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鉴的财富人生-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全世界的人几乎都知道有一个沃伦·巴菲特,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球股市走向的投资大师,大家都记得他的蓝色眼眸、白皙皮肤,还有他的温文尔雅、古灵精怪;所有中国人几乎都知道有一个李嘉诚,华人圈里最耀眼的商业明星,大家都记得他的黑边眼镜,还有他的一口潮式广东话。

    在如今这个人人追求财富的年代,有钱人——特别是首富,成为了普通大众视线集中的焦点。

    而在200多年前的中国也曾诞生过一位不被后人熟知的世界首富——广东十三行怡和行的掌门人伍秉鉴。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过去1000年里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其中包括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位居第六位的中国清代红顶商人伍秉鉴。伍秉鉴拥有2600万两白银的家产,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白银。因此,伍秉鉴可称得上“富可敌国”,《华尔街日报》称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是何许人也,竟能引起国外媒体的如此关注?

    他出生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卒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又名伍敦元、伍沛官,是比晚清时期的胡雪岩还要早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红顶商人”。

    伍秉鉴风云一生,离奇曲折。他主持怡和行和洋行业务时,大清王朝正处于极速衰落期。当时的清朝吏治腐败、列强侵扰、世风日下。在这样一个乱世中,伍氏家族的事业却逆着大清国衰落的形势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势头,最终创造了一个财富的神话,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

    西方商人对他的评价是“诚实、亲切、细心、慷慨,而且富有”。他曾亲手撕毁了一位美国商人欠他的72万两白银的借据,伍秉鉴这一撕,撕出了他在美洲脍炙人口长达半个世纪的美名;

    他也曾经给他美国的义子约翰·福布斯(此人日后成为美国着名的铁路大王)50万银元,帮助他创立了旗昌洋行,慷慨之举在外商中广为流传;

    19世纪中期,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武夷山)、店铺和巨款,而且还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将怡和行打造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珠江南岸溪峡街的伍家豪宅,堂皇气派,犹如一个小故宫,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建筑中央的大厅办红喜事可摆筵席数十桌,能容纳上千个和尚诵经礼佛;

    在外国人眼里,伍秉鉴就是财富的化身,他的商名“浩官”成为了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以至于美国波士顿的一艘商船竟以冠上了“浩官号”的名称而自豪。

    一个人出身平凡,却成为当时中国富甲天下、显赫一时的巨商富贾;一个人生活在乱世,却能用自己的智慧轻松玩转官商两道;一个人低调内敛,却能深谙经商之窍驰骋商场,演绎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财富传奇……

    然而,正当他风光无限之时,也步入了“高处不胜寒”的险境。伍秉鉴最值得骄傲的是他的巨额财富,但最令其担心的也是这些财富。他曾被政府官吏比喻成“一只容易被剥光的肥鹅或肥羊”“一直是政府觊觎的目标,所以一有机会就被加上某个罪名,致使他不得不完全满足他们的种种勒索”。而且在他事业的鼎盛时期,由于时局的重大变化,成为了中外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游刃于官与商之间,追逐于时与势之中,品够了盛衰荣辱之味,尝尽了生死情义之道。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在内忧外患、谤颂不一中,于庞大宏伟的伍氏花园里,溘然长逝,终年74岁。

    岭南名士谭莹所撰的墓碑文说:“庭榜玉诏,帝称忠义之家;臣本布衣,身系兴亡之局。”其一生大富大贵、大喜大悲、大取大舍、大起大落。无论是2600万两白银的家产,还是花巨资捐来的三品顶戴,相比于乾坤挪移的自然之势,他的力量总显得微不足道。可以说,从伍秉鉴激情燃烧的岁月与烟消云散的寂寞中,折射出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蜕变与涅盘。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伍秉鉴和所有人一样,经历了人生的各个阶段,走向了生命的终结。我们作为平凡的后人,对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不必有太多的评论,只是想沿着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庞然背影,踏着他留下的传奇履迹,透过他闪耀着的财富光环,总结他成功的经验,吸取他失败的教训,做好自己,就足矣。如能真正对今人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乃是编者之大幸。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吕静霞对本书的编写和策划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向其表示感谢。

    虽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态度是严肃而认真的,但囿于资料收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或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7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