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繁荣-1991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91年的世界,是个复杂多变、动荡不安、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海湾战火刚停。南斯拉夫内战又起。东欧在演变后局势未定,苏联又在剧变中解体。非洲在灾荒和动乱中备受煎熬,南北差距在失衡中进一步拉大。不少国家陷人经济困境,国际间贸易摩擦升级。人们满怀着忧虑和不安注视着这个变动的世界。

    与动荡的国际局势相比,国内形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这一年,尽管我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国人民表现出坚定的信念,我们的民族显示出极强的凝聚力,我们的国家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仍达到6%以上:我国人民在战胜了特大洪灾的基础上,夺取了农业丰收,赢得历史上第二个农业高产年:工业生产全面回升,特别是乡镇企业突破了一万亿元产值大关;国内市场商品丰裕,购销两旺。物价稳定:外商来华投资企业超过一万家,协议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对外贸易有较大增长,外汇储备增加。

    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本着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原则,在集中力量把国内事情办好的同时,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工作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国家首脑相继来华访问。说明西方对中国的制裁已经基本打破。积极巩固睦邻友好,周边关系明显改善。

    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到1991年底,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这主要表现在:社会总供求恢复基本平衡。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基础产业得到加强:经济保持适度增长,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有新的发展。治理整顿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如期结束。但是,经济领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主要是:经济总量平衡的基础还比较脆弱:经济结构还不完全合理;经济效益仍然不高;经济运行机制还不健全:一些基本的经济关系没有理顺。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做大量的工作。

    北京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

    中国京剧史上前所未有的名家汇集、好戏荟萃的盛会——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暨振兴京剧观摩演出与学术研讨等活动,1990年12月21日至1991年1月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历时24天盛况空前的纪念活动,不仅是纪念"徽班进京"这一历史事件,更主要的是借此提高人们对京剧的认识,推动京剧艺术的发展,并带动其他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这次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历时一年多。一年多来,北京、上海、天津、吉林、甘肃、湖北以及大连、烟台等地都举行了纪念活动。在这以前,中国京剧艺术团又与香港名票、台湾名角在香港举行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演出活动。在各地举办纪念活动的基础上,又在首都北京举办了这次汇集各路英才的全国性纪念活动。在1990年12月20日的开幕式上,京、津、沪京剧艺术家联合演出了象征喜庆吉祥的传统名剧《龙风呈祥》,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袁世海、王金潞等登场献艺,把会场的情绪推向高潮。

    在为期24天的纪念活动中,中央及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港台50个京剧院(团)近4000名演员,轮流上演了50台共166场京剧(包括徽剧、汉剧、秦腔、昆曲等)。来自美国、香港、台湾等地的艺术家也与内地演员同台献艺。同时,还开展了京剧学术研讨会,举办了振兴京剧艺术展览、戏曲讲习班,出版了《中国京剧史》等有价值的京剧史料与论著。首都17万以上人次的观众(其中海外观众达1700余人次)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数以千万计的观众通过电视转播,也欣赏到京剧"百年盛会"的风采。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古老的戏剧文化。在当代世界剧坛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了人类艺术宝库。京剧是在一些古老戏曲剧种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丰富、提高而形成的。形成迄今,虽不过100多年,但它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鲜明的艺术特色,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流布全国,成为中国的"国剧"。

    京剧的直接前身是徽戏(徽调)和汉戏(楚调),并受到昆曲、秦腔、京腔以及民间俗曲的影响,清代乾隆中叶以后,除了原来活跃于京都舞台的昆曲、京腔以外,来自山西、陕西的梆子腔(秦腔),来自安徽的徽调皮黄和来自湖北的楚调皮黄渐次集中于北京。在距今200年的乾隆55年(1790年),来自杭州的安徽戏班为乾隆皇帝祝寿,这一多声腔表演团体"三庆班"在京演出得到赞赏,嗣后又有"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晋京,与"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他们的演出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得以在民间迅速扎根。徽班在西皮、二黄两种腔调进一步融合、剧目进一步汇流的基础上,又借鉴、吸收了较雅的昆曲艺术的表现手法,提高了皮黄戏的艺术水平,形成了所谓"花雅竞艳"的艺术特色,逐渐孕育了浑然一体、独树一帜的京剧。徽班的进京并誉满京华,终于孕育了京剧的诞生。

    京剧是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它根据剧情需要,将歌唱、话白、舞蹈、音乐、美术、武功、杂技,甚至魔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京剧来自民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文人的参与,"票友"的出现以至在京剧改革工作中新文艺工作者与艺人的密切配合,都对京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发表了有关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论著,提出了"推陈出新"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开展了以京剧改革为中心的全国规模的戏曲改革工作。京剧率先进行了大规模的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工作,淘汰了一些不健康的剧目和舞台形象,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新剧目。并且通过北京及全国京剧院、团及戏曲学校,培植了大批优秀的京剧人才,因而使京剧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但是,十年动乱时期,优秀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等被横加禁绝。70年代末开始的拨乱反正,正确的指导思想的恢复,使得京剧艺术再度复苏。尽管在此后并未再度出现颠峰时期,但它仍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和旺盛的生命力。

    京剧向海外的传播也是相当广泛的。自梅兰芳剧团于1919年访日演出后,1930年、1935年又先后访问了美国与苏联。新中国成立后的40余年里,京剧团出国访问演出异常频繁,足迹遍及全球,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它不仅为众多国外观众所欣赏,也赢得了许多外国戏剧家深人研究的兴趣。京剧作为代表中国戏曲的剧种之一,超越国界,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所欣赏、所叹服,表明它无愧为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民族艺术。

    京剧艺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许多京剧院团演出不卖座,经济效益低,事业难发展,队伍不稳定,形成了一种难以为继的局面,京剧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某种形式的危机。对于这种情况,文化界特别是京剧界的同志渐感危机,决心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加以改变。他们认为应正确对待当前的困难,既要看到问题,又要看到成绩,既看到机遇,又看到挑战,团结一致,勤奋工作,使京剧艺术在新的形势下得到繁荣和发展。在京剧正处于如何继承、发展的重要关头,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活动,具有深刻意义。

    纪念微班进京200周年活动的宗旨是希望通过这次盛会展现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展现当今京剧艺术的最高水平,展现京剧艺术"四世同堂"、后继有人的希望之光,展现京剧界团结合作的新风尚。同时探讨振兴京剧的策略和途径,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普及京剧艺术。通过纪念活动,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台湾和海外京剧界热心人士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京剧艺术的繁荣。海峡两岸、海内外同胞联手献艺、同台演出,使人们进一步感到京剧在加深民族感情方面起着特殊的精神纽带作用。

    严厉打击毒品犯罪

    毒品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毒品犯罪更是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曾经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禁毒斗争,使长期遗留下来的贩毒吸毒这一丑恶社会现象在中国大陆基本绝迹。、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在世界范围毒品泛滥的影响下,我国毒品问题重新出现和蔓延,毒品犯罪死灰复燃,贩毒犯罪日益加剧,非法种植罂粟增多,吸毒人数迅速增加,触目惊心。我国的禁毒工作在时隔30年后,重整旗鼓,开始向毒品开战。据统计,1985年到199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查获贩毒案件近3万起,仅1989、1990两年就缴获海洛因2120公斤,海关也查获了一批走私贩毒案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90年破获的一起跨国贩毒大案。1989年11月,公安部根据直接掌握的情报,了解到一起跨国贩毒集团的活动线索,于是,他们统一部署,组织指挥四川、云南、甘肃和广东4省公安机关,经过4个月的侦察,弄清了境外毒品的来源和去处,破获一起建国以来最大的跨国贩毒案,打掉了这个跨国贩毒并已在境内连线成网,盘根错节的庞大贩毒集团,共捕获境内外贩毒分子51名(其中,缅甸毒犯3名,香港6名,澳门1名),缴获海洛因2213公斤,毒资人民币160万元。美元2万元,港币4万多元,黄金800多克。同时,缴获手枪3支、运动枪4支、子弹353发,电击催泪弹、催泪枪等其他武器,以及汽车4辆、摩托车、拖拉机6辆,移动式点化台等用于贩运毒品的交通、通讯工具。这个贩毒集团,由缅甸毒品加工厂老板和毒犯向中国运人大批量毒品海洛因,再由内地毒犯马永华等人购买或联系销往广东,最终由香港毒犯人境购买,运往香港。在侦破这起跨国贩毒案件过程中,根据所掌握的线索,在四川、云南、甘肃和广东还连带破获了一批贩毒案件,捕获了一批长期流窜在上述各地的贩毒分子。在过去6年时间里,全国共逮捕毒品人犯20800人,判处刑罚的16000人。可以说,打击毒品犯罪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尽管有关部门近几年一直未放松禁毒工作,但由于过境贩毒带来的毒品犯罪问题仍然屡禁不止,继续蔓延发展,出现了50年代禁毒运动之后从未有过的严峻形势。在我国西南边境毗邻的"金三角"地区,1990年鸦片产量已由几年前的700吨猛增到2500吨,国际贩毒集团和贩毒分子竭力开辟"中国通道",境外毒源侵入日益严重。但是,这只是外部原因,毒品问题趋于严重也有主观上思想认识跟不上、打击不力、装备条件差等内部因素。

    禁毒斗争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的好坏。针对国内外毒品犯罪的严重情况,党和政府坚定了依法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的决心。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关于禁毒的决定》,同日,国家主席杨尚昆签署并公布实施。作出这项决定,是为了严惩走私、贩卖、运输、制造和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等犯罪活动,严禁吸食、注射毒品,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决定》修改了刑法的有关条文,加重了对毒品犯罪的处罚力度。这项决定共16款,规定了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非法持有毒品,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和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或者犯罪所得财物,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引诱、教唆、欺骗其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并出售毒品等的处刑和处罚;规定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毒品、精神毒品的单位和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从重处罚;还对强制戒毒作了具体规定,等等。本决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前款罪进人中国领域的,中国司法机关有管辖权,除依照中国参加、缔结的国际公约或者双边条约实行引渡的以外,也适用本规定。这个决定的颁布实施,为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年,党和政府又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禁毒措施。1月10日,国家禁毒委员会举行了首次会议,决定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禁毒斗争。

