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诗词殿堂之门径:忆雪堂讲诗录-只有回归真实 才能重焕生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诗词创作及常见病救治例说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凡今秉笔之徒,率尔而言者有矣,斐然成章者有矣。故歌咏、诗赋、碑碣、赞咏之制,往往有虚美者矣,有愧辞者矣。若行于时,则诬善恶而惑当代;若传于后,则混真伪而疑将来。”(《四部丛刊》影宋本《白氏长庆集》卷四十八)此话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外在的真实面目,内在的真实感情,是构成诗词的基本元素。只有回归真实,才能延续生命。本文将从“真实”这个基点出发,从不同的侧面探索当代诗词如何继承传统、融汇时代、续发正声的问题。

    一、生活中处处有诗

    生活是诗的源泉,诗人,只要热爱生活,就能随时随地发掘诗材,写出属于自己的诗来。生活中处处有诗,生活中的诗人人可写。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先抛一块砖:

    江神子·向晩芙蓉楼独坐时值壬辰大端午

    熊东遨

    旧愁都着玉壶收。甚来由,又登楼?醉里推窗,俯看大江流。要与龙标争一席,千载下,有人不?平生事业剩清游。远寻牛,近呼鸥。水洞云窝,那复计春秋。诗梦恰宜今夜续,杯在手,月当头。

    1.诗不必担心古人作尽

    “诗不必担心古人作尽,正饭不必担心古人吃尽类耳。‘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代都有不同诗料,不同语言,此社会发展之必然也。李太白才纵高,焉能写出宇宙寻幽,月宫探秘?静坐忧诗,杞人属也。果真如此,则大家都不必活了。”

    这是我在《求不是斋诗话》中说过的一段话,此话只想辩明一个事实,并不针对任何人。远在唐朝的谪仙人李太白写不出“宇宙寻幽、月宫探秘”来。担心前人把诗作尽,完全没有必要。李太白无法梦见的,当代就有人写出来了。

    水龙吟·黄昏飞越十八陵

    魏新河

    白云高处生涯,人间万象一低首。翻身北去,日轮居左,月轮居右。一线横陈,对开天地,双襟无钮。便消磨万古,今朝任我,乱星里,悠然走。放眼世间无物,小尘寰、地衣微皱。就中唯见,百川如网,乱山如豆。千古难移,一青未了,入吾双袖。正苍茫万丈,秦时落照,下昭陵后。

    此作一空前人依傍,形式古,内容新,格调高,气象大。全词写高空飞行中所见,真正的前无古人。“一线横陈”“双襟无钮”“地衣微皱”“百川如网”“乱山如豆”等语,气韵生动,形象可感,直可与张宗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媲美。作者成此佳篇,固赖其高才,亦赖其飞行生活实践。是可谓得“天”独厚,常人难与相争者。

    我也有过一首类似的作品:

    中秋后一日自黔返粤夜空机上作

    熊东遨

    直出浮云上,依稀近桂庭。

    待将秋水意,说与素娥听。

    织锦张天幕,牵牛入画屏。

    深宵穿广宇,我亦小行星。

    新河是驾驶战斗机,我是搭乘民航机。虽不够“乱星里,悠然走”的气派,但凭着这颗“深宵穿广宇”的“小行星”,也足可令谪仙人在唐朝那边望洋兴叹一回。

    2.真实是诗词创作的生命

    真实是诗词创作的生命。从生活中觅诗,有这样两条基本原则:场景可以虚拟,事实不能虚构;情绪可以夸张,情感不能假设。“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之类的编造,只会徒遗笑柄;同样,“纵做鬼,也幸福”式的卖弄风情,也会令人生厌。

    案例一:

    秋兴(原作)

