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的老虎:司马懿-低调站队伍,把筹码押在下一个时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合适的人并不等于最得宠的人

    当司马懿奉行“两不出原则”战战兢兢过日子的同时,还有一个比他更郁闷的人,那就是曹丕。

    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死于宛城之战,曹丕就成了曹操的嫡长子,按照中国立长立嫡的传统,无论如何他都应该是曹操的合法继承人。

    可偏偏曹操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从来没想过立长或是立嫡,他的一贯原则是:我觉得谁行,谁就上。换句话说,就是曹操最宠爱哪个儿子,就把江山交给哪个儿子。

    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是小儿子曹冲。

    曹冲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家喻户晓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如果仅仅是聪明还不足以惹曹操如此喜欢,最关键的是,曹冲还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聪明去帮助别人。

    有一次,曹操最心爱的一副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啃了,仓库管理员吓得半死,打算把自己捆起来去请罪,但还是担心自己“罪大恶极”,就算自首也难逃一死。正好这事儿被曹冲知道了,曹冲安慰小管理员:“叔,别怕,给我三天时间,我保证你一点事儿都没有。”听了曹冲的话,小管理员立刻安心了,有小公子说情,自己这条命算是保住了,不过小管理员奇怪的是,为什么要他等三天?

    其实曹冲根本没打算开口给小管理员求情,因为小家伙有一个更聪明的方法。

    第二天,曹冲拿了一把刀子,把自己的衣服捅了一个洞,然后做出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游荡到父亲面前,说:“老爸,我衣服被老鼠咬了,听说这样很不吉利呢!”曹操当然要安慰自己的小心肝儿:“那都是瞎说,衣服被咬了屁大的事儿,别往心里去。”

    三天后,仓库管理员按照曹冲的吩咐把马鞍的事儿禀报给曹操了,曹操前不久才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了“衣服被咬了屁大的事儿”,这会儿也不好出尔反尔,于是满不在乎地说:“我儿子的衣服放在身边都被老鼠咬了,更何况仓库里的马鞍,算了算了。”

    等小管理员千恩万谢地告退后,曹操突然回过神来,明白了曹冲的用心,又是骄傲又是感动,心里美滋滋的。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根据历史记载,曹冲用自己的机智至少救下过十多个因为一点小错误差点被处死的人。每次说起这些事情,曹操得意得胡子都会抖起来。

    都说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公元208年,聪明又善良的曹冲居然生病夭折了。史载曹冲死后,曹操十分伤心地说:“冲儿死了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这帮人的幸运啊。”(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历史没有记载这话是对谁说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汝曹”指的是谁:曹丕、曹植和曹彰。这三人都是曹操正妻卞夫人所生的嫡子。曹冲死后,这三个人成了竞争世子宝座的种子选手。

    首先被淘汰出局的是曹彰。

    曹彰这个人在曹操的儿子当中也是很优秀的。他有个显著的特点:胡子是黄的,所以曹操经常叫他“黄须儿”。他武艺高强,擅长用兵,非但每次打仗都能凯旋,而且还经常给曹操出谋划策。

    但曹彰有个最大的问题:不读书,有勇无谋。曹操自己是个爱读书的人,曾经教导曹彰,说:“你是我们曹家的子弟,不要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大老粗,不读书怎么行呢?”然后开一个书单,说:“你先去读读诗和书吧。”

    曹彰很不爽,出门就跟哥们儿吐槽:大男人就该像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读什么破书?!难道要当博士?(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对此,曹操有些不满意,毕竟打仗和治国是两码事儿。而接下来的一次谈话,更是断送了曹彰成为世子的可能性。

    这是一次关于志向的谈话,曹操问他的几个儿子:“你们都有些什么志向?拿出来说说吧。”曹彰想都不想就率先举手发言了:“报告老爸,我想当个将军!”曹操一听暗自摇头,虽然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问题是曹彰不是士兵,他是曹操的儿子,曹操家业潜在的继承人。曹操有点恨铁不成钢地继续问:“那你打算怎么当将军?”曹彰“嗖”地一下站起来,大声说:“披坚执锐,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赏罚分明。”

    曹操听后一愣神,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曹彰基本算是退出世子争霸赛了。

    比起曹彰,曹操更喜欢曹植。

    曹植也很聪明,一点不比曹冲差,是个率性而为的文艺小青年,很对曹操的脾气,在曹植身上,曹操总能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

    曹植文采出众,才高八斗(曹植恰好是这个成语的主角)。曹操曾经看过曹植写的文章,惊喜地问他:“你这是找人代写的吧?”(汝倩人耶)曹植很不服气地回答:“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哪里用找枪手,不信你考考我!”(言出为论,下笔成文,愿当面试,奈何倩人)

    曹操毫不掩饰自己对曹植的偏爱。公元211年,曹操借汉献帝的名义封曹植为平原侯,三年后又改封为临淄侯。

    而且曹操屡次暗示要立曹植为世子,最明显的一次是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孙权,居然让曹植留守邺城——这是世子才有的权力。大军临行前,曹操拍着曹植的肩膀说:“当年我做顿丘令的时候才才二十三,从那时候起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没有让自己后悔过。今年你也二十三岁了,你可要努力向你老爸学习哦。”

    听到这句话,在场所有人都嘶了一口冷气,“这暗示也太明显了吧”?大家一边假装没听懂曹操的话外音,一边同情地看着边上脸都有点发绿的曹丕。

    曹丕当然心急如焚。因为曹丕知道,论文才三弟曹植甩自己八条街,论勇武自己连二弟的背影都看不到,除了嫡长子的身份,自己似乎没有特别能拿得出手的优势——可是嫡长子的身份在父亲眼里连个屁都不是!

