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英雄出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起源北方,移居巴黎,定居科隆贝。

    出身贵族,书香门第。

    笃信耶稣,热心爱国。

    夏尔·戴高乐的姓名全称为夏尔·安德烈·约瑟夫·玛丽·戴高乐。夏尔是名,戴高乐是姓。天下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个人无不带有家世烙印。夏尔·戴高乐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要真正了解夏尔·戴高乐,就必须首先从他的家世谈起。

    戴高乐的家族起源于法国北方。他的祖先曾在佛兰德的首府里尔及香巴尼(香槟)和布尔戈尼(勃艮第)居住过。法国北方被认为是民族主义和天主教结合的中心。那里教堂所宣扬的精神不同于保留了很多封建主义东西的西部地区。在那里,天主教徒更倾向于新思潮。这也是一些工业地区所固有的特点。那里邻近欧洲的贸易、交通要道和工业区,是法国工业的动力中心,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和敌人人侵的必经之路。在那里,如果没有强烈的进取心,缺乏适应市场新情况和要求的能力,又不从事不懈的艰苦劳动,那是不可能经得起竞争的。

    一般说来,法国北方人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也不同于地中海沿岸的南方、朗格多克或普罗旺斯,都比较严肃。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这个地方出生的人,其全部特性可概括为两个词,就是忍耐和诚挚。这个地区的人民,心胸如同这个地区的辽阔平原一样辽阔,表情如同这个地区的阴沉天气一样阴沉。”但是,我们不想在此再多谈北方的情况。因为,戴高乐自童年即跟父母离开里尔,来到巴黎,他一家四代都是巴黎人。戴高乐自称“巴黎人的小里尔人”。

    不过,1934年6月,身为中校军官的戴高乐,在科隆贝双教堂镇买下一个住所,叫拉布瓦塞里。当初,他把这个住所修缮一新,但只是为了供家人到此团聚。后来,科隆贝双教堂镇就成了他的故乡,拉布瓦塞里就成了他的家和最终的归宿。

    科隆贝双教堂镇属香槟省,位于巴黎东南约250公里处,靠近香槟、勃艮第和洛林三个地区的交界处,有巴黎通往瑞士巴塞尔的干线公路由此经过,当时只是有300多居民的小村庄。据说,这个村庄原是14世纪圣巴基斯脱布修道院的所在地。15世纪时,因与这所修道院并列又修建了第二个教堂,所以该村开始称科隆贝双教堂村。另一种说法是,该村得名双教堂村是因为村中教堂有双尖顶和十字并立。看来,关于科隆贝双教堂村的得名原因,还是第一种说法比较合乎逻辑、可信。可能因为后来那所修道院被巴黎革命党人付之一炬,只剩下一座古老而狭窄的教堂,人们根据想像猜测,才有了第二种说法。拿破仑当年为抗击布吕歇尔和施瓦岑贝格的进攻曾在这里进行过一次顽强的防御战。德国人在1870年和1940年曾两度蹂躏该村。

    科隆贝双教堂村坐落在一块丘陵地上,周围是密密的小树林。按戴高乐所说,“这里,天地空旷,民风朴实,树林、草原、农田和荒地,交替相连,古老的山峦光秃秃、静悄悄,小康的乡村安适而宁静。”[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3卷,第306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按米歇尔·德勃雷所说,这里“天”占的地方比地大,地占的地方比人大。在村后的小山上耸立着一个巨大的洛林十字架,高160英尺,重约1500吨,是用1300立方码花岗岩装成的。那是一个气势非常雄伟的纪念碑。它正面对着德国,仿佛在凝视着前方,警惕着来犯之敌。山下的村庄里一片乡情,设有大小咖啡馆、酒店和礼品店,前来旅游者络绎不绝。

