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先驱:清末革命党人秘史-引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种生命曾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一

    本书讲述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的秘史,以此向百年前缔造中华民国,在梦想和奋斗中度其一生的先辈们致敬。同时,这也是一曲英雄挽歌,为他们归于悲凉的命运扼腕叹息。在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册上,民国先驱们的奉献和牺牲,厥功至伟,本是我们历史文化中的一层底色,然而,其事甫逾百年,人间不过三代,已将淹没无闻了。后人所知者,也仅孙中山、黄兴等领袖人物,即对孙、黄等人的了解,亦出自宣传或演义之类,多不完整。这种时空转换带给人的苍茫感,并非今日始,早年孙中山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作序,就有“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的感叹;黄兴撰写《挽林述庆联》中,又多了一层悲悯意味:“风雨无情,落花满地惊春梦;江山如故,何日重生此霸才!”对孙、黄而言,同时代人的死别,已奄然如逝梦;何况又经历时光的百年推移,若断了精神血脉的传承,那一代革命党人的事功至今还能留下多少影子?

    清末革命党人是一大群体,其中仁人志士多矣,在近代中国历史长空上,这些职业革命家和理想主义者是闪耀的群星,也是漫漫黑夜的一道记忆。经历了民国初年短暂的共和,他们当中很多人仆倒于袁世凯当国的凶险年月,一部分人奋力挣扎,终被北洋军阀时期所吞噬,只有极少人全身而存,并写下了自己的故事。从这些发黄脆裂的册页里,后人总算可以辨出他们模糊的面孔。但是,除了孙中山、黄兴、陈炯明、陈独秀几个风云人物,我们从中已认不出多少熟悉的名字,遑论了解他们建立民国、开创纪元的功勋。昔者吾国吾民,聚族而居,素有记传家谱的习俗;从某种意义上,可不可以说在我们的“国谱”中,民国先驱就是应居“本纪”、“列传”地位的人物?只是,走过一个独有英雄、更无豪杰的时代,先贤们的事迹已经恍若隔世;在主流叙事的话语定式里,冰冷的文字又消解了他们回忆中的一息生机。到了我们这一代,百年人事已尽被黄沙磨销。好在旧时河山风景曾谙,可供后来者追想回味;荒草残垣中的墓志铭,多少还保留一些“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意境。当我们费力辨认着断石上斑驳脱落的字迹时,心中涌起的岂止惆怅与感慨!国学大师钱穆曾在《国史大纲》引论中提醒人们,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抱以“一种温情与敬意”。这种感性智慧的历史观,令人怀恋。对于本书而言,还原民国先驱的时代与生活,是向其示以温情、致以敬意的一种方式。

    本书共二十二篇,每篇主要写一个人物及其在某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活动,时间线索,基本上从辛亥革命前后同盟会登上历史舞台,到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这个大背景下展开。书中人物都是名扬一时的革命党人(大部分是同盟会员,惟陈独秀、陈之骥未正式入盟,徐锡麒为光复会员),其中大部分人或作为组织策划者,或亲临战阵九死一生,都参加了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历次反清起义,这些不平凡的经历,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命运影响巨深。那么,在同盟会旗帜下集结起来的这一群人,究竟是从何处汲取了一股惊天动地的神力,推翻了一个虽已腐朽却也根深蒂固的王朝呢?民国建立以后,政治生态趋于多样复杂,当年的革命党何以分化瓦解为不同阵营,不少人的命运归宿又如此坎坷凄凉呢?这里面所潜伏的历史密机,耐人寻味,我们寻找的答案,就隐藏在已被正史冷漠多年的角落里。

    二

    讲述民国先驱的往事,也是对历史背后秘密的一种探求。本书再现前辈史迹时,有一个愿望,就是通过个体的人和他们的曲折心路历程,折射出当时社会巨大转型的背景,勾勒出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复杂关系;同时营造原生态的语境氛围,使读者在阅读中回到从前,身临其境,体味书中人物的真实情感,和他们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各种心态和选择。关于同盟会领军人物,各类研究著述众多,有关资料浩如烟海,本书不拟重复已有记载。在追寻他们踪迹时,力图独辟蹊径,每篇文章立意,也各有一个新的角度,如写孙眉、孙文兄弟,侧重于他们的“手足情”;对黄兴的评介,围绕他的断指来取材谋篇;至于陈炯明,主要钩沉他与马育航的亲缘关系,并两人同舟共济的一生;陈其美,则以“首领风度”为主线,展示他的非同凡响之处。对于读者略有所闻的其他“大人物”,如早年陈独秀、国民党大佬邹鲁、革命史家冯自由、黄花岗幸存者莫纪彭、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等,解读方法亦复如此。在寻找他们生命轨迹的过程中,倚托史料,重在“录秘”,通过挖掘鲜为人知的资料,重返历史现场。对每个人物的生平,不求其全,而求其新;对史事的评判,刻意回避人云亦云,而展示多样面貌。在有限的篇幅中,揭示他们的“另一面”,还原其为真正的“人”。如果把个人史比作一幅画像,岁月的风烟加上人为的涂抹,已使它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本书所做的就是把尘土脂粉揭下来,让真相浮出画面。

