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输在不懂说话上-语言幽默好沟通,有气氛才好说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它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人们面临困境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所以,言语幽默容易使人产生好感。与人交谈时,如果能及时说点幽默话,不但能为自己解决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塑造自身形象,烘托谈话气氛。

    借题开场,打开交流的通道

    借题开场幽默术是借助自己前面的人的某句话或周围的某个事物作为话题,通过超常的发挥,从而开始你的讲话的一种幽默技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说话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当你被要求演讲时,当你路遇自己喜爱的异性,想打破僵局时,怎样开场,总是一件很棘手的事,甚至是很难为情的事。不过,真正遇到这种情况,你不必紧张。静下心来想一想,先前有没有可借助的话题,比如周围的事物、天气、衣着、长相、姓名、动物等。借题开场幽默术就是帮你解决这种困难的,它要求你克服怯懦、找准话题、荒诞发挥。克服怯懦所需的是知识准备。荒诞发挥,产生幽默是最终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当你的幽默效果出来了,听众发笑了,你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就缩短了。这样,再转入正题,听众就会对你感兴趣,放松心情,集中注意力去听,所以接下来你的讲话就会顺当多了。

    林非是中国著名散文研究家。在一次全国散文研讨会上,主持人邀请林非发言。在发言中,他以一些代表的房间门上贴的“请勿骚扰”为例,谈语言的轻重问题。

    当天晚上,他很想听听代表们对他的谈话的意见,就来到一间门上贴有“请勿骚扰”字条的代表的房间。

    一进门,他便笑着对在座的人说:“各位,我现在来骚扰大家了!”

    大家一见是林非,立即站起来说:“欢迎骚扰!欢迎骚扰!”

    就这么两句话,使得整个房间的气氛活跃起来。大家互相问候,然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散文的语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次谈话中,大家都觉得获益匪浅。

    按理说,林非就“请勿骚扰”为题,谈了散文语言的轻重,大家可能会对他有些看法,但是大家却谈得十分愉快,这与林非制造的谈话气氛有关。

    一句“我来骚扰大家了”,这种谈笑式的语言消除了人们之间的陌生感,密切了大家之间的关系,所以谈话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胡老师有一次被邀请到外地一所大学去讲学。至于怎样开讲,胡老师心里也没谱,如果按照常规的开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你们……”也未尝不可。刚巧,听到主持人介绍:“下面就请胡老师来给大家作报告。”胡老师灵机一动,拿过话筒,接着说道:“我不是来为诸君作报告的,我是来‘胡说’的。”话音刚落,听众大笑。

    这个开场白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演讲者谦逊的修养,而且活跃了场上气氛,沟通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一石三鸟,堪称一绝。胡老师的幽默在于巧借自己姓氏和主持人的介绍作题,反其意而用之,“胡说”一词作为点睛之词,幽默效果自然而出。

    总之,借题开场幽默术的关键在于找准话题后,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利用谐音、修辞等各种手法,往荒唐、虚幻的地方想。千万别死心眼,傻乎乎,越是敢于“调皮捣蛋”,越是善于“胡说八道”,越是逗人喜爱。

    咬文嚼字乐趣多

    一个人读书写作或说话时过分注意某些字词的运用,以至达到了烦琐复杂的程度时,人们就说这个人是在“咬文嚼字”!所以一般来说,没有人喜欢戴上这样一顶惹人心烦的大帽子。可是咬文嚼字还是门“艺术”呢!事实上,只要你“咬”得巧,“嚼”得妙,这里面就能品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味道来哩!

    咬文嚼字幽默术就是指人们在语言的应用中抓住个别字、词做文章,将它加以臆测和解释,从而引起幽默效果的幽默技巧。一般而言,可以有意识略去该字、词的本义不用,而是从其表面入手,“望文生义”,给它硬造出一种貌似“合理”的解释来。请看下面这则幽默中的父亲是怎么强不知以为知地咬文嚼字的。

    儿子有一天捡到一张旧药单跑来问父亲:“爸爸,为什么这张纸上写着‘复方’和‘单方’,这是什么意思呀?”

