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风范: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不挑饮食不重外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到湘乡县的东台山学堂读书。

    初入学,作为湘潭县偏僻农村来的孩子而并非湘乡县富家子弟的毛泽东衣着朴素,只穿了套自以为像样的短衫长裤;而东台山学堂里的学生大多是地主子弟和有钱人家的孩子,一个个穿着讲究,他们对初来乍到的毛泽东很是“看不起”,经常嘲讽和奚落他——尤其见到毛泽东脚上穿着一双家做的黑面圆口布鞋,竟嘲讽他说:“满身的牛粪味,还穿鞋哩!回家种地去吧!”

    遭受欺辱,使毛泽东的内心深处蒙添了沉重的阴影,但也促使他更加奋发努力。他曾对同在东台山学堂读书的文家表兄说:“我不在意吃什么、穿什么,只晓得努力读书,取得好成绩争这一口气……”

    1912年秋,毛泽东寄宿到位于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开始了他独立自主而艰苦奋进的自修生活。

    每天早晨他总要到省立图书馆去读书,中午仅休息片刻,吃两块米糕,或花一个铜板买个油饼,算是午饭;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见他总是这样废寝忘食地读书,有时会关切地劝他几句:“总要吃饱肚子么!”

    而他总是说:“饿不着就行……”

    1913年10月至12月,已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的毛泽东在他的“讲堂录”记有这样的内容:“孔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非乐在其中乎?”

    1914年春,湖南四师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合并。从这时起,毛泽东就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了。

    在一师,由于家庭条件所限,毛泽东的学习生活很清苦。一次,他同他的好友蔡和森一起在校园里散步,两个人都因常常吃不饱肚子而感慨“囊中羞涩”,毛泽东说:“实在饿了,我们就读书吟诗,聊以充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蔡和森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增益其所不能!”

    “是么!”毛泽东赞同道,“我们立志救国,改革社会,就要利用学校这个环境,认真钻研学问,培养坚韧之力,才能肩负重任,无往而不胜!”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不择衣食、不重外表、酷爱运动、留着长长的头发、放任个性,一年四季坚持进行冷水浴。每当隆冬时节,冷风呼啸,他常常是只穿了单衣伫立风中,任凭寒意侵袭,内心却在无所畏惧地大声呼喊;春天,他又总是迎着和煦的春风大步跑向旷野,跑向高山,迎风站在那里高声喊叫,以助雄心和胆魄;夏季里大雨倾盆,更是他和他的朋友们栉风沐雨的好机会,他们常常是脱掉上衣,在狂风暴雨中举臂高呼或放任地奔跑,尽力抒发存于他们心底的冲动与激情;抑或烈日当空,毛泽东也常常是只穿了一条短裤直立在阳光的暴晒下,或者在湘江游泳后静静地躺倒在岸边,任凭骄阳似火直晒得皮肤发烫、发疼,他却一动不动;秋风落叶时,雾弥霜漫,毛泽东也要穿了单衣跑步、爬山,每遇晴空又会登高远眺,放眼枫红而慷慨激歌……

    1917年夏日的一个夜晚,沉沉的黑幕中下着大雨,恶劣的空中电闪雷鸣,岳麓山上的丛林郁树在风雨中被打得哗哗作响、摇曳不止,山间的小路更是被雨水冲刷得一片泥泞。正是在这时,毛泽东和蔡和森全身精湿地结伴往山上猛跑,边跑边大声背诵着《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人踏着泥泞奔上山顶,任凭狂风暴雨猛烈地击打着他们的躯体,忽而张开双臂迎向桀骜不驯的天空,忽而向看不见的苍茫大地狂呼:“啊——呜——”

    风雨中,二人又踉踉跄跄地奔跑下山,带着浑身的泥和水,一头闯进山脚下蔡和森的家中,蔡母一见大吃一惊,急忙问:“你们做什么搞成这个样子?”

    毛泽东和蔡和森相视一笑,毛泽东回答蔡母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蔡母嗔怪说:“瞧你们这副样子,哪里像是学生么!”