    除了这些风云人物,书中的大部分主角今已鲜为人知。如辛亥年光复上海的敢死队长张承槱、重庆副都督夏之时、南北议和使者朱芾煌、江浙联军总参谋陶骏保、孙中山亲信朱卓文、广东警察厅长陈景华、附葬中山陵之韩恢等,其人其事,恐怕止于人名辞典上。这些今人眼里的陌生名字,在并不遥远的一百年前,出没于报纸集会通电,作为街巷百姓的谈资,也曾风云一时。他们是缔造民国的中流砥柱,并且被视为社会精英,每人都有过一段辉煌史。只是民初的社会转型,因南北再度失和而被猛然打断后,乱局持续太久,这些曾经沧海的革命党人,在与时光的搏斗中渐渐衰老,最终被时代的烟尘吞没。发掘这些被遗忘的角色,打捞浩瀚史海中的碎片,从纷纭旧事的边缘,我们多少找到一些人世兴衰的原理。

    历史的背后从来写满了内幕,它的延续、相关及巧合,在书中人物身上的体现,同样出人意料。具体来讲,关于陈炯明的身世,坊间传记年谱之类,可谓多多,可是谁曾料想,他倚为心腹的马育航竟是其同母异父兄弟,而马家五子又是声动一时的著名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家马思聪呢?国民党元老邹鲁,读其回忆录,何等谨严持重;观其照片,何等道貌岸然,但他的婚姻生活所贯穿的与若干女同盟会员的恩怨,却令人刮目相看。如不深究,你也很难想象,冯自由这个国民党政权边缘人物,早年经历是与三民主义、青天白日旗、临时稽勋局这些历史符号,紧密联系起来的。对以创办锦江饭店有名于沪上的董竹君,或许我们有所耳闻,而她与夏之时的朝朝暮暮,岂不让人慨叹历史那“看不见的手”的安排与作弄!至于南北议和时代神秘使者朱芾煌与胡适等人的交往、陶骏保之死与史量才发家史的纠葛、烈士徐锡麟后人与蒋介石家族的联姻,以及朱卓文在廖仲恺被刺案中扮演的角色、同盟会“丈夫团”成员陈之骥与冯国璋家府的关系等,围绕这些人物的时代背景和大事件,甚至一些逸史片段,我们或略有所闻,但本书专意寻觅的,恰是人们闻所未闻的另一半。这些隐情如今重见天日,或可弥补读者阅读经验的“裂缝”,修成某一段往事或某人经历的“完璧”。

    三

    今人观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其事功已过去漫漫乎百年,用历史的眼光看,这段光阴却是时间长河里的白驹过隙。就像每一代人生必然裹挟着前辈遗产一样,我们身处的时代与历史连绵未断,时空距离最近的民国尤其如是。现实生活每每提醒人们,当今社会传统及种种事象,都非从天而降,而是其来有自,源远流长。民国虽已远去,它的巨大影子或显或隐夹杂在我们的生活中,对当代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依然发挥着深刻影响。本书重拾旧事,再审故人,除了开掘历史的深度,还要从民国先驱留下的足迹中,寻觅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回顾革命党人的奋斗史,在他们身后,如果有一些东西还须捡拾起来,由这一代人背负前行;如果有一种灵魂还活着,等待后来者的轻声呼唤,那就是他们在反抗满清统治、创建民主共和过程中,身体力行的天下为公理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惊人毅力,为了革命大业不惜毁家纾难、乃至献出生命的高尚人格与品质。体现在本书里面,每一篇个人史都从一个侧面证明,这种生命模式在历史上真实地存在过,这种人生境界对今天仍有昭示意义。沧海桑田,家国依旧;时过境迁,人心未古。长思深究起来,我们的现实关怀与生存困惑,前人同样遭遇到并作出过抉择;我们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掩埋在昨天的历史中。

    当然,本书既名曰“秘史”,其志必在揭秘,那么,对于革命党人生活的考察与评价,亦非单纯褒扬、一味歌颂,其中不免涉及一些令人尴尬的事实与细节。此外,老辈人的情仇恩怨,都已交付天地评判,晚生何必多言;书中引用的资料杂说,真伪信疑并存,读者慧眼自可明辨。惟须指出的是,书中人物生活在清末民初,他们的言行举止,从政治理想到种种生活末节,必然都带着新旧交替时期的烙印;他们对事物的审度选择,受时代环境的局限,多有让今人感到不可思议之处,对此,我们不应苛求责备于前人,而应予更多的理解,保持相当的同情,庶可在开放的阅读心态中,捕捉到他们的呼吸与体温,感受到文字碎片间传递出的意味。如此而来,在与前辈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发出的一声声叹息,心中涌动的崇敬与怜悯,也多了几分真实与悲壮。

    民国先驱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了解一些旧事,获得若干真相,沿着他们的足迹找寻,从孙氏兄弟、黄兴、陈其美们执着于理想,以百折不饶的行事风格,“白手起家”推翻一个王朝;从吴禄贞、朱芾煌、蒋翊武、韩恢蔑视功名利禄,轻生死而重天下的人生价值观,再从夏之时、陶骏保、朱卓文、陈景华等人由时代缔造者沦为政争牺牲品的命运结局中,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一系列曾被支离、遮蔽抑或埋葬的历史秘辛,同时可以得到许多启示与警醒;比之身临动荡混乱年月的祖辈们,感到的也不仅是生活在当今时代的幸运,还有对民国史上众多奉献与牺牲者的感恩。更重要的是,我们身上继承着先人的血脉,并将把其中一部分遗赠给下一代。惟愿百年前仁人志士的牺牲,莫要化作“明日黄花”,凋谢于秋风冷雨中;他们碧血染就的光荣,切勿成了今人眼里的“天方夜谭”,淡漠为一个真正的梦。这是作者向书中人物奉上的温情和敬意,也是本书有缘见教于读者的理由所在。

    作者

    2013年冬末于京北瓜豆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