    爸爸对医药知识一无所知,但又不想在儿子面前失面子,就随口说:“所谓‘复方’,就是说要反复吃多遍才能有效的药方,所谓‘单方’,当然就是说只吃一次就可以治好人的病的药方啦!”儿子佩服地点了点头,紧接着又问:“那么要是‘复方’,‘单方’都没写呢?”

    “那就是说不用吃也能见效呀!”父亲不无得意地回答道。

    人们常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无论多么渊博的人,都会有不知道的知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我们上面看到的这位父亲宁可胡编乱造,歪曲事实,也要给儿子一个“解释”,替自己争一分颜面。解“复方”为“反复使用的药方”,跟解“单方”为“使用一次的药方”是一个道理,说穿了就是一种望文生义。

    历史课上,老师正向同学们讲授我国原始时代人类祖先活动的有关情况。

    “据考古发现推测,‘北京人’距今天大约已有50万年的历史了!”老师不无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道。

    “哦,老师,我想提个问题,”有个学生怯生生地问道:“那么上海人呢?”

    课堂上一片哄笑,老师也被搞得啼笑皆非,一时无可收拾。“北京人”在这里指的是我国境内所发现的一处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代表类型,但学生误将这与今天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分相联系,从而节外生枝,问出了这样荒唐的问题,连老师也穷于应付了!

    由此可见,当表达方式过分相同的字词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时,相应的就可能包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相映成趣的幽默魅力就是在这种虚实真假之间的强烈对比当中自然而生的。

    掌握这种咬文嚼字幽默术相信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难,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手拈来,可“咬”可“嚼”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难就难在怎样去掌握好这个“度”的问题。比如应注意使用的场合,尤其是在很正规、严肃的场合中更应慎之又慎,否则很可能会被人指责为“幽默过头”“耍嘴皮子”,那样也就有违于我们制造幽默的初衷了。

    但愿大家都能在适当的场合中使用这种幽默术,幽默的乐趣就在一“咬”一“嚼”之间!

    字词拆合,凸显另类的幽默

    语言之所以能够产生幽默,不外乎两个特点:一是一语多义或一义多语;二是音同字不同或字同音不同。谙熟幽默技巧的人往往抓住语言的上述特点,或是变换场合,或是强作扭曲,引人联想,从而产生幽默诙谐的情趣。而字词拆合幽默术与此有所不同,它虽然也是语言幽默的一种,但它是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特点入手,并兼用上面我们提到的语言的其他两个特点,以个别字、词的拆离或组合为手段造成歧义,从而构成幽默的技巧。

    一位朋友对我讲起丈夫与她之间的一次吵嘴。她对我说:“他有很多优点,但有一个特别大的毛病,那就是懒。让他干点活的时候,他总是满脸痛苦的样子。有一天,我实在对此忍无可忍了,就开始质问他:‘你到底是懒,还是有病?如果是懒,从今天起必须分担一部分家务;如果有病,我宁愿侍候你一辈子!’他笑嘻嘻地回答了两个字:‘懒病。’”

    丈夫不愿干家务,引得贤内助满腹牢骚,终于决心给他一次“最后抉择”的考验。看上去两人之间剑拔弩张,非大闹一场不可了,但丈夫却灵机一动,幽她一默,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口舌之争。

    丈夫断章取义,从妻子所提出的前后两条“建议”中分别抽出了两个字:“懒”和“病”,使其意义与原来截然不同了。

    按常规处理办法,面对妻子二者必居其一的要求,许多人为了挽回“一家之长”的“面子”,一定要跟妻子争个上下输赢来。但这是一种最不可取的做法,常言说得好,“家不是讲理的地方”。的确,在家庭中应该讲爱,讲夫妻之间的体贴和关心。另外稍微明智一些的人立即会察言观色,做出妥协,以换得夫妻感情上的融洽。但最上策则莫过于上面提到的那位丈夫了,“懒病”二字道出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狡黠,让火冒三丈的妻子一下子火气全无了,这样不是更进一步增强了夫妻之间的友好和默契吗?

