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秦王嬴政(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此说来,尉缭应该心满意足了吧,他混得比李斯还好啊。可是尉缭并没有这样觉得,他看出表面谦恭的秦王嬴政,骨子里却是个残暴的人。他是这样评价嬴政的:“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尉缭不仅懂得军事,也会看相,他看准了秦王有一颗虎狼之心,这种人有雄心壮志,在得志之前,他会礼贤下士,一旦吞并天下后,就不把谁放在眼中了。可以说,尉缭确实有非凡的判断力。在统一六国之前,秦王在从谏如流方面是做得很好,很有明君的样子,可是后来果然成为暴君,用贾谊的话说:“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是事后的总结,而尉缭则是预言,“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幸而言中。

    既然看清了秦王嬴政的面目,尉缭想拂袖而去,离开秦国。可是他还没来得及离开秦国,就被秦王嬴政发现了,嬴政可不想在统一六国之前让人才给溜了,他坚持挽留尉缭,并且提拔他为国尉。尉缭没有办法,只得留了下来,只是后来他为秦国做了什么事,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说。可以肯定的是,秦王确实用其计,破坏并阻止东方诸国的合纵。在嬴政亲政之后,东方诸国没有一次合纵运动,这固然与形势有关,也与秦国的破坏有关。

    尉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法家,著有兵书《尉缭子》。在《尉缭子》一书中,有尉缭子与梁惠王(魏惠王)的对话,而尉缭子入秦时,魏惠王已经死了八十多年,根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不可能有过这样的对话。这里或许有几种可能性:其一,尉缭子故意这样写的,可以避开一些敏感的问题;其二,有两个尉缭,一个是在梁惠王时,一个是在秦王嬴政时;其三,这本兵书是别人所作,托名尉缭。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本相当重要的兵法,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北宋时,《尉缭子》一书被编入官方军事教科书中,与《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李卫公问答》六部兵法书合称为《武经七书》。

    《尉缭子》现存二十四篇,九千余字,不乏深刻的军事洞见。譬如在《武议篇》中,尉缭写道:“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财货,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鼓吹正义的战争,反对不义的征战。

    李斯谏逐客及尉缭入秦,开放的秦国张开双臂欢迎天下豪杰。在秦王嬴政看来,把六国收入囊中只是迟早的事情,到天下一统的那天,地不分南北,都是大秦帝国的疆域;人不分东西,都是大秦帝国的臣民。

    废除逐客令后,强大的秦国依然活力四射,反观东方诸国,却早已在内忧外患中气喘吁吁了。天下形势,已是一目了然,不过秦国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倘若低估了对手,往往会失去优势,甚至反胜为败。

    四秦赵的恩恩怨怨

    东方六国中,赵国是秦国的劲敌。赵国曾经一度能够与秦国分庭抗礼,可是秦国凭借白起卓越的表现,在长平之役中围歼了赵国主力四十余万人,此役也成为赵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平之战后,赵国君臣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发扬赵武灵王遗留下来的尚武精神,元气有所恢复。在燕赵战争中,赵国兵团屡战屡胜,把燕师打得溃不成军;在北方战场,李牧只手擎天,大破匈奴。对于一个饱受战争创伤的国家来说,赵国所取得的成就实属不易。

    倘若没有秦国这只恶狼在一旁虎视眈眈,赵国仍然有机会再度成为诸侯之霸主,可是秦国岂会坐视赵国雄起呢?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赵孝成王十九年),秦国大将蒙骜挥师击赵,夺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紧接着又攻取晋阳城。正当赵国狼狈不堪之时,秦庄襄王病死,宰相吕不韦扶秦王嬴政上台。为了确保政局稳定,吕不韦把正在伐赵的名将蒙骜调回咸阳,蒙骜留下一支军队驻守晋阳城,自己匆匆率领大军回国。不甘心被秦国奴役的晋阳百姓乘机揭竿而起,赶走了侵略者,这座历史名城又回到赵国的怀抱。

    为了抗击秦国,赵孝成王与楚、魏、韩、燕四个国家缔结合纵条约,并于公元前241年,由大将庞煖率军参与多国联合军事行动,共伐秦国。然而这次合纵运动并未能取得效果,联军战败,此役也成为战国时代东方诸国最后一次合纵。

    击破东方合纵联军后的第二年(前240年),秦国开始展开一系列的报复行动,对参与合纵的赵国、魏国进攻军事打击。秦军又一次跨过边界,一鼓作气夺取赵国龙、孤、庆都三城。次年(前239年),秦政府又派公子成率军击赵。然而,一件谁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成竟然投降了赵国!