    坐落在这个村庄一片小树林中的戴高乐的住所——拉布瓦塞里,原是19世纪初期的一座旧建筑。早先是一个小啤酒厂。可能是由于这里树木茂密,这所房子得名拉布瓦塞里(LABOISSERIE)。因为在法语里,这个词的词根BOIS是树林的意思。戴高乐于1934年6月当中校时同这所房子的主人签订了一个买房合同,合同规定,先付给房主5000法郎,以后每年付给房主6000法郎,直至房主去世为止。不料,不到两年房主就去世了。因此,戴高乐花费不大就购得了这个住所。这个住所就成了他的家。当时,这里的交通和生活不太方便。因为这里离火车站有十几公里远,坐火车来这里时,下火车后不得不走一段路。另外,当时这里还没有自来水,天旱井水枯竭时,还得到远处去提水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布瓦塞里曾被维希政府查封,1944年德军撤离时又遭严重破坏,近一半房舍被焚毁。戴高乐的儿子菲利普随自由法国第2装甲师遂行战斗任务时,曾路过这里,亲眼目睹劫后家园的断垣残壁。那时,公园里杂草丛生,从城门到戴高乐家约200米的林阴道变得更窄了,显得一片凄凉。战争结束后,为使这座二层小楼更为壮观,戴高乐请人进行修缮时,在这个小楼的西南端扩建了一个三面有弯的六角塔楼。塔楼的顶部耸立着一个不高的圆锥体,很像个城堡。这塔楼就是将军后来回家后的办公室。当将军在里面办公时,举目眺望,可见辽阔的原野、不高的丘岗和远处暗暗的树林。他说,这是“法兰西森林”。奥布河谷和河对面山坡的风光可尽收眼底。在这个幽静的住所的周围,草坪和园林占地达12000平方米。在恰好位于村外、远离大道的那个不大的花园里的高处,极目望去,可见原野尽头有层层森林环抱,见不到一个建筑,也见不到一个人。傍晚可以在这里欣赏落日余辉,眼前空旷;晚上可以静观夜幕,仰望星空。在房屋旁边一块小草地上还开出了一块洛林十字形10米×7米的大花坛,用以纪念1940年6月18日在伦敦开始的光辉历史。将军办公室内部摆设不多,朴实无华,办公桌和办公设备都很简单,除一张写字台外,有一把转椅。塔楼的下面是将军的书房。与书房直接相通的是图书室。图书室里挂有一些绘画,多数是戴高乐祖先的画像。有一幅为将军特别喜爱的是革命军油画。将军的餐厅在楼下一层,里面没有进行特别装修,摆有一张大餐桌和几把木椅。餐厅外面是一个大客厅,里面除几个沙发外,只有从非洲带回的一些纪念品,其中有几个长柄标枪和一柄剑。总之,这里的陈设别具一格,既不低俗,也不奢侈。按戴高乐自己的说法,这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好朋友。在这个家里,他曾隐居12年后东山再起,重新掌权;政坛失意后重归故里,在这个家里度过自己的余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戴高乐家族在17世纪以戎马生涯发迹,快到18世纪的时候,由“佩剑贵族”变为“罩衫贵族”。戴高乐这个姓中戴(de)字在法文中就是贵族的标志。在18世纪,戴高乐家族步入司法界,家庭财产和社会地位达到了顶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后,戴高乐家族同其他贵族一样受到沉重打击,家境日益败落,家人多舞文弄墨或执教鞭。因此,戴高乐后来于1962年有理由为其家世辩解说:“资产者?我从来就不是。资产阶级就是财富,就是占有财产的意识或是攫取财富的欲望。我的家和我一直是贫穷的……我从未感到与这个阶级的利益和愿望联系在一起。”

    在戴高乐家族中,曾相继出现过总督、议员、律师、检查官、公务员和作家、教师等各种人员。

    在戴高乐家族中,有位远祖叫里夏尔·戴高乐,生于1221年,法王菲利普·奥古斯特曾赠送给他在阿尔卑斯省的一块领地。戴高乐还有另一位老祖叫让·戴高乐,曾任奥尔良总督,是一位英勇的骑士,曾率一队弩箭手越过塞纳河,向夏朗德进攻;1413年,奉国王之命守卫遭勃艮第大公围攻的圣但尼的大门;1415年又参加阿赞库尔会战,结果,法国战败。当敌人侵占诺曼底时,让·戴高乐拒绝英国劝其投降的要求,丢掉封地,到勃艮第落户。国王因他效忠,奖给他在丘萨尔的一块领地。戴高乐的曾祖让·马普蒂斯特·菲利普·戴高乐,曾在巴黎市议会当法律参事,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家庭破产,成立国民公会时被捕入狱;热月9日,资产阶级反革命政变中得救,次日获释;拿破仑政体末期,成为大军的邮政局长。他只有一个儿子,叫朱里安·菲利普·戴高乐,就是戴高乐的祖父。