    月24日到26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总结近几年来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斗争的情况,分析了当前毒品犯罪的趋势,商讨防止毒品问题发展蔓延的对策。全国公安、卫生、海关等有关部门的禁毒专家和部分重点省、自治区的有关负责同志200人参加了会议。国家禁毒委员会主任王芳出席会议并讲话。王芳在讲话中强调,对80年代我国重新出现的毒品蔓延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涉及各族人民和子孙后代祸福的大事。抓好禁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王芳指出,禁毒工作,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和发动群众。因为群众对毒品泛滥是深恶痛绝的,禁毒反映了广大群众的要求和愿望,群众是积极拥护和坚决支持的。因此,禁毒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放在依靠和发动群众上,他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广泛深人地开展群众性的禁毒宣传教育。要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与毒品犯罪作斗争,使毒品犯罪分子陷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他还要求各有关部门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禁毒工作的指示,努力实现从根本上消除毒品祸害的要求,力争在两三年内把毒品泛滥的势头压下去,进而逐步做到堵住境外毒源,清除掉国内毒品消费。坚持实行禁贩、禁种、禁吸"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方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击、防治、宣传、教育多管齐下,有毒必肃,贩毒必惩,种毒必究,吸毒必戒,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

    这一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禁毒工作高度重视,尤其是对重点地区普遍加强了领导,调集了精干的力量,公、检、法机关积极行动,查获了大量毒品,铲除了一些非法种植的毒品原植物,对毒品流入通道加强了控制。惩治了一批毒品犯罪分子,开始对一些吸食毒品人员,采取一定的强制治疗措施。一些地方的宣传、民政、卫生等部门也互相配合,建立了一批戒毒场所,使一批吸毒成瘾者戒除了毒瘾。1991年1月到9月,仅云南省就破获毒品案2818起,抓获贩毒分子4317人(其中外国籍594人)。10月26日,云南省暨昆明市举行禁毒宣判大会,公开判处35名重大毒品犯罪分子死刑,当众销毁5吨毒品。

    总之,1991年是国家向毒品严厉开战的一年,禁毒斗争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离杜绝毒品的要求还很大,打击毒品犯罪的道路还很漫长。1998年我国政府又利用世界禁毒大会召开的有利时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拒绝毒品,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把禁毒斗争推向新的阶段。

    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是我国社会治安取得良好形势、迈上新的台阶的一年,主要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由于社会治安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因此,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安的根本途径,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基本方针。所谓综合治理,就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各部门齐抓共管,各条战线通力合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减少违法犯罪,保障社会稳定。这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搞好社会治安的新路子,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治安工作中的体现。

    从8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综合治理方针的10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部门和单位在综合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社会秩序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也为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党在社会治安工作中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形势正向好的方向发展。全国上下人心思定。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的召开,进一步鼓舞了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各界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同其他方面一样,社会治安状况总的来看是好的,但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也有所滋长;国外、境外的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这些都可能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妨害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这说明社会治安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政法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治安问题仍然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共中央在1991年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活动的措施,作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部署。

    月15日至21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在烟台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乔石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央政法委副书记任建新作了题为《全党动员,狠抓综合治理,为创造良好的治安秩序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了开展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在谈到工作要求时,任建新说,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综合治理摆上重要议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办事机构,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局面;各项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单位,群防群治形成网络,广大群众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报告》提出了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任建新强调,打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是落实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前提条件。乔石在1月18日的会议上作了题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政法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报告,提出今年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即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继续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坚决扫除"六害",进一步整治治安,维护稳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乔石强调,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是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也是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坚持"严打"和综合治理的其他措施"两手抓"的方针,尽一切可能预防和减少犯罪。在讲话中乔石特别指出抓好基层工作和长期坚持的重要性。这次会议的召开为今年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了一个好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月2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决定》在指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的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规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即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方针。同时还规定了其主要任务是: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采取各种措施,严密管理制度,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堵塞违法犯罪活动的漏洞;加强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文化、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鼓励群众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调解、疏导民间纠纷,缓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加强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妥善安置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的人员,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对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决定》规定:(1)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建立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互相协调;(3)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4)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与单位和个人的政治荣誉、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奖惩制度;(5)各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积极参与。《决定》的发布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了可遵循的依据。

    月22日,中央又决定成立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协助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其重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社会治安形势,指导和协调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全国社会治安状况,研究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供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对一个时期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出部署,并督促实施;指导、协调、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重大措施;总结推广实践经验,表彰先进,组织有关部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研究,探索和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维护社会治安的新路子;办理中共中央、国务院交办的有关事宜。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由中央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解放军共27个部门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乔石任委员会主任,任建新、王芳任副主任,委员有罗干、曹志、陶驷驹、贾春旺、束怀德等人,束怀德兼办公室主任。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3月22日在北京召开,乔石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通知,审议了今年的工作要点和宣传要点,要求抓紧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中提出的各项任务,促进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此后,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又分别于6月21日、9月28日、12月25日召开三次全体会议,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具体落实政策实施,总结交流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安排。这表明党中央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心。

    中央关于社会治安的决定下达后,各级党政领导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表现在:(1)全国有1/3左右的省、自治区普遍开展了重点治理工作。通过重点治理,打击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刑事案件大幅度上升的势头,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增强了。(2)以反盗窃斗争为突破口,带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方面的工作。针对盗窃犯罪相当突出的情况,按照综合治理方针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有步骤地开展反盗窃斗争,使盗窃案件不断增多的势头有所遏制,推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3)严厉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加强对集体、个体出版单位的管理,力图截断非法出版物的发行渠道,集中对出版物市场进行了清理,对不法书商出卖书号进行了严肃处理,扫黄斗争取得一定成效。

    总之,经过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地反映,今年的社会治安同去年相比,上了一个新台阶。实践证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但是,这项工作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没有真正落实。因此,对取得的成绩不能盲目乐观,必须下定决心,长抓不懈,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法律化。

    改革外贸体制

    是中国外贸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我国外贸体制并没有因治理整顿进一步收缩,而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这一年外贸行业最引人注目的举措是实行自负盈亏经营的新体制。这是在总结10年来外贸体制改革、特别是近三年来实行外贸经营责任制经验的基础上,力图使我国对外贸易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轨道的一项重大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探索,特别是1988年至1990年实行了对外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发挥了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支持和推动外贸发展的积极作用。调动了各类外贸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外贸企业内部机制的改善,增强企业活力,扩大进出口贸易,特别是促进出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物价明显上涨的情况下,这三年中每年出口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家对外贸的补贴得到冻结;贸易平衡和外汇收支状况每年都有改善,外汇储备明显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总的说来改革是成功的。但是,由于外贸经营下放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没有建立相应的外贸自负盈亏的体制,基本上仍然保留了各地各级外贸企业的出口补贴和外汇留成水平不一致的不平等竞争条件,抬价抢购、低价竞销、肥水外流等问题未能解决,加上1988年春一度新设立的外贸公司过多、过滥,也助长了经营秩序混乱。为此,国务院决定1991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1月23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新方案出台。新的改革方案,主要是在已经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基础上,从建立自负盈亏机制人手,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轨道。为此,这次改革采取了以下措施:

    改变外汇留成办法,将以往按地区实行不同比例留成改为按商品大类实行统一比例留成,目的在于消除地区间的不平等竞争,推动市场秩序向良性化发展;(2)按照国际通行的作法,从1991年起,取消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亏损补贴,使外贸企业真正自负盈亏;(3)总结并且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继续清理整顿公司;(5)搞活外汇调剂,在保证完成上缴国家外汇额度和收购任务后,允许外汇额度进入调剂市场,并跨省调剂,各地不得用行政手段干预外汇资金的横向流通;(6)进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办法基本不变,要保证适度进口规模,合理调整进口商品结构;(7)继续鼓励和扶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出口;(8)继续保持国家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9)西藏自治区实行的外贸体制、政策不变。这次改革体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重视宏观手段的调控作用,注意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既保证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又保证了地方与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范围,注意运用汇率、利率、关税等经济手段调节进出口贸易,使我国的贸易体制更加适应国际贸易的规范,更便于参与国际交换和分工。

    各地普遍支持外贸体制改革,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解决自负盈亏中出现的问题,落实各项承包任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外贸新体制的运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项对外贸易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有了较多的增长,抢购商品"大战"也明显减少,外贸秩序有了显著改善。这就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为外贸工作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利用外资重显旺势。由于我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成效明显,政治、社会稳定,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立法与服务等软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外商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年内修订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申明对中外合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使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减轻了税负,并且按有关产业政策,增加了一些税收优惠。1991年前十个月共批准外商投资协议金额853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96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06%和203%。外商投资企业中,产品出口型企业和技术先进型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一支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

    其次,技术引进逐步回升,技术出口发展迅速。我国一向把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放在进口的优先位置,并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需求的增加和西方对我国"经济制裁"的逐步松动和解除,我国技术引进项目增加,其中能源所占项目较大。引进技术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引进技术的方式朝更高的层次转变。与此同时,我国技术出口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方式日趋灵活,既有成套设备出口,又有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出口。不但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向发达国家出口也占相当比重,初步显示出我国技术出口的势力和发展潜力。

    再次,劳务输出向专业化、高技术领域方向发展。当年1~10月份共签定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近287亿美元。劳务合作由普通劳务人员向工程师、经理、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等技术劳务发展。

    还有,在努力办好国内事情的同时。我国贯彻量力而行的方针,积极发展多边关系,继续对一些有经济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并对一些建成项目加强了投产开业后的服务工作,使其充分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多种多样的互利合作,推动"南南合作"。

    实践证明,我国外贸实行的取消出口补贴、自负盈亏,把外贸企业推向国际市场的改革是成功的,方向是正确的,也赢得了国际上的一致好评。但是,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事业的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对外经贸的宏观管理有待改进,管理制度的透明度需要加强,出口商品的质量有待提高,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需要改善。因此,我国外贸工作在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出口等方面潜力很大。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步发展目标的要求,以及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我国对外贸易工作要上新台阶,创造新局面。为此,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此后几年,我国外贸战线的广大职工奋力开拓,刻苦工作,共同努力,坚持企业自主经营的方向,按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内生产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外贸体制,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合作与交流逐步增强,进出口协调发展,基本实现了良性循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台湾通过国家统一纲领

    台湾当局经过多次修订,最终于1991年2月23日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据台湾报纸报道,这个纲领将作为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最高指导方针"。"统一纲领"对两岸人民盼望已久的"三通"、交流、高层互访以及协商统一等作了有意义的表示。"纲领"主张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应当统一,表示同意要"开放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这都是值得赞赏的地方。

    但是,这个文件仍提出了一些不合情理的条件,人为地拖延实现直接"三通"及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等许多现在就可以做的事情,仍然坚持台湾当局在统一问题上的固有主张,这只能延误统一进程:甚至有的人幻想以台湾的模式"转变大陆"。

    "纲领"要求两岸"在互惠中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在国际间相互尊重,互不排斥"等等,其目的就是要让台湾以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进入国际社会,谋求外交上的所谓"双重承认"。显然,这种要求是极不现实的。近年来,台湾当局通过种种手段,竭力在与同我国建交的国家设立具有官方性质的代表机构,签订官方性质协定,搞所谓"务实外交"、"双重承认"。现在台湾当局又将某些不应有的条款写进"国家统一纲领"中,并以此作为发展两岸关系的筹码,要求大陆承认台湾为所谓独立的、对等的"政治实体",在"国际间相互尊重、互不排斥"。这是违背两岸人民意愿以及中华民族利益的。按照国际法,一个国家不可能存在两个代表这个国家的对等政府。所谓"双重承认"只会导致"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这只能使两岸走向分离,而不是迈向统一。这样看来,这是与"纲领"所揭示的"促成国家统一"等原则相悖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早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对此,台湾当局却视而不见。

