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达·芬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不同寻常的身世

    距意大利最强盛的城市佛罗伦萨60里外的地方,有一个叫芬奇的小镇,镇上有个公证人叫皮得罗·达·芬奇,他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身材伟岸、健壮,相貌堂堂,在当地很受人们的信任。他的爱人凯特里娜是个美国纯朴的农家女,当时他们的相爱是不被家长所允许的,因为他们的阶级不同,但是美丽纯朴的姑娘并没有计较流言蜚语,依然与心爱的人未婚同居了,并于1452年4月15日为他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列奥那多·达·芬奇——世界著名画家。

    达·芬奇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便听从家母的安排与一位有地位的富家小姐举行了婚礼,然后又将私生子达·芬奇接回家,而可怜的农家女—达·芬奇的生母却从此不知去向。

    令人欣慰的是,达·芬奇的养母阿丽琵耶拉是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她愿意帮助丈夫照顾这个孩子,她也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她的诺言。

    小芬奇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快快乐乐地成长着。

    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很好奇,睁大他那双漂亮的眼睛,仔细地观察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他对一切都感兴趣,他爱这一切。

    他是个活泼的孩子,不只和同龄的小朋友玩游戏,也会和大哥哥、大姐姐们玩一些大孩子的游戏。

    他也是个爱安静的孩子,有时,他会趴到地上,看着蚂蚁排着队在草地上爬行,他会一直注视着它们,想它们要到哪里去,谁是它们的长官。

    他在夏天的夜里,还会到田野里看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它们飞呀飞呀,亮晶晶的。它们为什么会发光呢?他追赶着,好不容易抓到一只,仔细研究起来。原来它的尾巴上有一个小灯笼呀,这样它走夜路就不怕黑了。

    小芬奇观察着他感兴趣的一切,好奇而又小心地研究着它们,想弄清楚它们到底是些什么,这么做时,他耐性十足。这也许就是他和别的孩童不一样的地方。

    观察就是一种积累,积累多了就会变成知识。

    小芬奇不仅想把他观察到的东西捏出来,还常常把它们画下来。他在地上画小鸟、蜻蜓、小狗……有时,他还用木炭在木板上画。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画匠用颜料在画上上色,他站在那儿新奇地看了好久。

    以后,他就常到教堂去,因为教堂的墙壁上常有画师在绘画,他就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一次,他鼓足勇气,悄悄地爬到画师旁边,拿起一点儿彩色颜料,偷偷地带回了家。他开心极了,画了好多好多五颜六色的画。

    一天,他看见一只美丽的大蝴蝶飞到了父亲的工作室。他轻轻地跟了进去,怕吵到正在工作的父亲。那只蝴蝶飞到窗口,在窗玻璃上碰撞着、挣扎着。那是一只极美的蝴蝶,很大,宽宽的翅膀上,美丽的斑点,花纹色彩缤纷。

    芬奇看了好一会儿,突然跑出家门,他跑到教堂,拿起画师的彩色颜料,在教堂的墙壁上画了起来。一会儿,那只大蝴蝶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墙壁上。

    画师们纷纷走了过来,看着这个幼童的佳作。这位天才,几乎无师自通。

    生活不是永远无忧无虑的。就像晴天时,太阳也会有时被云彩遮起。在一次与伙伴们的玩耍中,达·芬奇得知了他的身世,他不相信那是真的,便跑回家去问妈妈,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使阿丽琵耶拉脑袋里轰的一下,9年了,她已经忘记了这一切,是谁又把这旧事重提了呢?怎么回答孩子呢?但事实是存在的,它不允许任何人扭曲它,因此阿丽琵耶拉便把达·芬奇的真实身世原原本本地向他讲述了一遍。

    以后,达·芬奇再没有提起那件事,只是他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也不对父亲那么亲热了,他心底里隐隐觉得父亲不对,既然爱他的亲生母亲,又为什么跟阿丽琵耶拉妈妈结婚?这一直都是笼罩在他心中的一片阴影。

    这时,达·芬奇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

    他把自己要读书的事同母亲和祖母说了,她们有些不大情愿;芬奇一去学校,她们就更寂寞了。但为了孩子的将来,也应该让他去上学了。

    在学校里芬奇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拉丁语,这是一个教会学校。神父是他们的老师。

    学拉丁语他可吃够了苦头。他得纠正左撇子的习惯,老师不让他左手写字。一个年长的修士手拿戒尺,一开小差,戒尺就会毫不留情地打在手上。

    在学校里,达·芬奇是个勤奋好学的学生,他特别喜欢算术、音乐和绘画,他还学了弹竖琴和唱歌。他还喜欢问问题,有的问题连老师也答不出来。当然,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关于自然的问题,在书本里是没有的。

    大自然里,有无数新鲜活泼的东西等着他去研究,放学回来,他就直奔地下室。在地下室里,有着一些瓶瓶罐罐,大盒小盒,大箱小箱,里面装的全是昆虫。这是一个昆虫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虫子。它们爬来爬去,达·芬奇每天都观察它们,有时还进行一番研究。蜈蚣,那么多条腿,可以造一种有很多轮子的车子;蜘蛛在织网,织成的网可以做什么呢?

    他看它们的脚在哪,头怎么动,翅膀是什么形状的,还有眼睛,它们的眼睛跟人的不一样,它们怎么看东西呢?

    然而,就在达·芬奇无忧无虑地享受他的童年时,命运却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第二个妈妈。半年后,一个不到20岁只比达·芬奇大10岁如同鲜花一样的女孩姬妮做了他的第三个妈妈。

    达·芬奇很喜欢这个活泼善良的女孩,姬妮会陪他一起抓昆虫,看着达·芬奇给昆虫分门别类地放进不同的盒子,也会观赏达·芬奇画的素描,听他说他的一些奇思异想。但他只把她当做朋友、姐姐,他从不叫她“妈妈”,既是因为她太小了,也因为他忘不了阿丽琵耶拉妈妈。

    2.教师韦罗基奥

    转眼,达·芬奇15岁了,他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非常出色,尤其是他喜欢的科目。他觉得复杂多变的几何图形有一种立体的美,他对建筑产生了兴趣,数学中的逻辑,也是他常思考的对象。他的竖琴弹得美妙极了,配上他优美的音色,皮得罗对儿子大加赞赏。

    达·芬奇最爱的还是科学和绘画,他越来越喜欢做实验了,有什么新的想法,他会动手去尝试,尝试不了,他就记下来,他把观察到的和想像的一切画在纸上,飞鸟鱼虫在他笔下似乎都有了生命。

    皮得罗觉得儿子的艺术天赋很高,而那时的意大利,艺术家还是非常受人尊敬和艳羡的工作,各城邦的统治者常要艺术家给他们画像,付给他们很高的报酬。各地都在修教堂。墙壁、房顶都要绘上壁画,报酬也很优厚,既然孩子不喜欢做公证人,学法律,就让他去学画吧,应该送他去佛罗伦萨。

    15岁的达·芬奇已经是个十分俊美的少年了,一次他被召进父亲的工作室,直觉告诉他,父亲又做了一个有关于他的重要决定。

    父亲告诉他,他想送他去佛罗伦萨的艺术家韦罗基奥那儿去学习,只是不知道艺术家能不能收下他。

    达·芬奇知道这位著名的画家和雕刻师,他以画大卫像出名。首饰匠出身,他的银质浮雕像很有名。他开设了工场和画室,吸引了很多有才华的艺术家,那正是达·芬奇向往的地方。

    当时的佛罗伦萨艺术家汇集,艺木精品荟萃,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很崇拜艺术,并以获得名艺术家的作品为荣,艺术家在这里很受尊敬。

    达·芬奇和父亲来到这座意大利名城,在一些古老的小巷子里,他看到两边有小商店、首饰店,精雕细琢的珠宝璀璨华丽,有细木工匠作坊,各色雕花家具精美典雅,还有雕刻师和铁匠,加工出来的物品都像是艺术品,令人爱不释手。

    登上高处,整个城市呈现在他眼前。教堂彩色的穹顶,修道院金色的十字架,肃穆的钟楼,还有楼房高翘起的檐角,红色的尖顶房屋……多美丽的一座城市啊!

    这里还是一个圣母的世界,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有一座或豪华精致或简朴典雅的壁龛,里面都有一位慈祥的圣母,微笑地注视他这位小镇少年。

    达·芬奇和父亲来到艺术家韦罗基奥的家。韦罗基奥住在佛罗伦萨郊外,周围绿树围绕,门前有小桥流水。

    走进院子,达·芬奇立刻就被院子里的雕塑作品吸引住了,那是些还未完成的作品,有奔腾的马、狂吠的狗,还有人像,老人、少女……达·芬奇走到这一座座雕塑前,全神贯注地观察起来。

    经人通报,韦罗基奥来到前院,他望着眼前这位俊美的少年,他有不俗的外表和谈吐,像是个可造之材。他问达·芬奇认为科学与艺术有没有关系,达·芬奇告诉他:

    艺术需要科学。我们不能凭想像去雕塑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在色彩搭配、形体比例上我们需要数学,艺术品首先应该是真实的。

    听了达·芬奇的话,韦罗基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达·芬奇又递上素描本。

    这些素描令韦罗基奥很惊奇,他认为达·芬奇很有才华,也很有悟性,最后决定收下这个徒弟。从此,达·芬奇开始了他的艺术之旅。

    达·芬奇的学徒生活是愉快的,他的善良、文雅、乐于助人的品德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当然还有他动人的歌喉和优美的琴声。在所有生活中,令达·芬奇最兴奋的事就是在一次逛街中,他结识了当时在意大利乃至全欧洲都很有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医生、哲学家托斯卡涅里,并且被获准可以经常去他家里讨论问题。

    时光飞逝,转眼间,达·芬奇已经20岁了,这时他已在韦罗基奥那里学习了两年。一天,父亲突然来到他的学校并高兴地告诉他,达·芬奇的家已经搬到了佛罗伦萨,这样他就可以回家去住了, 真是一件喜事。但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达·芬奇的第三个妈妈姬妮因不满足于当时的家庭状况,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家,这使达·芬奇的父亲非常气愤,但他平静下来以后竟又娶了一个寡妇,还带着一个孩子。达·芬奇为了缓和拥挤,也为了不掺入这种陌生的家庭生活,他又搬回了画室。

    搬回画室不久,他的老师韦罗基奥便接到一份订货,为法隆柏罗莎教堂订制《基督受洗》。在这幅画中,应该有耶稣和圣约翰,还有两个虔诚的天使在目睹这一圣事。

    韦罗基奥认真地赶制着这幅画,最后只剩下一个天使了。按照惯例,学生和助手可以画一些次要形象或是局部,他决定让他的得意弟子达·芬奇来完成。

    达·芬奇十分激动,他在画前思索了一天,晚上也在构思,几乎夜不能寐。

    最后,他终于动笔了。同学们都围过来观看,他们都十分羡慕达·芬奇。

    渐渐地,在画的空白处,出现了一个跪着的天使,他目光里闪着幻想,脸色肃然,满头卷发;一个薄薄的、晶莹的、薄纱一样的光环围绕在他头上,衣褶美妙而自然。

    韦罗基奥慢慢地走过来,他很疲倦,他轻轻地走到学生们的身后,看了画一眼,蓦地他的眼睛亮了,眼神狂喜而绝望。

    “上帝啊!这一天这么快就到了,我已经不配在画坛有一席之地了!”