    毛泽东反问:“难道只有穿长衫的才像是学生吗?”

    蔡母眨眨眼,想想也笑了……

    是年暑假,毛泽东约了他的好友萧子升一起离开长沙到外地“游学”。

    这天,毛泽东穿了一件白色的旧上衣,带着一把旧油布伞和一个布包,布包里放有一套换洗的衣服和毛巾、笔记本、毛笔、墨盒和几本书,和萧子升一起乘船渡过湘江,踏上了去宁乡的旅途。

    路上,二人边走边说边看,时而谈论着时局世事和各自心中的抱负,同时浏览着大自然的风光。这时的天气酷热如烤,他们加快脚步来到一座小山脚下,在一株苍劲、茂密的大松树的阴凉下倚石而卧,一时间竟都累得睡着了。

    一觉醒来,两个人都感到肚子饿了,便向山麓中的一处院落走去,而院落的主人拒绝给“乞丐”任何施舍,他们只得饿着肚子继续寻找人家,终于在几间茅舍前遇上了一对好心的老夫妇。

    老夫妇俩热心地接待了眼前这两个“行乞”的年轻人。话语中,两个人知道了老人姓王,曾在县衙里当过门房。老人对他们说:“依我看你们两个年轻人绝非乞丐,为何衣履不整地到乡下来讨饭吃呢?”

    毛泽东直言相告:“我们想旅行,想看一看农村的情况,但又没有钱,只好讨饭‘游学’了。”

    老人听了很感慨,不禁说道:“当叫花子没什么不好,至少比强盗好得多,比现今的官府好得多!那些当官的,没有几个廉洁的,人心都叫狗吃了。我在县里当差多年,很晓得这帮当官人的底细,他们哪里是为老百姓做事?一天到晚想的就是别人拿了钱去贿赂他!”

    毛泽东和萧子升听了,更加了解了官府的腐败和世态的炎凉,也更加增添了他们对时局的愤慨和执意要改造社会的决心……

    1925年2月6日,身为中共党员的毛泽东偕二弟毛泽民、妻子杨开慧及年幼的两个儿子岸英、岸青返回韶山故居养病。

    在韶山,毛泽东一面养病,一面利用回乡的有利时机深入调查和进一步研究农民问题,又先后去了宁化安化益阳等地了解农运情况;整整一个春季,毛泽东两兄弟先是在韶山,继而又扩大到周围的许多乡、镇,对农民们进行了革命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

    在上屋场,杨开慧则利用毛家的堂屋先试着办起了农民夜校,每晚教乡亲们认字,给大家上课、讲解革命道理……

    工作是紧张的,生活是清贫的。日常生活中,毛泽东一家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上午大多是用芋头掺了野菜煮的稀米饭,下午则多是吃一些锅巴和不掺野菜的红米饭,抑或吃一些杂粮或者是一些甘薯。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总会歉意地说:“家里实在没多少粮食,我也没办法……”

    毛泽东又总是安慰她说:“四嫂不要这样想,更不要这样讲,我觉得这就很好了,起码能吃饱肚子!”

    有时毛泽民也会安慰妻子说:“我们家还算是不错的,比起那些穷困人家,我们家算是过得去的!”

    毛泽东又会说:“想要过好日子,所以我们才动员民众起来闹革命么!”

    1927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罗霄山脉挺进。

    巍巍井冈山,山势险峻,树茂林深,气势磅礴。登高远眺,隐约可见山间翠竹蓬勃,松涛赫赫;临近山崖,又见樟桂飘香,杜鹃花红……

    10月6日,在茫茫晨雾中,毛泽东安排了驻扎在山脚下的起义部队,只带了随身的警卫员何有富和水生,三个人一步步踏进了井冈山中段的大仓村,会见在这里安营扎寨的农民武装首领袁文才。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交涉,袁文才感于毛泽东以诚相待,最终答应了革命军进驻井冈山——在井冈山,毛泽东相遇了中共永新县委的妇女部长贺子珍。

    在大仓村的林家吊楼上,贺子珍上下打量着毛泽东,看了前边看后边,看了左边又看右边,围着毛泽东转了一圈,然后很恬静地笑了;毛泽东被眼前这位十七八岁的姑娘看得有些诧异,更被她的笑声搞得有些疑惑,不由得自己也开始审视起自己来,以为自己的肩头、背后或是头上挂有什么不妥之物……

    “别看了!”贺子珍打断了毛泽东自我审视的举动,带着“怀疑”的目光笑盈盈地问,“你真的是毛委员?”