    "国家统一纲领"要求大陆"秉持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公平及军队国家化的原则,共商统一大业"。"纲领"通过后,台湾当局有的人宣称:其大陆政策的目标,是"和平转变大陆";"大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逐步进行文化、经济层面的交流和交往,使中共政策转变,最后才是政治层面的接触,以民主、自由、均富的方式完成祖国统一"。这就明确显示,台湾当局仍然未能放弃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目标"。这不是务实明智的选择,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众所周知,两岸经过数十年的对立、隔阂,各自己经建立起一套不同的社会制度。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提出"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的方针,也就是说两岸可以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求同存异",共图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才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现实的途径。

    "纲领"把统一进程划分为近程、中程、远程三个阶段。中程一互信合作阶段中的第二项,对两岸的直接"三通"作了这样的规定:"开放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共同开发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推进,以缩小两岸人民的差距。"还提出"以交流促进了解,以互惠化解敌意"的主张。可以说,同过去坚持拒和立场,以"三不"政策拒绝大陆的"三通"的倡议相比,这无疑是个进步。人们期待台湾当局对大陆的"三通"倡议作出回应已经有十几年了。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台湾当局终于有了回应,确实值得欢迎。但台湾当局却把它放在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中程阶段",这不禁使人怀疑台湾当局对实现"三通"的诚意。台湾当局的一位人士当时曾直言不讳的说:"两岸要开放直接‘三通’,必须通过互惠中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在大陆经济改革、政治民主、摒弃对我敌对状态、在国际间相互尊重,才能进入中程互信合作阶段,并开放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有的海外报纸评论:台湾当局"以延缓‘三通’作为筹码,要求北京作出让步"。这集中说明了台湾当局在"三通"问题上的矛盾心态:基于历史潮流的推动,不能不将直接"三通"列入"统一纲领"之中,但又无视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和国际政治现实,置台湾同胞的利益于不顾,用"三通"作为同大陆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提出明知大陆不能同意的先决条件,这实际上是阻挠实现直接"三通"。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全中国人民的崇高愿望和神圣使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并一贯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这篇文告表达了大陆方面和平统一祖国的真诚愿望,并且提出了"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信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文告着重指出,"这是相互的需要,对任何一方都有利而无害"。从那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明确阐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大陆方面所倡导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经深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同。其中有关两岸直接"三通"的倡仪,由于大陆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由于岛内民众的大力推动,台湾当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得不采取某些松动措施,已逐渐发展为两岸关系中不可逆转的现实,使隔绝40多年的两岸民众从中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收益,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符合人民意愿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将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历史的前进。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将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人民的谴责。祖国统一是千秋大业,关系到海峡两岸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对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以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宗旨,及早进行直接的对等的协商。只有通过协商,双方本着一个中国的原则,才能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实现祖国的真正统一。而祖国统一,口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行动。台湾当局要拿出实际行动,做到言行一致,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真正有所作为。

    北京申办奥运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作为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大国,如果能承办这一盛会,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荣誉,也必将使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世界性、同时提供机会,使中国人民对世界体育事业、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为了更好地弘扬"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首都北京于1991年决定申办奥运会,从而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申办历程。

    年7月3日,邓小平参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时,曾对国家体委和北京市负责人说:"办了亚运会还要办奥运会。你们下决心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这么漂亮的场馆不搞奥运会是个浪费,至少浪费一半。"这充分表达了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向世界展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和全方位开放的强烈愿望。这年金秋10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办好大型国际运动会,同时也为举办奥运会打下了基础。在闭幕式上,一些观众在看台上自发地打出了"亚运成功,众盼奥运"、"2000年北京再见"的横幅,说明举办奥运会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的心声。

    年2月26日,中国奥委会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北京市为中国举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28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委、外交部、财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4个部门《关于申请在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请示》,从而拉开了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序幕。4月11日,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简称奥申委)正式宣布成立。班子基本上是原来的亚运会组委会,陈希同任主席,伍绍祖任执行主席,何振梁和张百发为常务副主席,万嗣铨、魏纪中为秘书长。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报告截止日期为1992年4月15日。1991年8月,北京奥申委开始组织100多位专家,以国际奥委会对申办1996年奥运会的城市的调查表为"蓝本",起草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报告。12月4日,以张百发为团长的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当面送交北京市的承办申请书。萨马兰奇高兴地从张百发手中接过了申请书,说:"你们从此开始了一个很艰难的历程。你们面临的对手很多。我祝愿你们的申请走好运。"与北京一同递交申请书的城市还有:土耳其的伊期坦布尔、德国的柏林、澳大利亚的悉尼、意大利的米兰、巴西的巴西利亚和英国的曼彻斯特。其中,悉尼、北京、柏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获得举办权的热门城市。

    中国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决定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消息刚一公布,有关部门就收到了寄自全国各地的数以百计的汇款单。当时正当人大、政协两会召开期间,两会代表对这一决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一致赞成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愿尽一切力量支持北京的申办,并为此献计献策。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向首都高校和北京市民发出倡议,呼吁用实际行动支持北京市争办2000年奥运会。同时,这也是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的心愿。亚运会后,许多人或写信或汇款或以其他方式要求申办奥运会。香港知名企业家霍英东曾经表示:如果北京申办成功,他将出资在北京兴建2000年奥运会能容纳10万观众的主体育场。而中国提出正式申办的消息,使海外华人备受鼓舞。纽约《侨报》的社论指出:"主办奥运会,可以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组织能力、科技水平、政治和社会的安全。因此,举办奥运会不仅仅是举办一次大型的体育盛会,也被视为是东道国的国力和社会风貌的一次展览,它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到那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海峡两岸的关系已有决定性的突破与发展,使两岸同胞同享国家和民族的荣耀。因此,中国争取举办2000年奥运会,将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中国申办奥运会。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1年3月,当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在瑞士洛桑正式提出中国的申请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年是北京申办奥运会工作全面展开的一年,北京奥申委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北京按照申办工作规划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市政建设;二是北京奥申委通过各种媒介和方式,广泛宣传了奥林匹克的精神和宗旨;三是北京奥申委提出了对外联络工作的方针,即"广交朋友,多做工作,加深了解,争取支持"。1992年,北京共接待国际奥委会91名委员中的30名来访,并邀请了25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主席或秘书长来北京考察访问。

    年1月11日北京奥申委第一个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办报告》,2月15日,国际奥委会致电北京奥申委说,从这一天起,可以向国际委员会委员分发北京的《申办报告》,如果愿意还可以把它公之于众。这标志着北京申办奥运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北京申办奥运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第一,北京申办奥运会得到了举国上下的支持。第二,中国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充满了迷人的魅力。第三,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安全有可靠保证。第四,在具有11亿人口的大国举办奥运会,其本身就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最大的传播和普及。第五,中国在1990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第六,北京具有足够的现代化体育设施,近几年又将新建一批体育场馆。第七,北京具有为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现代化服务设施。第八,北京人民热情好客。

    年3月6日至9日,由11人组成的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到北京正式考察。在为期3天的考察中,考察团对北京奥申委的合作和友好相处表示满意。5月上旬,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专程赴上海参加首届东亚运动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了萨马兰奇,江泽民再次重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在申办奥运工作进行的紧张有序的时候,5月9日至18日首届东亚运动会和9月4日至15日第七届全国运动会获得巨大成功,这无疑对申办工作锦上添花。中国申办奥运会曾经受到不和谐的外界干扰,美国众议院外委会人权小组委员会借口所谓人权问题反对北京申办和举办奥运会。1993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悍然通过一项反对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决议。这是对国际奥林匹克事务的粗暴干涉,严重违背了奥林匹克的原则和精神,这一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来自国内外,包括国际奥委会的批评和谴责。

    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将在摩纳哥小城蒙特卡洛举行会议并宣布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结果。9月16日,以北京奥申委的官员和工作人员为主,有来自体育界、政府官员、企业界、文艺界、海外华侨和华人代表组成的北京申办代表团乘专机前往摩纳哥,参加在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体委员会议和一系列会外活动。从9月23日夜晚到9月24日凌晨,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或看电视,或听广播,都在真诚地期待北京申办能天遂人愿。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2时20分,萨马兰奇在蒙特卡洛圣路易二世体育馆宣布,国际奥运会选择了悉尼作为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仅以2票之差与之失之交臂。

    北京申办奥运会是全体中国人民发起,全球炎黄子孙共同参与,并得到党和政府全力支持,历时将近三年的一件大事。面对未能赢得举办权这一令人浩叹的结局,有人叹息,有人感到遗憾,有的人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人们不可能无动于衷,漠然视之,人们仍在咀嚼其中的含义。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是最善于从亲身经历中来学习的,我们中华民族将会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首先,过程大于结果,我们的申办震撼了世界。富于智慧的中华民族对于这一结局只是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古训进行自我解脱,以"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激励自己。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从祖国跻身于申办行列这一事实,包括它的结果中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北京的申办震撼了世界。这一过程向世人表明,中华民族参与重大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一过程向世人展示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的活力,既使世界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又使中国更进一步走向了世界;这一过程向世人显示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从被奥林匹克运动拒之门外到重返奥运大家庭,从参与奥运赛场的角逐到参与奥运申办的竞争,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中国在世界体坛上每一次参与行列的升级,都与中国重返联合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步伐,与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巨变相一致。它说明"东亚病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一盘散沙的局面不复存在了,东方睡狮觉醒了。

    其次,北京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的进步举世瞩目。从申办第十一届亚运会到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再到申办2000年奥运会,北京走过了近9年的历程。在这9年里,北京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华厦争辉、桥涵飞虹、通衢溢彩的市政建设书写着北京的当代峥嵘。千年古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同时,北京的建设和发展史正是中国坚定不移地追赶世界潮流的历史缩影。

    第三,我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重要的是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导致这次北京落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超出体育的政治干预,这是不公平的。但是,人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从中寻找差距和不足,表现出强烈的自省意识,这种反求诸己的出发点和结论无不归结到一点: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人们认为,申办奥运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大业,则是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不管如何,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迈向2l世纪,但我们在走向21世纪的征程中绝非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仍将障碍重重。但翻阅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坚船利炮,还是强权政治,只能制裁、打击守旧和落后,而一切制裁、打击开放与进步的企图,是从来也没有成功过的。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通过申办奥运会,国人更强化了这一民族共识。申办的过程,是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情,寻找差距的过程,也是我们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的过程。

