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赴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7、坚守底线

    在投降派和主战派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懦弱钦宗将天平倾向了投降派,决定派亲王和宰相出使金营做人质。

    宰相好说,张邦昌极力倡和,使臣非他莫属。至于亲王能不能去,钦宗有点为难?毕竟做人质不是一件好差事,整不好容易把命都丢了!

    恰好这时候,康王赵构在汴京,听到金军要求宋派亲王作人质的事后,认为这事躲是躲不掉了,与其让钦宗逼着自己去,不如自己主动点吧,给大家伙给个好印象,觉得这康王是条汉子,明知上有虎偏上虎山行,有点大义凛然、置生死于度外的味道!

    于是,康王赵构就主动找到钦宗,慷慨激昂的说:“金人既然要求必须亲王做人质,臣作为皇室一员,理应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尽点自己该尽的义务,岂能逃避!”

    钦宗一听这话,别提有多感动,那眼泪哗哗的,拉着康王的手说:“你真是我的好兄弟啊!”

    康王一边抹眼泪,一边想,关键时刻玩命的都是好兄弟!

    人质的人选落实了,陪同也要定一下,谁陪赵构、张邦昌去好呢?

    钦宗琢磨来琢磨去,就把这差事交给了秦桧,在钦宗眼里,秦桧办事稳妥,处事圆滑,善于周旋,能进能退,到了金军那边不至于闹出什么乱子来。

    秦桧怎么看这个差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这次出使金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割地,无条件接受金提出的条件,这是一种卖国的行为,尽管这一切都是钦宗皇帝直接授意的,但主战派不答应,百姓不答应,谁具体负责落实这件事,谁就有可能背上卖国贼的罪名,况且钦宗这个人反复无常,耳朵根子软,今天是被金逼到这份上了,才做出的割地决定,等金军退后,身边的主战大臣给他吃点后悔药,没准这屎盆子就全都扣在他们几个身上,不但自己身败名裂,还要株连九族!

    咔咔!杀头!秦桧一想到这,就浑身发冷,这等危险系数极高的大活,还是留给别人吧!

    秦桧打定了主意,连夜写好了辞职奏章。

    第二天一上朝,秦桧就站出来向钦宗奏道:“这次出使的目的就是割地,与我的主张相矛盾,不符合我的心愿,我无法完成使命,请圣上另选他人吧!”

    说完,就把事先写好的奏章递了上去。

    钦宗一听这话,就有点生气了,好你个秦桧,敢和我讨价还价起来了,不合心愿就不去,脾气挺大啊,你说不去就不去啊,我偏说不行。

    钦宗也没客气,在奏章上批了四个字:“不予准奏”。

    秦桧见皇上不批,犟脾气就上来了,你不批,我还写,一直写到你批为止!又连夜把奏章写好了,第二天一上朝又递了上去!

    钦宗一看,你还来了劲了啊,又大笔一挥写了四个字“不予准奏”。

    秦桧想,好嘛,你不批是吧,我再写。

    这一次钦宗犹豫了,这小子是铁了心不去,要是拿刀架他脖子非让他去,没准到了金营,他一不高兴,给我捅出什么篓子来,本来这金人就斤斤计较,要是出了什么差错,让他们抓住了把柄,这事就更难办了。干脆,还是让他在家老实呆着吧!

    第三次,钦宗批准了他的奏章,安排别人陪同赵构、张邦昌他们出使金营了。

    这边赵构、张邦昌等人前脚走了,那边的勤王之师却在越聚越多,宋军逐渐占据了优势!

    在这个时候,李纲向钦宗建议说:“咱们呀,先坚守不出,金军粮草也撑不了几天了,等他们断了粮草,自己就主动回撤了,到那时候,咱抓住机会打他个措手不及,定能大获全胜!”

    钦宗听这话,很高兴,拍手说:“好啊!就这么定了!”

    要是真的这么定了就好了!

    但是可但是,这时候偏偏冒出一个叫平姚仲,立功心切,还没等金军断粮,就对钦宗说:“金营现在戒备松弛,我们可以趁机劫营,把康王救出来!”

    钦宗这时候也为弟弟康王安危担心,要知道,这可是他的亲弟弟阿!一爹一母生的,一旦两军交战,康王的性命恐怕难保!

    可怜钦宗的这份手足之情啊!

    劫营的事未尝不可,但筹划这等机密事情,一定要事先做好保密工作,在这一点上,钦宗和姚平仲等人犯了严重错误。

    要知道,当时金军为了掌握汴京内部的情况,安插了许多奸细,专门刺探宋的军政机密。

    这不,钦宗和大臣们刚议定好劫营的事情,那边就已经传到了翰离不耳里。

    结果是可想而知,宋军的营没劫成,主将姚平仲一口气跑到四川做起了道士!

    仗打败了就去修道,这引咎辞职后的生活真是逍遥洒脱啊!

    营没劫成,这下可把金军给惹闹了,和谈的事有点悬啊!

    钦宗使劲拍自己的脑瓜门,肠子都快悔青了!

    翰离不首先要拿人质是问,赵构直发蒙,不知道钦宗葫芦子卖的是什么药,这边派他来和谈,那边就劫营,根本没把他的小命当回事!所以,无论翰离不怎么责问,他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心里发狠道:好你个赵恒,生怕我不死啊,你给我等着!

    张邦昌一琢磨这事不太像钦宗的做事风格,肯定是李纲他们干的,目的就是置他们于死地,于是他对翰离不说:“这事与朝廷一点关系没有,都是李纲他们私底下干的!”

    想找茬还找不到呢,劫营的事一发生,翰离不怎能放弃这个对宋施压的好机会!

    金使来到宋责问劫营的事情,钦宗吓坏了,连承认都不敢承认,推说是李纲和姚平仲他们干的,与他无关。

    这样的皇帝,还值得为他卖命吗?

    不但如此,为了表达自己的求和诚意,钦宗立即派人给翰离不送上了三镇地图,同时为了向金谢罪,还罢了李纲的官。

    昏晕到了何等不可救药的地步!懦弱的大臣们能忍,太学里的愤青们忍不住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忍不住了!长期压抑的不满象火山一样喷发了!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五日,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次群体性抗议事件之一上演了!

    由学生、群众、士兵组成抗议队伍涌上大街小巷,他们前进的目标只有一个:皇宫。

    前进,前进,再前进!

    如果忽略了时间,忽略了长袍大褂,忽略了之乎者也的口号……

    或许,我们会以为这就是五四运动,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或许,只有不可逆转的事实。

    恰好此时,包括秦桧在内的百官刚刚退朝而出,行至宫门,被抗议队伍迎头堵住了去路!

    投降派的头头李邦彦见大势不好,撒腿就开溜,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稍晚一步,就有被撕成碎片的可能!

    法不责众,这是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不知道,此时此刻,皇宫里的钦宗会有何感受?是不是会猛然间想起,唐太宗那句治国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

    总之,最后迫于公众的压力,钦宗不得不收回罢免令,重新启用李纲!