    达·芬奇从此声名大震。

    人们都在称赞他,有人说他是个天才,有人说名师出高徒。只有达·芬奇自己知道,他为了这几笔,付出了多少艰辛。在他身上,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本子,这是他的速写本,里面画满了人的面孔、身躯,还有动物、植物。本上还记下了寓言、格言、哲学札记,还有数学公式、建筑样式……他的一切灵感火花,都被他迅速地捕捉到,记到本子上。

    那一年,他获得了画家行会会员的资格。

    1473年,他的学徒期满了,经过6年的学徒生涯,他从一个美少年变成了风度翩翩的青年。但他并不打算独立开画室,一方面他没有足够的财力和名气,另一方面他想继续在老师的画室里充实自己。

    1473年,他画了一幅佛罗伦萨郊外的风景画,大自然是他的最爱。

    1474年,他画了《天使报喜图》,这幅画色彩丰富,描绘的是圣母怀孕的情景。背景是客厅,窗外风景如画,可以看到古塔、树木。

    1475年,他完成了《加罗法诺的圣母》。

    1476年,他离开画室,在家里完成了贝诺亚圣例。

    早期,达·芬奇大多是画圣母,因为在那时期,大多以宗教为题材,画的都是《圣经》故事。但文艺复兴艺术家同中世纪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将宗教故事现实生活化了。他们肯定人生的美好和幸福,赞美人对生活的积极理想。而且达·芬奇对他的继母阿丽琵耶拉的爱和呵护印象很深。

    从1475年开始,达·芬奇时常被传召到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花园画室,他离开韦罗基奥画室后,就到这个画室工作了。

    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的实际统治者。家族的第一代是银行家科西莫,他为人十分慨慷,几乎每个人都借过他的钱。他大力资助艺术,使佛罗伦萨艺术家汇集,成为著名的艺术之城。

    科西莫去世后,他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传统,继续崇尚艺术,现在是他的孙子洛伦佐·美第奇统制着佛罗伦萨。他是一个活力充沛、野心勃勃,有着很高的政治、外交才能的年轻人。当他听说达·芬奇很出色时,便起爱才之心,将他召到美第奇家族画室,使其成为了一名御用画家。

    3.在米兰的日子

    实际上,达·芬奇在美第奇家族画室工作时并没有受到重视,因为洛伦佐并不喜欢他这个不会溜须拍马又不很有名气的倔强人,备受冷落的达·芬奇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艺术水准的提高,并在5年后,即1480年离开了美第奇家族画室,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画室,此时的他已经名扬佛罗伦萨的艺术界,并有着源源不断的订货单。

    他在自办的画室里潇洒自如,大获丰收。

    在他自办画室的这一时期,他画的最出名的还是圣母,他不像别人那样把圣母画成威严的、悲伤的,或者沉思的样子。他画的圣母大多是欢乐的,充满真善美的,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和纯粹的美感。

    他的成名作是《拈花圣母》。画的是一位美丽的母亲在和孩子玩耍,并用鲜花来逗孩子,这位美丽的少妇,看上去大约28岁,她的脸上满是幸福欢欣的微笑;她注视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十分可爱,他正在用胖墩墩的小手揪母亲手里的鲜花。这是一种浓浓的人间温情,母子俩都栩栩如生。

    从这幅成名作中,达·芬奇得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从明部到阴影的过渡,要像轻烟一样美妙。他把这话记在笔记本上。

    经过了不断的寻求和进步,达·芬奇慢慢地成熟了,也对佛罗伦萨腻烦了,他想到一个新的世界去见一些新的面孔,他想起了米兰大公——莫罗——米兰的最高统治者。

    于是,在1482年,达·芬奇给莫罗写了一封自荐信,信上写了他对艺术的了解以及他所能做的工作。不久,他收到了莫罗的回信,莫罗邀请达·芬奇去米兰。于是,达·芬奇在回家看过父亲和他的又一任也就是第五个妈妈之后,便收拾行囊起程前往米兰。

    达·芬奇知道莫罗是一个暴君,但又有哪一个统治者仁慈呢?只要能欣赏他的才华;有较大的人力、财力帮助他实现理想,发挥才能,达·芬奇就会很满足了。

    他想借助暴君完善艺术;而暴君又利用他为其服务。

    达·芬奇走在米兰的街上,街上车来人往,熙熙攘攘。他今天晚上要去参加设在大公宫廷里的歌唱比赛。为了让大公注意他、赏识他,他只好用歌声来先讨大公的欢心了。

    达·芬奇走进了宫殿,他见到许多向大公献艺的人,有歌手,他们在试唱,想求得大公的赏识;有画家,正在准备颜料,想要现场挥毫;有诗人,准备了为大公歌功颂德的诗作;有丑角,他们挤眉弄眼,想博大公一笑;还有傻瓜,打算给大公翻跟斗。

    他们都是为贵族解闷的,实际上,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取乐的晚会。

    大厅里,灯火辉煌,宾客满堂,贵族们个个身穿华服。仆人穿梭为达官贵人们服务。这是一个豪华的大厅,镀金的天花板上,绘制着精美的图画,墙上挂着名贵的挂毯,精美的塑像置于墙角,地上是精致的波斯地毯。

    突然音乐声响起,大公一家走了进来,大厅里顿时掌声四起,大公落座后,晚会便开始了。

    经过一翻竞争之后,最终,达·芬奇在这场歌唱比赛中得到了最高的奖赏——月桂冠,由于他的表现出众,莫罗准备第二天正式接见他。

    达·芬奇在米兰的第一个创作,就是莫罗让他制作一个巨型雕塑,为的是赞颂祖先。这座雕塑高8米,计划需要青铜80吨,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巨物”。

    为了这座雕塑,达·芬奇废寝忘食地努力工作着。除了马以外,还有人,人的形象更为复杂。

    达·芬奇知道这位弗朗西斯科·斯福奎,他随机应变,见风使舵,他随时准备出卖最好的朋友,翻脸不认人,他没有良心,没有责任感、荣誉感。他既是一个粗鲁的大兵,也是一个冒险家,他还是一个狐狸一样狡猾的外交家,一个小心翼翼的统治者,一个戴着仁慈面具的暴君。怎样表现这一形象,又使达·芬奇绞尽脑汁。

    大公在城堡外选择了一块空地,让达·芬奇作为工场,准备开工。达·芬奇在这个工场里实际真正逗留的时间并没有多久,因为除了这个塑像是他的任务外,他还有很多工作。

    他要陪莫罗和他的姬妾们谈话,达·芬奇俊秀的外表、优雅的谈吐很讨这些女人的欢心。何况他还有音乐才能。

    他还要设计宫廷舞会;城市化妆游行;为大公的妻妾和公主们装饰衣服;绘壁画和肖像,画肖像是达·芬奇最头疼的了。

    在如此干扰下进行艺术创作,谈何容易。他常常被迫放弃手头的工作,被召入宫廷。有时只是闲谈,谈的只是取乐、过节、跳舞。

    达·芬奇十分痛苦,但他必须忍耐这种痛苦。

    生活在米兰的日子里,达·芬奇不断地为王公贵族们工作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抚貂女人》,这是为莫罗的情妇泽兹莉亚制作的,这幅画曾使达·芬奇轰动一时。许多王公贵族们纷纷来请他画像。

    《哺乳圣母》,这是在泽兹莉亚离开米兰之前为她创作的,这幅堪称是艺术之瑰宝,现藏于列宁格勒艾旦尔米塔什博物馆。

    《岩石上的圣母》,这幅是为莫罗16岁的妻子贝亚特丽斯创作的,达·芬奇在这幅画中,第一次不只是简单地以风景画出一组人物形象,而是以景物环绕于人物周围。风景第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画有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诗意。这也是达·芬奇伟大绘画中的一幅,仅次于《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这是在莫罗最心爱的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隐修道院内教堂的墙壁上创作的。

    达·芬奇在创作这幅画时还真受了不少的苦呢。

    那时米兰全城都在传说,公爵列阿卓病情严重,因为达·芬奇有毒的桃子害了他。

    达·芬奇的确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中有许多桃树。为了做试验,他把毒花液注入桃树中,但除他自己和学生外,他不准任何人接近这个花园。

    实际上是列阿卓的叔叔米兰大公下的毒,列阿卓在慢慢死去。他终于死了,全城服丧;莫罗命令:全米兰的教堂要不间断地举行追悼亡灵的弥撒。

    大公有所最心爱的教堂,是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隐修道院内的教堂;他将侄子葬在这所教堂的墓地。修院院长提醒大公,达·芬奇刚来米兰不久,就被要求在修院餐厅最远的一面墙上面《最后的晚餐》。莫罗于是催促达·芬奇去工作。

    在1495年至1498年间,达·芬奇断断续续时而工作时而闲荡。大公和修道士对他不可估计的拖延感到不快。

    达·芬奇穿遍整个米兰找有个性的头型和脸谱,他带着速写本、铅笔,沿大街漫步,他过广场,进闹市,看到有特色的人就迅速地画下来。人们并不反对被达·芬奇描绘,有些人还引以为豪。

    达·芬奇还会邀请他看中的模特到酒店里喝上一杯,这个邀请人们都乐于接受。

    为了画恐惧、惊讶的神情,他将一个个牛内脏充满气挂在屋子里,然后邀请人们进入房间,在人们恐怖惊叫之时,他迅速地描绘他们的脸谱。

    他想在他的作品中融进那些令人惊异而具有个性的人头,创造出有色彩的杰作。有时候他会从街上或他的画室冲向餐厅涂画一两笔随即离去。

    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们在《最后的晚餐》中,一般都让一排人坐在桌后面,互不相干,同一姿势重复出现,而将叛徒犹大隔开单独安排在桌子的另一面。

    但达·芬奇摒弃了这种结构。而且他选择的是晚餐中最令人激动的一瞬,桌子后面,耶稣和12门徒举行最后一次晚餐,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他说完,便无可奈何地把手放在桌上,沉默下来。

    每一个门徒都怀着害怕或恐怖震惊地问:“是我吗?”这是紧张的一刻。这一刻,将显露出13个不同的灵魂。这13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绝不雷同和重复。而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感情,达·芬奇都要让它符合不同人的性格气质,这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达·芬奇高明地把叛徒置于一群可爱的门徒之中。叛变的人隐藏在朋友中间,让人一下子看不出来到底谁是叛徒。