    此后,不少国内人士和国际体育界的朋友以不同方式表示希望中国举办奥运会。为此,中国奥委会组织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对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认为当今中国作为一个朝气蓬勃、人口众多的大国,应该举办一次奥运会,多为奥林匹克运动作贡献。经过长时间反思和慎重研究,1998年,北京市又向中国奥委会提出申办奥运会的申请,11月25日,北京市市长贾庆林正式向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祖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中国奥委会对此感到非常高兴。1999年1月6日,出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全体会议的75名委员经过审议,表决通过北京市政府的申请。伍绍祖将利用1999年2月在洛桑参加国际奥委会反兴奋剂会议的机会,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北京市的申办报告。国际奥委会将于2001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第110次代表大会确定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再次申办,反映了中国大众和国际友人的愿望,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伍绍祖表示在未来的两年内,中国奥委会将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北京的申办工作。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代以来,高科技产业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必将越来越大,其结果将对各国的综合国力和在下一个世纪的发展速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高新技术方面,我国同世界先进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果不全力以赴,奋起直追,差距还将扩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国推出了"火炬计划"。这是一项推动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在我国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使其实现国际化的国家指导性计划。而建立和发展各种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组织实施"火炬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则是"火炬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火炬计划"的重要基地。

    年5月,国家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起步,在国家基本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依靠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依靠中央给北京市的18条优惠政策,在知识和经济之间架起了宽阔的金光大桥。到1991年,已初具规模,成就显著,在当时全国市场一般疲软的大环境里,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品疲中有俏,再次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正确性,说明中央关于兴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决策是及时、有效的。

    为了继续推进"火炬"计划的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991年3月,国务院决定,在各地已经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再选定一批开发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务院为此发出通知,批准经国家科委审定的下列2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外向型开发区、沈阳市南湖科技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西安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南湖一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哈尔滨高技术开发区、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福州市科技园区、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科技工业园、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高技术开发区、兰州宁卧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南市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通知》还认定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五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内,也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上原已批准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达27个。

    在批准新建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同时,国务院还批准了由国家科委制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国家科委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划定高新技术范围是:微电子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土程,以及其他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根据认定条件,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从事上述范围内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业务。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的负责人是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科技人员,并且是本企业的专职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每年总收入的3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收人,一般由技术性收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一般技术产品产值和技术性相关贸易组成。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人的50%以上。

    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向所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开发区办公室核定后,由省、市科委批准。开发区办公室应定期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考核。开发区内按国家规定全部裁减行政事业费实行经济自立的全民所有制科研单位,符合条件的,经开发区办公室核定。可转为高新技术产业。

    月5日,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作出《关于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更多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实现第二步、第三步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决定从1991年起,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决地、有步骤地推进综合改革。《决定》从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吸引人才,改革投资方式与增加投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开发区新型管理体制,加强对改革的领导等9个方面,提出了综合改革的具体措施。《决定》指出,改革的目标是根据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促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在开发区内建立起符合商品经济运行规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和国际惯例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条件,以最大限度地解放科技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昌盛。改革的重点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探索如何做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方面,如何做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既能克服平均主义,又能防止两极分化;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方面,探索将计划与市场两者长处相结合的具体措施和形式。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改革与发展,主要是依靠我国自己的科技力量。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并加快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扩散,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完善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国民经济骨干产业的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同样是对外开放的地区,欢迎外商投资并享有与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类似的优惠政策。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仅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不论是"三资"企业还是"中资"企业,只要是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就可以同样享受优惠政策。而对一般的和传统的技术、产品则没有优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其规定范围,在开发区范围之外,不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企业,都不享受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这样,就有可能使高新技术企业逐步聚集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在高新技术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上形成相对集中的优势,彤成规模经济效益。这对于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来说,无论足从实效性、经济性、地域性以及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骨干产业相结合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各级科技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国家科委归口管理和具体指导。

    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与殷切期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事实已经证明,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得到了各个部门、各地方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地方政府和各界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强烈的愿望,纷纷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性优惠政策,使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具规模,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继续依靠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有力支持和配合,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成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事业。

    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本世纪的最后十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能否在80年代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1990年伊始便开始组织力量着手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汁划。

    年元旦刚过,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勾画这一蓝图的起草工作正式开始。在讨论蓝图的总体构想时,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提出两点意见:第一,要把制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结合起来,根据今后十年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和奋斗目标来确定五年计划,可以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第二,要先研究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基本思路,看清国际国内的总形势,从大的方面把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方针、政策确定下来,然后再具体制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这说明这次制定规划和计划的方法,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改进。之所以要把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结合起来,是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是有连续性的,需要有较长时间的考虑;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科技攻关课题,以及人才培养等,也往往不是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能够完成的,根据十年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和奋斗目标来确定五年计划,可以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

    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把起草计划纲要的任务交给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征集综合了各部门、各地区和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国家计委开始着手起草关于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夏秋之交,一份24万多字的《基本思路》的草稿交到中央领导同志手中。草稿列举了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主要问题,论述了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主要措施。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对《基本思路》进行补充和修改。

    月初,中共中央决定,在年底前召开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为此,又组建了专门的起草小组。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起草小组提出了"建议"的草稿。12月6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建议"草稿进行讨论、推敲、作了上百处修改。之后,又广泛征求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部委、军队各大单位,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书面意见150多份。起草小组在对这些意见逐条研究后,对草稿作了400多处修改。1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建议"草稿进行讨论修改后,予以原则通过,并作为草案提交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

    年12月25日至30日,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了李鹏对"建议"草案的说明。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全会指出,从1991年到2000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会认为,制定和实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必须遵循正确的指导方针,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贯彻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全会强调,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下大力气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全会强调指出,制定和实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2月30日,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一致拥护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和对《建议》的说明。

    年初,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根据中共中央《建议》的指导思想,尽快编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同时起草国务院关于纲要的报告,一并提交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2月上旬,报告草稿送到国务院总理李鹏处。3月15日,在征求意见基础上修改的报告,提交到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会议原则通过了这个报告。

    月25日,李鹏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报告》。出席会议的2600多位代表和出席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的1800多位委员,经过反复审议,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国务院据此又对报告作了近百处修改。七届人大四次会议,讨论和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审议了总理李鹏代表国务院所作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会议认为,《纲要》和《报告》提出的今后十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和基本指导方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政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部署和措施,是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的,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是能够实现的。会议批准了《纲要》和《报告》。

    从《基本思路》到《建议》,从《纲要》到《报告》是充分发扬民主和走群众路线的过程,比较好的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纲要》根据《建议》的精神规定了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即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全国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重点建设,为下一个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

    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上述要求,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达了全国人民强国富民的雄心壮志。其主要精神有两点:第一,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改善人民生活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有明确的要求,而且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强调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这将为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纲要》具有鲜明的六大特点:第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纲要》力求从方向、政策上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没有规定过多的具体指标。第二,把实现十年规划远景与五年中期安排结合起来,从实现本世纪末战略目标的要求出发来制定"八五"计划。第三,把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全面提高经济素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第四,把发展与改革结合起来,强调发展与改革的辩证关系。第五,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并举,全面推动社会进步。第六,鉴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确定因素,以及"八五"计划就要实行,《纲要》把侧重点放在"八五"计划上。总之,《纲要》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我国人民迈上新世纪的行动纲领。

    《纲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修正、补充、调整和发展。1993年3月15日八届人大决定根据新的形势,对"八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作必要的调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由原定的年均增长6%提高到8%~9%。

    "八五"计划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于政策得力,全党重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八五"计划在1995年顺利完成,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大战略目标也于1995年提前5年实现。"八五"计划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17%,五年累计国内生产总值达179万亿元,年平均增长高出"七五"计划期问4个百分点,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另外,"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我国的经济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多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和计划生育工作都取得显著进步。整个国民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更为有序的阶段,价格、金融、税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全面展开。可以说,"八五"计划取得了既定的胜利。但是也有许多方面的问题尚待解决,如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地区差距拉大、通货膨胀等都有待于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来解决。于是,一个全新的、旨在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带入21世纪的跨世纪宏伟蓝图——"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开始进入制定和实施阶段。

    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此,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使我们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我国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年代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我国大陆人口增长速度迅速下降。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59900下降到1988年的2078900,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3900下降到1988年的1420%0,由于人口增长率的降低而大约少生了2亿人。(2)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向晚婚晚育和少生优生转变,妇女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控制,人口素质逐步提高。(3)由于实行计划生育,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开始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就业、资源、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4)广大妇女摆脱了频繁生育和繁重家务的负担,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但是,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仍然是相当严峻的。我国人口基数大,1991年又处于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这次高峰从1986年开始,将持续到本世纪末。同时,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极不平衡,计划生育现行的许多政策在许多农村很难落实,多胎生育和早婚早育还相当严重。几千万人口中的"超生游击队"也在冲击着人口计划。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14亿多人。如果我们对人口增长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它盲目膨胀,必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韵实现,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将给下个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加沉重的压力,使我国的人均资源更加匮乏、环境更加恶化,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后患。因此,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毫不放松。

    年3月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汁划生育基本国策,争取今后十年平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900以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党中央、国务院于4月7日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李鹏在会上讲话。会议指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关键在领导,方法是走群众路线,同时,要建立和健全法制。会议要求全社会增强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强调要全党重视,全民动员,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下最大决心把我国的人口增长控制住。

    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汁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内容是:(1)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人口计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并且要负总责。(2)坚决贯彻落实现行政策,依法管理计划生育。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确有特殊情况,包括独女户,要求生第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在间隔几年后生第二胎;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准生第三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情况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要严格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加强对人口的计划管理。(3)抓住重点,扎实稳妥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用更多的精力抓好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要在基层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计划生育工作队伍。(4)齐抓共管,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

    《决定》发出以后,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公安、工商、城建、计划生育等部门密切配合,使得1991年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全社会人口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还很艰巨,因为人口基数大,尽管生育率已经大大降低,但每年出生人口的绝对数字仍然很大,全国人口的总体规模还在继续增长;剩余水平还不稳定,部分群众的生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如果工作做得不好,生育水平有重新回升的可能;部分地区的生育水平仍然偏高,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服务跟不上;另外,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各地、各部门必须时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力争我国人口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了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让全世界了解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状况,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95年1月14日发布《1995~2000年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纲要》,使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有了长期的发展计划和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并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江泽民访问苏联

    中国和苏联是两个山水相连的社会主义国家。1989年,戈尔巴乔夫总书记访问中国,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历史性会晤,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实现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两年以来,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中苏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军事和其他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都取得了新的发展。

