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套装-论“做回自己”的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保持个性。[1582]

    ——歌德

    作为无情的人性观察者,居斯塔夫·福楼拜仔细审视了人顺应本性而存在的深刻动机,他对“私心”的内核加以发展,在他看来,这是我们循着自己的向往,实现自己行动的根本原因:“从一个甚至不愿付出一个苏从而赎回人性的胆小鬼,到不惜跳入冰水挽救陌生人生命的英雄,我们所有人不都是遵循着我们不同的本性,寻求天性的满足?圣文生·德·保禄听从善的召唤,就像卡里古拉听从残忍的召唤一样。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行为方式中得到了快乐,并且他们各自得到了各自的快乐。有些人因此反思自身的行为,力求找到原因、中心和目标,而另一些人则将整个世界纳入灵魂的盛宴。这里有慷慨和吝啬的差别。前者在给予中得到快乐,后者则在保有中得到快乐。”[1583]幸福首先是满足我们存在的需求和向往: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寻求孤独,而一个喜欢说话的人则总是在寻求他人的陪伴。就像鸟儿生活在空气中,鱼儿生活在水里一样,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的氛围中成长发展。有些人生就喜欢城市的喧嚣,另一些人则生来适合乡村的安宁。有些人适合体力活动,另一些人则适合智力活动;有些人适合需要打交道的事情,还有些人适合艺术活动;一些人需要建立家庭,向往稳定的夫妻生活,另一些人则希望在一生中能够经历各种不同的关系。如果违反自己的天性,谁都不会幸福。

    教育和文化是十分宝贵的,因为它们教会我们界限、律法和对他人的尊重。不仅学会认识自己十分关键,体会到我们自身的力量所在和缺陷所在,学会修正、改善我们可能的存在,同时又不必扭曲与阻碍自己的天性,这一切更加重要。但是教育和文化有时的确会阻碍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敏锐天性,使得我们偏离自己的志向和合法的向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也应该学会超越文化和教育为我们设下的藩篱,学会做回自己,因为文化和教育很有可能使得我们违背自己的本性。这就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称之为“个性化过程”的东西,这个阶段往往发生在我们四十岁左右,第一次对自己的存在有所总结的时候。我们于是发现,我们做自己往往有所欠缺,我们总是在寻求让他人得到快乐的方法,而忽视了对自己的尊重,因为我们希望能够树立一个理想的形象,并非出自本性的,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或承认,我们的情感生活或职业生活也许并不是那么符合我们自己内心的呼唤。于是,从那一刻起,我们试着更好地认识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更善待自己的感受。

    “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保持个性。”[1584]歌德写道。因为真正重要的并不在于事件,而是每个人感受这些事件的方式。提高自己感知的能力,巩固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天赋和品位远远要比能够产生快感的外在物体来得重要。如果我们对酒精过敏,或者我们不曾锻炼过自己的味觉和嗅觉,我们就可能品尝着世上最好的美酒,却不能从中感受到任何快乐。

    幸福就在于按照我们最深层的本性生活,充分发展我们的个性,这样才能借助尽可能丰富的感觉享受生活,享受这个世界。一个小孩,如果他知道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他就可以从唯一的一件粗糙玩具中得到快乐,而反过来,倘若另一个小孩只知道从不断占有新玩具中得到快感,那么即使他拥有一百件复杂精致的玩具,他依然会感到厌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