    为此曹丕很自卑,这直接体现为,曹丕热爱上了吹牛这一运动。

    只要有机会,曹丕都会吹嘘自己一番,在别人虚拟的崇拜中抚慰自己柔弱的内心。比如某一次跟荀彧聊天的时候,荀彧跟曹丕客气了一句:“我听说你能左右开弓,这实在是很了不起啊。”其实左右开弓有什么了不起的,史载曹彰左右开弓,射中百步之外的头发都没问题。

    但是曹丕听着心里无比舒坦,接着就开始吹牛皮:“何止!你是没见过我从背后射箭,用嘴巴射箭,在马上腾、挪、闪、跃用各种匪夷所思的姿势射箭呢。”荀彧心说这牛皮吹过了吧,当我没学过射箭啊?但还是很给面子地呵呵一笑:“哇,这么厉害!”听到荀彧的夸奖,曹丕更得意了,大嘴巴继续放炮:“那有啥,即便是百发百中,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荀叔你是不知道,真正的高手,得像我这样,不管是在平原上奔驰还是在山地草场纵马,不管是狡猾的兔子还是翱翔的老鹰,在我面前一个都跑不了,一箭一个透明窟窿,可牛了!”

    这牛皮吹得,连荀彧都不知道怎么接茬了,好在一个叫张京的军祭酒回头拉着荀彧的手说了句:“厉害啊厉害!”算是给解了围。

    说实话,其实曹丕并不需要太过于自卑,尽管他打仗不如曹彰,写诗不如曹植,尽管他不如这几个弟弟那么得宠,但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看,曹丕是这几个兄弟中最适合当太子的人。

    曹丕是长子,看着曹操一路打天下,见识过创业的艰辛,而且他从小就生活在几个弟弟的阴影下,时刻都关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必须长期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在父亲面前做得乖巧些,不遗余力地巴结父亲周围的谋士——长期的压抑势必会造成人性的扭曲,但也让曹丕变得更有城府。

    比起有勇无谋的莽夫,或者率真任性的浪漫主义诗人,心机重的实用主义者曹丕更适合国家统治者的位置。

    不过话又说话来,合适又有什么用?曹操不喜欢他,就是不喜欢!曹丕心里很着急。

    派系之争:站队要低调,立场要坚定

    司马懿跟曹丕一样着急,他现在早已不担任文学掾了,但和曹丕依然保持着亲密关系。司马懿知道在曹操的时代自己不可能有大作为,他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嫡长子曹丕身上,所以他绝不能放任曹丕在这场夺嗣之战中败落。

    从一开始司马懿就把自己绑上了曹丕的战车,虽然在曹操面前司马懿永远是人畜无害的模样,但在曹操背后,司马懿的真实身份是曹丕集团的核心智囊,一直为曹丕出谋划策。

    忙着站队伍的人当然不止司马懿一个人。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曹丕和曹植身边各自聚集了一批朝臣,斗争渐渐浮出水面。

    曹丕集团的核心成员是被称为“太子四友”的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四人。

    这四个人都不是一般人物。

    吴质,兖州济阴人,是太子四友中最聪明的人,曹丕首席谋士,在夺嗣之战中,曹丕的许多计谋都是来自于吴质。

    不过和所有聪明人一样,吴质最大的毛病就是思维太活跃,想一出是一出,高智商,低情商。

    一个发生在几年后的故事最能反映吴质低劣的情商:公元220年,吴质和朱铄以及当时的上将军曹真一起吃饭。酒至半酣,吴质就开始发人来疯了,居然现场排了一出关于胖子和瘦子的戏文,嘲笑曹真长得肥,朱铄长得太瘦。

    曹真当场就发飙了,拔出剑指着吴质鼻子骂:“你小子活腻味了吧!”一时剑拔弩张。老将曹洪连忙起来打圆场,对吴质说:“小吴啊,你这样就过分了吧,如果你的戏文里一定要把胖子说成是曹真,那就该把那个瘦子说成是你自己,这样好歹说得过去些。”

    谁料吴质一点面子都不给,绕开曹洪指着曹真鼻子骂:“你个小瘪三不过是一块烂肉而已,我吴质吞你不用摇喉,嚼你也不用摇牙,你嚣张个屁!”

    连朱铄都看不下去了:“都别吵了!”拔出宝剑一剑砍在地上划出一道火花。

    看着朱铄杀气腾腾的样子,吴质这才安静下来。

    这就是吴质的情商水平,虽然吴质计谋多端,但毕竟太过张扬,曹丕还需要一些老成持重的人。

    陈群就是这种人。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汝颍士族集团的领袖人物。和汝颍集团的另一位领袖荀彧一样,陈群也是以看人精准、判断力强著称于世。

    陈群最早是给刘备打工的,当年陶谦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乐呵呵地打算去接管的时候,陈群就告诫刘备:“将军往东边发展,袁术肯定会跟你翻脸,到时候吕布暗袭将军后方,那就算将军得到了徐州,最终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刘备当然听不进去,徐州那么大一块香馍馍,谁舍得拒绝啊?

    果然没多久,刘备就被袁术和吕布两人合并打败了,这时候,他才后悔当初没听陈群的话。

    吴质的诡计多端,加上陈群的精准判断,真是完美的组合。

    而司马懿最擅长的是深谋远虑。他没有吴质那么机灵,但是想问题永远比常人更深远。如果说吴质能够帮曹丕走出最漂亮的一步,而司马懿则能告诉曹丕,接下来的十步应该怎么走。

    太子四友中的最后一个人是朱铄,此人留下的史料极少,我们对他了解不多,但是从吴质的那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应该是一个懂得掌控全局的人物。

    这四个人当中除了吴质略显张扬之外,其他几个人都很低调,尤其是司马懿。实在很难承认他是曹丕的党羽,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与争储之事一字,我们只知道他一直在帮助曹丕出谋划策,但具体做了什么没人能看到。

    这就是司马懿想要的效果,派系斗争是官场上危险的游戏,一不小心就会翻船,但是想在派系之外独善其身基本上属于痴人说梦,这样的人就算不被两个派系当作共同敌人,也会被两个派系同时当作墙头草,永无出头之日。

    不过司马懿知道,曹丕本人并不想大张旗鼓地拉帮结派,他只希望获得司马懿等文臣实际上的效忠。所以司马懿选择了一种最聪明的方法:对于曹丕,司马的立场绝对坚定,但是对于曹丕以外的人,他的行事能低调就低调。