    清凉十月中,虚与早春同。

    柳老生寒意,雁鸣恋故蓬。

    抬头见新月,抚瑟对疏桐。

    君唱东流水,吾歌夕照红。

    此诗有毛病,也有些味道。“十月中”按说已经不是秋了,作者用的或是新历;作旧体用新历,如同着汉服穿皮鞋,不伦不类。改作“凉生九月中,不与早春同”,道破题目,方为正招。第三句“寒”字与首句“凉”字意近,词费;第四句犯“孤平”,俱应调整。第五句“新月”与“月中”自相矛盾,取景失真了。“新月”者,初月之谓也,作“霜月”始宜。结尾意不足,稍作补充,可以收束。改过以后再来读,秋中之“兴”就会不一样:

    秋兴(改作)

    凉生九月中,不与早春同。

    柳失娇柔态,鸿鸣凛冽风。

    抬头见霜月,抚掌对疏桐。

    谁遣枫林醉?西山一抹红。

    案例二:

    白头翁自嘲图(原作)

    一根两根三四根,无赖儿孙数发真。

    原上春风吹不尽,西山盗寇莫相侵。

    想法虽佳,但表达不到位,缺少自嘲诗应有的谐趣;场景也有失真之嫌。“儿孙”宜作“孙儿”,前者是两辈人,后者专指孙辈。小孙子数白发,才见“天真”,儿子在一边看看就好了,不必亲自动手;事实上也不可能出现两代人同时上前为老翁数白发的情况。末句借老杜,不伦不类。这首诗,话题可以不变,内容则须医治。原作留下十二个字,其余另行补充,重新组合后,作者的本意未改,味道却不可同日而语了。

    白头翁自嘲图(改作)

    白发非关三两根,孙儿细数太天真。

    今朝拔去明朝长,不用春风吹到门。

    案例三:

    山村(原作)

    烟花三月植桑麻,近岸山村四五家。

    田舍夕阳烟袅起,柴门犬吠守篱笆。

    篇中现成词语太多,难见特色,如“烟花三月”“柴门犬吠”之类。次句“近岸”无据,即便不究,亦与上句气不接,是为凑字。“犬吠”须有因,倘无“风雪夜归人”,安有“柴门闻犬吠”?“夕阳烟袅”,犬儿是不会理睬的。作如下改,不唯回归了真实,而且横生了趣味:

    山村(改作)

    春风输绿到桑麻,掩映山村四五家。

    未识何方佳客至,数声犬吠出篱笆。

    二、人人都有作诗的资格

    写诗不是谁的专利。诗人不分地位,不分年龄性别。无论贵族草民、青丝白首,一旦被称作“诗人”,就只有创作水平的高低,没有身份地位的贵贱和年龄性别的差异。然而写诗容易,写好诗却很难,须做足工夫才有可能出精品。

    1.诗从传统中来,多读、读懂而后始有

    诗从传统中来,才是正途。怎么来?很简单,就是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要多读、读懂。读得懂前人的诗,才能提高自己的诗。试举两例请大家看看。

    宫词二首(其一)

    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这首诗字面很通俗,似乎一眼就能看明白。我要问的是:诗中的“深宫二十年”,能否改作“三十年”或者“四十年”呢?如果不能,理由何在?

    数字也有个性,不能任意变着用;譬如“深宫二十年”。题曰“宫词”,顾名思义,是写宫女的诗。古代秀女入宫,年龄大致在十六至十八岁之间。深宫二十年,三十七八岁,对于女性来说,这是一个尴尬的年龄段。青春期已过,更年期未来,生理机能犹盛,然而人老珠黄,且不说皇帝不可能再留意,即便放出宫去,也难以找到幸福的机会了,何况这种囚禁生活,还远远看不到尽头。只有在如此绝望的情况下,才会有“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的情绪失控。《何满子》曲调悲绝,老宫人闻其声而泪落,触到了痛处!这种情绪,入宫十年的时候不会如此强烈;因为二十多岁的女性,毕竟还有优势在,仍具竞争力。“深宫三十年”也不成,接近半百的人,天癸已尽或将尽。要一位临近或过了更年期的女性,再撕肝裂肺般地“双泪落君前”,不说“一声《何满子》”,便是十声百声也难以起作用了。深宫四十年、五十年会怎么样?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改变了二十年,就失去了真实。

