和加固后,再如此使用直至另一个部件损坏,再修理、加固。这样的操作过程反复进行,直至实质上已对该种设备重新设汁为止,比这种设备的制造商建议的速度高了3~4倍。这是一种普通的方法。

    (4)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关系

    管理学家长期以来就已承认,在一个给定的时期里,某些成本随着产量的改变而改变(变动成本),而其他成本则相对保持不变(固定成本)。假如这个时期特别短,比如说一分钟,那么所有成本都将保持不变或者说固定;假如这个时期很长,比如说十年,则所有的成本都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使用一种经济学家称之为“短期的”时期是有益的,这期间可能使生产率发生变化,但由于时间很短,以致生意的能力或规模不可能改变。在这期间,由于产品产量变化,有些成本将是变动的,而其他成本则是固定不变(即不管产量如何,都保持不变)。管理人员不断地面临政策问题,把总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

    总固定成本与总变动成本的区别,着重点在于只有变动成本会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考虑单位平均成本时,却应该明确,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将会下降——不变的固定成本被分摊在更多的产品单位之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单位变动成本作不变的假定是合理的,因而,总变动成本按不同产量作图表示,将表现为一根直线(线性)。所以,在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必须作出明确划分,以便确保损益平衡分析的价值。

    学会理财之道——省钱也是赚钱

    “当家不理财,等于瞎胡来;理财不当家,等于撒钱花。”这句话颇有深意,如果反过来说,那就是:“当家需要理财,理财需要当家!”对企业的领导者,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财务结构分析

    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靠借债;二靠生意人等其他所有者的自有资金。这二者在企业的资金来源中各占多大比重就是财务结构问题。

    财务结构比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指标:

    ①债务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这一比率表示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借债的钱购买的。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借的债越多。借债需要返还本钱和利息,因而债务越多,企业还不清债务的可能性也越大。

    ②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

    这一比率正好与负债比率相反,表示企业的全部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生意人等所有者的自有资金购买的。比率越大,说明生意人的自有资金在整个资产中的比重也就越大。

    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把这个比率联系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看是否恰当。一般来说,如果企业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而且现在的获得能力也不错,可以进行举债生意,也就是说负债的比率可以大一些,而不必过于稳当。另外,企业的债权人,如银行等,通过这些比例来衡量企业的负债是否过大,其贷出的款是否有收不回来的危险。

    (2)“盈”与“亏”

    盈亏衡量是考核企业生意过程和生意成果的主要手段。生意资金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资金耗费和所费资金的收回。所谓资金耗费,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各个阶段消耗的资金,形成相应的费用;资金收回就是企业在销售阶段获得的产品销售收入,即流回企业的货币资金。简言之,即是支出与收入的关系。显而易见,资金耗费是垫支性质而不是已经损失掉。这种垫支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收入,实现生意成果,它必然要通过资金收回(即收人)得以补偿。若根据投入产出的原理,资金耗费是投入(投入的价值表现),资金收回就是产出(产出的价值表现)。因而,要确定企业生意过程是否有成效,是否获得预期的生意效益,就得对企业的费用和收入加以正确衡量、比较。若收入大于费用,就意味着企业不仅可以全部补偿(收回)垫支于生意过程的资金耗费,而且获得一定的利润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净新增价值;反之,收入小于费用,则表示企业生意过程中的资金耗费将得不到全部补偿,从而要耗蚀企业占用的资金,形成一定的亏损。可见,盈亏的衡量是正确地确认与计量一定期间内的收入、费用,并且比较、计算企业的利润或亏损,提供企业生意过程与生意成果的信息,帮助各级管理者正确考核、评价企业的生意业绩,在此基础上,据以作出有效生意的决策。

    由上可知,盈亏要由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进行配比才能决定。虽然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确认和计量盈亏,但不能正确衡量收入、费用,就谈不上正确确定利润或亏损。所以,在盈亏衡量过程中,应当处理好收入、费用和利润或亏损之间的关系。其中,关键在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盈利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收入抵偿费用后的“净收入”。对任何企业来说,不仅要对收入和费用的质与量作出规定,而且应当明确它们的归属期间。因为利润或亏损总是同特定的期间联系着的。