    戴高乐的祖父朱里安·菲利普·戴高乐一生非常不凡。他是一位地理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潜心研究中世纪的证书,辨认和收集巴黎教堂的铭文,于1839年出版《巴黎及其近郊新史》一书。他对正统的波旁王朝非常忠心,是一位忠诚的保皇分子和虔诚的天主教徒。他认为,传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历史应该恢复它的连续性,祖国应该重建。为了从历史角度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他在《巴黎及其近郊新史》中,对原国民公会议员迪洛尔的巴黎史进行了回击。他指出:“迪洛尔扬起世纪的尘埃,只是为了点燃他仇恨之火的干柴,他祭起历史的亡灵,只是为了把它变成魔鬼和怪物。”朱里安·菲利普·戴高乐还认为,法国历史应该使法国人团结在一起,正如宗教使圣徒们团结在一起一样。这种思想对后来的戴高乐不无影响。他一生中,除《巴黎及其近郊新史》外,还出版有《风景画家皮杜尔传》等多部著作。他还编写过一本戴高乐家族详史,但未曾出版。

    1835年秋天,朱里安·菲利普·戴高乐同敦刻尔克一家烟草厂主的女儿里尔市人约瑟芬·安娜·玛丽·马约结婚。约瑟芬·马约就是戴高乐的祖母。从此,一个贵族家族和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形成了一个非同一般的保守的知识分子之家。

    戴高乐的祖母约瑟芬·马约虽然家里并不太富裕,但她的祖先中却不乏出类拔萃之才。在18世纪,她有位祖先曾按沃邦之命构筑起里尔筑垒工程。

    约瑟芬·马约的祖上是苏格兰人。她才华出众,颇有文学造诣,是一位杰出的多产女文学家,其著作远远压倒自己的丈夫。在法国除塞居尔伯爵夫人和乔治·桑之外,她可能是作品最多的女作家。她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的目录卡上竟占8页之多。她也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作品中多含宗教色彩。小说《阿代马尔·贝尔卡斯德尔》是她的成名之作,至今仍有不少读者。她有两部对戴高乐影响至深的传记:一部是描写法国18~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夏多勃里昂的传记,另一部是描写19世纪爱尔兰政治家达尼埃尔·奥康纳尔生平的传记。她的孙子戴高乐终生推崇夏多勃里昂和体现“奥康纳尔”精神,这不能不说与这两部传记的影响有关。约瑟芬·马约在书中对那位爱尔兰爱国者奥康纳尔发动的一场不流血革命和用尊重法纪和秩序的举措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约瑟芬·马约还主办过一个名为《家庭通讯》的杂志。她目光远大,不受宗教精神的禁锢。她曾经手在该杂志上发表后来成为巴黎公社社员、革命社会主义者的朱尔·瓦莱斯的一些文章,并满腔热情地著文颂扬著名的社会主义者普鲁东。

    富有传奇色彩的戴高乐朱里安·菲利普·戴高乐和约瑟芬·马约的性格各异,但很般配。两人结婚后恩爱相处,共生育了3个孩子:老大夏尔·戴高乐,是戴高乐的大伯父,戴高乐与他同名;老二朱尔·戴高乐是戴高乐的二伯父;老三亨利·戴高乐即戴高乐的父亲。他们兄弟3人都不平凡,各有辉煌。

    戴高乐的大伯父夏尔·戴高乐自幼身患痼疾,英年早逝。戴高乐的父母为纪念这位可敬的大伯,给戴高乐取名夏尔。这位可敬的大伯夏尔·戴高乐毕生研究其后裔分布在今法国北部和爱尔兰岛的凯尔特人的历史。他精通威尔士语和布列塔尼语,是“布列塔尼诗人”和“威尔士战士”。他既是诗人,又是幻想家。他曾以笔名巴兹·戴高乐发表一些用布列塔尼文写的诗。在一首著名的战斗诗篇中,他写道:“在每一个遭到夜袭的军营里,每个人都在与敌人激战,他们是不问举起军旗发出第一声集合令的人的军衔高低的。”也许正是这段话鼓舞了戴高乐的勇气,使他敢于不顾自己低下的军衔地位,而毅然只身举起反法西斯的大旗,向法兰西人民发出庄严的战斗号召。夏尔·戴高乐还写过一本书,名为《19世纪的凯尔特人》。在书中,他幻想把布列塔尼人同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联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凯尔特人联邦。

    戴高乐的二伯朱尔·戴高乐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撰写的《法国膜翅昆虫分类名录》一书,收编了5000多种黄蜂和蜜蜂。法国自然博物馆里至今仍陈列有他的肖像。他是戴高乐家族中步入自然科学殿堂的骄子。