    三衢道中

    宋·曾幾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此诗前三句用不着做更多解释,无非是在说天气如何如何好,游兴如何如何高,风光如何如何美。关键是对“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个结尾,要怎么理解才到位。

    仅仅把它看成一幅“鸟鸣山更幽”的画图,显然是不够的;我敢肯定,它的重点,在于向人们透露大自然的一派生机。至于怎么透露的,这就需要动动脑子。

    过去有人在欣赏这句诗时,不是觉得归途中黄鹂添声不可索解,便是牵强附会,说什么“黄鹂也解人意,故多鸣以迓归客”。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对此也是含糊其词,只说:“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

    诗人设置的那个“添”字,已经为解答这一疑难提供了线索。只要联系全诗的时令、气候、绿荫以及往返的时间差等条件认真想一想,就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是又一窝小黄鹂出世了!新“添得”的这“四五声”吱呀吱呀,不正是小鸟争食的声音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就是从这些刚出壳的小鸟嘴里透露出来的。

    2.学会“洗牌”“站队”

    作诗,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说复杂,是因为它有太多的讲究,什么“比兴”“神思”“妙悟”“性灵”“神韵”“境界”……万类千门,玄之又玄,妙之又妙,全面掌握它们须下很大的功夫。说简单,是因为中国诗都由汉字组成,屈陶李杜苏辛用过的,我们可以照用不误。关键是必须学会“洗牌”“站队”。这里所说的“洗牌”,不是玩扑克搓麻将,“站队”,不是充仪仗做晨操,而是指诗词创作过程中对汉字的挑选以及对排列组合等综合手段的运用。常用汉字只有几千个,古往今来的所有好诗,都是从这些汉字中“洗”出来、“站”成的。“洗”是募丁,“站”是结阵,相对于前者,后者尤为关键。因为字挑出来了,如果队站得不好,照样难以成诗或难以成好诗。同样的十个字站成一排,“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不是诗;颠倒一下字序,变成“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就是好诗。“我亦添薪火,班门学众贤”不是诗,搬一下家,变成“我亦班门弄,添薪助众贤”就有几分诗的面目了。只要能将所选汉字排列组合好,使每个字都处于最佳位置,诗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下面来做一些实验。

    实验一:减肥输血

    春望

    二月暖阳斜倚枝,长天远望几相思。

    青匀山麓松摇画,黄驻柳绦风纵诗。

    半岭浮云一岭梦,一江清水半江痴。

    春光迷眼谁人看,兰棹空回雁可知?

    这首七律,是一位网络写手作的。乍看有几分模样,细读则似是而非。这些半通不通的句子,说它是诗,只怕你也不肯。不过,只要我们不把它当作诗看,而是当成一堆文字看,按顺序从中挑出“二月暖、远、思、青匀、画、黄、风、云、梦、江、半、春、谁、回、知”十八个适用的字,重新排列组合一下,另行补个“动作”,一首标准五绝就出来了。这种从原作中先挑出大头,再行小补的重组方法,可以称之为“减肥输血”法。减了肥不一定就成“美女”,但至少会比原先好看:

    二月风回暖,江云动远思。

    青黄匀作画,春半梦谁知?

    实验二:变性瘦身

    临江仙·梦里仙音

    浅饮三更斟露冷,风摇半榻竹凉。疏菊有泪探芸窗。霜凝孤影淡,唯有握笺香。欲上九天长进酒,蟾宫焦尾幽扬。嫦娥飞袖桂花香。关山千里月,怜我照前堂。

    此作同样出自网络写手。你看他“笺香”而后又“桂花香”,一韵两叶,“香”过了头都没有发觉,可见其粗心大意到了何等地步。虽不成词,但仍可依照前例,从中挑选出“饮三更、露冷、风摇半榻、凉、有泪、芸窗、影、香、上、飞、桂花”二十个字来,重新打扮打扮,便可瘦身成一首五绝。只是变词为诗,类于变性,所以题目要换。《秋夜》就很好。