    应苏联总统、苏共中央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的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于1991年5月15日至19日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访问,是对戈尔巴乔夫1989年5月访华的回访,也是中苏两国自1989年恢复正常关系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首次对苏联的正式访问。陪同江泽民访问的有:国防部长秦基伟,外交部长钱其琛,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中联部部长朱良,对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维澄,中联部副部长李淑铮和中国驻苏联大使于洪亮等。

    月15日11时20分(莫斯科时问),江泽民乘专机抵达莫斯科,开始了对苏联的正式访问。等候在机场的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苏共中央副总书记伊瓦什科、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苏联驻中国大使索洛维约夫等,以及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人员、中国留苏学生代表到机场欢迎。中午,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热情、简短的欢迎仪式。

    当地时间下午4时,江泽民与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叶卡捷琳娜大厅举行了单独会谈。两人高度评价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重大意义,重申将继续遵循北京会晤所达成的各项协议和1989年5月中苏联合公报所阐明的各项原则。双方回顾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以来各个领域合作交流顺利发展的情况,满意地指出,经过共同的努力,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持续稳定地发展。双方珍惜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将进一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互助合作关系,并强调中苏睦邻友好的重要性。双方认为在相互尊重和完全平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常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不会损害第三国的利益。江泽民和戈尔巴乔夫相互通报了各自国内的情况。江泽民说,当前中国形势总的是好的,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我们已经制定了今后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这个规划和纲要主要包括发展也包含改革。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政治上的稳定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极为重要。戈尔巴乔夫通报了苏联的情况,对中国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江泽民在听取了戈尔巴乔夫的通报后表示,相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勤劳智慧的苏联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整个会谈是在诚挚、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晚上,在灯火齐明、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多棱大厅,戈尔巴乔夫举行盛大宴会,热烈欢迎江泽民及其一行。宴会上,两国领导人对中苏两国两党关系正常化以来在各领域相互交往,加强合作,并取得可喜的成果表示由衷的高兴,并表示相信,发展中苏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加强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宴会自始至终洋溢着中苏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月16日上午,江泽民同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叶卡捷琳娜大厅举行大范围会谈。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国防部长秦基伟、外交部长钱其琛、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温家宝、中联部部长朱良、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以及驻苏联大使于洪亮等。苏联方面有剐总统亚纳耶夫、苏共中央副总书记伊瓦什科、副总理马斯柳科夫、外交部长别斯梅尔特内赫、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卡图谢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出席。关于双边关系,江泽民说,两年来中苏关系之所以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主要应归因于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1989年5月那次高级会晤。会晤使中苏关系结束了过去,开辟了未来。他说,我这次访问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发展同苏联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长期稳定的关系。江泽民指出,中苏签定东段边界协议是一件大事。希望双方按照1989年中苏联合公报的精神,继续就未解决的地段加速谈判,以求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关于双方边境地区削减军事力量的谈判,江泽民希望两国专家通过友好协商,早日达成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协议。戈尔巴乔夫说,全世界都很关注中苏关系的发展,苏方愿意进一步加强同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并认为在这方面不存在任何障碍,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下午,江泽民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并介绍了在过去十年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他还在苏联总理办公室会见了苏联总理帕夫洛夫,并应主人的邀请,介绍了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情况,他表示,中国将继续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努力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改革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

    月17日江泽民在参观了他35年前实习过的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后,这里勾起了他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同一天,江泽民还在苏联外交部新闻中心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回答了各国记者的提出的问题,他说这次对苏联的访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表示相信这将促进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下午4时40分,江泽民在克里姆林宫斯维尔德洛夫大厅同苏联公众代表会见,并作了题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的讲话,表达了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介绍了中国改革和建设的情况与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以及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晚上,江泽民还在苏联中央电视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月18日上午,江泽民总书记结束了对莫斯科的访问之后,乘专机离开苏联首都,飞往十月革命的摇篮、英雄城市列宁格勒继续进行访问。在列宁格勒期间,江泽民参观了列宁格勒英勇保卫者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观看了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会见了当地领导,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所到之处,受到当地领导与群众的热烈欢迎。

    当地时间5月19日晚上,江泽民圆满结束对苏联的正式访问,乘专机回国。

    这次为期5天的访问是1989年5月以来中苏两国领导人进行的又一次高级会晤。江泽民和戈尔巴乔夫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友好、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增进了相互了解。5月19日,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还就中苏边界东段划界问题签署了协定。江泽民访苏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开辟了新的前景,对于世界的和平和稳定,无疑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中苏两国、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掀开了新的一页。

    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

    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强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了以"放权让利"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比过去增强了,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国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的影响,国营大中型企业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循环不畅,资金占用增加,各种摊派繁多,企业留利减少,经济效益下滑,技术改造能力不强,缺乏发展后劲等。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问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要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改善内部环境两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企业应眼睛向内,加强内部管理,深化改革,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自1990年年底以来,围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国务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重点地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的问题。1991年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通知》,提出了搞活企业的1l条措施,即适当增加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酌情减少部分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任务,扩大其产品自销权;适当提高部分企业的折旧率,逐步完善折旧制度;适当增加新产品开发基金;补充一些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适当降低贷款利率;给予部分企业外贸自主权;进一步做好若干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双保"工作;继续清理"三角债";选择100个左右大型企业集团分期分批进行试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月,党中央召开专门工作会议,着重研究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提出了20条措施,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会议还明确提出了搞好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的目标,即:除改善外部条件外,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管理,促进技术进步,使企业逐步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目标。

    这一年,关于企业改革的政策出台不多,重点是落实现有的政策措施。为此,国务院采取各种形式,研究如何落实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12条措施。国务院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的11条措施和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20条措施,每一条都有相应的部门负责落实,全国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紧紧围绕这次会议精神,制定出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情况的搞好大中型企业和深化改革的措施和办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少地方在有利条件下,及时抓住机会,进行各项改革的试点,以带动面上工作,同时还不断总结经验、分类指导、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避免急于求成的现象,迅速形成了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的新局面,使得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内外部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其具体表现是:

    一方面,企业外部条件有了较大改善:(1)贯彻《企业法》,企业自主权开始落实,四川、山东等全国许多省市及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各种形式清理近几年与《企业法》有抵触的文件、规定,国务院对此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国家已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人。1991年已有50亿元技术改造贷款,按照重点用于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行业的原则,主要安排到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北、四川等省市的老基础工业区。(3)部分企业开始增提折旧,1991年约增提折旧30亿元。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决定对896户大中型骨干企业的生产设备,加速折旧10%~30%。其中中央企业182户。地方企业714户。并决定对增提的折旧。逐步免征"两金"。(4)一些企业开始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对国家"双保"企业和承担统配产品任务重,上交利税大,出口创汇多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及铁路、交通、邮电和军工部分重点企业,共计500多户,作为第一批补充流动资金的企业;补充程度按照销售收入1%的比例和企业流利10%~15%的比例分别提取,提取减少利润部分视同实现利润。通过这项工作,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将明显增强。(5)"双保"企业工作取得成效。1991年国家通过资金、能源、原材料、交通等方面继续实行倾斜政策,以及企业深入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内部挖潜,使"双保"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较好,销售增长高于生产增长。(6)国家逐步减少国营大中型企业指令性计划任务,开始国家合同定货试点。(7)第一批55家试点企业集团已经组建。同时,对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给予外贸自主权。国务院有关部门抓紧审定工作,目前已有40余家企业获得外贸自主权。(8)清理"三角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重点是从清理"三角债"的源头做起,目前已经取得注入1元、清欠3元的效果,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正常运转。(9)对长期经营性亏损和拖欠严重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的试点。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选取数量不等的企业进行试点,不同程度的取得了抑制经济效率下滑的局面。(10)治理"三乱"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清理乱收费,1991年可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30多亿元。在罚款方面,已经和准备取消的近千项。

    此外,国家从1991年开始逐步把国营企业所得税率降到33%,为各种类型的企业创造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环境。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改革也取得较大进展:(1)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继续完善和发展。到年底,全国已有9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了新一轮的承包工作。表现在:一是普遍形成了综合指标体系;二是承包基数的确定多样化,而且更加科学合理;三是承包经营者队伍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四是承包形式有新的突破,少数大中型企业开始进行投入产出总承包试点。(2)企业的市场竞争机制日趋完善。上海、北京、山东、四川等地先后选择了一批基础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全面落实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同时,随着贯彻落实《企业法》,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指令性计划的减少,人才流动,资产等各种各类市场的建立,把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已经成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个重要手段。(3)企业内部配套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有所突破。改革试点主要在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在工资分配方面改变现行的单一等级工资制为由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劳效工资和特殊工资四个单元组成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实行功效挂钩,同时工资储备金制度,以丰补歉。把职工收入与劳动成果紧密挂钩,工资分配开始向生产第一线苦、脏、累、险工种岗位倾斜。二是在劳动人事制度方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无论是工人还是干部,都取消原来的身份界限,企业职工都要通过优化组合与企业签定劳动合同。企业和职工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提出辞职或辞退。与之相配套,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了国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国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企业内部"岗位和竞争"机制,建立厂内待业制度等。(4)其他形式的企业改革试点也取得新的进展。"税利分流"试点工作、股份制试点工作也都在完善的同时,总结出新的经验。

    尽管1991年按照中央的部署,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这一工作涉及各个方面,既有其紧迫性,又有其艰巨性,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国营企业长期积累问题较多,需要有比较长期的打算,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1991年的努力为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制度创新"的新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不久,《公司法》颁布,把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下来。与此同时,财政、税收、金融、外汇、外贸、投资等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了配套条件和良好的外部条件。据统计,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以来,国有资产总量年均增长155%,高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均增长129%的水平。

    我国南方发生严重水灾

    人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气候出现异常。江淮地区雨季来得早、降雨来势猛、强度大,持续两个月之久。5月15日至7月13日60天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其中淮南及皖南山区达到1000多毫米,平均雨量较常年同期多1~3倍;大别山金寨县前畈为1775毫米,安徽黄山最大雨量为1560毫米,南京1021毫米,武汉1622毫米,最大30天雨量江苏常州市、无锡市接近百年一遇,江苏兴化县、安徽金寨县超过百年一遇。太湖流域平均30天降雨量502毫米,超过195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年,相当于80年一遇。因而造成了江淮流域,特别是安徽、江苏、河南、上海、浙江杭嘉湖地区、湖北及湖南北部等地区大面积内涝;淮河发生了建国后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长江支流滁河发生了两次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太湖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湖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的长江支流也相继发生了较大洪水和山洪灾害。

    尽管洪涝灾害从全国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仅限于淮河、太湖、巢湖以及长江的一些支流,但造成的损失却是十分惨重的。据各地上报的数字统计,这次受灾面积波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而以南方的江淮地区受灾最大。全国有36亿亩农作物遭受洪涝灾害,其中成灾面积21亿亩,绝收4827万亩;因灾死亡511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79亿元。受灾最重的安徽、江苏两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4497万亩,占两省播种面积的604%,成灾面积1009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2%,绝收面积277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15%;两省倒塌房屋349万间,占全国水灾倒房的70%;经济损失484亿元,占全国水灾损失的62%。