    收入通常是销售收入,即企业由于销售商品(劳务)而已经取得的货币或未来取得货币的权利。若从理论角度来看,生意资金运动起始于供应阶段,以货币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在生产阶段,用货币资金垫付劳动者的工资和消耗生产资料;然后,在销售阶段收回货币,用来补偿货币垫支和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从而结束。如此周而复始,形成生意资金循环。这个循环是连续不断的,但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看,盈亏衡量必须以一定的会计期间为时间单位。会计上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总是指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通常是按历年分期的。而生意资金运动的周期则受供产销和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分期单位往往与生意资金的运动周期不相一致。这样,根据什么标准来确认、计量特定期间的收入、费用,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时间选择,我们把它们分别叫做现金收付制和权责发生制。因而也便有了两种不同的盈亏。

    让我们先来分清楚现金收付制和权责发生制分别是什么样的概念。

    (1)现金收付制。一切要素的确认,特别是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现金的流人或流出为标准。简言之,把现金的实际收入和支出当作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发生,而不考虑其归属期间。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计量方法,但似乎不利于我们的最终目的。

    (2)权责发生制。一切要素的确认,特别是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或义务(责任)已经发生为标准。简言之,凡是属于本期的收入或支出,就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支出,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或支出,尽管已经发生,也不能确认。这种方法似乎才是我们的生意决策者们所要利用的。

    两种不同的时间确认基础必将影响各个期间收入、费用以及盈亏的确认与计量。

    下面,再让我们来看看盈亏的全局观。

    盈亏是针对一定期间而言的,企业只有在各个期间都保持盈利,才能逐步走向壮大。但在实际中往往并不一帆风顺。由于收人和费用确定的差异,导致利润确定的差异,从而表现出虚假的盈利或亏损。对于管理者来说,要善于正确对待这些盈亏差异,从全局出发,树立战略观念,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引导自己的企业一步步走向成功。

    盈亏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

    (1)明亏实盈,亏本买卖也要做

    这种情况对企业大为有利,也是生意人最期望的现象,原因也无非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少计收入,多计费用。在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时,把属于本期的收入转为上期收入或拖计为下期收入。正是基于此,在会计核算上要求遵循一次性原则,即采用某种处理方法时,各期间必须一致,不得中途有所变动,防止收入确定的舞弊。同时,若对已经实现的销货折扣不做处理,也可起到少计收入的目的。费用多计往往是由于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计算时高估了支出或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使费用增加,如对于新设立的企业,计入管理费用的开办费要在投产的前几年内摊销,因而在前几年内的利润自然要随之降低很多,甚至出现亏损情况,但若从长远观点看来,这些支出是企业发展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一些人为的因素也会导致费用的多计,材料成本和应付工资的多计、多摊管理费用、利息费用的高算,都会造成企业亏损的假象。

    企业应从合理、合法、真实的角度出发,正确计算本期的盈亏,排除违法行为和人为因素对盈亏的影响。对于一些潜在的因素和实际情况造成明亏实盈的现象,如由于材料市价下降,低于成本,就会造成企业实际盈利的增加。企业应查明原因,吸取经验,即便在期终会计核算为亏损,也应继续生意下去。

    (2)当头棒喝,明盈实亏

    与前者相反的情况是明盈实亏。造成企业明盈实亏往往是由于财务计算上的失误。如前所述,在会计计量上,采用现金收付制与权责发生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而根据现金收付制计算出的利润是虚假结果,并非真实收益。为了保证收入与费用的正确配合,企业生产生意过程中所发生的收入与费用,应当根据它们的内在因果关系确认与计量。那些有助于产生本期收入的费用,应当作为本期负担的费用,与本期收入相配合;或者说,与本期收入相对应的费用,都必须在同一期间内确认与计量,不能有所遗漏,也不能提前或推延,而那些同本期收入无关的费用项目,则不能由该期负担,而应当以等摊费用的形式,在其实际受益期间内确认与计量,以保证各个期间盈亏衡量的正确性。

    节税有秘诀——节税不是偷税

    节税不等于偷税,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节税的方法。合法避税,是生意人的一个好办法。

    那么,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到底有没有节税的方法呢?

    当然有,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避税!

