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纵横天下(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城头变换大王旗

    在秦、齐两强的夹击之下,魏国再也牛不起来了。

    公元前338年,秦国变法的灵魂人物商鞅被处死,对此,魏惠王幸灾乐祸。可是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翻盘的机会又错过了。本来魏惠王可以亡羊补牢,在商鞅逃窜到魏国时将他留下,并借助他非凡的本领重振魏国雄风。但魏惠王却是要面子之人,在二十三年前,他不听公叔痤的劝告,既不任用商鞅也不杀了他,致使商鞅投奔敌国并最终让秦国更加强大。那么二十三年后,倘若他留下商鞅,岂不证明自己以前毫无先见之明吗?还有,商鞅曾攻破魏国旧都、计擒公子卬、迫使魏国割河西地求和,这些对魏惠王来说,旧恨添新仇,所以他不但拒绝接收商鞅,反倒把他送回秦国,就是要看着他死无葬身之地。

    魏惠王开心了,因为商鞅被五马分尸了。中国的政治,多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但大秦帝国绝对是个例外。商鞅死了,他的那一套法令仍然在有效地运转着。不得不说,这就是秦惠王的智慧。魏惠王开心得太早了,秦国并没有因为商鞅之死而走向衰败。就在商鞅被处死的这一年,秦国率领戎人攻打魏国,包围合阳。

    想想魏惠王也真是不容易。从他上台之初起,先是魏国内战,然后跟赵国打,跟韩国打,跟秦国打,跟齐国打,有时也要跟楚国打。他就像一位车轮战棋手一样,跟周围的所有对手都交上手了,而且不是一个对手打一回合,而是打了好几个回合,恁你身强力壮如牛,最后也要累趴下。打到最后时,终于发现自己越来越弱,而对手(齐国与秦国)却越来越强了,想当世界之王的魏惠王魏?最终发现,自己已是筋疲力尽了。

    要怎么办呢?一个大哲学家出来帮他指点迷津。这个大哲学家就是惠施。

    看过《庄子》一书的人,对惠施都不会陌生,他是庄子的好朋友,先秦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曾这样写:“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可见惠施是个相当博学之人。在那个年代,学者是非常吃香的,因为诸侯都意识到一个真理:知识就是力量。魏惠王魏?仰慕惠施的学问,故而常请他来讲学,同时也向他请教政治问题。

    如今魏惠王在对外战争中屡遭重创,心里郁闷得很,便请来惠施,对他发牢骚说:“齐国是我的仇敌,我内心的怒火恐怕一辈子也不能忘掉。我经常想兴师动众,讨伐齐国,夫子您以为怎么样?”在齐、秦两国之间,魏惠王似乎更恨齐国,这不仅是因为魏国在马陵之战中遭到惨败,更因为魏国发展重心是在中原,而齐国正是魏国中原霸业最强有力的阻击者。

    惠施听后摇了摇头说:“不可这样做。主上所说的,毫无计谋可言。魏国先是与赵国结怨,后又与齐国交战,在马陵战败后,国家军队的后备力量已是严重不足,而主上却想动用所有力量进攻齐国,这不是明智的作法。如果主上一心想报复齐国,倒不如屈尊向齐国表示臣服,并尊齐为王。楚国人一向看不起齐国,一旦听说齐国称王,楚王一定会怒发冲冠。到时主上派人分别出使齐国与楚国,游说两国君主,挑拨他们的矛盾,那时楚国一定会发兵进攻齐国,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刀杀人了。”

    看来大哲学家也会搞政治阴谋。

    魏惠王听从了惠施的意见,忍辱负重。公元前336年与公元前335年,他两度与齐威王会晤,修复两国关系。又过了一年(前334年),魏惠王正式任命惠施为魏国宰相,在惠施的努力下,齐、魏两国的国君“会徐州相王”。

    “相王”,就是相互承认对方是“王”。以前天底下只有一个王,那就是“周王”,故而又称为“周天子”。可是到了春秋时,这个“王”就只有虚名而无实权了,但还长期存在,因为霸主们都看中“王”的“壳”资源,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楚国崛起于南方,但楚国君主的名号却只是“子爵”,属于诸侯中爵位很低的一级,楚君熊通不满意,向周天子提出要求,要提高尊号,但遭到了拒绝。勃然大怒的熊通索性自立为王,故而楚国是很早就称王了。在春秋末期,东南霸主吴国与越国也都称王,但吴国后来被越国所灭,越国在战国时衰落了。

    在战国七雄中,第二个称王的国家是魏国。魏?在公元前344年受商鞅的怂恿,自称“夏王”,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事情。尽管楚国称王已经很久了,但由于楚国一直被认为是不懂礼法的蛮夷国家,与吴、越一样都同属于猴子学人戴帽子的类型,自然被中原有识之士嗤之以鼻。譬如说孔夫子,他的《春秋》从来不写“楚王”,而是写“楚子”,这就是老夫子的微言大义,你猴子戴上帽子,还是猴子嘛,变不成人的。

