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论衡-对农村信用社支持欠发达地区“三农”的思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与否,不仅关系到农村小康生活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和竞争的进程中面临着不仅要壮大自身实力,还要肩负起支持“三农”发展的历史重任。本文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近年出现的一些支农特色淡化、贷款投向非农化、贷款垒大户导致信用社资金风险加大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农村信用社只有扎根农村,立足三农,坚定支农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规避风险,求得生存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支农”中存在的资金紧张、资金使用“农转非”现象突出、贷款不合理、人员素质低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如何把握农村信用社业务工作的立足点和侧重点,提出了如何积极筹措资金、调整信贷方向和结构,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有效支持“三农”发展的合理做法和建议,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快速发展和政府满意的“三赢”局面。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信社支农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肩负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要壮大自身实力,增强金融市场竞争力的双重重担。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活跃直接关系着农信社的发展。与近年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出现了一些支农特色淡化、贷款投向非农化的倾向。如何把握农村信用社业务工作的立足点和侧重点,有效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金融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支农是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生存和发展之本

    1.服务于“三农”是合作金融的本质和国务院的要求

    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机构,本质特征是社员人股、社员民主管理和主要为社员提供信贷、结算服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必须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这也是国务院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决定和要求。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需要农信社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十五”规划的实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作为为农村提供信贷、结算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点多面广,机构遍布各乡镇,灵活优惠,贴近农民,是分散的农户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农信社为农村和各种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也有效抵制了高利贷等民间非法信贷,传达贯彻了惠民的金融方针和政策。

    3.金融体制改革和WTO的加入为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合作基金会、互助储金会等社会金融组织和金融“三乱”得到清理整顿,农村金融市场得以净化,金融秩序明显好转,同时在加人wTO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的冲击下调整经营策略,收缩战线,压缩营业网点,将业务退出乡村,主要集中到城市和较大的城镇,这些都为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从而可将业务领域和生存空间不断扩大。

    4.金融支农可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支农贷款对象为农户,农户作为最基本的核算单位,产权清晰,信用约束力强,在信贷操作上易于考察、审查和落实责任;农户贷款一般额小面广,风险分散,可有效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改变将有限资金投向城镇大户造成运转不灵、效益低下、亏损增加、风险过度集中的局面;另外,支农贷款的循环发放,使农户意识到要想以后继续得到生产资金,必须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提高了农民还贷的积极性。欠发达地区农信社也只有坚定支农方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才能有一个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宽松环境,求得稳定发展,把营业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

    二、欠发达地区农信社“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1.农信社支农资金紧张

    (1)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业务规模小,结算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低,粗放经营,管理混乱,造成贷款质量低,形成资产损失,再加上行社“脱钩”时形成的两呆贷款清收难度大,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于现代生产投入大,新型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大的特点。

    (2)增资扩股难。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机构,需要大量社员人股,而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种种原因,增资扩股十分困难。①农村信用社淡化了服务“三农”的意识,农民借钱既要介绍人、担保人,又要抵押物,手续繁琐,而且贷款额度低。②农民只了解农村信用社是管理贷款的,不知道它是由农民人股、社员民主管理的合作金融机构。③股民贷款优先的政策得不到真正体现,利率优惠更难落实。④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全由其主任、副主任和工作人员组成,经营管理并未体现民主管理,而由主任、副主任说了算,股民不能行使自己的权利,甚至连股金都控制不了,更没有股金分红的现象。

    (3)吸收储蓄存款难。近年,由于农村经济持续低迷,农民手头资金紧张,再加上存款利息低,农民对征收利息税不了解,不愿存款;同时还要同邮政储蓄机构展开竞争,使储蓄存款少,派生能力低。