    上面这位朋友的丈夫采用的就是典型的字词拆合的幽默技巧。在应用中,拆未必一定要和合联系在一起进行,“一步到位”的简单的拆离同样可以起到幽默的效果。

    字词拆合幽默术的运用是对一个人应变能力、文化素质等综合因素的一种考验,因此具有较高的难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能不断地从生活和书籍的海洋里汲取知识,就一定会在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字一词中发掘出智慧的幽默!

    简话繁说,谈话的气氛需要这样调节

    简话繁说就是把一个可以简明扼要表达清楚的意思改用繁杂冗长的方式表达,一简一繁之际,显明的反差因而形成,这样也就符合幽默的一般原理了。由此可见,简话繁说不仅仅是一种谈话的方式,它同时也是一种常用的幽默技巧呢!简话繁说并非毫无目的地故作高深,劳人口舌。首先,简话繁说可能是由于说话者对于某一难以启齿的问题采取转弯抹角的办法予以解答,以避免自己的难堪;第二种可能就是想针对某一事物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但又考虑到对方难以直接接受,遂以繁杂的论述表达同样的意思,借以缓和语气。

    简话繁说幽默术的特点在于掩饰说话内容的本来面目,待论述的“竹笋”一层层剥开以后,听话的一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从而使幽默感顿生。

    我们先看第一种情况:说话者用简话繁说幽默术为自己解除尴尬。

    有一位朋友非常喜欢下棋,但由于棋术不高,屡屡败北。

    有一天不幸又连输三局,心中不安,恰遇他一同事。

    “成绩怎样?”同事有心拿他取笑。

    “这……”朋友一时顿住,随即答道:“第一局他没输;第二局我没赢;第三局我想和,他不肯。还好,还好!”

    其实这位朋友说了一大堆,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三局全输了。但是他不是真言其实,也不是矢口否认事实,而是简话繁说。这样就委婉风趣地回答了对方,从而使自己摆脱了被人嘲笑的僵局。一句话分为三句话,却不显得冗赘,妙语连珠,可谓临难巧辩的一个绝招!

    有一个年过50的贵妇人,每天总要花大量时间打扮。一次她碰到了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便问对方,看她有多大年纪。“看你皓洁的牙齿,只像18岁;看你蓬松的头发,不超过19岁;看你苗条的腰身和涂满胭脂的脸蛋,顶多20多岁吧!”社会活动家详细地评论道。

    她一时高兴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于是又问道:“敬爱的先生,您的眼光真是太准了,可是您能准确地说一下,我究竟像几岁?”

    “这太容易做到了。只要把我刚才说的三个年龄加起来就可以啦!”对方风趣地说。

    这是一个用简话繁说技巧委婉表达自己观点的例子。贵妇人的文过饰非足以说明她是一个极好面子的人。如果有人直来直去地告诉她真话,她要么会气个半死,要么会羞愧难当,下不了台。对方抓住了她的这一心理特征,简话繁说,既不伤她颜面,又不违心阿谀,这种做法无疑是可以肯定的。

    活动家故意含混其词,从贵妇人外貌的三个方面分别评论其年龄。从牙看,是18岁;从头发看,是19岁;从腰身和脸蛋来看,是20岁。这三种估计都令贵妇人非常满意,她坚信自己化妆有道,足以欺骗许多人呢!

    活动家巧做手脚,表达了自己真实的观点。当然,像活动家这样的“选加计龄”法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它不过是用来完成自己“诡计”的一个工具罢了。活动家一言既出,简话繁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于是双方只能在心照不宣中捧腹一笑!简话繁说幽默术的运用切忌超过一定的“度”,否则就会造成材料的堆砌或者教条的雷同与反复。繁而不乱,繁而不空,这样就能达到幽默的基本要求了。

    “反弹琵琶”要“弹”到点子上

    “反弹琵琶”也是一种幽默的语言技巧。简单来说,把原本要表达“是”的意思,故意用“否”的形式说出来,也就是用相反的词语表达本意,目的是使反语和本意之间形成交叉,使听者从字面的含义领悟到相反的本意,从而发出会心的一笑。

    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突然见面了,发现他长胖了不少。你可以这样调侃:“你最近越来越有膘了!”这样带点戏谑性的幽默似乎并不难,但如果换成:“啊!你怎么越来越苗条了!”反弹琵琶的幽默表达则会令你的朋友嗔怪地笑起来。

    反弹琵琶,虽然字面上让人难免感觉很突兀,似乎有些荒诞不经,但是深层里却又传达出另一层意思,虽然没有明言,双方都心照不宣,前后两层意思的碰撞就产生了幽默。

    反弹琵琶,如果你运用得好,就能使话语含蓄风趣,跌宕多姿,产生出人意料的“笑果”,更会让幽默耐人寻味、增辉添彩。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反弹琵琶这一谈话技巧呢?

