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成功没有偶然-小利不舍,大利不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什么要和他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有钱赚。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做生意要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强强联合。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钱,而对方一点也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利益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李嘉诚

    合作的都是智囊团

    李嘉诚箴言

    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抓住机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就能进入双赢的良好局面。

    任何人都有其优势和擅长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的一面。当别人的长处恰好能弥补你的不足,你的长处又恰恰是对方所不具备或不擅长的时候,你们就有了形成优势互补合作的机会,这样的合作可以发挥你和对方的优点。可以想到,当双方将自己的优点尽量发挥出来的时候,将会给合作带来怎样积极有利的影响。这样有效的合作无疑能够使双方共谋发展,达成双赢。

    有钱一起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会有人愿意合作,财源就会滚滚而来。

    人生路上总会有一些事情是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能顺利完成的,这时就需要与他人一起合作,同闯难关。这时应切记,不能仅从自身利益去考虑,只顾自身,而是应该多为合作伙伴乃至对手想一想,有钱一起赚,大家都受益的同时,也为再次合作及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创造出和谐的外部环境与氛围,成为日后发展的助力。

    生意场上以和为贵,互惠互利,是能够双赢的好事。大家合力就能办更大的事,为彼此带来更大的利益。许多人为争一时之气,与人失和乃至势不两立,处处与之作对,这样做从长远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在不给对方机会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机会,以和求发展,双方均受益才是更高境界。

    商场启示

    罗素说:“合作是解救人类的唯一途径。”

    做生意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可是,合作是一门大学问,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在商界,李嘉诚的合作理念颇为人称道。

    李业广既是“胡关李罗”律师行的股东之一,又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有两把刷子,在业界的名气很盛。有人说李业广是李嘉诚的专用律师,李嘉诚解释说:“哪有,我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能让李业广为我自己所用。”

    李嘉诚也不是自谦,李业广确实在香港颇有名气,他身兼20多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相当于兼任着香港1/4上市公司的董事。此外,他还是香港许多有钱人的高级参谋。有着这样身份的李业广,虽然不是见钱眼开之人,但是一般的大亨还真难请到他。不过,他却在长江上市时就做了首届董事会董事。长江做大后,他做了长江旗下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就凭这一点,足见李嘉诚会用人,并懂合作之道。

    李嘉诚比较务实,他不会玩虚张声势的伎俩。虽然自己的名气比李业广大,但也不拉拢名人给自己任董事,他看中的是李业广的才华。两李合作之后,为长江实业制订了很多扩张计划。

    李业广向来为人低调,一般都在幕后为李嘉诚卖力。直到1991年,李业广做了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主席,他才声名大噪。在李业广之前,做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的都是香港的知名人士,如:金银会创始人胡汉辉,股坛的大人物李福照,恒生银行的主席利国伟。

    李业广做联所董事的消息一传出,各大报纸关于李业广的消息立刻铺天盖地而来,在介绍他时,是这样说的:“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长江实业集团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由此可以看出,公众对于李业广对长江的贡献极为认可。

    证券专家杜辉廉是一位出身于伦敦证券经济行的英国人。20世纪70年代,杜辉廉作为唯高达证券公司的代表来到香港,并与李嘉诚相识相交。1994年,唯高达被万国宝通银行收购,杜辉廉便留在了万国宝通银行的证券部。

    李嘉诚在打理长江股市的收购时,多次请教杜辉廉,杜辉廉也经手了长江实业和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被称为“李嘉诚的股市经济”。

    杜辉廉是长江实业智囊团里唯一不支干薪者,李嘉诚也曾多次邀请杜辉廉做董事,但都被杜辉廉拒绝了。他拒绝参与长江实业的股权结构、股市集资、股票投资,但不支干薪不是社辉廉拒绝李嘉诚的原因。为此,有情有义的李嘉诚总感觉亏欠杜辉廉。

    1988年年底,杜辉廉和好友粱伯韬开办了百富勤融资公司,而杜粱二人只占了35%的股份,剩下的股份给了由李嘉诚带头的18位商界巨头。

    杜辉廉是百富勤的主席,在18位富商的帮助下,百富勤发展态势极好,很快就收购了广生银行和泰盛银行。不久,百富勤又分出百富勤证券公司。4年后,百富勤每年就可以盈利6.68亿元。

