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大决战(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范雎为秦相后,秦国的战略愈加明晰,这个战略就是“远交近攻”。我在前面分析过,“远交近攻”并不是范雎的发明,事实从商鞅开始,秦国的外交战略就是远交近攻,直到魏冉当权时,这种战略才出现改变。在魏冉时代,秦国多次越韩、魏而攻齐国,此战略无法集中力量摧毁三晋的武装。从理论上说,进攻齐国不仅费力,也很难保住胜利的果实。魏冉并非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他的封邑陶地孤悬东方,劳师远征齐国,不过是假公济私,拓展私人的地盘罢了。

    范雎赶走魏冉后,制定了新的战略:拉拢齐国,重点进攻魏、韩、赵三国。同时,秦国与楚国也减少了军事摩擦。白起取得华阳之战大捷后,楚顷襄王担心秦军攻楚,遣太子熊完及黄歇入秦为人质。范雎相秦后三年(前263年),楚顷襄王一病不起,眼看快不行了。黄歇便对范雎说:“楚王这一病,恐怕是好不了,秦国得赶紧让太子熊完归国。如果太子顺利即位,一定会臣服于秦国,到时对丞相您也会感恩戴德。倘若太子回不去,只不过是居住在咸阳城里的一个布衣平民罢了,楚国一定会另立太子,到时恐怕不愿臣服秦国了。”

    范雎认为黄歇说的有道理,就把这事报告给秦昭王。可是秦昭王不同意,捏在手里才叫人质,要是给放了,那还叫啥人质呢?

    楚太子熊完倘若不能回国,他这个太子就白当了,到时如何继承王位?可是秦王又不肯放人,怎么办?

    黄歇想出了个主意:明着走不行,就偷偷地溜呗。他把太子熊完乔装打扮成为马车夫,混在楚国使团里回国去了。秦昭王得知人质逃跑了,怒不可遏,把黄歇抓起来,打算杀掉。

    范雎站出来说话了:“楚太子已经回国,如果他顺利当上国王,一定会任用黄歇为宰相。现在杀了黄歇也没用,不如把他放了,给他个人情,以后楚国势必会亲近我们的。”

    秦昭王转念一想,杀黄歇也确实于事无补,就听从范雎的建议,把他也放了。果不其然,过了不久后,楚顷襄王去世,熊完继位,史称楚考烈王,他任用黄歇为楚相。秦楚两国总算没有关系恶化,对范雎来说,这一点很重要,拉拢楚国后,他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赵国了。

    在黄歇相楚的这一年(公元前262年),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会战拉开序幕,秦、赵两国倾尽精锐决战于长平。大家都知道,这场会战最终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秦军胜利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楚国人采取了中立立场,这就是范雎“远交”战略所带来的直接好处。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场影响深远的长平之战。

    三长平之战(上)

    公元前262年的某天,赵孝成王做了一个梦。他梦到自己乘飞龙上天,可是刚飞到一半时,突然掉了下来,然后他看到金玉珠宝堆积如山。这究竟是一个吉兆还是凶兆呢?负责占卜的筮史断言这个梦并不吉利:乘飞龙却从天下掉下来,说明有气势但没实力;看到堆积如山的珠玉,说明有忧患。

    是什么忧患呢?筮史并没有说。可是三天后,赵孝成王确信自己的梦应该是吉兆,因为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这一天,赵国都城邯郸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此人是韩国上党郡守冯亭派来的使者,他前来的目的,是想把上党郡送给赵国。该使者见到赵孝成王后,说道:“韩国已经无力据有上党,政府打算把该地割让给秦国。可是上党军民都不愿意成为秦国臣民,情愿归附赵国。上党共有十七座城邑,希望赵王能接受,以安军民之心。”

    听到这里,赵孝成王马上联想到他所做的梦。难道就是他梦里见到堆积如山的金玉吗?美梦居然成为现实了。自己竟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收取上党十七城,天下竟然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吗?

    确实如此!那么韩国出了什么事情呢?郡守冯亭为什么要把上党献给赵国呢?