    1.对不便直说的话题

    与人交谈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说出口或不便直言的话题,这时如果你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加以正话反说,把话说得圆滑一些,使语意软化,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转而烘托你本来要直说的意思,既可以化解彼此的尴尬,又便于听者接受,运用得当,不乏幽默诙谐。

    一位导演问观看他作品的观众:“看过这部电影,你们有什么看法?”

    观众说:“很好呀!大家都说您拍的电影总是说出观众所想,与观众的欣赏水准非常一致。”

    导演又问:“那么为什么影片没放完,人就几乎都走光了呢?”

    观众说:“因为影片怎样结尾,观众早就料到了,这简直是导演和观众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观众的话正是反弹琵琶的典型,表面上句句夸奖导演,实则是婉言贬低,而其言语风趣之处,让人忍俊不禁。

    2.表达内心的不满

    当你需要表达内心的不满或批评时,也可以使用反弹琵琶的幽默技巧,用委婉而含蓄的话表达你真实的意思,让听者自己去领悟其语言的内在含义,这样更容易被听者所接受。

    一位客人在饭店吃饭,结果端上来的米饭中吃出了不少砂子,客人把砂子吐出来,一一放在桌面上,服务员看到后很不好意思,于是语含抱歉地问:“全是砂子吗?”客人摇摇头,微笑着说:“不,也有米饭。”

    吃饭自然是吃米,但是面对碗里的砂子,客人并没有直接指责,而是顺着服务员的意思,说出了一句充满睿智的话,既否定了服务员“全是砂子吗?”的问话,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种反弹琵琶的表达往往更让人容易接受。当然,这也更能展示出说话者的幽默感。

    3.解决过往的矛盾

    有时候,反弹琵琶的幽默还能帮助你化解过去因为一些矛盾而导致的紧张关系。

    2006年,克林顿和老布什二人有缘携手一同为募捐“公开秀相声”。老布什首先发言,一上台,他便谈及1992年与克林顿的往事。克林顿接着说:“各位看到布什怎样为1992年竞选失败而报复了!我要沦为他的配角了,我会因此受到责难。”又说,“布什做总统时,日子过得比我消停。布什没少讲笑话,如果我自己讲这些笑话,纽约报社会杀了我。”

    由于两人一直是政治宿敌,在1992年的总统竞选时还曾相互揭短,彼此争得你死我活。但是现在作为普通人,他们也就不计前嫌、过往不究了。于是克林顿利用这次机会,以平和的心态,通过正话反说的方式主动地与老布什和解,让两人之间的关系以幽默的方式得以冰释前嫌。

    4.表达自己的赞扬

    在一些特定场合,把一些人们习惯从正面来陈述和肯定的意思,偶然出人意料地用反面话来说,引起人们的惊愕,然后突然揭示出话语的真正含义,这样更能使语言的表述更加幽默风趣,寓意深长。

    在一次演讲中,某演讲家打了一个比喻,说:“男人,像大拇指;女人,像小拇指。”话音刚落,全场哗然,女听众们强烈地反对演讲家的这一比喻,认为这是在贬低女性。演讲家立即补充道:“女士们,人们的大拇指,粗壮有力,而小拇指却纤细、灵巧,而且可爱,不知诸位女士,哪一位愿意颠倒过来?”这句妙解立即平息了女听众的愤怒,她们相视而笑了。

    演讲家用大拇指比喻男人,以小拇指比喻女人,几乎引起会场的质疑声,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大拇指是强者、优秀、完美的象征,而小拇指则是弱者、差劲的象征。但演讲家实际上是蓄意反弹琵琶,成功地惹得女听众不满之后,突然把原比喻翻转过来,揭示其正面意思,这更能给人以长久的回味。而其话语中蕴含的风趣诙谐,则让听者会心而笑。

