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长的力量-思考的力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活中,很多平凡的小事往往隐藏着很深的道理。滴水可以藏海,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及时发现并找出那些反常现象背后的东西,才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关键。多一些机智运用,多一些创新能力施展,我们将赢在最后。

    爱迪生救妈妈

    爱迪生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发明大王”。凭着顽强好学的精神,他很小就掌握了许多科学道理。

    爱迪生家里很穷,他不得不靠卖报纸来挣钱补贴家用。一天,小爱迪生卖完报纸回到家,看见妈妈正躺在床上。

    借着昏暗的蜡烛光,他发现妈妈脸色苍白,额头上都是汗珠,痛苦地咬着嘴唇。他知道妈妈一定是生病了,就赶紧去找医生。医生来了。看过病,医生皱着眉头说:

    “孩子,你妈妈需要马上手术,可是,这里太暗了。如果等我回去把灯取来,她的病情就可能恶化!

    这怎么办呢?”

    爱迪生着急地哭了起来。他看着正在燃烧的蜡烛,忽然有主意了。

    他把家里所有的蜡烛都找了出来,一支支都点燃了,说:“医生,现在可以了吗?”医生摇了摇头:

    “孩子,还是不行。”

    爱迪生想了想,又把家里所有的镜子摆成一个弧形,放在蜡烛后面,让镜子把蜡烛光都反射到妈妈的床上。这一下,蜡烛光变得异常明亮,医生顺利地为爱迪生妈妈做完了手术。

    爱迪生的妈妈终于得救了。

    虽然身体很辛劳、很劳累,但只要是发自于内心,也要去做;即使有些事情没有什么利益可图,但只要有重要的意义,也要力争把它做好。

    学徒工当上科学家

    法拉第是英国着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小时候,法拉第家里很贫穷,父母没有钱供他上学,法拉第很小就不得不在一家印刷厂当学徒工。

    尽管工作很辛苦,可是,小法拉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因为印刷厂专门印刷书籍,这给渴望读书的小法拉第提供了多么大的便利啊。

    一天,一本新书《化学问谈》送到厂里来印刷,小法拉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工友们都下班了,他就一个人靠着窗子,专心致志地看起来。天黑了,法拉第还在读着。

    忽然,法拉第听见有人敲窗子,原来是妈妈。法拉第惊奇地问:“妈妈,家里出什么事了吗?您怎么到这儿来了?”

    看到小法拉第这么喜欢读书,妈妈很难过,要是能送小法拉第去上学多好啊,可是家里实在太贫困了。妈妈心疼地说:“天黑了,你这样看书会把眼睛看坏的。孩子,跟妈妈回家吧。”

    法拉第激动地站起来,说:“妈妈,我今天发现了一门奇妙的学问!我一定要弄懂它,我多么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啊。”

    妈妈听了,慈爱地说:“孩子,爱学习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天确实太晚了。”

    法拉第恋恋不舍地放下书,跟着妈妈回家了。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精神,小法拉第自学成才,后来成为了一位大科学家。

    有德行的人追求的是远大目标,而小人追求的是眼前的一己私利。

    体温计的故事

    有一天,正在威尼斯一所大学里上实验课的伽利略,问他的学生:“为什么水的温度上升时,装在罐内的水会升高?”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这时候的水,体积增大了,所以会膨胀上升。一旦水冷却了,体积就缩小,又会降下来。”

    学生的回答又让伽利略想起另一件事——一次,他去看病,一位医生对他诉苦说:“伽利略先生,病人的体温有高有低,可是我们却没有一个方法,能准确地测量他们的体温,这样诊断病情很麻烦,也很不正确,真让人着急呀?”现在,学生的回答,使他深受启发:水的体积会随着温度而变化,那么,从水的体积变化上,不也可以测出温度的变化吗?

    伽利略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一根非常细的试管里装上一些水,抽出里面的空气,然后把试管密封起来,并在上面刻上刻度。他拿着试管来到医院,让一个正在发高烧的病人用手握住试管。很快,试管里面的水开始上升了,超出了摄氏37度……。

    这样,伽利略发明了最早的体温计。后来,人们又用水银代替了水,现在,又有人发明了电子体温计。

    追求真理的人,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做。

    敢于思考的牛顿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剑桥大学学习力学时,有个结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公元前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物体运动做过的结论:“一个使物体运动的力消失后,这个运动的物体便静止下来。”这个结论被人们接受,已有两千多年了。

    一天,牛顿看见一个人正推着一辆小车。他用力推一下小车,便撒开手,小车便自己向前跑一段路;等小车要停下来时,那人就再用力推一下小车。他反反复复地,像玩一样推着车。牛顿边看边想:“怎么不对呀!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一旦手离开小车,小车便要静止。但很明显,这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来,自己仍能跑一段路。难道这个结论错了?”

