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传-后世评价:为官之道——在于找准靠山、左右逢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灵活变通,讨得皇上开心

    我们都知道,和在乾隆王朝时期,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在从政生涯中升官晋爵达到了五十多次,而这些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乾隆对他的重视。那么,和从政的二十余年之中,他是依靠什么方法让乾隆对他一直宠爱并且能够屡次包容他的过错的呢?难道是因为和具备别的大臣所没有的独特的才能吗?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和之所以能够得到乾隆的宠信,与他始终如一地侍奉乾隆,能够讨得乾隆的欢心有关。

    面对乾隆皇帝,和不仅能够将乾隆的喜好、厌恶掌握得清清楚楚,就连乾隆的心理他也掌握得恰如其分。乾隆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仅仅只靠溜须拍马而没有真本事,想长期地待在乾隆身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侍奉乾隆,和一生都坚持了一条原则,那就是灵活变通,和主要是通过如下方式来讨得乾隆的欢心与宠信的。

    (1)对乾隆皇帝,和只说委婉动听的话

    自古以来就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但是却没有几个人真正地喜欢那些逆耳之言,对于心高气傲的乾隆皇帝来说更是如此。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对自己是自信万分,每天在他耳畔环绕的都是那些歌功颂德的话语。如果有谁冒犯龙颜,胆敢说几句乾隆不爱听的实话,那么此人必定要遭受乾隆无情的处罚。和明白“祸从口出”这个道理,他也知道乾隆更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说那些逆耳的话语,因此和在与乾隆对话时,总是时时提醒自己尽量将话说得委婉动听。

    (2)迎合皇上的喜好,与乾隆作诗

    乾隆一生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原则,自认为德行满天下,自己统治期间,天下太平。乾隆还认为自己在文化上与其他的君主比较也是非常出色的。为了了解乾隆写诗的风格和兴趣爱好,和很早就开始研究乾隆的诗,并且苦下工夫读诗、写诗,这样一来,和在诗歌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和终于能够作出一些比较有韵味的诗歌之后,他经常会不失时机地在乾隆面前展现自己作诗的天赋。和的诗是模仿乾隆所作,自然能够引起乾隆的注意,因此每当读完和的诗后,乾隆都会心情愉悦,以至于有些时候他还直接命和代替自己即景赋诗。

    (3)对于乾隆的宗教信仰,和也认真把握

    老年的乾隆开始信仰佛教中的喇嘛教,为了讨得乾隆的欢心,和也开始信奉起喇嘛教。同样的宗教信仰让和和乾隆又多了共同的话题,和为此还专门研究喇嘛教的经典,并且在这方面还取得了比较深的造诣。

    (4)照顾好乾隆帝的生活起居,做到无微不至

    身处皇宫大院的皇帝其实也是血肉之躯,有着普通人所有的喜怒哀乐。虽然乾隆的生活起居可以让宫女或者太监代劳,但是由于这些人的文化底蕴都不是很深厚,所以无法与乾隆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因此乾隆时时地感觉到一股莫名的空虚与寂寞。为了满足乾隆的精神需求,和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乾隆生活起居的责任,和做起此事来可谓是无微不至,甚至乾隆咳嗽吐痰时,和都会立即端来痰盂为他接痰。

    (5)职责之内的事情,和做到无人能够超越

    和对乾隆的心理以及能力是掌握得十分清楚的,他也明白乾隆是一个拥有雄才大略之人,因此在自己职责内的事情,和往往会处理得很好,以至于无人能够超越。如李侍尧贪污一案,由于此人为了弥补地方的财政亏空又要向朝廷上贡,因此乾隆在处理这件案件时,心里是十分矛盾的,他既要处理李侍尧的贪污行为,以达到警示其他官员的目的,又要小心谨慎,网开一面,以免堵了自己的财路。和很善于揣测乾隆的心思,因此当乾隆让和前去云南调查李侍尧贪污一案时,他立刻心领神会,明白乾隆皇帝有心放过李侍尧,但是在场面上和还是要好好地把握,以免被人抓住把柄。因此当和将李侍尧的案件弄清楚之后,并没有按照大清律将其斩立决,而是提出了斩监候的处罚建议。虽然很多大臣对此事不满,但是和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这样一来,乾隆对和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更是刮目相看了。