    只要曹丕知道司马懿是自己人就够了,而且司马懿也希望只有曹丕知道他是自己人。

    除了与四位核心智囊保持亲密关系外,曹丕一直以来对老一代的文臣是礼遇有加,再加上嫡长子身份优势,曹丕拉拢了荀彧、荀攸、贾诩、崔琰、毛玠、邢颙等一大批说话有分量的集团外围成员。

    反观曹植集团,就给人一种杂牌军的感觉了。

    曹植集团的核心成员主要是三个人:丁仪、丁廙兄弟和杨修。这三个人有个共通点:都很有才而且性格乖张。

    丁仪兄弟在当时是人气极高的名士,之所以我们现在没多少人认识,是因为一件听上去很无耻的事情: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曾经向丁仪的儿子索取贿赂,声称给他千斛米,他就给丁仪立传,否则,哼哼……

    丁仪的儿子很有骨气,坚决不肯贿赂陈寿,于是陈寿很讲信用地没有把丁仪写进《三国志》。

    幸好我们还能从其他只言片语的材料中了解一些丁仪的信息,至少我们知道,丁仪之所以投入曹植集团,是因为跟曹丕有“夺妻之恨”。

    丁仪的父亲丁冲跟曹操关系很好,于是曹操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丁仪。但是曹丕不同意,说丁仪瞎了一只眼睛,跟夏侯惇似的,怎么能把妹妹嫁给一个独眼龙呢?不如嫁给夏侯懋吧。曹操觉得有道理,丁仪不知不觉中被夏侯懋抢走了当驸马爷的机会。

    如果一直是暗箱操作那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事儿居然让丁仪知道了。

    原来,有一次曹操见到丁仪,跟他聊天的时候发现小伙子真心有才,当场懊悔不迭:“丁仪你可太有才了,像你这种人别说是独眼龙,就算是两只眼睛全瞎了,把我女儿嫁给你也不吃亏!丕儿坑我啊!”曹操当时肯定肠子都悔青了,否则不会失态到把这么得罪人的话当着丁仪的面说出来。

    果然,听说此事后,丁仪嘴上不说,但心里这梁子就算结下了,所以后来曹植稍稍表示了一下结交的意思,丁仪兄弟就扑到曹植怀里去了。

    曹植集团的另一个核心智囊杨修名气就大多了。

    杨修一直以聪明著称,曹植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觉得杨修很对自己胃口,经常给杨修写信,杨修也总是及时回信,一来二去,两人就“勾搭”上了。

    但是杨修这个人很会来事儿,跟谁都合得来,跟谁关系都特别好,很难说他是全心全意把自己绑在曹植战车上的。

    丁仪兄弟和杨修三人构成了曹植集团的核心智囊,这三个人跟曹植非常像——曹植也是个张扬而且有才的人,所以他们非常合得来。曹植就是这么个率性的人,跟自己合不来的人,他都懒得去相处。

    当初曹操亲自把邢颙拨给曹植当属官,希望邢颙能够成为曹植的羽翼。但是邢颙这个人文章写得一般,脾气却不太好,老是给曹植提意见,曹植很不喜欢他,反倒是跟建安七子中的刘桢打得火热(又是个文采出众的人物)。就连刘桢都觉得曹植做得有点过了,写信劝他说:“邢颙是个少有的人才,待遇却比我还差,这让我实在是很过意不去,希望你能考虑一下。”

    当然,曹植没听,他讨厌跟自己性格不合的人。

    当时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正在担任曹植的文学掾,但用脚指头想想就知道,司马家族出来的人,一个个都是扑克脸,怎么可能跟曹植合得来?所以没过多久,曹植就找了个理由把司马孚撵走了。

    也就是说,曹植身边,聚集着整个曹魏最聪明、最有才华,也最张扬、最意气用事的人,但绝不是最精明、最能干、最有城府、最有话语权的人。

    把两个团队放在一起,高下立判:曹丕集团是一支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目的性极强的竞选团,反观曹植集团——更像是个文学社或者摇滚乐队,而不是一个政治集团。

    聪明人总是栽在聪明这把双刃剑上

    总体来说,曹丕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不如曹植,但是在司马懿等一批谋臣的统筹谋划下,曹丕正在拉平与曹植的差距,而曹植自己,居然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掉起了链子。

    事情是这样的,曹操经常会召见曹植和曹丕一起探讨国家大事,一方面是希望两个儿子能从自己身上学点东西,一方面也算是考察。几次探讨下来,曹植本人到没觉得什么,杨修却很着急,觉得曹植的政治水平太低了,总是踩不到曹操的节拍上,根本比不上曹丕。

    杨修决定给曹植打个底稿,以后他们爷俩探讨的时候,让曹植按照底稿念就行了。曹植对此很不以为然,他是去跟老爸探讨,又不是去演讲——有互动的,怎么念底稿啊?

    杨修神秘莫测地一笑:“这你甭管,你就瞧好吧。”

    没过几天,一份厚厚的底稿出现在曹植手上。曹植一看,杨修非但写了他自己应该说什么,还把曹操可能会问的问题都列了出来,连顺序都标注出来了,曹植只要照着杨修写的答案念就行了。

    太假了吧?曹植知道杨修很聪明,但这猜题本事也逆天了!曹植狐疑地望着杨修,杨修只是笑而不语。

    当曹操再次召见的时候,曹植已经把杨修的底稿背得滚瓜烂熟,滔滔不绝地讲了小半天,曹植一边讲一边观察曹操的表情:“嗯,看上去父亲确实比以前要更满意些。”曹植心里也很满意,但也有点小紧张,不知道如何应对接下来的答辩,杨德祖真能把父亲的心思猜得那么准吗?曹植心里七上八下的。

    当曹操开始提问的时候,曹植才惊讶得眼珠子都要爆出来,居然和杨修猜测的一模一样!