    “当然了!”毛泽东肯定地说,“鄙人就是毛泽东。”

    “大名鼎鼎的毛委员就穿这么一身普普通通的衣服?”贺子珍继续问。

    “哦……”毛泽东笑了,“工农革命么,难道还要穿龙衣蟒袍不成?”

    “嗯……”贺子珍转了话题说,“我是看你脑子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主意,写出了那么多的好文章!”

    毛泽东没想到在这山坳坳里竟能遇上自己文章的知音,又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少女,不禁笑道:“如此说来,你看过拙作了?”

    “不止一篇哩!”贺子珍煞有介事地说,“我背给你听听:‘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还有“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其结果……”

    毛泽东同她一起背诵道:“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

    贺子珍再次笑了,毛泽东也笑了……

    10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进驻到了井冈山中段的茅坪。

    不久,经过袁文才的“引见”和介绍,率领部分农民武装驻扎在茨坪镇的王佐也到茅坪来拜会了毛泽东。

    那天,在茅坪村八角楼的楼厅里,毛泽东正在桌前写信,见袁文才等人进来,急忙起身相迎。

    袁文才向王佐介绍说:“这位就是毛委员。”

    一见毛泽东高高大大的身材,王佐立刻拱手施礼,同时向前一步,深深弯腰一揖:“在下王佐拜见毛委员!”

    毛泽东没料到王佐会来这一手,也随即抱拳拱手还了一礼:“久闻壮士大名,今日终得相会,实属快慰平生啊!”

    众人落座后,王佐像唱戏似的念着台词对毛泽东说:“久闻毛委员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尊颜,好比拨开云雾见了青天,足慰平生!”

    毛泽东笑了说:“是我刚才那几句话,引得王佐同志唱起戏来了!”

    听毛泽东这么一说,在座的人都笑起来。王佐见毛泽东如此平易近人,遂将他原来存有的戒备之心抛到了九霄云外……

    谈话中,毛泽东对王佐坦诚相待,令王佐深受感动,最终端了桌上的茶杯举向毛泽东:“既然毛委员这样说了,我王佐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说罢饮干了杯中茶,又说,“毛委员看得起我王佐,你就放心好了!我们兄弟一定同你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放心,放心!”毛泽东爽朗地笑道,“要打天下,就要靠千百万民众一条心么!”

    这时王佐见毛泽东穿的长衫不大合身,便不客气地对袁文才说:“你怎么也不找几件合身的衣服给毛委员?你舍不得呀?”

    毛泽东说:“这就很好了,有衣就能挡寒么!”

    袁文才低声对王佐说:“毛委员的衣衫不好找,南人北相,帝王之态啊!”

    尽管袁文才说话的声音很低,但还是被毛泽东听到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什么帝王之相,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哩!”并说,“要造反么,就是要把旧世界打它个落花流水!”

    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委会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执委会主席。中执委下设人民委员会,为共和国的行政机关,毛泽东又被选为人民委员会暨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从这时起,称毛泽东为“毛主席”的人就更多、更普遍了。

    然而毛泽东依旧穿着他那件从井冈山就一直穿在身上的有4个口袋的中山装,衣领和衣袖全都破损了,是贺子珍为他缝制了好几块补丁,每年春秋两季他都穿在身上。警卫员陈昌奉看在眼里,觉得“当主席了”,也该有一两件像样的衣服呀!便想去物资供应部给毛泽东领一件,被毛泽东知道后阻止说:“莫去,我这件衣服还能再穿几年哩!”