    自从范雎推行“远交近攻”战略后,韩国又一次成为秦国鲸吞蚕食的对象。范雎对秦昭王说:“秦国与韩国的边界,犬牙交错,如果天下形势有所变化,没有哪个国家能像韩国这样直接威胁秦国的安全,所以必须先征服韩国。”那要如何做呢?范雎提出了一个非常高明的计谋。他认为进攻重点是荥阳,只要占领了荥阳,就可以切断巩邑与成皋的交通,从而切断太行山通道,断绝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在范雎这一战略的引导下,秦国对韩国发动一系列攻势:公元前264年,秦将白起伐韩,攻取汾水旁的陉城,而后接连攻陷九城,斩首五万。公元前263年,白起又略取韩国南阳,切断太行山的通道,上党成为一个孤立的区域。公元前262年,白起第三度出击,攻取野王(今河南沁阳),断绝上党与韩国首都的联系。至此,韩国政府完全失去对上党控制。每逢战败便割地请降,这几乎成为历代韩王的惯性思维。上党郡被韩国政府作为求和的筹码,割让给了秦国。可是这一回,上党军民不干了,他们不愿意成为秦国人的奴隶。郡守冯亭率军民奋起抵制秦军对上党的接收,率部抵抗三十日。光凭上党一郡的力量,根本没法长期独存,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上党献给赵国。因此冯亭派人前往邯郸拜见赵孝成王,希望赵国能接收上党郡十七城。

    对于这个意外的礼物,赵孝成王大喜过望,立即召见平阳君赵豹,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冯亭打算把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我们,你看怎么样?”可是平阳君赵豹非但没有高兴,反倒皱皱眉头说:“平白无故得来的好处,恐怕会惹来灾祸呢!”

    赵孝成王脸色一沉,不高兴地说:“怎么能说平白无故呢?这是上党百姓认为我们赵国有情有义,所以才想归附的。”

    平阳君赵豹回答道:“并非如此。秦国一直蚕食韩国土地,如今截断上党与韩国的联系,就是想不战而得到这个地方。韩国人把上党献给赵国,这是想嫁祸给赵国。您想想,秦国卖力而赵国却坐享其成,天底下有这样的好事吗?强国不能从弱国那里得到的土地,弱国却想从强国那里获得,这岂不是平白无故的好处吗?秦国的战略,是通过水路运粮,然后以武力蚕食韩国,分裂其土地。我们不可与秦国争锋,还是不要接受上党为好。”

    赵豹认为冯亭献上党归附赵国,这只是韩国的阴谋。尽管这一推论只是猜测,但有一点他说的并没有错,如果赵国接受上党,秦国势必不肯善罢甘休。但赵孝成王并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们就算出动百万大军进攻他国,经年累月,也未必能得到一座城池。如今冯亭献十七城给我国,这可是捡得了大便宜。”

    既然赵王这样说了,赵豹也无言可对。赵孝成王又召平原君赵胜与赵禹两人,对他们说了这件事。赵胜与赵禹都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不要白不要,劝赵孝成王要接受冯亭的投诚。赵孝成王便把纳降的事宜交给平原君赵胜,赵胜便动身前往上党。见到冯亭后,赵胜宣布赵孝成王的命令:“敝国君主派赵胜前来,封太守冯亭三个万户城邑,封县令三个千户城邑,并且世代为侯。上党的吏民全部加爵三级,倘若官吏与百姓能够相安无事,每人再赏六金。”

    冯亭听后却泪眼潸潸,沉痛地说:“我做了三件不义的事情:第一,我为韩王捍卫疆土,却不能拼死固守;第二,韩王把上党割让给秦国,我公然违抗君主的命令;第三,我出卖了君王的土地,却得到三万户的食邑。”冯亭并不像是在演戏,因而有理由认为献上党给赵国,应该是他个人的决定,而不是韩国政府的阴谋。

    就这样,赵国顺利地接收上党十七城。赵孝成王派军队入驻,名将廉颇驻军于长平。当然,赵孝成王取上党之地后,没忘给韩桓惠王打招呼:“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守上党,现在已经发兵夺取该地了。”韩桓惠王只得通知秦国:“赵已起兵取上党。”

    秦昭王听罢大怒,我花费那么多心思,用奇谋妙计断绝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你赵国倒好,不费一兵一卒就独吞了。斯可忍,孰不可忍?他马上派白起、王龁率军进攻上党。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赵国接收上党,成为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当时赵军主力驻扎于长平,长平是上党十七座城邑中的一座,位于今山西高平西北。长期以来,这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可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会战却爆发于此。赵孝成王既接收上党郡,就必须直视一个问题:赵国能否顶得住秦国的进攻呢?在七年前的阏与之战中,赵国名将赵奢力挫秦军,取得了秦赵战争史上最辉煌的一场胜利。可以说,在东方六国中,赵国是唯一可与秦国较量的国家。但此时赵奢已经病逝,蔺相如也重病缠身,这对赵国是非常不利的。在阏与之战中,秦国并没有派出最强的力量,特别是战无不胜、令人胆战心惊的武安君白起并不是那场战役的指挥者。赵孝成王的担忧是,倘若秦国以白起为将,赵国有没有将领可以应对呢?