    秦国公子成怎么会投降赵国呢?这件事十分蹊跷,内中原因很难搞清楚。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对成降赵一事没有做任何解释,看来秦始皇对这件事讳莫如深,估计在统一六国后,把相关的记录全部删除了。那么成是个什么人呢?在一些史料中,成又称为“盛桥”,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王嬴政的同父异母弟弟,被封为长安君。作为秦国公子,却叛逃到比秦国弱得多的赵国,可以肯定的是,这里面牵扯到了宫廷权力斗争。

    后世小说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以自己的想象虚构了这么一个情节:秦王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倘若这一事情曝光于天下,嬴政就没法当秦王了,其同父异母弟弟成将是秦王的不二人选。吕不韦把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欲除之而后快,他便派成领兵去打赵国,想借赵人之手除掉成。秦国大将樊於期把秦王嬴政的身世告诉了成,成这才知道吕不韦想除掉自己,遂叛逃到赵国。

    以上的说法虽是虚构,但有其合理性。我们从现存的史料中再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来看看成叛变之时,秦国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会不会跟成降赵有关联呢?

    翻开秦国史大事记可以发现,在成降赵的前一年及当年,秦宫内发生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公元前240年,秦夏太后病逝,夏太后是秦庄襄王的母亲,秦王嬴政与成的祖母;第二件大事,公元前239年,嫪毐受宠于赵太后,于是年封为长信侯。

    这两件事情与成叛变有关系吗?有可能。

    夏太后在世时,赵太后虽然淫乱宫中,可还不至于太嚣张。夏太后一死,赵太后便成了后宫的主人,正因为如此,嫪毐才得到混入宫中,长期与太后淫乱并受封为侯。成会不会是因为发现了太后与嫪毐的丑事,而被吕不韦以伐赵为借口调往外地呢?我觉得可能性很大。在成叛变这一年,秦王嬴政二十一岁,成想必也是十八九岁的人了。如果秦王母亲的丑事曝光,不排除有一股支持成的政治力量出现,到时将对秦王嬴政的王位构成严重的威胁。

    作为秦国公子,成选择叛逃,可见他是害怕了。可是害怕谁呢?或许是哥哥秦王嬴政,或许是宰相吕不韦,或许是权臣嫪毐。总之,他害怕了,所以他不得不逃亡,逃到一个比秦国弱小得多的国家。

    当成率领秦国远征军团抵达屯留(今山西屯留南)时,他举部叛秦,派人向赵国政府递交投降书。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引起轰动的大事。赵悼襄王显然非常兴奋,倘若秦国内乱,对赵国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东山再起的良机。赵悼襄王迫不及待地宣布,把饶地(河北饶阳东北)封给秦公子成。

    这时成最需要的,是赵国兵团的支援,而不是封邑或爵位。可是赵悼襄王坐失良机,他并没有派出军队接应成。或许他对秦公子投降一事将信将疑,不能确信天上真的掉下大馅饼,这会不会又是狡诈的秦国人所玩弄的把戏呢?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赵国并没出兵相援,这导致了成的败亡。

    获知成叛逃的消息后,秦王嬴政勃然大怒,立即出兵镇压叛军。据《史记》中《秦始皇本纪》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在这里明确记载,成是死于屯留。后来一些史学家认为《史记》中“死屯留”中的“死”字是衍文,其实成并没有死,可是这种说法似乎并无有力的史料作为证据。在成叛变这一事件中,秦王嬴政暴露出其残酷的一面,他杀光了屯留的军吏,并且把该地的所有百姓都迁徙到临洮。

    这里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秦王嬴政对弟弟成以及叛乱的军队如此残酷,非得斩尽杀绝呢?在成叛乱后第二年,又爆发嫪毐的叛乱。嫪毐试图颠覆秦王嬴政,按理来说,罪行比成还重,可是嬴政并没有把嫪毐的追随者都杀光。因此成叛变的背后,一定充满了不为人知的内幕,只是事情过去两千年了,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年轻的秦国公子铤而走险,走上叛变的不归路。