    露饮三更冷,风摇半榻凉。桂花香有泪,飞影上芸窗。

    实验三:手术美容

    临江仙·游武夷山

    晓雨乍飞峦隐色,翠青摇落苍杉,忽闻初霁小桥边。天游之字起,逶迤入云端。眺尽空蒙犹透碧,大王玉女流连,神游九曲竞思还。飞溪盘黛岫,一折一层天。

    这首词和上篇是同一作者。篇中虽仍有不尽人意处,如诗味多于词味,行文略显拖沓等,但整体较前首为佳。尤其是“飞溪盘黛岫,一折一层天”一结,意象飞动,语感大佳。得此一结支撑,前面该精简的精简,该充实的充实,该合并的合并,通过美容手术,可变出一首蛮有味道的五律。

    晓雨添峦色,青摇碧落间。

    路延之字顶,人立小桥边。

    登眺空蒙透,情怀玉女牵。

    飞溪盘黛岫,一折一层天。

    实验四:浴火重生

    春耕

    新雨已停郊外好,雄鸡阵阵太阳升。

    井桃微笑薄烟绕,河柳轻拂黄鸟鸣。

    老汉扶犁知水冷,黄牛有力奋蹄轻。

    铁铧掀我心田梦,当晚敲诗到五更。

    罗列了不少物事,却未找到诗的感觉。只末二句有些意思,冲着这点意思,可从前六句中拈出老汉、黄牛、犁和雨,另行剪接拼装,翻造出一首颇为别致的绝句来。我在《求不是斋诗话》曾经说过:“即事、咏物,宜取其一点而深掘之,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求全则易失之薄,一两石灰,焉能白楼房一栋?与其淡饮百杯,不若浓尝一盏。”浴火之后,八句诗虽然只剩下一半,但通盘活了。

    父老吆牛破垄青,一犁残雨带残星。

    非农我亦知春计,自把诗田仔细耕。

    三、好诗的基本要求及其实现途径

    把诗写好是诗人的共同追求,如何把诗写好是诗人的共同困扰。虽说诗无定法,亦无定评,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和路数,有必要明了并掌握。

    1.写出个性

    应酬诗非不能作,作宜认真也。应酬不是应付,总要有些个性方好。以赠答为例,若一首诗如通用礼品,可以赠张三,亦可以赠李四,则此种诗大可不必劳神去作。必得赠老者以杖,赠少妇以裙,赠童子以饼,方可为之。

    这是拙著《求不是斋诗话》中的又一段,虽然是针对应酬诗说的,但对其他类型的诗也同样适用。诗的个性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个性一般是指诗人作品的风格;客观个性则是指诗人所写对象的特点。这里强调的是后一种,即要求诗人写此是此,写彼是彼,揭示出所写对象最本质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比如写开国元勋朱德、贺龙、彭德怀,如果只是“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指挥若定”式的概写,则读者无法判断你说的是谁;倘若亮出“一条扁担”“两把菜刀”“一纸万言书”,所写为谁就不用问了。山水诗也一样,写出了个性,就能让读者一眼认出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江南;“水似青萝带,山如碧玉簪”,桂林。诗从传统中来,老祖宗的手段,够我们学的。

    现在请大家审读两首诗,看看其中有何个性特征:

    访邓边无人村

    熊东遨

    颓垣无语自生哀,往昔繁华没草莱。

    檐角蛛肥犹织网,树头花瘦不成胎。

    古今去国情俱急,多少还乡梦未谐。

    红字半墙书万岁,疑团留付后人猜。

    即使不看题目,我们至少也能从诗中得到这样一些信息:废弃已久的荒村;荒村的原主人已然去国;若隐若现的主人去国原因;荒村曾经有过繁华、热闹甚至疯狂;诗非古人所写。

    诗中透露出的信息就是个性;其个性最本质的地方是真实记录了历史。

    酉水舟中拾趣

    熊东遨

    一注星河水,分流到鄂西。

    人言青嶂外,时有野猿啼。

    薄霰来风窟,凉波转石梯。

    谁家小儿女,摆手踏花泥。

    起首点题,“星河水”喻其清澈;三、四句传闻,虚写;五、六句眼见,实描;结尾推出土家摆手舞这一特写镜头,将风光锁定。美景宜人,不可移置他处。

    下面说几个修改案例:

