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资治通鉴-商鞅之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周显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商鞅变法成功而其结果是惨遭车裂,他个人的悲剧是任何一个历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课题。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都是明君与贤相合作进行的,君主的支持与决心至关重要,君主寿命的长短更是至关重要。商鞅的改革在孝公时代已见成效,从改革事业上讲,应该说商鞅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王安石的改革是皇帝的寿命出了问题,皇帝中道崩殂,改革也会半道停止。

    商鞅的下场悲惨,主要是和下一代领导人没有搞好关系。商鞅在变法之初,为推行新法,为了强调改革的严肃性,把太子老师的鼻子给削了,于是他结怨于下一代领导人。因公而结私怨,下一代领导人即使继续推行改革路线,也要重换一拨人来干,决不能再和商鞅这样的人重归于好。所以,商鞅之死,死于他张扬气盛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中国的改革者,都有天降大任的感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特有使命感,使命感暴强,于是就根本顾不上人情世故了。王安石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们在改革伊始就有一种孤愤的心情,就有一种孤独感像无尽的黑暗一样围绕在身边。

    不论他们是至高无上的君主还是权倾天下的重臣,只要是改革,只要是在黑屋子里开个窗户,就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疯狂反击,就会感受到看客的冷漠,就会感到孤立无援。所以,他们反过来会受到激发,相信只有一意孤行才能推进自己的事业,“民可以乐成,不可以虑始”,众人都是吃现成的,只有我是先知先觉。到了这种状态,他们也很难听进不同的意见和善意的劝诫。所以,自古以来,做大事者,内心都有孤独感。

    毛泽东和斯诺谈话时,形容自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斯诺从字面上理解成“在雨中一个孤独的行者”,不论中国人很容易理解的“和尚打伞”,还是美国人错解的“雨中独行者”,都道出了大人物特立独行的命运和内心的孤寂。

    商鞅的朋友赵良曾劝他向五羊大夫百里奚学习,除了做大事,还要夹紧尾巴做好人,并深刻地指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及其将带来的危机,商鞅拒绝了朋友的告诫。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记录了商鞅的功绩,但也指出:“商君,天资刻薄人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