    于是,曹植想都不想就背出了答案,接下来曹操又提了几个问题,曹植都学会抢答了,而且每次都回答得条理清晰、立意深刻。

    曹操混了这么多年社会,吃的盐比曹植吃的饭还多,一下子就看出了猫腻,逼问曹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曹植一开始还百般抵赖,但要说耍无赖谁耍得过曹操?几个回合下来,曹植就老老实实地交代了。

    曹操听了恨得牙痒痒,好你个杨修,敢擅自揣摩我的想法,还教坏我的宝贝儿子!咬牙切齿之余,曹操又拿余光瞥了曹植一眼,叹了口气:“但你小子也确实不争气。”

    这次事件让曹操有点小小的失望,但曹操没有停止对两个儿子的考察。某天,他又出了个题目:他让曹植和曹丕各自想办法走出城门。与此同时,曹操又密令邺城的守城卒决不能放两人出城。

    曹丕一到城门口就被拦住了,好说歹说都出不了门,垂头丧气地回去了。刚回到家,就听说弟弟曹植也被挡在城门口,但是他说了一句:“我奉魏王命出城,你敢拦我就是抗旨。”然后一剑就把守门卒劈了,大摇大摆出了城。

    听到这个消息曹丕直抠头皮:我当时怎么想不到这个主意!

    在一旁的陈群淡淡一笑:“恐怕这个主意不是临淄侯自己能想出来的吧?”

    “哦?”曹丕停止抓头发,把脸转向陈群,“我们事先根本不知道老爸会密令守门卒挡住大门,在城门口的时候我和我老弟身边都只有几个侍从而已。不是我老弟想出来的,难道是那些侍从想的?”

    “当然不可能。”陈群发挥看人准的特长继续分析,“给临淄侯出主意的人当时肯定不会在身边,也就是说这个人从一开始就猜到丞相会在守门卒上出幺蛾子。当今天下,能够把魏王心思猜得那么透彻的人,恐怕只有……”

    “杨修杨德祖!”朱铄插嘴说。

    “没错。”司马懿刚刚结束沉思,也加入了对话,“杨修这个人的确很聪明,这件事情干得漂亮,但也办得很蠢。所以说看上去是临淄侯赢了这一局,但实际上,赢的却是咱们。”

    “啊,我们赢了?”在这场智力风暴中,曹丕明显跟不上思路了。

    司马懿高深莫测地说了一句话:“干预王者家事,私自揣摩上意——这个罪名可不小啊!”

    “啊?”曹丕还是一头雾水,吴质已经站起身来,“仲达兄与我所见略同,我在朝中朋友最多,这事儿交给我去办。”说完,躬身施礼,转身离去。

    接着,司马懿、陈群、朱铄也相继告辞,留下曹丕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干坐着。

    没过几天,曹操就通过“可靠渠道”了解到,曹植杀人出城的计策是杨修教的,“消息灵通人士”绘声绘色地告诉曹操,当时曹植接受了王命刚要出发,杨修就把他拉到一边,说:“我估计魏王会在城门口出点幺蛾子,到时候守门人不让你出去的话,你就说奉王命,然后砍了他。”

    听到这个消息,曹操眯起了眼睛,冷冷地吐出两个字:“杨修!”

    杨修打了个喷嚏。

    也许是感冒了,这几天他打了很多喷嚏。他有点想不明白,自己的计谋明明成功了,为什么魏王对曹植的印象反而变差了。

    “看来五官中郎将府中也有高人啊。”杨修捋着胡子想,“我得去打探打探。”

    平素行事高调的吴质很快就被盯上了,杨修从线人那里得知,曹丕隔三差五都会把吴质藏在一辆装竹篾筐的货车里运进府中,两人一聊就是一整天。

    他们到底想干什么,杨修用脚指头都能猜出来。

    杨修立刻给曹操打了小报告。太子四友在公开场合偶尔聚一聚也就算了,在立储的节骨眼上,这么频繁地把人叫去,还那么鬼鬼祟祟,曹丕到底在图谋什么……这事儿让魏王自己去琢磨吧。

    曹丕听说这件事情后急得团团转,连忙问吴质应该怎么办。吴质一笑:“杨修啊杨修,你这是撞到我枪口上来了,揣摩人心你比我强,阴谋诡计我甩你八条街。”当下给曹丕出主意,“咱们只需如此如此。”曹丕听了喜得手舞足蹈。

    几天后,又是一辆装竹篾筐的货车要驶进五官中郎将府,杨修听说之后立刻去找曹操:“丞相!丞相!还记得我那天说的吴质那事儿吗?那小子又藏在货车里马上就要进五官中郎将府了!您快去看看!”

    曹操对这种事情很生气——任何一个领导对下属拉帮结派都会很生气——于是派出侍卫截住了杨修指认的那辆货车。

    结果,货车上除了竹篾筐还是竹篾筐,哪里有什么吴质的影子?侍卫回禀之后曹操脸都气绿了:“杨修你这是在挑拨离间还是在逗我玩!?”吓得杨修屁滚尿流,连连磕头求饶。

    看到杨修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从王府出来,吴质嘴角扬起得意的微笑:跟我玩?你还太嫩。

    第二天,吴质又躲在货车里被拉进曹丕家里,杨修琢磨了一晚上也算把事情琢磨明白了,虽然明知道今天这辆车里肯定能搜到吴质,但他打死都不敢再打小报告了。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司马懿等高参基本上摸清了曹植集团的套路:无非是靠曹植的文才和杨修的聪明。现在聪明的杨修基本报废了,只剩下曹植的文才不好对付。

    不过高参们自然有办法。

    有一次曹操要出征,曹丕和曹植照例要去参加欢送会。一听说这事儿曹丕就头疼,他知道这种欢送会根本就是曹植一个人的秀场,到时候他肯定又是出口成章,说的比唱的好听,把老爸美得屁颠屁颠。而自己说出来的话要高度没高度,要文采没文采,别说曹操不爱听,连他自己都不乐意说。

    果然,欢送会那天,曹植发表了声情并茂的送别演说,口吐莲花,天花乱坠,顿时把全场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曹操听了也挺开心。