    犹大阴暗的侧面轮廓,被从明媚的日光照耀的其他人面孔中明显地突出出来。他紧握着装钱的钱包,紧张地等待着叫他的名字。

    恰如达·芬奇一语中的:灵魂应该通过手势和动作来表现。

    这幅画构思的中心是耶稣,他被窗外散射进来的光线突出出来,突出点是他的头部。门徒对称坐在两旁,每边6人,照例是3人一组。

    这里只有单纯的男性人物和在一个陋室中的一张朴素的桌子。没有女性的温柔能供作男人力量的衬托,没有活泼的动作能带给人物动感和传达一种实体感。

    为了画门徒,达·芬奇作了无数的初稿,当他正欲构思基督的表情时,他发现12个门徒已经使他灵感用尽。

    这幅伟大的作品终于在1498年完成了。

    因为在湿润而且新涂的石灰上作画一定要在石灰干涸以前完成。达·芬奇偏好用晦暗的色彩混在胶质物里作颜料在干墙上作画,因为这个方法允许他沉思和试验。

    这些颜色并不稳固地附着在表面上,甚至在达·芬奇生前,这幅画已开始成片地剥落或掉下。当然还由于餐厅的潮湿和偶尔大雨造成的水患。

    1536年,它已经模糊不清,1558年时,它已失修毁坏。1656年时,修士们在门徒的腿的部分,开了一个通往厨房的门,更加速了它的毁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画作,是达·芬奇的一个学生不完美的复制品。

    不管现在留给我们的这幅画缺点如何,《最后的晚餐》仍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所能产生的艺术品中最伟大的绘画。

    1498年,米兰政局动荡不安,莫罗不断地加税,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达·芬奇的日子也不好过,莫罗已经两年没付他薪水了,他花销很大,他有学生、助手、仆人;他还养了几匹马。达·芬奇很喜欢马,他是一个优良的骑手,还是一位训练马跳栅的专家,他还精于管马,他认为马是最高贵、最美丽的动物。

    他的钱都用光了,他不得不给莫罗写了一封信,温和地提醒大公。

    为了生存,达·芬奇和他的学生不得不以卖画为生,画一些没有艺术价值但却可以很快换来报酬的作品。

    1499年,莫罗派人给达·芬奇送来一封信,他和蔼地替自己辩解,现在军费开销很大。他送给达·芬奇一个葡萄园作为收益的来源。

    莫罗现在确实很艰难。法兰西一直要入侵米兰,而米兰的实力实在无法同那个大国抗衡,莫罗只好用金钱贿赂收买法国政要劝法王取消侵略计划,送礼给强国同米兰结盟,同时加强军事设施,扩充军队,他确实付不起达·芬奇薪酬了。

    然而,不论莫罗怎样用尽心机,法军还是来到了。1499年夏,法军侵入伦巴第。米兰城守备司令官别那基诺打开城门,他串通法军,出卖了米兰。

    米兰沦陷了,不少米兰人认为这是好事,他们打出“热烈欢迎法王统治米兰,莫罗滚蛋”之类的标语。他们对莫罗这个前任暴君恨之入骨,寄希望于米兰的侵略者。

    莫罗进修道院了,然而米兰的新统治者又怎么样呢?法军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杀死很多人,广场上,骑兵纵马从人群踏过,铁蹄之下,血肉横流。士兵们在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米兰在暴力下呻吟。

    达·芬奇目睹这一幕幕惨象,他无力阻止。傍晚,他来到城堡前面的广场,广场上挤满了受伤的百姓、士兵,他们围坐在一堆堆篝火旁,无家可归。

    而他的那个巨大的雕塑作品:斯福奎骑马塑像的泥塑模型此时正在成为法军弓箭手的靶标,许多地方还被法军用马刀砍出了铁支架。

    达·芬奇面对他的心血被如此摧残,依然默默无语。他的学生愤怒地要冲上前去同法军拼命,被他坚决而冷静地制止了。

    达·芬奇领着他的学生回到了画室,依然平静地工作。但达·芬奇心里已做出了离开米兰的决定,要知道他在这儿已生活了17年,离开这儿,他心灵深处是痛苦的。

    法军占领米兰不久,达·芬奇便和他的学生们匆匆打点了行装,离开了米兰。此后,达·芬奇整整过了17年飘荡的生活。

    现在,他终于结果了漂泊不定的日子回到了他的故乡——佛罗伦萨。

    4.重返故乡

    达·芬奇回到了佛罗伦萨,家乡还是没有什么变化,而达·芬奇已从30岁的青年变成48岁的中年人,虽然他依然健壮,体格匀称健美。安顿好学生们之后,他便匆匆赶回家乡芬奇镇,想去看看他的老父亲。

    看到父亲了,他依然健在。父子相逢,相拥喜极而泣,父亲已老态龙钟了,他为儿子举办了一个宴会,欢迎他归来。席间,父子俩谈及往事故人,皮得罗告诉达·芬奇他的老师韦罗基奥已经故去12年了。

    达·芬奇是多么怀念他的少年时代啊!

    1501年,佛罗伦萨男女老幼都拥向修道院,达·芬奇这位被公认为欧洲最伟大的画家画了一幅圣母、圣子、圣安妮和圣约翰。这幅画令每一个艺木家都感到惊奇。

    佛罗伦萨市民在两天之内都拥到了修道院,整个城市好像过节一样喜庆,人们都在谈论这幅伟大的作品:

    “100名少女,100名青年,少女们丰腴,热情或端庄、温柔,秀发在风中波浪起伏;青年们如运动家骄傲于他们的肌肉,脸上表现着对战争的渴望。仁慈的圣母期待着世界在她儿子的手里获救,虔诚的圣·热罗姆形容枯槁,这是多么宏大的画面。”

    “人多并不能说明这是伟大的作品,画的精妙之处在于细节,你看围在头上或颈边的披肩、围巾、丝带或者缠绕在手臂上;或从肩膀上下垂;或在膝头打折,在光线的照射下,几乎诱惑人们去抚摸,这些比安在我们身上的任何外衣都要真实。懂吗,这才是这幅作品的精妙之处!”

    达·芬奇的艺术成就震动了整个佛罗伦萨,然而,他对这些盛誉已经感到乏味,他想做一些实际的事,他在军事工程和机械方面的才能一直没有机会表现,这是他最引以为憾的。

    达·芬奇感叹着,他已经厌倦了等待,也许一生只能在墙上或画布上涂涂抹抹了吧!

    机会终于来了。

    1562年6月,达·芬奇接到凯撒·布乔亚的邀请信。信中说他需要一个能制地形图,装建堡垒、桥梁,导引河流和能发明武器的人,他曾经听说过达·芬奇有新的战争机械的想法,所以邀请达·芬奇去罗马。

    达·芬奇对凯撒·布乔亚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早已知晓,他是教皇的私生子,统帅着教皇国的军队南征北战,希望扩大教皇国的领土,野心勃勃、阴险、狡诈。不过所有暴君皆是如此,只要他能让达·芬奇的想法有实现的可能,对他来说,他只是他的一个工具,实现理想的工具,如此而已。

    达·芬奇上路了,目标是罗马,他要借助凯撒·布乔亚将他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凯撒·布乔亚又何尝不是利用他。无论是作画还是机械,达·芬奇永远摆脱不了为暴君服务的命运。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达·芬奇见到了凯撒·布乔亚,那位年轻的军事统帅对达·芬奇十分礼遇,达·芬奇兴致勃勃地向他解释自己的宏伟蓝图。

    凯撒·布乔亚认为达·芬奇的设想太奇妙了,当即决定全力支持他。

    凯撒·布乔亚果然言出必行,他发布了一个权威的特许状:

    致所有我们的副官、城主、队长、佣兵队长、官员、兵士以及百姓们:

    我们强迫和命令对此状持有者,即我们最优秀及备受敬爱的仆人、建筑师和总工程师达·芬奇,我们任命此人彻底检视在我们领土上的要塞和碉堡,依照他的需要和他的咨议,我们可以提供他必需品,给予完全免除通行税及租税,对他本人及其友人致友善的欢迎,完全如他所愿地自由去观看、检查或作准确的实验;而且为了这个任务如他所需地给予人力协助,以及所有可能的支援和帮助。我们的意旨要求在我境内主持任何工作的每一工程师必须与他商议且遵照他的指示。

    达·芬奇很感激凯撒·布乔亚的赏识,他日以继夜地工作,终于制造出一些机器,并邀请凯撒·布乔亚来观看。

    凯撒·布乔亚一件件观赏着,有的机械他觉得不太实用,但他没有打击这位热心的艺术家。

    然后,他又要求达·芬奇为它绘制意大利中央部分的地图,因为他要制定一个军事计划,等着急用。

    达·芬奇开始忙着绘地图,他查资料,作调查,辛苦了几个月,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他将地图让人献给布乔亚,因为布乔亚已经回了罗马,不在军营。

    达·芬奇在军营里等待着布乔亚的归来和军事上的胜利,然而他等到的是布乔亚死在罗马的消息,布乔亚帝国正在崩溃,同时布乔亚的敌人登上了罗马教皇的王位。

    达·芬奇的新世界在他面前凋落,他只得再次转回到佛罗伦萨。1563年4月,他又回到画室,他依然是艺术家达·芬奇。

    达·芬奇回到了画室,画室里又响起了欢乐的笑声,锤子敲击声,锯子刺耳的声音,窗台上有晾干的植物,有时也有制成标本的小动物。

    达·芬奇又沉浸在数学和天文学中,他检验着物理仪器,进行着推算,又开始改进他的飞行器。

    他喃喃地自言自语:“就像战胜了水一样,人应当战胜空气,建造起巨大而强有力的飞船,不惧怕无边无际的海洋一般的空间。”

    1503年10月,佛罗伦萨执政官索几里厄提议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每人在韦基奥宫新建的500人大厅各作一幅壁画。

    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接受了,制定了严格的契约。两位艺术家各回他们自己的画室设计他们的草稿。

    要求在1年之内完成壁画。两人都画佛罗伦萨军队的胜利场面:米开朗基罗画对比萨之战,达·芬奇画佛罗伦萨军在安加利大胜米兰之役。

    现在,米开朗基罗已完成了大型雕塑《大卫》,他已到达他艺术创作的盛期,在艺术界,他威名赫赫。他和达·芬奇都是本地人,两人都是雕塑家和画家,都是声名远扬,备受赞扬。

    一些市民随着作品的进度把他们当做是一场罗马斗士般的竞赛,在双方的优点和风格上兴奋地争论。旁观者们分成两派,都认为自己支持的一方绝对会优于另一方,而且认为这场比赛的胜负会决定以后的画家到底是随达·芬奇对纤细微妙感情的喜好,还是随米开朗基罗对有力肌肉及有魔力的力量的偏好。

    原本米开朗基罗就不看好达·芬奇,现在,迫在这场比赛的压力下,更对他倍增厌恶之心。

    有一天,一些佛罗伦萨人在广场上讨论《神曲》里的一行诗,看见达·芬奇经过,他们便拦住他要求他解释。恰巧,就在这时米开朗基罗也出现了,他热衷于研究但丁是众所周知的。

    达·芬奇说:“米开朗基罗在这里,他会解说这节诗。”

    米开朗基罗认为达·芬奇在取笑他,他更生气了,非常轻蔑地说:“你自己解说!你就是那个做了个马模型却不铸铜的人,可耻!而且那些米兰阉鸡们还以为你能完成它呢!”

