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纵横天下(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仪满脑袋是“中原中心论”,完全看不起周边的蛮族,在他看来,还有这么傻的事吗?不去争夺中原,反倒去争夺边边角角、不值一提的地盘,这不是很令人纳闷吗?

    其实张仪所想的,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这是因为中原的文明确实比周边蛮族要高出太多了。可是司马错却有自己的看法,面对张仪的滔滔雄辩,他并没有乱了阵脚,从容不迫地对秦惠王说:“不是这样的。”跟铁嘴张仪辩论可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张仪可是凭一张利嘴混到宰相的高位啊。

    司马错寸步不让,他并非泛泛之辈,思路极为清晰:“王者的事业,必须有三个坚实的基础:第一,要使国家富裕,这必须要扩大国土面积;第二,要使军队强大,这必须使百姓富有;第三,要称王就得广施恩惠。这三点做到了,那么王者的事业就具备条件了。可是现在秦国土地还不够大,百姓还不够富有,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先解决这两件事。蜀国是西部偏远的国家,又是戎狄之长,国内面临危机,现在秦国如果能乘势发动进攻,就如同狼对羊群发动突袭一样,必定是手到擒来。”

    “夺取蜀国的土地以扩大秦国的地盘,夺取蜀国的财富来充实秦国百姓的腰包,改善军队的装备。蜀国实力不强,我们不必付出重大伤亡,就可以令他们举国投降。我们救援巴国,师出有名,灭掉蜀国,天下人也不会说我们残暴;捞足了好处,可是天下人也不会说我们贪婪;这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举多得、名利双收。”

    “倘若是攻打韩国、挟持天子,背上不义的恶名,还未必能得到多少实际好处。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听我的分析:周在名义是天下诸侯共尊的王室,而韩国与齐国是盟友。如果周王室面临丧失九鼎的危险,韩国面临丢失国土的困境,必会困兽犹斗,向齐国、赵国借兵,谋求与楚国、魏国和解。楚国人一直觊觎周室的九鼎,要是周天子情急之下把九鼎送给楚国,那楚国必定会一马当先出兵相救;魏国一直想得到韩国的三川之地,韩国迫于无奈之下,将三川之地拱手相送,魏国势必会与韩国联手对付秦国。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攻打韩国的战略,不如攻打蜀国来得圆满。”

    在张仪、司马错等人发表完见解后,秦惠王心里有数了。张仪本质就是个政客、投机分子,这个性质决定了他急功近利,攻打蜀国无赫赫之名声,他当然不屑于出手了。司马错却着眼于长久,能够向西南扩张土地是秦国的地缘优势,像魏、韩等国想扩充土地却受制于地理位置,秦国又岂能放弃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呢?于是秦惠王最后拍板钉钉,他对司马错说:“您说得好,我愿意听您的意见。”

    负责指挥伐蜀之役的秦国将领,包括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尽管张仪是主张先征讨韩国,意见被否后,他也立马投入到伐蜀之役的准备中,闲居那么多年后,他可不想在别人立功的时候无所事事呢。

    蜀国的军事力量远不是秦国的对手,能否伐蜀成功,关键是能否克服地形的障碍。大诗人李白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从秦入蜀,主要通道是石牛道,便是当年蜀王为了得到会下金粪便的石牛而开凿的一条路,又称为“金牛道”。这条通路是蜀与秦交通的要道,大约是从今天陕西勉县向西南行,越过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趋剑门关,一路上有许多险隘之处,要大规模行军显然十分困难。

    可是训练有素的秦国兵团却以英勇无畏的精神向前挺进,他们跋山涉水,以顽强的意志跨越重重天险,深入蜀国。

    秦军一路南下,完全出乎蜀王的意料。蜀王亲自率军队在葭萌抗拒秦师,但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国兵团,蜀军被打得大败。蜀王落荒而逃,逃到武阳时被秦军追上杀死。蜀国的太傅、宰相、太子等人退守逢乡,眼看不是秦军的对手,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向张仪、司马错投降。这年(前316年)十月,蜀国战败投降,秦军大获全胜。