    曹丕听了很不开心,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当时在场的吴质见状,走上前偷偷对曹丕说:“咱们说话没他漂亮,干脆就别说了,到时候你使劲儿哭就行,记住,要哭得真挚,要哭得动情,要哭得梨花带雨。”

    曹丕一听,豁然开朗。与其跟曹植的特长硬碰硬死磕,不如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曹植的短处。

    曹植的长处是什么?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说的能比唱的好。曹丕的长处是什么?心机重,城府深,装的能比真的像。

    就这么定了。等曹植终于结束演讲,掌声落下,轮到曹丕去告别了,曹丕一个字都不说,小声抽噎起来。演着演着,他想到这些年来受的委屈,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啪啪往下落,终于演化成号啕大哭。

    在场的其他人哪知道曹丕的真实想法,以为是舍不得曹操,替曹操担心,唏嘘不已,纷纷抹起了眼泪。而曹操早已被感动得说不出话。

    那一瞬间,曹操突然觉得曹植特矫情,这种场合下居然还能说出这么漂亮的话来,还抢老子的风头,哪有二儿子曹丕真诚、懂事!

    从此以后,曹丕找到了对付曹植漂亮文采的方法:真诚(其实是假装真诚)。

    连续几个回合较量下来,曹植集团完败,曹植的首席智囊杨修被彻底打残,而曹植本人,在曹操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被打了一个折扣。

    曹丕翻盘在望。

    “天下第一毒士”出手定乾坤

    公元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立储这件事情拖不下去了。

    眼看曹操还没有动作,一直作为曹丕外围啦啦队的文臣们开始发难了。老臣毛玠第一个上密奏,对曹操说:“当年袁绍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没处理好,废立太子这种事情,一定要谨慎。”

    毛玠的潜台词很明确:你曹操不就是在想废长立幼的事儿吗?想想袁绍的前车之鉴吧。赶紧把曹丕的世子地位确立下来,对你自己,对曹丕,还有对曹植都没有坏处。

    曹操当然知道毛玠的意思,尽管在司马懿等高参的努力下,曹丕的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曹操心底里还是偏向于曹植多一些。

    他决定再听听其他文臣的意见。这次他问的人是邢颙。邢颙是曹植的家丞,但是曹植不喜欢他,邢颙也不喜欢曹植,所以他的回答和毛玠如出一辙:“大王,废长立幼,这是被历史证明的取祸之道啊。”

    在曹操心目中,邢颙还算是曹植的人,想不到居然连他都这么说了,曹操感觉自己连个帮忙造势的人都找不到。

    曹操当然不可能找到,曹丕布局了那么久,已经把大部分有话语权的文臣收入囊中。

    除了邢颙之外,曹操还同时秘密咨询了崔琰——就是当年说司马懿的成就会超过司马朗的那位帅大叔。

    崔琰的反应出乎曹操的意料。

    在收到曹操私信后,崔琰一言不发地跑回了家。曹操还在纳闷儿怎么回事,第二天开大会的时候,崔琰居然在大会上以公开发言的形式回答了曹操的问题:“立长不立幼,本来就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况且五官中郎将曹丕同志仁义、孝顺、聪慧、明事理,是继承王爵的法定人选,我崔琰誓死捍卫曹丕将军的合法继承权!”

    曹操的脸当场就绿了。不是因为生气崔琰说的话,而是生气他说话的场合。本来是暗箱操作的事情,现在被崔琰这么一搅和,就等于摆到明面上了。

    这就逼着曹操不得不做出选择:到底是废长立幼跟整个文官集团对着干,还是按照大家的意思立曹丕当世子,反正这事儿拖是拖不下去了。

    曹丕也知道拖不下去了,他心里非常感激崔琰,因为拖得越久对他越不利,但是他心里也在打鼓——整个文臣集团都在拼死为我说话,为什么父王还在犹豫?

    就在曹丕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司马懿想到了能压垮曹操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什么不去把贾文和争取过来,魏王最终肯定会去找他问策的。”

    “对了,还有贾诩!”曹丕眼前豁然一亮。

    贾诩在乱世当中展现出来的生存智慧让司马懿都感到不寒而栗。此人先后祸害了汉献帝、李傕、郭汜、张绣,在曹操帐下安了窝,曹操事业越做越大,贾诩做人却越来越低调,最后干脆闭门谢客,躲进自家幽暗的宅子当起了老宅男。

    贾诩是曹营第一代人谋士中硕果仅存的佼佼者,代表了一个比文臣集团更有话语权的团体——元老派。

    曹丕和元老派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好,跟荀彧、荀攸等人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贾诩关系也不差,“如果能把贾诩和元老派拉到自己这边,那么恐怕老爹也无能为力吧。”曹丕开心地想。

    说干就干,曹丕立刻派使者拜访老宅男贾诩。

    贾诩打破自己闭门谢客的传统,在幽暗的客厅里接待了曹丕的使者。使者开门见山,向贾诩询问了“自固”之术,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保证自己嫡长子的继承权不被剥夺。

    贾诩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说了一句话:“请你转告将军,将军只需要做事不违法度,做人不违背孝道,修身养性,勤勤恳恳,就可以了。”

    贾诩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世上再也找不出这么假大空的套话了。但是听了使者的回报后,曹丕心里却无比激动,因为他真正需要的是贾诩的一个态度,面对自己如此直白露骨的提问,贾诩的不反对态度已经表明了他的立场:支持曹丕。

    曹丕乐呵呵地打赏了使者,相信自己已经胜券在握。果然,没过多久,曹操召见贾诩了。

    贾诩入座后,曹操屏退左右,和曹丕一样开门见山地把立储问题抛了出来。曹操本来以为贾诩说不定会像许多大臣一样长篇大论一番,但出乎意料的是,贾诩居然沉默。

    曹操心中窃喜,难道他支持我立曹植吗?怀着这种心态,曹操循循善诱道:“我跟你说你却不回答,这是什么原因呢?”

    贾诩连连道歉:“哦,不好意思,刚才在想别的事儿,出神了。”

    曹操顿时不痛快了:“在想什么?居然还能出神!”