    这一直是达·芬奇心底的伤疤。他将这视为一次巨大的惨败,他为之心痛了很久。当米开朗基罗重新揭开这道伤疤时,达·芬奇被他的粗暴吓了一跳,然后苦涩的感觉弥漫全身,他没做解释,默默地离开了。

    而米开朗基罗则继续生他的气。

    达·芬奇决定完成一幅杰作,他很谨慎地准备他的草图。他参观在安加到交战地点的景色,读有关它的报告,制作了无数战争的愤怒或死亡的痛苦中有关人和马的素描,他决定将动作放进他的创作中。

    达·芬奇最初的想法是画出一些胜战的宏伟场面,因为,在大厅的墙上,应该表现出这场值得纪念的战役的几个事件,在整体上提供这场战役的完整印象。

    但是,随着工作的越来越深入,他觉得应该简化此画。当然,对他来说,必须找到就其严整性来说令人满意的和谐,这样的和谐同时能够提供激烈的战斗,加深对厮杀者英勇的清晰印象。

    最后,他决定最好以核心事件来表现骑手们的争斗,在草图上出现了骑在狂怒的马上的两个人,他们伸向前去,要把旗帜夺下来,而旗手则紧紧抓住旗杆。旗手的一个同伴身着铠甲,举着沉重的剑前来帮忙。

    还有两个落马的战士,他们正在站立起来,在临死之前的最后搏斗中,他们还要给对方致命一击,右边,是一个以盾牌护身的战士。

    在战斗的场景里,保持了完整性,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表现了英勇厮杀者心理状态种动作的多种多样,以至于这个局部事件简略地说明了整个战斗。

    米开朗基罗也画了一张又一张的草图。

    他在草图里描绘了14世纪比萨附近的卡森战事。比萨人试图趁战士们在阿诺河里洗澡的时候抓住他们,在营地里刚刚响起了警报……

    画家以独具的匠心表现了游泳者各种各样的姿态:一些人忙着从水里爬出来,另一些正在背枪支弹药,有的正穿铠甲,有的在抓武器……

    达·芬奇描绘了人类激情在战斗时刻突然迸发的毫无掩饰的真实情景。米开朗基罗则描绘了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他们那些被突然的战斗警报唤起的所有动作的最小细节,都是实实在在的。

    达·芬奇也能精细加工自己的作品,直至最小的细节。

    人们惊讶地发现以画圣母闻名的达·芬奇,在以女性的温柔和娇媚吸引人们的同时,竟能描绘出如此生死冲突的激烈,以至于整个佛罗伦萨在颤栗,没有人会想到达·芬奇能想像或画出这么一幕爱国战争的景象。

    达·芬奇的这幅令人惊叹的草图,很快被人们传播开了,以至于整个意大利的艺术家们从四面八方匆匆赶往这座城市,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亲眼看看这个柔美画家创造的奇迹。

    拉斐尔和他的老师贝鲁奇诺在韦基奥宫出现了。年轻而同样声名远扬的艺术家惊喜地看着两件作品。

    “哪一幅草图你更感兴趣,拉斐尔?”贝鲁奇诺问道。

    拉斐尔深深地沉思了,他那美丽的、明朗的,有着太阳一般神情的脸,被阴影遮住了。他摇了摇长满浓密棕色卷发的头。年轻画家热情地说道:“两人我都喜欢,两个人,老师,请您相信,我说这个是出自真心诚意,如果我对达·芬奇先生个人的美表示尊敬,那对波纳罗蒂先生是不公正的,那我就会感到于心不安。”

    没有哪两个人像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那样缺乏相似之处了。

    对科学的多方面的兴趣和考察者的天赋把达·芬奇从艺术中吸引开来,他在一个殷实的家庭里,受到良好教育,就像一株娇嫩的小草,女性的、关怀备至的手,对他倍加珍爱。他美丽、优雅,穿着很得体,以其美好的素质超群出众。

    米开朗基罗则是另外一回事,长得不美,不是那么大方,生性粗犷,他很少顾及所谓的“行为得体”。习惯当面把真话说出来,为了表示客气说什么也不昧良心。不管和哪一个宫廷大公、教皇,他都无法和睦相处,只有和普普通通的人,和同行、石匠和别的手艺人在一块,他才感到自在。

    这场艺术比赛,既无失败者,也无胜利者,因为壁画谁也没有完成。

    执着的达·芬奇想借助地板上火盆热量将墙上的色彩固定住,但房间是潮湿的,冬天又很冷,热力传达不到上面的部分;灰泥不能吸收色彩,上面的颜色开始褪落,而任何疯狂的努力也不能修复这些损坏。

    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出现了赤字,佛罗伦萨贵族院每个月只付达·芬奇15个金币,而在米兰洛多维科聘他时每月要160个金币左右。而一个不机警的官员用铜币付他月薪。达·芬奇感到十分羞辱。他拒绝接受,这桩事业,他也随之放弃了。

    惟一令达·芬奇欣慰的就是米开朗基罗在完成草图之后,竟然没有在墙上画上一笔,就接受教皇尤利乌斯的邀请去罗马工作了。

    这次高峰上的较量也就随之偃旗息鼓了。

    5.微笑的《蒙娜丽莎》

    1503年,达·芬奇应弗朗西斯科·代奥·佐贡多的邀请,前去他的住所作画。

    佐贡多是当时佛罗伦萨的一个很有实力的银行家,是个45岁的中年男子,他秃顶,但面孔优雅,他的第3任夫人年轻美丽。她走进书房,略带羞涩,身着贵重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卷发披散在肩头,那发育很好的身材显得丰满美好。

    这位夫人很富有,眉毛修整过,两颊绯红。手上、颈上挂着许多贵重的宝石,但她全身仍充满了纯真和天然情趣。

    佐贡多请达·芬奇为他夫人画像。

    达·芬奇答应了这个请求但条件是回到他的画室进行创作,因为画这幅画得有背景和气氛。

    佐贡多同意这一要求,很快弗朗西斯科·代奥·佐贡多和妻子以及陪伴她的女仆,来到了著名画家的画室。

    蒙娜丽莎感到很不自在。她预感到,一动不动地坐着是多么寂寞,但是,过了一会儿,她对画室里的陈设感兴趣起来。画架旁边是一个身着铠甲的骑士雕像,而就是那位严肃的长着长胡须的人,让她的容貌列入那些巨幅中间,流芳百世。

    这可怎么办呢?坐着,一点不能动弹,而一个陌生人,却不从你身上移开眼睛……

    “不,如果这一次实在不行,那从下次起一定得有5个和我说笑逗乐的人。”

    不知为什么,达·芬奇忆起了巴茨·索多麻。正是这个人,能说故事让她开心。当然,不是讲那些修道士的恶行,要知道,应当说她是一位规规矩矩信仰上帝的人。不过,要是索多麻还能把他的小猴子带来,那模特儿就可能保持住愉快的心情。但是,现在应该先使她适应新的环境。

    互道寒暄之后,桌子上按照吩咐摆上了盛着甜食、水果和饮料的盘子。达·芬奇忙着准备画像。

    当他移动画架的时候,蒙娜丽莎紧蹙着双眉,观看着屋子里的东西和不时在门前出现的画家的门徒、仆人。萨拉依诺长着金发的头,旁边独眼的往罗阿斯特罗魁梧的身形,都使她感兴趣。

    达·芬奇走近蒙娜丽莎,又注意看了看她的手,她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作出一副操守善良的少女等待长辈训斥的姿态来,这两只手是多么美妙啊!

    于是蒙娜丽莎按照达·芬奇的要求拿掉了颈上和手上全部的装饰品。现在,她正是他想要描绘的那种女子:毫无修饰,情趣天然,一绺绺卷发散落在裸露的颈上。

    达·芬奇开始用含银的铅笔画起草稿。

    而这个时候,习惯了周围环境的佐贡多先生,则品尝着高脚酒杯里闪闪发亮的红通通的浓酒。现在,他是一副安乐、得意的神情,看得出来,他是非常高兴的,因为通过有名的达·芬奇的画笔,他的妻子将芳容永在。

    蒙娜丽莎愿到达·芬奇的画室来了。不论是新结识的人们,还是有着鸟雀标本、蜥蜴、蛇和不知道什么个兽骨架的陌生环境,不论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实验仪器,还是带着调色板的画架,不论是气味特殊的松节油,还是那些颜色的涂抹——一切都是那么有趣!那么新奇!

    而在家里,围绕她的只有账簿和关于贷款、交易额、可能利润等没完没了的谈话。说真的,在这里和在家里都有些竭力使她开心的丑角。但是,家里的那些人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她都可以背得出他们的那些笑话了,而在这里,什么都是新鲜的,她从未见过的东西。

    同样她还可以好好看看,自己是怎样在画布上慢慢地活起来的,就好像正在诞生一样。初始并不很像,接着就越来越分明,甚至,似乎这个画出来的蒙娜丽莎要开口讲话。

    达·芬奇顽强地工作着,情绪饱满,对各种情况应付自如,并且细心地观察着模特儿的内心世界,对他至关重要的是,唤醒这个淡漠、被银行家府第里寂寞的日常生活和千篇一律的安宁弄得昏昏欲睡的妇女。

    音乐并没有使蒙娜丽莎高兴,看得出来,先前谈好的那个竖琴演奏家,技艺很不高明。她听着那些人人都熟悉的调子,一副愁烦的面容,还常常忍不住打哈欠。

    那些变戏法的魔术师向上举起刀子,又用刀锋去接住它,或是叠罗汉,用小球变出各种各样的戏法来,都没使她打起多少精神来,看来,丑角和魔术师五光十色的服装也没能使她感兴趣,她什么时候会高兴起来,完全无法预料。

    到了午间休息时,达·芬奇让她休息一下,吃点东西,一个女仆,她的老奶娘,就在画室里侍候开饭:切嫩鸡,把橙子、石榴洗干净。老太婆总是害怕那个放在角落里,穿着铠甲,戴着头盔的雕像,害怕那个放在桌子上,脑瓜壳切开作成标本的动物,放在罐里的蛇,甚至害怕脑部的解剖图。回到家里,她竭力使蒙娜丽莎相信,达·芬奇是个巫师,是魔鬼的朋友。

    有一次休息的时候,蒙娜丽莎的注意力被一幅画着有蹼的小鸟爪子的速写吸引了,在旁边,是一只人手的速写,还有一幅蝙蝠翅膀的速写。

    蒙娜丽莎觉得这很奇怪,便向达·芬奇寻问原由。

    达·芬奇开始给她讲游泳和飞行的原理,给她讲游泳的器官和飞行的器官的相似之处,他还给她讲了这种相似性怎样使他想到一种飞行机械。

    这次,达·芬奇看到,在蒙娜丽莎大而缺乏内含的眼睛里闪现出了火花,她饶有兴趣地听着,这可是全新的东西啊!这可不是成天在家里听的那些关于盈利的没完没了的讨论:赶呢子的工人,出国,成交的一批最好的原料,邻人抢购的订单……尺码、金钱、平底货船、关税、平床、手艺原料……就这样日复一日。而消遣呢,就只有穿戴、金发、流行的摩登发式,手艺令人惊服的修眉毛的理发师,从罗马传来的新式舞蹈……还有流言蜚语,来自佛罗伦萨的,来自锡耶纳的,来自米兰的,来自波伦亚的,来自威尼斯的,来自梵蒂冈的,适合各种口味的……而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看见蒙娜丽莎眼睛里的火花,达·芬奇感到他的心震颤了一下:就是这样的火花,在阿丽琵耶拉妈妈的眼睛里燃烧过,在那里,在芬奇小镇那极美好的一角,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找到一只小昆虫,或是一只美丽的小甲虫,一只小蝴蝶,一朵花,把它们带回家里,和她一块儿仔细察看,惊异于它们的色彩和构造的时候……