    由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和绝对不是一个只懂得溜须拍马之人,他的身上实在是有许多值得别人思考和学习的地方,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来判断和这个人。

    2.犹抱琵琶半遮面,皇帝面前需小心谨慎

    古今官场之上,能够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人为数不多,而和却是这少数人之中赫赫有名的一位。和在乾隆面前圆滑至极,隐藏锋芒,一直小心谨慎,因此能够得到乾隆的欢心和信任,从而将权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和心甘情愿地站在乾隆背后,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乾隆的宠信,自己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没有哪个大臣敢挑战自己的权力。因此为了在官场之中如鱼得水,和就一直想尽办法讨乾隆的欢心,并且在各个方面都力求做得完美。和的小心谨慎和周到的考虑,让他总能得到乾隆的赞赏和欢心,也因此乾隆帝不断地给和加官晋爵。

    乾隆当政的时候,朝中有许多才高八斗的人存在,如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纪晓岚,名门之后、学富五车的刘墉,战功赫赫、文武全才的阿桂等人。和与他们相比无论是学识还是才华都是相形见绌,在他们面前只能当做陪衬,不过,最终和依然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取得了比他们更大的成就,这正是由于和在乾隆面前从不锋芒毕露的缘故。

    在乾隆面前,和从不卖弄自己的才华,总是表现出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即使后来当上了军机大臣,他也低调处世,以“奴才”自称。这样一来,乾隆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再加上和对乾隆的夸赞,乾隆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了。和在乾隆面前小心谨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论何时都不顶撞皇上

    无论一个人的才华能力有多强,如果他不能与自己的上司处好关系,那么迟早都会被对方打击或者报复。和在与乾隆相处的几十年里,无论何时都提醒自己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得顶撞皇上,这也是他能够在官场上稳坐“钓鱼台”的原因之一。

    (2)在乾隆皇帝面前从来不会恃才傲物

    那些有才华的人,总是恃才傲物,认为自己才高八斗、才华横溢,因此也不将任何人看在眼里,甚至包括自己的上司,他可能不仅不会尊重,相反还会不时地指出上司的过错。这样一来,不仅让上司不满,而且也不会认真踏实地做事。和就从来不会做这些愚蠢的事情,他懂得在皇上面前必须掩饰自己的锋芒,并且最大限度地将皇上的优点展示出来,使皇上获得满足感,皇上一高兴,自己也能得到封赏。

    (3)和总是无条件地服从乾隆皇帝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和总能做到认真服从乾隆皇帝的命令,并且将乾隆下达的任务处理得很好,从而使得乾隆对和的赏识逐渐地增强。

    (4)和能够与乾隆皇帝同甘共苦

    当乾隆遇到烦心之事时,和总会站在乾隆面前,要不给乾隆讲几个笑话,要不就积极地思考处理的办法。如台湾叛乱一事,清朝军队强攻几个月都没有平息起义,乾隆心烦意乱,甚至想要御驾亲征,和就对乾隆说:“台湾离中原甚远,肯定是皇上的恩泽仁慈他们还不知道。这些都是之前官员的过错,只要再调新的官员过去,台湾之乱就可以在短期内解决。何况皇上乃天朝之主,几个小小蟊贼又何足挂齿?根本不需要皇上您亲自出马。”乾隆原本忧虑的心在听到和这样的话语之后,终于安静了下来。最终,常青连续攻打台湾几个月没有成效,还是福康安历经艰险,经过一年左右的苦战才将台湾之乱平息。和没有亲自去战场,但是他与乾隆同甘共苦,自是让乾隆喜欢,由此才有和不上战场也得军功的说法。