    由此可以看出,这次特大洪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雨量大而集巾,洪水来势猛,持续时间长。二是水灾发生在夏粮收获和秋粮播种的关键时期,造成两季作物大面积减收。三是重灾区过分集中,安徽、江苏两省受灾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农业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60%以上,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损失也极为惨重。四是尽管灾害是局部性的,但由于洪灾发生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因而损失极为惨重。

    造成1991年灾害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江淮地区梅雨期来得早,降雨强度大,为几十年不遇,有的地方达到或超过百年一遇。降水集中在易涝的平原、河网地区,这些地区排涝能力一般只有5年一遇,最高的江苏也只有10年一遇的标准,远远对付不了今年这样几十年一遇的连续大暴雨。而且洪涝灾害发生在夏收的关键季节,安徽等地小麦未收割,又影响秋季播种,影响到灾区群众一年的生活。二是多年没有来洪水,一些江河行洪河道设障严重,降低了行洪标准;一些湖泊洼地盲目大量围垦,阻碍了洪水出路,减少了调水场所,大大加重了灾害。三是江淮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高,2万多家工厂和乡镇企业建在低洼地区,缺乏防洪设施,这次受淹,造成严重损失。四是多年来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帐很多,加上对团结治水、局部服从整体强调不够,一些已经规划的工程没有实施。

    灾情牵动了各级领导的心,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一场战天斗地的抗洪救灾斗争在神州大地掀起。在整个抗洪救灾过程中,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亲自动员、部署防汛救灾工作。江泽民、李鹏、田纪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深人抗洪救灾第一线慰问、视察,给灾区群众以很大鼓舞。7月5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田纪云任组长。8日,邹家华主持召开国务院防汛救灾工作紧急会议。15日上午,李鹏出访归来立即赶赴防总了解汛情、灾情,部署抗洪救灾工作。16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灾情、汛情的汇报,研究部署抗洪救灾工作。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根据各地汛情的发展及时作出了~系列抗洪指挥、调度的决定。安徽、江苏、河南、湖北、浙江、上海等省市的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地(市)、县领导都亲临现场,身先士卒,日夜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各地组织成千上万的群众抢险队伍,对重大险情进行了及时的抢护。在洪水威胁的紧急关头,广大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冲锋在前,奋不顾身,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表现出舍己救人、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抗洪救灾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抗洪抢险的钢铁长城,在最危险的关头,到处闪现着人民子弟兵的绿色身影,伟岸的身躯。据统计,在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出动官兵49万人次,车辆136万台次,舟艇828多艘次,飞机82架次,抢运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63万人,加固堤防数百处,执行破圩清障分洪任务22处,抢收小麦23万多亩。他们在抢险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顽强奋战,为抢救国家财产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作出了贡献。

    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采取各种措施支援抗洪救灾。国务院各部门及时安排救灾粮、款和物资,到8月1日为止,已下拨各项救灾资金约3亿元,加上地方财政拨的救济款,共约4亿元。下拨专项储备粮、救灾柴油、化肥、煤炭、汽油等物资以及钢材56万吨、木材7万立方米、水泥183万吨、油毡92万卷、汽车618辆。民政部、国家计委、财政部、邮电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等部门派工作组下去,帮助灾区解决困难。各专业银行发放100多亿元贷款,用于灾区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灾区支付保险赔款26亿元,预计赔款总额将达15亿元。广大医务工作者深入灾区,防疫治病。各地公安部门积极维护社会秩序。山东、江西、湖南、天津等13个省、市、区紧急调运900多条草袋支援灾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前方抗洪军民的英勇拼搏,众志成城的精神感召下,在灾区群众疾苦牵动下,各地军民纷纷捐款捐物,表现出极其高涨的爱国热情。截止8月31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和民政部接收救灾捐款办公室直接接收国内外捐款折合人民币76052394224元,其中,港澳同胞捐款40121878999港元,台湾同胞捐款104万美元,海外同胞捐款1153664331美元,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国际组织捐款935286175美元。经国务院批准,已将这些捐款中的74111万元先后分7批分配给8个重灾省。此外,民政部还代中国科技财务公司转拨100万元捐款给安徽、江苏、湖北、河南、浙江五省灾区民办中小学;代香港一同胞转拨34336262元给湖北省灾区。另外,接收捐款办公室还收到捐赠物资价值240681万元,以及字画和粮票。这些救灾款物给灾区人民带去了温暖,带去了力量,表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指挥得当,广大军民团结奋战,有关方面通力合作,使得灾区损失减小到力所能及的限度。灾区人心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特别值得称颂的是,灾区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救灾中表现出的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当洪水袭来时,他们不低头,不退让,齐心协力,顽强奋战。当洪水威胁全局时,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以局部损失换取大局的安全。当洪水退却时,他们不松劲,不泄气,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互助互济,尽力减轻国家负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抗洪救灾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自我教育的伟大实践。对于我国局部地区的严重水灾,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极为关注。为了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更好的解决灾区群众的困难,他们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义演、义卖、义诊活动,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浩大声势。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这次抗洪救灾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保住了重点工程和工厂矿山,保住了几十座大型水库,保住了铁路和重要城市,保住了淮北大堤和长江大堤的安全。由于预防及时和多方警惕,还基本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尤其是,大灾之后仍夺得农业大丰收。粮食虽略有减产,但仍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棉花大幅度增产,油料、糖料、烤烟再创历史最高记录。全年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3%。

    痛定思痛,我们在庆贺抗洪斗争胜利的同时,也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这场水灾再一次说明了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但在我国,水利建设和它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水患意识淡漠薄弱等可怕的思想行为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我们必须从人口、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991年的洪涝灾害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经济建设切忌竭泽而渔,饮鸠止渴,而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强化水患意识,综合治理水利,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才是顺乎民心,势在必行的大事。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的日子。中国共产党的70年,是革命的70年,创业的70年,胜利的70年。今天,全党隆重纪念这个光辉的节日,各族人民热烈欢庆这个光辉的节日。

    月1日,披上节日盛装的人民大会堂洋溢着庄严热烈的气氛。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李鹏、万里、李先念、乔石、宋平、李瑞环、王震等和首都万名群众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下午3时,李鹏宣布大会开始,江泽民同志在热烈的掌声中发表了长达2万字、100分钟的讲话。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分"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的奋斗历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三个部分。

    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这次纪念的目的,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指出,70年里,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了许多事情。总起来说,就是三件大事:第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二,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情还正在做。江泽民进一步指出,这三件大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2)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3)结束了近代中国长期战乱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4)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不断提高,11亿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生活迈进。(5)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巨大发展。科技领域的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提高。

    江泽民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切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他说,70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在小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70年的历史还证明,我们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富有革命创造精神的党;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奋斗并做出最大牺牲的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江泽民强调指出,在70年的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但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而实现这个结合的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掌握马克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在实现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问题。

    江泽民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同志是捍卫、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原则,是集中全党智慧和经验的创造,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最重大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制度完善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论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述,关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论述,关于国际战略格局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沦述,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

    江泽民在讲话第二部分,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深刻精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总起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江泽民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适当发展,既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能搞私有化;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既要克服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既要克服过去那种过分集中、管得过多过死的弊端,又不能过于分散和削弱宏观调控。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这些基本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剥削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这些基本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国家长治久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江泽民强调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讲话》的第三部分,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了把党建设得更好,必须对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党的现状有清醒的全面的认识。他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巾国共产党不仅要继续经受执政的考验,而且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考验,面临着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共产党一定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此,《讲话》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明确、具体和更为严格的要求。

    第一,必须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认真学习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中所体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还要努力学习进行建设和改革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二,必须努力提高全党同志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党风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一定要从严治党,建立健全一套拒腐防变的制度,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毫不留情的斗争。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转变作风,亲政为民认真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第三,必须努力提高党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力。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统一,在行动上步调一致。要珍惜和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有任何政治派别与破坏和分裂党的行为存在。

    第四,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江泽民最后号召,全党同志要发扬党所倡导的革命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不移地朝着我们的奋斗目标迈进。

    《讲话》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论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样一些重要的结论。这篇讲话,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纲领性文献。

    出席庆祝大会的领导人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一些在京老同志。巾央党政军机关的负责人,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老红军、全国劳动模范、英模代表,各少数民族代表,长期在我国帮助工作的外国专家也参加了庆祝大会。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前一天,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发表了贺信。贺信回顾了中国共产党70年的奋斗历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选择。贺信指出,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同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和深厚的战斗友谊。并表示,它们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同时,全国各地也举行了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

    过去的70年是辉煌、豪迈的,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党。11亿中国人民期待着这一天,5000万中国共产党人满怀信心地走向这一天。

    实行高中会考制度

    我国在1977年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是选拔人才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积极影响:一是促进了中学教学秩序的恢复和巩固,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大大推动了整个民族对知识的追求和读书风尚的形成;二是招生中实行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方针,不仅招收到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新生,而且卓有成效地抵制了"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于改变社会风气起到很好作用。

    但是,这一重大改革本身也存在不足之处,因为我国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即面临着庞大的考生群:高校每年录取学生大约占应届高中毕业生的20%,同龄人的3%,因此升学竞争异常激烈。这就导致很多中学为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教育规律,出现了"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不正常现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得不到很好贯彻,其结果是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基础知识畸重畸轻,影响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改变这一不正常状况,经过几年的试点后,我国于1991年秋在全国范围推出了省级普通高中会考制度。

    所谓省级高中会考,是指以省为单位进行命题,实施全省普通高中的统一文化考试。高中不再分文、理科,9门文化科目考试成绩及格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实行高中会考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中学教学以正确导向。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对改善高校招生有很大作用。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它是检查、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考核学生是否达到必修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手段。这一改革有利于改变以往各校自行考试,学生学业无法以国家规定的标准来确定的弊端。会考与高校招生选拔考试具有不同的性质。凡是思想品德表现(包括社会实践)合格,会考成绩达到学籍管理中规定的文化课成绩合格标准,体育也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可以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会考采取考试和考察两种方式。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考察科目为:劳动技术课和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操作。体育课由各学校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考试。会考均为学完一门考一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局)根据会考学科中必修课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地区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指定会考范围和标准,作为会考命题的依据。高中毕业必修课都应达到合格标准,高考只考与专业有关的学科。对于一个省的学生来说,会考时问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各中学不便像过去那样随便调整各科教学时数和内容,过早地文理分科,而是必须按会考时间来安排教学进程,这有利于抑制偏科现象。可以看出,会考只是一次与毕业考试合二为一的考试,既没有增加考试次数,也没有拓宽考试内容,没有随意提高考试的难度和要求,加上国家教委已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作了调整,一些必修课课时作了适当凋减,因此,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实施普通高中会考以后,高考科目将相应减少。高考的科目和内容将以覆盖高中9门文化课、适应普通高中调整后的教学计划、顾及考生的特长和考试科目不宜太多的原则,进行相应的调整。考试科目为文科两组各4门、理工科两组各4门供考生自愿认定选考;考试内容将进行两个方面的调整:第一,降低试题的绝对难度;第二,在考察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察能力,如果在考察学生能力和降低难度发生矛盾时,应该服从降低难度。