    待百富勤在香港成为小巨人之后,为了让杜梁二人的股份额处于安全位置,李嘉诚主动将自己的股份分给了杜梁二人一部分,自己仪留了5.1%。李嘉诚对百富勤的投资简直是公益性质的,完全是出于报杜辉廉曾经效力长江实业的恩。不过,百富勤发展很好,成了大家争相购买的热门股,李嘉诚手里的百富勤的股份还是给他赚了不少钱。

    身兼巧家上市公司主席的杜辉廉,后来一直在给长江实业做顾问。1990年年底,李嘉诚与中资公司的每一次合作,都向杜辉廉进行专业咨询。当被《明报》的记者问到自己的智囊团有多少人时,李嘉诚说了实话:“数也数不清,比如你们集团的广告公司就是。”

    竞争不等于斗争

    李嘉诚箴言

    竞争和市场环境紧密相连,已有很多书籍探讨过这题目,我不再多谈。很多关于我的报道都说我懂得抓紧时机,所以我今天想谈谈时机背后是什么。

    能否抓住时机,和企业发展的步伐有重大关联。要抓住时机,先掌握准确资料和最新资讯。能否抓住时机,要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力,走在竞争对手之前。抓住时机的重要因素是知己知彼(Know your personality)。

    做任何决定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自己的条件,然后才知道自己有什么选择。在企业的层次上,身处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要和对手相比,知道什么是我们的优点,什么是我们的弱点。另外要看对手的长处。人们经常花很长时间去发掘对手的不足,其实看对手的长处更重要。掌握准确、充足的资料,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20世纪90年代初,和黄原来在英国投资的单向流动电话业务Rabbit面临新技术的冲击,我们觉得业务前途不大,决定结束。这也不是很大的投资,我当时的考虑是结束更为有利。

    与此同时,在通讯技术快速变化、市场不明朗的关键时刻,我们要考虑另一项刚刚在英国开始的电讯投资,究竟是要继续,还是把它卖给对手7当然卖出的机会绝少,只是初步的探讨而已。

    我们和买家刚开始洽谈,对方的管理人员就用傲慢的态度跟我们的同事商谈,我知道后很反感,将办公室的锁按上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15分钟,冷静地衡量着两个问题:

    1.再次小心检讨流动通讯行业在当时的前途看法。

    2.和黄的财力、人力、物力是否可以支持发展这一项目?

    当我给这两个问题肯定的答案之后,我决定全力发展我们的网络,而且要比对手做得更快更全面。Orange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当然我得补充一句,每个企业的规模、实力各有不同,和黄的规模让我有比较多的选择。

    磨砺眼光(Sharpen your Acumen)

    知识的最大作用是可以磨砺眼光,增强判断力。有人喜欢凭直觉行事,但直觉并不是可靠的方向仪。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不但要紧贴转变,还要走前几步。

    商场启示

    价值规律决定了做生意一定会遇到对手,但选择对手的权力却在企业家的手里,也考验着企业家的战略眼光。

    一般来说,企业家喜欢选择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人作为对手,而李嘉诚则更愿意选择强者为对手,不管他比自己强多少,因为比自己强的人往往能激发他的斗志。李嘉诚进军房地产行业时就首先选择了香港置地公司作为对手,经过努力,最终战胜了置地。

    当然,生意场上没有绝对的对手,对手也往往会变成朋友。只要两家存在着合作的必要,竞争对手也就是朋友。《每周财经动向》的林虹筹主编曾发表文章《与李嘉诚谈论成功之道》,他在文中说道:“有人问李嘉诚:‘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往往在与比自己强的对手同场比赛时才能发挥出潜力。照此说,如今在香港商界,只有包玉刚爵士才有机会成为您的对手,您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很多人认为,李嘉诚会将包玉刚作为对手,因为他们地位均衡,在商业活动中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与李嘉诚收购和黄、港灯对应的是,包玉刚收购了九龙仓、会德丰。

    李嘉诚在决定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时,就决定了要做这个行业的老大。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竞争胜过产品的竞争。为此,李嘉诚四处求贤,并要求塑胶专家注意配方调色、成型配合和款式品种。