    牛顿回到家,马上做起实验来。他分别在平坦和凹凸不平的路上推小车。结果,小车在不平的路上,用力一推,没走多远就停下来了;而在平坦的路上,小车却能跑很长的一段路。牛顿的结论说:“假如小车被推一下,前面没有摩擦,也没有力阻挡它,它会一直跑下去的。而一辆静止的车,没有力去推它,它会永远不动。”

    后来,牛顿终于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越是困穷越要坚强,不放弃崇高的志向。

    肥皂泡上的发现

    在剑桥大学毕业后的牛顿,回家探亲。一天,他和父亲去田间锄草,休息时,牛顿将蒲公英的茎条摘下,吹肥皂泡玩。吹着,吹着,他突然发现一个个肥皂泡在阳光下变得五颜六色,便奇怪地问父亲。

    父亲说:“这有什么稀奇,肥皂泡本来就这样。”

    “不,这一定与太阳光有关,它说明阳光并不只是一种颜色。”

    “谁不知道太阳光是白色的?傻孩子!”

    “问题没这么简单,我要认真地研究一下。”这个自小就有股子“牛劲”的牛顿,一旦遇上疑惑,不弄个水落石出,是不会罢休的。

    第二天,天空晴朗,阳光明媚。牛顿收拾了一些必要的器具,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牛顿在窗前一边吹肥皂泡,一边拿着玻璃片观察起来。

    当他无意间拿起一块三棱形的玻璃,对着阳光晃动时,奇迹出现了:三棱形的玻璃上呈现出了肥皂泡上的景观,但比肥皂泡上闪烁不定的色彩,显得更稳定、且分层分条呈现。牛顿看了高兴地数了起来:“红、橙、黄、绿、青、蓝、紫,啊!阳光中包括七种颜色。”

    当牛顿正为自己的发现欢呼雀跃时,他马上又想到:白光既然可以散成七色,那么,七色光聚在一起,是不是就可以得到白光呢?于是,他连忙试验,果然如此。

    就这样,牛顿从普通的肥皂泡上,发现了光学物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理——光的色散和聚合原理。

    古人所说的中庸,就是坚持一切真理但不超过限度。

    揭开雷电之谜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着名的科学家,一位18世纪电学史上的勇士,他曾不顾生命危险,做了一次轰动世界的实验:利用风筝,在电闪雷鸣的时候,把空中的雷电引到地面,揭开了雷电之谜。

    在这以前,雷电一直是一大谜。有的人认为它是“上帝之火”,是天神发怒的象征。后来,有科学家猜测,雷电可能是某种毒气在空气中爆炸的结果。富兰克林不同意这些观点,他认为雷电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放电现象。

    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在1752年7月,他选择了一个闷热的、雷电交加的日子,带着事先精心制作的白色丝绸风筝,来到费城郊外。他准备亲自做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在风筝上安了一根尖细的铁棒,然后将风筝用麻绳系住,并在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系上一片铜钥匙和一段丝线。最后,他握住丝线,将风筝放上天。

    不一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当他用手指去碰那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火花立即朝他射来。他顿时感到一阵麻木,差点被弹倒。

    “啊!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一样!”富兰克林在雨中兴奋地叫了起来。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凡是高耸的目标都容易招引雷电的现象,发明了避雷针。

    避雷针很快得到了推广,从美洲到欧洲,到世界各地。这么一根小小的避雷针不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使多少高楼免受了雷电的袭击。

    目光和理想不可以不远大,但行动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在逆境中成长

    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因为发现了“镭”而闻名于世。

    居里夫人小的时候就显现出了超人的才智。她的记忆力特别强。每当哥哥姐姐念书,她就在旁边用心地听,三四岁的时候就能熟背许多诗篇了。父亲是一所中学的物理教师,房间里放着不少物理仪器和矿物标本,像玻璃管、石灰岩等,小玛丽经常溜进父亲的房间,着迷地看父亲摆弄这些小东西,还不时用小手指去碰碰玻璃管。一次,她认真地拿起一个烧杯问父亲:“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父亲告诉她说:“这是烧杯,是做实验用的。”可是,她一不小心把烧杯掉到了地上,烧杯碎了。但父亲并没有责怪她,反而给她讲了许多有趣的科学故事。从此,这些故事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正是在父亲的诱导下,她从小就对科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6岁的时候,小居里夫人上学了。她学习勤奋、刻苦,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同学们都很嫉妒她。有一次,同学们想拿她开玩笑,就把几把椅子高高地叠在她的周围,小居里夫人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她一点也没觉察。等她看完书,刚抬起头来就碰到了椅子,椅子“哗啦”一声倒了一地。同学们都哈哈大笑,但她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们一眼,就又埋头看书了。

    追求真理到了十分喜爱的程度,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苦中读书记

    高尔基是前苏联最伟大的作家。他从10岁起就开始靠干各种杂活儿养活自己。有一次,高尔基在轮船上当洗碗工,看到厨师那么入迷地在看一本书,就问:“大叔,那里面有什么让您这么着迷?”厨师抚摩着他的头说:“孩子,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大世界。你想要什么,书里就有什么。”从此,高尔基就把读书看作“最好的事情”,只要能找到书读,就是再苦再累他也不在乎。