    人民,是人民赢得了胜利,创造了历史!

    当宋使带着钦宗求和的诚意来到金营,向翰离不呈上三镇地图后,翰离不深知宋国内部强烈的反对声音,怕此事存在变数,就提出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由宋国皇帝亲自手书割地,以公文形势通告全国。另一个是把假亲王赵构带回去,派一个真正的亲王来!

    怀疑赵构是假亲王?翰离不到底演的是哪出戏?

    这一切都是赵构一手策划的。

    原来,自从宋军劫营失败,遭到翰离不一顿责问后,赵构就寝食难安,觉得自己活着回去的希望渺茫,为了能活着出去,赵构就想了一个计策。怎么计策?就是装成一个普通人,没有亲王谈吐举止,没有亲王的威仪礼节,像个市井小人,又用重金买通看守自己的金人,让他们在金营离散布流言,说这个亲王是假的,反正也没有人认识他,说他是假的就是假的,流言很快就会传到翰离不那里,到那时候,再狡猾的狐狸,也得上钩了!

    这就叫策划,而且是成功策划。就和现在商业策划一样,明明房子还没卖出几套,却整一帮人去排队买楼,在报纸上高喊快要售罄了,欲买从速;明明药是假的,却整一帮老弱病残的人,对着电视机一顿吹有多好使,比仙丹妙药还灵,吃上立马就见效,嘎嘎地!

    赵构的成功之道,就是靠忽悠,把自己这个真亲王忽悠成了假亲王,让金人给退货了。

    既然人家说假的要换,那就换吧,好在徽宗生育能力强,儿子不少,回来一个康王,再送去一个肃王!

    小样,就不信这么多哥们儿,你能一个也留不下!弟兄们,给我上!钦宗下了决心!

    这次让谁陪肃王去呢?钦宗又想到秦桧,心想,这次你不能再赖了吧!

    秦桧接到了钦宗的旨意,一琢磨,反正皇帝已经正式颁布诏书了,把三镇割给了金,天下皆知,此次派我去金营,目的很简单就是护送肃王,顺便把割地的事情敲死了,别再发生什么差错。

    这样的差事,该去!秦桧拿定了主意。

    秦桧的官职当时是职方员外郎,品级较低,钦宗怕引起金不满,就让秦桧假借礼部侍郎名义出使金营。

    让秦桧冒充高级官员出访,实际上钦宗对秦桧的一次重用,如果这次出使金营,工作完成得顺利的话,升官那是一定的!

    机会,一次难得的机会,秦桧一定要抓住啊!

    秦桧果然不负众望,陪同肃王到金营,把钦宗亲自书写的割让三镇的文书送叫翰离不。

    翰离不试探问秦桧宋内部的有关情况!

    秦桧首先介绍宋廷文武百官上下一心,团结协作,一致拥护赵宋江山。其次,各路勤王之师不断汇聚京师,兵力已达百万,只要钦宗一声号令,就会如潮水般向金军杀来。最后,李纲官复原职,积极备战,汴京军民士气高涨。

    秦桧的话有些夸张,恐吓大于实际,翰离不听了,虽未全信,但也心存疑虑,此地不可久留,很快就下令退军!

    大功告成了!

    秦桧陪着肃王跟金军一路走到燕京,金人带走了肃王,把他放了回来。

    金军退兵了,汴京安全了,钦宗高兴了,秦桧有功了!

    在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吴的大力推荐下,秦桧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升左司谏。

    原来升官就这么简单啊!

    8、耻辱1126

    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喽!钦宗打着哈欠,伸着懒腰。

    难道战争真的结束了吗?不,钦宗打发走的是翰离不率领的东路军,而粘罕率领的西路军还在攻打太原!

    疲惫的钦宗已经顾不了那么多,管它呢!只要不打到汴京,一切都好说!

    此前,钦宗已经下诏把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割给金。可这三镇军民,誓死不从,太原守军继续固守城池,不肯投降。翰离不北退途中,想按照协议去占领中山、河间两镇,遭到两镇军民顽强抵抗。

    没想到吧,大宋的军民竟有如此魄力和气概,为保家卫国,皇帝的命令也不好使!

    粘罕围困太原久攻不下,见翰离不北撤,他就弃难从易,率兵南侵,连续攻占了忻州、代州、隆德府,进至高平。

    钦宗和朝中投降派们还没睡上几个安稳觉,金军又大兵压境,直奔汴京而来。

    怎么办啊?朝中又是一片混乱。

    地也割了,款也赔了,还不罢休,真是欺人太甚!钦宗这次被彻底激怒了,他迅速启用主战派将领种师道、姚古、种师中三人,任命其三人带兵抵抗,同时,命令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统帅继续组织抵抗,废除割让协议。

    钦宗抵抗举措,让大宋军民看到了希望!

    坚持住啊,钦宗!

    随着钦宗重用主张派将领,战争局面也开始对宋有利,翰离不攻打中山、河间迟迟没有结果,宋将种师中率领的援军已经迫近,翰离不担心受到内外夹击,不得不放弃进攻,挥师北撤!

    同样,粘罕也因在太原受阻,宋军发动反击,而被迫北撤,留部分部队继续围困太原。

    虽然随后宋军吃了几场败仗,种师中战死,姚古兵败被贬官,但形势依然在宋军掌控之中,只要朝廷内部团结统一,君臣上下一心,招兵买马,积极战备,就一定能够抵御金军的攻势,并可择机发动反攻收复失地!

    问题还是出现在内部,根源还是在派别斗争,局势刚刚好点,投降派就极力排挤李纲、种师道等主战将领,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为了防止东山再起,李纲被打发到扬州任职!

    主战派被彻底逐出了朝廷!

    刚刚清醒的钦宗,又糊涂了,昏招连连。

    这一次他犯的错误是致命的,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再看金,翰离不、粘罕两路大军北还后,金太宗吴乞买对战果很不满意,明明割到自己名下的土地,却拿不到手,被宋廷这帮书生给涮了。

    决不能善罢甘休!把姓赵的赶下台,换个国号换个皇帝,让它永远臣服于大金!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吴乞买又以翰离不、粘罕为左右副元帅,分兵两路再度南侵!

    这一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颠覆赵宋政权!扶植傀儡上台!

    可悲的钦宗,可气的投降派,他们还抱着求和的希望,以为割点地、赔点款,问题就解决了,他们失去了政治嗅觉,自己给自己掘好了坟墓!

    关键时刻,钦宗任用投降派唐恪为相。唐恪上台后,积极主张割地议和,他以为金人专门为讨要割地而来!

    他错了,为了完成他的错误,他命令各路勤王军停止前进,不得靠近汴京,以免影响到和谈。

    呜呼!他不会白痴到连刀枪是谈判最有利砝码都不知道吗?

    慌乱中,钦宗想起了康王赵构,他任命赵构担任使臣到金军求和!

    赵构上次去金营,差点被吓出精神分裂,这次还敢去吗?

    军令难违,不管赵构愿意不愿意,他最终都要出发!