    用自我解嘲摆脱尴尬局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失误,以及出现尴尬的情况。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当对方做错了事或误了事的时候,如果遮遮掩掩,或者极力辩解,往往会越描越黑。反之,如果能自我解嘲一番,不但可以使自己摆脱别人的嘲笑,成功地搏对方一笑,还可以显示出自己的风度和机智。

    古代有个石学士,一次骑驴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会不知所措,可这位石学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的,还不摔成碎片?”一句妙语,说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自然这石学士也在笑声中免去了难堪。以此类推,一位胖子摔倒了,可说:“如果不是这一身肉托着,还不把骨头摔折了?”换成瘦子,又可说:“要不是重量轻,这一摔就成了肉饼了!”

    由此可见,自嘲时要对着自己的某个缺点猛烈开火很容易妙趣横生。自我解嘲还可以缓解他人的压力,让别人觉得你有人情味,更能赢得别人的喜欢与亲近。美国前总统布什也很善于使用自我解嘲来调节气氛。

    布什卸任后赋闲在家,常常牵着小狗在公园里溜达。由于美国法律对环境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即便是宠物也不能随地大小便,所以布什常常提个方便袋跟在自己的狗后面,时刻准备着接住小狗的粪便。不少人因此前来围观,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甚至讽刺说:“瞧瞧这就是美国的总统,居然还得当一个小狗的随从。”

    听了这样的话,布什并没有表现出不悦,而是自嘲地说:“我卸任后在家被夫人使唤做家务,刷盘子成了我的‘新内政’,我闲时遛狗还不得不提着塑料袋为狗做‘善后’工作,当初我就是为躲着不去做这些事才去当了8年的总统。”

    这样一来,围观的人就不方便说什么了,而且心里还佩服布什总统有风度,很幽默。

    适时地来几句自嘲式的幽默,往往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浓浓的人情味,从而由衷地喜欢你、赞美你。

    佩迈尔是美国传奇式的篮球教练。他曾带领着欧洲迪鲍尔大学的篮球队在国内比赛获得过39次冠军,许多球迷为之倾倒。可是,他的球队在蝉联39次冠军之后的一次球赛里,却遭到一次空前的惨败。比赛一结束,记者们蜂拥而至,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问他这位败军之将有何感想。他微笑着,不无幽默地说:“好极了,现在我们可以轻装上阵,全力以赴地去争夺冠军,背上再也没有冠军的包袱了。”

    有时候,太生硬的语言是很难让人信服的,相反,把语气放软一点,换一种幽默的说法,则可以增强你的交际能力和谈话效果。有些幽默高手,即使遇到令人尴尬的问题,也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有一次,德国著名的霍夫曼将军举行宴会,许多客人受邀而来。

    当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服务员上前给霍夫曼将军倒酒,却因为在无意中与将军对视了一眼,一时紧张,将酒都洒在了将军的头上。

    将军是光头,洒到上面的酒流下来,弄得脖子上、衣服上到处都是,看上去非常狼狈。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为这个服务员捏了把冷汗,屏住呼吸,等待着霍夫曼将军的训斥。

    出乎意料的是,霍夫曼将军神色轻松地拿出手帕擦了擦脑袋,微笑着对服务员说:“小伙子,我这脑袋已经秃了20年了,也曾试过你的这个方法,谢谢你,可我还是得告诉你,根本不管用!头发长不出来。别紧张,请重新给我倒一杯,不过这一次可别为了我的头而努力了。”

    这段话一说,在场的宾客不禁笑声一片,尴尬的气氛顿时荡然无存。宴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继续进行。

    霍夫曼将军幽默、机智、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尴尬的局面扭转了,不但让那个可怜的服务员从尴尬和自责之中解脱出来,还让宴会增添了几分乐趣。在社交活动中,偶尔出现一些尴尬的情况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但你决不能因此乱了阵脚。慌乱无补于事,又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很懦弱,并且慌乱更会引发别人的注意,越慌越容易出错,会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如果此时,你能保持镇静,巧妙地运用幽默,给自己或他人搭一个台阶,那么尴尬自然会烟消云散。