    有一次,他到一个财主家帮工。因为一点小过错,财主就把他打得遍体鳞伤。医生看着从他的后背上钳出的42根木刺,愤怒地让他去法庭控诉财主,高尔基听了点了点头,回去了。但到财主家,高尔基提出的唯一的要求,是要财主允许他借书看,财主正在担心惹上官司,听他这么一说,爽快地答应了。小高尔基捧着书,高兴极了。

    高尔基读书都入迷了,这让财主婆很生气,就想方设法阻挠他。于是,等别人都去睡觉了,他就悄悄爬起来苦读。因为财主婆不给他蜡,他就把蜡盘上的蜡油偷刮下来,装在罐头盒里,用棉线做灯芯,做成一盏灯,以至于昏暗的灯光和呛人的油烟毁坏了他的眼睛。

    后来,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的精神,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伟大作家。

    只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任何风浪也不能使他屈服。

    爱迪生孵小鸡

    爱迪生小时候非常好奇。有一天,小爱迪生发现一只母鸡正在草棚里搂着一堆鸡蛋,他就天天去看。后来,忽然有一天,他惊奇地发现鸡蛋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一只只湿漉漉的小鸡!他急忙跑回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妈妈。还问:

    “妈妈,鸡蛋是怎么变成小鸡的呢?”

    妈妈说:“那些鸡蛋在母鸡肚子底下待一段时间,小鸡就出来了。”

    小爱迪生想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地说:

    “啊,我明白了。是母鸡的体温在作怪。”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妈妈夸赞道。

    过了两天,妈妈发现小爱迪生一起床就急急忙忙地往外面走,连午饭都不回来吃。晚上回来的时候,显得很疲惫,吃过晚饭就去睡觉了。有一天,天很晚了,小爱迪生还没回来,妈妈急坏了,到处找,结果在草棚里找到了他。小爱迪生正趴在一个小窝上,窝里面有几个鸡蛋。看见妈妈走进来,小爱迪生把一个手指竖到嘴边,小声地说:“嘘!别出声,小鸡马上就要出来了。”

    妈妈一听,禁不住笑了:“傻孩子,要想孵出小鸡,你就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些鸡蛋,这样才能保持恒温。可你总得吃饭睡觉啊。”

    小爱迪生听了,这才沮丧地爬了起来,乖乖地跟着妈妈回家了。

    为意气而发怒不可有,为真理而发怒不可没有。

    苹果为什么落地

    牛顿是英国着名的物理学家,小时候的牛顿很“笨”,总是提出一些别人认为很“可笑”的问题。不但同学们都看不起他,就连老师也不喜欢他。

    7岁的时候,牛顿和小伙伴在秋天的果园里做游戏。忽然,一个熟透的苹果落在了地上,这引起了小牛顿的注意。他停止了游戏,抬头看了看苹果树,又弯下腰捡起苹果,好奇地看着脚下的土地,自言自语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呢?”

    回到家,牛顿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妈妈。妈妈说:“空中的东西都要落到地面上,像抛出去的石头要落下来一样,这是自然规律。”

    小牛顿对妈妈的回答不满意。第二天上学的时候,他又向老师请教。老师说:“苹果当然要落到地上,难道还会飞上天?!”同学们都哄笑起来。小牛顿认真地说:“是啊,我就是不明白,苹果为什么不能掉到天上去。”老师不耐烦了,说:“要是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就去问上帝吧!”

    牛顿受到了羞辱,但他并不生气,就把这个问题记在了脑子里。后来,他发现苹果落在地上的原因,是苹果和地球相互吸引的结果,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理”。

    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处于邪恶当道的乱世,也不会动摇自己的志向。

    安培善动脑筋

    安培出生在法国,20多岁就成为了物理学教授,是世界着名的科学家。

    安培从小就智力超常,被人称为神童。他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记忆力更突出。

    安培的父母开了一家小商店。有一天,父母总结一个月来的收支情况,小安培在一边安静地听着。爸爸拿着账簿开始一项一项地念,妈妈则在纸上计算。小安培听着听着,就不让爸爸念下去了。他说:“还是让我来说给妈妈听吧。”爸爸就把账簿交给了他。没想到小安培根本就不看账簿,一口气就把所有的收入都讲了出来,爸爸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而妈妈都跟不上他的速度了!原来,小安培前几天随便翻过这本账簿,不知不觉就把那些数字全记下来了。

    过了不久,小安培的数学计算天才也显现了出来。他根本不用在纸上运算,只要父亲说出几个数字,无论是加减乘除,他都能马上说出答案,而且绝不会有错误。13岁的时候,他已经掌握了圆锥曲线原理,而那是大学的课程。

    看小安培有数学方面的天才,父亲就给他买了很多书。后来,小安培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掌握了数学、物理知识和好几种语言,还自学了《百科全书》,成为了一个博学家。

    不隐居心静的人,思维不会深邃;没有遭受过磨难的人,志向不会广大。

    马路上的实验

    苏格兰人贝尔是电话的发明者。说起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还和他童年时期的一次经历有关呢。

    很小的时候,贝尔就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喜欢自己搞一些小发明。有一次,贝尔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他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听筒,然后让同学把听筒的一头放在耳朵上,自己对着另一头说:“喂,喂,你们听见了吗?我是科学家贝尔!我是科学家贝尔!”

