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谏逐客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斯

    【解题】

    李斯,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曾师从荀子学习,公元前247年西入秦,深受秦始皇的器重,拜为客卿,擢升廷尉、丞相,为秦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秦始皇死后,赵高谋立胡亥,李斯被胁从,不久,李斯亦为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

    本文是李斯在秦王赢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向秦始皇呈递的一篇谏书。在此之前,韩国为了减轻秦国对它的军事压力,派水工郑国入秦,劝秦大兴水利,企图消耗秦的国力。后来,事被发觉,泰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外籍官员。作为楚人的李斯亦在被逐之列,所以上此书劝谏。秦王看后,收回成命,恢复了李斯的职务。

    这篇文章列举了商鞅等客卿对秦国的统一事业做出的贡献,指出“非秦者去”的做法必然不利于霸业。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气势;音节铿锵,议论风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①,西取由余于戎②,东得百里奚于宛③,迎蹇叔于宋④,求邳豹、公孙支于晋⑤。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⑥,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⑦,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⑧,拔三川之地⑨,西并巴、蜀,北收上郡⑩,南取汉中B11,包九夷B12,制鄢、郢B13,东据成皋之险B1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B15,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B16,废穰侯B17,逐华阳B18,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B19,有随、和之宝B20,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B21,乘纤离之马B22,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B23。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B24;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B2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B26,傅玑之珥B27,阿缟之衣B28,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B29,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B30、桑间B31,韶虞B32、武象者B33,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B34。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注释】

    ①穆公:即秦穆公,一说为春秋五霸之一。

    ②由余:春秋时晋人,后逃亡到戎地,奉戎王命出使秦国,被秦穆公看中,以离间计逼由余降秦。穆公用由余之谋,得以征服西戎。戎: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

    ③百里奚:楚国人,初为虞国大夫,晋灭虞后,晋献公把他作为女儿陪嫁的奴仆送入秦国。百里奚逃至楚国,被捉。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才能,想用重金把他赎回来,但又怕引起楚人的重视不放还他,便用五张黑羊皮赎回来,封为大夫。

    ④蹇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得穆公重用,为上大夫。

    ⑤丕豹:晋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杀,豹奔秦,穆公任用他为将。公孙支:此人先游晋,后归秦,为穆公谋士。

    ⑥二十:《史记·秦本纪》作“十二”,是说秦吞并戎人部落之多,不是实指。

    ⑦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入秦劝孝公变法,使秦国得以富国强兵,封于商地,故称商鞅。

    ⑧惠王:即秦惠王。详见《苏秦以连横说秦》。张仪: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为秦惠王相,以“连横”说六国,破坏了六国的“合纵”政策,对秦国的强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⑨三川之地:约在今河南洛阳一带,此地有黄河、洛水、伊水交汇,故称三川。

    ⑩上郡:魏地,在今陕西榆林一带。

    B11汉中:楚郡名,在今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一带。

    B12九夷:指楚国中的少数民族地区。

    B13鄢、郢:皆楚都,代指楚国。鄢,楚国旧都,在今湖北宜城。郢,楚都,在今湖北江陵。

    B14成皋:一个战略要塞,即今河南荥阳的虎牢关。

    B15从:同“纵”,即“合纵”。

    B16昭王:即昭襄王,秦惠王之子。范雎:魏国人,罪而入秦,说昭王,为秦相,封应侯。

    B17穰侯:即魏冉,秦昭王母后的异父弟,曾为秦相,专权三十年。

    B18华阳:即华阳君,宣太后的同父弟,曾与魏冉一同把持朝政。

    B19岜山:山名,在今新疆和田,以出产美玉而著名。

    B20随、和之宝:指随侯珠、和氏璧。随侯珠,相传随侯曾救过一条大蛇,后来蛇衔来一颗夜明珠报恩,此珠被称作“随侯珠”。和氏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献给楚王的那块美玉。