    2.发展经营偏离合作制原则,资金使用“农转非”现象突出

    原则上,农信社由农村社员入股,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发展阵地在农村,服务对象为“三农”,但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管理人员意识差,不是想办法为农村社员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在资金投入上不是为了解决农村社员的生产资金需求,而是盲目与商业银行争市场,争客户,不少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了城镇非农大户,这种合作金融商业化的行为,使合作金融脱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加上贷款手续繁琐,内控制度松散,违法经营,严重挫伤了农民对农信社的感情。

    3.支农贷款不合理

    (1)支农贷款利率高,农民负担重。基层农信社执行的利率,多是在法定利率基础上上浮50%,国家“浮动幅度适当优惠”的利率政策体现不出来。

    (2)期限不合理,时效性差。许多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和用人上的不当,信贷人员不了解农业生产周期,使农民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支农贷款,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也不适应,造成还款困难,增加了罚息支出。

    (3)申请贷款手续繁杂,期限长,农民不适应。大多农村信用社农民办一笔贷款需四五层审查和审批,要跑三到五个部门,且数额越大手续越繁杂,申请期限也越长,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4)贷款扣息情况严重。部分农村信用社违法违规操作,农民在贷款时,以扣贷款利息备付金为由,事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强占了农民的合法使用资金,使农民实际使用的资金少于账面资金,遭受不白损失。

    4.人员素质低,抓不准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人是事业的决定因素,当前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从业人员对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和方针不了解,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存在着贬低“三农”的意识,不能从长远利益着想,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有市场潜力的“综合农业”、“商品农业”上,抓不住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找不准金融支持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对法律法规不了解,经济纠纷不能合理解决,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人员素质低,对农信社发展不够关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怕得罪人,对社内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听之任之,尤其对侵害股民权益的行为熟视无睹,不能真正起到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作用,从而也使“扩股”很难实现。

    三、如何有效支农。促进农信社和“三农”的可持续发展

    1.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壮大支农实力

    (1)盘活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全体职工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行“一把手”盘活负责制,确定收贷目标,责任到人,收贷和工资、奖金挂钩,定期考核兑现,加大收贷力度,针对不同类别的不良贷款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盘活:对第一类不良贷款户同意偿还本息的,要给予定位支持;对第二类不良贷款户,其生产经营运转正常的,要落实还款计划,实行新贷与旧贷挂钩;对第三类不良贷款户,其资产处于变化当中的,先内部协调,后诉诸法律,保全信用社资产;对第四类不良贷款户要采取抢救性措施,坚决用法律手段维护信用社的合法权益。

    (2)扩股增资。扩股增资是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要求,只有壮大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三农”。①深入宣传,充分公开入股程序。社领导和工作人员变坐着等待人股为主动上门争取人股,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讲政策,明道理,让农民知道除了取得股金分红外,还可取得信贷和信息支持方面的优先、优惠条件;还可联合乡镇政府,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激发农民和社员的参股热情。②清理历史股金,拓宽增资渠道。在落实历史股权,补发红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增股渠道,不仅要吸收农民、个人和社内员工人股,还要重点吸收私营个体户和乡镇企业人股。③领导带头参股,落实股民权益。领导要高度重视,解决好服务问题,不遗余力地兑现贷款优先,利息优惠,手续简便,股金分红,按交易量返还利润和优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内容,还要带头参股,调动农民兄弟和社员群众走进信用社大家庭的积极性。

    (3)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一方面要改善经营环境,增加电子化服务功能,实现全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计算机联网,实现储蓄存款通存通兑,解决资金异地划拨、结算问题,解决农民资金的流动;另一方面要通过以贷引存的办法,想办法培养一批有发展后劲的储源,使借贷关系逐步发展为互惠互利、互相依存的关系。