    和谨言慎听,处处做一个有心人,说话委婉动听,为他赢得了许多利益与好处,和在乾隆面前也越来越得到宠爱,这对我们做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3.侍君如父,真情流露

    乾隆在位期间,和与乾隆接触最多,时间最长。在乾隆在世之时,和认真地侍奉乾隆,真正地做到了侍君如父。

    对于乾隆,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对于和而言,乾隆就如同自己的父亲一般,这或许与和小时候父亲早逝有关。和照顾乾隆时总能让乾隆舒舒服服,因此乾隆把和当做自己最值得信赖的人,并且对他恩宠有加。

    和是一个大贪官,几乎全天下的人都看得出来,难道英明的、善于玩弄政治的乾隆就看不出来?无论和犯了什么过错,乾隆总是包庇和,从这点可以看出,乾隆已经把和当做自己的儿子般宠爱了,而和也乐得皇帝的宠爱。因此他们之间通过不断地相处,已经拥有了父子一般的感情。

    在和眼里,乾隆不只是皇帝,他还如同普通老人一般有着最基本的感情需要。和从乾隆身上感受到了一种老人独有的慈祥和和蔼,他也感受到了父亲一般的关爱,所以和对待乾隆总是孝心有加,他时时提醒乾隆要注意身体,并且在遇到事情时总是替乾隆着想,毫无怨言。

    为了处理好与乾隆的关系,和还尽心地服侍乾隆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因为和明白,乾隆以“孝”治理天下,对皇太后自然是异常尊重,所以和努力地将皇太后照顾得服服贴贴。他明白,只要皇太后常在皇帝面前夸奖自己,乾隆就一定会高兴,这样一来,自然会得到金银封赏、加官晋爵。

    和不但百般讨好皇上、皇太后,甚至对皇帝身边的人他也是低声下气。因为和知道,只要讨好了这些人,自己在乾隆面前就能获得好处。每当皇太后过生日,和都会放下自己大臣的架子,与低等侍卫一起抬着太后的凤鸾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这一切,乾隆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虽然一句话也不说,但是他心中总会涌起丝丝感动,由此对和更为看重。乾隆六十七岁时,皇太后崩逝,乾隆为此茶饭不思、无限悲痛,为了表示对太后的哀悼,乾隆身着孝服,在舍清斋为太后守孝。和见此情景,也是放声大哭,在乾隆面前诉说太后的种种好处以及她老人家对自己的恩宠等等,乾隆见和与自己同哀同悲,对和更加喜欢,并愈发看重了。

    和将乾隆当做父亲一般地来侍奉,终于得到了乾隆的宠信与喜爱,最终也获得了无上的权力,达到了他自己的目的。

    4.皇帝面前,和只说皇帝爱听的“真话”

    爱听好话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许多人常常互相奉承,说一些违心的话语。人们如果只听好话,当然也就听不到真话,假如一个人时时处于谎言的世界之中,那是相当危险的。因此,讲真话才会显得难能可贵,特别是与皇帝的沟通交流,更需要注意讲真话的技巧。如果做臣子的不分时机和场合地讲真话,肯定会惹得龙颜大怒,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不过假如一味地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甚至颠倒黑白,那么也必然会引起皇帝的猜忌与不快,最终也会失去皇帝的信任。

    对于这一点,和可谓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他能够在真话与假话之间将二者保持平衡,在皇帝面前将话说得恰到好处,说出乾隆皇帝喜欢听并且听后还会十分高兴的“真话”。

    乾隆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与那些平庸的君主相比,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擅长诗文、书画,在文治武功上都有过人之处。乾隆心机深重,对于那些阿谀奉承之词他基本能清楚地分辨出来,因此在乾隆面前只一味地溜须拍马不仅不会占到便宜,相反还会受到乾隆严厉地斥责。