    上海市自1985年试点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们于1991年在加紧进行中小学课程教材总体改革的同时,又探讨出以会考为基础的中学教学评价模式,扩大了会考后分流选修试点范围和中学内部教学管理改革等问题,以求进一步深化这一改革。浙江省也于1988年开始了此项改革,并逐渐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和支持,1991年全省顺利完成第一轮试行工作,有865%的普通高中学校认为这一改革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并有9万名高中毕业生取得了《普通高级中学会考证书》。

    年国家教委在认真总结前几年的试点经验之后,决定从1991年秋季开始,在21个省、市、自治区调整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并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以此达到深化普通高中教育的过渡。高中会考制度在全国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并对教学发挥着日益明显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也使得考试方法更加科学和规范。

    普通高中如此重大的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它的实行纠正了错误的办学思想,对教学管理、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环节发生了积极影响。随着这项改革的一系列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普通各种教育必将办得日益贴近社会的需求。而高中毕业生们也不再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选择,而是感到自己在学校期间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为成为有用人才奠定基础。江泽民等检阅北京军区军事训练成果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国务院总理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了北京军区各部队近年来的训练成果。参加这次训练成果汇报的部队有机械化集团军、守备部队、装甲兵部队、工程兵部队、炮兵部队和防化、通讯部队,还有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小分队,汇报设置了近30个科目。汇报演练结束后,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人会见了参加汇报的全体官兵。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汇报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并发表讲话。

    江泽民在讲话中强调指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必须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坚持战斗力标准,加强部队建设。他说,这次汇报演练是全军严格、正规、扎实训练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我军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新时期军队建设方针原则,在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人民解放军在巩固国防、抵抗侵略、捍卫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一切都证明,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军政素质过硬、有很强战斗力的军队。有了这样一支军队,党是放心的,人民是放心的。

    江泽民阐述了在国际风云变幻,整个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国内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说,在新形势下,把我们的军队建设好,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和客观形势提出的迫切要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保证军队在任何复杂的斗争中,永远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坚持以军事训练为中心,从实战需要出发,严格训练,严格管理,进一步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实现人和武器的有机结合。要高度重视国防科研,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努力发展和改善武器装备,加快我军现代化建没步伐。要大力加强战备建设,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重视后备力量建设,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江泽民希望全军官兵紧密团结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周围,认真执行中央军委关于"八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要求,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为有效的履行宪法赋予我军的神圣职责,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

    人权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人权问题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阶层的居民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权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过程。它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和封建特权提出来的,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权只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有明显的局限性。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一部人权问题的国际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了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经过40年的演变发展,国际人权的概念和内容不断丰富,它已经不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集中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愿望,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的重要思想武器。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维护和捍卫中国人民的人权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人民在人权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地介绍,国内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不甚了解,国外的人了解更少。一个时期以来,国外有一些人不顾事实,颠倒黑白,蓄意散布中国不讲人权,侵犯人权的谎言。为了有助于国内人民和国际社会较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了解中国人享有人权的事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1月1日在北京发表了题为《中国的人权状况》的白皮书。

    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政策,以大量事实介绍了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根本变化。白皮书长达45000字,包括前言和十个部分:(1)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2)中国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3)公民享有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4)中国司法中的人权保障。(5)劳动权利的保障。(6)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7)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8)计划生育和人权保护。(9)残疾人的人权保障。(10)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

    白皮书指出,旧中国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之下,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人权可言。深受其苦的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一直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争取人权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人权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十分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为维护人权和不断改善人权状况不遗余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白皮书指出,人权问题虽然有其国际性的一面,但主要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问题。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巨大差异,因而对人权的看法往往并不一致,对人权的实施也各不相同。观察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不能割断该国的历史,不能脱离该国的国情;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不能按一个模式或某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来套。

    白皮书指出,中国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根据长时期实践的经验,对人权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中国人权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广泛性。享有人权的主体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中国公民。享受人权的范围不仅包括生存权、人身权和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国家不仅十分重视保障个人人权。而且注重维护集体人权。二是公平性。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各项公民权利不受金钱和财产状况以及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居住期限的限制,为全社会公民平等地享有。三是真实性。国家为人权的实现,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给予保障。白皮书说,中国虽然在维护和促进人权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继续促进人权的发展,努力达到中国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实现充分人权的崇高目标,仍然是中国人民和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白皮书强调指出,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无从谈起。危害巾国人民生存的,首要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从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问,英、法、日、美、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被杀害的中国人民数以千万计。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定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他们在中国实行殖民统治,使中国人民备受凌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和统一。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从此获得了根本保障。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中国又依靠自己的力量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基本解决了长期陷于饥寒交迫困境的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从而也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问题。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在争取和维护人权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白皮书指出,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争取生存权的同时,为争取民主权利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获得了真正的民主权利。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质。宪法还规定,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使旧中国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获得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和法定的民主权利。为了保障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中国选举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选举不受金钱的操纵,代表当选与否,不是靠吹嘘、许愿,而是看其对国家对社会实际贡献的大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如何。因此,当选代表具有广泛性,代表着各阶层各行各业的广大人民。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体现人民民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社会阶层、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都能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发挥作用。中国十分重视基层民主建设,以保障公民能直接行使公民政治权利。中国十分注重健全法制,颁布和实施了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79年至1990年,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方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中,有关人权立法的,约有1000多件。

    白皮书指出,中国主张的人权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中国政府重视维护和实现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权。社会主义中国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使全体劳动者获得在经济上平等发展的权利。中国实行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同时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这使中国在经济还不甚发达的情况下让11亿多人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并避免了因两极分化而使社会陷入对抗。中国是世界上分配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种速度,不仅是旧中国所根本不可比拟的,而且在国际社会也居于前列。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了就业问题。1985年以来,城镇待业人员待业率一直保持在25%左右,同世界各国相比是最低的。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财产。

    白皮书还介绍了中国公民在受教育、进行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知识产权保护、生命健康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和中国政府为保障这些权利所进行的工作,介绍了中国老年人、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权利受到保护的情况。

    白皮书介绍中国重视司法中的人权保障时指出,在公安、司法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司法程序上,中国法律为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权,作了明确的严格的规定。白皮书着重介绍了在办理刑事案件的司法程序上,从拘留和逮捕、搜查取证,到起诉和审判,以及在监禁劳改、劳动教养等环节中,中国司法是如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的。白皮书说,由于中国公安、司法机关在以法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刑事案件发案率和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1990年,中国的发案率和犯罪率,分别为2‰和06‰。这与西方有的发达国家发案率和犯罪率分别为60‰和20‰相比,要低得多。

    白皮书还分别介绍了中国公民劳动权利的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少数民族的权利保护、计划生育与人权保障、残疾人的人权保障等方面的情况。白皮书在介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时指出,中国承认和尊重联合国宪章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宗旨和原则,赞赏和支持联合国普遍促进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努力,并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领域的活动。中国主张相互尊重国家主权,优先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中国一贯主持正义,在捍卫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自决权和制止大规模侵犯人权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利用人权问题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和发展模式,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内政。中国一贯认为,人权问题本质上属于一国内部管辖的问题,尊重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是公认的国际法准则,适用于国际关系的一切领域,自然也适用于人权领域。那种认为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主权国家在人权问题上放弃自己的国家主权,这是违反国际法的。白皮书强调指出,利用人权问题去达到强迫别国接受其意识形态的政治目的,这已经不是什么人权问题,而是干涉别国内政的强权政治的表现。国际人权活动中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应予以消除和纠正。白皮书说,中国主张在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人权领域里的国际合作。但任何国家实现和维护人权的道路,都不能脱离该国的具体国情,并需由主权国家通过国内立法对人权制度予以确认和保护。中国一贯认为,对于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行为,诸如由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外国侵略、占领造成的粗暴侵犯人权的行为,以及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灭绝种族、贩卖奴隶、国际恐怖组织侵犯人权的严重事件,国际社会都应进行干预和制止,实行人权的国际保护。这是人权领域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人权国际保护活动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白皮书最后指出,现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在继续,危及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和推行强权外交,阻碍了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实现。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中国愿意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实现联合国维护和促进人权与基本自由的宗旨,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白皮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以事实说话。它的发表,对于国内外一切关心中国人权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缺乏了解的人士,对于那些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只知部分不知全貌的人士,对于那些由于受某些偏见的影响而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形成误解的人士,这部白皮书将有助于他们客观而全面地观察中国人权的状况并得出正确的结沦。当然,毫无疑义,对于那些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散布过谎言、进行过攻击的人来说,这部白皮书也是有力的批驳和回击。苏东剧变后江泽民谈社会主义的前途年前后,东欧剧变,苏联国内形势动荡不安导致最终解体。共产党在这些国家失去了执政地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暂时处于低潮。苏东剧变原因是什么?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如何?一时间,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出了种种怀疑和猜测。中国的社会主义将如何走,是坚持?还是后退?特别是经过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人们更是担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如何进行下去的问题。作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将怎样直面这一严峻的考验?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避这一严酷的现实,而是要对这些现实问题给以明确的解释和回答,以澄清人们的认识。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1991年11月,在巾南海接受了美国《华盛顿邮报》原主编、时任无任所编辑博奇格雷夫的采访,回答了他提出的内容广泛的问题。65岁的博奇格雷夫是美国一位资深的著名记者,曾采访过90多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在采访中,江泽民就苏联和东欧发生巨变后,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回答了博奇格雷夫的提问。江泽民强调: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确定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后,国际上有些好心的人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感到忧虑,也有些人干脆要中国放弃社会主义,甚至预言中国会步苏联的后尘。他说,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不想去评论。至于有人预言中国的社会主义也会失败,我想这些人起码是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了解。巾国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苏联模式,也不是东欧模式,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这条道路,是巾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奋斗与摸索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解放以来,特别是自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事实证明,我们所走的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它是唯一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我们没有理由改变这条道路,相反,我们要始终不渝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沿着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有目共睹,我们这样做的效果是很好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当然我们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了,我们还要继续实践,不断发展。

    江泽民说,我感到,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选择。任何外来的模式或经验只能借鉴,决不能照搬。中国无意输出自己的模式,但我们也反对别人将其模式强加给我们。那样做是会损害中国利益的。他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国情千差万别,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经济模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都应该由本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决定。试图用某种单一的模式来套住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不现实的、有害的,甚至是危险的。