    同学们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但嫌教室太小了。贝尔想了想,就跑到水房拿来了一根长长的胶皮水管,连到听筒上。小伙伴们就跑到学校外面,隔着街道玩起了通话游戏,开心极了。

    小伙伴正玩到兴头上,一辆漂亮的马车驶过来。经过贝尔身边的时候,马腿忽然被胶皮水管绊了一下,于是马车一下子就撞到路灯柱上!这时,从车上跳下一位绅士来,他生气地对贝尔说:“小家伙,你在干什么?”

    贝尔抱歉地说:“对不起,先生,我们在试验远距离通话呢。”

    绅士听了,惊奇地说:“了不起的孩子,你还想做什么?”

    “你看,我们现在能听见对方说话,可是却看不见对方的脸了。我将来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小贝尔坚定地说。

    后来,贝尔成功地发明了电话机,还为电视的发明做出了贡献。

    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责怪别人或埋怨上天不帮助,这种人则没有志气。

    课堂里的爆炸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小的时候,父亲自己开了一家小药房。看着父亲在药房里调制出各种药物、颜料,就像变魔术一样,小李比希感到很羡慕。

    小李比希上学了。放学后,他经常到药店帮忙。有一天,有人来买炸药,父亲就配制了炸药,又制造了雷管。这一切都让小李比希看在眼里。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同学们经常在放学后去池塘里摸鱼,可每次都失败而归。要是做几个“小炸弹”卖给同学们,那不就可以“炸鱼”了吗?而自己也有零花钱了……想着想着,小李比希竟乐了起来。

    于是,小李比希就瞒着父亲动手研制起“小炸弹”来。经过几次实验,“小炸弹”终于试制成功了。他把小炸弹带到学校,同学们围着他一抢而光。

    有一天,小李比希又偷偷把小炸弹带进学校,准备卖给同学们。谁知在上课的时候,那些小炸弹竟莫名其妙地爆炸了,巨大的响声惊动了整个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吓得躲到了桌子下面。学校查明真相,就把小李比希开除了。

    父亲没有责怪小李比希,反而鼓励他继续学习,还带着他一起做试验。后来,李比希21岁时就被一家着名的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成了着名化学家。

    志向远大的人自有他的追求和抱负,庸人很难理解。

    卖风筝的两兄弟

    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小城里有两个男孩,一个名叫奥维尔,另一个叫威尔伯,他们就是后来的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

    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机械修理工,也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莱特兄弟从小就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他们更喜欢自己鼓捣一些小发明。有一天,兄弟俩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展翅飞翔的老鹰,哥哥说:“要是我们也能在天上飞,那该多好啊!”弟弟马上跳了起来:“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

    从此以后,莱特兄弟每天都去郊外去放风筝,引得小伙伴们也都喜欢上了这项活动。但是,风筝经常在空中被风吹破了,这让小伙伴们都很沮丧。莱特兄弟就常常琢磨,怎样才能使风筝更结实,飞得更高呢?他们找来了最好的纸张、竹片,开始研究起来。

    经过好几次的失败,莱特兄弟的新风筝终于成功了,不但很结实,而且飞得高,总是在比赛的时候得冠军。小伙伴们就缠着他们,纷纷要求把风筝卖给他们。于是,两兄弟就又做了好多风筝出售,挣了不少的零花钱。后来,莱特兄弟刻苦钻研飞机制造技术,终于把童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坚守志向而又扎扎实实去干的人,才是真正有作为的人。

    屈原的读书洞

    屈原是我国古代着名的诗人。他从小就聪明好学,从来也不贪玩。只是周围的邻居经常吵闹,小屈原很为这噪音苦恼。

    有段时间,屈原总是很晚才回家。姐姐觉得奇怪:“难道弟弟放学后去玩了?”她决定要弄清楚原因。

    一天,放学的时间到了,姐姐就悄悄地藏在一棵大树的后面,想看看小屈原到底去哪里。不一会儿,屈原出了校门,然后就朝后山坡走去,一直走到一个小山洞口,头也不回就走进去了。姐姐见屈原走进了山洞,以为他去解手了,就在洞口旁静静地等着。

    等了半天,屈原还没出来。姐姐着急了:难道弟弟出什么事了?就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山洞。她看见洞顶上有一个脸盆大的圆孔,光线透过圆空直射下来,照在小屈原的身上,他正拿着竹简低声地吟诵着。

    小屈原看见姐姐进来了,就笑着说:“姐姐,这里的环境多好啊,正适合我读书。”姐姐见小屈原这么用功,就心疼地说:“天色晚了,回去吧!”姐弟俩于是手挽手走出了山洞。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个山洞叫作“读书洞”。