    “我在想,”贾诩猛然抬头,深邃的眼中射出一道精光,“我在想袁绍父子、刘表父子。”

    袁绍和刘表都因为废长立幼,导致自己死后家业瓦解。这些事情曹操当然知道,别人也跟他说过无数遍了。

    曹操叹了一口气,明白了贾诩的意思。和曹丕一样,曹操其实并不关心贾诩说什么,他关心的是贾诩的立场。

    到此为止,曹操已经可以确信没有一个人会支持自己废长立幼。而就在此时,曹植又做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他居然在皇宫里面驾着马车奔驰,还直接从司马门长驱而出!

    司马门是皇宫的外门,根据礼法,除了皇帝,所有人过司马门不能乘车。也就是说,连曹操想过司马门都要下车步行,而曹植居然敢在那种地方“飙车”!

    曹操当场震怒,非但杀了曹植的车夫作为惩戒,而且彻底改变了对曹植的态度,逢人就说:“刚开始的时候,我总觉得子建能成大事,但自从司马门‘飙车’之后,我对这小子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公元217年,曹丕逆袭成功,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世子宝座。

    对司马懿来说,这绝对是天大的好消息,意味着他很快就能忍出头了。等曹操的时代过去(说难听点就是等曹操死了),司马懿大展宏图的机会终将到来。

    越接近胜利,越要小心谨慎

    不过以司马懿这种性格的人当然不可能得意忘形,他知道路还很长,他的前途是和曹丕绑在一起的,只要曹操一天没死,曹丕的世子地位就不算稳坐钓鱼台。

    曹丕也有同样的想法。

    在世子的宝座上他一刻都没有松懈,努力地巩固着自己的地位,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更加努力地吹牛。现在的他,文依然不如曹植,武依然不如曹彰,但他的优势很明显:当上世子之后的曹丕有了更高的吹牛平台,可以让更多人听到自己吹牛。吹着吹着,假牛就变成真的了。

    拉起世子这张虎皮作大旗,曹丕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集体创作了一本文学专著《典论》,当然,版权和署名权都归曹丕所有。这本包含二十二篇的大部头(在当时的标准看来)著作,后来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流传到今天,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典论o论文》,但是最能表现曹丕当时心理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典论o自叙》,这一节自传可以看作曹丕版的《吹牛大王历险记》,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把自己简直吹上了天。

    之前跟荀彧吹牛的那段文字就出自《自叙》,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夸张的故事,比如下面这个:

    我年轻的时候学剑法,拜访了许多武林高手,学了一身绝世武功。有一次,我听说奋威将军邓展有空手入白刃的功夫,我就去和他切磋。听他说了半天,我打断他:“你武功不行,跟我比差远了。”邓展不服气,非要和我比武,我没办法,随手拿了根甘蔗就和他比画起来。

    没几个回合,就打中邓展好几次。邓展还是不服气,还想跟我比,我说你算了吧你不行就别硬撑了,邓展不干,没办法,只好继续比画。这次我故意卖个破绽,邓展果然上当,我收剑(收甘蔗)提腿,一脚踢中邓展面门。邓展被我踢得一屁股坐在地上起不来。我酷酷地走回座位,淡淡一笑说:“将军你还是拜我为师吧。”

    类似的桥段在《典论o自叙》中还有不少,只能说曹丕确实被压抑坏了,既然在现实中比不上曹彰和曹植,至少可以在我的个人自传里发挥想象,有胆量你们来挑刺儿啊。

    据说曹操读了《典论》之后非常开心,心说曹丕这小子文学创作水平差了点,文学理论水平倒是挺高。而曹丕本人也是唯恐天下人不知道这部著作,一完稿就满世界邮寄给别人看,连远在江东的孙权和张昭都莫名其妙地收到一本曹丕亲笔签名的“《典论o超值白金版》”。

    除了找枪手写书、满世界吹牛之外,曹丕还不遗余力地打压自己的两个弟弟。

    公元218年,北方传来消息:乌丸造反了。对曹丕来说这绝对是个坏消息,这意味着弟弟曹彰又能大大表现一番了。

    果然,曹操二话没说就任命曹彰为北中郎将,代理骁骑将军讨伐乌丸。曹彰也果然不负众望,千里奔袭,大破乌丸叛军,砍了几千颗脑袋回来,还收降鲜卑贵族轲比能,得意扬扬地凯旋。

    随着前线捷报不断传来,曹丕自卑而脆弱的小心肝一次次备受摧残。

    曹彰凯旋经过邺城的时候,曹丕负责接待,一边虚与委蛇一边琢磨怎么样才让老弟不出太多风头。

    很快曹丕就有了主意。

    “子文(曹彰字子文),有你这么个勇武的弟弟,我这个做大哥的开心得不得了啊。不过你毕竟还是太年轻、太天真,你老哥我可有句话要提醒你……”

    曹彰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生物,丝毫没看出他老哥的矫揉造作,大大咧咧道:“大哥你说,老弟我听着呢。”

    曹丕道:“老弟,见到老爸之后,千万不要夸耀自己的功劳,一定要搞得好像这场大捷没你啥事儿一样。”

    “啊?凭啥!”曹彰一听就跳起来了,“哥,我辛辛苦苦打个仗,连牛皮都不能跟老爸吹,这也太憋屈了。”

    曹丕叹口气摇摇头,做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老弟,你懂个啥,老子说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我这可是为你好。”

    曹彰连老爹推荐的书单都不愿去读,更别说《老子》了,挠挠头道:“我不管老子怎么说,不过既然老哥都这么说了,总是有道理的。”

    等曹彰走后,曹丕脸上露出了阴险的笑容。

    然而这次他弄巧成拙了。见了曹操之后,曹彰按照曹丕的吩咐真的把所有功劳都让给下属,一点都不像以前那样大吹大擂。

    曹操打了一辈子仗,一听就知道曹彰在谦虚,开心得不得了,居然拉着曹彰的胡子赞不绝口:“我的黄须儿,真是大有长进啊!”