    就是这件衣服,毛泽东一直穿着它历经了5次反“围剿”,历经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直至到达陕北……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了红军改编的命令,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8月25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了有关八路军各将领的任职命令。

    部队改编了,各将领的任职命令也颁发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一配置的制式服装由西安相继运抵延安。

    中央办公厅的机要秘书叶子龙给毛泽东领回来一套制式服装,让毛泽东穿上试试看合身不合身,不想毛泽东却说:“退回去,我有衣服穿!”

    不知道是毛泽东不喜欢这套新领回来的制式衣服呢,还是他舍不得丢掉他那几件穿习惯了的旧衣服,既然说了,叶子龙只好把他领回来的那套制式服装又退了回去……

    1944年11月7日,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到达延安。毛泽东同他进行了3天的会谈。

    这时延安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毛泽东穿了他平常穿的那件有4个口袋的棉上衣,头上戴了一顶棉军帽,就这样很淳朴地同赫尔利进行会谈;对此,赫尔利称赞毛泽东是一位“很朴实”、“很健谈”、“很值得打交道”的人……

    194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的人进驻地处陕北高原的神泉堡。

    由于处在战争环境,物质条件差,在神泉堡的人们生活异常艰苦,即便是毛泽东也只能吃上用黄豆和黑豆掺在一起煮成的“二米饭”,再放些盐,毛泽东常常是拌着辣椒吃。

    转战途中,“二米饭”也吃不成了,只能吃用清水煮熟的黑豆;天天吃黑豆,吃得人们时不时地放屁,为此毛泽东风趣地对战士们说:“若把这些‘毒瓦斯’集中起来送给蒋介石,我料想他也吃不消!”

    还有的战士真就说:“要送我去送,看看蒋介石吃咱们送给他的‘毒瓦斯’是个什么样子!”

    条件虽然艰苦,但战士们的情绪很高涨,期待着全国解放的那一天……

    转眼进入到了1948年,全国的形势更加趋于向革命胜利的方向发展。

    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高原的杨家沟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工商业政策》的党内指示。

    这天早晨,毛泽东仅喝了一碗小米粥,用喝剩的茶水漱了口,便伏案疾书了。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见他这样操劳,便劝他再喝一碗小米粥:“主席,你多少也得再吃一些,像你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长了对胃可不好……”

    毛泽东不耐烦了:“别再啰唆了,你没见我正在写东西么!”

    工作人员知道,毛泽东在生活上从来不挑饮食,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行;如是赶上他正在埋头工作,你就是有他再喜欢吃的东西给他端来他也顾不上吃,反而还会批评你“影响”他的工作……

    1949年1月3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受斯大林的派遣乘飞机抵达中国华北的石家庄。

    当天,中共中央的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人在西柏坡会见了米高扬。

    是时正值冬季,华北的天气很冷,米高扬等苏联客人每个人都穿着翻领的皮大衣,显得很气派,而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每个人的身上却只都穿着极普通的棉衣;为此,负责翻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师哲悄悄问毛泽东:“我们是不是需要去领几件像样的衣服来?”

    毛泽东摆摆手说:“我们不做那些表面文章。”

    1949年2月末,林彪派人用汽车给西柏坡运来许多在东北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其中包括数十匹深黄色的呢绒布料和数十条貂皮套筒。中央办公厅准备给中央的五大书记每人制作一套带貂皮领的军呢大衣和制式军装,被毛泽东知道后指示说:“全国还没解放呢!要把这些战利品统统送到前线去,这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关怀,同时也是一种鼓励。”

    3月5日,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的中央小礼堂内召开。

    当天,毛泽东穿了一件深蓝色棉上衣在前台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的工作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特别警告全党,全国革命胜利以后,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无产阶级所面临的主要危险,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很繁忙。但他从不注意调剂自己的饮食生活,每天吃饭时,厨师做什么他吃什么,没有讲过一次改善伙食的话。

