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史话-农田水利:保障农业稳产高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农田水利以农业增产为目的,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发展灌溉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并结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改土培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达到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1.古代农田水利发展概况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需要人工灌溉来保证农业生产。我国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性,一些大型渠系工程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开挖兴建。西周时代,农田沟洫较为系统和完善,并出现了蓄水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认识到农田水利的重要意义,曾修建过多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秦汉时期,灌溉排水及其他农田水利建设已由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扩展到浙江、云南、甘肃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等地。隋、唐、宋时期,太湖下游兴修圩田、水网,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放淤,水利法规渐趋完备,农田水利进入巩固发展的时期。元、明、清时期,长江、珠江流域,特别是两湖、两广地区,农田水利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2.芍陂——蓄水陂塘工程的代表

    芍陂,我国古代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蓄水工程,因引淠水经白芍亭东积水形成而得名,它的建造为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陂塘一般是在原来自然湖泽的基础上经过人工围筑而成的蓄水工程,其作用主要是蓄水灌溉,兼有防洪除涝以及养殖等方面之利。陂塘水田模型主要出现在两汉时期的墓葬中,其中出土于陕西汉中和广东佛山的模型很有代表性。陂塘的兴建,带动了以陂塘为基础的副业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3.漳水十二渠——大型渠系引水灌溉工程

    漳水十二渠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最早的大型渠系引水灌溉工程之一。是我国最早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位于当时魏国的邺县,因工程修建有12条渠而得名。漳水十二渠是我国多首制引水工程的创始,从多处引水,渠首有多个,是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漳水十二渠各设有调节水量的水门,既可以改善漳水宣泄不畅的状况,又可以引河水灌溉田地,使被灌溉这一带田地成为膏腴,漳水十二渠建造方法是“磴流十二,同源异口”,它的修建使生灵免受水害,百姓乐业安居。

    4.都江堰——无坝引水技术的集中体现

    战国末年,都江堰是秦统一战争的需要而开始建设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经历了从战国到汉晋时逐步完善,唐宋基本稳定。自汉代开始,都江堰灌区就作为全国重要的粮仓,赈济全国的灾荒。时至今日,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工程结构科学又巧妙,三大工程的位置、结构、尺寸、高低、长短、宽窄、方向、角度等合理布置。

    鱼嘴又叫分水鱼嘴,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它用以分水,属金刚堤之首部,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分内外二江。西边的外江宽而浅,是岷江正流,顺江而下,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内江窄而深,是人工引水渠道,被迫流入宝瓶口,主要用于灌溉“宝瓶口”是控制成都平原自流灌溉的门户,是都江堰灌区的总取水口,也是都江堰枢纽中起控制引水量作用的工程。它与鱼嘴、飞沙堰巧妙配合,能自动使进入灌区的水量稳定,以达到枯水期或枯水年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丰水期或丰水年不致使灌区水量过多、泛滥成灾的目的。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为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起到关键作用。都江堰建堰2200多年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建成后,历经各朝代,充分发挥了它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等综合效益。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的中国先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精神标杆和建造范本,也成为当今世人学习景仰的重要文化遗存。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郑国渠——古代拦河壅水技术的典型

    郑国渠位于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最早在关中建设最长的人工灌溉渠道,与都江堰、灵渠同被誉为战国时期的三大水利工程。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农田,使关中变为天下粮仓。给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而且揭开了我国农田水利史新的一页。

    郑国渠工程浩大,设计合理,技术之先进,效益显著。工程具有几个代表性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特点:一是渠道布设合理,规模宏大;二是“横绝”河川,扩大水源;三是泥水灌溉,淤田压碱;四是开引泾先河,历代争相沿袭。郑国渠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开凿若干最必要的渠道使原有众多河水改变流向,或者使之变成为自己的渠道。“横绝”工程扩大了郑国渠的水源,增加了灌溉面积。另外,诸小河下游也开辟为耕地,增加了耕地面积。

    郑国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引水灌溉工程,而主要在于引浑淤地,改良低洼盐碱,扩大耕地面积,使关中东部低洼平原得到基本开发。

    6.灵渠——开创世界人工运河史的先河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灵渠引湘江入漓江,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是世界上尚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灵渠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利航运史上的一颗明珠,有相应的工程设施来保证它的正常运行。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今天所见的灵渠面貌是历代人民创建、改进和完善的结果。灵渠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技术在世界的领先水平,它的发展和演进与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步伐相一致,是每一时期技术水平的写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