    志向远大的人,不会因为贫穷而松懈自己的斗志,放弃自己的追求。

    凿壁偷光读书

    匡衡小时候,非常渴望成为有学问的人,但家里很穷,没钱让他上学,他就常常向别人借书读。天黑了以后,因为家里点不起油灯,匡衡就无法看书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有一天夜里,匡衡正躺在床上想心事。忽然发现地上有一丝光亮。小匡衡起身一看,原来是墙裂了一条缝,邻居家的灯光从这条缝里透了过来。匡衡十分高兴,就想借着那道光线读书,可惜光线太弱了,根本看不清楚书上的字迹。于是,匡衡悄悄地用小刀把那条裂缝挖大了一点,这样透过来的光线就变粗了,书上的字迹就显得很清楚了。从此,匡衡每天等天一黑,就靠近墙壁上的小洞读书。后来,邻居把裂缝堵上了,小匡衡又没办法在晚上读书了。

    一天,正当匡衡苦恼的时候,屋子里飞进来了一只小萤火虫,在匡衡的面前转来转去。匡衡突然觉得眼睛一亮,他赶紧起床,跑到院子里,捉了好多小萤火虫,然后把它们放在一个小纱布包里。啊,萤火虫发出的光足够用来看书了!小匡衡高兴地跳了起来。

    灯光的问题解决了,小匡衡就四处去找书读,许多好心人也都愿意把书借给他。正是靠着勤奋学习的精神,匡衡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意志坚定、志向远大,就会对荣华富贵不屑一顾。

    爱提问的张衡

    我国东汉时期有个科学家叫张衡,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张衡小时候勤奋好学,尤其对小发明感兴趣。一天,他到铁匠铺去送一封信,见铁匠在打造铁器,不禁看得入了迷。他问铁匠:“您能告诉我铁是从哪里来的吗?”铁匠看了看他,说:“这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说得清的,你到河边去看看就明白了。”

    张衡听了铁匠的话,就跑到河边,见岸边有一座炼铁炉冒着浓烟,石匠正把一筐筐的石头往炉门里送。张衡奇怪地问:“你们烧石头干吗呢?”

    “这可不是一般的石头,这是铁矿石。”石匠大声地告诉他。

    张衡知道了铁的来历,很高兴,就围着炼铁炉转了一圈。忽然,他又有了疑问。他发现每个炉子边都有几只风箱在往里鼓风,但没有一个人在拉风箱。

    张衡又问:“没有人拉这些风箱,它为什么能鼓风呢?”石匠正忙着手里的工作,没空儿回答他,就指了指河面。

    张衡顺着石匠的手指一看,原来河上筑了一条大坝,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带动了一个大水轮,有一根铁链子连着水轮和风箱,随着水轮的滚动,铁链子就一松一紧地拉动着风箱。

    张衡看了这个装置,心里很佩服。从此,他对发明的兴趣更浓了。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任何时候都不迷失方向的人才能长久。

    王羲之苦练书法

    东晋时期的着名书法家王羲之,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从4岁开始练字,他的父亲很注重对他的启蒙教育,经常带着他去当时着名的书法家卫夫人那儿去做客,后来,卫夫人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收为自己的弟子。12岁那年,他偷偷拿了父亲的一本叫做《笔谈》的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父亲发现后,就说:

    “你年纪太小,还看不懂,等你大了再读吧。”没想到王羲之大声地说:“我读得懂!”还把自己对书的理解讲给父亲听。父亲听了,觉得很惊异,就把书送给了他。

    王羲之得到了《笔谈》,如虎添翼,写字的水平迅速提高了。有一天,卫夫人感叹地说:“他一定是得到了写字的秘诀,我已经教不了他了。”从此,王羲之就自己练字了。

    王羲之练字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练字上。他家门口有一个水池,王羲之天天都在水池里洗毛笔,日久天长,水池的水都变黑了。

    就这样,王羲之终于练出了一手好字。

    他写的《兰亭序》被称作是“天下第一行书”,只是已经失传,据说是唐太宗因为太喜欢它了,就把它带到了自己的坟墓里,成了千古之谜。

    凡是有志向的人,都有力争向上的心理。

    聪明的曹冲

    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从小就异常聪明,人称神童。曹冲6岁的那年,东吴的孙权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围着大象看了一会儿,转身对部将们说:“这头大象好威风啊,你们谁能称出它的重量?”

    部将们看着大象,觉得足有几千斤重,到哪里去找称得起这么重东西的秤呢?