    可见,适时适度地“自嘲”,是不失为人的一种良好修养,也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交际技巧。它不仅能展示自我解嘲者的机智、镇静,还能展示其豁达、自信的心态。一次好的自我解嘲,往往能让人转移注意力,从而使自己摆脱尴尬的处境,并且赢得别人的好感。自我解嘲要求具备豁达、乐观、超脱的心态,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因为只有足够自信的人才能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对丑处、羞处不予遮掩,反而把它放大、夸张,最后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博得众人一笑。

    生活中,当你遇到尴尬的场面时,不妨也以神色自若的态度拿自己轻松地调侃一下,比如,如果有人说你的个子太高,你不妨说:“哦,上面的空气比较好。”说你长相难看,不妨说:“我这长相,的确对不起观众,上街都得备着钱,以防有损市容被罚款。”

    当然,任何时候,用自我解嘲的方式调节气氛,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掌握好火候,否则,失了分寸,过了火候,就容易发生误会。

    来点“错误理解”,添点笑料

    生活中如果所有的事情都一本正经地从事实出发,从常理出发,从科学出发,那就很难找到幽默的感觉了。反而是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将一些毫不沾边的东西糅合到一起,却能产生很好的幽默效果。

    我们平时写文章、说话时,都要求同一概念要前后一致,否则就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让人觉得前言不搭后语,文章狗屁不通,但是如果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幽默中,却是一种绝妙的技巧。而且“偷”得越离谱,幽默的意味就越浓。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其实完全可以运用这种办法来调节关系,制造气氛。偶尔来点错误理解,能为生活增添许多笑料。虽然从表面上看,错误理解会给人一种表面糊里糊涂、既痴又傻的印象,但只要你运用得当,把过人的智慧都藏在糊涂之中,听的人心里头明明白白,自然能透过表象了解到幽默的趣味。而这种“错误理解”的技巧有以下几种:

    1.故意歪曲理解显幽默

    这其实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荒唐道理去解释某种事物,让其产生令人称奇、啼笑皆非的幽默之趣。

    一次,一位青年因为对另外两位青年的恋爱不满,便跑去找陶行知先生告状:“陶先生,您该管一管了,您看他们实在太不像话了,简直把恋爱当饭吃!”

    “是吗?”陶行知听了这话,惊奇地问,“他们真的是把恋爱当饭吃?”

    “难道我说假的吗?我说的可是真的,陶先生,您一定要批评批评他们。”这位青年一听陶先生的话,以为取得了共鸣,就立即肯定地说。

    陶行知听完后一字一顿地说:“恋爱当饭吃,这不错,好得很嘛!我不反对。”

    那青年一听,惊异地说:“陶先生,请您不要说笑话,他们这样发展下去,对集体的影响是很大的!”

    “哦?为什么呢?”陶行知佯装惊讶地问道。

    “因为他们把恋爱当饭吃,如果不管,就会影响别人也把恋爱当饭吃。”

    “那很好啊,我完全赞同。”陶行知一本正经地回答:“假如今后你谈恋爱,我也希望你和他们一样。”

    “陶先生您又说笑话了!”

    陶行知笑笑,说:“不!我可绝对不是说笑话,把恋爱当饭吃,这是人生最正确的恋爱观。人生每天吃饭不过三顿,按每顿10分钟,加个倍,一共也不过一个钟头。假如年轻人真能把恋爱当饭吃,每天只花一个钟头来谈恋爱,除了这一个钟头,其他时间都在专心地工作、学习,就可以发生力量,发生热,发生光。一句话,就可以使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得到更大的成效,这岂不是很好吗?我想应该是很好的。并不是怕你们把恋爱当饭吃,恰恰相反,我就怕你们不把恋爱当饭吃,而是把它当作工作和学习,当成生活的全部啊!”