    水仙(原作)

    冰雪难羁袅袅身,凌波漫舞下凡尘。

    花同梨蕊晶莹色,神似幽兰淡雅魂。

    不待故园三径绿,先添新舍几枝春。

    莫言倩影匆匆过,一缕清香一片心。

    个性大致有,但不彰。其他小问题难免。次句“下凡尘”,大鼓书似的,太俗,作“绝清尘”便好。中二联,按一般标准不改也行,但真要成诗,标准低了不行,故亦例加润色。如原句的“花”与“蕊”、“神”与“魂”,意思都相犯,不能轻易放过。结尾常套,“心”韵又出(我主张诗宽到词韵,新韵尚在实验中,初学者不宜),改用一个洛神故事,既暗扣“凌波”,又添些寓意,应是不错的选择。“陈王”,陈思王曹植,援前人例略用。请对比一下,改后的“水仙”,形象是不是更鲜明了?

    水仙(改作)

    冰雪难羁袅袅身,凌波漫舞绝清尘。

    韵留梅萼霜前色,影动幽兰月下魂。

    野径未知何日绿,陶盆先得几枝春。

    洛滨谁复陈王似?莫把痴心错许人。

    新安江即景(原作)

    一江烟水明如画,沿岸桃源隐万家。

    原野新晴飞白鹭,村边篱落看黄花。

    写的全是大路风光,毫无个性可言。题目之外,看不到一丝“新安江”的影子。“烟水”“万家”“白鹭”“黄花”等一应物事,皆水乡普遍风光。湘江、珠江、楠溪江,何处不见?单认作“新安江”,一般人没这“眼力”。其他问题也不少,如末句的“篱落看黄花”,尽管作者特意注明了“黄花,指油菜花”,但不管怎么注,读来都是菊花的感觉。此外,首句用“不入韵”式,却选了个同韵部的仄声字收尾,造成“画”“家”“花”三尾平仄通叶。别看毛病多,此诗要救,却也不难。首先是给题目松绑,变“新安江即景”为“江村即景”,其次是为菜花造个“黄金翠玉镶成片”的像,最后是调整某些字词位置并添加少许润滑剂。三招一出,毛病立除。

    新安江即景(改作)

    江水明空夕照斜,桃源境里隐人家。

    黄金翠玉镶成片,白鹭飞来看菜花。

    2.融入感情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情是诗的血液,无情之诗,类于失血躯壳。天地自然,岁时节候,风物人文,交游纪事等,一经入诗,便须偕着情走;有情则诗生,无情则诗死。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思想。先看几个例子:

    磨石桥早春

    马少侨

    平畴十里菜花香,匝地云飞一抹黄。

    小雨万针秧出水,晚风双剪燕归梁。

    日边曾记栽红杏,客里如今又绿杨。

    箬笠芒鞋亲检点,一年农事正春忙。

    此作出自一位已经过世的老前辈之手,妙笔生花,状乡村早春景色如画。“小雨”“晚风”二句,观察入微,意象飞动,有无限生机奔涌。颈联上忆以往,下写目前,略含身世之叹。结语以繁忙农事扣题收束,字里行间,颇见躬耕之乐。时先生方罹“左”祸,籍列右班务农,即所谓“劳动改造”。身处逆境而其心不馁,诚乃宠辱无惊者。此诗动人处,固在美景勾描,更在心声吐露。随遇而安,处变不惊,这种淡定情怀,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高阳台·过都城南庄