    战战兢兢的赵构,一路往北,来到磁州。

    先说说磁州这个位置,它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地的交汇处,是从中原到北方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磁州的知州宗泽,是一位著名的主战派将领,性情豪爽,常常仗义直言,且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金军南侵后,宗泽带领军民,积极修缮城墙,整治兵器,招募义兵,做好御敌准备。

    康王赵构北上议和,途径磁州,宗泽深知,金军大兵压境,意在灭宋,不可能轻易接受和谈,赵构此行必定凶多吉少,于是,极力劝阻赵构不要赴金营。

    赵构心里本来就一个百个不愿意,上次自己装个假亲王,让金退了货,这次再去议和,定会败露身份,金人本来凶狠残忍,一怒之下,很容易把他给结果了。

    赵构这个怕啊!

    现在好了,有宗泽出来阻止,自己也有了不去的理由,赵构便打定主意,留了下来,不再继续北上议和。

    滔滔黄河,根本阻止不了金军的铁骑。

    金军渡过黄河后,立即派使臣到宋,提出划黄河为界,河东、河北地全部归金所有。

    宋廷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商讨,唐恪、范宗尹等投降派举双手赞成!秦桧等三十六人坚决不同意!

    关键时刻,秦桧又一次站了出来,大声的说:“不!”

    尽管这声音在一片投降叫嚷中显得微弱,但他毕竟表明,在整个朝堂之上,还有人反对投降,还有人敢于说“不!”

    这需要勇气,需要魄力,需要胆识!

    钦宗也许正是被秦桧这种胆识所感动,没过多久,就将任命为御史中丞,等级为三品。

    秦桧打心眼里感激钦宗,感激赵宋江山,他多么希望钦宗能把这各皇帝继续当下去,那样自己真的是前途无量了!

    他从这一刻起,就发誓要永远忠于赵宋!

    树欲静,而风不止!

    在金军强大的威慑力面前,早已经被金吓破胆的钦宗,对金人提出的丧权辱国条件,能说的只有两个字:“听命!”

    秦桧真的感到很无奈,他觉得这个皇帝,真的好可怜!

    皇帝答应了,好使吗?不,不好使,老百姓不答应,在他们看来,自己祖祖辈辈是大宋的子民,生是大宋的人,死是大宋的鬼!

    尽管大宋的皇帝,一次次让他们伤心,一次次让他们失望,一次次将赋税重担压在他们身上,但他们对大宋仍然不离不弃!

    多好的百姓啊!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钦宗!

    钦宗指派的两个割地使臣,一个叫耿南仲,另一个叫聂昌,分别到河东和河北割地。

    割地使的到来,激起百姓强烈抵制,聂昌在河北割地,被当地军民杀死!耿南仲到了河东,面对群情激愤,他灵机一动,谎称是让赵构起兵保卫京师,决口不提割地的事,才算是侥幸逃过一劫!

    这小子真聪明!

    钦宗和唐恪等人只忙着和金议和,一点抵抗的意思都没有,各路勤王之兵纷纷撤回原地,而由于河东、河北人民的强烈抵制,割地无法完成,金军乘机南下,东西两路大军胜利会师,一举包围了汴京!

    还谈什么?小命掌握在金人手里!想怎么玩你,就怎么玩你!

    十一月的汴京,正值寒冬,瑞雪纷纷,那是苍天眼泪!

    不是为昏庸的大宋皇帝而哭,也不是为懦弱的投降大臣而哭,为的是那些无辜的黎民百姓!为的是那些流血流汗的士兵!

    面对宋使,翰离不、粘罕仰起了高傲的头:“我们不是为灭宋而来,只要赵佶来和我们谈割地的事,我们就退兵!”

    说的多轻松啊,赵佶亲自去金营和他们谈?赵佶是大宋的太上皇,让他去和他们谈,不是在羞辱大宋吗?

    这刚刚是羞辱的开始,大宋的皇帝要为他们昏庸买单!报应啊!

    赵佶敢去吗?不敢!

    这时候作为儿皇帝的钦宗硬着头皮出面了,他是个孝子,应该为老人分担,他也知道,太上皇去不了的话,别的亲王去,金人也不会答应。

    已经没有任何选择的可能,只能放下皇帝的尊严,屈身到金营去和他们谈。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还有谁能看得起呢?

    大宋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钦宗手里还有分散在各地的几十万大军,还有大片山河,还有抵抗的资本!

    但是钦宗选择却是另外一条路——自暴自弃!

    在金营,慑于翰离不、粘罕的淫威,金人提出一切条件,钦宗全部答应。为了达到羞辱大宋的目的,金人在接受钦宗递交的降表时,焚香设案,让钦宗面北而行跪拜之礼,堂堂大宋皇帝,向来都是受臣子跪拜,今天终于尝到了为人臣下的滋味!

    三天,度日如年。

    当钦宗怀揣一颗饱受摧残的心,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汴京的时候,面对迎接他的文武百官,顿时嚎啕大哭!

    他真的很委屈,真的很没面子,真的很后悔!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钦宗!

    在翰离不、粘罕的授意下,金人对汴京展开了大肆搜刮,库房的积蓄全部封存归金所有,又额外索要巨额财产,钦宗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全城搜刮,一时间,原本一派繁华景象的汴京城,被掠夺得狼藉不堪,萧条破败,满目凄凉。

    尽管如此,金人仍不罢休,他们又把钦宗叫道金营,扣押起来,以他为人质,继续变本加厉勒索宋廷,除了索要金银绢帛之外,又索要去皇帝宝玺、仪仗、各种书图典籍、乐器、祭器,更令人发指的是,金人还疯狂掠夺妇女,供他们淫乐!

    世人都说靖康耻,耻在哪里?就在这里,战争目的就是为了争夺土地,掠夺金钱,这无可非议,政权的更迭,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战争目的,囊括了摧残妇女,那就是耻辱,就是深仇大恨,就是历史的污点。

    也许这就是金,让后人一直仇视的原因所在。

    当汴京城被掠夺一空,当大宋太上皇、皇帝及皇亲国戚全部被俘,当金太宗吴乞买对这样成果心满意足,金人才抛出真实目的:废黜赵宋,另立政权。

    在汴京,宋亡了。

    9、存忠赵氏

    钦宗和徽宗的先后自投罗网,让大宋政权走进了死胡同!

    二帝被俘,金军南下的第一步“斩首行动”圆满成功!

    原来骆驼一样庞大的宋帝国,竟然像蚂蚁一样,轻轻一踩,就死了!

    宋亡了,群龙不能无首,急需册封一个听命于大金的皇帝,建立一个臣服于大金的政权!来填补宋亡后的统治空白。

    谁有资格做这个皇帝呢?

    翰离不、粘罕心理早就有人选,但他们不急于说出来,让大宋的官员们自己先猜猜吧,看谁猜得准!