    乾隆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假如只是毫无根据地讲一些赞扬他的话语,会让他十分反感,只有那些具有真凭实据的话乾隆才会接受,并且内心会觉得相当地受用。和正是深谙这其中的道理,才在说话上下工夫,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和明白乾隆不仅喜欢与人谈论诗词歌赋,还喜欢评论历史人物,因此和在与乾隆交谈时总会评古论今,不时地引经据典,让乾隆龙颜大悦。时间一长,乾隆就觉得在满朝文武当中,只有和算得上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股肱之臣,并且还满腹经纶。

    乾隆喜欢自我标榜为盛世明君,不仅爱好广泛,而且力求精益求精。和对于乾隆的爱好总能抓住其中重要的部分,挑那些乾隆实在的功劳或者作品,不失时机地赞扬一番,可谓是颇下了一番苦功。又因为乾隆很喜欢与自己的祖父康熙、父亲雍正相比,因此和总不忘研究康熙和雍正的事迹,并且常常在乾隆面前夸赞圣祖康熙的文韬武略。讲完乾隆的祖父、父亲后,和总不忘拿乾隆期间所经历的历史事件来与前朝的相比,还特意提出乾隆的强项——文采。由于在康熙时期,清朝刚刚入主中原,依旧偏重于骑射和骁勇善战的武功,对于文学并不重视,因而尤其是在诗词歌赋上,康熙更是无法与乾隆相比。这样一来,乾隆就觉得自己在国家的治理上不输于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在文才上更是略胜一筹,再看看当时世人对康熙的称赞,乾隆似乎也看到了后世对自己无尽的赞美。因此,乾隆爱慕虚荣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从而对和更是喜爱。

    和常常在乾隆面前讲真话,并且是皇帝爱听的那些真话,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和的这种才能甚至让乾隆产生了依赖之情,以至于只有和才能说出乾隆皇帝爱听的真话,所以乾隆对和的宠爱也与日俱增,一生都不曾改变。

    和之所以能够在乾隆手下步步高升将清朝的各种官职几乎都做遍,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揣度皇帝的心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颇有难度的,因为人的内心往往复杂多变,难以揣测。然而一旦能够掌握别人的内心,那么不仅可以讨得别人的喜欢,还可以处处占据主动。

    和在乾隆身边服侍了二十多年,再加上他为人机灵、老谋深算,善于揣度乾隆的心思,并且通过乾隆的一举一动总结乾隆的脾性,和所走的每一步都落在了乾隆的心坎之上。

    早在咸安宫官学读书求学之时,和就知道乾隆喜欢吟诗作对,他便四处搜罗乾隆的诗加以研究。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诗言志”,由于乾隆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很难有个人的隐私,因此乾隆只好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宣泄在诗歌之上,深藏的内心世界有时候也会在诗歌之中有所表现。而和通过认真研究,对乾隆的所思所想就有了比较深的了解,这也是和善于揣度乾隆心思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和还会认真地研究乾隆的书法。经过多年的观察,和了解到了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的丰富内心,他知道乾隆也与天下的普通老百姓一样,有着大家都有的喜怒哀乐,并且身上也有许多大家都有的小毛病,比如爱听赞扬的话等。所以,和就把乾隆当做一个普通人来看待,与他一起高兴,一起悲伤。

    乾隆最喜爱十公主和孝,和的儿子娶了和孝公主为妻之后,和对待和孝公主就像对待朋友的孩子一样,透着长辈的关爱与亲切,这些都让身为父亲的乾隆皇帝感到十分满意。

    和还知道乾隆喜欢收藏古董,对那些稀有的画册、墨迹比对金银珠宝更感兴趣。为此,和利用各种机会四处张罗,他将各地官员、富商进贡的稀世古玩进行挑选,选些喜欢的自己留下,其他的则全部进贡给乾隆皇帝。

    就连乾隆在临死之前,喃喃不休,他的话语就算是嘉庆也难以分辨,但是和居然能与其心灵相通,并且深解其意。他对乾隆的心思了解到这种地步,又怎会得不到乾隆的重用呢?