    避税,对商人而言,是很重要的。这里讲的避税是指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合理的,至少是不违法的方法与手段,来减轻纳税义务的行为。

    (1)利用折旧避税

    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这样,企业可以有权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折旧方法。生意人可以利用加速折旧法合理避税。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折旧年限长短对生意人交所得税的影响。

    ①以延长折旧年限而产生的时间差进行避税——特殊优惠利用。

    ②以缩短折旧年限而产生的时间差进行避税。生意人们常用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进行加速折旧来合理避税。

    (2)利用记账汇率进行避税

    在对外开放的经济环境里,一些企业往往涉及到外币业务。这样,他们以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运用其他货币折合记账,但进销货物不是同一币种的,对流转税有很大影响。选择正确、恰当的记账汇率,能够成功地减轻纳税义务。

    (3)转移价格避税

    转移价格是指关联企业间在销售产品、半成品、原材料或相互提供服务、专有权利、秘密配方、资金信贷等经济活动时所确定的一种内部价格。关联企业之间的定价高度保密,可能会掩盖价格、成本、利润之间的正常关系,反映的是一种扭曲了的现象。生意人们利用转移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义务。

    关联企业之间利用转移价格避税,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关联企业间商品交易采取抬高定价的策略,转移收入,达到实现避税的目的。一些征收高流转税的企业,在向其低税负的关联企业购进产品时,有意抬高进货价,将利润转移给关联企业,这样既可以增加本企业的扣税额,减轻流转税负,又可以降低所得税。

    ②关联企业间商品交易采取压低定价的策略,使企业应纳的流转税变为利润而转移。例如,某酒厂是征收高税率的企业。为减轻产品税负,将自制半成品以低价卖给了税率较低的联营企业,虽然减少了本企业的销售收入和流转税,但是却使联营企业多得了利润,酒厂从中反而多得了联营利润,从而实现了减轻税负的目的。

    ③关联企业间提供劳务采取不计收报酬或不合常规计收报酬的方式,转移收入避税。例如,某些企业在向其关联企业提供销售、管理、行政或其他劳务时,不按常规计收报酬,采取或是不收,或是少收,或是多收的策略相互转移收入避税。当对哪一方有利时就向哪一方转移。生意人们常利用开设新企业机会,但工资报酬仍由原企业支付,减轻了原企业的所得税负,而新企业常有减免税条款,增加新办企业的利润,也就不交、少交所得税了。

    ④关联企业间采取无偿借款或支付预付款的方式,转移利息负担,以实现避税目的。当企业资金比较宽裕或货款来源充分,而税金相对较高时,往往采用无偿借款或支付预付款的方式给关联企业使用。这样,这部分资金所支付的利息全由资金供应的生意人承担,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所得税负。还有的集体企业将产品让厂部生意,而长期不结算,利息却由提供产品的企业负担,减少利润,增加集体积累留利。

    ⑤关联企业通过机器设备等转让和使用,采用不合常规的价格转移利润进行避税。有些生意人将更新闲置的固定资产以不合常规的低价销售或处理给某些关联企业,其损失部分由企业成本负担,减轻所得税负。

    ⑥关联企业间通过无形资产的转移和使用,采用不计收报酬或不合常规价格,转移收入,实现避税。有些生意人将本企业的生产配方、生产工艺技术、商标和特许权无偿低价提供给一些有关联关系的企业,其报酬不通过技术转让收入核算,而是从对方的企业盈利中获取好处。这样,既减少了税收,又可为企业解决福利及其他方面的需要。

    (1)投资过程中的避税

    生意人们在投资过程中,也有多种方法可以避税:

    ①合作企业的外方抽回资本本息时,使税负发生转移,从而避税。在目前,有一种合作企业需定期偿付外方的本金和利息,固定向外方支付利润的生产性合作企业数量很多。它们利用包税条款转移税收进行避税。特别是对于那些组成法人的合作企业,它们的所得税由双方分别缴纳变为合作企业统一缴纳。

    ②利用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比例严重失调达到避税目的。这种方式在国内企业间相互投资,也会出现利用二者的不一致达到避税。现在税法及其他有关经济法规定,投资总额必须要同注册资产成比例,300万美元以下的合资企业,注册资本应与投资总额相一致。但是,在具体法规执行中,一方面中外双方为了得到政府的许可和批准,故意压低投资总额,使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形式上成比例,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另一方面,有关项目的审批部门或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吸引外资,对可行性报告及合同缺乏逻辑审查或有意放行,致使这方面的漏洞越来越多,给避税带来可乘之机。