    周燕婷

    曲径苔侵,闲池萍倦,凭谁认取名园。记得桃花,曾经一段因缘。如尘往事都消散,甚零愁、又到吟边?更何堪、柳影依依,鸟语关关。流光不带相思去,剩斜阳古巷,细草平川。莫闭重门,天涯恐误归船。蓬山或有重逢日,到而今、应悔当年。对桃蹊、梦也无由,泪也无端。

    “都城南庄”在西安市南郊,如今已经荒废。你可以不知道这个地方,但不可以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说出这首诗,相信大家都会神往。这首《高阳台》,就是作者探访废园时回想起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感而写的,已收入岳麓书社出版的《仙侣同舟集》(熊东遨主编)。我有点评,不妨复述一下:

    一路闲行漫拾,风物渐描渐淡,情怀愈转愈深。意有多层,笔有多转:于苔侵、萍倦中“认取名园”,荒芜久也,是一层;由“桃花”引出崔护故事,因缘深也,又是一层;而“往事都消”之后,“零愁”偏偏“又到吟边”,“柳影依依”“鸟语关关”都成映照,则是层层叠加矣!过片后以“流光不带相思去”一句领起,复引发万千感慨。“莫闭重门,天涯恐误归船”“蓬山或有重逢日”诸语,朦胧中似有希冀在焉。然则“梦也无由”“泪也无端”,古人之事,毕竟今人管他不着。悱恻缠绵,一波三折,令人不胜唏嘘。

    情,并非像“我爱你”那么简单;真情,是从心里流出来的,不是从嘴里吹出来的。下面为大家解析一首时代赞歌:

    临江仙·新居——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原作)

    旖旎风光酣梦醒,悠扬鸽哨欢鸣。远天一片早霞迎。高楼林立处,万户享升平。老伴喃喃言欲哽,终得几净窗明。南巡名画挂前厅。拳拳春草意,煦煦艳阳情。

    只有字数没问题,其余与词距离不小。起首句尾“醒”字有两读,仄读同声部通叶,平读赘一韵,不宜用;又“旖旎风光”与“梦”搭配也不好,太甜腻了,故全句都改。次句保留,第三句稍动,略存本来面目。歇拍二句大而空,浮泛无味,作“千窗分一格,自在享升平”,岂不有情趣得多?所谓“享升平”,与其揣摩他人,不如自家体验。请大家记住:写诗填词,不要老想着代表他人说话,人家并没有太多让你来代表的需求。下片语言更不像词,唯意思略有可取。“老伴”莫出场太早,“言欲哽”尤无必要。“几净窗明”句太现成,且意脉与前面不衔接,“得”字又出律,应删。把上片裁下的“旖旎”和“醒”移用此处,倒是再合适不过,“占得余年春旖旎,风光宜醉宜醒”,多好的岁晚情怀!“老妻知我此时情”,这时候请出夫人恰到好处。

    临江仙·新居——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改作)

    好梦觉来天欲曙,悠扬鸽哨欢鸣。碧空无际早霞迎。千窗分一格,自在享升平。占得余年春旖旎,风光宜醉宜醒。老妻知我此时情。南巡名画卷,亲手挂前厅。

    3.留出空间

    写诗不宜自家把话说尽,而应将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诗有想象空间,才有余味可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圣俞所界定的好诗标准,就有这一条在内。请看他的实践。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前六句情景交融,令人陶醉;结尾一问,余味无穷。这是把想象空间留在收篇之后的例子。

    唐代诗人贾岛的空间是另一种留法: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人写寻访友人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避开了烦琐的细节描述,信手拈来在古松下和童子的一段话,稍加剪辑,便勾勒了一幅有场景、有剧情、有形象的极尽变化的水墨写意图。全诗二十个字,有十四个字被用来写童子的答话。我们正是从童子先是含糊、继而明朗、最后茫然的答话里,听到了诗人一句紧似一句的追问,体会到了他渴望见到隐者的迫切心情。童子的态度,也有一个从礼貌到应付至最后不耐烦的变化过程。双方形象跃然纸上。诗中的“松下”从眼前着笔,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方位;“云深”借童子说出,强调了不知隐者去向的原因。然而,松曰“下”,足见松之高古;云曰“深”,自明山之远大。一实一虚之间,透露出了隐者居地古木葱茏、云雾缭绕的壮丽风光。

    古贤的两例,所留想象空间或在篇中或在篇后,妙味无穷。我做过一次将空间预留在开篇之前的实验,请大家批评:

    日寇陷南京偕友人避难陪都舟中见杜鹃感而有作

    便作团□梦也奢,共谁挥泪说无家?