    于是,一个粗鲁的将领提议把大象杀了,再割成几块,这样就能称出它的重量了,曹操生气地说:“除了这个笨法子,你们就没主意了吗?”在场的人大眼瞪小眼,都摇了摇头。

    这时,小曹冲从曹操背后站了出来,奶声奶气地说:“我有个办法,不用宰杀大象,就能称出它的体重。”曹操看了看曹冲,说:“好吧,你说说看。”

    曹冲大声地说:“您叫人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上齐水的地方刻下个记号之后,把它牵下船来,然后将石头一块块地搬到船上,等船沉到刻记号的地方,就再把这些石头搬下来,分别称出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

    “好办法。”曹操高兴地说。于是他就命人按曹冲说的办法去做,很快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那些部将们见了,连声说:“想不到我们还不如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聪明。”

    琐碎细小之事的成功,不如致力于远大事业遭到失败的收获大。

    徐光启掐嫩芽

    徐光启是明代的科学家。他小时候善于观察,还喜欢动手实践。

    有一年,徐光启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家的果园里有几棵苹果树,其中有一棵去年被雷劈过,只剩下了一根枝条。徐光启每次到果园去的时候,都很担心这棵树能不能活下来。秋天来临了,徐光启惊奇地发现,那棵苹果树不但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唯的一一根树枝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比别的苹果树结的苹果又多又好!这是为什么呢?他想啊想,终于得出了答案。

    第二年的春天,父亲在地里种下了棉花。棉花很快发芽了。

    有一天,父亲来到地里,突然发现徐光启正蹲在棉花苗旁边鼓捣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他把棉花苗上面的嫩芽都掐了下来!父亲生气地说:“自己家的棉花苗都不知道珍惜,看你冬天时穿什么!”徐光启抬起头来,说:

    “棉花芽太多了,每个小芽吸收的养分都不够,所以长得就小,产量也少。

    我把多余的掐去,剩下的小芽就能长得更好”。父亲不相信,就不让他再干下去了。

    秋天到了,被徐光启掐过的棉花果然长得又大又好,产量也明显的高,父亲这才相信了他的话。

    后来,徐光启成了着名的农学家,还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农业专着《齐民要术》。

    人的生命可以受到威胁,但志向不可改变。

    诗童骆宾王

    骆宾王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很小的时候就能作诗,被人称为“诗童”。

    有一天,伯伯带着骆宾王等几个孩子去游玩,傍晚才回来。他们来到家门前的时候,想在门前的小河里洗洗手,兄弟几个就向小河跑去。

    这时,太阳就要落山了,晚霞把大地映照得一片通红。河面上有几只大白鹅,它们雪白的羽毛也被晚霞染成了粉红色。伯伯看着这令人心醉的景色,忽然想考考孩子们,就让孩子们从眼前的景色里随便选一个景致,做一首诗。孩子们有的吟颂落日,有的赞美小河。但伯伯听了都不满意。

    骆宾王呢,他正出神地看着大白鹅在水面上自由地游动。

    看,它们长长的脖子,红红的鹅掌轻轻拨动着清澈的水波,多美妙啊!这时,一只鹅伸长脖子,响亮地叫了起来,其他的鹅也都仰起脖子应和着。骆宾王的心中不禁怦然一动,随即就吟出了一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伯伯听了,不禁鼓掌叫好。后来这首诗就为历代所传诵。

    没有听到大的理论,志向就不会高远;没有听到精辟深刻的谈话,思想就不会专一。

    詹天佑少年有为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最有名的工程建筑专家,他成功地主持修建了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詹天佑小时候,不愿意学习“四书五经”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口袋里总揣着小钳子、小镊子等工具,一有工夫就拿出来摆弄,是个有名的“小机器迷”。

    有一段时间,小天佑对家里的闹钟突然发生了兴趣。他想,是什么力量让这个铁东西“滴嗒滴嗒”走个不停?他决心把这个问题弄明白。有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他就掏出工具,把闹钟拆开了。詹天佑摆弄着满桌子的零件,简直忘记了时间。忽然,门开了,爸爸走了进来。看见好好的闹钟变成了一堆废铁,爸爸很生气,就训斥詹天佑说:“看看你都干了什么!家里就这一个闹钟,以后还怎么用?”没想到詹天佑顽皮地做了个鬼脸,居然凭着他良好的记性,把零件重新组装了起来。闹钟又“滴答滴答”地走了起来,他也弄清了闹钟的原理。

    后来,清政府筹办幼童留美学生预备班。11岁的詹天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第二天,他远涉重洋到美国求学,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

    身处衰败社会里的人,志向愈高尚纯洁,地位愈低下;而那些阿谀逢迎愈是巧妙,官做得愈大。

    李四光的疑问

    李四光是我国最有名的地质学家。他年轻的时候,外国的地质学家说我国的地下没有石油,李四光不相信,经过多年的钻研,认为我国一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后来在他的理论指导下,终于发现了大庆油田。

    说起李四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得从他小时候凡事爱追根问底的习惯说起。

    李四光小时候,他家附近的平地上有一块大石头,几乎有一座房子那么大。有一次,李四光正和小伙伴绕着石头捉迷藏,他突然停下了脚步,问小伙伴们:“咱们这儿附近也没有山,平地里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块石头呢?”

    一个小伙伴说:“谁知道呢,这石头本来就在这里嘛!”