    戴高乐的父亲亨利·戴高乐出生于1848年。他身材修长,器宇轩昂,有点驼背,长着一双象牙般的手,时而创作希腊哀歌。他的爱好不同于两个哥哥,走的道路也不同于两个哥哥。一生道路坎坷,不很得志。最初,他人伍当兵,后来改人为陆军培养技术人才的巴黎工艺学院。1870年,当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战役被普鲁士军队俘虏之际,年仅22岁的亨利响应甘必大的号召,志愿加入“国民自卫队”,担任陆军少尉,继续同普军作战。1871年巴黎被围时,他任“国民自卫队”中尉,参加过斯坦斯和布尔歇战斗,在一次突围中负伤。为此,他荣获一枚军功勋章。后来,戴高乐一直把这枚勋章视为传家珍宝。不幸的是,这年,戴高乐的祖父朱里安·菲利普·戴高乐突然去世,家庭生活的重担沉重地落到戴高乐父亲亨利的肩上。

    普法战争结束后,亨利放弃早年的戎马生涯,志愿到塞纳首府当一名公务员,但因抗议法庭对他一位同事的不公正判决而辞去了公职。后来由于生活所迫,亨利改行从教,到沃吉拉尔大街389号的圣玛丽娅耶稣教会学校担任教师,教授文学、哲学和数学课程。

    不久当上学监,又升为校长。他有一些值得骄傲的门生,如马塞尔·普雷沃、德拉妥尔、勒克莱尔及红衣主教热利埃和他的儿子戴高乐。当法国实行政教分离政策时,因要取消宗教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停发神职人员薪金,教会事务改由世俗人士管理,所以,亨利便被迫到比利时避难。

    亨利的文学和科学知识都很渊博,他的道德信念也很强烈,既是个典型的保皇党人,又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政治上,他自称是“悔恨的君主主义者”,是“一个拥护君主政体的人”。他言必称法国,常利用讲坛给渴望求知的少年学子灌输上帝、国王和祖国等观念。

    但他所讲的内容自己也认为“不合时宜”。他强烈谴责奥尔良王朝,说拿破仑是个“篡位者”,路易·拿破仑是“新沙皇”。他对1870年法国被普鲁士打败耿耿于怀,认为只有国王复位,法国才能得救。他恪守传统道德,生活简朴,严于律己。除效忠君主外,这些传统都对戴高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了戴高乐终生不可动摇的信条。

    亨利·戴高乐在38岁那年,即1886年8月2日,同表妹让娜·马约·德拉努瓦在女方的故乡里尔结婚。

    让娜身材娇小,长着一对迷人的黑眼睛,性格坚韧,爱好作画,笃信天主教。她原是罗马尼亚外省的一个外省女子,有两个姐姐都是修女。在她的近亲先辈中有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她在宗教和风尚问题上从不让步,在心目中只有军队、总主教、阿尔萨斯和百合花这些象征祖国和宗教感情的字眼。她敬慕维约,因为维约作为一个法国天主教的新闻记者,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意大利政策,竭力主张扩大罗马教皇的权力。她同亨利的政治观点相近,都忠心维护君主主义,反对共和主义。

    当她的一位挚友德朗扎尔夫人写信给她恭维她的四个儿子时,她却反驳说:“你不知道他们使我多么苦恼,他们都是共和主义者。”总之,让娜和亨利都是保皇派,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忠心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观点无疑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亨利·戴高乐同表妹让娜·马约结婚后生育了4个儿子和1个女儿:格札维埃(1887);玛丽·阿娜丝(1889);夏尔(1890)、雅克(1893);皮埃尔(1897)。有3个儿子出类拔萃。雅克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矿山工程师,皮埃尔成了一个财力雄厚的银行家。玛丽·阿娜丝的丈夫也是一位矿山工程师。他们多是实业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只有夏尔·戴高乐把自己家庭几代人不同的志向融于自己一身,爱好文学,择业军人,又从政大半生,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举世闻名的一位历史巨人。

    戴高乐31岁那年同伊冯娜·旺德鲁结婚后,生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菲利普后来成为一名将军。长女伊丽莎白于1946年1月同空军中队长阿兰·德布瓦西厄结婚。小女安娜于20岁那年病死在科隆贝家里。

    戴高乐将军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崎岖、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叱咤风云的一生。欲知他的全部生涯——辉煌和挫折,请先看将军的少年岁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