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史话-种养技艺:精耕细作的科学经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漫长的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以经验和手工劳动为基础,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传统耕作畜养技术,曾经有过光辉的成就,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在我国早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先民对农作物栽培技术、土地耕作方法、畜禽繁育与改良等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土壤的耕作、施肥、灌溉方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良种选育和栽培,以及畜禽的饲养和管理,促进了各方面技术的逐步系统化,历代相传并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1.病虫防治保丰收

    农业防治伴随种植业的兴起而产生,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一直被用作防治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农业防治就是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利用耕作栽培管理和抗病良种等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害虫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实践中,对生物防治积累了不少经验,发明创造了许多利用有益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技术:生物防治、天然药物治虫等。

    2.代田区田夺高产

    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以北边区地带,雨量较少,气候干旱,尤其是春旱多风,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古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汉代创造了代田法和区田法两种著名的耕作栽培方法。

    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通过垄沟互换的办法,实现了土地的轮番利用与休闲的原则,体现了耕作制度的改进。代田法在用地养地、合理施肥、抗旱、保墒、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间小气侯等方面可以说是精耕细作农业的典范,增产效果明显。区田法是西汉后期出现的一种耕作法,是在小面积土地上夺高产的一种耕作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深挖作区”,密植,集中而有效地利用水、肥,保证充分供给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活条件,以取得单位面积的高产。

    3.复种轮作增产量

    复种、轮作即是我国耕作制度的典型方式,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主要种植方式。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轮种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我国的复种轮作制,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已初步发展了轮作复种的二年三熟制。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轮作复种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南方的双季稻栽培和麦稻轮作复种一年二熟都有较大发展。自明代至清代,又先后出现了三熟制。复种轮作制是我国耕作制度沿着高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

    4.培肥施肥提地力

    肥料是通过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从而为作物生长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必需的营养元素。肥料可按不同的施用时期、施用目的和方法,分为基肥、种肥和追肥等。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土壤耕作过程中,非常注意采用各种技术对土壤性质进行改良,以期土壤保持长久不衰的肥力和高产出率。

    关于施肥,在我国一些古农书中有很多的记载,形成了我国古代肥料学说的特点。《氾胜之书》指出了耕种的根本原则和环节,在于因时、因土制宜,抓好肥、水及早耕锄和收获。《齐民要术》一书对肥料种类、施肥方法和肥料效果有较为具体的叙述,详细介绍了种植绿肥的方法以及豆科作物同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方法等。《王祯农书》指出了施用肥料与培肥土壤、改良土壤的关系,提出在土地常年利用中施肥是保持土壤肥力的必要措施。《沈氏农书》强调养猪积肥是水稻施肥的主要来源,认为追肥要按水稻争长发育季节施用,而且要看苗施肥。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土壤耕作过程中,通过实践逐渐认识到通过施肥可以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提出了“地力常新壮”这一重要的古代农田施肥理论。

    5.畜禽管理显效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先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畜禽饲养管理技术经验,畜禽饲养业在社会经济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古代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在马、牛、羊、猪、狗、鸡等畜禽的饲养管理技术。

    商周时期,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已经开始占有重要地位,圈养、厩养和放牧牲畜都比较普遍。秦汉时期,畜牧业的发展尤其表现为养马业的兴盛、养牛业的重视、养羊业的发展、养猪业的发达和养鸡业的进步。魏晋南北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陆续迁入黄河中下游及西北广大农业区,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宋元时期,畜牧业继续发展,饲养技术有明显的进步。整个社会对养牛特别重视,宋朝皇宫里曾长期设有养猪的员司。明清时期,家畜繁育和饲养取得一定的成就。

    6.选种育种出新品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我国先民创造和培育出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农作物品种,积累了对农作物品种的知识和选种标准、选种方法及品种保纯等选种育种经验,丰富的作物品种资源在农业增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良种选育是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择作物、林果等优良个体进行再繁殖,然后培育出性能更佳的新品种,也就是在选择优良种子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出新品种。我国选育良种的工作很早就已开始,选种历史与农业发展历史相伴随。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表现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农作物选种和品种在提高产量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培育出了更多的农作物品种。汉代在选种技术上已经普遍采用田间穗选的方法;北魏《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选育的各种作物良种,有粟良种、黍稷良种、粱秫良种、大豆良种、大小麦良种、水稻良种、胡麻良种、瓜菜良种、枣良种、芋良种等。建立“留种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良种繁育技术方面的重要措施,《齐民要术》最早总结了建立“留种田”的良种繁育经验。唐代不仅继承了田间穗选、建立留种田、注意防杂保纯等技术,而且提倡窑藏种子的方法,元代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中“收五谷种”说:“拣择好穗刈之,晒乾打下,簸去浮秕”。明清时期,选育和繁育良种的理论和技术方面又有许多新发展。

    7.引种改良育新种

    我国古代从异地引入优良作物及畜牧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引种改良常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公元前4世纪和1世纪时分别通过古代著名的“蜀道”和“丝绸之路”,引入原产中亚的葡萄、紫苜蓿、石榴、红花等种子。唐宋期间,引进一批西域作物,有波斯枣、偏桃、树菠萝、油橄榄、胡椒、无花果、阿月浑子、菠菜、西瓜、莳萝等。宋元时期,引入棉花,棉花很快代替了麻苎,成了全国最主要的纤维植物。明清时期,引入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