    对此,平原君赵胜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渑池之会时,我曾经仔细观察过武安君白起。他的脑袋比较小,棱角分明,这种面相表明此人勇敢、果于决断;他的眼瞳白黑分明,表明此人判断洞察力很强;他看东西时目不斜视,目光坚定有神,眼珠子不打转,说明此人意志力特别强。要与武安君白起对抗,只能以持久战取胜,难以同他针锋相对。但有一个人可以对付他,就是大将廉颇。廉颇勇猛枭鸷,爱护士兵,遇事不避艰难,能忍辱负重。要论野战,能力不如武安君,但论持久战,足以抵挡。”

    看来平原君养士数千,还是学了点相人术,对白起与廉颇的评价,倒颇为恰当。关于长平之战的经过,史书对后半段记载较详,而对前半段记载十分简略。甚至对长平之战开始的时间,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始于公元前262年,即赵受上党的这一年;有人认为是公元前261年,也有认为是公元前260年。出现这么多种说法,主要是因为史料记载含糊不清且有矛盾之处。有意思的是,《史记》在不同的章节中,对长平之战的发起时间有三种不同的记录。不过笔者认为公元前262年是长平之战的起始,因为《吕氏春秋》一书中写道:“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明确指出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正是从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吕不韦就是长平之战的时代见证人,这个记载是最为可靠的。笔者结合各种史料,尝试还原长平之战各阶段的战事。

    战役的第一阶段是秦赵两军的相持阶段。无论从军队的战斗力或统帅的指挥水平来看,秦国均占有优势。在所有国家中,秦军的攻击力是最强大的,武安君白起是整个战国时代最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在鲸吞巴蜀、蚕食韩、魏之后,秦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资源,足以支撑国家庞大军事机器的运转。秦国士兵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军事后勤能力相当强。

    再来看看赵国的情况。自从赵武灵王死后,赵国的军事改革中断,胡服骑射未能进一步推广,这极大限制了赵国军事力量的提升。在赵惠文王掌权的三十年间,尽管赵国曾多次出兵攻打齐国与魏国,扩张自己的地盘,但所取得的战果,不能与秦国相提并论。

    赵国前线总司令廉颇将军到任后,立即下令以长平为中枢,修筑漫长的壁垒防御线。我们从廉颇以往的指挥经验来看,他是一位攻击型的将领,自己也曾吹嘘有“攻城野战之功”,他的强项是打硬仗,打野战、主动进攻敌人。可是在长平前线,他却一反常态,埋头修筑防御线,根本就不打算与秦军硬碰硬。

    以廉颇那牛脾气与火爆的性格,竟然能够守得住寂寞吗?我必须非常佩服地说,廉颇确实是非凡的将领,因为他能用理智的思维克制自己的冲动。我相信他从蔺相如身上学习了许多东西,其中一点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欲望。说实话,廉大将军何尝不想横戈马上,酣畅淋漓地与白起干上一场。可是作为一名统帅,他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岂可率性而为呢?面对天下至强的秦军,不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侥幸之上,而是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秦军纵横天下,野战能力天下无双,赵国兵团若与秦军在野战中较量,胜算不大。廉颇深知要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关键在于顶住秦军的三板斧,以坚壁清野的战术,用防御代替进攻,只要能守住长平防线,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最终会令秦军无功而返。廉颇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拖垮秦军。他的持久战战略似拙实巧,因为秦军在上党地区作战,补给运输线漫长,利于速战,不利于持久。

    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开始攻打长平。白起想与廉颇一决死战,但他的希望落空了。廉颇对秦军的叫阵根本不理不睬,坚壁清野,据险控扼,凭借坚强的防线阻挡秦军,只守不攻。自白起出道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是在长平,他却第一次束手无策了。尽管锋芒正锐的秦国兵团凭恃着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在局部的攻击战中取得若干次小胜利,但对大局无补,根本无法重创赵军主力。

    很快,这场战役变得十分沉闷。秦军像一头猛虎,张牙舞爪,而赵军形同刺猬,我龟缩起来,不跟你斗,你上来我就扎你一下。结果,这头猛虎在刺猬身旁来来回回做出扑袭的样子,却只是徒劳无功。

    只要廉颇能坚守三五年,秦军再厉害,恐怕也吃不消。更要命的是,这种乌龟战术,几乎令白起的智谋无用武之地。白起最擅长在运动战中捕捉战机,可是人家廉颇不玩野战,只玩阵地战。看来在长平战场,白起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秦昭王索性把白起撤走,军队交给王龁指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