    显然,陶行知先是肯定了“把恋爱当饭吃”的错误说法,让这个青年很不解,认为陶行知是在说笑话。但是,陶行知随后的那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又让青年顿悟,喜笑颜开。

    这其实就是避开主要矛盾,把次要矛盾故意歪解,造成同一词语下的不同语境。生活中许多时候都能用上这种方法,就像说“水这么烫,怎么喝?”“用嘴喝。”一样,故意避开“烫”这个主要矛盾,回答“怎么喝”这个次要矛盾——“用嘴喝。”谁都知道,喝水自然要用嘴喝,但是在这种语境下,就有了些幽默的趣味。

    当然,需要特别提示大家的是,故意歪解虽然是“歪解”,但是要歪解得巧,这样才能产生幽默的效果,否则只会让人觉得可笑。

    首先,你要把握你的意思可以顺畅地贯穿于你所说的内容;其次,你要让对方明白你是在歪解,但是你却能自圆其说,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问东答西,笑料不断

    问东答西,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答非所问,就是不根据对方的问题或是有意偏离逻辑规则回答问题,回答时并不直接回答对方的提问,而是在形式上响应对方的文化,通过有意地错位回答让人笑料不断。

    一天,一个人有意刁难瑞士大教育家彼斯塔洛齐,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能不能从襁褓中就看出,小孩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彼斯塔洛齐回答得很干脆:“这很简单。如果在襁褓中是个小姑娘,长大后一定是个女人;如果是个小男孩,长大后就会是个男子汉。”

    彼斯塔洛齐巧妙的回答既避开了别人的有意刁难,也让人听了不免会心一笑。

    3.偷换角色达到幽默效果

    在某些场合,将所指的对象由自己换成他人,或者在明确理解对方所指的对象之后,另外虚构一个不同于对方原本所指对象的新对象,并对新对象说出你的幽默话语,也能起到很好的幽默效果。

    一天,全村的人都来为一位九十九岁高龄的老人庆祝生日。由于村里出了这么一位远近闻名的寿星,村长很高兴,一到老人家里,村长就迫不及待地向老人祝寿:“老伯,我给您拜寿来了,希望明年还能给您庆贺百岁大寿!”

    老人听完,上下打量了村长一番,故作严肃地说:“为什么不能呢?你的身体好像还挺结实的嘛!”

    这位老寿星就巧妙地运用了偷换角色的技巧。原本是村长赞美老寿星的身体好,而老寿星却把所指对象由他换成了村长,从而造成了一种幽默效果。

    在用这一技巧幽默时,一定要不着痕迹,无论是实指,还是虚构的对象,都要顺理成章,不可牵强附会。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偷换的角色或是虚构的角色最好是跟你这个角色本身就有着某种可比性或者关联性。

    调侃得体才受人欢迎

    倘若自己在无意间说错了话,不妨对自己进行一番善意的调侃,这样不仅可以转移对方关注的焦点,而且还可以在无形中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从而使因你说错话而导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和。

    新生入校第一天的晚上,宿舍里按照大小排序结束后,老五对老六说:“你最小,是我们的宝贝疙瘩,你又姓王,干脆以后叫你‘疙瘩王’好了。”

    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来老六长了满脸青春痘,这是他心里的一个结,今天又听老五说了这番话,脸色明显阴沉很多。老五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他赶忙照着镜子说:“‘蜷在两腮分,依在耳翼间,迷人全在一点点’。唉,小六儿啊,我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老六听后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老五本人满脸都是雀斑。

    这个老五的自我纠错术堪称高明,当他意识到自己冒犯了他人后,便立即进行了一番自我调侃,并巧借余光中的诗句点明自己也有满面雀斑的缺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既是对自己面部雀斑分布形状的自嘲,又为有口无心而惹来风波的自责。老六当然也明白了,因此便不再生气。

    可见,拿自己调侃,能制造和谐的氛围,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受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

    当然,拿自己调侃,不是自我辱骂,不是出自己的丑。拿自己开涮是一种说话的方法、技巧,如果能把握好分寸就能在适当的时候很好地帮你解围,让你和谈话的对方都能摆脱尴尬的境地。那么,如何才能让调侃更得体呢?