    达·芬奇感觉到,他对大自然的那些考察,使模特儿越来越感兴趣了。这使他既高兴又激动,于是,在中间休息的短暂时间里,他把花功夫搞出来的那些东西——指给蒙娜丽莎看,非常激动地,尽量简单明了地给她讲解这些东西。

    有时候,她的轿夫若是不在画室门口出现,而仆人或老奶娘就会来说:她病了,或者是佛朗西斯科·代昂·佐贡多先生决定让妻子在家休息休息,特别是有亲戚从锡耶纳来——佐贡多先生和他们有商业上的联系。这时候,达·芬奇感到,他的生活里缺少了一点什么……

    蒙娜丽莎对达·芬奇倾心的那些爱好出人意料的反映,使达·芬奇产生了用另一种方法来完成画的想法。这一点他早就考虑了:他决定把肖像画成一幅包含一定情节的主题性油画。这样,就一定需要风景。但是,要知道,订制的肖像画是不需要风景的,画家只要画得像模特儿;或者,除去相像外,最好还有模特儿的特征。但是达·芬奇决定画出周围环境来。这个环境要和蒙娜丽莎的内心世界,还有她的精神生活和谐一致。为了达到这一点,他想把她摆在她越来越感兴趣的大自然中去。

    对,他要在她的像后面画上风景。朦胧的、轻盈的、飞向虚无飘渺的远方的一片轻烟笼罩的风景。这一片风景,要和柔软的披肩以及漫不经心地披在头上的一块透明的面纱互相呼应……

    在这位灰蓝眼睛里充满深邃、敏锐思想的高个子画家面前,大部分时间默默无言、胆怯的模特儿,有一次开口说话了。她问到能进行创作的人,比如画家、读书人、发明家的头脑;又问了从事某种事业的人和只是为了应付日常生活的人的智能;最后问了像狗那类动物的智力,这些动物有时牺牲生命救护仔兽,有时甚至救人。

    于是,达·芬奇便为蒙娜丽莎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故事讲完了。达·芬奇看了蒙娜丽莎一眼。啊!她那面孔啊。那面孔明亮起来了,双眼闪闪发起光来了……然后,如梦初醒,她吸了一口气。用手摸摸脸,默默无言地走到位子上坐下,两只手摆成平常那个姿势。

    成功了,达·芬奇成功了,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画家,同时他也唤醒了一个冷漠的塑像,但是幸福的微笑正慢慢地从她脸上消失,隐隐约约留在两个嘴角,给她的脸儿增添了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调皮的神情,就像一个知晓秘密而又小心保守着它,但又不能抑制住怡然自得心情的人……

    达·芬奇悄然无声地工作着,生怕放过了一瞬间,这一缕照亮他忧闷模特的阳光……

    也许达·芬奇爱上了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蒙娜丽莎,他把完成订货的时间拖了很长时间。也许,因为韦基奥宫大量的工作占去了他的时间。那么,自然而然的,肖像的绘制就成年累月地拖延下去了。或者,这样的延迟并不完全是肖像画本身的特性所决定,而是画家的一种探索?但是,没完没了地寻找什么表现手法难道不显得太不合常理吗?

    对,达·芬奇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深爱着蒙娜丽莎。难道不能让模特作为一种形象,一种理想来爱恋吗?难道不能在题材里发掘出新颖的东西吗?不仅如此,像一只世界上少有的、美妙绝伦的鸟儿或是花儿,这位妇女似乎进入了他的生活,成了他生活的欢乐和光明。

    描绘这位妇女成了他高度的享受,在描绘泽慈莉亚·加列阿妮肖像的时候,他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心情。因为那是一个富于上流社会生活经验的女人,实际上,这个泽慈莉亚整个生活都是在扭捏作态,扮演角色……那只是肖像;而描绘蒙娜丽莎,他并不把她看成是一幅普普通通的肖像模特儿。

    在画像的时候,丑角和魔术师们像往常一样出现在达·芬奇的画室里,但他们经常被打发回去。为了使蒙娜丽莎欢娱,仅留下一个乐师。在音乐的伴奏下,令人心醉神迷、神秘莫测的微笑便越来越经常地挂在模特儿的嘴角。在这样的微笑里,有着局外人的眼睛无法猜度的梦想……

    这位已经不是少女,而是成熟妇人,和一个除了发财之外不知道幻想,什么都不知道的银行家生活在一起,在富足、优裕的环境里成长了多年的女人能够想什么呢?未必有什么人能够猜到,这样外表像一个哲人,不由自主地倾心于这位妇女的画家讲了故事,把什么东西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灵上了。达·芬奇的天才深深地印在她懒于思索的脑海里,触到了她沉睡的心灵。她听着他的声音,就像聆听音乐;听着他的话语,就像听到了神灵的启示。他第一次给了她由于丰裕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而迟钝了的求知欲。她想更多地知道,更好地了解周围环境。但是,对于她已经定了型的生活,有什么办法呢?

    有一次,达·芬奇给她讲了另外一个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内容是:50年前,在韦罗纳住着诺加罗拉姊妹。她们不识字的母亲给了她们受教育的机会,她们弄懂了那个时候知识方面深奥难懂的东西,学会了拉丁语,读了很多古代诗人和哲学家的书,通晓了但丁和彼特拉克(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人物)的著作。她们之中最有才华的一个叫依佐塔。她是一个卓越的演说家,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国内很多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们,都以收到她的信为荣。依佐塔还发表过致教皇比治二世的演说。

    这段韦罗纳的依佐塔·诺加罗拉的故事使蒙娜丽莎久久不能平静,她梦见了依佐塔,她觉得,似乎她自己成了依佐塔……但是白天,在银行家佐贡多家里日常碌碌无为中,这些幻想渐渐死去,没有力量改变任何东西,没有力量有所作为。没能找到新生活。然而,就是在达·芬奇这个伟大画家的普通画室里不同寻常的气氛中,思想又插上了翅膀,展翅欲飞,但一回到家却又会失去动力。

    6.告别故乡

    作品《蒙娜丽莎》的问世,在佛罗伦萨掀起了热潮,但成功的创作并未使达·芬奇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他已经厌倦了。他对绘画越来越厌烦。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几何学上,而他的这份努力被认为是无用的。

    达·芬奇生性骄傲自负,不流于世俗,得罪了不少佛罗伦萨人,而他在韦基奥宫墙上的壁画又给佛罗伦萨人心里造成了阴影,他在米兰服务长达17年之久,而为故乡做这么一点小事都不愿意,他对故乡太缺乏爱恋!

    达·芬奇在两年时间内没有接过任何订货,他只专注于科学,但科学并不能带来薪水,虽然他现在可以过着很朴素的生活,但有时仍不免哀悼他在米兰作为艺术之王时的那些日子,那是他艺术的顶峰时期。

    1506年,法国驻米兰总督派来的使者来找达·芬奇,法国路易十二请达·芬奇重回米兰。圣玛利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那幅《最后的晚餐》不断向世人昭示着达·芬奇的天才,它闪烁着不朽的美。米兰人无法忘记达·芬奇。

    达·芬奇并不喜欢在佛罗伦萨的生活,他去求见佛罗伦萨执政官索代里尼,请求离开。索代里尼极为生气,马上回绝了他,并严肃地告诉他在未给佛罗伦萨留下值得骄傲的东西之前休想赴往米兰。

    达·芬奇无可奈何,只得向使者说明他是不自由之身,只能遗憾不能满足米兰人民的好意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两个月后,索代里尼同意了达·芬奇去米兰的请求,但条件是3个月后必须回来,否则得被罚150个金币。

    达·芬奇要离开了,在这一次离开之前,他走遍了他童年、少年生活过的地方。老父早已故去,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告别吧!

    离开佛罗伦萨之前,他收了一名得意弟子——弗朗西斯科·麦尔兹,他出身于贵族,但酷爱绘画,他恳切地请求达·芬奇收他为徒。达·芬奇检查了他一大堆素描和平面图后,他看出小麦尔兹是速写天才。于是,他决定收小麦尔兹为弟子,并把他带到了米兰。

    达·芬奇将刚完成的《纺纱圣母》也带到了米兰,这幅画面是儿时的耶稣把小脚伸进盛毛的提篮里。他笑着,调皮地抓住纺锤,要把它从母亲手中拿走,这幅画在米兰再次引起了轰动。

    法国总督让达·芬奇给他画幅肖像,他派人送了封信给执政官索代里尼,信中说:“我们还需要列奥那多·达·芬奇完成一些画幅。因此,请您给列奥那多延续假期,以便他能在米兰再停留一段时间。”

    索代里尼看着他这封信,气得大发雷霆。

    达·芬奇内心十分矛盾,他被佛罗伦萨和米兰两边牵扯着,一边是他的出生之地,一边是他的艺术之乡,他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法王路易十二替他把这件事解决了。

    当达·芬奇同法国总督商量先回佛罗伦萨一段时间时,法国总督觉得没那个必要。

    他认为佛罗伦萨人应该为米兰效力,包括执政官在内,为此他将致信给米兰执政官。

    在大使招待会上,总督让大使把信带回去。达·芬奇无话可说,这些统治者只是将艺术家看成仆人、服务工具,这些艺术家的命运,决定于这些统治者的一时喜好和乐趣。这是达·芬奇时代艺术家的悲剧之一。

    索代里尼对法国总督提出抗议,他向法王路易十二提出申诉,要求总督信守承诺,但是被法王礼貌而和蔼地批驳了。

    1507年,达·芬奇正式被授命为法王御前画家和工程师。

    这一职位并不代表达·芬奇将过着清闲的日子,他要自食其力才行,于是他又开始装饰皇宫,设计和建筑运河,准备化装游行,画肖像画……

    以往在米兰的日子,米兰大公、莫罗,以及城堡、歌舞又浮现在达·芬奇的眼前,当然还有他曾画过的美女泽慈莉亚、露卡列获亚……但一切都已随着他的青春壮年逝去。

    米兰的大公已交莫罗了,新一任的统治者会让达·芬奇过着什么样的时日,恐怕谁也无从猜想。

    7.惜别米兰泪洒罗马

    达·芬奇第二次留在米兰期间,画了两幅画。一幅是《利达与天鹅》,这是一幅神话题材的画,美丽的利达吸引了宙斯的注意力,最后变成了一只天鹅。他画了大鸟这类鸟图。

    达·芬奇开始重新画《圣安娜》,虽然这幅画的草图落在了佛罗伦萨,但他早已把它印在了脑海里,依旧将它画成了成品之作。

    在这幅画中,达·芬奇发展了《岩间圣母》这个老画题,他着重表现了互相联系的三代人:长者安娜,年龄虽大,但心灵永远年轻,她的脸容光焕发,面带微笑。她的微笑,照亮了玛丽亚的脸。现在和过去;她们照料的是将来:小耶稣。她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小耶稣正和一头小羊羔戏耍,人和自然融为一体。