    B21太阿:剑名,相传是春秋时吴国名匠欧冶子和干将所铸的名剑。

    B22纤离:骏马名。

    B23灵鼍:鳄鱼的一种,今称扬子鳄,皮可蒙鼓。

    B24駃騠:一种名马。

    B25丹青:二种矿物质颜料。

    B26宛珠:宛地(今河南南阳)所产的珠子。

    B27傅:同“附”。玑:不圆的珠子。

    B28阿缟: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所产的缟。缟,白色的薄绸子。

    B29缶:瓦钵,秦人用作乐器。

    B30郑卫:此指郑国、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

    B31桑间:卫国地名,在濮水边上,据说当时那里的音乐很有名。

    B32韶虞:即“韶乐”,相传为舜乐。

    B33武:即“大武”,相传是周武王时的音乐。象:据说是周公所作的舞乐。

    B34藉:同“借”。

    【译文】

    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其他诸侯国来侍奉秦王的人,大都是替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来游说和进行离间活动的,我们请求您驱逐所有的客籍人。”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名单中。李斯就给秦王上书说:

    我听说官吏们建议驱逐客籍人,私下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从前,穆公访求贤士,从西边的戎族选取了由余,从东边的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贤士,并不生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很多小国,于是称霸西戎。孝公采用了商鞅变法的主张,移风易俗,百姓因此富足,国家得以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出力,列国诸侯亲近归服,战胜了楚、魏的军队,攻取了上千里的土地,使国家至今仍保持安定强盛。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占了三川之地,向西兼并了巴、蜀,向北收得上郡,向南攻取了汉中,吞并了广大的夷族地区,控制住了楚国,向东占领了成皋天险,取得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从而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亲近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任用范雎,罢黜穰侯,放逐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权威,杜绝了权臣专政,并蚕食各国的领土,帮助秦国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业。这四位君主,都是由于客卿的功劳而成功。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当时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人才而不予重用,那就使国家得不到富强的实惠,秦国也不会有强国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得到了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珍宝,悬挂着明月珠,佩带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树着翠凤旗,设置下灵鼍皮蒙的鼓。这几件宝物,秦国一件也不出产,可是陛下却非常喜欢,为什么呢?如果一定得是秦国出产的才能用,那么夜光璧就不能装饰朝廷,犀角、象牙的器具也不能成为玩赏的物品;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该充满后宫,駃騠这样的骏马也不能待在外边的马厩里,江南产的铜、锡不能用来制作器物,西蜀产的颜料也不能用来作彩饰。如果凡是用来装饰后宫、充满廷堂、赏心娱意、悦人耳目的东西,一定得是秦国出产的才行,那么镶着宛珠的发簪,嵌着珠子的耳环,东阿丝绸的衣服,锦绣的衣饰,都不能呈献到您面前。而那些打扮时髦、姿态优雅、妖艳苗条的赵国美女也不能侍立在您身边了。敲击瓦瓮、陶缶,弹奏竹筝,拍打大腿,呜呜呀呀地歌唱,让耳目感到快乐,这才是地道的秦国音乐。而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舜的韶乐、周的武象之类,都是外来的音乐,如今抛弃敲打瓦钵陶缶,而听郑、卫的音乐,撤下竹筝而选取舜的韶乐,这是为什么呢?不过是为了取乐于当前、适合人的观赏罢了。当今选用人才却不是这样,不问能用与不能用,不论正确错误,只要不是秦国的就统统赶走,凡是外籍人就被驱逐。那么,这就说明您看重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玉石,而看轻的却是人才。这决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啊。

    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裕,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好的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弃小土,成就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剔细流,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排斥众人,光大了他的美德和帝业。因此,地不分东西南北,民不分本土外籍,四季富足美满,连神也会来保佑。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现在您却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驱逐外籍人而帮助诸侯成就大业,使天下的人才都退缩畏惧,不敢向西,裹足不前,不敢入秦。这正是所谓“借给敌寇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啊。

    东西不出产在秦国的,其中宝贵的还很多;贤士不生于秦国的,其中愿意效忠的也不少。如今驱逐客籍人去帮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口来增强敌国,内部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外部和各诸侯国树立怨敌。这样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办不到啊!

    秦王于是撤销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