    河山不解沦亡苦,依旧春前放好花。

    看了这个题目,请不要奇怪,这是我假托抗战时期一位前辈的声口写的,类似于为剧中人物代笔。诗的后两句是“以乐景写哀”的常用手法,虽也有些余味,但不难品出来。真正的想象空间,是在开篇之前的空白里。“便作团□梦也奢”,连做个完整的梦都成了奢望,主人公经历了多少流离颠沛、一夕数惊的日子,落笔之前,已然尽有,何用再费文字?“共谁挥泪说无家”也是如此,按常理,“无家”的痛苦,只有向“有家”者诉说,才有可能得到舒缓;可现在同行的“友人”也已“无家”了,诉无可诉啊!由此不难联想到,当时的中国,在日寇铁蹄蹂躏之下,无家可归者何止千万。留空间于开篇之前,非我首创;稼轩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早我几百年。瓜卖过了,下面来做件“嫁衣”。

    登山二首(原作)

    歇脚心还累,东方逐渐红。

    欲观春日出,趁早上高峰。

    迎晖前一缕,蕾绽醉香风。

    寒冷令人醒,阴晴山万重。

    前首勉强通得,后首不知所云。原诗可供选用的字、词太少,无法重新组装,只能稍借其韵另起炉灶。题目改作《登山观日》,正文另拟。首二句写“日”在宇宙中按照自身规律运行,人间对其光辉普照的仰慕,先做出铺垫;待结尾“朝霞红一缕,先抹最高峰”一出,寓意顿时升华。太阳本身虽然是公平的,但由于人们所处的客观位置不同,得到的映照绝不会一样。这就是所谓的“诗味”。不能为读者提供想象余地的“诗”,是谈不上有什么“味”的。请对比一下:

    登山观日(改作)

    天上行常例,人间仰至公。

    朝霞红一缕,先抹最高峰。

    4.立起形象

    什么是形象思维?什么是形象?概念书本上都有,用不着我赘述。我只讲如何立起形象的问题。有三点在这里强调一下:其一,人有人的形象,物有物的形象;纸上能呼,人之形象成;闭眼可见,物之形象在。其二,形象是多样的,有象同而意异,有意同而象异。其三,相同的物象,表现于不同的诗人笔下,应有不同的意象。以月为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是酒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是传情信使;“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月是见证人。不多往深里说了,先立起几个形象来请诸位过目:

    鹧鸪天·春归翌日作

    熊东遨

    诉尽离怀雨半溪,等闲误了饯春期。纵教梅子能私我,毕竟榴花不似伊。随白羽,数红衣,更无一个与心宜。眼波眉影思量遍,恐在天涯独自啼。

    这是春归次日,我应朋友之约补写的“饯春”词。春本身不具形象,只存在于某一时间段中;你可以感觉到她的来临与归去,但无法和她说话。怎么饯?抽象的说法肯定出不了味;倘能用拟人手法化虚为实,形象一立,味道自然就会出来。有了“纵教梅子能私我,毕竟榴花不似伊”“眼波眉影思量遍,恐在天涯独自啼”这样的描摹刻画,一个婀娜多姿的鲜活身影,不就在你眼前晃动了吗?彼此间的交流,此际也成了可能。