    画中可见圣徒和神人的美好形象,也可见为罪恶而牺牲的象征——羊羔。更高哲学意味的是:生气勃勃的胜利的开端就在眼前。

    这是一幅发人深省的画。除了绘画,达·芬奇在科技方面的才能也得到应用:

    他为灌溉伦巴第草场、耕地寻找最好的打井方案;

    他为建造圣赫里斯托马运河上的水闸贡献才智;

    他建造了整整一套运河系统,并带来丰产;

    他为挚友数学家卢卡·巴却里的著作《神圣比例》编辑了最后一部分,并作了插图;

    他还与杜雷合作进行解剖研究。

    他在米兰家喻户晓,不断有学生加入他这个特殊家庭。

    法王让达·芬奇做御前画家,并给他养老金。但好景不长,法王也面临危机了。1511年,欧洲人结成反法同盟,法国人在米兰站不住脚了。

    莫罗死了,但他还有儿子,他的儿子马克西米连,带着2万瑞士军队开进了米兰,他以武力逐出了法国人,重新统治自己家族的领地。

    马克西米连找到了在孩提时代他就非常崇拜的达·芬奇,在他的印象中,达·芬奇是一个年轻力壮、精力充沛、身材修长、灵巧的青年。他还记得有一次达·芬奇用手将一块马蹄铁弄弯,他觉得达·芬奇真是个英雄。

    现在这个昔年以力量闻名的画家,已变成了60岁的老者,他的胡须全白了。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过,马克西米连相信达·芬奇能有艺术上的第二次青春,他请达·芬奇设计米兰的城市规划方案,主持大型雕塑作品,米兰也应在战火后拥有第二次青春。在达·芬奇的工作室里,马克西米连看到一个青铜小雕像。一位肌肉强健的裸体骑士正驾驭着一匹双脚立起的骏马。

    他问达·芬奇这是谁的雕像,达·芬奇告诉他这是垂乌尔卓元帅的骑士碑,马克西米连希望达·芬奇能将它完成。

    达·芬奇的眼睛湿润了,他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但是,不久,达·芬奇就失望了。马克西米连借来的瑞士军队,请神容易送神难,他们在米兰纵火抢劫,还有别的匪帮也乘乱打劫。米兰人绝望了。他们只好丢弃家园,四处流浪,听天由命。

    达·芬奇为了他心底里的希望,又在米兰呆了一段时间,他闭门不出,写了些有关科学与艺术的笔记。

    但希望的曙光迟迟没有再现,他已是老年人了,经受不起如此纷乱的生活,军队时胜时败,谁也不能确定有没有希望。

    米兰人说:“欢乐、痛苦、饥饿、死亡遍地都有,但是,米兰不能失去伟大的列奥那多·达·芬奇!”

    但达·芬奇却要启程了,他决定离开米兰去寻找艺术的栖身之地。他听说美第奇家族的人被选为教皇,他想在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罗马可能会有一席之地给他这么一个61岁的艺术家。于是达·芬奇带着他弟子中的4人出发了,他们的仆人赶着骡子,运着全部家当。

    达·芬奇先到了佛罗伦萨,他在1507年、1509年及1511年,都短期回到过这里,他来找教皇利奥十世的兄弟朱利亚诺,朱利亚诺已成为红衣主教,将到罗马赴任。

    朱利亚诺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宫廷里这位才华出众的艺术家,他送给达·芬奇路费,让达·芬奇先到罗马,等他到达罗马后,再将达·芬奇引荐给他的弟弟利奥十世。“教皇陛下会喜欢你的,达·芬奇,每一个美第奇家族的人都酷爱艺术。”

    达·芬奇又有了些新的希望,他带着弟子们从佛罗伦萨出发前往古城罗马。

    他们穿过亚平宁山脉的峡谷,然后,又来到了汉文平原。索拉克特在阳光下闪耀,就像一个巨大的银块。

    正午时分,他们行进在台伯河浇灌的原野中间。一个高高的树林繁茂的小丘上,高耸着波哲阿城堡有雉堞的塔楼。

    在路上,他们遇见不少去罗马朝拜新教皇的香客。年已花甲的达·芬奇似乎又焕发出年轻时代的那种血气方刚的朝气。他想和那些狂热地迷恋宗教、崇拜教皇的人开个玩笑。于是,他从旅行袋中掏出一些空的、注满空气的动物的内脏,然后放入空中,那些内脏像着了魔似地随风飘荡。一直飘荡到香客的头顶。香客们吓得惊叫起来,他们仓惶地躲避,仿佛大难临头,他们倒退着,躲闪着,不停地往胸前画着十字。

    达·芬奇和他的学生们哈哈大笑。这是一次关于气球的试验,科学向愚昧进行的一次小小的挑战。

    达·芬奇和他的学生们来到了一片黄草地。那儿显得阴沉,芦苇覆盖着泥沼,沼泽里有毒气发出,树叶和草都显得发黄,荒草上四面不见人迹。偶尔遇上一些墓碑,或者一些打坏了的圆柱。野兽在发狂地咆哮,在旷野中狂奔。

    达·芬奇在经历了艰难的行程之后,终于到达了永恒之城——罗马。

    他和他的弟子们在傍晚时分抵达罗马,此时,他们正站在岩石高处,在一望无垠的高空下。那座古城,现出点点灯光,发红的城墙、监狱、城堡,飘着两把钥匙的旗子……都呈现在眼前。

    他们正赶上了人们觐见教皇的前夜。朝圣教皇,这是天主教的盛大仪式;此时的罗马,已被鲜花拱门、彩门装饰起来。

    台伯河上已满是金色的、挂着各种彩旗的帆船。河桥上的拱门,饰以月桂花枝条编就的梭标和银色小号。

    沿街移动的是游行队伍。人们拼命穿过人群密集的大街;接近白旗拥着的穿着华丽的主教的身躯。教皇的御林军由瑞士人组成,守卫在两旁。

    达·芬奇和他的弟子们并没有久留,他们绕过喧闹的人群,在一个酒馆里住了下来。酒馆老板殷勤地招待了他们,给他们斟酒,并报告罗马的消息。

    达·芬奇从酒馆老板那里得知罗马的新教皇特别喜欢画家、音乐家和诗人,而且这些人都在为梵蒂冈教室服务。达·芬奇问哪位画家在那里服务时,得到的答案是大画家、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翌日,达·芬奇他们一行到梵蒂冈去。那里早已聚集了很多人,喧闹的赞美、欢呼声不绝于耳。

    忽然,人群中的嘈杂之声安静下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向教皇的方向看去。奢华的教皇左手握着金钥匙,右手伸出,表示祝福。他的鞋上,一颗红宝石闪闪发光。

    达·芬奇审视着他那张虚胖松弛的脸。那是一张纵欲过度、缺乏阳光的脸。目光短浅的眼睛、沉重肥大的身躯……原来教皇、基督教世界精神上的最高领袖、罗马教徒们的牧师就是这副样子。

    朝圣开始了。人们恭敬地跪拜教皇。教皇祝福了几句,继续行进。他的早课,在圣保罗教堂举行,中午,一大群骑士簇拥着他,还有猎犬、猎鹰,教皇要出去打猎,晚上,教皇要拜访力量雄厚的银行家。

    达·芬奇在人群中穿行,他在观察,以后,这些情景将在他的作品中重现。

    梵蒂冈,教皇的宫邸。

    主教朱利亚诺安把达·芬奇介绍给他弟弟利奥十世。教皇以一种知人善任的态度接见了达·芬奇。

    达·芬奇在梵蒂冈安下家来,他全力投入工作。教皇给他安排了许多工作,他必须进行构思。“既然教皇如此鼓励艺术,我应该尽职工作。”达·芬奇心里想。

    利奥十世时代,被人们称为科学和艺术的“黄金时代”。但这说法并不准确,利奥十世最喜欢的还是寻求古迹。

    在拉斐尔的指挥下,他们挖掘出大规模的古罗马地下墓室,还发现了远古时代的纪科。利奥十世满意极了,他大力支持这种事业。而对于艺术,罗马则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在罗马,艺术家们聚而为群,互相轻视。米开朗琪罗被布拉曼敌视,而他又尖刻地、满怀敌意地轻视达·芬奇。这一切使达·芬奇十分痛心。

    达·芬奇不想顾及外面的尔虞我诈,他决定全力研制一种永久性的颜料。他在米兰、佛罗伦萨时都常常为颜料发愁。

    他的《最后的晚餐》,是怎样坼裂、变暗,甚至发霉的,他记忆犹新。他日夜不停地进行新的光泽颜料试验。

    他的学生们也全部参与这项伟大的工作。他们被油气、烟尘、有害的蒸气闷得喘不过气来。

    达·芬奇全身心投入于他感兴趣的科学,他做颜料试验、做光的试验,坚持他一直进行的解剖,关于几何学他也在做着记录。

    有时,他会自制机械蜥蜴注射水银使这个有须、有角、有翅的蜥蜴拍翅振动。这是他喜爱的生活,他想过一阵子再去工作。但失去耐性的教皇已对达·芬奇失去了兴趣。

    一天,达·芬奇正坐在实验室绘草图,使打造铁币的速度加快,他派了一个助手出去搞材料。这个人叫格奥克,他是罗马的一个游民,达·芬奇到罗马后雇来的。

    格奥克却一去不回。他跑到外面玩骨牌,喝酒,夜深时,才醉醺醺地回来了,两手空空。

    达·芬奇一气之下赶走了他,却种下了祸源。几天后,达·芬奇买原料和实验药品回来,发现实验室一片狼藉,被砸毁的仪器、标本、图纸搞得到处都是,几个学生被打得鼻青脸肿,达·芬奇看着他心爱的实验室被搞成这样,心痛至极,当他得知造事者就是被他赶走的格奥克,而且他还无耻地把自己发明的机械和一些设备零件拿去准备卖到德国时,达·芬奇找到卫兵,带着他们赶到码头,好在东西还没运走,达·芬奇把它截了回来。达·芬奇告格奥克抢劫,格奥克更是怀恨在心。

    由于实验室被毁了,达·芬奇便全力做解剖实验,他主要靠来自尸体的切片。他得到的尸体,常常是守城门的人在夜里找到背来的。达·芬奇避开一切人,躲在一家医院进行研究。

    他计划写一本有关解剖学的书,不仅以文字叙述,并且以绘画来说明,这是在解剖学界无人可比拟的!