    于是,他们两个起草份文书,要求在汴京城里留守的宋廷官员立刻推举出一个异性到金营结接受册封,改旗易帜,另立国号。

    当时为金军来回传递文书消息的就是钦宗重用的投降派莫俦、吴开两人,他们将金军的文书交给了担任留守大臣的是宰相孙傅,孙傅接到这个文书后,坚决不从,执意要求保留钦宗皇位和大宋国号。

    莫俦、吴开两人立即回金营向翰离不、粘罕作了汇报。他二人一听,连钦宗、徽宗都被拿下了,你一个小小留守官员竟然如此不识时务,难道是找死不成!

    金军要求莫俦、吴开两个人立即督促孙傅,马上按金军的意思办,不然的话,金军就开进城内,大开杀戒!

    孙傅被逼无奈,只好召集百官商议。

    再看看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们,如今到了何等地步,一个个耷拉着脑袋,大眼瞪小眼瞅来瞅去,也拿不出个主意来。想当初,搞政治斗争,暗算他人,那主意是何其的多啊。

    自作孽啊!

    莫俦、吴开两人在旁边监视,见大家都在那里傻看,半天也没个说法,就恐吓他们说,如果今天不推举个人出来,金军就会把他们都抓到金营里去。

    这帮大臣们都有“恐金症”,一听说金军要动手,吓得腿发抖了,立马开始嚷嚷起来,依旧是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顺水推舟,推举出一个人来,把金军应付过去,再做打算。

    推举谁好呢?哪个人符合金的要求呢?大家把目光对准了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他刚从金营回来,一定知道内部消息吧。

    恰好,这个宋齐愈就是金军派过来的,他的使命就是向留守官员们传达金军认可的人选,这个人是谁?就是张邦昌!

    投降派里面最投降的一个!

    孙傅、张叔夜等人坚决不在推举书上签字!

    结果呢,金军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孙傅、张叔夜很快把金军抓到金营。

    为了尽快完成推举工作,担任留守的王时雍用强制手段把百官关在秘书省,大有不签字,不放人的架势!

    很多人都被镇住了,不敢吭声!

    在这个时候,作为御史中丞的秦桧站来出来,严厉痛斥张邦昌结党弄权,祸国殃民,导致社稷倾危的卑劣行径。

    好一个秦桧,该出手时就出手,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誓与投降派斗争到底!

    钦宗用人,错的多,正确的少,秦桧就是这少中的一员。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秦桧誓死要为赵氏尽忠到底!

    秦桧的进状之词,更像一篇精彩的演说,他的目的就是要说服金军统帅,让他们认清形势,保留赵氏江山。

    真可谓煞费苦心啊!

    让我们来看看,秦桧是怎么来阐述自己的主张的。

    首先,秦桧表明自己是受国厚恩,皇帝很重用他,特别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屡屡提拔他,让他感到十分惭愧,觉得无以报答。他这话就是让金军统帅明白,我秦桧能有今天,是大宋皇帝恩惠,我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绝不能干那种忘恩负义的事情,所以今天要冒死争辩。

    其次,秦桧让金军统帅认清形势,别以为占领一个汴京城,就以为把大宋彻底灭亡了,宋立国有一百七十多年之久,国土辽阔,城池众多,百姓拥护,根基稳固,你是轻易能灭得了的。实际上秦桧是在告诫金军,你们别高兴得太早了,知道不?历史的西汉灭亡了,人家不是还有个东汉吗?东汉亡了,刘备还有个蜀汉来延续呢。唐被朱温篡夺了,李克用还建立个后唐呢。奉劝你们这些塞外野人,还是好好回去研读一下历史吧!

    最后,秦桧猛烈的抨击了张邦昌这个人,认为他从徽宗时候就开始结党营私,弄权误国,大宋沦落今天这等地步,都是他的错,他已经成为千夫所指,万众唾骂的对象。如果让他统治国家,天下的豪杰一定会联合起来攻打他,结果是,他不但皇帝干不长,政权也保不住,大金也会因此失去了屏障。

    秦桧为什么要执意和张邦昌过意不去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私人恩怨吗?说老实话,秦桧之所以讨厌张邦昌,就是看不管他这种两面派的嘴脸。老赵家在位的时候,就像个孙子似的使劲拍皇帝马屁,极力阿谀奉承,装出一副忠于赵氏的假象。等到老赵家被废了,又马上落井下石,摇头晃尾巴去投靠金军,想讨个傀儡皇帝当当。

    对张邦昌这样一个不忠不义之人,秦桧是最鄙视的。

    当别人沉默的时候,秦桧不能沉默,他要冒死力争,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是报答大宋,效忠钦宗。

    他要尽最大努力去证明,自己忠于大宋,忠于赵氏。

    纵使是死,他也问心无愧!

    不出意外,秦桧的这番演说,同样触怒了金军的统帅。他们迅速派兵把秦桧抓到金营,随他而来的,还有他的夫人王氏。

    这是一对患难与共的恩爱夫妇,这是一个乱世里的模范夫妻。

    金军用武力为张邦昌扫除称帝的障碍,在百官的推举下,他可以名正言顺的荣登大宝,号令天下。

    天好冷,风好大,汴京好不幸!

    靖康二年(1127年)3月,在金人册封下,张邦昌登基称帝,国号大楚。

    和陈胜、吴广建立的张楚一样,大楚国也注定是一个短命王朝。

    和陈胜、吴广不一样的是,前者是起义,后者是篡位。

    张邦昌称帝后,为了拉拢人心,彰显宽容大度,标榜招良纳贤,专门派人到金营,恳请金军释放孙傅、张叔夜和秦桧。

    金军能放吗?这三个人不但对张邦昌重要,对金也同样重要,在金看来,这三个人都是不可多得人才,如果能够招降他们,让他们为金服务,那么何愁搞不定整个华夏。

    金灭宋,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掠夺人才,因为金人是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政治经济文化皆不发达,之所以能够灭辽胜宋,靠的就是野蛮暴力。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

    野蛮暴力能够赢得天下,却不能管好天下,金要想长治久安、繁荣兴盛,必须依靠中原政权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所以,金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宋的人才笼络到帐下,为金效力。

    孙傅、张叔夜和秦桧自然在金笼络之列。

    另外,在与孙傅、张叔夜和秦桧三人交手的过程中,金人也为这三个人对宋的一片忠心所感动,希望把他们带回金国,用高官厚禄,金钱美女来诱降他们,让他们将这片忠心转献给大金。

    连敌人都为之感动,这样的人格魅力,怎不叫人赞叹!

    可惜,大宋百官中,这样的人太少了!

    10、与狼共舞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一,狂风突起,飞沙走砾,断木摧墙。

    大获全胜金军押解着徽宗、钦宗及皇后、太子、宗室、贵戚、妃子、宫女等三千多人,分乘八百六十余辆牛车,缓缓向北行进。

    秦桧夫妇也在其中。

    车轮在大宋的疆土上滚动,大宋的主人,却成了阶下囚。

    不知道徽宗、钦宗行走在这熟悉的土地上有何感想?他们有没有想到,这是自己今生最后一次与故土的接触?

