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财富成功思想全书-谈吐要利人利己,不无聊闲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跌摔倒了可以很快爬起来,但是话说错了将永远不能收回。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舌头动得快,麻烦来得多。假如不想让敌人知道你的秘密,那么就对朋友也保密。明智的人不探听秘密,诚实的人不暴露秘密。傻瓜的心在嘴里,聪明人的嘴在心里。玩笑不能使敌人变成朋友,却能使朋友变成敌人。知道的不全说,看到的不乱说,就能活得快活。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于少说话富兰克林在《穷理查历书》中写道:“喋喋不休,相当于白费口舌。”“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比一百张能说的嘴巴有用。”这就是告诫我们,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于少说话。

    196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费曼由于在量子电动力学上的成就,获得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在我们的印象中,埋头搞科研的人,都是那种不善言辞的人,但费曼先生却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费曼讨厌某些科学家“用难懂的术语和修辞唬人”,他阐述物理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时,总能找到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易懂。一次科学会议间隙时,速记员问费曼:“您肯定不是教授吧?”“为什么这么问?”“您知道,我是个速记员。这儿说的每句话我都得记下来。但其他人的话,我一句也不懂。可您提问和发言时,我全懂。我想您不可能是位大教授。”

    费曼通俗易懂的口才,也不是时时灵验,也有碰壁的时候。费曼到康奈尔去教书的时候,正是他私人生活比较郁闷的时候。他太太早就去世了,他在罗沙拉摩斯研究原子弹的时候,生活颇为枯燥乏味。在他来到康奈尔大学任教后,就迫不及待地去参加那里的社交晚会。

    但是他和每个女孩子跳舞,都只能跳一次。当下支曲子响起,他约那些曾经与他跳过一曲并颇有好感的女孩子时,她们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费曼百思不得其解。他觉得自己长相应该说可以啊,风度气质也自不必说——要知道他曾被按摩院请去画过裸体画的,还曾在巴西桑巴乐团担任过鼓手,是个很有人缘的男士。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他反复琢磨,觉得问题出在跳舞时他和女孩子的对话上:

    女孩问:“你是大学部的,还是研究生部的学生?”

    费曼答:“我是教授。”

    女孩问:“你教什么?”

    费曼答:“理论物理。”

    女孩问:“你大概还研究过原子弹呢!”

    费曼答:“是呀,战时我都待在罗沙拉摩斯。”

    女孩大叫:“你真是个该死的骗子。”

    说完,就走开了,扔下费曼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呆在那里。

    每每这样回答之后,女孩就不再与他跳第二支舞了。从头到尾他表现得很有礼貌、自然又大方,有问必答的,一切都很美好。然后突然“呼”的一声,什么都不灵了,一个个女孩都离他远远的,直到这个女孩说“你真个是骗子”之前,费曼真的是一头雾水。

    费曼想:一定是这些类似夸口的自我介绍吓跑了女孩们。什么都清楚了,费曼跟每个女孩子说那单纯、愚蠢的实话,却一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下次再跳舞,女孩问他基本情况的时候,他就来如下这些模模糊糊的回答——女孩问:“你是新生吗?”

    费曼答:“不。才不呢。”

    女孩问:“研究生?”

    费曼答:“不。”

    女孩问:“那你是干什么的?”

    费曼答:“不。我不要说。”

    女孩问:“为什么不肯告诉我?”

    费曼答:“我不想说……”

    女孩一直追问下去,不觉中开始了交谈。

    费曼如此傻傻地回答,不但没有让女孩子讨厌,反而引起了女孩子的兴趣,女孩常常会无限追问下去,还满怀同情,以一个学姐口气告诉他,不要因为自己是大一新生就觉得尴尬,没有关系的,并且还会跟他继续交谈下去。

    此后,费曼可以轻易约到心仪的女孩子跳舞了,并且还可以与之交往。

    我们不难想象,如果他再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一个陌生的女孩跳舞,他在回答这样的话——“我是教授”、“教理论物理”、“战时我都待在罗沙拉摩斯”,之后,女孩再要问他:“说不定你还得过诺贝尔奖呢!”他回答:“是啊,诺贝尔物理奖。”那之后会怎么样呢?这个女孩还会等到这支舞曲跳完吗?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费曼那样,在某些场合装得傻傻的呢?在很多时候,我们出席一些较为陌生的场合,和一些陌生人在一起,我们尽量装得糊涂一点,无知一点,这将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让对方天南海北、夸夸其谈,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知道的,成了你知道的;他不知道的,你也不必急于告诉他。他不觉得你自私,倒觉得你深沉,善于倾听,何乐而不为呢?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倾听的妙处”,是我们与陌生人愉快沟通的一个很好的诀窍。

    倾听既是我们取得关于他人第一手信息、正确认识他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向他人表示尊重、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最好方式。

    富兰克林甚至指出:“沟通之道,在于先学少说话。”多听少说,做一位好听众,处处表现出聆听、愿意接纳对方的意见和想法的模样。这时候,你会慢慢发现对方也比较愿意接纳你,并且提供你所需要的答案和资讯,甚至把他的真正想法告诉你,让你事事顺心如意。

    当别人来跟你做当面的沟通,或者你主动与别人进行面对面地晤谈,争取伙伴支持你的计划并争取他们的通力合作时,你是否善于运用“倾听”与“说话”的艺术、功夫,来达成你的目的呢?在谈到这些原则、技巧之前,你不妨反复思考一位西方着名政治家的下面这句金玉良言:“站起来发言需要勇气,而坐下来倾听,需要的也是勇气。”

    记住:改善倾听技术,是沟通成功的出发点。

    想成为善于谈话的人,就要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

    富兰克林说:“学会了如何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良好的谈吐有一半要依赖倾听,不仅是用耳朵,而且包括所有的感官;不仅是用大脑,而且要用你的心灵。倾听往往和谈话同样重要,当谈吐乏味沉闷的时候,你常常会精力分散,漏掉关键的字句,以至误解了对方的意思,甚至主观地判断对方的观点,而全然不管那个观点可能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当别人说话的时候,你是不是双眼呆滞,闷闷不乐,脸上一副冷淡、不耐烦的样子?是不是一心等着说话的人喘口气,好让自己插嘴说上几句?你是不是表现出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因为自己想上去讲,所以就对说话的人做出失望、消沉、反抗、攻击的样子?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轮到你说话时,无论你把自己表现得多么出色,你仍然算不上一个善于谈吐的人。

    在语言课上,有一个课程是让学生们轮流演讲,然后由其他学生作出评价。有一次,所有的演讲者都把视线从坐在前排的一个年轻人身上移开。这使人感到奇怪,当又一个学生走上演讲台时,他留心看了看那位坐在前排的同学,原来这位同学面孔冷漠而孤立,目光死盯着天花板。过后,老师把他叫到一边对他说:“你本是很有魅力的人,只要你多表现一些赞许关注的态度,就能大大提高演讲者的兴致,而你为什么不理睬他们呢?”他很吃惊,并争辩道:“我决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我怕看着他们会使他们分心,而不能集中精力讲话。我一直在思考:这个说法准确吗?那个说法是不是太夸张了?这样的理论能否经得起考验?总之,我确实是在听呢!”老师告诉他,也许他确实如此,但这并不算聚精会神。如果你根本不看讲话的人,那么对于他来说,你就像戴上了耳塞或用手捂住耳朵一样。难道他希望自己讲话时,别人也这样吗?