    临江仙·辛卯夏夜烦霜约赋《娇娜》

    熊东遨

    记得空林曾见汝,当时月在瑶阶。一声娇笑影先来。纯情珠乍吐,稚面蕊初开。恩信识当生死际,浑然忘却形骸。素襟只与小青偕。所怀元自洁,尽管让人猜。

    “娇娜”是《聊斋》中人物,异史氏笔下的鬼精灵。要把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从原著里拔出来重塑,难度可想而知。上片借回忆破题,先设定一个“月在瑶阶”的静夜环境,营造出萧森的氛围;继而用“一声娇笑影先来”七字,让人物快速登台亮相;最后用“珠乍吐”“蕊初开”两比,将其形象锁定。娇娜初见孔生时年龄只有十三四岁,“蕊初开”与此恰符。下片侧重于人物的内心刻画,突出的是一个“洁”字。须说明的是,这个“娇娜”,与蒲翁笔下的形象有所不同,在她身上,多少带着些另一位《聊斋》人物“婴宁”的影子。做人要老实,作诗要不老实,完全照搬原文,词不会出味,蒲老先生也不会高兴。

    北雁常云寺雨霁观云联句

    熊东遨 魏新河

    行藏元自主(遨),不必问居停(河)。

    抱月生成梦(河),连峰涨作屏(遨)。

    水溶声共白(遨),山得影添青(河)。

    一霎乘风起(河),长驱入杳溟(遨)。

    联手咏物,较独写尤难。此篇除题目外,未着一“云”字。云的形象,都是用虚笔从侧面烘托出来的,所谓“以神写形”是也。

    凤仙

    李静凤

    春来瓣瓣玉玲珑,偏与邻丫小字同。

    昨日篱前撷新蕊,背人偷染指尖红。

    因花及人,人花两可。“背人偷染指尖红”,顽皮与羞涩同工。“邻丫”呼之欲出,与稼轩笔下“卧剥莲蓬”之无赖小儿,恰成上好一对。是谓妙笔传神,若不经意。

    下文有三例未立起形象:

    案例一:

    原桃花岛解散记之(原作)

    恶浪催谁万木殇,桃花岛上几悲凉。

    应思陶令听风雨,莫向曹公论短长。

    此去清风千里路,赊来明月一分塘。

    寄我相期知鹭侣,半笺诗里话斜阳。

    情趣有余,功夫未到。该造声势处应造声势,该承题省略者应省略。“陶令”“曹公”,与此何涉?自家出面,始见情怀。五、六句上失准、下离题,稍加变易,形象自成。结联失粘,修改不难。“鸳鸯侣”一出,靖哥蓉妹,立时便可呼也。

    原桃花岛解散记之(改作)

    恶浪频催万木殇,可堪孤岛剩悲凉。

    此时自顾听风雨,何处相逢话短长。

    足踏清风千里路,鬓添明月几分霜。

    无诗寄我鸳鸯侣,半幅云笺写夕阳。

    案例二:

    夏日偶作(原作)

    茶香心醉一禅缘,竹影琴声带雨眠。

    窗外蝉鸣斋越静,清风开卷卷中仙。

    休闲诗要在“逸”字上下功夫,写出一片清凉心地,方是正招。原作鼓足了劲没写出味来,问题就是少了“逸”趣。

    夏日偶作(改作)

    禅茶一味得心缘,竹静禽喧夏午天。

    写罢蕉经诸事了,天风吹叶助清眠。

    案例三:

    春(原作)

    惊雷一响蛰居醒,寒冻初消见绿汀。

    桥畔红梅无去意,撩人新柳叶先青。

    “春”的意思有,可惜为拖泥带水的字面所掩。削去些枝蔓,装上“痕”“浪”两个眼,诗就漂亮了。

    春(改作)

    一夕惊雷响,寒消见绿汀。

    梅痕犹未褪,柳浪已先青。

    以上所道,纯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当,请予批评。献上近作一首,以为结语:

    偕诗社同人小憩雁荡大龙湫

    偶同溪石坐清幽,便觉生涯近一流。

    凉玉共看千斛泻,翠云分作几团收。

    欲凭元始佳山水,守住心形小自由。

    何用百年重订约,已留鸿爪在龙湫。

    愿大家都能凭着元始的“佳山水”,守住各自心形的“小自由”,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好诗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