    经过研究,李嘉诚发现塑胶花的工艺其实不难,这也是长江厂开业不久就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厂子的原因。长此下去,长江厂的位置就难保。“如果我们不在产品上胜过别家,怎么争取更多的客户呢?”因此,李嘉诚决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首先推出质量和款式独一无二的塑胶产品,并且出价也居中,很快抢占了香港的塑胶花市场,稳住了长江厂的位子。当蜂拥而来的塑胶厂开张时,长江厂已站稳了脚。

    事实上,这一切都在李嘉诚的预料中,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为李嘉诚赢来了很多订单,有的经销商为了买断销售长江厂产品的权益,还主动预付50%的订金。

    不久,塑胶花便出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每家花卉店里都销售起塑胶花。即使在寻常的人家里,也都用上了塑胶花;写字楼里,塑胶花也成了重要的装饰品。可喜的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店铺、房间里摆设的大都是长江厂生产的塑胶花,长江厂一夜名噪香港。

    李嘉诚就是这样首先抢得香港塑胶花市场的商机,并先人一步生产出来,以大众消费的价位占据了香港的市场,从而获利颇丰。

    竞争的最终本质是欣欣向荣,一起发展,李嘉诚从没将谁看成斗争敌人,他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给竞争者一条好走的路,也让自己的路更加好走。

    1986年,石油价格走低,石油股票也低迷,李嘉诚却看到了石油工业的潜力,由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李氏家族及和黄通过合营公司Union Faith,买下了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大赚了一笔。这笔交易不但轰动了加拿大,在香港工商界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李嘉诚不断购买赫斯基石油的股权,到1991年,李嘉诚个人在赫斯基拥有的股权达到了46%,和黄与嘉宏一共拥有49%的股份,至此,他们投资额达到80亿港元,一共占去了赫斯基石油公司95%的股份。毕竟,香港太小了,华人首富李嘉诚在继续扩大自己的舞台。

    李嘉诚一直想投资跨国公司,20世纪80年代中期,得到和黄和港灯后,李嘉诚便开始了他的远征计划。跨国公司能让自己迅速加入到世界经济的体系中去,“舞台越大,机会也就越多”。因为,跨国投资可以将自己的企业在全球联系起来,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援助,形势好时就能迅速扩大,形势不好时也便于规避风险。李嘉诚的投资法则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1988年,李嘉诚带着其占股份10%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和李兆基、郑裕彤一起将“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旁的一块204英亩的黄金地皮以32亿港元拿下,他们预计用10-15年在这块宝地上建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和豪华住宅区,整个工程预计需费用至少100亿港元。李嘉诚拥有这个项目50%的股权,其他的股东们一起占50%的股权。李嘉诚因此成了加拿大的投资英雄,他一人就投资100亿港元,激活了经济疲软的加拿大。为了和李嘉诚交往,加拿大的华商将办公室迁进了华人街。

    媒体声称,李嘉诚迷倒了加拿大的一位商务官,他将李嘉诚的肖像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内,逢人便夸赞李嘉诚是他的偶像。

    这位商务官多么希望李嘉诚能在魁北克省投资,随便买下一座皇家住宅、一个造纸厂或者一家餐厅都可以。只要李嘉诚愿意,魁北克省就会成为李嘉诚的商业舞台,其他的香港富商也会蜂拥而至。李嘉诚的儿子都加入了加拿大国籍,他本人也于1987年成为加拿大会所的会员。

    没有永远的对手

    李嘉诚箴言

    从小我就很喜欢听故事,从别人的生活中得到启发。当然,不单是名人或历史人物,四周的各人、各事、言行举止都是如此。在商言商,有些时候更会带来巨利的机会。洛克菲勒(Rockefeller)与擦鞋童的故事大家都听过1929年,华尔街股灾前,一个擦鞋童想给Rockefeller炒卖股票的秘密消息,Rockefeller听后,马上领悟到股票市场过热,是离场的时候了,他立刻将股票兑现,躲过股灾。

    范蠡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尽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缺憾,大家都忘不了他这句话。范蠡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的第一人,他曾拜计然为师,研习治国方略,博学多才,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他有谋略,有渊博及系统化的经济思维,他的经济智慧为他赢得了巨大的财富。

    现代经济学很多供求机制的理论,我国历史早有记载。

    范蠡的“积著之理”研究商品过多或短缺的情况,说出物价涨跌的道理。怎样抓住时机?货物和现金流的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生生不息。