    可惜的是,赵国未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应该说,在赵国历史上,赵悼襄王还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在他统治时期,赵国以残破之师,北破匈奴,东挫燕师,实为不易。可是他未能抓住成兵变的时机,扶植一个反秦的力量,利用秦王嬴政与成兄弟相残而坐收渔翁之利。成兵变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没能撼动秦国的根基。

    在秦王嬴政看来,赵国是东方六国中最难对付的国家,尽管其国力与秦国相去甚远,却拥有一支勇猛异常的军队与高素质的将领,在军事上仍然有很强的实力。显然,秦国想要削平东方六国,赵国就是最大的拦路虎。

    可是赵悼襄王却又犯下一个大错。他显然认为秦国在经历了成叛变与嫪毐之乱后伤了元气,短时间内不会对赵国发动猛烈的进攻。这个判断很危险,因为他没有足够多的资本把国家命运押在臆想与猜测上。过于乐观的赵悼襄王把重兵集团放在东线战场,他想从燕国那里捞点好处。

    的确,燕国完全不是赵国的对手。在赵国大将庞煖的打击下,燕国又丢失了两座城池。据《战国策》的说法,赵国伐燕背后,有一只黑手操纵着,这只黑手正是秦国政府。其实秦国的外交政策,完全沿用李斯与尉缭的那一套,在各国大行反间计,煽动东方诸国的战争,破坏一切合纵的可能。赵悼襄王很快就发现,伐燕之战,完全得不偿失。

    被打得灰头土脸的燕王喜面对赵国虎狼之师,实在没有力量抵抗,怎么办呢?他不得不出下策:请秦国人帮忙。

    燕王喜派使者入秦,游说秦王嬴政:“赵国南邻秦国,北邻燕国,国土跨三百里,面积不算大,土地也比较贫瘠。正因为如此,赵国不敢对秦国打击报复。可是现在赵国全力进攻燕国,倘若赵王吞并了燕国,集赵、燕两地之力量抗拒秦国,到时恐怕不把秦国放在眼里了。”燕国使者的用意很明确,就是想让秦国卷入战争,从西面向赵国施压。看来燕王喜与那个派郑国为间谍的韩桓惠王一样,都是目光短浅之辈。与赵国相比,秦国无疑是更可怕的对手,燕国之所以没有成为秦国的盘中餐,只是因为有赵国作为其屏障,要是赵国亡于秦国之手,燕国还能活吗?

    燕王喜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先解决燃眉之急要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好了。

    对秦王嬴政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赵国重兵陈于东部边界,西部防御力量不足。更重要的是,秦国打着救燕的旗帜,可谓师出有名。此时名将蒙骜已死,但秦国不乏有才干的军事将领,秦王嬴政派出三员大将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这三员大将分别是王翦、桓齮、杨端和。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秦国的这三员大将。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的又一位名将,他是频阳东乡人。据史书所载,王翦“少而好兵”,后为秦国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桓齮这个人史料不多,战国史学家杨宽认为,桓齮就是后来逃亡到燕国的秦国大将樊於期,这两个名字读音有点有接近,关于樊於期的故事,我在后文还会说到。杨端和是蒙骜之后秦国重要将领,在公元前238年,他曾经率秦军伐魏,攻取垣、蒲阳、衍氏,兵临仁、平丘、黄、济阳,进逼魏都大梁城。

    秦军大举入赵,杨端和、桓齮攻下邺城。初出茅庐的王翦更是一鸣惊人,攻克赵国军事重镇阏与城。在三十四年前(前270年),秦军首次攻打阏与城,遭到赵国名将赵奢的迎头痛击,可是彼一时,此一时,如今赵国已经难挡秦国铁骑的蹂躏了。攻克阏与后,王翦越战越勇,又连克橑阳、安阳等八城,尽取漳水流域之地。

    这对赵悼襄王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心力交瘁的他羞愧难当,竟然一病不起,死了。

    赵悼襄王死后,其子赵迁继位,史称赵王迁。赵迁既非长子,又非嫡子,赵悼襄王怎么会让他继承王位呢?这背后有一个故事。

    赵王迁的母亲原本是个倡女,也就是歌伎,长得相当漂亮,后来被一个大户人家看上,娶她为妻。可这个女人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挥霍无度,把这户大家给搞垮了,最后丈夫落魄而死,她便成了一名寡妇。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何况是个年轻貌美的寡妇呢?于是便有了众多锲而不舍的追求者,好色的赵悼襄王听闻此女美貌非凡,便动了心,打算召她入宫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