    听闻此事,曹丕气得差点吐血。

    不过对曹丕来说,最需要提防的人不是曹彰,而是曹植。虽然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曹操失望,但是在曹操心目中,曹植依然是他最疼爱的儿子。

    对此曹丕惴惴不安,而公元219发生了一件事情,把曹丕吓得魂儿都快掉了。

    公元219年6月,夏侯渊被杀,汉中沦陷,刘备派遣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逐渐往曹魏腹地渗透。同年7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至淮南防备吴军。就在这个时候,镇守荆州的前将军关羽暴起发难,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北上攻打曹魏。

    关羽兵锋所指的襄樊地区是曹魏南大门,曹操派遣了五位名将镇守此地:征南将军曹仁驻樊城,将军吕常驻襄阳,右将军于禁及立义将军庞德屯樊城北,平寇将军徐晃屯宛。这样的豪华阵容,理论上应该能够抵挡关羽一阵子。

    关羽被后世奉为战神是有理由的,八月份,老天好像跟关羽约好了一样突然下起了大雨,汉水暴涨,关羽水淹七军,把前来进行主力决战的于禁兵团统统冲进河里喂了王八,曹魏襄樊军区的野战部队瞬间消耗殆尽。

    紧接着,关羽进军樊城,把樊城围得水泄不通。

    曹操震惊了。最让他震惊的不是于禁兵团覆没,而是身为“五子良将”之一的老将于禁居然投降了,反倒是原先一直不怎么信任的庞德居然宁死不降。得知这个消息后曹操一遍遍念叨:于禁跟了我三十多年,为什么会背叛我?

    曹操对异姓将领的信任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接着,他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

    曹操的任命正式下达之前,曹丕就已经得知这个消息,一时间手足无措。一方面,他害怕曹植也像二弟一样立下大功,到时候世子的地位很可能出现反复;但另一方面,曹丕觉得关羽不像乌丸那么好对付,恐怕丧师辱国的概率更大些。

    但司马懿不这么看,早在刘备占据房陵、上庸之际,司马懿就把鹰隼般的目光转向了南线。作为太子党的核心成员,他知道即将到来的魏蜀之战对曹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他比任何人都关注这场战役。

    “曹仁、徐晃都是宿将,有此二人在,樊城必定不会立刻丢失,一旦战局陷入胶着,我恐怕关羽最大的祸患是背后的孙吴吧。”司马懿高深莫测地说。

    曹丕把司马懿的话琢磨了半天,突然明白过来:“仲达,你是说……我三弟南下,最后会坐收渔利,大胜而回?”

    “大胜不一定,但大败是不可能的。”

    曹丕顿时急了,一咬牙一跺脚:“我必须采取行动……三弟,别怪我!”

    曹丕立刻动身,从邺城跑到许昌,终于在曹植出兵的前一天晚上找到了曹植,并且成功灌醉了他。

    第二天大军集结,曹植却醉得不省人事,根本没法带兵出发,曹操气得破口大骂,当场把他没坐热的北中郎将职务罢免,命令由徐晃统一节制各路援军。

    曹丕顶着宿醉的脑袋醒过来,听到这个好消息长舒了一口气:为了灌醉三弟,自己差点酒精中毒,不过值了。

    经过这件事情后,曹操对曹植彻底绝望,接受了曹丕作为接班人的既定事实。具体表现在:他开始打压曹植,为曹丕顺利接班铺路。

    曹操先是以一个非常牵强的理由杀了曹植的妻子(罪名是她穿衣服穿得太华丽……这算什么理由),然后,曹操以一个同样牵强的理由杀了杨修(泄露国家机密,里通外国……这个罪名几乎是莫须有的同义词)。

    杨修临死前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我已经死得够晚了。”(我固自以死之晚也)确实,杨修屡次揣摩上意触怒曹操,又明目张胆地卷入世子之争中(其他人都没有杨修那么明显),曹操之所以一直没动杨修,是看在曹植的分儿上,现在曹植再也没有角逐世子之位的可能,那么作为曹植党羽的杨修自然是可杀不可留了。

    随着杨修脑袋落地,曹丕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而司马懿欣喜之余心中的恐惧也越发强烈:今天死的人是杨修,明天死的人会是谁?

    尽管非常接近胜利了,但司马懿却越发谨慎了。

    三方博弈下没有简单的你死我活

    就在曹丕为巩固世子地位拼命奋战的时候,荆襄地区的战况也进入了白热化。

    水淹七军之后,樊城守军也跟着成了汤泡饭,曹仁一边望着关羽耀武扬威,一边找出湿漉漉的帛书给曹操写信。

    襄阳的吕常又被关羽分兵包围了,不过他运气好些,至少没有被水泡着。

    紧接着更坏的消息传来,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

    对于这两个人司马懿一直不看好,曾经跟曹操进言说这两人一个粗暴,一个骄奢,都不是坐镇一方的那块料。曹操不听,司马懿也就照例没有坚持,结果证明,这两人果然是不堪大用。

    十月,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死了县主簿,向南归附关羽。关羽授给孙狼官印,给他军队,让他当了个敌后武工队队长。有了这个先例,此时许昌以南的梁郏、陆浑群盗,纷纷接受关羽的印号,给关羽打工。

    一时之间,关羽军势大盛,威震华夏。

    曹操坐不住了,决定亲自率领麾下六大兵团(六军)南下增援。

    司马懿心底里并不赞同曹操亲征,从曹丕的立场上考虑,万一曹操在征战途中有个三长两短,曹魏局势必然产生动荡,这个时候曹彰或者曹植的党羽暴起发难的话,曹丕的合法继承权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但是似乎所有人都赞同曹操亲征,他该不该做出头鸟呢?司马懿很纠结。

    幸好他没有纠结太久,侍中桓阶抢先站出来进言:“大王认为曹仁能力过关吗?”

    曹操的回答很干脆:“是的。”。

    桓阶又问:“那么大王是恐怕曹仁、吕常磨洋工吗?”

    曹操依然干脆:“不是。”

    桓阶追问:“那么为什么您要带着六军亲征?”