    流泪是一定的,后悔是必然的,但这又能怨谁呢?命运原本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上天一次次给他们机会,但遗憾的是,他们竟然一次也没有抓住。

    望着渐渐远去的京城,渐渐远去的故土,渐渐远去的大宋。

    秦桧的眼睛有些湿了,到一个陌生的土地上,过着亡国奴的生活,那是怎样一种痛苦。

    初春的北方,寒冷依旧。

    凛冽的北风,透过单薄的衣裳,吹残着失魂的肉体。

    心都快碎了。

    痛苦,痛苦,超越痛苦的极限,那就是顽强的意志。

    一路走过来,秦桧的拳头越攥越紧。

    我一定要回去,回到江南,回到故乡,回到成长的地方!

    我必须回去!

    梦随着思念的增长而变得优美漫长。

    童年的老屋、学堂、玩伴,江南水乡的秀丽,反反复复在梦里出现。

    经过一百多天的漫长跋涉,牛车抵达了燕京。

    在燕京,金军觉得庞大俘虏队伍实在是个包袱,既容易生变,又严重影响了行进速度。于是就采取分流的方法,把一部分皇亲贵族留在燕京,派兵严密监视。

    在燕京休整期间,徽宗以为到了终点,开始做上了安居乐业的打算!

    别高兴得太早,余下的路还很长。

    还有更大的磨难在等着你们!

    金军的目的是把徽宗、钦宗等俘虏带到上京,让金太宗亲自发落。

    秦桧一直跟随徽宗、钦宗左右,不时宽慰劝导二帝,竭尽所能为其排忧解难。

    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历经千辛万苦的跋涉,死伤过半的俘虏队伍终于被押解到了上京。

    金军强迫徽宗、钦宗穿着素服去跪拜金的祖庙,然后到乾元殿叩见金太宗。

    金太宗这个得意啊,让大宋两任皇帝给我磕头,爽极了!

    为了达到羞辱徽宗、钦宗的目的,金太宗还封徽宗为昏德公,封钦宗为重昏侯,都不是什么好的称呼,两个“昏”字,算是个给两个废帝的生平定了个性。

    还别说,金人的定性还是很有准确度的。

    这跪也跪了,磕也磕了,羞辱也羞辱了,该给他们找个地方囚禁起来了。

    地方早就准备好了,那就是韩州。

    在韩州,徽宗从被扣留的宋使洪皓那里得到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的消息。

    死了的大宋又活了!

    只要宋未亡,皇帝还是我们老赵家,这和谈就有的谈,金人迟早要放我们回去的。

    有救喽!大宋的俘虏们在欢呼!

    真的有救了吗?赵构上台就能扭转乾坤吗?

    高兴得太早了!徽宗!

    可是,徽宗已经迫不及待了,他已经无法忍受这亡国奴式的生活,他要和谈,以他还是大宋太上皇的名义和谈。

    拿笔来,我要给粘罕写信!徽宗觉得应该立刻让粘罕知道自己的想法。

    笔墨端了上来,却无从开始,笔往何处落呢?徽宗写诗作画还可以,要是写和谈之类的信件,还有些生疏,担心在措辞上把握不好,引起麻烦!

    金人是很挑剔的呦!

    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就是曾经两次登上殿试的大笔杆子秦桧。他当年中的就是词学兼茂科,干的就是起草公文圣旨的活,写封求和信,他应该还是很拿手的。

    徽宗把秦桧叫到了身边,向他交代了自己的想法。

    秦桧听了徽宗的介绍之后,稍加沉思,就下笔书写,秦桧在书法上素有很深造诣,笔力苍劲有力,挥洒自如,文采飞扬,言辞间既有褒奖粘罕之意,又历陈当前形势之利弊,建议粘罕应该以和为主,向金太宗建议释放宋二帝及所有俘虏,早日使两国休兵和好。

    信写好后,徽宗反复看了几遍后,拍手叫好。命秦桧速速带此信去见粘罕。

    秦桧琢磨着,要想办成这事,空手拿信去恐怕不行,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粘罕再怎么着,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吃这一套。先和粘罕把关系处好了,取得他的信任之后,再把信拿给他,只要他肯点头,凭他在金朝的地位,这事就八九不离十了。

    秦桧把这个想法如实跟徽宗说了,徽宗也觉得有道理,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些钱财给了秦桧,让他拿去做活动经费。

    钱真的好使吗?粘罕的胃口可是不容易填饱的啊!

    好在粘罕这个人对秦桧印象不赖,觉得秦桧这样有勇有谋的人才实在不可多得,对他也格外客气,这就给了秦桧套近乎的机会,两个人一来二去,慢慢的就混熟了。

    和谈的事有门了,正当秦桧打算把信交给粘罕的时候。金太宗的一道命令打乱了他的计划,他被赐给了元帅左监军挞懒。

    挞懒?这个人可不一般,他是金太祖的从弟,为人骄傲轻狂,专横跋扈,不过他对宋的态度,还较为宽容,只要宋向金称臣,一切都好谈。

    对宋如此暧昧的态度,自然要引起其他将领的不满,矛盾由此而生。

    秦桧夫妇初到挞懒那里,被当做奴隶一样对待,干着扫地喂马一类的粗活,他妻子王氏给人家缝缝补补、洗洗涮涮。两个人只有晚上才能相见,夫妻二人生活倒也安逸了许多,相互勉励,共度难关。

    挞懒也从班师金军那里听说过秦桧这个人,觉得他和其他宋人不一样,有骨气,不肯屈服,忠心于赵宋。

    通过和秦桧的几次接触,挞懒感到秦桧这个人很有才华,思维敏捷,办事周到,是个干事业的人。因此,就不让他再干粗活了,让他在自己手下做个执事,他的妻子王氏也得到了解放,摆脱了奴才身份。

    真是老天爷保佑啊!秦桧夫妇暗自感叹!

    秦桧是心身在金营心在宋。自从被俘以来,他一刻都没有放弃过南归的想法。

    为了赢得挞懒的信任,找机会逃回南宋。秦桧拼命工作,竭力的侍奉挞懒,两各人关系也极具升温。秦桧是个聪明的人,他知道挞懒当时在金朝的影响力,经常有意识的试探挞懒对宋的态度。同时,他还经常给挞懒讲一些两汉、两晋等朝代的历史知识,意在向挞懒灌输,宋不会轻易灭亡的,历史上南北分治例子有很多。

    受到秦桧的影响,慢慢的挞懒也认可了这种南北分治的格局,他提出只要宋向金称臣,和谈是可能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想法在挞懒与秦桧之间达成了共识。

    与此同时,秦桧的妻子王氏也没闲着,与挞懒老婆一车婆关系也处得火热。

    这两口子可真不一般!各自抓住了一颗救命的稻草!

    回家的希望越来越大了!

    11、大宋复活记

    金人的如意算盘打的是哗啦哗啦响啊,以为搞定了汴京,俘虏二帝及皇室,大宋的天就彻底垮了,再册封个臣服于己的异性,来个江山大变脸,自己轻轻松松完成了大一统。

    有那么容易?算盘容易打,可答案未必对啊!