    他不爱吃精米,爱吃糙米,他不喜欢吃细面,而喜欢吃粗粮,还特别爱吃小米和绿豆、红薯、芋头。每次吃饭,毛泽东的饭桌上一般是两小碟荤菜、两小碟素菜,量都很小,也有两三个菜的时候;通常是在吃饭时,桌上摆了腐乳、炒辣椒或辣椒酱,苦瓜条或萝卜条什么的。

    毛泽东吃饭还有个习惯:凡是桌上摆的菜,哪碟菜离他近他吃哪碟,有时四个菜当中只吃了就近的两碟,隔碟摆放的另两碟菜却一筷子未动。工作人员知道,毛泽东就是在吃饭时也要考虑问题,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吃饭上……

    1953年9月中旬,北京的天气依然很热。

    一天中午,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迎来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

    由于房间里没有安装空调设备,胡志明进屋时穿在身上的白衬衣早被汗水湿透了。毛泽东一边同胡志明握手,一边替他解上衣的纽扣:“脱了么,快脱了么!”

    胡志明边解衣扣边说:“自己来,我自己来。”

    胡志明的汉语讲得很好,用不着翻译。胡志明将他脱下来的衬衣搭放在沙发的扶手上,赤裸着两条胳膊,只穿件汗衫坐了下来。

    这时候,工作人员拿过来两条蘸了冷水的毛巾,毛泽东示意先递一条给胡志明:“来,擦擦汗……”

    胡志明接过冷毛巾开始擦汗,毛泽东从身边抓了一把芭蕉扇,亲自为胡志明扇凉,边扇边说:“干脆把汗衫也脱了算了!”

    胡志明捋一捋自己颌下的胡须仰面大笑:“哪能?哪能?”

    “别客气,这就是在家里么!”毛泽东扇着扇子继续劝说,“湿背心穿在身上难受,脱下来么!”

    “好吧!”胡志明开始脱汗衫,“在家就像个在家的样子。”胡志明脱掉汗衫,赤裸着上身,与毛泽东攀谈起来……

    工作人员在一旁看了心想:这可是两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啊!亲热得就像两个亲兄弟,无拘无束……

    毛泽东的日常饮食很简单、也很随便,从不讲究营养搭配,只要是他爱吃,无论什么都行。他还对田间常见的一种野菜马齿菜情有独钟,常常让工作人员外出给他挖了马齿菜来吃。

    毛泽东在家时的衣着也很随便,上床睡觉从来不穿内衣内裤,说是为了“舒服”,其实是为了节俭。他使用的两床被褥都是用普通的白布做的,那还是从延安带进北京城来的“老古董”,一直舍不得换。他用的枕头,直到60年代,还是他在陕北杨家沟时请老乡家的一位大嫂给缝制的,里面装了荞麦皮,每次外出也要让人给他带在行李中,连同一条打了好几处补丁的旧毛巾被、一双皮革制的旧拖鞋、一条红军时期使用的薄毛毯,都是他外出时叮嘱人们要带的“必需”之物……

    1961年,国家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毛泽东为他自己所规定的极其简单的饮食标准四菜一汤中很难见到一点儿肉末了,这使得厨师们深感为难:“没肉怎么炒菜呢?”厨师们绞尽脑汁,希望从小菜中找“出路”。他们知道毛泽东喜欢吃粗粮和辣椒,于是,冬寒菜、空心菜、雪里、芋头、薯条等毛泽东平时乐于接受的这些小菜便在厨师们的精心烹制下制作出来了,并且是各种花样常常翻新、勤于变幻,马齿菜自然也由单纯的清炒翻样出了拌蒜泥、卤辣酱、蒸菜饼等花样,毛泽东见了极为高兴,胃口大开……

    1961年9月28日以前,毛泽东一直住在中南海的丰泽园,穿过丰泽园的一处角门可以直接通往勤政殿,而勤政殿是中央政治局经常用来召开工作会议的地方;有时,会议就要开始了,毛泽东会步履匆匆地走了来,只穿着在家时穿的平常衣服,既不理发,也不刮脸,将手中的文件往桌上一放,坐下即说:“开会吧!”

