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诗头诗尾-那人那村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果俗,先生会忘了阿六,因为他富有;

    如果俗,先生定不会忘了阿六,也因为他富有。

    一

    十多年未见面了,先生邀我去看望阿六。

    到广西贵港下火车,一辆样式别致,黑而锃亮的别克车停在我们眼前。阿六来接我们了,车是他自己的。钻进轿车,直奔他家。人在车里,心愫如落叶,低回百转。“连林人不觉,独树丛乃奇。”暗想,此行会不会有攀附之嫌。

    但望窗外,秀山丽水,竹林丛丛,满眼的荔树、榕树如巨型盆景,养着青春的华盖,树根不动声色地盘结着,紧握住眼前这片红土地。

    先生领我走出砖混框架,来到这“山际见来烟,竹林窥落日”的清静之地,心情始终很好,人就像一片绿茶,舒展在大自然怀中。

    我们不像其他客人,被安排在宾馆,而是和阿六家人同吃同住。

    阿六家上下五层楼,门面再普通不过了。进门的厅很大、很空,只有一个神龛,有香火、果什之类供着。阿六发迹到这般,看他供的是何方神?走近一看,圆盘莲花上面只有一块铜镜,从里面望到的,是站在神龛前的自己。

    阿六妻子年轻时,是个运动员。他许了愿,致富了给她建个球场。现在屋后坪建了篮球场、网球场。球场外围是一片庄稼地,种了不少的花生、黄豆、红薯之类的作物。女主人说,他们大部分时间用来锻炼身体和打理后院庄稼。

    生意场上的事,大多是阿六用手机处理。

    在阿六家,我们和他们一起吃着自己栽种的红薯叶,喝着自家手磨的豆浆。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穿着朴素的休闲衫,趿踏着凉拖鞋。

    我说很向往一个幽深之处,可以清晰地思辨,阿六说司机常把他带到山林或湖畔静思一会儿,再接他回家;

    我袒露,我们清贫,不精于花费。他说他外出时常身无分文,至今也不会开支票去银行取钱;

    我说我们在那小城呆着,不很开发,使应该过得更好一点的日子轻轻打发。他说他书读得太少,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我说我们也还看重生活本身,少有功利。他说他盖起了本县第一高楼,投资兴建了一条街,他在这街里住着,人们却不认识他。怕露头脸,有些捐资都只好打住。说话能说到这份上,阿六已不只是先生的好朋友了。

    二

    只说自己没文化的阿六,文化品位了得。

    他们县有个民俗文化村,大芦村。凡朋友来,他都带去观光。给他开车的韦经理说,他对那里的人文、地理、建筑时刻有新发现。

    一个是晴是雨又有风的四月天,我们穿过一大片挂着青果的荔林,目睹了这个古建筑村落。

    大芦村是一位劳氏先人于康熙年间始建,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领我们进村的导游小伙子已是劳氏第十六代孙。

    大芦村初入我眼帘,无外乎是它的秀丽,宁静。村宅古香古色,一色的青砖灰瓦平房与山水,树木相映衬,显得恬澹祥和。

    村宅背靠大山,面临湖泊,房前屋后古树参天,大有择地气而养韬晦,掬天光而沐后生之意。再仔细察看,古宅的屋脊人字梁朝外处都收束如画,无一敞露。怎能说主人为兴家立业在建筑方面不是用心良苦。可以肯定,主人建宅绝不只是沿山溪流向下基,就田垌挖泥取土那么简单。

    以湖畔那几棵高高耸立,华盖蔽日的古桦树、樟树、荔树为例,主人栽种时就喻意“文章显世,红顶当头”。后来,古宅主人四世祖劳弦正,就是因为“文章显世”而为家族首开功名。

    三

    古村落楼堂、别墅近十来处,阿六首先带我们参观劳氏祖屋镬耳楼,并说你看得越仔细,思想就越多。

    乍进大宅门,错落不平的石板路,狭窄潮湿的小巷,剥落的墙泥,便使我生发出古建筑孑遗的沧桑感。镬耳楼由前楼、主屋、辅屋、斗底屋、围墙构成。人在楼里出入、行止很有讲究。