    有一次,当奥斯卡演出结束后,他站在台后,靠在栏杆上,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人们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在演出的全过程中,他一直在倾听观众的反应,他知道人们并不满意。因为他演出的是根据《安娜与赛门王》改编的音乐剧,他的改编完全忠于原着,但他知道,人们需要的是爱情故事。书中的主角是一位独居的英国女教师,来到东方宫廷,因此对爱情丝毫没有兴趣。然而在那个时代,观众到剧院里来,就是渴望看到一种身临其境般的爱情生活。如果少了这一点,观众们就会感到失望、烦躁。那天傍晚,奥斯卡同该剧的作曲者理查·罗杰斯一起,在剧本中增加了一些他认为应该增加的片段。结果增加了这样一幕:国王把手递给安娜,让她教跳波尔卡的舞步;接着,两人合唱:“我们应该共舞。”这时,他的手臂轻轻揽住了她的腰肢,跳起了波尔卡。这当然不算是真正的爱情场面,但却多少满足了观众对爱情故事的渴望。——善于倾听是使奥斯卡·哈墨斯不断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富兰克林经常引用这样两句西方谚语表达了人们应更多地注重倾听:“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却只给了一张嘴巴,其用意是要我们少说多听。”“用十秒钟的时间讲,用十分钟的时间听。”

    社会学家兰金也早就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就要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

    面对朋友的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和细细密密的心事,有时我们也许不必发表意见。我们的朋友,他需要的可能就是一个听众;他只是想把自己心里的委屈和快乐倒出来。我们安静地倾听,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安慰和鼓励了。用我们关注的眼睛告诉他,我们在倾听。倾听他内心的独白;倾听他狂热的爱恋;倾听他失意时的悲伤。用倾听告诉他:我们是心灵相通的朋友!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关心他人。可以给别人一份信心,给自己一份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他人关系就越融洽。因为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你能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

    然而,在生活中,多数的人,要使别人同意他自己的观点时,将话说得太多了,尤其是推销员,常犯这种划不来的错误。尽量让对方说话吧,他对自己事业和他的问题,了解得比你多。所以,要向他提出问题,尽量多让他告诉你几件事。

    如果你不同意他说的话,你也许会很想打断他。但不要那样,那样做很危险。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说出来的时候,他是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开放的心胸;要做得诚恳,让他充分地说出他的看法。

    让另一个人讲话,不但有助于处理商场上的业务,也有助于处理家庭里发生的事情。

    芭贝拉·维尔逊和他女儿洛瑞的关系快速地恶化下去。洛瑞过去是一个很乖、很快乐的小孩,但是到了十几岁却变得很不合作,有的时候,甚至于喜欢争辩不已。维尔逊太太曾经教训过她,恐吓过她,还处罚过她,但是一切都收不到效果。

    维尔逊太太对朋友说:“一天,我放弃了一切努力。洛瑞不听我的话,家事还没有做完,就离家去看她的女朋友。在她回来的时候,我当然要对她大吼一番,但是我已经没有发脾气的力气了。我只是看着她并且伤心地说:‘洛瑞,为什么会这样?’洛瑞看出我的心情,用平静的语气问我:‘你真的要知道?’我点点头,于是洛瑞就告诉了我,开始还有点吞吞吐吐,后来就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一切情形。我从来没有听她要说的话,我总是告诉她该做这该做那。当她要把她的想法、感觉、看法告诉我的时候,我总是打断她的话,而给她更多的命令。

    “我开始认识到,她希望我不是一个忙碌的母亲,而是一个密友,让她把成长所带给她的苦闷和混乱发泄出来。过去我应该听的时候,却只是讲,我从来都没有听她说话。

    “从那次以后,我让她尽量地说。她把她心里的事都告诉了我,我们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她再度成为一名很合作的人。”

    许多人没有耐心听别人讲话,因为他们是“事业家”,是“大忙人”,生活节奏很快。不能否认,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一个想成功的人要做的事太多,整天往往是疲于奔波,因而时间一久,性情也变得急躁,对“倾听”显得腻烦。甚至别人刚一启齿,还未等到对方把话说到正题上,就会予以否定,一口咬定不行;然后,以十分武断的口气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类人往往是想通过“短、平、快”的方式,以雄辩的口才显示自己的能力,在公开场合打下根基。但这样做的结果,表面看目的好像达到了;事实上,却得不到别人认同,无法建立真正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

    历史上、现实中,许多实践经验表明,在事业上有成就的杰出人物,往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如果有人当真忙得无暇顾及倾听他人的意见,那么至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人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或者说是这个人心胸狭窄,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到头来反而只能落得孤家寡人的处境。事实上,那些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人,总是宾客盈门、朋友广泛。因为人们总是喜欢与尊重别人、平易近人的人交往。假如你想成为一位善于交谈的人,那就应当先成为一位善于专心听别人讲话、鼓励别人多谈他自己成就的人。

    谨言慎行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富兰克林在《穷理查历书》中写道:“舌头动得快,麻烦来得多。”“上帝也喜欢慎言、诚信的人!”《圣经》上说:有三样东西收不回来:开弓的箭,说出的话,失去的机会。在慎言方面,美国第8任总统马丁·范·布伦的做法颇值得一提。

    从年轻时起,马丁·范·布伦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健谈者。然而,他却素以亲切和蔼、温文尔雅、老练机智着称。在政治活动中,他宁让别人谈论具体问题而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保留个人意见,逗引别人说出实情。他在公众场合很注意避免像杰克逊那样直截了当,也截然不同于约翰·昆西·亚当斯道德上的顽固不化。人们为了表示他政治上的含糊其词而创造了“范·布伦式”的一词。有人称他“用布裹着桨划向他的目标。”一个和他关系密切的熟人这样评论他:“即使他最好的朋友也担心他过于谨小慎微,缺乏道德上或政治上的勇气来应付那些需要勇敢和果敢行动的紧急情况。”

    范·布伦还是纽约州的参议员时曾就关税问题作了一次令人迷惑不解的演说。他首先解释,他为什么在就亨利·克莱提议的关税法案投票时没在参议院;然后,又针对该法案的各项条款进行了相当复杂的解释;而后,他阐述了对一般关税的看法;最后,结尾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宣布他将支持任何“适度、明智并因此有益于”促进“国内生产与工业各部门……”的关税。

    虽然听众给予热烈的掌声,但就有那么一个叫伍德的人问范·布伦的朋友诺尔:“诺尔先生,这个讲话在关税问题上站在哪一边儿啊?”诺尔回答道:“我也正思考着这个问题。”

    有一次,已经身为总统的范·布伦在白宫招待会上接见客人,亨利·克莱侧身走近他,低声说:“置身于那么多朋友之中,您一定很愉快!”

    他却谨慎地回答:“嗯,天气真好。”

    还有一次,一个参议员同别人打赌,说他能诱使范·布伦作出肯定的表态。他走到范·布伦面前,说:“马特,据传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你相信吗?”

    范·布伦回答:“参议员先生,我知道这是一致公认的;但是我从未在黎明前起床,我说不准。”

    俗话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因此,富兰克林认为,谨言慎行对包括政客在内的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他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知道的不全说,看到的不乱说,就能活得快活!

    沉默有时是最明智的选择。

    1774年1月8日,富兰克林被通知出席枢密院殖民地事务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听取马萨诸塞议会要求撤销哈钦森和奥利弗职务的请愿书。他当即与马萨诸塞参事会的代理人、英国律师威廉·博兰进行商议,决定暂不聘请律师。然而两天后(听证会的前一天),他才接到通知,称哈钦森的代理人伊斯雷尔·莫迪特要求请律师并得到了许可。富兰克林意识到自己处在了一种很不利的位置上。

    1月11日,富兰克林按时出席了听证会。当他和博兰步入会议厅时,发现当局已指定担任副检察长、臭名昭着的“政府谩骂大师”亚历山大·韦德伯恩为哈钦森等人的辩护律师。韦德伯恩是个善于投机钻营、品质恶劣的势利小人,他在英国政坛上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凭着一副伶牙俐齿和如簧之舌而升至高位,他一向对北美殖民地和富兰克林本人怀有一种天然的敌意,而与惠特利兄弟则打得火热。指定这样一个劣迹昭彰的人物充任哈钦森的律师,当权者们的险恶用心也是昭然若揭了,他们是想借机使富兰克林名誉扫地,彻底否定马萨诸塞的请愿书,严厉压制北美人民的反英运动。可见,在听证会之前马萨诸塞的请愿书就早已被英国当局否定了,而听证会只不过是走一下形式,并给那些仇恨富兰克林的人一个发泄愤恨情绪的机会而已。

    宣读完了马萨诸塞的请愿书之后,委员会要求富兰克林提供证据。富兰克林请求由博兰出面作证,但遭到了委员会的拒绝。此时富兰克林意识到自己成了听证会上唯一受攻击的目标了,于是,他提出了聘请律师的要求。这样,听证会定在三周后进行。

    在第二次听证会上,富兰克林实际上是以被告的身份被推上了审判席,因为威廉·惠特利已正式对他提出了起诉,控告他用卑鄙的手段获取了其兄长的信件,并非法印刷传播,从中牟利。

    1月29日,听证会在枢密院会议厅里如期举行。

    听证会开始了。首先宣读了富兰克林写给达特默斯的一封信、马萨诸塞的请愿书和议会决议,以及哈钦森的那些信件。然后,由富兰克林的律师、前检察长约翰·邓宁做辩护发言。邓宁的讲话十分精彩严谨,恰中问题的要害,却未能引起会议主持人和韦德伯恩的丝毫关注,因为他们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要狠狠打击富兰克林的“嚣张气焰”,彻底败坏他的声誉,而不是听取他的辩护词。