    这样,秦国把蜀国收入囊中,置蜀郡。秦惠王封公子通为蜀侯,陈庄担任蜀相,张若担任蜀郡守。但是由于有义渠叛乱的前车之鉴,秦惠王认为蜀国虽然投降了,但作为西南地区“戎狄之长”,蛮族的势力仍然不可低估,反叛随时可能发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大量向蜀地移民。于是,一场大规模的迁移开始了,秦政府动员了上万个家庭移居到蜀地。这个移民政策改变了蜀地的面貌,先进的中原文原开始在蜀地扎根。随着大量人口的涌进,蜀地的耕地得到更多的开发,“天府之国”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后来这里成为秦国的粮库,这也是秦国能进取中原的强有力的后方保障。

    事实证明了司马错的目光长远,伐蜀一役成为继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大大提升的又一个关键。

    秦军本来是扛着救援巴国的旗帜伐蜀,到蜀国到手后,又顺手牵羊把巴国吞并了。据《华阳国志》记载,吞并巴国是张仪的主意,“(张)仪贪巴、苴(苴侯的地盘)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巴王被封了个“君长”的虚衔。继蜀国之后,巴国也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即巴郡。后来秦国政府又从巴郡、蜀郡各划出一块地土,置汉中郡。

    可是巴、蜀这块土地毕竟受制于交通,秦国中央政府对其掌控力度比较有限,故而只要稍有风吹草动,难免会发生叛乱。下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秦国政府所任命的几任蜀侯的命运。在张仪、司马错伐蜀后五年,即秦惠王后元十四年(前311年),聚居于蜀地西南的部落丹犁向蜀侯称臣。在这期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蜀侯(公子通)与蜀相(陈庄)两个人发生严重的冲突,结果陈庄杀死了蜀侯,遂据蜀而反。秦惠王去世后,继位的秦武王派庶长甘茂连同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军队入蜀,杀死蜀相陈庄,紧接着又征伐丹犁,平定了这场叛乱。陈庄死后,秦武王以公子恽为蜀侯。公子恽担任蜀侯共计七年,颇得秦王的信任。公元前301年,公子恽以蜀侯的名义祭祀山川,而后把祭祀的食物献给秦昭王,可是他没曾料到,这居然招来了杀身之祸。原来是公子恽的后妈搞的鬼,她故意在公子恽进献的食物里下毒,等到秦昭王要吃时,阻拦说:“这些食物是从两千里外的蜀地送来的,吃之前要试一下。”秦昭王便把食物分与身边的人,结果那人一吃便毒发身死。秦昭王大怒,派司马错入蜀,赐一把剑给公子恽,勒令他自裁。公子恽情知被陷害,难逃此劫,遂与妻子一同自杀。在这次事件中被诛杀的,还包括蜀侯的二十七名近臣。

    公子恽死后,秦昭王封其子公孙绾为第三任蜀侯。几年后,公孙绾年长懂事,得知父亲是无罪被人陷害获诛,便查明真相,上报给了秦廷。

    在秦昭王的同意下,公孙绾把父亲公子恽的遗骸从城郊迁到城内,并为他立祠纪念。可是公孙绾最终的结局竟然与父亲毫无二样,在封侯十五年后,即公元前285年,多疑的秦昭王怀疑公孙绾有叛反之心,遂将他处死,并从此撤销了封侯,只保留了蜀守作为蜀地最高行政长官。

    连续三任蜀侯都死于非命,这证明一件事:秦国政府宁可错杀,也不愿冒着丢失蜀地的风险。斯可见吞并巴蜀对于秦国的重要意义。在取得巴蜀这块富饶之地后,秦国变得更加强大,既稳定了大后方,又获得了大量的兵源。

    如果说商鞅变法让秦国获得内在优势,那么吞并巴蜀则让秦国获得外在优势。秦国占据辽阔的西部,控制“天府之国”的粮仓,在陆地则有高山峻岭为天然屏障,既能阻挡东方诸国的进攻,又能凭借着居高临下的优越地理条件,不断向东方发动鲸吞蚕食。从水路上看,中国河流都是由西而东,秦国稳居上游,沿着水路正可顺流而下,对下游的东方诸国又取得另一个地理优势。占据巴蜀后,秦国获得了侧击楚国的机会,从此楚国再也不可能高枕无忧。这样,秦国在地势上进可攻,退可守,据西河、崤山之险,控长江上游,居高临下,雄视东方,隐隐有窥视天下之势矣。