    他已解剖了30多具尸体,并且绘了无数的胎儿、心脏、肺、骨骼肌肉组织、内脏、眼睛、头骨、脑。他首次绘制了一幅合乎科学的子宫,并且正确地描绘出围绕着胎儿的三层薄膜。他是第一位描画出支持着双颊的骨腔的人。

    他将腊注入一只死牛的心脏瓣膜里,以便获得正确的概念。他是第一位描述右心室的人。他被网状的血管所迷惑,他预测血液的循环,但却未十分领略其功能。

    他很正确地描绘身体的微血管、神经和肌肉,他认为老人会动脉硬化,而原因在于缺乏运动。

    他开始写作一卷有关人体形体适当比例的书,以便有助于艺术家们进行人体创作。

    威廉姆·亨特认为达·芬奇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解剖家。

    然而,在那个时代,解剖并不被人理解。格奥克知道了这件事,他又有新法子报复了。他找到一个卫兵,一起去见卫兵首领,告达·芬奇,说他从死人身上取出心脏,进行可怕的犯罪。

    格奥克向教皇告了状,教皇对达·芬奇怀有好感,他没有为难艺术家。

    但格奥克却抓住这件事在罗马大肆宣扬,弄得满城风雨。人人都在议论达·芬奇的“妖术”,医院院长害怕了,禁止达·芬奇再到医院解剖尸体。

    达·芬奇极为愤慨。然而祸不单行,另一项沉重打击落到了他头上。

    铁匠死了,他是为捍卫他敬爱的先生的名誉死的。有人在小酒馆散布达·芬奇的谣言,说达·芬奇用死人心脏熬制毒药,铁匠扑过去,他不能允许那个人这样诋毁他的先生,而那人却拿出了刀子。铁匠倒在了血泊之中。达·芬奇抱着铁匠的尸体泪如雨下。

    “铁匠,你何必这么傻呢?相对于你的生命,我的名誉又算得了什么?你陪伴我几十年,竟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我为你做了什么?”

    “罗马,你不是永恒之城,你是罪恶之城,你让恶人横行,让善良者死去,这是教徒们的牧师所在的地方吗?他放牧的不是羔羊,是狼群,我要离开这……”

    而他能去哪儿呢?达·芬奇感到四面楚歌,无限凄凉。

    达·芬奇在罗马几乎陷入绝境,愚昧无知的人们诋毁他,教皇不再信任他。而他惟一的靠山教皇的兄弟红衣主教朱利亚诺也不愿意帮助他了,因为达·芬奇迟迟不进行他订的那幅《永恒之城》的创作。

    茫茫黑夜,路在何方?

    天无绝人之路。

    达·芬奇在罗马仰天长叹之时,米兰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法王弗朗西斯一世又重新带兵征服了米兰。而且他也打败了教皇国和其他小国的联军。不过战斗十分残酷,战场上共伤亡了16000多人。

    一到米兰,弗朗西斯一世也像他的父亲路易十二一样。先来到了马利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在那儿,他看到了杰作《最后的晚餐》。

    弗朗西斯希望技师能将这幅画修复,但尽管技师昼夜不眠,冥思苦想也没有任何妙法使它重现光彩。弗朗西斯决定致信达·芬奇,希望在罗马见到他。

    此时达·芬奇正急于脱离罗马。他在学生陪同下准备上路。他只带走了麦尔兹和维拉尼斯两个学生,其他学生他要他们独立工作了。

    法王决定和达·芬奇在巴维亚见面。达·芬奇刚到巴维亚,市政局代表就向他请教,如何安排庆祝法王到来的节目。

    弗朗西斯一世也到了,达·芬奇第一次见到了他。

    “果然有王者之风。”达·芬奇心里暗暗赞道,“气宇轩昂,声音宏亮,举止庄重。”法王给达·芬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他在速写本上迅速画上了狮子般的法王头部特写。这张特写,很快被用作法王画像,在庆典上出现在欢呼的人群面前。

    法王刚到广场,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一只会动的狮子向他走来;狮子慢慢地移动,到法王面前时,它打开自己的胸膛,一束白色的百合花落在法王脚上,花中有法王家族的族徽。

    国王满意地笑了,达·芬奇没有令他失望,这是他来到意大利最大的收获。

    达·芬奇很受法王尊敬。法王邀请他一起去博罗尼亚。在那儿,法王将等着接受利奥十世的投降,以及进行和平谈判。

    在这儿,达·芬奇见到了教皇,他已变得羸弱、衰颓。他对法王很谦恭,毕竟战胜者决定战败者的命运。为了讨好法王,他对达·芬奇也很热情。1566年初,达·芬奇和意大利道别,伴随弗朗西斯一世去了法国。

    抵达法国时,达·芬奇已经64岁了,并且由于长期忧劳成疾,已经生了病。法王对他很好,盛情邀请他和他的弟子到阿布阿兹国王的宫殿生活。国王和王后经常住在这儿,宫中有18000匹马,国王喜好寻欢作乐,周围跟随他的人千方百计讨他开心。

    达·芬奇和他的弟子麦尔兹受到了殷勤款待,休养一阵后,达·芬奇的病好了。他去求见法王,感谢法王对他的照顾。并决定以辛勤的工作来报答法王,以自己的努力赚取他的薪水;弗朗西斯一世对达·芬奇很慷慨,赐以很高的薪水,因为他珍惜天才。

    达·芬奇为皇家的展览会安排化妆舞会和化妆游行;按计划开凿运河以连接卢亚尔河和索恩河;同时疏浚索洛涅的沼泽;也参与一部分户亚尔城堡的设计,还为宫廷设计珠宝。

    他的努力工作和卓越成就令他在法王面前越来越受重视。在宫廷中,达·芬奇已大受欢迎。他气度高贵,外表庄重,年轻的宫廷贵族们效法他的举止、言谈,甚至他的衣着。

    裁缝店里堆满了要做成玫瑰色、暗红色、有褶皱的斗篷。广告词上写着:国王画家达·芬奇先生的斗篷。

    宫廷女士们则崇拜他的舞姿、仪表,说他是“伟大的丘比特”。

    当达·芬奇来到宫里,贵族男女们都喜欢听他讲他的发明和他的奇思异想。

    达·芬奇被幸福和欢乐包围着,在历经了磨难之后,他终于又迎来了辉煌。

    8.夕阳岁月

    1517年,身患麻痹性中风的达·芬奇由于右半边身体不能行动,而几乎不再绘画了,虽然他是个左撇子,但绘画需要两手仔细地工作才行。

    弗郎西斯一世给了他100艾扣的养老金,另外将阿布阿兹附近,城堡和市镇间,一栋叫克鲁鲁的漂亮房子赠给他。达·芬奇就在这里安度余年。

    达·芬奇已不再年轻,不再健壮俊美了,岁月已在他的面颊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知道自己现在的样子,他曾一度因此而失去信心,他精神上的宁静已被衰弱的痛苦所代替;他对生活的爱好也被宗教的希望所取代。

    从前,他时常攻击牧师,称他们是伪善者,指控他们以冒牌的奇迹来欺骗人们,同时嘲笑他们以未来天国的期票那样的“假钞”来换取现在的银钱。在一个基督受难日,他写道:

    今天因为东方有一人逝世,故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悲伤的境地。

    正因为他认为做哲学家好于做基督徒,所以他才敢对香客们开玩笑,也可以坦然地研究他的解剖学。

    然而,当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他开始以恭谦卑微而狂热的态度来谈论上帝。

    达·芬奇越来越忧郁了,他显得异常孤独、寂寞,他常常一个人坐在自己画室的窗前,久久地看着窗外那风景如画的平原、成行的杨树、新绿的葡萄。

    他的学生麦尔兹尽量呆在他身边,陪着他。

    他在思索着人类和自然。

    他认为人不是玩偶,大自然应该躺在他脚下。人本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就是同大自然作斗争,人得做很多努力,才能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而他自己迷信预言是观察和探讨的结论。他自己在社会之中和自然之中考察人。

    “老师,将您做的关于哲学的笔记,给我读读好吗?”麦尔兹请求达·芬奇。

    麦尔兹想拜读他的哲学笔记,达·芬奇拿出一个厚厚的本子,递给麦尔兹,麦尔兹打开笔记,看到老师独特的由右写到左的写作格式,因为达·芬奇是个左撇子。

    其中有一篇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便认真地读了起来。

    麦尔兹读完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被折服了。他激动看着老师,这时,达·芬奇坐在椅子上已睡着了。

    9.怀念故乡

    已不再作画的达·芬奇现在正抓紧一切时间教他的学生,希望能把毕生的技艺传授给他们。不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达·芬奇常常一个人沉思着,抚着长须,呆呆地望着窗外,望着远方。

    “麦尔兹,给我唱那首家乡五月节歌吧。”

    “青松、山毛榉月桂树……”

    他的学生用低沉的声音唱着,达·芬奇又思念故乡了。

    也许年轻时达·芬奇并没有怀念过故乡,但越是老了就越发思念起故乡了,落叶归根的思绪时时萦绕在他脑迹,在异地安度晚年,显得有些凄凉,他总是喜欢缅怀过去,回忆童年,他浮想联翩,思乡情更浓了。他的心是那样哀痛,他深深地怀念故乡,他觉得很对不起故乡。

    他的深思被他惟一的女弟子马文林娜打断,她来叫他去吃早饭。

    早饭后,麦尔兹陪着行走不便的达·芬奇散步。达·芬奇需要运动来锻炼一下麻痹的躯体,他不能容忍衰老和疾病夺走他行动的自由。没过多久,马文林娜已跑过来,告诉达·芬奇他的老家来人了。

    达·芬奇的眼睛一亮,接着,快步往回走。

    来人是红衣主教路易治·阿拉贡斯基和他的随从。路易治路过法国,突然想看看这位久负盛名的艺术家。他的到来,无疑对正在思念故乡的达·芬奇来说,宛若一阵春风。

    路易治想来了解一下,是什么命运迫使达·芬奇丢下故乡,把最后的生命乐章交给异国他邦。

    达·芬奇热情地招待他,把他引到自己的画室,把作品一幅接一幅地让他观赏。《施洗者约翰》,把自己的女儿玛丽亚抱在膝上的《圣安娜》,还有许多各式草图,未完成的图画。

    路易治目不暇接,他赞美着,欣赏着。

    达·芬奇把他引到第3个画架上,他把绸布撤去。啊!《蒙娜丽莎》!