    2.调整支农方向,开拓信贷领域

    既然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就必须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当地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贷款实行“五个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干群关系相结合,与本地区发展相结合,与支持产业基地相结合,与广辟储源相结合;“三个优先”:对股民、农业结构调整和高科技农业贷款优先;“一个优惠”:对股民贷款利息优惠,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1)重点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据国家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产业政策,重点支持有潜力和技术保障的,无污染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订单农业。一是加大支持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新技术农业生产基地,大力推行科教兴农,促进农产品升级代换的技术创新和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支持农民由单一农业向多种种植、特种养殖及高效多元化农业发展,走高效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培植起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经营格局,解决大量农产品未能加工增值和农户经营规模小,积累和投入能力低,信息不灵,经验不足,势单力薄风险大,进入市场比较困难的问题。

    (2)支持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以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一是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支持农民打井、修渠、蓄水等水利设施的建设,支持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农民的稳定收入。二是支持农村电力、交通、饮水、广播电视和通讯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基地和销售网络,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支持兴办合作医疗、文化娱乐事业和农村建材、商业发展,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为实现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创造条件。三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发展住房信贷,支持农民建房和购置耐用消费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1)坚持合作制原则,规范服务方向,完成贷款从垒大户向千家万户的转变,由城镇向农村转变,由重工向重农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支持“三农”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2)加快信贷管理制度和金融服务工具的创新。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和农业生产周期,选准信贷支持点,探索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简便易行的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手续,缩短申请期限,适当降低贷款利息上浮幅度,杜绝扣息等违法违纪现象,体现对农民的适当倾斜和优惠,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①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此种贷款方式立足于全体农户,它贷款额小,发放面广,主要针对普通农户在粮棉油等农作物生产资金的不足。在一定限额内,农户自愿申请,并经信用社和村委会联合成立的评议小组评议通过,发给农户“贷款证”,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农户可凭此证随时到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使农民无需担保就能方便快捷地得到信用贷款。②推行大额农贷支农卡。此种方式侧重于农业种养大户,贷款额大,发放面小。针对近年种粮大户和其他种养大户的日趋增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允许达到一定种养规模的农户申请“大额农贷支农信用卡”,信用社核定持卡人年度贷款额度,一次性办理担保借贷协议,农户根据生产经营需求,凭支农卡和本人身份证、私章,在核定额度和期限内,取得贷款,促使农业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转化。③实行农户联保贷款。此种贷款方式额度大,发放面广,信贷资金安全,适应近年出现的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业和效益农业所需资金的不足。规定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联保小组的成员均可取得贷款,在某一成员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时,其他成员户共同承担该户所欠贷款的全部本息,从而充分发挥贷款户与贷款户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制约作用,从而拓展新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客户群,使农信社立于不败之地。

    (3)开展中间业务,更好地服务于“三农”。①积极争取代理业务。农信社可积极争取代理发行、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代办农村保险,代收电话费、水电费、养路费、学杂费,代发工资,代订报刊等业务,深入农村服务领域,为“三农”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在服务中增加非利息收入。②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业务。信息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媒介,对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发家致富有重要意义。农信社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咨询队伍,发挥其点多,腿长,联系面广,信息灵通,有农村人才的优势,围绕农村发展结合金融业务,向农民提供有关的市场信息服务,为农民在产、供、销方面牵线搭桥,克服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生产的盲目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谋求良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以人为本,抓好内部建设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培训体制,加快现有人员存量的“盘活”。根据自身人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培训重点,加大培训投人,完善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使每一个职工成为“熟业务、懂法规、善分析、会监督”的合格金融人才。另一方面要推动人事制度和劳资制度的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员工收入与业务直接挂钩,用严格的制度去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增强信用社的市场开拓能力。

    总之,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必须扎根农村,坚定支农方向,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市场为导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完善服务功能,建立信用等级认定制度,健全内控机制,在服务“三农”中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信用社发展、农民受惠和政府满意的“三赢”局面。

    参考资料:

    刘岩、仲晓天:《合作金融制度的分析》,《金融时报》2002年第5期。

    张功平:《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西安金融》2002年第3期。

    梁小燕:《农村信用合作社现状及发展问题的思考》,《甘肃金融》2003年度。

    杜晓山:《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步骤》,《合作金融报》2003年第17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