    范蠡的“计然之术”还试图从物质世界出发,探索经济活动水平起落波动的根据,其“待乏”原则则阐明了如何预计需求变化并做出反应。他主张平价出售粮食,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使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才是治国之道,更提出了国家积极调控经济的方略。

    “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强调人们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运用和把握客观规律,将其应用在变化万千的经济现象之中。

    我觉得范蠡一生可算无憾,有文种这样知心相重的朋友:有共渡难关、共度晨光的西施为伴侣;最重要的是,有智慧守候他的终生。我相信他是快乐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时候自己要担当什么角色,而且都这样出色,这么诚恳有节。勾践败国,范蠡侍于身后,不为夫差力邀招揽所动。

    范蠡助勾践复国后,又看透时局,离越赴齐,变名更姓为鸱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

    齐国的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相信“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他散其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怀带少数财物离开齐到了陶,并定居下来,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陶朱公。

    他继续从商,每日买贱卖贵,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

    范蠡老死于陶,一生三次迁徙,皆有英名。

    商场启示

    李嘉诚天生喜欢争强好胜,遇事容易冲动,只想着超越别人。习惯成自然,因为他总想着一定要比同龄人强,做什么事都要比别人快,比别人讲究效率。当年李嘉诚给别人打工时也不太愿意和他人一起行事。

    后来,自己开始创业时,李嘉诚认识到了不与他人打成一片,势必会让自己孤立,会导致自己的人缘不好,这对一个生意人来说是大忌。

    李嘉诚由一个打工者做到跨国集团公司的一把手,主要得力于他“不择细流”的管理方法。他的跨国公司集团里,既有专业的管理专家,也有头脑清晰的财务大亨;既有爽朗豪放的中国人,也有作风严谨的西方人。而李嘉诚作为最高决策者,将他们每一个人的才华都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己所用。这些人在一起,关系融洽,情感和谐,智慧碰撞,成就了李嘉诚的商业帝国。

    李嘉诚始终明白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自身的有限性无法应对复杂的商业局势,就必须集他人之才为己所用。若想他人之才为己所用,抓住一切机遇,广交生意伙伴,首先就要有胸怀。

    胸怀,是成大事者必备的因素之一。胸怀就意味着包容,这和李嘉诚当初给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长江的理念不谋而合。有容乃大,李嘉诚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容纳百川的打算。发展是一条必然的阳光大道,这也是李嘉诚的商业目标。

    事实上,李嘉诚确实做到了。在他眼里,只有对手,没有敌人。即使在一场激烈的商业厮杀后,他依然能和对手中的有志之士握手言欢,为下次合作打下基础。

    一个商人能有这样的心胸,广交天下的朋友,觉得生意不过是谈笑间的好玩游戏,根本用不着钩心斗角,已在商业竞争中占了先锋。

    李嘉诚身上闪耀着为商的智慧,又通过他做事做生意的行为表现出来:首先,他从不嫌弃一桩小生意,认为小生意汇集在一起就是大生意。这样不但给了很多小企业机会,也给自己的发展铺好了路子;其次,他坚持“有钱大家赚”,做生意就是合作共荣,不独贪一时利润,让人很乐意与他合作:最后,李嘉诚认为只要有钱赚,做什么产业都没关系。所以,他的商业之路非常宽。

    在商场,没有永远的利益伙伴,也没有永远的对手。小王和大张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合伙开了一家餐馆,生意很好,两个人很快就赚回了本钱。但时间一长,关于餐馆管理等问题,两个人的分歧越来越大。

    多次闹得不可开交之后,小王和大张一拍两散,小王继续经营餐馆,大张拿到了属于自己该拿的那部分钱之后,跑到隔壁街也开了一个餐馆,两个人的关系从合作伙伴变为了竞争对手。

    一开始的时候,为了争夺客源,小王和大张使出各种招数,今天他降价,明天他买一送一,不断降低利润,但客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小王和大张坐到了一起,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决定不再为了击垮对方而进行恶性竞争,两家餐馆要共同生存,一起发展。

    达成这个协议后,小王开始改良菜品,大张在环境上做起了文章,两家餐馆开出了自己的特色,客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而且两家餐馆还经常联合起来做活动,使得客源更加多了起来。