    ③外方股本来源不合税法规定,骗取税收优惠。我国外汇管理局对外商的投资有明确的规定:外商投资必须以外汇投入。外商的人民币投资仅限于外商从其合资企业中所获得的人民币利润,同时出具当地外汇管理部门的证明。如果某外商专门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取得的设计费用和其他二些劳务费用,积累到一定数额,再与我国企业举办合资企业,就会获得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更有的合资中方,同意外方使用人民币投资,先把外汇汇到中国银行,然后兑换成人民币转汇到注册地,虚增了注册资本,节省了自己的股本,提高了投资比例,多分利润。

    ④收购亏损企业避税。一般税法中规定亏损准予结转。有盈利的生意人往往通过收购有累积亏损的企业,通过合并或其他方法,将利润转移到亏损公司账面上,表面上是冲抵亏损,实质上是隐蔽利润,减少税收负担,也可以改变亏损企业的营业,使它和本公司生意同样有利润的生意,利用其累积亏损抵消将来的利润,同样可以达到避税目的。

    ⑤外商在订合同或购进设备时,提高设备价格。在合资生意合同中,外商如果以机器设备投资,就人为地加大投资额,虚增固定资产原值,达到多计提折旧,少交所得税的目的。

    ⑥通过延长投入资本的期限,进行避税。合资企业应按照合同的规定,在约定的期限内将资本投进去。在合资各方已确定投入资本时,采用一次性资金全部到位和分次投入资本是不相同的。从税收效应看,可以达到避税的效果。有的投资方往往通过拖延资金投入时间,达到少投入资金,却可多分得利润的目的,同时资金本身还存在着时间价值问题。

    (5)利用税收优惠条款避税

    税收优惠是我国吸引外资、鼓励投资的一种方式。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税收减免。给纳税人一定的税收减免是对某些纳税人或保税对象给予照顾或鼓励的一种特殊措施。它有利于把税法的统一性和内在必要灵活性结合起来,解决征税过程中的各种特殊情况,更好地贯彻国家的税收政策。

    ②起征点。所谓起征点,是规定一定的标准,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这个标准的则不征税。规定起征点,可以照顾到收入水平低的纳税人的负担能力。

    ③税收扣除。税收扣除是指在征税对象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一定的数额,只对超过扣除部分纳税。规定扣除数额是为了照顾纳税人的特殊需要。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具体形式又有所区别:一是对个人所得额的扣除采取了规定生计费用额的形式,征税时扣除生计费用。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在我国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每月扣除800元,就其超过部分征税。二是对法人所得的税收扣除,这种形式的扣除采取了规定允许税前列支项目的形式,直接缩小所得税应纳数额,减轻纳税人的税负。比如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公益、救济性的捐款可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

    ④优惠退税。退税是指税务当局直接减少纳税人应负担的税负。但是,并非所有退税都是税收优惠的。优惠退税有两种,即再投资退税和出口退税。鼓励再投资退税,一般适用于所得税。我国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对外国合营者从合营企业分得的利润在中国境内再投资,期限连续不少于5年的,可凭接受投资企业的书面证明,报经原纳税地税务机关审查核准,退还再投资部分已纳所得税款的40%。当将再投资利润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鼓励行业时,可以100%退还所得税。这不仅有利于吸引外资,而且有利于鼓励外商再投资。

    ⑤盈亏互抵。盈亏互抵指准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去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以后年度的应付税额,或是去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税。这种优惠形式,对扶持新办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具有风险的投资有相当大的奖励作用。但这种办法的应用,必须以企业亏损发生为前提,否则就不具有鼓励效果。其应用范围只能运用于所得税。

    ⑥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允许加速折旧,就会使投资者在最初几年内的成本增大而净所得减少,从而减少所得税负担,也使资金回收速度加快。