    金人的数学水平还是有限地!

    这边金人刚拍拍屁股走人,那边张邦昌的傀儡政权就倒了台。

    汴京城里能拿的都让金人拿走了,留下一座空城和一张张口等着吃饭的嘴。这哪是在帮我啊,这简直就是在害我!张邦昌这个气啊!

    张邦昌当皇帝了,在汴京城里不好使,在其他州府更不好使,谁也不承认他这个伪皇帝!

    当初,百官中大部分人是畏惧金人,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才按照金人的意思推举张邦昌的。金人一走,他们的态度立即就变了,和张邦昌也没了君臣之礼,心想,就凭你,还想领导我们啊,我们领导你还差不多。

    不过,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也有那么几个人整天围着他“陛下、陛下”叫着,比如王时雍、吴开、莫寿、范琼等人。

    一群马屁精!

    但这个几个人毕竟代表不了整个国家。没有办法,要想保住这条老命,还是聪明点,先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吧,不然的话,等其他州府的讨伐大军赶到后,恐怕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于是,在吕好等人的“友情”帮助下,他主动给赵构写信,表示自己称帝是权宜之计,现在金兵退了,就该把江山社稷归给赵家,恭迎康王回京继承大统。

    这时候赵构在哪呢?在济州。当初他接受宗泽的劝阻没有到金议和,而是在相州留了下来。后来,金军进攻汴京,钦宗又命令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让他马上招募勤王之兵,入卫京城。

    做上了大元帅,赵构马上召集人马,渡过黄河,准备入卫京师。

    这时候,各地的勤王之师,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纷纷向赵构这里聚集。宋军的力量逐渐的在上升,能不能打败金军,不好说,但足以对金军构成威胁,让金军不至于那么猖狂,在汴京肆意烧杀掠夺。

    关键时候,钦宗总是反复无常,朝中大臣又多是投降派,竟出些馊主意,歪点子。以议和为名,不让勤王的宋军靠近京师。

    国家到了这等危难之时,还能再听投降派的话吗?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还是杀敌要紧啊!

    副元帅宗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无奈的是,他自身力量有限,虽然打了不少的胜仗,但凭其一己之力,还无法改变整个局面。

    真是郁闷啊!

    本来大家对赵构寄予很大的希望,但还是那句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个赵构和他的父亲徽宗、哥哥钦宗禀性差不多,始终是拿不出男子汉大丈夫的勇气,一遇到玩命的事儿,想躲还来不及呢,哪能主动出击啊!

    况且在赵构身边的人,也没几个好的,秦桧的老师汪伯彦也是个投降派,鼓动赵构把部队带到东平,再从东平带到济州,就是不上前线,对外号称百万之师,只能眼睁睁看着二帝受辱,国家受难,百姓遭殃。

    原来汪伯彦是这路货色啊!

    看到金军一撤,汪伯彦、耿仲南等投降派乐了,机会来了,现在赵家就剩下赵构这个独苗,天下非他莫属了。

    谁先站出来拥立赵构,谁就是复国功臣啊!

    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

    汪伯彦引经据典,劝说赵构继位那是相当的卖力气。

    赵构开始的时候,还不肯,犹犹豫豫,为什么呢?做秀给天下人看呢!想想啊,一方面,二帝被俘不假,但还没死,况且钦宗临走时,也没留下口信,让赵构继位。钦宗前脚刚被押走,后脚他自己就称帝了,那不让天下人笑话吗?另一方面,就是现在他是赵家唯一的独苗,其他皇室成员都被抓走了,他继位是迟早的事情,先装出一副谦逊的样子,好让天下人都称赞他,说赵构这个人啊,好,很谦虚,虽然他继位是理所当然的,但还是把父兄考虑在前面。是个有德之人。

    以退为进,赵构很有一套!

    他这招确实有效果,朝中百官都纷纷要求他继位。宗泽还建议他到宋太祖发迹的地方应天府登基,向世人宣告,大宋又活了,老赵家又复国了,江山依旧在,只是把皇帝换。

    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张邦昌也主动献殷勤,又是给赵构送登基仪物,又是把皇太后送到应天,忙得不亦乐乎,似乎忘记了自己篡位那档子事儿。

    能达到这种意境的人,不多啊!

    靖康二年(1127年)年五月初一,万事俱备,赵构在应天登基,年号建炎,史称宋高宗。

    注意啦,看看高宗是怎样收拾这堆烂摊子的!

    为了稳定人心,高宗没有急于追究张邦昌及支持废赵立异的大臣,让他们多蹦跶几天。同时,迅速启用了一批主战派将领,李纲、宗泽等人都得到了重用。残酷的现实让高宗认识到,现在战争还没结束,国家还不太平,不能再不重视武将了,要把那些能打仗的人召集在一起,为大宋出力!

    想法是好的,可是一旦武将手里头有了兵权,高宗能睡安稳觉吗?

    按老赵家的传统,那可是重文轻武啊!

    重文治,轻武功,是北宋灭亡的教训,高宗能否吸取这个教训,重振武功呢?

    一切皆有可能!

    且看高宗登基以后,南宋的乱相。还没怎么和金军交战,内部先乱了,叛乱不断,不少人想趁国难之时,浑水摸鱼一把。

    往往是这个叛乱未平,那个叛乱又起,国家如一团乱麻,说不清,理还乱!

    就在这个混乱时期,高宗也没忘记收拾张邦昌一伙贼党,张邦昌被赐死,宋愈、王时雍先后被杀。

    来个秋后算账,高宗心不软啊!

    李纲复出后,积极主张对金作战,举荐宗泽等抗战派将领担任要职,并对军事制度进行革新,要求各地加紧修缮城池,构筑防御,准备与金军打持久战。

    李纲以为,经历了靖康之变,高宗应该对金人有个清醒认识,一味退让求和是没有出路的,只能像羔羊一样,任人宰割!

    高宗真的认识到了吗?没有!李纲太不了解高宗了。

    在高宗看来,无论战备做得何等充分,宋军也打不过金军,弄不好,还可能重蹈徽宗、钦宗的覆辙,成为金的俘虏。

    特别是汪伯彦、黄潜善不断和李纲唱反调,鼓吹金军的强大,宋军的弱小,只有和谈,才是出路。

    不断出现的叛乱,让高宗意识到,过多的强调备战,势必会涌现出许多手握兵权心坏不轨的逆贼,伺机发动叛变!

    内忧大于外患!这是高宗对当时局势的判断,为了防止出现更为严重的兵变,高宗罢免了李纲,起用投降派汪伯彦、黄潜善二人。

    刚当上宰相的汪伯彦立刻给高宗出馊主意了,说什么东京离金太近,很容易被金军占领,不如迁都扬州,使皇帝稳坐大后方,避免再出现类似皇帝轻易被俘的事件。

    高宗也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只不过东京守备宗泽一再奏请还都东京,高宗碍于情面,只能一推再推。

    高宗真的怕啊,怕回到东京就再也出不来了!