    但魏?称王这件事就不一样了。魏国作为晋国分离出来的一部分,是中原诸侯的中坚力量,要知道春秋时代像齐桓公、晋文公这么牛的人物,都没敢站出来称王,小心谨慎地维持“王者至尊,霸者至强”的局面。可是到了魏惠王时,周王连“尊”也谈不上了,甚至周王室那块小小的地盘也被韩、赵两国分裂为“东周”与“西周”两部分。

    不过魏?称王却不是时候,不是在魏国最强盛的时期,而是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样称王的底气就显得不足。尽管有鲁、卫、邹、宋等小国的支持,却得不到大国的支持,这种尴尬局面致使魏?不久后又放弃了称王。

    如今齐国挟马陵之战的余威,势力如日中天,称王倒正是时侯。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为了叙述方面,早早把魏侯魏?称为“魏惠王”,把齐侯田因齐称为“齐威王”,这主要是考虑到阅读习惯。两人正式称王的时间,实际上都是在公元前334年的“徐州相王”(魏?在此之前曾短暂地称过“夏王”),此时魏惠王在位三十六年,而齐威王在位二十三年了。

    关于徐州相王,这里我罗列钱穆先生的一段说法:“盖齐魏相王一事,当是魏故屈下尊齐为王,而齐亦未敢独承,乃亦尊魏为王,实开当时未有之新局。”这个看法应该是合乎实际的。本来惠施的计谋中,是尊齐为王,魏国并没想称王。可是齐国君主田因齐考虑到这件事影响太大,已经延续上千年的“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政治体系将完全崩溃,所以索性把魏?也拖下水,一起称王得了。可以想象,爱好虚名的魏?正求之不得呢。

    就这样,齐、魏两国一同打出王号。虽然齐、魏一起称王了,但还是有所不同。齐威王是大王,魏惠王屈尊其下,只能算是小王。“徐州相王”标志着战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春秋时代“尊王攘夷”的面纱也被扯去,从此周天子被彻底冷落了。此后十年,重要的诸侯国几乎全部称王,称王也意味着从周王国中独立出来,而且不受任何牵绊了,连名义上的限制也不存在了。以前魏、赵、韩从晋国分裂时,还得要周天子的册封;田氏代齐也要周天子的认可;秦孝公封赏商鞅时,还不敢以“侯”相称;诸如此类的限制,在各国陆续称王后,完全被打破了。

    果然不出惠施所料,齐国称王引起天下的震惊,以钱穆先生的说法是“战国惊人一大事”。怎么体现出惊人呢?诸侯国有什么反应呢?对齐国称王一事反应最强烈的,是两个已经称王的国家,一个是楚国,另一个是越国。

    为什么会是这两国呢?我们前面说过,楚国、越国很早就称王了,但是他们这个王号,却长期得不到中原诸国的承认,因为在中原人士看来,此二国不过是跳梁小丑,蛮夷之邦罢了。正因为头顶上王冠的分量太轻了,故而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经觊觎周王室的九鼎,认为自己这个“王”得不到承认,是因为没有象征王的九鼎。但是齐国称王却不一样,不仅曾为天下霸主的魏国率先表示臣服,而且魏国手下还有一帮小喽啰们也跟着摇旗呐喊助威,这下子齐国的威风可大了,一时间齐威王几乎成为君临天下的天子了。

    同样都是王,你说咱怎么就比不上别人呢?楚威王与越王无彊心里别扭。那怎么办呢?越王无彊这个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心里想,老子要是把齐国打趴下,不就是正正当当的“王”了吗?于是越王无彊磨刀霍霍,准备杀向齐国。

    越国人的口风不严实,很快消息就走漏了。齐国宰相田婴便派人前往越国,游说越王无彊说:“越国想要真正成就王业,就应该要去攻打楚国,而不是攻打齐国。攻打楚国,就算不能成就王业,也可以成就霸业呢。”为什么田婴要怂恿越国攻楚呢?这是因为从地缘来看,越国打击楚国最为方便。越国据吴越之地,与楚国相接壤,而楚国的兵力部署主要集中在北线与西线,东线兵力是比较弱的,这对越国人显然十分有利。