    6.事事考虑皇帝,满足皇上需求

    和为官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先考虑到皇帝。因为在他的意识当中,如果没有皇帝,那么也不会有他无上的权力和令人称羡的仕途。

    和以这种意识来为官,几乎每件事情都以乾隆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做到让乾隆满意。

    晚年的乾隆更是好大喜功,喜欢看到歌舞升平的场面,因此想要到江南巡视一番。但是下江南要花钱,乾隆又爱面子,不能让任何人有话说。和就很好地解决了乾隆的这层忧虑,他不仅没让乾隆花费一分钱,相反还让乾隆玩得舒舒服服。为了满足乾隆皇帝的这种需求,和想尽办法为乾隆聚敛财富,并让江南的地方官员建好行宫,等待乾隆的到来。这样一来,和就彻底地解决了乾隆的后顾之忧,不仅让乾隆拥有了讲求排场的资本,同时还保持了廉洁之君的美名。

    早在上虞备用处的时候,和就懂得为皇帝考虑,那个时候和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侍卫。当和随乾隆来到山东行宫时,领侍卫内大臣阿桂说有边报送来,边报上并无重要的军事情况,只有一名囚犯从拘囚逃脱的事。乾隆在阅读边报时,脸显微怒之色,缓缓说道:“虎兕出于柙!”乾隆说这句话时声音很轻,周围的大臣也都听到了这一句话,但是并不明白乾隆具体说的是什么。于是这些人都面面相觑,同时心里感觉十分紧张。和碍于自己的身份,不好多说什么,但是乾隆的怒气却越来越重了。为了避免阿桂等大臣受到皇帝的处罚,和只得不慌不忙地回答道:“皇上是说典守者不能推卸责任吗?”乾隆见终于有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心里才稍微感觉到一丝安慰。作为一国之君,他是不可能将《论语》之中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都说出来,然后再讲给这些大臣听的。和小小年纪就能听懂乾隆的话语,并能为皇帝考虑,自然深得乾隆的重视,从此以后在官场上也是一帆风顺。

    正是由于和凡事都能满足乾隆皇帝的需要,并且时时以乾隆的心思作为行动指南,他才能叱咤于官场,如日中天。

    7.认真踏实办好事,幽默风趣悦龙颜

    和为乾隆办事,总能让乾隆满意。除此之外,和还能以幽默的语言打动乾隆的心,逗得乾隆是十分开心,让乾隆内心的郁闷一扫而空,这也是乾隆重视和的另外一个原因。

    在乾隆面前当官的朝臣都是老成稳重、不苟言笑的,因此那些能够以幽默的话语或行为来讨得皇帝欢心的大臣自会让乾隆刮目相看,而和对这些也是运用得比较巧妙。

    一个人如果总是板着面孔就会让人备感压抑,虽然乾隆贵为皇上,但是他与普通人一样,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每天面对堆成山的奏折和事务,乾隆难免会有厌倦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幽默一把,就会减轻乾隆的压力,而皇上的压力一旦减轻,心情也自然会十分高兴。和在这个方面是真正的高手,每当乾隆心情不好时,和总不忘想尽办法讲些笑话来博乾隆一笑。

    有一次,安南国王向乾隆皇帝进贡了一座金狮像,和在接过来准备呈递给乾隆皇帝欣赏时,发现该金狮像的底座是空的,于是他不失时机地用幽默的口吻说道:“惜其中空虚,不然可得黄金无数也!”此言一出,顿时引起了在场的文武官员以及乾隆皇帝的哄堂大笑,气氛也活跃不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幽默所能取得的效果,因为和不论在什么场合都能够采用幽默的话语使乾隆的虚荣之心得到极大地满足,并且借助幽默这个最好的方式,和总能将乾隆的烦恼降低,让乾隆感到轻松,因此,和也被乾隆更加倚重。

    老年的乾隆有和在身旁不时地说些幽默的话语,往往感到身心放松,这样和也愈加受到乾隆的依赖。能够获得乾隆的欢心,和的幽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8.为皇上买“德”,替皇帝背“黑锅”