    对于这一点,富兰克林是有所预料的,但他却未曾估计到这场暴风雨到底会有多么猛烈。

    下面轮到本次会议的真正主角韦德伯恩发言了。这哪里是什么会议辩论,分明是一种泼妇式的骂街和歇斯底里患者的大发作。韦德伯恩以最肆无忌惮的语言攻击了殖民地议会和富兰克林,实质上是对整个美利坚民族进行了恶毒的咒骂。他首先指出:今天听证会所讨论的“实际上是一个王室有没有权力雇佣忠实可靠的官员来管理殖民地的重要问题”。他在追述了哈钦森和奥利弗在马萨诸塞的从政经历后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无懈可击的,并不是他们的请求才促使英国派兵到北美,而是殖民地议会的恶劣行径使然;而议会之所以厌恶哈钦森等人,则完全是富兰克林阴谋策划的结果。接下来,这位不知疲倦的“谩骂大师”在大庭广众之下声色俱厉地历数了富兰克林的“滔天罪行”。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韦德伯恩始终板着一副狰狞的面孔,不时用手砰砰地敲击桌面,并用那双死鱼眼睛恶狠狠地盯着富兰克林,就像一只饿狼用贪婪的目光凝视着一只小羊。他告诉在场的听众们:富兰克林的真实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美利坚共和国”,“以至他时常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个独立的外国大臣的口气”,干了许多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勾当,并已经导致了许多不幸事件的发生。讲到这里,他的嗓音突然变得十分高亢尖厉:富兰克林已经使殖民地议会成了他手中的工具。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做了许多卑鄙的事情——对反对派通风报信;在政府内部挑拨离间;在国王的臣民中煽风点火,唆使他们反对国王任命的总督;希望建立一个比罗马帝国还要大的僭主政治国家,而富兰克林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搞垮现任总督,由他取而代之。

    最后,声色俱厉的演说终于在砰砰的敲桌声中结束了。

    虽然韦德伯恩的讲话中充满了谎言、谬误和不堪入耳的咒骂,但令人诧异的是,会议主持人竟然未加以制止,反而给演说者以赞许的目光。

    大多数与会者对韦德伯恩的讲话不断报以近乎疯狂的欢呼和掌声,一些官僚贵族甚至高兴得忘乎所以,手舞足蹈;只有富兰克林的朋友们和个别真正的英国绅士感到痛心疾首,他们被韦德伯恩的恶劣表演深深震惊了,对富兰克林的处境极为同情。但在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境况中,他们只能用沉默和对韦德伯恩的蔑视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立场。

    在这近一个小时的攻讦诟骂之中,富兰克林始终静静地站在壁炉旁边,犹如泥塑木雕般一动不动,似乎连脸上的表情也全部凝结住了。虽然这是他第一次遇到的难堪局面,有些措手不及,但他毕竟是一位年近古稀的睿智长者,多年的公务活动已使他养成了忍辱负重、处乱不惊的脾性。早在年轻时,他就时常以“愚人的心在口中,而智者的口在心里”、“有耐心就有一切”、“迎风吐唾沫的人将弄脏自己的胡须”这样富有哲理的格言勉励自己、劝导别人。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面临突发的险情,他都能镇定自若地找出摆脱困境的最佳方案,用幽默深邃的微笑面对变幻莫测的世道人心,用谦和宽厚的神态缓和严峻的局势。在韦德伯恩铺天盖地而来的诽谤谩骂声中,富兰克林强压住怒火,隐忍不发,表现了一个卓越政治家所具有的豁达宽广的胸怀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非凡气度。

    他十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轻率地进行抗辩,只能招来更大的灾祸;最明智的做法是对施暴者表现出一种无畏和轻蔑——那便是无言,甚至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况且从长远看,沉默还有可能使自己在双方的对抗中逐渐转化为强者,它可以唤起众人的同情心,使人们更能看清事实真相和诬陷者的丑恶嘴脸。诚如他在事后写的《哈钦森信件短论》中所说的那样:“烂泥巴接连不断地抛在我的身上,但我并不想千方百计竭力清除它们,我相信一句民谚的正确性:一旦干了,它们就会纷纷脱落。”

    不能“随便”说出你的心里话。

    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有这种习惯的人,最好体会一下富兰克林在《穷理查历书》中写的这样两句格言:“对谁说出你的秘密,你就成了他的奴隶。”“假如不想让敌人知道你的秘密,那么就对朋友也保密。”

    在现实活生中,每个人都会有心事,但心事不能随便对人倾吐,要慎言谨行。因为当别人看透或者知道你的心事的时候,你的脆弱就会暴露在别人面前。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复杂化。

    处理心事要慎重,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下意识地瞧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知道,会形成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会发生,但必须提防。

    心理学家说,人若有心事,应该说出来,才不会在心内郁积,闷出病来。这个说法基本是没错的;但富兰克林提醒我们,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所谓“随便”是指:没区分“心事”的等级,没区分说的对象。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心事必须一吐为快,一定要想到:这件事能对他讲吗?会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与牢骚,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你对某事的意见,当你痛快地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以后被人拿来当成和你竞争的有力武器,到那时你可能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那么,对好朋友总应该谈自己的心事吧?

    还是不可随便说出来,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选择。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的未来的好朋友;你的好朋友也许有他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的好朋友也有好朋友,所以你告诉了一个人,就等于告诉几十个甚至更多的人,这一点你必须清楚。

    对自己的爱人、父母总可以随便说心事了吧?

    我们仍然强调:不可随便说出来,除非你的爱人对你有充分的了解与信赖。但两个不同个体,智慧与经验总有缺乏交集的地方。你的爱人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有时并不是你所预期的那样。比如说,她(他)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父母一般年事比较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你的心事或许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负担,对他们的健康不利。

    然而,闭紧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城府深、心机沉,不可捉摸与不易亲近的人了。如果给别人这种印象是划不来的,这样再也没有人会信赖你了,他们也不敢信赖你,你的人际关系将非常糟糕。所以,偶尔也要说说不是特别需要保密的“心事”给你周围的人听,以降低他们对你的揣测与戒心。既可以获得别人的信赖,又没有暴露自己的脆弱面,何乐而不为呢?

    要保护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轻易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别人的尊重。所以,不要拿你的心事和隐私当做炫耀的资本,否则,终有一天它会成为别人要挟你的把柄,到最后追悔莫及。罗曼·罗兰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马克·吐温也说过:“每个人像一轮明月,他呈现光明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一面从来不会给别人看到。”

    这座埋藏记忆的小岛和月亮上黑暗的一面,就是内心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一般总是那些令人不快、痛苦、悔恨的往事。比如,恋爱的破裂,夫妻的纠纷,事业的失败,生活的挫折,成长中的过去……这些都是自己过去的事情,不可轻易示人。

    尽管对好朋友应该开诚布公,但这不表明不能有自己的心事和隐私。“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都同样是错误的。”不相信任何人,无疑自我封闭,永远得不到友谊和信任;而相信任何人,则属幼稚无知,终归吃亏上当。两者皆不可取,你应该永远记住:心事只伴随自己,千万不要把它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为此,与人交往时,你要避免自己的感情冲动和谈话时间过长,要做好必要的防范。

    一位西方学者说:“尽管大多数人直言不讳的时候太少而不是太多,但有时候还是不说为妙。”

    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值得提出来,你也不希望大动干戈地把小分歧变成大冲突。花费时间和精力纠缠于非常小的分歧是不明智的,特别是那些不大可能会影响人们工作质量或者那些你很可能在一周或一月后就忘记的分歧。如果冲突只涉及不重要的关系,或者不会持续很久,那就不一定非讲出来不可。尽管你可能错过因为表示不同意见而带来的创造力和学习的机会,但你不必担心制造出悬而未决的分歧把关系破坏掉,从而造成额外的损失。

    即使分歧非提出来解决不可,也有个时机问题。例如,如果你在你的老板面临迫在眉睫的事情时向他提出新的棘手的问题,可能就会徒劳无益,除非提出来的问题对手头的工作非常重要,并且确实有足够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等到过了这段紧张时间,人们能集中精力研究你必须说出来的问题时再提出问题,也许是最佳的选择方案。

    此外,当你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正在火头上的时候,最好对分歧闭口不谈,从长远来说这是有益的。如果你跟同事刚发生争吵,你们两个人的情绪都很激动,那就等以后你们都冷静下来、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时候,再安排时间交谈。只有在那个时候,你们才能进行有实质意义的讨论,而不是相互指责。但是,如果你推迟难度很大的交谈,一定不要无限期地推迟。否则,那些没有解决的分歧一定会重新找到你头上。

    什么问题必须讨论,或者最好在什么时候讨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必须依靠自己的判断。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应当转变,从问:“现在是不是难得的、应当实话实说的时候?”转变为问:“现在是不是难得的、应当保持沉默的时候?”