    曹操想了想,回答说:“我担心敌人太多,徐晃他镇不住场子。”

    桓阶摇摇头:“大王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曹仁能在樊城撑那么久。”

    没等曹操回答,桓阶就自问自答说:“那是因为他们相信大王您的主力兵团在远处做外援,给了他们希望。”

    “没错。”曹操点点头。

    “那么大王您就应该继续控制六军坐镇战场之外,显示我们还有多余的军力,为什么要亲自把所有筹码都押进战场里面呢?”

    桓阶的话说进曹操心里去了,曹操同意了桓阶的话,没有动六军,只是先后派遣殷署、朱盖等共十二营军队到徐晃那里增援。

    司马懿松了口气,心里却在叹息曹操果然老了,战局还没到关键的时刻就迫不及待想把压箱底的预备队打出去,在曹操一生的戎马生涯中,很少见到他有这么手忙脚乱的时候。

    尽管曹操不再提亲征的事儿,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决战心里还是没谱,一旦荆襄失守,整个曹魏王国的南大门都会向关羽敞开,而都城许昌首当其冲。

    因此曹操提议,要不咱们迁都吧,离战场远一点,然后跟关羽拼个你死我活。

    从汉中之战开始,曹操就在保守主义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曹操的这一提议自然会遭到很多人反对。

    司马懿不喜欢当出头鸟,但是不介意成为众多出头鸟的其中一员,于是他上前进谏:“大王,之前于禁兵团覆灭根本原因还是汉水暴涨,而不是因为真的打不过关羽,这件事情也并没有伤到我们的元气,根本没必要迁都啊。”

    曹操一看,嗬,这不是那个老躲在人堆里的司马懿吗,怎么这次连你都出来说话了?我记得你上次反对我还是在汉中之战的时候,我没听你的,结果丢了汉中,给了关羽嚣张的本钱,今天你又站出来反对我,看来你是胸有成竹了。

    司马懿继续侃侃而谈:“现在可不是我们跟关羽你死我活的时候,大王别忘了东南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孙吴呢。”

    没错,既然叫三国,那么所有的游戏都有三个玩家,曹魏忙着跟蜀汉死磕,却没发现孙吴手里摇着骰子,早就跃跃欲试了。曹操赞许地点点头,示意司马懿说下去。

    “刘备和孙权,从外表看关系密切,实际上孙权把刘备恨得牙痒痒,关羽得志,孙权必然不愿意。所以,我们可以派人劝孙权威胁关羽的后方,答应孙权把荆州南部的土地都给他,这样樊城之围自然就解除了。”

    司马懿的计策出发点很简单:这场游戏本来是三个人玩的,三人游戏的显著特点就是没有必要为了任何原因跟游戏中的任何一方拼得你死我活,关键时刻借用第三方的力量才是最佳的取胜之道。

    曹操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年年轻的时候,我的思想也是这么活跃啊。”曹操同意了司马懿的进谏,也不再提迁都的事情了。

    事态接下来的发展比司马懿预想的还要顺利,孙权终于按捺不住投出了骰子,给曹操寄来一封信,请求允许他讨伐关羽,为朝廷效力。

    其实孙权的意思是曹操你再给我撑一会儿,别到时候我来了你却完蛋了,那就又变成我和关羽你死我活了。

    在这封信中,孙权刻意强调一定要给他保密,别让关羽有所防范。

    那么到底要不要帮孙权保密?为此,谋士们吵成一团。

    但是司马懿时不时提醒大家,这是一场三方博弈,关羽固然是敌人,孙权也不是盟友,能够消灭关羽当然最好,如果能同时消灭掉孙权,那就最完美不过了。

    根据这一思路,如果为孙权保密,孙权出兵时必定能一举击溃关羽,可是在孙权出兵前曹仁必将遭受极大的伤亡。

    但是如果不为孙权保密呢?孙权出兵不一定能击溃关羽,而关羽分心防范孙吴必将减弱对曹仁的攻势。

    很明显,为孙权保密只对孙吴有好处,对蜀汉和曹魏有坏处;而不保密的话,对吴国和蜀汉都有坏处,但是对曹魏有好处。

    如此一分析,曹操会做出什么选择就一目了然了。

    孙权大概以为自己和曹操在面对共同敌人的时候已经算作盟友,忘记了三方博弈的大格局,否则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么一封信。

    几天后,徐晃奉命把孙权的信拷贝几十份,用弓箭射入樊城和关羽军营中。被围的魏军将士得到书信后,士气增长百倍,而关羽的军心则出现了动摇。

    战机稍纵即逝,身为“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当然不会错过,当机立断发起了进攻,关羽大败,军心进一步动摇。

    正是在这个时候,孙吴吕蒙白衣渡江,攻克了南郡。关羽丢了大本营,哪里还顾得上樊城,立即向南回撤。

    关羽败得太快,曹操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司马懿再次提醒曹操,千万不能让曹仁穷追关羽败军:关羽是这场三方游戏其中之一的参与方,千万不能把他逼急了,让孙吴坐收渔利,相反,我们应该放关羽一马,让他去祸害孙权,我们坐山观虎斗才对。

    曹操一听有道理,马上下命令让曹仁千万不要追击。

    英雄所见略同,远在樊城的谋士赵俨和司马懿抱有同样的想法。看着关羽狼狈退走,曹仁立刻想痛打落水狗,但赵俨阻止了他。直到曹操的命令传到樊城,曹仁都一直按兵未动。

    果然,从樊城全身而退的关羽立刻投入与孙吴你死我活的搏杀中,最后,关羽败走麦城,被孙吴擒获后杀害。

    蜀汉和孙吴之间结下大仇,在由此引发的夷陵之战中,吴蜀两国国力都被消耗殆尽。

    而差点被打到要迁都的曹魏,居然成了最大的赢家。

    公元220年初,曹操收到了来自东吴的快递:关羽的首级。望着关羽死不瞑目的脸,年迈的曹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感觉全身的生命力正在离自己而去。

    来自南方的威胁,终于彻底解除了。丕儿,我老了,油尽灯枯了,接下来的路,就靠你自己走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