    乾隆皇帝之所以在历史上被人评价很高,是因为在他当政的前期比较勤奋,做出了许多的成绩,从而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可。后来,乾隆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已经做得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因此他的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有些官员由于不明所以而丢掉官职,以至于大家在乾隆面前都唯唯诺诺,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违心之言。在这种情况下,和依然能在乾隆面前备受恩宠,这主要是由于和能够善于为乾隆买“德”,替皇上背“黑锅”。

    和知道乾隆好大喜功,但是国家的财政却难以支撑,为了满足乾隆的虚荣心,和想出了很多聚敛财富的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并不是勤政安民的政策,自然会引起老百姓的不满,但和却心甘情愿地替乾隆背上了这个“黑锅”。和和乾隆一张一合,一个在朝廷之上大喊不要贪污,一个却在朝外拼命地贪污纳贿。而那些官员们也不傻,知道乾隆只不过是嘴上说说,只要讨好了和,自然能够在官场平步青云。于是,进贡之风成为官场的潮流,如此一来,国家财政危机也被和暂时化解。

    当国库充实、国家一片安宁之时,乾隆皇帝感觉在枯燥无味的皇宫里坐不下去了,于是产生了去江南巡视的念头,但是又顾虑别人说他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和自是明白乾隆的心意,他知道如今皇上犹豫不决,肯定是因为害怕大臣和人民的议论。

    善于揣度圣意的和想出了一个主意为乾隆排忧解难,他想尽办法为乾隆做好准备,并帮助乾隆皇帝完成南巡的心愿。为此,在一次早朝之时,和找准机会在朝堂之上建议乾隆去江南巡视。和向乾隆说江南的风景优美独特、物产丰富,百姓们都能安居乐业,并且生活富足,而这些都得益于皇上的恩泽。为了表示对皇上的感谢,江南各地的百姓、官员们都希望皇上去巡视一番,而南巡所需的费用都由江南官员和富商们承担。乾隆所忧虑之事就是南巡的费用,而和的建议却让他听起来十分受用,因此立即命令和安排南巡的事宜,随即朝江南进发。

    为了让乾隆玩得尽兴,和在乾隆出发之前就已经将信函寄到了江南各地官员手中。那些想要升官发财的官员们,为了得到皇上的提拔,自是不惜血本,纷纷拿出钱财,大兴土木。这样一来,乾隆在江南玩得开心,吃得舒心,并且没有花费国库的一分钱。他把江南百姓的血汗都当成了和的功劳,对和也愈发喜爱,为此任命和为户部尚书,于是整个大清国的财政就落于和手中。

    由于乾隆在巡视江南之前曾经下令不得骚扰当地百姓,而如今如此铺张浪费,百姓们都认为是和的责任,于是纷纷指责和,这样一来,和的名声也越来越差。

    和自然知道百姓对他的指责与谩骂,但是他明白只要皇上高兴了,自己背多大的黑锅都是值得的,这样自己也能获得更大的好处,从而得到实惠,至于名声,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就这样,和一直替乾隆背“黑锅”,“忍辱负重”多年,但这种代价不是没回报的,自己因此也获得了乾隆的恩宠,趁机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实在是春风得意、好不威风。

    9.学会相安无事,以大局为重

    众所周知,与和同朝为官的除了大名鼎鼎的阿桂和福康安外,还有两位有名的大才子刘墉和纪晓岚。

    刘墉是刘统勋之子,以书法闻名天下,是清朝中叶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字被人评价为“貌丰骨劾,味厚神藏”,名满天下,再加上他不俗的诗作,更是让人敬佩。刘墉为官期间,清廉爱民,并且忠于职守,很得乾隆的赏识。他是清代有名的翰林,其事迹广为流传,最后被人编为《刘公案》刊行天下。

    纪晓岚是乾隆时期《四库全书》的副总裁,实际负责主编《四库全书》,其笔记体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至今仍被人们称道,也是有名的才子。