    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轻易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别人的尊重。所以,让别人知道你,但不要让他们了解你的底细,没有人看得出你才能的极限,也就没有人对你感到失望。让别人猜测你甚至怀疑你的才能,要比完全显示自己的才能更能获得尊重。要不断地培养他人对你的期望,不要一开始就展示,甚至都不要展示你的全部所有。

    在职场交际中更要努力避免失言。

    尽管我们不情愿,在交际中我们还是常常讲错了话。失言就是指这种无意说错了话的语言现象。富兰克林说:“人跌摔倒了可以很快爬起来,但是话说错了将永远不能收回。”话一旦从口中说出,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听者就可能把它当成你思想的载体。失言,重则引起疆界硝烟,人命官司;轻则造成别人的误会和自己的尴尬。

    那么,在交际中如何防止失言呢?如下一些建议可供参考:

    1、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从容自若。

    语言总是受控于大脑神经,当大脑神经过度兴奋时,思维就杂乱无章,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语无伦次,信口开河。如民主党人马里奥·普罗卡西诺1969年竞选纽约市市长时,对一群黑人说:“我的心和你们的心一样黑。”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1968年在一次集会上为警察的行为辩护时这样说:“让我们一劳永逸地将问题解决。那些警察被派去并不是为了制造混乱,而是为了维持混乱。”(也许他应该说“维持秩序”)日常生活中这种因紧张而失言的事并不少见。为了防止因紧张而失言,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的模拟演习,在不同的场合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方能处乱不惊,侃侃而谈。

    2、避免单向思维,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

    巧妙的回答往往不就事论事,而是换几个角度,别出心裁,而又不偏离问话的限制。如苏联成功地制造出原子弹后,美国人问苏联拥有多少核弹头,苏政府要员答:“足够!”

    问的是“多少”,即希望答出具体的数字,但如实相告,显然是泄了机密。答话的高明处就在于“足够”二字,依然是量的概念,但却表现出充分的自信。

    如果只顺从一条思路,只遵循一种逻辑,陷入单向思维的胡同,失言就不可避免。

    一个学生溺水而亡,班主任去安慰学生的父母,问有几个儿子,家长说:“有3个儿子。”班主任说:“幸好有3个儿子。”这位班主任原想通过询问家庭情况引入慰抚的正题,本是高明之举,不料思维转向了,且顺着这个方向越走越远,结果好心的劝慰倒成了火上浇油。

    在实际交际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陈述,即使准备了多种思路,也要根据听者的实际反应和其他突发情况,及时调整思维的轨迹,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话中肯而又得体。

    3、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随便省略语言成分。

    语言是个奇妙的东西。同样的几个词按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词(或同一个音)用在不同的场合,意义可能截然相反。这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又给我们的交际带来某些不利。

    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中,谁死谁活竟然难以分清;“开刀的是他父亲”这句话,打算让谁上手术台还很值得研究。

    因此,我们运用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手段的时候,就应该力求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绝不能随便省略语言成分,特别是那些过渡性的、限制性的成分。

    省略要防止产生歧义,产生歧义就容易失言。

    4、不凭猜测说话,说有把握的话。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感觉,“想当然”地说话,难免偏见和失真。

    某经理年过半百,找了个20多岁的妻子。下属不知,奉承道:“经理的女儿真漂亮。”老夫少妻,并不违法。错将人妻当人女,彼此能不尴尬?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心中无底,不妨察言观色,待掌握真实情况后再说,这样不是更稳妥些吗?

    交际中,有时真实情况一时难以掌握而我们又非“表态”不可,我们至少也应该选择一些“模糊语言”,不要过早地下绝对的结论。自作聪明的人,信口雌黄,往往笑话百出。

    5、防止“祸从口出”。

    生活中,因脱口而出的一句话造成对方怒发冲冠、大打出手或者扭头就逃的情境常有发生。要知道,我们所说出的话能让人产生心理、肌体、情感的反应。

    ①心理反应——由于你的言语,致使他人改变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②肌体反应——你说出某句话使对方感到紧张或引起一场殴斗。

    ③情感反应——你表达出的信息使他人感到恼怒,或者不愉快。

    因为语言具有这种效果,你在与人交往中便要谨慎使用你的言语,防止“祸从口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防止“祸从口出”是需要下大决心努力克服的。

    首先,先保留住自己的看法。容易说错话是因为当事人对周围事物缺少一定的认知而导致判断不准或是错误。当你觉出自己常在一些场合中说错话时,就要设法先保留住自己的看法,只在心里说出,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最好在事后,对比别人的反应,以验证自己的控制是否正确。

    其次,要把握说话的时机。注意说话时的心理情境因素,比如,双方情绪都非常敌对时应避免对质。注意说话的物质情境因素,在非要说出坏消息或者批评对方时,最好选择幽雅的场所进行,这样可以冲淡坏消息所造成的影响。

    最后,学会在合适的时间里退让出对峙状态。好冲动的人容易坚持己见,往往在双方冲突时僵持不下。最好要学会克制自己,当对方发怒时一定要退让,以免出现伤害性的结果。

    无须呆板地追求精神完善,追求绝对的诚实。

    富兰克林说:“明智的人不探听秘密,诚实的人不暴露秘密。”

    多年以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个叫切尼格乐斯的镇上,发生了一起未遂的银行抢劫案,劫匪被机警勇敢的保安困在银行里面。案发当时,懵懂无知的5岁小男孩乔治正巧和妈妈露西在这家银行内,并且刚好离那个劫匪最近。劫匪上前一把打掉小乔治手里的太空人玩具,像抓一只猴子一样把他拎到胸前,用一支枪顶在小乔治的脑袋上,作为人质。

    那一瞬间,小乔治也似乎知道发生了什么,拼命地在劫匪怀里挣扎哭喊,而他的母亲,已经被保安强迫疏导到外边。空荡荡的大堂里,只剩下小乔治和那个凶悍的劫匪。闻讯赶来的警察已经把银行团团围住,劫匪插翅难逃。小乔治成了劫匪最后一根稻草,对峙中他扬言,如果拿不到5万美金和一辆福特汽车的话,他会杀死人质。

    无助的小乔治望着近在咫尺的警察,绝望地哭叫着,他似乎预感到了死神的到来。可怜的露西眼含泪水,却不敢发出一点儿响动,怕稍不留神就激怒了匪徒,使小乔治的处境更加危险。警方不会答应劫匪任何的条件,稍微的一个松口,就是对犯罪者作案动机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鼓励。但小乔治在他手上,劫匪手指只需动一动,小乔治顷刻之间就有可能命丧黄泉。

    及时赶来的谈判专家尼尔森建议由他作为人质,以替换下未成年的小乔治。精明狡猾的劫匪断然拒绝,他知道,关键时刻,一个小孩比一个训练有素的谈判专家更好控制。人们对小孩的关注和同情,会加大他逃跑的把握。谈判暂时陷入僵局,警方安慰劫匪说钱和车都在准备中。尼尔森的首要任务就是尽量与劫匪周旋,让他保持安静,最大限度地保护人质的安全,以争取狙击手到达既定的位置上的时间。

    这时,劫匪似乎看出来警方根本没有诚意,神情开始焦躁不安起来。他用枪管顶着小乔治的头做了最后一次喊话,说如果3分钟之内他看不到车和钱,那么,小孩就会先于他去见上帝。

    近乎崩溃的小乔治在劫匪的怀里撕心裂肺地哭着,凄厉地叫喊声撞碎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银行外边善良的人们透过玻璃,紧张地望着这个不幸的孩子,谁也不清楚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多事的媒体已经在现场请教心理学专家,问劫案对小乔治的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专家断言,即使他得救,惊心动魄的这一幕也会在他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对他健康和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并有可能伴其终生。

    外边围的人越来越多,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事件的最新进展。狙击手也已经各就各位,他们在静候着一声令下,叩动扳机。劫匪会在1秒之内死去,没有一点儿反抗还手的机会。小乔治会被安然无恙地解救下来。

    一切都准备就绪。就在劫匪决定鱼死网破杀害小乔治之前,警方果断下令击毙他。“嘭”的一声,几乎是在同时,不同角度的3颗子弹精准地击中了劫匪的头部。如警方事先预想的一样,他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就倒在了猩红色的地毯上。

    小乔治从劫匪的胸口滑落下来的一瞬间,鲜血溅满了他的身体。血人一样的小乔治被眼前景象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地呆立在那儿,傻了一样。离他最近的谈判专家尼尔森迅速跑了过去,把小乔治高高抱起来。面对着蜂拥进来的人群和无所不在的媒体,尼尔森突然高声喊了一句:“演习结束!”