    做生意不要总想着挤垮对方,要想着相互比拼,吸取彼此的经验和教训,共同发展。恶性的竞争是损人也不利己的事情,只有合作共存,才是经商合作之王道。

    友善交易,不要占任何人便宜

    李嘉诚箴言

    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

    这么多年来,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跟我合作之后,从来没有一件事情闹得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我喜欢友善交易,这是我的哲学。我曾告诫两子,不要占任何人便宜。

    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当业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时,鼎力相助才是智者所为。落井下石,踩沉对方,的确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但切不可忘记,就算你真的扼杀了对方,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崛起。一个人是不可能永远独霸一个行业的,而救人危难之中,不但可以赢得人缘和声誉,你的形象也会成为另外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你受用无穷。

    商场启示

    李嘉诚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道义”和“金钱”的关系理解得很透彻。他也一贯坚持自己做个正直的人的原则,对于子女的培养也更注重美德方面。他经常告诫儿子,不要贪图别人的便宜。李泽楷曾说:“我父亲教会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他特别强调要做一个正直的商人,并且要处理好与合伙人的利益关系。”

    李嘉诚的发家史也是他的企业收购扩张史,在每一次收购时,他都特别考虑股东的利益,特别是在收购永高公司、和记黄埔、青洲英泥、港灯等公司时,都从双方的利益出发,竭力做到双方满意,皆大欢喜。

    李嘉诚特别佩服在“二战”的废墟里崛起的日本人,他们能忍别人所不能忍之事,最终通过商业之战获胜。日本人认为,“忍”能帮助企业家在危急关头博采众长、冷静决断、沉着应对,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合理的决策。

    1979年,李嘉诚看中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的土地资源,决定收购和黄。在李嘉诚收购和黄之前,在黄埔船坞旧址上做地产生意的是和黄洋行大班祈德尊,但祈德尊不擅长做地产生意,没有赚多少钱。后来,韦理取代了祈德尊,售房时选错了时机,竟然坑苦了股东。

    幸好,这块风水宝地还没有被他们全部建上房子,这给李嘉诚留下了建大型屋村的机会。1984年,中英两国代表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恒生指数回升,地产业又开始见到了春光。李嘉诚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很久了。在当年年底,和黄准备投资40亿港元兴建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地点就选在黄埔船坞旧址。

    李嘉诚早在1981年就盯上了这块地,当时地产业发展得还不错,若要建黄埔花园屋村,和黄需补上28亿港元的低价,这对和黄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负担。而李嘉诚故意拖延与当时的香港政府的谈判,一直到1983年年底,当时地产业低迷,当时的香港政府以3.9亿港元的价格将这块土地的商业住宅开发权转给了李嘉诚。李嘉诚以极低的价格获得了开发权,降低了成本,算下来,屋村每平方英尺的成本还不到100元。

    这样,屋村计划还没面世,李嘉诚就赚了一大笔,和祈德尊、韦理相比,真正是技高一筹。黄埔花园总面积19公顷,计划用于建楼的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建94栋住宅楼,提供的住宅单位是11224个,车位2900个,另外还有一栋170万平方英尺的商厦。黄埔花园从1985年动工到1990年竣工,共12期,是香港史无前例的大工程,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大工程。专家估计,李嘉诚在这个项目中获利可达60亿港元。如此肥厚的利润乐坏了和黄的股东们,也让同行的其他地产公司羡慕不已。

    李嘉诚获得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9000万普通股,得到了和黄22.4%的股份。由于这些股份是从汇丰银行手里买的,很多华商港商认为李嘉诚不是凭本事而是靠汇丰的恩惠获得的,对李嘉诚能管理好这个庞大的老牌银行业抱以否定态度。为了得到确切的消息,《南华早报》和《虎报》的外籍记者多次询问汇丰的老板沈弼:“为什么会让李嘉诚接管和黄?”沈弼非常诚恳地说:“长江实业发展得很好,信誉又好,和黄也从1975年的困境里走了出来。汇丰销售和黄的股份不是很完满的事吗?”