    ⑦优惠税率。优惠税率是对合乎规定的企业给予较一般为低的税率。这种优惠形式既有期限的限制,也可给予长期的优待。通常,有期限的优惠税率的奖励程度要小于免税方法,但长期优惠税率的奖励程度很可能会大于有期限的免税方法,尤其是需要大额投资且获利较迟的企业,常可以从长期优惠税率办法中得到较大的奖励。

    ⑧税收递延。税收递延,又称税收延后,税负分期缴纳。这种形式是允许企业在合乎规定的年限内,分期缴纳应付税款。企业延期支付税款,也就相当于获得一笔无息贷款。

    此外,还有税收绕让、税前还贷等形式。

    接着,介绍一下利用税收优惠进行避税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a.通过利用减免税的形式避税。在减免税中,政策性减免和困难性减免极易被利用来进行避税。目前,国家在税制改革后,虽然减少了减免税品种,缩小了减免税范围,但是对合资企业和国家扶持的一些新兴产业还有不少减免税优惠。由于我们税务人员执法不严,造成税收征管上漏洞很多,有些纳税人就千方百计地钻税收政策的空子,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另外,不少生意人利用困难性减免税进行避税,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减轻税收负担,一些企业采取“虚亏实盈”的策略,利用困难性减免定性不准的空子,骗取税务机关的同情,以达到享有困难减免的目的。还有的企业通过转移生意业务给关联企业的手法,转移收入和利润,造成本企业微利或亏损。然后,通过困难性减免达到避税目的。

    b.适应免税条件,调整企业内部要素的组成结构,进而达到避税的目的。这种避税方法通常用于已享受了部分减免税待遇的、安置残疾人员或安置待业青年的企业。

    c.利用企业的组建、分拆、嫁接、兼并、合并进行避税。有些生意人将盈利较高的车间新组建成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嫁接成三资企业,利用国家对新建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实现避税。还有的通过企业间兼并,合并亏损企业,减少税基,扩大企业自有财产。另外,还有的企业将自己的盈利大的产品转让给其关联企业经营,减少本厂利润,增加关联企业留利。比如三资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大量的税收优惠,而且还能获得许多诸如进出口贸易管理、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有些企业本来可以自己独立经营,但为了套取多方面的优惠,便在国外或港澳地区找个“合伙人”,挂上三资企业的牌子。

    d.利用税收优惠的过杂、过乱进行避税。拿三资企业来看,按地区论,可分为全国优惠条款、经济特区优惠条款、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条款、沿海开放城市优惠条款、三角洲优惠条款、老市区优惠条款等不同层次。按企业投资人讲,又分成外国籍,港澳台胞、华侨,划分不同的税收优惠。还有的在国内按不同经济成分划分税收优惠条款,如新办企业的优惠条款,病残人员安置优惠条款,校办企业优惠条款等,造成的漏洞很多。

    e.利用国内税制与涉外税制的不统一进行避税。例如,某外商投资企业,为解决其原料来源和建立协作关系,以“租赁”形式获得了对一国有企业机器设备的使用权,除交付租金以外,拥有使用租赁设备所生产产品的所有权和生意权。国家对此没有明文规定,税务机关对其使用租赁设备生产的产品取得的收入,一律视为该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享受各种涉外税收优惠,大大减少了其税负。

    f.混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税额的界线来避税。根据税法规定:小规模纳税人是指一些生意规模较小,会计核算不健全的纳税人。划分二者的关键,是看会计核算是否健全,是否能够以规范化的方法计征增值税。一般说来,以年销售额作为量化标准较合适,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是年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下的纳税人。但仅以年销售额作为惟一标准不行,还必须辅之以定性标准,即由税务机关来审定会计核算是否健全。由于该标准比较活,使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界限变得模糊,两者间相互转化成为可能,而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相比,销售货物不能收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一般纳税人无此限制;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享受税款折扣权,一般纳税人则享有税款折扣权;小规模纳税人按征收率6%计算应纳税额,而一般纳税人按规定税率17%计算税额,这样二者转化就有避税意义。在适用的增值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进项税额多少或者增值率的高低影响应纳税额的高低,增值率与进项税额成反比关系,与应纳税额成正比关系。