    路易治立即被那微笑吸引住了,那是永恒的微笑。

    “我听说,这幅画画的是佐贡多先生的妻子。在他们夫妻去世后,这幅画被他们的后人卖给法王弗朗西斯一世了,没想到在您这……”

    “法王陛下让我修复这幅画。”

    轻轻地说完,达·芬奇站在《蒙娜丽莎》前,他的眼光似乎穿透了许多岁月。画中人依然神秘地微笑着,她永远不老,而达·芬奇已到垂暮之年。

    她是永远不老了,因为她在如花年龄时就故去了。这幅画,改变了她的命运,她由一个庸俗的贵族妇女,重返天真无邪的少女时代。她默默地爱上了达·芬奇。但她又不敢表达,心灵承受着封建社会的重压。她不到30岁的时候,竟为爱情忧郁而逝。

    往事如烟,多少美好的日子使达·芬奇回忆。他回忆起初识蒙娜丽莎的日子;回忆起给她作画的日子;回忆起在音乐家弹奏的乐曲中,两人自然地谈话,她开心地微笑着,她的笑容那么神秘。

    多少年来,就是这美丽的微笑,把他那颗高傲的心征服;多少次,他来到画室,依恋地望着这温柔的容颜。

    是的,他唤醒了一个沉睡的灵魂,唤起她去过另一种激动人心的生活,可是,这又无法实现,害得她痛苦寻觅,最终忧郁而逝。而达·芬奇也终生未娶,也许是因为他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微笑了。

    他的学生麦尔兹看见,有一晚老师夜不成眠,举着灯,走进画室,走到肖像前,他跟了进去。

    麦尔兹看出他的老师常常会回忆那段日子。怀念画中的那个人。

    路易治还曾参观他的实验室。达·芬奇告诉他自己曾日日夜夜待在这儿,为了做一个试验。

    路易治看见在一幅“飞弹”平面图下,注有达·芬奇的小字,记录着他的心得。

    路易治还看到:第1只温度计、测量空气温度的仪器、各种各样的唧筒、聚光灯镜头、潜水帽、飞弹、第1个救生圈、第1个降落个伞、第一个暗箱……

    这所有的一切只能说明法国失去了一个列奥那多·达·芬奇这样一个人,然而,这个人却要抛下这所有的一切,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10.临终遗嘱

    就在路易冶走后,达·芬奇的病每日愈重,甚至到了不能走动的地步,他只能坐着或躺在床上了。

    他想起昔日的科学笔记:

    “健康老人常常死于给养供应不上,这是由于酒精越来越多地涌入了他的血管;使血管壁直到毛细血管的内壁完全阻塞引起的,由此看来,老年人怕冷……人的这层血管膜,也正如酸橙的厚皮,皮越厚,越成熟,皮越薄……”

    他两眼呆呆地望着前方。

    1519年4月2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麦尔兹起床后就去见老师。他看见老师正处于亢奋之中,他一定是彻夜未眠。他还在读自己的笔记:

    “我清楚地知道,因为我没读过多少书,一些骄傲的人便以为,他们有权力指责我……我可以这样回答他们说:‘你们是一些用别人的劳动打扮自己的人;你们不想承认我有我个人的权利……’他们不知道,我从实验中吸取的东西要多得多,我把实验当作我的导师,在一切场合我都要援引它的结果。”

    看见麦尔兹进来,达·芬奇亲切地示意他坐下。告诉他自己要立遗嘱。

    公证人布罗先生来到达·芬奇床前,达·芬奇神情庄重地口述遗嘱,公证人记下:

    “我把我的灵魂托付给全能的上帝……托付给圣洁的玛丽亚;托付给庇护者圣米哈依尔;托付给所有的保护天使和天堂里所有的主人!”

    “留给弗朗西斯科·麦尔兹我目前全部的藏书、艺术和研究草图。”

    “巴蒂斯坦、维拉尼斯,给他们我米兰城外花园的一半,萨拉依诺得另一半。”

    “马文林娜将得到我部分的衣服和钱。余下的衣物、养老金,让我的学生们分配。”

    他还规定了出殡时蜡烛多少,要做全套的宗教仪式,甚至还规定了受雇参加出殡的人的报酬。

    将一切交待完,他有些累了,疲倦地闭上了眼睛。

    1519年5月2日,达·芬奇病危,宫廷医生守在他病榻旁。还有他的学生们。在闪烁的烛光中,达·芬奇慢慢停止了呼吸。享年67岁。

    瓦萨里说,这位天才奇才,最后躺在法王弗朗西斯一世臂弯中溢然长逝。然而,那时,法王显然是在别的地方;当法王听到这一消息时,他双手遮住了脸。他知道他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这是他一生中认识的最优秀的一个。

    在一片痛哭声中,达·芬奇的学生和朋友们为他安排葬礼。

    麦尔兹双手捧着老师的自画像泣不成声,画中的达·芬奇,波浪起伏的长发,修长而漂亮的胡须,高高的开阔的前额覆盖着深深的皱纹,浓浓的双眉垂在眼睛上面,双眼闪着智慧的光芒,双唇闭着,带着略带忧伤的微笑。

    葬礼后,麦尔兹决定回到米兰,站在昂布瓦斯圣弗罗里亨大圣堂修道院里老师的墓前,他来向老师告别:“老师,您的死,我实在无法表达我的痛苦,同时我将永远活在悲伤中,人们也将因你的逝世而悲哀,因为大自然无法再创造出像您这样的人,愿万能的上帝让您的灵魂安息吧!”

    达·芬奇曾写道:“一日操劳,睡得安逸;一生尽责,死亦无憾!”

    他不是那时最伟大的科学家、工程师、画家、雕刻家、思想家,但却是统一了这些知识的人,并且在每一知识领域里,他都可以与最杰出者一争短长。

    在米兰的医院里一定有人比达·芬奇更了解解剖学,因为在他来米兰之前,这里的最著名的工程设施已完成,无论拉斐尔或提香的流传下来的好画也比达·芬奇的更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米开朗琪罗是伟大的雕刻家,而马基雅维里和圭恰迪尼是思想上极为深奥的人物。

    但在马的解剖学的研究方面,达·芬奇则有可能是最好的。洛多维科及凯撒·布乔亚二人,在整个意大利中挑选他作为他们的工程师;拉斐尔、提香和米开朗琪罗等人的绘画,无一幅可与《最后的晚餐》相提并论,在色彩方面,其细微差异之精妙,或是在描绘感情、思索、默想等方面的精妙,无人能敌。那时没有一尊雕像能有他的斯福查那样高的评价,没有一幅素描能凌驾于《圣母、基督、圣安娜》,而且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没有比他的自然法更高超的了。

    达·芬奇并非是文艺复兴之人,因为他太温和、太内向、太文雅。而不能刻画出一个在语言和行动上均极为猛烈而强有力的时代。

    他也不是一个十足完美的人,因为他不具有政治家及行政人员的性格,但他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或者整个历史上最充实的人。

    当我们注意到他的时候,我们惊叹于人类在这么早的时代便已有所创造,也因此恢复了对人类必将成功的信念。

    11.文化瑰宝《蒙娜丽莎》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截止1991年底,全世界先后已有200多部研究这帧名画的专著问世。仅西班牙、英国、法国就有上兆名学者弹精竭虑,年复一年地探讨《蒙娜丽莎》的神秘之笑。

    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几个世纪以来,曾像谜一样引起人们猜测:有的把它说成是“谜一般的微笑”、“神秘的微笑”,有的把它说成是“妖惑的微笑”、“邪气的微笑”。

    蒙娜丽莎到底在笑什么呢?她为什么发笑?是乐师的努力使她高兴?或是笑一个画了一千多天还没画完的艺术家那份不匆忙的勤勉?或者那不只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女人,所有的女人,对男人说:

    “可怜热情的爱人!一股自然的力量持续不断地用你们对我们肉体的渴求来燃烧你们的神经,用一个对我们的魅力加以相当不可理喻的理想化来软化你们的头脑,使你高背抒情诗,但却用成就来抵消你们的快乐,而所有的一切可能使你们被掷入为人父的状态!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吗?但是我们都一样被诱惑了,我们女人比你们为你们的迷恋付出更重的代价。现在,可爱的傻瓜!我们所要的只是快乐,而当我们被爱时,生活得到了补偿。”

    或者蒙娜丽莎带有的微笑只是对达·芬奇的微笑,笑他内向的性格几乎没有勇气去轻轻触摸一下女人的心。

    无论怎么说,正是她的微笑——在双眼中一道初生的闪光,她在双唇上的一种愉快、抑制而微微上扬的曲线,使她幸运地流传了好多世纪。

    这幅被世人视为奥秘、神奇的画卷现被法国国立美术博物馆收藏,悬挂在卢浮宫的一间正方形大厅内。它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者1990年达400万人次,1991年增至634万人次。

    《蒙娜丽莎》原幅为0.77×0.53米。它和它的创作者经历不凡,饱尝了酸甜苦辣。

    公元1515年至1544年,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率领法国封建主越过阿尔卑斯山,对比邻的意大利进行了劫掠性远征。弗郎西斯一世曾4次派人高价向达·芬奇购买《蒙娜丽莎》,但均遭婉言拒绝。

    1518年,念念不忘《蒙娜丽莎》的弗朗西斯一世第5次派出心腹去达·芬奇寓居地——法国圣克卢,软硬兼施,出价3万枚金币,向病榻中的绘画大师收购此画。但达·芬奇不忍心与自己的得意之作分离,他移身下床,向买画人说明不卖的缘由,跪求宽恕。这才免遭杀身之祸。随后,达·芬奇便隐姓埋名,拖着病体飘泊流离,次年便与世长辞了。

    6年后,几经辗转的《蒙娜丽莎》终于返回故乡。被意大利米兰市博物馆收藏。后来,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又成了此画的主人。这位国王将它悬挂于“家训堂”,并令女儿整天模仿画面上的笑容。

    拿破仑则将《蒙娜丽莎》挂在卧室之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面对画中人竟然伫立一天半日,迷得忘却一切。

    法国已故总统戴高乐——遇有棘手问题或心情不宁时,便驱车前往卢浮宫赏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他从《蒙娜丽莎》展厅走出来时,原先的烦恼早已荡然无存,显得满面春风。

    1969年6月末,出任法国总统的乔治·蓬皮杜也是个《蒙娜丽莎》迷,他说:“我常常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就像家兔迷上了蟒蛇一样。”

    从19世纪以来,《蒙娜丽莎》已经收到全球各个角落寄来的“求爱信”7200多封。

    《蒙娜丽莎》每半年就要去科研部门“检查身体”,启程时,30辆警车左右押队,200名荷枪实弹的彪形大汉前呼后拥,一派凛凛威风。

    平时的《蒙娜丽莎》展厅,昼夜戒备森严。然而歹徒并未因此罢休,仅1967年至1991年就连续发生4起盗窃,但均未得逞。

    全世界已有假《蒙娜丽莎》200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又是一件珍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

    法国人将1971年8月21日《蒙娜丽莎》的失踪视为国难。法国成立数以百计的侦缉小组,连续作战1年多,在法国和安道尔交界处的迪莫特镇找到了这幅被法兰西人看成偶像的画。为此,法国城乡的各种商品削价40%,以示祝贺。

    深居简出的《蒙娜丽莎》曾4次涉及异邦,出尽风头,荣耀无比。

    1951年4月,它在西班牙受到了国家元首或政府首领级别的隆重礼遇,西班牙国家元首佛朗哥亲临机场捧画,20万马德里市民化妆成堂·吉柯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

    1954年10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派出6架专机和300名礼仪小姐,将它从巴黎接到伦敦。法国也礼尚往来,破例允许丘吉尔用手指抚摸此画3次,但规定首相的手指必须反复洗刷和严格消毒。

    1963年9月,此画在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4万余人,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974年5月,此画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1993年,《蒙娜丽莎》周游欧共体的一些成员国。为了确保途中安全,法国已经设计制造了一只别具一格的贮藏箱,它既能防火、防水、防砍、防毒,又能抗重压、能呼吸、能自动报警。

    同时商界的经济人士也将目光投向了《蒙娜丽莎》,他们想利用它来获取更大的利润,于是,它便被贴在商品的包装上,远销世界各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