    第二天,他又去问老师,老师说:“我也不知道,从我小的时候就有这块石头了。不过,听老人说,这块石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上的流星落在地上,就变成石头,人们叫它‘陨石’。”

    “那怎么才能证明这块大石头是陨石呢?”李四光追问道。

    老师摇摇头说:“这我也说不清楚了。”

    这个童年的疑问一直在李四光的脑子里盘旋着。30年后,李四光成了地质学家,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块石头是几千万年前地壳变动时期留下来的!

    身处安逸欢乐之中也决不放纵欲望,在贫穷困苦之时志向也不松懈。

    瓦特与壶盖

    英国发明家瓦特小的时候,经常能从别人不注意的事情上发现问题。瓦特最着名的成绩是改进和发明蒸汽机,这还得归功于他小时候的一次偶然发现呢。

    有一次,炉子上铁壶的水开了。蒸汽不断地往外冒,把壶盖顶得不停地跳动,发出的响声很吵。奶奶就让瓦特去把铁壶拿开,瓦特答应着去了。

    过了一会儿,壶盖的声音还在响。奶奶就生气地走过去一看,原来小瓦特正趴在炉子边,两眼直盯盯地看着壶盖的缝隙。见奶奶过来了,小瓦特就问:

    “奶奶,铁壶里有什么东西啊?”

    奶奶说:“傻孩子,当然是水呀。”

    “可是,壶盖怎么会跳动呢?”

    奶奶说:“那是水蒸气的缘故。”

    小瓦特接着问:“那么,水蒸气为什么能让壶盖跳动呢?”

    “水开了,就产生了水蒸气。因为水蒸气不停地从水里冒出来,铁壶盛不下了,它们就把壶盖顶起来,自己跑出来,所以壶盖就跳动了。”奶奶回答道。

    小瓦特很高兴地说:“哈,水蒸气有这么大的力气啊!铁壶越大,水蒸气的力量就越大,对吗?”“对。”奶奶有点不耐烦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瓦特的脑袋里。长大以后,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高效率的蒸汽机。

    有自信心的人,不因他人的诽谤或赞誉而改变追求;知足的人,不因权势财富的诱惑而动摇心志。

    数学家苏步青

    我国着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步青教授,是位献身于祖国科学事业的人,他的事迹在年轻朋友中广为传颂……1916年的秋天,温州中学的教室里,教古文的老师正在提问: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哪几部着名的史书?”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嚷开了:“《史记》,司马迁编撰的。”“《汉书》……”“还有吗?”老师问。

    “有。还有《资治通鉴》……”“对。还有《资治通鉴》。”老师接口说:“这是一部编年史,宋代的大学者司马迁奉皇帝之命主持编写的。它共有294卷,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达1302年的历史事迹。谁要当学者,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谁想博古通今,也不可不读《资治通鉴》。”

    老师的话撞击着同学们的心坎。坐在最前排的一个身材矮小的学生,迎着老师投来的目光,微微地点了点头。这位学生正是苏步青。

    苏步青家境贫寒,姐姐当童养媳,他放过牛,9岁进城读书,靠父亲做苦力挣来的钱缴学费,读书真是来之不易!

    他常听人说,苦学方知快乐多。于是,他决心立志苦学。在进旧制中学时,他已经能把古典名着《左传》

    倒背如流。此刻,他为了像老师所说的当一个博古通今的学者,又决心阅读《资治通鉴》。

    然而,几乎在这同时,苏步青的志向却发生了变化。温州中学新来一位毕业于东京物理学校的杨老师,回国时带回了东京物理学校办的杂志,这本杂志上有许多数学题,像一块块磁石吸引着苏步青,把他拉进了神秘的数学王国。接着又是宣传科学救国的洪校长上几何课,更是把苏步青带进了变幻如云的几何世界,促使苏步青与数学结了缘,开始在数学王国中寻找无穷的乐趣。

    倘若一个人心志有所在,精神有所系,那么他走路会跌跌撞撞,头碰到树上也不知道,招呼他也看不见,叫他也听不见。

    制服天花的人

    在过去,有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天花。这种病人一得上,十有八九会死掉。假如有幸不死,脸上也会留下很多的麻子。

    1769年的一天,英国科学家爱德华·琴纳大夫在医院接待了一位来看病的姑娘。诊断结果,姑娘得了天花。琴纳大夫心里很难过。他撒谎告诉姑娘得了感冒,给她开了些感冒的药,就让姑娘回家了。

    琴纳很苦恼,他一直在研究如何制服天花,但毫无结果。一天,他来到一家奶牛场,碰巧看到了那位姑娘。他很吃惊,原以为姑娘早被天花夺去了生命,或是留下了满脸的疤痕,而眼前的姑娘却容光焕发。更令他不可思议的是,在整个奶牛场,竟没有一个人因患天花而造成不幸!