    可是一说到攻打楚国,越王无彊就有点来气了,他恨恨地说:“要不是韩国与魏国不配合,我早就攻打楚国了。我曾经盘计过,倘若魏国陈兵于大梁城,韩国集结军队于边界线,齐国在南阳、莒地军事演习,牵制北线楚军,那么方城以北的楚军就无法南下,淮河、泗水之间的楚军也无法东调;西线商、於、析等地的楚国驻军要防备秦国的进攻,也不可能调往东线。这么一来,楚国只剩下江南及泗水一线的军队可以投入战斗,这绝对是无法抵挡越军的进攻。可是现在韩国与魏国却把主力部队都调到黄河及华山(为了防御秦军),对楚国毫无威胁,这种部署完全是错误的,我不能靠他们来建立王业。”你说这越王无彊是不是没头脑,他与韩昭侯简直可以称为两种极端的人。韩昭侯是内心的想法一点也不外泄,而越王无彊是别人不问就滔滔不绝把自己的计划说得一干二净了。齐国的使者忽悠他说:“听了您的话后,我觉得越国还没有灭亡真是侥幸啊。为什么这样说呢?魏国与韩国固然都没有智谋,倘若帮越国灭了楚国,他们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渔利,获得一块土地,但是他们没看到这点。可是大王您难道就没有犯错吗?您的本意,只是希望魏、韩两国能牵制、分散楚国的兵力,并不是想与两国结盟,可是您没发现吗?现在楚国的兵力已经极度分散了,何必要等待魏、韩两国的帮助呢?”

    越王无彊怔住了,他下意识地问道:“这怎么说呢?”齐国使者又说道:“楚国从西到东,战线长达三千七百里,还有一支军队集结在鲁国、齐国边界附近,这样的兵力部署,还不分散吗?此时不进攻楚国,更待何时呢?越国军队只要出兵制控了无假关,就可以控制雠、庞、长沙这三个产粮区以及泽陵这个木材产区。这样的话,越国就算不能成就王业,也足以成就霸业了。”

    就这样,越王无彊在齐国人的忽悠之下,调转枪头,杀向楚国去了。齐国人很明智地把战争风险转嫁到楚国人身上,但无形中却帮楚威王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事业。楚威王的军队很快打垮了越国军队,越王无彊被杀,越国群龙无首,吴地、浙江均落入楚国人之手。此后越国一蹶不振,龟缩在海边一小块地盘上,再也没有与诸侯争雄的资本了。

    楚威王本来对齐国称王一事就耿耿于怀,现在田婴又搞阴谋,让越国攻打楚国,旧恨添新仇,不报仇不行了。对于楚威王,《战国策》中有这样的说法:“楚王(指楚威王)之为人也,好用兵而甚务名。”从他后来得到“威”的谥号,也可以看出此王乃是好勇斗狠之人,眼中容不得沙子呢。

    齐魏徐州相王后一年,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发兵讨伐齐国,兵围徐州(这里的徐州非今日之徐州,位于山东微山东北)。齐国宰相田婴派申缚为大将,指挥齐军与楚军决战,结果齐军大败。是役证明,楚国人的军事力量实在不容低估。

    楚威王想要得寸进尺,继续向齐国进军,直到逼田婴下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对田婴是愤怒到何等程度。刚刚当上齐国宰相的田婴狼狈不堪,你想想,齐国在马陵战役后力压魏国成为中原第一大国,如今齐威王又戴上王冠,可是齐国竟然打了个大败仗,这像话吗?要是再败给楚国,他这个宰相还当得成吗?

    这时有一个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对田婴说,我有办法让楚王退兵。田婴一看,原来是手下的一名官吏,名为张丑。张丑这个人有一张利嘴,能说会辩,这大约也得益于齐国浓厚的稷下学术氛围。在《战国策》中记有张丑的一些故事,囿于篇幅所限,我这里就不扯太远了,有兴趣的朋友去找书来看看。

    张丑可以不费一兵一卒退楚师吗?田婴将信将疑地派他前去与楚威王交涉。

    张丑前往徐州见楚威王,劈头便问:“大王您在徐州打了大胜仗,知道为什么吗?”楚威王一听,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我楚国兵强马壮了。

    “不对。”张丑摇摇头道,“您打胜仗,是因为齐国没有任用朌子。朌子是齐国名将,是马陵之战的前线指挥官,对国家有大功,百姓也很拥护他。可是宰相田婴不喜欢他,故意不派他为主将,而派申缚为将。申缚这个人,齐国上下从官员到百姓,没有几个喜欢他的,才能平庸,正因为这样,大王您才占了便宜。现在大王您想逼田婴下台,那田盼正好有出头之日,他必定会整饬兵马,与大王一决死战,这对您可不是好消息呢。”

    张丑的话是道理的,倘若楚国继续向齐国腹地挺进,田婴必然要下台,到时田盼翻身的机会就大了。田盼曾经率齐国军队三次攻入魏国,无一败绩,是一名优秀的将领。听张丑这么一说,楚威王也打起退堂鼓了,反正徐州一战他已经挣足了面子,与全盛时期的齐国对抗,并非明智之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