    1.以调侃对调侃

    一个人不仅要能幽默和调侃他人,而且要能接受他人的幽默和调侃。理解和接受他人的幽默对自己不无益处,因为任何人都处于社会关系之中。我们可以拿别人开心,别人当然也能拿我们开心,这样才能做到同他人一起欢笑。对于他人给予我们的幽默,可以用自身的幽默来接受他人的幽默。

    在一次施工爆破之前,有位新闻记者半开玩笑地向工人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在爆破时如何处理那些碎石和灰尘?”工人也幽默地回答:“我们向包装公司定制了一个特大塑料袋,用直升机把袋子吊到楼的上空扔下来。”记者听了之后同工人一道哈哈大笑,关系马上融洽起来。

    2.把笑话和动作结合起来

    在调侃术的运用中,故作蠢言还可以与故作蠢行结合起来。

    在一次聚会上,卓别林要了一只苍蝇拍,追打一只在他头上飞的苍蝇,好几下都没打着。不一会儿,一只苍蝇停在他面前了。卓别林举起了苍蝇拍,正要给它以致命的一击,忽然停住了,他仔细看了一会儿,把苍蝇拍放下了。人们问他为什么不打,他耸了耸肩膀说:“这不是刚才缠着我的那一只。”

    这个举动和说法,看起来是非常愚蠢的。但是,卓别林的幽默却正在于此。他不仅解脱了自己打不着苍蝇的窘态,更使大家钦佩他的机智和幽默才能。这种“自我调侃”“自我解脱”,还需要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

    自我调侃的幽默是一种情感,是超越于实用性的原则的。人正是因为从实用和理性的习惯中解脱了出来才获得了更高的精神富足。对于实用的理性原则来说,人总是越聪明越好。但对于幽默原则来说,人有时故意说一些蠢话,做一些蠢事,才显出心灵的丰富。

    3.“大言不惭”的调侃术

    自我调侃的方法,是把自己有限的缺点夸大到荒谬的程度,甚至明明很聪明,却装作连普通常识都没有,说出一些显而易见的蠢话来,反衬出自己在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而故作大言与故作蠢言一样,也都属于自我调侃的幽默法则之列。因此,在运用调侃术时,不仅仅可故作蠢言来自我调侃,也可用故作大言来自我调侃。

    维克多从文化宫出来,正好碰到了他的一位女朋友。女朋友问他:“你玩得怎样?”

    “玩得很开心!”维克多眉飞色舞,不无夸耀地说,“我打了网球,又下了象棋。嘿!既赢了著名的象棋冠军,又赢了著名的网球冠军。”

    “你打网球、下象棋都这么行吗?”女友问道。

    维克多说:“我和网球冠军下象棋,赢了他;后来我又和象棋冠军打网球,我也赢了他。”

    故作大言的幽默,其实是幽默中最容易的成功者。

    4.调侃别人时要适可而止

    据说,明朝有个人叫陈全,有一次误入皇家禁地,被一个大太监给抓住了。太监说:“听说你能够说笑话。你现在给我说一个字,把我说笑了,我就放了你。”陈全于是说了一个“屁”字。太监不解,问是什么意思,陈全于是说:“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太监大笑不止,连说:“放了!放了!”

    陈全的一个“放”字,同时说了“放屁”和“放人”两个意思,自嘲了一番,就被放走了。这虽然算是皇宫深院里的无奈,但无奈中的处世,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豁达。

    调侃术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像“橡皮榔头”打人,未见皮肉破裂,但能致人内伤。运用调侃术调侃别人时应慎重,点到为止。

    5.审时度势,相机而用

    有人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大学生为谋职四处奔走。他走进一家报社问道:“请问你们这里需要一位编辑吗?”

    “不需要。”

    “那需要记者吗?”

    “也不需要。”

    “那么要一位印刷工人吗?”

    “不要,我们目前没有职务空额。”

    “那你们一定需要这种东西。”大学生边说边拿出一个制作精美的标牌,上面写着:“本社满员,暂不录用。”

    这个富有创造性的谈话使这个大学生备受青睐,结果他被录用了。可见,幽默可以导致创造,可以使我们更加灵活巧妙地解决难题。

    调侃术虽有一定的表达功能和很强的幽默功能,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它不过是一种辅助性的表达手段,不宜到处滥用。比如,某些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场合,就不宜使用调侃术,而应直抒胸臆、坦率诚实地吐露思想观点,介绍情况,回答问题。如果不看场合时机,随意使用,就会弄巧成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