    生意人可以利用的避税方法还有利润分配中的避税、租赁避税、“三来一补”企业避税等方法。

    一般人总错以为节税就是逃税,事实上这是大有差别的!节税是在法令内准许进行,而逃税却是违法行为,性质完全不同。

    有些人虽不甘缴税,但却又不敢逃税,这实在是富有得太痛苦。然而高明的人却懂得利用“没有所得收入而能增加资产”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困扰。

    最常见的是“借钱买不动产”。例如,二十年前买入3000元/米2的土地100米2,如今涨到10万元/米2。虽然增值那么多,惟因土地没有卖出,因此就无所得税或增值税的烦恼。

    即使在土地上建造房屋,只要房屋租而不售,其缴税额即有限,因为房屋租金收入还可以扣除相当部分的修缮费。

    这种借钱买土地,且只租不售的方法,既可确保资产价值,又无所得发生,不失为一种节税策略;惟必须考虑的是利息支付问题,以免土地尚未处理,即被利息压垮!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将家族企业赚的钱予以盈余转投资,待企业规模扩充至某种阶段后,再办理股票上市。如此,则原本一股10元的股票,售出后可能就获得数倍,而且证券交易所得目前税率又不高,故资产虽增加,但税负却没什么负担,可谓一鱼数吃。

    有些人因贪图暴利而将资产灌水上市,结果却导致股价接连暴跌,这就得不偿失了!

    战后日本所有的大财阀,差不多都是靠土地与股票起家的。如今要想致富,这两种方式投资不失为捷径之一,但最大的障碍却是遗产税的问题。

    [BT2]7.把钱利用到十倍才有价值

    如何赚钱和如何花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一个人赚钱方法都不一样,花钱的方法自然也不相同。

    为了自己的兴趣,不惜花费巨资,是个人的自由。有些人会以一个人如何花钱,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不过,这种事并不重要,所以也不必太在乎。

    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和工作有关的花钱法。金钱的价值,依照使用法的不同,会产生10倍或20倍的效果。相反的,也有些人虽花了不少钱,却只得到十分之一的效果,这种钱花得一点意义也没有。

    会赚钱的人,用钱法也应巧妙。

    某一位技术员为A公司开发了新产品,非常畅销,为公司赚取一笔可观的钱财。当然,公司也付给了这位技术员相当多的开发费。因为此商品无法申请专利,所以市面上很快就出现假冒品,不过,在刚推出的这段时间,这项商品已为A公司赚进将近亿元的利润。

    后来,这位技术员又到B公司服务,出售同样的商品,然而B公司获得的利益远比A公司要多。B公司不但使此商品继续畅销,业绩更突破了A公司。

    A公司的董事长非常不理解这位技术员,就派职员调查B公司到底以多少钱吸收了他。结果他意外地发现,B公司付给技术员的开发费,只是自己公司的五分之一而已。A公司的董事长非常不解,这位技术员为何投靠B公司?

    其实理由很简单。这位技术员在A公司并没有得到适当的礼遇。例如,新产品发布会上,技术员被冷落在会场的一角,没有人前来和他交谈。他默默地坐在那里好一会,终于悄悄地离开了会场。另外,当这位技术员访问工厂时,厂方就在一般接待室接待他,并且由一位年轻的人员接待他,公司高层领导均未露面。

    B公司可就不一样了。这位技术员改投B公司旗下的第一天,董事长亲自迎接他,高层领导也非常客气地款待他。在欢迎舞会上,董事长在致词时,特别请这位技术员到台上,当众夸奖他一番,并且在全国的批发商前拥抱他,又奖一面锦旗赠给他。

    A公司的董事长就是欠缺了这份礼遇,他以为只要付给他相当的开发费就不欠他任何人情了。而B公司重视这位技术员,虽仅以A公司酬劳的五分之一聘请他,却获得A公司三倍的利益。A公司和B公司董事长谁会用钱,不必明说,也该明白。

    任何人在不知不觉中都会犯此错误,其实,还不如说不会利用金钱来得贴切。有的人付出1万元的代价,却与付出100万元的人得到相同的效果。有时候,100万的代价也得不到双方的感谢,相反的,一万元的代价却得到对方的感谢。

    依照自己的想法、对方的立场以及花钱的时机,你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利益。

    钱应该怎么个花法呢?这和怎么赚钱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充分考虑对方的立场,以及花钱的时机,所得到的价值就不相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