    东京是个不祥之地啊!

    还没等高宗把龙椅坐稳,金军又打了过来。

    建炎元年(1127年)秋,金军兵分两路攻打南宋,由于汪伯彦等人消极备战,把防线从黄河后撤到江淮一带,使得金军轻松渡过黄河,先后占据了两河地区的州县。

    三十六计走为上,这回可不能学钦宗在东京城里傻靠,就是求和,也要先跑远了再说!

    来不及多想,在汪伯彦的建议下,高宗迅速登船向扬州进发,开始逃命之旅!

    钦宗和高宗这哥俩,一个死守,一个逃跑,这皇帝做得绝了!

    唉!逃跑就能解决问题吗?金军一打就跑,国土再辽阔,也经不住他这么折腾啊。

    看来金太宗是下了决心要跟赵宋作对到底了!

    高宗在扬州主政,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战败的消息。

    怎么说好呢,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也实在太差了,不是兵力不够,而是军队纪律松弛,缺乏训练,素质低下,再加上,将领与士兵之间缺乏了解沟通,相互不信任,将领只是打仗时带兵,平时闲赋在家,很难与士兵拧成一股绳。结果是,宋军打起仗来,各自为战,不讲究什么配合,一盘散沙,抱不成团。往往是一打就散!拱手把大片片的河山送给金军!

    这么差的战绩,错在哪呢?错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错在他的子孙墨守陈规,始终不肯走“尚武”之道!

    宋军打仗不行,搞叛乱却很在行,被金军打散了,一群群散兵游勇就开始落草为寇,结伙盗抢,祸害百姓,有的干脆,在军官的带领下,直接揭竿而起,造反了,不和金军打,专打自己人!

    你说可恨不可恨!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有句名言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他母亲。宋军的败仗,也算是交学费了,慢慢的,就培养出来一批杰出军事将领!

    嗯,啊,注意啦,大宋人民的战斗英雄、优秀的军事家岳飞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中成长起来的!

    岳飞出生于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但却志向远大,从小刻苦读书习武。十九岁参军,由于善于足智多谋且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很快成为一名小头领。

    靖康之变发生时,岳飞正在刘浩手下当差,刘浩作为勤王之师,前往汴京解围,与金军在滑州相持。岳飞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承信郎,一天,他率领手下百十来号人在结冰的河上演练。这个情况被金军获知,就派一路人马前来偷袭。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岳飞丝毫没有退缩,而是沉着应对,他对士卒们说:敌人人数虽然很多,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我们的虚实,我们应该趁他们立足未稳之时,先发制人,打他个措手不及。

    话音刚落,他就跨上战马,手持一杆沥泉枪,身先士卒,冲向敌人。

    金军领头的将领,手拿一把大刀,张牙舞爪,很是没把岳飞放在眼里,大叫一声,向岳飞杀来。

    两人一交手,说时迟那时快,岳飞长枪一挑,那金军猛将惨叫一声,落马而亡。

    岳飞真是好枪法!

    擒贼先擒王,岳飞把金军的将领杀死,金军的阵脚顿时大乱,纷纷逃窜,大败而走。

    岳飞一战成名,被封为秉义郎,跟随老将宗泽,转战于开德、曹州,大小战役打了很多场,立了不少战功,很受宗泽赏识。

    赵构应天称帝后,岳飞不顾身份低微,越职给高宗上书,建议高宗挥师北伐,匡复中原。

    结果这折子还没到高宗的手,就被黄潜善、汪伯彦等人给扣下了,以越职言事的罪名,把他撤职开除了。

    受此挫折之后,岳飞报国之心并未泯灭,迅速调整情绪,投奔到河北招讨使张所的帐下。

    一切重新开始!

    在张所的军中,岳飞很快又崭露头脚,在与金军交战中,屡战屡胜,令金人闻风丧胆

    好了,关于岳飞后话还很多,让我们把目光再投放到扬州,投放到高宗。

    建炎三年(1128年)二月,粘罕听说高宗在扬州,就立即命人火速攻打扬州,还想再来个斩首行动?

    这一次恐怕不那么容易吧,高宗听说金军打到扬州来了,都没顾得上和大臣们商量,直接从卧房里跑出来,上马就是个跑,一直跑到镇江。

    镇江安全吗?不,还得跑。高宗又马不停蹄的跑到健康。

    在逃跑途中,高宗又想到了议和,急速命人带着自己的求和书信去金营,更可气的是,他在信中自称康王,连自己是皇帝都敢不承认了。

    窝囊到何等地步了!

    但金军并不买他的账,直截了当的告诉,让他投降!

    有钦宗这个前车之鉴,高宗哪还敢投降啊,在御营都统制王渊的建议下,又跑到了杭州。

    杭州美啊,风景秀丽,美女众多,紧邻大海,交通方便,说跑上船就跑,你金人骑马厉害,但坐船未必就行,我跑到海上去,看你怎么办!

    高宗跑着跑着,就琢磨出逃跑的门道来了。

    可出乎高宗意料的是,金人还没打到,他却先在自己人身上栽了个跟头。

    这话还应该从高宗在扬州的时候说起,当时高宗身边以内侍省押班康履为首的宦官们,飞扬跋扈,骄蛮专横,胡作非为,把朝政搞得很坏,引起诸将和士大夫们的强烈不满。更让大家气愤的是,这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宦官们,一边干坏事,一边却屡受封赏,不断加官,高居奋勇杀敌的将领之上。

    很显然,高宗这一碗水没有端平。

    高宗到达杭州后,王渊与康履勾结,沆瀣一气,很快就在康履的举荐下,升任同签书枢密院事。

    康履的专权,王渊的升官,引起了扈从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强烈不满,使宦官与将领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建炎三年(1128年)三月初一,太阳出现黑子。

    这从星相学上讲,应该是一个凶兆!

    难道刚刚复国的大宋要发生大的变故?

    果不其然,三月初五,苗傅、刘正彦两人率兵发动叛乱,攻入行宫,把王渊和康履等一百多人统统杀掉。

    高宗闻讯大惊,急忙下诏,封苗傅为御营都统制,刘正彦为御营副都统制。

    在高宗看来,苗、刘二人之所以这样打打杀杀,其根源就在于一个“官”字,作为大宋的皇帝,别的他不敢说,但要说这官,他还是有的,既然他们想要,那就满足他们,在这个非常时期,先把他们安抚住,别把事情搞大,等到日后,局势安稳了,再跟他们算账也不迟。

    高宗用的是缓兵之计,先把自己的命保住,再做打算。

    再看这苗、刘二人,他们该杀的人都杀了,该要的也都得到了,该罢手了吧?

    事情没那么简单,苗傅和刘正彦一商量,依旧是叛乱了,不如干得彻底一点,把高宗这个皇帝给他废了,拥立高宗的三岁儿子魏国公登基,让隆祐太后垂帘听政,这样一来,他们两个人不就有了拥立之功,可以把持朝廷,号令天下了。

    这两个人的计划好宏伟、好天真!