    所有人都愣在那里,盯着他,一时都不明白尼尔森话里面的意思。“是的,演习结束了,这仅仅只是一场演习。”他认真对着人们和媒体大声地说。

    “真的是演习吗?”噩梦初醒的小乔治半信半疑地盯着尼尔森问。

    “当然,就因为事先没有预兆,所以你才能表现得如此逼真。现在,我宣布,演习圆满结束。”尼尔森小心地安慰着他。

    小乔治的妈妈露西已经挤上前来,喜极而泣地紧紧抱着儿子。

    “妈妈,这只是一次演习吗?”小乔治瞪着一双迷茫的大眼睛,望着露西。

    尼尔森趁他不注意,对着露西挤了一下眼。露西哽咽着说:“是的,乔治,这是一次劫持人质的警事演习。”

    几个领会了尼尔森意思的警察也上前赞扬了小乔治,说他表现得非常好,应该获得警局颁发的勇敢奖章。这时,所有的人似乎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全都表扬小乔治刚才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

    “真的吗?可我还是吓哭了。”小家伙苍白的脸上终于显出了红润的颜色,鼻翼两侧的几粒小雀斑因为兴奋和害羞而显得格外清晰。

    第二天,切尼格乐斯当地的媒体集体失声,对银行案只字未提。

    不久,露西带着小乔治离开了小镇,去了旧金山。走之前,小乔治还在惦记着那枚警局一直没有颁发的奖章。

    多年以后,有人找到已经年迈退休的尼尔森,提起这件陈年旧事,问他当时怎么会想起说那样一句话。他说:“枪响的时候,我在想,这孩子完了,他有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恐怖事件所留下的心理阴影。但当我走近他的一瞬间,上帝给了我一个神啰嗦,让我说出了‘演习结束’这句话。我很感谢在场的所有人,他们和我一起导演了一个天衣无缝的骗局,让那个孩子相信这只是一场事先没通知的警事演习。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小家伙居然相信了。”

    是的,镇上所有的人,“合谋欺骗”了可爱的小乔治。灾难没有给他留下不良烙印,他能健康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富兰克林主张“谈吐要利人利己,不无聊闲扯”。但是,他并不崇尚虚无缥缈地追求精神完善,追求绝对的诚实,而是主张出于实际生活中公私利益的需要,灵活地去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曾这样写道:“我们不能因为《圣经》禁止某些行为,就说这些行为是坏的;或是因为《圣经》叫我们去做,就认为是好的。但是当我们考虑了事物的各种情况以后,也许正因为它们对我们不利,所以我们要禁止这些行为,或是正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对我们有益,所以我们要去做。”

    谈话时要尽量准确、恰当地使用词汇富兰克林在《穷理查历书》中写道:“提问题要提得深入,答问题要答得简洁。”用对了词汇,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展现出另一种人生。

    我们所说的话用对了词汇,就能叫人笑、治疗人的心病、带给人希望;然而,若是用错了词汇,就会使人不快、刺伤人的心、带给人失望。同样地,借着所用的恰当“词汇”,可以让别人了解我们崇高的心志和由衷的愿望。

    马克·吐温说:“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词汇……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就是因为善于运用词汇的力量,大大地激励了当时的人们,决心跟随着这些伟大的人物,结果塑造出今天的世界。

    当帕特里克·亨利站在13个州的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激发了几代美国人的决心,誓要推翻长久以来骑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坚合众国于此诞生。

    一位着名的美国学者在一次演讲时说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200多年来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地,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词汇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请问,谁能忘记马丁·路德·金博士打动人心的那一次演讲,他说道:‘我有一个梦,期望有一天这个国家能真的站立起来,信守它立国的原则和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有一个人的话激起了英国全民抵抗纳粹的决心,结果他们以无比的勇气挺过了最艰苦的时刻,打破了希特勒部队所向无敌的神话,那个人就是已故的英国政治家丘吉尔。

    许多人都知道,人类的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话所写成的;然而,却鲜有人知道,那些伟人所拥有的语言力量,却也能够在我们的身上找到,这能改变我们的情绪,振奋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有胆量敢于面对一切的挑战,使人生过得更加丰富。

    在生活中时时选择使用积极性的词汇,最能振奋我们的情绪;反之,若是选择使用了消极的词汇,就必然很快地使我们自暴自弃。因此,我们务必要重视使用词汇的重要性。这做起来并不难,只要你能聪明而用心地选择便行了。

    一个人若是只拥有有限的词汇,那么他就只能体验有限的情绪;反之,若是他拥有丰富的词汇,那就有如手中握着一个可以调出多种颜色的调色板,可以尽情来挥洒和丰富你的人生,不仅能够吸引别人,更能使自己感到活力和振奋。

    富兰克林说:“写文章要引经据典,说话却要通俗易懂。”在生活中,学会生动形象的语言是非常有用的。

    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无形变成有形,把概括变成具体,把枯燥变成生动,大大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形象化的语言让听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一起参加接收活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此外,它也是构成其他语言风格的基本手段。

    为了使用语言的形象生动,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选用有色彩、有形象的语词。色彩词和形象词可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而视觉形象留给人的印象往往比听觉形象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2)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可以用浅显通俗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

    (3)要注意寓理于事,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实之中。那种干巴巴的说教,往往使听者乏味。要学会善于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阐明事理,增强语言的魅力。

    一个会讲话的演说家,他会使他的话像一种影像浮现在听众眼前;不会讲话的演说家,只是笨拙的利用模糊平淡而无声无色的一些东西把你催眠入睡。

    把啰唆当做必须克服的缺点。

    富兰克林认为,说话啰唆是口才的一大禁忌。他的观点是:“喋喋不休,相当于白费口舌。”

    说话啰啰唆唆的人往往会使人感到不快。社交场合一旦出现了这样性格的人,无论什么人都会感到伤透脑筋:他们大大咧咧、漫不经心;讲起话来啰啰唆唆一大堆,看不出他们所说的话彼此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他们既不知道自己是在说些什么(没有明确主题),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说这些(没有明确目的),更不知道自己遇到与人谈话的场合应该怎么办(不了解谈话的基本规则)。这样的人往往心地善良,不含恶意,但就是让人受不了。

    在社交场合说话啰唆,无论如何也是表达能力方面的一大弱点。它让人神经紧张、心情厌烦、又不好粗暴地打断话头:“闭上你的嘴!”于是,就有人提出了颇具幽默的设想,建议具有这种性格弱点的人,说话时想象自己在挂国际长途电话,说话的每一分钟你都必须付款。这是一种合理的想象,你在浪费别人的时间。而一旦你真正这样想的话,那么你肯定会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要说这些。至于怎么办——这很清楚——唯一的原则就是简洁明快。从任何角度来看,没有人会心甘情愿为自己的一堆废话去付账。所以,这条建议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问题在于,说话啰唆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所说的含义丰富,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弱点。有两个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相聚,他们彼此都对此盼望了很久。结果其中一个带了他热情开朗的新婚妻子一起来。那位妻子从一开始就独占了整个谈话,滔滔不绝,一个接一个地说着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笑、很有趣味的事情。出于礼貌,两个男人沉默地听着,偶尔尴尬地彼此对看一眼。当他们分手的时候,那位妻子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挥舞着手套,兴高采烈地说:“再见!”她觉得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夜晚,认识了丈夫的朋友,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谈话;而两个男人却对老朋友分别多年后的情况仍旧一无所知,心里诅咒着这个开朗得过分的女人,即使她的丈夫也是如此。

    有学者给说话啰唆招人烦的人罗列出了7个典型的特征:

    (1)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希望整个谈话以“我”为重点;(2)由于自己注意力分散,一再要求别人重复说过的话题。或自己不记得已经说过了,一再重复;(3)像倾泻炮弹一样连续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人觉得过分热心,以致难以应付;(4)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然后滔滔不绝;(5)说话不合逻辑,令人难以领会意图,并轻易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有时自己也莫名其妙;(6)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东拉西扯;(7)觉得自己说的比别人说的要来得更有趣。

    凡此种种,都是说话啰唆者的通病,也往往造成社会交往中的尴尬场面。

    你不妨对照一下,只要具备了7条中的任何一条,你就有必要在交谈的时候注意克服,在说话技巧上加以切实的提高。切记:仅仅有了充分热情的交谈愿望是远远不够的,毫无技巧的谈话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不会增进友谊。如果你把这只当做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毛病,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富兰克林说:“在与他人说话的时候,看他的眼睛;他人与你说话的时候,看着他的嘴巴。”有几个具体步骤能提醒你在交谈时更注意技巧,更清晰地表达:

    (1)聆听有时比说话更重要。既然是交谈,就要先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还得用心记住,免得3分钟后你又重新发问,或自己说的和别人说的对不上号。心不在焉、漏听字句和记性不佳,都会使谈话变得冗长、拖沓、无聊。试想,如果你在说话时,有人时时提问:“你刚才在说什么?”那是多么令人扫兴的事。

    (2)注意观察他人的反应,包括他人的语调是否热情,是否对你说的话感兴趣。谈话就像司机驾车过十字路口一样,要时时注意红绿灯。当别人表情冷淡、哈欠连连,你仍然滔滔不绝往下说,无异于违反了交通规则;如果别人对你说的话感兴趣,就会做出积极鼓励的反应,邀请你说下去。否则就是开红灯,你要赶紧刹车,适可而止。

    (3)你如果要开口说话,就要把话说得有条理。最令人困扰的就是缺乏条理的谈话习惯,它会轻而易举地将人引到信口开河、废话连篇、离题万里、一再重复的泥塘里去。说话无组织、无逻辑是思想不清楚的表现,没有人愿意和存在这种缺点的人打交道。

    (4)不要把“我”当成谈话中的核心和重点,要引导对话者也积极参与进来。这样,即使你要说很多话,也不会让人觉得太冗长。在与人交谈时摆正“我”的位置,是一门大有学问的艺术。你不是一个伟人,没有必要居住在地球中心。

    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说服别人。

    同样一个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效果。与人交流时,不要以为内心真诚便可以不拘言语,我们还要学会委婉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不等于双方直接简单、毫无保留地相互袒露。富兰克林建议我们本着善意和理性,把那些真正有益于对方的东西,以最得体的方式送给对方。

    1940年,处于前线的英国已经无钱从美国“现购自运”军用物资,一些美国人看不到唇亡齿寒的严重势态,便想放弃援英。罗斯福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宣传《租借法》,以说服他们,为国会通过此法成功地造设了舆论氛围。一位西方学者评论说:我们佩服他的政治远见和面临重重障碍也要坚持正确主张而说真话的坚定品格,也不得不叹服他高超的说话技巧。

    罗斯福并未直接指责这些人目光短浅(这样只能触犯众怒而适得其反),而是妙语连珠以理服人。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深入浅出,通情达理,轻松自如,贴近人心,使人不得不服:

    “假如我的邻居失火了,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花园的水龙带,要是给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我就可能帮他把火灭掉,以免火势蔓延到我家里。这时,我怎么办呢?我总不能在救火之前对他说:‘朋友,这条管子我花了15美元,你要照价付钱。’这时候邻居刚好没钱,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应当不要他的15元钱,我要他在灭火之后还我水龙带。要是火灭了,水龙带还好好的,那他就会连声道谢,原物奉还;假如他把水龙带弄坏了,他答应照赔不误的话,现在我拿回来的是一条仍可用的浇花园的水管,那我也不吃亏。”

    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说服别人,常常能取得异乎寻常的效果。

    18世纪70年代初,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协商脱离英国而独立的大事,并推举富兰克林、杰斐逊和亚当斯等人负责起草一个文件。于是,执笔的具体工作,就落到了才华横溢的杰斐逊头上。

    他年轻气盛,又文材过人,平素最不喜欢别人对他写的东西品头论足。他起草好《独立宣言》后,就把草案交给一个委员会审查通过。自己坐在会议室外,等待着回音。过了很久,也没听到结果,他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几次站起来又坐下去。老成持重的富兰克林就坐在他的旁边,唯恐这样下去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于是拍拍杰斐逊的肩,给他讲了一位年轻朋友的故事。

    他说,有一位年轻朋友是个帽店学徒,三年学徒期满后,决定自己办一个帽店。他觉得,有一个醒目的招牌非常有必要,于是自己设计了一个,上写:“约翰·汤普森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式礼帽。”同时还画了一顶帽子附在下面。送做之前,他特意把草样拿给各位朋友看,请大家“提意见”。

    第一个朋友看过后,就不客气地说:“帽店”一词后面的“出售各式礼帽”语义重复,建议删去;第二位朋友则说:“制作”一词也可以省略,因为顾客并不关心帽子是谁制作的,只要质量好、式样称心,他们自然会买——于是,这个词也免了;第三位说:“现金”二字实在多余,因为本地市场一般习惯是现金交易,不时兴赊销,顾客买你的帽子,毫无疑问会当场付现金的。这样删了几次以后,草样上就只剩下“约翰·汤普森出售各式礼帽”和那顶画的帽样了。

    “出售各式礼帽?”最后一个朋友对剩下的词也不满意,“谁也不指望你白送给他,留那样的词有什么用?”他把“出售”画去了,提笔想了想,连“各式礼帽”也一并“斩”掉了。理由是:“下面明明画了一顶帽子嘛!”

    等帽店开张、招牌挂出来时,上面醒目地写着:“约翰·汤普森”几个大字,下面是一个新颖的礼帽图样。来往顾客,看到后没有一个不称赞这个招牌做得好的。

    听着这个故事,自负、焦躁的杰斐逊渐渐平静下来——他明白了老朋友的意思。结果,《宣言》草案经过众人的精心推敲、修改,更加完美,成了字字金石、万人传诵的不朽文献,对美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关于起草者的这个故事,也因此而流传下来。

    富兰克林懂得,说服人时如果直接指出他的错误,他常常会采取守势,并竭力为自己辩护。因此,最好采用通俗的比喻,用间接的方式让他了解应改进的地方,从而让他达到转变的目的。

    掌握巧妙引导话题的技巧。

    富兰克林说:“我们必须消灭每一句无聊的话,同样也必须打破每一次无聊的沉默。”为了有效打破沉默,就要学会巧妙地引导话题。

    什么是引导话题呢?就是导出你谈话的内容,安排你们话题的先后顺序等。其实,有些事情不用刻意去做的,在你们的交谈中你慢慢引导着别人一步一步地往下,自然而然地往更深处谈论,这就是引导话题的成功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第一次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不大可能会谈及很隐私的问题。因为大家都不熟悉,还没有关系好到这个程度。而且刚接触的人,都不知道对方有什么忌讳的话题,因此大家首先谈论的肯定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大问题。

    因此,你就要细心去部署你的话题,装扮你的谈话内容。最开始可以从一些不会有什么意义但是可以让大家互相之间开始交谈的话题开始。比如,最常见的就是谈论天气,周围的环境,简单地询问一下对方的情况这些话题,让他和你联系起来,在你们之间找到你们共同的语言,方便下一步的交流。

    下一步就是该更深入一点地去说了。说一些发生过的事情之类的,既消除了大家的尴尬期又能够给你下一步的话题创造一点过渡,当然,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谈论安全的话题,不存在冒犯他人或者引起争议的危险。

    更深入的话题当然就是谈论到大家感兴趣的事情了,在这个话题的谈论上,大家一般都是已经觉得合适、谈得来,有必要进行下去的。因此,你在这个时候要尽量发挥你的口才,让对方和你的谈话进行得顺利,当谈话结束的时候,人家仍觉得意犹未尽。通过这样的谈话,你更可以了解到对方的喜好,也让别人更加了解自己。当然,这是一种统一的模式,你在实际中不一定完全这样。如果你和一个陌生人发现特别聊得来的时候,早早就发现了可以共聊的话题,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很快地进入畅谈中了。

    而且在你与人谈论的时候要记住,不要总是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就听见你自己一个人在那儿夸夸其谈;要说一些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方擅长的话题,让对方有话可说。众所周知,谁也不喜欢在交谈的时候插不上嘴,只是听着别人说话儿自己却只能当个收音机。我们要善于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兴趣,让对方也互动起来,这样的交流才有意思,才会有结果。

    只有双方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才可能你一言、我一语地不断对话。如果对方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感兴趣或者根本就不懂,那么就有可能缄口不语,或者打断你的话。这样的话,谈话就会很不愉快了,这一层人际关系就不好再往下发展了。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以知识渊博而闻名,无论是牛仔或骑兵、政治家或外交官,他都能以最恰当的话题和对方谈话。他怎么能做到这点呢?答案很简单,如果他要接待某个人,事先他就要翻阅这个人的有关材料,研究对方最感兴趣的问题。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是使谈话愉快进行的最保险的方式之一。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菲尔普斯,8岁时经常到姨妈家度周末。有一天晚上,有一位中年男客来访,跟姨妈寒暄完后,就和菲尔普斯聊起来。那时菲尔普斯非常热衷帆船,对方似乎对帆船也很喜爱,一直以它为话题,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客人走后,菲尔普斯对他大加赞赏:“多么棒的人!他对帆船多么感兴趣!”姨妈却告诉他:“那是一位纽约的律师,对帆船一点也不感兴趣。”“那他为什么一直都在谈帆船呢?”“因为他是一名君子,他觉得你对帆船感兴趣,就谈一些会使你高兴的事。”菲尔普斯这才恍然大悟。直到成人后,他还时常想起那位律师。