    入主屋内,由外往里一进一进共五进,石阶一进递减一级,那么说第一进石阶有五级,到了第五进石阶就只有一级了。这一级石阶可不是闲庭信步之处。不该去的人有性命之危。这一级石阶以上是祭祖的地方。你于祖宗有多重要,要搞准,不能越级行事。

    主屋两边是通道。左边走男长工,道口有拱门,有大块青石铺路,能并行几人,而右边很难称之为道,充其量叫它小巷,用砖铺就,只容一人侧身就地而入,是走女佣的。主屋里如有客人,女佣送茶水、果什走旁边专设的小门进,而且不得让客人瞧见,由男佣接过去摆上。同是主人也有能进不能进之处,那么主人和佣人自然是界限很清的,只未曾想到男佣和女佣也有诸多的不能等同。此刻,旁门左道、男左女右、男尊女卑在我看来,已不仅仅是句成语了。

    大芦村无异在翻晒一部发霉的封建宗法史书。

    今天社会已经解放了人们,而人们自己的骨子往往像打了封闭似的,霉毒不散。亦如交通现状,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容易,可进入城市后去目的地,够得走。也好比人与人相识并不难,要走进人心里却很难很难。

    四

    阿六说大芦村的匾额、楹联不可不看,而且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概念。古宅的匾额有“万岁爷”的御赐,理当高悬厅堂以炫耀家世声望;有两广总督、巡抚、布政使、学政使等政要的贺匾,就布置于前门楼和主屋第一进及“官厅”这些显眼的地方装饰门楣;至于知县等地方官和社会贤达那些遣句吉祥、书法雅观的题赠,就挂在内里的门楣上缀饰居室。

    主人妙以匾额饰居,以壮观瞻,同时资富能训,激励后人无可非议。炫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你门户生辉,名声在外,何愁门前檐木无凰来仪。现世的小家,大一点到企业,乃至一方疆土又何尝不是这样。只是苦了劳氏先贤,诸多的匾额,颜色要有区别,大小不能一样,悬挂位置更不能含糊。

    大芦村的楹联堪称瑰宝。三百多幅楹联大多是喜庆联,如婚联、寿联、交际联。此外,也有少部分居室联、器皿联。从内容来看,有写景状物、叙事述史、抒情寄怀、格言哲理。这些楹联都统一在劳氏家庭和古宅环境的特定氛围下,有着非常明显的地方文化和宗亲观念特征。劳氏祖先把修身、持家、创业、报国的经书拆来,遍布家居,以警族人,实在是高招。

    “和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唯以永年”,让子孙求和善,奋发成才;

    “求名求利便知求己胜求人;惜食惜衣不但惜才兼惜福”,后生晚辈必须自力更生,勤俭审慎;

    “子孙贤此外何求;兄弟和其中最乐”,劳氏家庭兴旺,通达也志在必得。

    参观完了,我想返身去拍劳潘氏的画像。我崇拜她,她孝敬翁姑,承颜愉色,问祝殷勤;相夫教子,敬戒无违;但她又裙布荆叉,安于雅淡;周急济贫,御下不假以颜色。

    摄像不成。劳氏导游小伙子说,不行。现在找不到一个家族老人,又没带香火,你摄不下的。以前的游客三番五次地试过。

    也是。没有熟人引见,又不焚香给老人家通个讯息,事情难办。

    出最后一道宅门,阿六倚在门边稍息。门两边挂着“心地栽阑,书田种粟”的楹联。大家以为“心地栽阑”于阿六,很贴切。于是镜头对过来,摁快门一刻,阿六却紧靠在“书田种粟”一旁。眼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迷惘。

    孩提时,父母一个小小的镶牙铺,怎抵兄弟姊妹八张嘴,读书自然是奢望之事。没想到求学不成这根刺,在阿六心里一哽就是几十年。

    相信阿六绝不会让自己的儿女再有此种遗憾。我们也是。

    2002年4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