    六惊天骗局:六百里怎么变成六里

    一向四平八稳的楚国开始危机降临了。在楚悼王时,楚国有过吴起变法。吴起的结局与商鞅一样悲惨,在保守派大臣的反攻倒算之下被杀死。但秦国新法在商鞅死后仍然延续下来,而楚国却很不幸地回到老路上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楚国人缺乏危机感有很大的关系。自从春秋时代始,楚国就是天下最强的国家。尽管楚国后来遭到吴国的致命一击,国力就没有恢复到全盛时期的水平,但进入战国时代后,楚国陆续吞并了一些小国,仍然有强国的架势。不过楚国并不热衷于同大国发生正面冲突,这个国家日趋保守,失去了往日朝气,暮气沉沉,只要自己南方霸主的地位不受动摇,它就心满意足了。

    在楚悼王之后的楚肃王时代,楚国对外缺乏扩张气势。在西面遭到蜀国的进攻,只是被动地筑城防御;在北面,一直被楚国视为进取中原跳板的郑国被韩国所灭,楚国无力救援;魏国更是多次发动对楚国的打击。作为一个大国,此期的楚国可谓颜面扫地矣。楚肃王之后的楚宣王,当了三十年的国君,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值得一提。直到楚威王上台后,楚国才有了一点起色。

    楚威王在对外扩张的战争中,最大的成果是打垮了越国。越国自越王勾践灭吴称霸后昙花一现,王位传了六世,到越王无彊时,越国的实力有所扩张。这位目空一切的越王自认为实力超强,居然想向北攻打东方诸侯的龙头齐国,结果齐国人略施小计,便诱使他转而攻打楚国。

    公元前334年,自视甚高的越王无彊率领越国军队倾巢而出,进攻楚国。然而在楚军的猛烈还击下,越国兵团溃败,越王无彊在这次伐楚战役中战败身亡。楚威王得理不饶人,在击溃越军后,他并不满足,乘胜追击,攻入越国,占领吴地及浙江。经此一役,越国一蹶不振。越王无彊死后,他的儿子争立,各据一方,有的称王,有的称君,越国只剩下沿海一小块地盘,最后不得不向楚国称臣,沦为楚的附庸。

    破越之役令楚国声威大振,这也是楚国在战国时代所取得的最大胜利之一。在楚军破越的这一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徐州互相称王。楚威王对齐国称王一事耿耿于怀,加上齐国人怂恿越国进攻楚国,更使他忍无可忍,遂于次年挥师北上,攻打齐国的徐州城。此时正是齐国风头最盛的时候,楚威王敢于在这个时候北进与之抗衡,也说明他有很强的自信心。

    楚威王在位时间并不算长,前后仅有十一年,但他却是战国时代最有作为的一位楚国君主。在他统治时,除了向东吞并吴越、向北抗衡齐国之外,还有一事可圈可点,便是经略巴、黔中以西之地。据《史记》所记,楚威王派庄蹻经略西部。庄蹻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的后裔,荀子曾把他与田单、卫鞅(商鞅)等人列为“皆世俗所谓善用兵者也”,可见他颇有行军作战的天赋。庄蹻率领一支远征军沿着沅水逆流而上,攻略西部。

    对于这次西征的详细情况,史料语焉不详,仅知道以下几点:第一,庄蹻远征军深入西南,一直抵达滇池,夺得滇池周围数千里的土地;第二,这支远征军从楚国出发时,是在楚威王时,到了楚怀王十三年即公元前316年时,仍然没有返回国内。这一年秦国灭巴蜀,《史记》称:“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乃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由于回楚国之路被秦军所切断,庄蹻便在滇地自立为王。

    总的来说,在楚威王时代,楚国的军事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在国际舞台上比较积极。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熊槐继位,是为楚怀王。

    楚怀王上台时,国际形势已经很明显了。曾经雄霸一时的魏国在秦、齐两国的夹击之下,已经风光全无。在这个时候,楚国人落井下石,在魏国人的背后又插上一刀。楚怀王六年(前323年),楚国柱国(最高武官)昭阳率领大军发动伐魏之役,攻破襄陵,并掠取八座城邑。魏国在此战之后,势力更加衰微,而楚国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战国“三巨头”之一,与齐国、秦国三足鼎立。

    柱国昭阳想挟战胜魏国之威,继续前进,进攻齐国。但是齐国却不想与楚国交锋,齐国的战略一直非常清晰,就是削弱三晋,有机会就窥视燕国,避免在南线与楚国发生大的冲突。齐威王急需有一名特使前往敌营与楚军统帅昭阳交涉,这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并非齐国人,而是秦国出使齐国的使者陈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