    可见,以对方的畅谈之处为话题,或者以对方感兴趣的东西为题,语言的交往常常会很顺利,并且由此人际关系大大进步。

    另外,我们在话题的选择上,不必拘泥于大事,也不要觉得只有去谈那些所谓的有品位、高雅的东西才能提高你的魅力。其实,有时候平淡的话题更容易产生共鸣。大家都是社会人,生活上的凡事接触得更多,更容易找到交谈之点。最近的股市、新拍的电影、热门新闻……只要你在合适的场合,讲到了别人也感兴趣的话题,让你的谈话就像网球一样有来有回就可以了。

    当然,有时候并不需要你自己去寻找话题,当谈话的对方提出什么的时候,我们尽量回应他们,这样就会找到说话的话题了。即使你对别人说的东西不太懂,你可以让对方向你讲解,这样,你就可以学到东西,而且对方也很愿意说自己的话题。等到说得差不多的时候,你就可以适时改变话题,去说一些更加广阔的东西。其实,一个话题打开以后,发挥的空间就很大了。但是,如果一开始话题就没打开,交谈自然就无法持续下去了——与人初次接触的时候尤其是这样。

    打破沉默,与陌生人自如交谈。

    许多人和陌生人说话都会感到拘谨。这主要是因为你对陌生人一无所知,特别是进入了充满陌生人的群体,有些人甚至怀有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你要消除这种拘谨,就要设法把陌生人变成老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种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这种要求,才能有适当的行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你可能不太喜欢——尽管只是刚刚见面——可是也应该学会与他们谈话。要知道,人都有以自我兴趣为中心的习惯。如果你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不瞥一眼,一句话都不说,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你可能被人认作是骄傲,甚至有些人会把这种冷落当做侮辱,从而产生隔阂。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谈话时,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要有礼貌;第二不要接触有关双方私人的事。这是为了使双方自然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一旦你愿意和他结交,就要一步一步设法减小这种距离,使双方融洽相处。

    在你决定和某个陌生人谈话时,不妨先介绍自己,给对方一个接近的线索,你不一定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样人家可能会感到唐突。不妨先说说自己的工作单位,也可以问问对方的工作单位。一般情况,你先说说自己的情况,人家也会相应告诉你他的有关情况。

    接着,你可以问一些有关他本人的而又不属于秘密的问题。对方是有一定年纪的人,你可以向他问子女在哪里读书,也可以问问对方单位一般的业务情况。对方谈了之后,你也应该顺便谈谈自己的相应情况,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和陌生人谈话,要比对老相识更加留心对方的谈话。因为你对他所知有限,更应当重视已经得到的任何线索。此外,他的声调、眼神和回答问题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以决定下一步是否能向纵深发展。

    如果遇到那种比你更羞怯的人,你更应该跟他先谈些无关紧要的话,让他心情放松,以激起他谈话的兴趣。和陌生人谈话的开场白结束之后,特别要注意话题的选择。要尽量避免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为此,当你选择某种话题时,要特别留心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发现对方厌倦、冷淡的情绪时,应立即转换话题。

    刚刚相识的人毕竟还有某些生疏感,交谈难以深入,这就很容易冷场、沉默,出现令人难堪的局面。

    交谈中发生沉默、冷场的情况大体有三种原因:

    一是问题提出后需要思考,或者有什么干扰不便继续交谈。遇到这类情况,一方或双方可以耐心等待,不必打破这种正常沉默。

    二是由于时间限制或主意改变,对方不想再谈下去了,往往会以沉默不语来暗示。这种情况,就要准确判断,适可而止,及时告辞,一般不要让对方为难,不要只是“一相情愿”。

    第三种沉默冷场是由于双方相互不了解,不知怎样谈才比较得体;或是一方提出的问题难于回答,使人越发拘谨,影响了交谈顺利进行。这种谈过几句就冷场的现象,经常在与陌生人初次交往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人之所以不愿与陌生人交往,其主要顾虑就是怕无话可说,或是话不投机。遇到这种沉默的情况,就要巧找话题,打破沉默。

    怎样巧找话题,打破沉默呢?那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去考虑,如果彼此完全陌生尚未相识,那就要察颜观色,以话试探,寻求共同点。抓住了共同点就是抓住了可谈话题。如果是因为话不投机,出现难题,那就要高姿态,求同存异,或是检讨自己的不妥之处,表示歉意;如果对方有什么顾虑,或是沉默的原因不明,那就没话找话说,随便找个话题,引起对方的兴趣,说个笑话,谈点趣闻都可以活跃气氛。

    从具体情况出发,可以选择采取下面的方法:

    1、讨论对方的姓名。

    对他来说,他自己的名字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因此你只需说:“你的名字真让我好奇,我想我以前从没听到过,你能和我讲讲它的出处和意思吗?”这样的开端总是能够让你们的交谈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哈里·贝洛斯是一处苗圃批发行的地区销售经理。他们公司多年来一直试图拉到一个叫彼得·梅诺斯基的大零售商。已经有好几个推销员都找过他,但都没有结果。最后总裁把哈里叫来让他为此跑一趟。

    贝洛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叫每一个推销员去调查梅诺斯基先生的喜好,每个人告诉他的都一样:梅诺斯基先生特别在意自己名字的发音和拼写。

    因此,贝洛斯到图书馆查梅诺斯基一名的民族起源,之后才去拜访他。

    刚刚被带到他办公室,贝洛斯就说:“我很早就想见到您,梅诺斯基先生,您知道我一直对姓名的民族起源很感兴趣,这是我的一种爱好。目前我知道您的名字源于斯洛伐克语,但我没能查到它的意思是什么。我知道您的首字‘彼得’意思是可靠、可信赖,但字典上却查不到您的姓是什么意思。您能告诉我吗?”

    梅诺斯基先生盯着贝洛斯说:“你怎么知道我是斯洛伐克人?你怎么知道我不是波兰人?所有的推销员好像都认为我是波兰人!”

    “因为您的名字。”

    “天哪!你真聪明,”梅诺斯基说,“我想我愿和你做生意。”

    后来,他跟贝洛斯讲了他父亲到美国时身无分文,举目无亲,还谈了一个多小时他的家庭背景,他父亲的祖国,他的爱好和兴趣。

    然后,贝洛斯带着迄今为止从苗圃零售商那里得到的最大订单离开了。从那时起,梅诺斯基就成了他们的稳定客户。

    2、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你只需说:“我一直对您的职业感兴趣,您能告诉我一些有关您的职位和您所做的工作的情况吗?”这通常足以让对方滔滔不绝地讲上整整一个钟点或更长时间。有一次,卡内基让一位年轻的打字员向他解释自己的工作。他告诉了卡内基有关打字机的很多事情。卡内基快要被那些技术名词淹死了。事实上,你很可能像卡内基一样得到许多许多信息,但这时候一定要耐心。记住:你的目标是为了支配和控制对方。

    3、关心他的爱好。

    多数人都有某种业余爱好,或是滑雪,或是垂钓、打保龄、高尔夫、园艺、音乐等。很多情况是人们在业余爱好和在自己的职业上一样都是专家。他们通常都爱谈论其爱好。想成为他们的挚友,只需问问他们的爱好即可。

    4、你想了解什么就问什么,谈什么。

    在初次交往中,各自都有一定的意图,那就可以依据你的意图,提问求答,你想了解什么就可以问什么。但在这样做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形成一串的盘问;二是不要探听对方的隐私。最好的做法是,你想了解对方的什么情况,你就先谈自己的什么情况,扩大自己的开放区域,来促使对方扩大开放区域,这样就容易找到许多可谈的话题。如果你想了解对方的业余生活,可以问对方: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业余时间喜欢做点什么?但是很可能对方只说了“喜欢旅游,听听音乐”这么一句话,就不再说了。那你就谈谈自己的业余爱好,谈得具体、详细一些,这样就会引发对方的谈兴,使交谈趣味相投。