    对于毛泽东的这样一种举动和作为,参加会议的人们都已经习惯了——毛泽东总是说:“这是在党内,不要搞得那么拘束,也不要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还常说,“有事议事,无事散会……”

    9月28日,毛泽东从外地视察返回北京,没想到一进中南海,却在丰泽园菊香书屋的房间里大发雷霆——原来,工作人员趁毛泽东这次离开北京之际,擅自给他修缮了房间,并重新布置了房间里物品的摆放位置,使得毛泽东勃然大怒,极其严厉地批评说:“现在正是国家困难时期,谁叫你们这么干的?老百姓还在挨饿,你们却在这里给我修房子,这还像是共产党人干的事情吗?”

    人们被他批评得心惊肉跳,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盛怒之下,毛泽东命令将他所有的东西统统搬出丰泽园的菊香书屋,他不再住这里了,而是搬去了游泳池,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菊香书屋来。

    距离勤政殿远了,再开政治局会议,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们赶往游泳池的会客室开会,再不干脆就在毛泽东的书房中开会;这样一来,毛泽东更“随意”了,有的时候前来开会的人们差不多都到齐了,毛泽东穿着睡衣从卧室里走出来,往沙发上一坐即摆手说:“开会吧!”

    1962年6月10日晨,毛泽东的饮食安排如下:

    番茄、雪菜、炒马齿菜、烩芦瓜、烧饼、米饭

    7月7日晨,毛泽东的饮食安排如下:

    雪菜笋丝、炒海带、炒马齿菜、生煸豆角、汤面

    1965年5月3日上午10时30分,习惯穿着一身米黄色咔叽布中山装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步入位于长沙市区的湖南省委招待所来见毛泽东。

    胡志明是毛泽东的老朋友了,中国人民对这位同中国友好的越南人民的领袖也并不陌生。宾主双方在陈设简单的会客室里坐下以后,即开始了直率的谈话。

    谈话中,毛泽东向胡志明“透露”说:“我提前向你‘透露’一个‘军事秘密’,我们的军队就要取消军衔制了,恢复红军时期的‘一颗红星两面红旗’。”并说,“我讨厌军衔制、等级观念明显,影响上下级关系,不符合我们提倡的官兵平等和官兵一致。”

    胡志明微笑着表示理解,同时留意到靠房间的一角有一根竹拐棍,竹拐棍的上端已经被磨得很光滑了——谈话临结束时,胡志明提出用自己手上拿的一根很漂亮的拐棍换了那根竹拐棍,并找借口说:“留个纪念吧!”

    不想毛泽东却坚持不换,并风趣地说:“不换!你的太漂亮了,我还是用我的讨饭棍好!”

    1967年5月13日,在中央办公厅《对农场种植计划的要求》中,一组将“马齿菜”列于“重点保障供应的蔬菜”一栏的首位,要求平均日产1市斤,“常年供应,肥嫩而无籽”。这样,毛泽东就能够天天吃上肥嫩而无籽的马齿菜了。

    毛泽东还常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马齿菜虽说是野菜,但它既可以当菜吃,还可以入药,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好处哩!”

    1972年2月21日上午,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抵达北京。

    中午过后,毛泽东突然决定他要会见尼克松,这让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颇感为难。因为毛泽东已经患病一个多月了,平时根本不出屋,在房间里衣貌不整,既不理发也不修面,这样一副样子怎么会见美国总统呢?

    张玉凤对他说:“主席,你总得换件像样的衣服吧?”

    毛泽东摆了摆手:“不用换,理理发就可以了。”

    张玉凤又说:“尼克松干吗非得这会儿来,也不挑个时候……”

    毛泽东笑了说:“美国人陷在越南拔不出脚来,他们急于想要解决越南问题,不来找我们去找谁呀?”

    就这样,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房中会见了尼克松,又一次实现了他震惊世界的伟人之举。

    毛泽东晚年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已经不可能再进食辛辣的食物了。有时,他想吃马齿菜,厨师便遵照他的意愿做了马齿菜,但他却无力下咽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