    李嘉诚成了和黄最大的股东,拥有的股权最大,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权力做上董事局的主席。但是,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他拒绝了董事局给他的优惠,为和黄出差、应酬都自己掏腰包。在决策时,李嘉诚丝毫没有摆架子的态势,而是以商量和建议的口气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众董事和管理层的信任,也为自己赢得董事局选举的选票。

    李嘉诚不计小利,却紧抓大利。和黄公司的盈利乐观,李嘉诚就趁机增购和黄的股份,一点点地将和黄拿下。关于李嘉诚收购和黄的事,有人编了一副对联:“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从此“李超人”的称呼便传开了。

    延伸阅读在形与实之间——2006年2月24日于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嘉诚图书馆开幕典礼致词:

    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胡赐道名誉校长、何光平主席、President Hunter、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同学:

    让我诚心诚意向你们祝贺,新加坡管理大学新校舍和图书馆落成,在新加坡欣欣向荣的国土上增添动力,祝愿大学有更成功的未来。

    对我来说,这时候有如走进时光隧道,脑海中展现一幕幕的回忆。还记得在1967年,因为忧虑局势会转趋动荡,我将我年少的家庭移到这里寻找安宁,受到你们亲切的欢迎,这份情意将永远长留在我心中。

    我很高兴见到现在我们这方的世界已有别于昔日,因为不同意识形态而掀起的斗争、导致的流血、令人民伤心的时代已成过去。整个亚洲都受惠于大规模的变革,大家对“改革与开放”一词有了更深层次的演绎和理解,这股进步巨浪的动力,不单令区内主要国家的人民感到乐观和充满希望,也影响全球。然而严峻的现实世界,是别人从来不以我们努力得来的理想成就做评价,衡量算度的是我们日后如何持续进取。

    我认为,今天我们面对最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培育有责任感的公民,怎样在具备前瞻进取思维的年轻人心中,培植意志与能力,来传承每个民族未来真正的希望。男男女女均屹立不摇、博学多闻、具文明意识、能慎思明辨及理想崇高,不会只向往个人成就,或满足于被视为经验丰富、懂得捕捉商机的工业家、企业家和专业人士的社会新地位。这些闪耀着独立思维、创意及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对自身及世界应更具有深层的责任感,珍惜个人及社会的共同尊严。

    如果说政治结构的改革像灵丹妙药,一剂便能解除贯透充斥我们民族历史的痛苦及迷雾,那实在是颇为武断及过分简单的说法。我们需要建基于法治、可靠和公正的政治体制,但一个国民社会必须先根植于每一个国民的心中,人民要做出的承诺,是远远超越平等参与、个人权益及经济机会的,大家要有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正如雅典人对其城市的古老盟誓“我们定将竭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伟大、更辉煌,更美好,再传给我们的后代。”如果我们想享有其他成功民主国家所有的多元自由和无穷的抉择机会,必须更有效地掌握其持续的动力和灵活弹性的精华:只着眼于研究提供公民权利的参与机制,那是不足够的。一个生机蓬勃的民主制度,要同步建立能共融人类智慧及灵性、责任及理性的文明生态环境。

    我知道谈及公民权利是时尚的话题,但说到个人责任,关乎社会秩序和公德,几乎肯定会被大笔抹黑,有些人甚至把稍一提及义务和责任的人视为反民主,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自由是一条要实践的漫漫长路。自由和民主是普世认同的价值观,我热爱自由,也支持民主,然而自由和民主必须建基于法律和秩序,这是国家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石。民主是我们必要及重要的目标,怎能轻率地仅聚焦于建立机制便视为达到目标。要知道差不多的真相并不等同真相,它依然是虚的;形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事情的本质;结构也许是维系大家的机制,而本质才是我们持续推进及超越的亮光。正如这所新落成的图书馆大楼,在这浩瀚无涯的知识汪洋中,如果有更多人去探索真我是什么、我们又是什么,以及我们未来的路向,那大楼的躯壳便像有了美丽的灵魂。

    各位来宾,经验是人生的无价之宝,尤其是在艰苦忧患中成长的一代,因为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反思过去,并且更能坦然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冀望。虽然我并不肯定资政阁下是否同意我这说法,我认为忧患并不一定带来智慧,却会扩大人的体验,令我们审慎克诳。因为考验式的经历,令我们能超越既定观念和偏见的束缚。特别是资政阁下,你在充满困难及竞争挑战的时代中,全心全意奋力成功地将国家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坚定不移地透过先行打造具有建设性的发展作为根基,成就、发展及见证真正及有秩序的自由,人道及正义的社会,公平及人人平等参与的权利,这些理想、这些价值观也正是我们所期望及感到最珍贵的。

    今天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参与盛事,实在是非常荣幸和高兴,谢谢大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