    他说,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社会主义只有70多年的历史,不能受到一些挫折就得出社会主义完了的结论。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多次封建势力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

    另外,江泽民还在多种场合、通过多种渠道谈到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他说,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严重挫折,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暂时现象。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并初步显示出优越性,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新生的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只有通过改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只有在坚持这种自身的改革的进程中才能逐步走向健全、走向完善、走向成熟。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进行改革,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保持蓬勃生机;在改革中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葬送党和人民70年奋斗的成果。

    他说,1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贯彻改革开放的政策。同时,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要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航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在会见社会科学工作者时,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科学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概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分析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服务。在会见新闻工作者时,他又指出,国际形势复杂,国内建设和改革的任务也相当繁重。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国内宣传方面,要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对外宣传方面,要全面地完整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止确反映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为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他十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了,国家更加强大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更加立于不败之地。他说,我们要十分珍惜我们国家现在这么一个稳定的局面。古今巾外的经验证明,一个不稳定的社会。是无法把经济搞上去的。现在,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若干困难,尽管现实生活中还有若干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但是,我们沿着党的基本路线确实一天天向前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他坚信,社会主义在前进中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不会也不可能阻止它的继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将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他满怀信心地指出,我们有11亿5千万人口,5000万党员,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5000年的文明,如果我们保持稳定环境,沿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到2000年,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会大大显示出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抱着必胜的信念。

    江泽民的谈话澄清了国际国内某些人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坚定了我们国家的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崇高信仰。总之,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在观察和分析时都要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因此,不管苏东剧变后如何发展,在急剧变幻的国际风云中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世界各大国在加紧进行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这场竞争的结果如何,将决定各国在多极的世界中处于何种地位。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全面竣工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第二期工程于1991年11月27日在湖北宜昌通过国家正式验收,至此,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宣告全部竣工,全部发挥效益。

    由国家计委、能源、水利、交通、湖北省等中央和地方的20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验收委员会认为,葛洲坝二期工程设备先进合理,施工和主要机电设备制造质量优良,工程运转正常,发电、航运达到了设计要求。

    葛洲坝坝址位于西陵峡出口南津关处,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米,江中原有葛洲坝、西坝两个小岛将长江自左向右分为大、二、三江。枢纽主要的泻水建筑物正对主流,两侧为大江、三江两航道,上游各设有防淤堤,大江下游设导航墙,两航道与主流分开。航道与建筑物之间分别为大江电厂与二江电厂,枢纽全长26065米。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1970年底动工兴建,分两期建设,一期大江过水,工程为二、三江工程,包括有泻水闸、二江电厂、三江航道、二号、三号船闸及泻洪冲沙闸。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同年6月三江船闸开始通航,12月二江电厂开始并网发电。1985年通过了国家验收,1988年底全部建成。大江工程为二期工程,由混凝土重力坝、大江泻洪冲沙闸、总装机容量175万千瓦的电厂及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船闸之一的一号船闸、大江电厂和500千伏变电站组成。整个工程由长江水利委员会进行设计,长江葛洲坝工程局承担施工。工程总投资为4848亿元人民币。二期工程于1982年正式开始主体工程施工。大江工程在建设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工程优良率为906%。1985年大江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了投资管理和经济核算,工程投资基本上控制在概算内,这是我国近20年来大型水电工程所未有的。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坝,是未来三峡水利的反调节工程。整个工程由我国自己设计、施工、自己制造发电机组,是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因而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关切和重视,毛泽东亲自批示"赞成兴建此坝"。兴建葛洲坝工程是为了调节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泻的不恒定流,抬高水位,减缓比降,扩大过水断面,改善川江最惊险的三峡区间航道,以利于航运;同时利用这段落差发电,缓解华中地区电力供应日益紧张的矛盾,并且还为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作"实战"准备。通过20年来的建设和运行实践,这三个目的都已达到。

    葛洲坝电厂装机21台,总容量为2715万千瓦,一期工程7台发电机组965万千瓦,于1981~1983年先后投产。二期14台发电机组175万千瓦。到1991年的10年间发电量共1000亿千瓦时,为国家创利税40亿元,已回收80%以上的工程投资。今后每年的利税约达65亿元。所发电量占华中电网新增电量的一半以上,对缓和河南、湖北、湖南、江西4省用电紧张局面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在航运方面,葛洲坝工程建成后,改善了川江近200公里三峡峡谷航道条件,使航运更加安全,成本降低、时间缩短。二、三号船闸过闸累计货运量61027万吨,客运量近6000万人次,其中,1988年货、客运量分别为1979年截流前的259倍和65倍。

    通过葛洲坝建设,妥善解决了长江干流上建坝存在的许多科学技术难题,广大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科研、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协同攻关,取得了第一流的科研成果。关于大坝的总体布局,科研设计人员根据河势及枢纽布置条件,提出了在大江主流布置泻水闸、两侧布置电站厂房、船闸和冲力闸的"一体两翼"方案。通过10年运行实践证明,这种布局既顺应了长江主流的趋向,又妥善地解决了泻洪、排沙、通航、发电之间的关系,为整个工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0年来,经过24次4万立方米/秒以上洪水的考验,大坝的沉陷、位移、渗漏量等均在设计允许值以内,为我国在复杂地基上筑坝创造了宝贵经验。

    长江平均每年有5亿多吨的泥沙下泻,大坝泥沙在葛洲坝淤积是人们最为担心的问题。科学工作者采用"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方案,10年来航道畅通。泥沙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已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葛洲坝有目前世界上转轮直径最大的17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当今世界上最大船闸之一的一、二号船闸和被称为"天下第一门"的船闸人字门,10年来运行情况正常。大坝所有机组其设计、制造和安装水平已达到80年代初期的世界水平。许多专家学者在总结交流葛洲坝工程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及经验时自豪地说,葛洲坝工程的成功,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利水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还为三峡工程作了实战准备。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经过6年多的研制和建设,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15日建成发电,从而结束了中国大陆没有核电的历史。

    日凌晨零时15分,秦山核电站浅墨绿色的主控制室里,操作人员合上黑色的同期开关,显示电功率的操作屏瞬间由"0"跳成"15MW",我国第一股自己的核电流输入华东电网,值班长随即激动地宣布:"秦山核电厂与华东电网并网成功。"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北麓,满功率发电后,每年可向华东电网输送核电15亿千瓦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经济发达而能源短缺区域的用电紧张状况。它的并网发电成功,是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一项重大成就。

    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00多座核电站,装机容量达3亿多千瓦,然而真正能够自己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却是风毛麟角。特别是第一座核电站就由自己设计建造的国家,除了苏联、美国、英国、加拿大外,中国是第五个。核电站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和工程设计、材料、监测、管理等许多难题。中国克服了重重困难,独立自主地建成了秦山核电站,这是综合国力的显示。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负责人在18日向新闻界通报时,评价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试验成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是核工业发展的又一重大胜利,是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突出范例,足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又一支自力更生的凯歌。同日,李鹏、聂荣臻等领导同志和国务院一些部门分别给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发来贺电、贺信表示祝贺。

    和平利用核能,为人民造福,是中国发展核能事业的根本目的。早在1970年,周恩来就提出要建核电站,并且主持审批了第一座核电站的建设方案。1981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重新审查确定了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建设项目,第二年选定厂址在浙江海盐县秦山。1985年3月核电站主厂房浇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实验成功,工程建设历时81个月。它标志着我国大陆核电事业从无到有,登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中国是有核国家。早在1964年10月,就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发展速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有核国家,表明中国的军用核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建设核电站,实现核能的和平利用,毕竟与军事利用有很大不同。比如,核武器在一瞬间的爆炸,就实现了设计所需求的功能和威力;而核电站建设发电,一般设计寿命为30年。要保证经受连续30年运行的安全考验,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建设核电站在堆型选择、工程设计、设备建造、结构材料、建筑安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我国在70年代初期就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工作,先后完成了264项课题,成为后来国家批准秦山核电站建设项目的科学依据。秦山核电站建设,在堆型选择上,采用目前大多数国家核电站采用的压水型反应堆。这种堆型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同,具有更加有效的安全性。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是迄今为止世界核电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造成30多名核电站工作人员死亡并因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而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虽然同样也是反应堆堆芯熔毁,但由于它采用的是压水型反应堆,事故对环境和居民却没有造成任何危害和伤亡,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放射性影响。秦山核电站的设计采用压水型反应堆,首先是保证安全,而不是追求高技术指标。其安全设计的准则是:(1)尽力排除事故根源,设置了多种安全保护措施。(2)防止异常工作状况扩大为事故。(3)减少事故危害,针对各种可能的事故和自然灾害,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4)严格的剂量监测和辐射防护,以确保核电站正常运行和发生事故时向外释放的放射性低于国际上允许的标准。

    设计的安全,需要通过设备制造和工程施工质量来实现。因此,严格管理,确保质量是核电站能否持续安全运行的先决条件。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吸收了世界上核电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和办法,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包括编制质量保证大纲,制定质量保证程序,设置质量保证机构,配备质量保证人员,等等。另外,秦山核电站还实行多层次的严格监督检查。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评审团先后两次对秦山核电站进行评审,确认秦山核电站的质量保证工作是有效的。

    核电站操作运行人员的素质,对异常工作状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以及操作规程和程序管理,对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秦山核电站现有的主控室操作运行人员都有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平均年龄32岁,其中正副班长还具有在反应堆上值班运行3000小时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正式上岗前,都经过在国外核电站接受操作训练、跟班实习,并经过国内核电站模拟机训练,并分别取得了合格证书。以后又在国家核安全局的监督下,经过严格的取照考试。有33人取得了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操作员执照,其中13人还取得了高级操作员执照。他们是我国第一代核电站操作运行人员。

    秦山核电站基本建成后,对各个系统和设备进行了精心的调试,结果证明设计是正确的,系统和设备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在正式并网发电前解决。以后的实践表明,秦山核电站是一座安全的、高质量的核电站,在我国核电建设中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全面贯彻自力更生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整个设计是自主自力进行的,但也请有经验的外国设计公司进行咨询,吸取他们有益的建议;设备材料主要由国内制造供应,按投资构成约占20%以上,按设备台件约占95%以上。也有部分关键设备,是从国外采购或按照我国的设计请外国工人制造的;人员培训主要在国内进行,但主控室操作人员和调试工作领导骨干都是派到国外培训。另外还请了部分外国专家来华讲课,传授技术。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相辅相成,加快了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

    我国核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2000年以前着力于全面掌握核电技术,形成核电工业体系,为下世纪大规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对于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大规模发展核电,以解决能源供需平衡问题,这在我国,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势在必行。可以预期,第一座核电站建成后,我国大陆东部从南到北将会出现更多的核电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