    5、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谈。

    陌生人双方刚一接触,纯属个人生活的事情不宜多谈,但可以对时下的人所共知的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谈谈看法。如果对方对这一问题还不太清楚,你可以稍作介绍。例如,近期影响较大的社会新闻、电影、电视剧和报刊文章等,都可以作为谈话的题目和接近的媒介。

    实在无话可说的时候,也可以从目光所及的景象中和身边存在的物品上寻找话题,引出兴趣。如对方在沉默中随手翻了一本书,你就可以有意地问:“这是本什么书?这么厚?看样子,你一定喜欢读书吧?现在,很多青年人都热衷于看电视、听音乐、跳舞、聚会闲谈等,这些都是有益的文化生活,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读书……”这样,交谈就很容易进行下去,并且会引出一些很有意义的内容。从窗外的景象、天气的变化、房间的陈设、对方的服饰等这些眼前的景物上,也很容易找到可以交谈的话题。

    与人愉快交谈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语言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既能提升自己的形象,又能愉悦别人,密切彼此的关系;用不好,则伤人害己,后患无穷。富兰克林为我们提出的指导性原则是:“谈吐要利人利己,不无聊闲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基本的要求呢?以下几点建议,不可不知。

    1、不独占谈话时间。

    在与人谈话时口齿伶俐虽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独自一人滔滔不绝地大发议论,可就不恰当了。如果非得长篇大论时,至少也得让听众不会感到枯燥无聊。只有这样,大家才会乐意地只听你发表高见。即使如此,也还应尽可能地做到长话短说,因为毕竟,谈话是不该一个人唱独角戏的。你总不希望自己一个人霸占了所有人的时间吧!尤其是在场所有的人均有能力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时,你更应该谨守本分。

    我们常能看见一个人独自讲得口沫横飞。但是,这种人往往可怜得很,他为了施展自己的演讲才能,在大众不耐烦听下去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强抓某个人——通常都是那些最少张口的人,偶尔便是邻座,和他悄声交头接耳,以继续他的谈话。这是相当不明智的举动,也常常招致别人的厌倦。

    2、因应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话题。

    谈话的内容,应该尽可能选择在座人士喜欢听的话题,或是聚会的主题。如果尽说些历史、文学,抑或是外国的事,倒不如谈些天气、服装,或东家长西家短的,更能引起别人的响应。偶尔也需要谈些诙谐的话题。虽然内容不见得有任何意义,但是在不同类型的人们聚会时,作为共通的话题,可以活跃气氛。尤其是在谈判时,由于时间拉长,将使气氛越发的险恶;如果能谈些轻松的话题,必能将层层的阴霾一扫而空。在这种场合,如果爆出几句俏皮话,并不是一件不恰当的事。

    要迎合不同的对象来改变话题,这是无法经由他人的教导而得的经验。道理很简单,若是老使用同样的态度,谈同样的话题,岂不是蠢不可及!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话题,企业家们的话题又有所不同;当然,女性们也有属于她们自己的话题。如果是人生经验丰富的人,必然能极力迎合对象,有如变色龙般地变幻颜色,选择话题。这并非是世俗的态度,也不是卑贱的态度。换言之,它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不可或缺的技能。自己无须去扮演各种场合气氛的营造者,只须配合周遭环境即可。最好能留意现场的气氛,时而正经八百,时而粗犷凶悍,若有必要,疯癫活泼一些也无妨。

    应该尽可能避免会引起对立意见的话题。在意见相左的团体里,若是不慎丢下火苗,不久,便会引发一场恶战。假使谈话苗头不对,唇枪舌剑将会一触即发,应该尽快机灵地岔开话题,结束不愉快的争端。

    3、尽量少谈论自己。

    在众人聚会的场合里,最糟的莫过于将所有的话题都放在自己身上。这点应极力避免。无论是多么出众的人物,只要是谈论自己,自然而然地脑海中便让虚荣心与自尊心给盘踞了,如此一来,必将引起众人的不快。有些人会在谈话中突如其来地冒出与别人正在谈论的话题无关而只与自己有关的事,结果给旁人落得一个傲慢自大的印象。有些人则会以自认为巧妙的方式提起自己,例如,大伙儿正在批评某些不正当的行为时,他会扬扬自得地举出自己的优点来加以比较。如“说这种话是相当可笑的,我是绝不愿意说这种话的。”“如果是真有那种事,我也说不出口。”“对我来说,为了自己没做过的事,而遭受他人猛烈的抨击,即使是说破了嘴,我也会百般辩解的。”之类的话。这样标榜自己,极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也有人虽然同样是在诉说自己的事,却会故意采取低姿态的方式,拼命贬低自己,以博得别人廉价的同情与关注。这种人就更加愚笨了。首先他表露了自己是个弱者;然后,慨叹自己不幸的身世,并向上帝发誓。最过分的是,当他说这些话时,还表现出一副羞怯腼腆、踌躇不决的模样。这样做是很不明智的——即使再怎么怨叹自己的不幸,就算因而取得周遭人们的同情,也是于事无补,徒增烦恼罢了。就如同他自己说的,他真是能力不足,所以什么事也做不成;别人也无法施以援手。但是,到了这种田地,他们依然不能觉悟,尽管了解自己尽干了傻事,却只能满腹牢骚地怨天尤人。他们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

    4、切忌自我吹嘘。

    有些人表面上不露痕迹,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虚荣心与自尊心。但是,当他遭逢挑衅不得不亮出底牌时,便会开始露骨地自吹自擂。你也曾见过这种情形吧:有人一心一意地想听别人的奉承,于是便先自夸自耀。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的事也一一拿来吹嘘,说自己是某某伟大人物的后裔或亲戚,仿佛自己也是一代名人般。他的祖父是某某人、伯父是谁、亲友是干什么的……不停地背着家谱。就算他所说的全是事实,又如何?这样就能证明他自己的伟大?事实恐怕并非如此吧。某些人常因虚荣心作祟,常说些愚蠢、夸张的话。但这样做反而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旁人对自己的评价反而会一落千丈。选取与本质全然无关的事物,大肆地吹嘘,只会暴露自己少内涵的缺点罢了。

    5、不可中伤他人。

    应该注意到,对于他人的丑闻,自己不可热衷,更不应加以传扬。或许在座的某些人会表露极大的兴趣;但是,若冷静地想一想,这种行为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果是无中生有的中伤,更会对当事人造成莫大的伤害。

    以上讲述的只是与人交谈的基本原则。这些看似简单,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否则,就可能因“失言”而后悔,甚至造成巨大的遗憾。

    表达不愉快的思想时,一定要特别谨慎。

    富兰克林说:“人跌摔倒了可以很快爬起来,但是话说错了将永远不能收回。”“让你的不满成为你心中的秘密——如果你的不满一旦被世人知道,只会遭到鄙视,从而使你更添不满。”这都是提醒我们,表达不愉快的思想时,一定要特别谨慎。在生活中,我们谁都难免会遇到需要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别人的情况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地忍让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当然,一定要谨言慎行,注意技巧。具体地说,在批评别人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要当众揭对方的隐私和错处。

    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对方隐私、错处,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而恼怒。因此在交往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知趣的、会权衡的人只须“点到即止”,一般是会顾全自己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会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最好的办法是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2、不要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失误。

    在交际场上,人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讲了一句外行话,念错了一个字,搞错了一个人的名字,被人抢白了两句等。这种情况,对方本已十分尴尬,深怕更多的人知道。你如果作为知情者,一般说来,只要这种失误无关大局,就不必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以为“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来做取笑的笑料。因为这样做不仅对事情的成功无益,而且由于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你将结下怨敌。同时,也有损于你自己的社交形象,人们会认为你是个刻薄饶舌的人,会对你反感、有戒心,因而敬而远之。所以,渲染他人的失误,实在是一件损人而又不利己的事。

    3、说话要看好时机。

    有的人说话时旁若无人、滔滔不绝,不看别人脸色,不看时机场合,只管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这是修养差的表现。说话应注意对方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讲话内容,使谈话更有意思,更为融洽。

    4、点到为止,不能啰唆。

    话讲得啰唆就让人厌烦,听不进。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尤其注意不能啰唆。有些人生怕人家听不懂,翻来覆去地讲一个道理,结果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是,应该视情况因人出发,针对实际把握要讲的内容,该讲的一定要“点到”,同时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对方去领悟、消化。

    1、能说会道是一种本领;但是,舌头动得快,麻烦来得多。

    2、有时候,很多可说可不说的事,还是不说为妙。

    3、在适当的场合说恰当的话是一种本领;提问题要提得深入,答问题要答得简洁。

    4、在生活中,你曾经为自己的失言而付出沉痛的代价吗?

    5、你觉得自己在表达能力方面,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提高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