    摄于刀枪的淫威,高宗不得不宣布退位,把皇位让给自己只有三岁的儿子赵旉,自己搬出行宫,住到了显宁寺。

    当忙于抵御金军的大宋诸将还蒙在鼓里的时候,高宗糊里糊涂的被废了。消息传出,举国震惊。

    忠于高宗的将领们纷纷放下手里的活,带兵向杭州进发,目的是平息叛乱,让高宗复位。

    张浚、吕颐浩、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大将纷纷发表声明,讨伐苗、刘二人,并集结勤王人马,准备进攻杭州。

    苗、刘二人一看形势不好,一面纠集力量抗击勤王之师,一面被迫去朝见高宗,让高宗复位,来谋求自保。

    要说这苗、刘二人真是有勇无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现在落到个四面楚歌的地步,即便是将功补过,重新拥立高宗,又有什么用呢?为时已晚啊!

    迎接他们的将是滴血的屠刀!

    吕颐浩、张浚的军队逼近杭州,苗、刘二人的区区几千军队岂能抵挡吕、张二人的精锐之师,鸡蛋碰石头,力量十分悬殊!

    打不过就跑。苗、刘二人连夜逃走。

    已经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苗、刘还能跑到哪里?跑来跑去,最终还是逃不出高宗的手掌心,下场难逃一个死字!

    这就是大宋历史上著名的苗刘之变。

    被废了近一个月的高宗,深感武将拥兵造反之痛。

    从此,高宗对手握兵权的武将产生了强烈的忌惮心理。

    刚刚因苗刘之变而惊魂未定的高宗,在杭州还没呆够,金军的大军又杀了过来。

    金军目的很明确,就是干掉赵构!所以,当高宗跑到杭州后,金军就马上追究到杭州。高宗一见,旱路跑不过金军,就上海路,乘船从海上一路南逃,先后达到越州、明州、定海等地,最后干脆就漂泊在海上。

    金军这回傻了,跟不上了!

    总算是甩开了!

    金人都是北方的旱鸭子,习惯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江南潮湿多雨,而且地形复杂,多是丘陵,不利于长久驻扎。

    金军将领金兀术望着茫茫大海,只能望洋兴叹:这个赵构,竟玩歪门邪道,有能耐你走旱路啊,跑到海上去,算什么本领!

    气归气,孤军深入,不宜久留,晚了话,江南雨季一来,阴雨连绵,大军无法行动,很容易被宋军利用,切断后路,来个关门打狗!

    撤退!金兀术于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率10万大军北撤。

    金军边撤边抢,大宋又遭了一把殃!

    想撤?进来容易,回去难!

    宋军通过战争迅速成长的一批军事将领在这个时候开始发挥作用了!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在得知金军开始北撤后,宋浙西制置使韩世忠率八千水军进驻镇江,阻击金军。双方随即在长江上展开水战,由于宋军训练有素且擅长水战,而金军都是北方人,典型的旱鸭子,不习水性,很快宋军就以少胜多,打败金军。

    为了突破宋军的阻击,伺机渡江,金兀术只好率军溯江而上,想一举甩掉宋军,但宋军对此早已有所准备,紧追不舍,一路把金军逼入河道湮塞的黄天荡,前进无路,后退受阻。

    看来宋军这次要来个瓮中捉鳖啦!

    针对当前的敌我力量悬殊,韩世忠认为,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困,金军固守不出,宋军也不能贸然进攻,金军远道而来,所带粮草有限,只要死死的困住他们,直到他们粮草断绝,就会不攻自破。

    所以,宋军水军舰队只在江上阻截,并不主动进攻,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韩世忠所想到的,金兀术也料到了。

    眼看着自己的十万精兵就要被八千宋军活活困死,创下金军征战史上的一个耻辱纪录!金兀术急得团团转。

    必须冲出去!金兀术一次次吼道。可是面对宋军高大、威猛的战舰,他又一次次动摇了。

    金兀术为了冲出黄天荡,主动放下架子,先是答应归还这次南侵的所有土地,用以借道北撤,后又进献名马,妄想打通韩世忠这一关,成功北还。

    真没想到,气焰一直嚣张的金兀术,也有卑躬屈膝的时候!

    身负血海深仇的韩世忠,对金人早已痛恨彻骨,怎能错失报仇良机,他给金兀术的答复是:还我二帝,恢复我疆土,则可以借道于你。

    金兀术碰了一鼻子灰!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无奈之下,金兀术开出高价向大宋当地人征集破地方法。

    重赏之下,必有叛徒。

    在当地宋人的指点下,金兀术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那就是连夜挖通老鹳河故道30里。

    经过十万大军的一夜奋战,金军终于凿通老鹳河故道,逃出了黄天荡,一举达到宋军的上游。

    此时,金军已经被困在黄天荡足足四十八天。

    尽管没有成功困死金军,但韩世忠和他的八千水军,已经创造了宋金交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韩世忠,好样的!

    成功撤出了黄天荡的金兀术率大军退往健康,他天真的以为甩开了韩世忠围追堵截,可以长舒一口气,北归的之路自此一片坦荡!

    这次恐怕他又要失算了!

    牛头山,金军退往健康的必经之地。用兵如神的岳飞在此设下了埋伏,等着金军的到来。

    在战争尚未打响之前,岳飞仔细分析了当前敌我形势,金军有10万大军,而宋军这边只有区区几千人,典型的敌强我弱,要想破敌,必须充分利用敌明我暗的有利形势,采取骚扰战术,以智取胜,绝不能硬碰硬。

    怎么智取法?岳飞安排一百人,身着黑衣,手持大刀,趁着夜色,混入金营,逢人便砍,一顿乱杀,把金营搅翻了天。

    被杀声惊醒的金兵在漆黑的夜色里,看到的只有晃动的人影,根本分不清敌我,结果只能是乱作一团,自相残杀,死伤无数。岳飞乘机率兵直奔金兀术驻地,此时的金兀术哪里能敌,再次折回黄天荡,岳飞趁势收复健康。

    眼见金兀术北撤受阻,金军将领挞懒急忙派太一率军支援。

    此时的黄天荡热闹非凡,金兀术驻军长江南岸,韩世忠驻军金山脚下,太一驻军长江北岸,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韩世忠的水军用的是海舰,优点是船体高大,稳定性好,攻击力很强,缺点是借风力航行,如没有风,则无法行动,容易受到攻击。

    金兀术正是利用宋舰的这一特点,在一个无风的日子,万箭齐射,发动火攻,宋军的舰船因无风而动弹不得,陷入火海,化为灰烬,宋军几乎是全军覆没,惟有韩世忠只身退回镇江。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扫清障碍的金军开始渡江北撤!

    好一个黄天荡,让我差点把命丧!成功渡江的金兀术回头一望,仍然心有余悸,自此再也不敢渡江南侵。

    大宋总算是逃过一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