    刘墉和纪晓岚两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自然对贪污腐败的和看不惯,因此经常想办法捉弄和,从而打击和的嚣张气焰。而和对于他们的戏弄往往采取装聋作哑的方式来对待,这样一来,大家彼此相安无事。但是有时候和也忍不住同他们较量一下,但是却往往因为自己智不如人而落得狼狈不堪的下场。

    民间流传很多关于刘墉与和斗智的故事,传说有一年大年初一,按照惯例,大臣们都要进宫给皇帝恭贺新禧,而和每年这个时候都是穿着崭新的衣服进宫的第一人。刘墉有意捉弄和一下,就命人找来一套破旧不堪的衣服穿在身上,并早早地在和进宫的必经之路上等他。

    远远地看到和的官轿,刘墉就命手下人喊:“刘墉在此恭候和大人。”和听罢,只得下轿与刘墉寒暄几句。谁知和刚下轿还没有说话,刘墉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口中还念叨着给和拜年。按照清廷的规定,官员同级之间要以平等的礼节相待,因此和也必须跪下来还礼。那天正好天降大雪,道路早已变成了泥潭,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新袍在泥水中被弄得脏兮兮的。刘墉行完礼后随便说了几句话就打道回府了,而和则不得不穿着这身满是泥点、脏渍的朝服进宫面见皇上。乾隆听说和遭受刘墉戏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而和为此丢尽了面子,却也不能把刘墉怎么样。

    纪晓岚的聪明机智也不在刘墉之下,野史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纪晓岚戏耍和之事。传说和的府邸落成时,曾让纪晓岚为自己题字,纪晓岚见盛情难却,于是也不再推辞,欣然答应。乾隆听说和的府邸建成,便率领身边的近臣一起前往观赏,这其中就有纪晓岚,而和则在一旁恭恭敬敬地伺候着乾隆。

    每到一处,和便不无得意地向乾隆讲述建筑的精巧构思,乾隆听罢也不住地点头。当来到一处茂密的竹林之中时,让人感觉神清气爽,顿生世外桃源之感,乾隆皇帝也不觉连声叫好。

    竹中有一个亭子,乾隆抬头一看,“竹苞”二字写得是苍劲有力,但是其中的涵义却让人忍俊不禁。这两个字正是纪晓岚题上去的,和见乾隆满意,心里也是乐开了花。但是乾隆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和不知乾隆为什么而笑,因此也只得小心应付。不久乾隆就大笑说道:“和,这是有人在取笑你啊,难道你还没有看出来吗?”和依然不明白,乾隆于是说道:“你把那‘竹苞’两字拆开看看是什么?”和还没有想到,早有反应迅速的大臣喊了出来:“个个草包,哈哈……”众人忍不住哈哈大笑。和知道自己被纪晓岚戏耍了,只得待在一旁生闷气。

    虽然,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和也很记恨纪晓岚,但是两人依然能够相安无事、共同合作。事实上,和作为《四库全书》的正总裁时,其编纂、定夺大部分工作都是由纪晓岚完成的。和也知道自己才学不济,因此尽可能地采纳纪晓岚的意见,从不乱发表议论。在两人通力合作下,这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四库全书》。

    和与刘墉、纪晓岚等人能够同朝为官也是一种缘分,他们既相互争斗,又相安无事。和以大局为重,如此的处世待人方法,或许也是和能够在官场左右逢源的秘诀之一吧。

    10.善于利用人才,为自己服务

    和是一位治世能臣,如果将他的那些歪门邪道放在正途上,他或许也能够在历史上青史留名,但是他把自己的才华用错了地方,这也不免引起后人的感叹。

    和喜欢阅读史书,知晓战国时期的四公子广结天下豪杰之士,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鸡鸣狗盗之徒他们都绝不鄙视,一样地为其敞开大门,因此他们门下有众多各具异能的人才,这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和深受他们影响,为了能够在复杂的官场中畅通无阻,也是努力地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和而言,他并不在乎自己身边的人的身份,他与各界的人士都有着深厚而又紧密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和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也被证明是大有裨益的,并且为他提供了各种便利。

    和的家奴,除了刘全是与他们兄弟俩从小一起生活、关系亲密外,其他的都是在和发迹之后,从各地招来的。和招来的这些家丁,出身复杂,有不少原来是市井流氓,他们追随和后,更是凭借和的权势胡作非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谢振定担任京师巡视东城御史时,有一天正和手下的官兵在街上巡视,忽然看见一辆规格远远超过许可的马车疾驰而来,他马上命令手下将车上的人带下来。此人来到谢振定面前不但不认错,相反还破口大骂,旁边的护卫告诉谢振定说,这个人是和的手下,并且他的姐姐还是和的一名爱妾,平日里横行无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因此劝谢振定还是不要招惹他为好。谢振定早就不满和的行为,此时听了护卫的这些话,对和手下的胡作非为更是痛恨,因此他立即命人将和的手下绑了痛打一顿,并且把他乘坐的逾制马车也一把火烧了,围观的百姓无不连声叫好。谢振定也为此留下了烧车御史的美名,不过他最终还是被和报复,丢官弃职。

    和的手下大多蛮横无理,并且视大清律例为儿戏,和也利用他们的蛮横无理聚敛钱财。每到收获的季节,和府家丁就会带着这些打手前去收取佃户的地租,并且收取的佃金出奇的高,如果有佃户稍有不满,他们就会大打出手,就像强盗一般。而且和经营的当铺、高利贷等生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这些人才能够保证万无一失、日进斗金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向来以士、农、工、商将社会尊卑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商人一直没有多少社会地位,就算是腰缠万贯的商人,在一文不名的读书人面前也是会被瞧不起的。有句话叫做“学而优则仕”,相反,那些官员更是被认为是士阶层中的精英,因此他们更是不屑于与商人为伍。即使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官员们的传统观念还是没有改变,依然很少有人愿意与商人结交。而和却并不注重这些,他看重的是利益,并通过与商人的交往,从而捞取巨额的财富。

    清朝时期,江南富商早已富可敌国,而政府还是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并且对商人的活动加以限制。这样一来,商人们就很愿意结识那些朝中的大官,甚至不惜用大笔金钱换取种种便利。和在户部任职时,便利用手中的权力与这些商人们勾结在一起,捞取了不少好处。每次乾隆南巡,或者修建宫室需要大量的金钱时,和从来不动用国库的银两,而是号召各地的官员和富商积极地捐款。在这个时候,和所结交的商人朋友的积极作用便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只要和一声令下,这些富商们便会纷纷解囊相助,这样一来,和在乾隆面前也受尽恩宠。在乾隆后期的第五次、第六次南巡之时,修建行宫、疏通河道、迎接圣驾等花费都是由江南一带的富商筹集的资金。于是,和不需动用内务府一分一毫的银两,而乾隆皇帝又能够玩得心满意足、尽兴而归。

    因为讨好和,也有富商得以入朝为官,如扬州的大盐商汪如龙便是一例。在乾隆第五次到江南巡视时,为了接近和,汪如龙不惜血本一次就给和送去了二十万两白银,和为了回报他,就将两淮盐政使的肥缺交给了他。于是,汪如龙摇身一变,从此成为朝廷命官。在为官期间又心甘情愿地充当和的党羽,替和做了许多别人不能做的事。和自己还经营了许多当时可以赚钱的店铺,如果不是各地商人的帮助,单凭和一己之力是不能维持的。

    除此之外,和还利用自己的门生聚敛财富,如吴省钦担任乡试主考官时就为和搜刮了大量的财富。总之,和做官自有他的一套哲学,他是一个注重利益的人,能够充分地利用每一个人才来为自己服务,无论这个人是才高八斗还是地痞流氓,只要能够为他所用,和都是极力欢迎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