    他观察发现,当牛得了天花后,身上会长出一些小脓包——牛痘。当挤奶人跟牛在一起,无意间碰破了脓包,也会染上牛痘。而凡是染过牛痘的人,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琴纳发现了牛痘的奥秘。他大胆地设想:在人体上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

    1796年5月17日,琴纳大夫冒险在自己儿子身上,接种了牛痘。试验证明,儿子没有出过天花,已经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琴纳利用免疫法,制服了猖獗一时的天花病毒。

    有志之人不会因为有利可图就转移自己的追求,不因为灾祸临头就改变自己的志向。

    紫外线的发现

    大家可知道,太阳不仅能给我们温暖,还能带给我们许多神奇的东西。

    丹麦科学家芬森家里养了一只猫。一天,芬森到阳台乘凉,看见家里的猫也静静地躺在地板上晒太阳。他看着看着,觉得很奇怪:每当猫身上晒不到阳光的时候,猫自己就会挪动身体,移到有阳光的地方。芬森心想:“这么热的天,猫为什么还要晒太阳?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芬森走下阳台,来到猫的身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猫的身体。忽然,他发现猫的身上,有一处正在化脓的伤口。他想:“猫是不是利用晒太阳在治疗它的伤口呢?难道阳光里还有什么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吗?”

    芬森带着这种疑问,开始对阳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实验。终于,他在阳光中发现了一种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线——紫外线。它具有杀菌作用,可用于治疗疾病,效果很好。后来,紫外线被广泛应用到医疗事业上,成为医务人员不可缺少的好帮手。芬森也在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志向远大的人不计较小的得失,善于使用权力的人与普通人不同。

    爱实验的查理

    1746年11月12日,查理出生在法国卢瓦雷的贝奥京西。他是法国的物理学家。

    查理开始不是搞自然科学的,中学毕业后在法国政府财政部当小职员。后来,查理得知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中冒着生命危险研究雷闪现象,他被这种勇敢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精神所打动,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查理动手制作和大量收集各种物理仪器,热心从事物理实验研究。他多次举办各种物理讲座,当众出色地进行物理实验演示,在学术界赢得了相当高的声誉。1795年查理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查理在物理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发现气体的压强随着温度变化的规律,就是查理定律。

    查理起初热衷于气球升空实验。1783年,他和弟弟罗伯特合作,在绸布外面涂上橡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氢气球,于8月27日实现了第一次无人驾驶升高实验。同年12月1日,在查理的指导下,罗伯特第一次乘坐氢气球升空。后来,罗伯特曾经用氢气球上升到3000米高空。

    当时,他们兄弟俩连续几次升空的大胆创举,轰动了整个法国,公众情绪极为高涨。查理因此出了名,据说法国皇帝路易十六曾经邀请他在着名的罗浮宫陈列他所收藏的物理仪器。

    大约在1787年,查理着手研究气体的膨胀性质,发现在压力一定的时候,气体体积的改变和温度的改变成正比。他进一步发现,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当体积不变的时候,温度每升高1℃,压强就增加它在0℃时候压强的1/273。查理还用它作根据,推算出气体在恒定压力下的膨胀率是个常数。这个预言后来由盖·吕萨克和道尔顿(1766-1844)的实验完全证实。

    查理还发明和改进了许多物理仪器。比如,他发明了液体比重计和反射测向仪,改进了空速表,改进了冯·格兰维山德发明的定日镜等。

    查理于1823年4月7日在巴黎逝世,终年77岁。

    要想为普天之下建立功业的人,必须首先从自己身边的琐事做起。

    博学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诞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特基拉城。他是古希腊着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室医师的儿子,从小特别爱好自然科学,也很喜欢钻研。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作一些外科手术。亚里士多德18岁那年前往雅典,成为古希腊着名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年)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他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柏拉图夸他是“学院之灵”。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创办了一所吕克昂学院,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

    由于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他的着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400到1000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很尊重老师柏拉图,但是决不盲从。他说: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他善于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去思考、推理、探索和研究。在亚历山大王子的资助下,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奇妙的生物世界进行了大量调查。他带领助手周游各地,搜查标本,分门别类,并且尽可能了解同动物植物有关的各种知识。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生物学家。他一生最有价值的科学贡献,也正是在动物学和解剖学方面。他对500多种不同的动植物进行了分类,解剖过几十种动物,正确地指出了鲸鱼是胎生的,描述了反刍动物的胃、鸡胎的发育、头足纲动物的再生现象等。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这门学科的名称,“物理”一词的现代拉丁文“Physica”,是他从希腊字“自然”一词推演而来的。此外,他对地球的大小作出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合理的估计。

    由于亚里士多德只想用推理去解释物理现象,并没有从事这一领域的任何实验工作,所以他提出了许多错误的断言,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比如:他认为物体只有受到推力的时候才运动,推力一旦消失,运动就停止;他坚持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他主张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等。

    公元前323年夏天,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回师巴比伦的途中病故。从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他决定离开雅典,离开吕克昂学院回到母亲的故地过隐居生活。公元前322年因病逝世,葬在卡尔基,终年62岁。

    思维端正就能成事,志向端正就会进步。

    摆动的吊灯

    伽利略是意大利着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

    伽利略是个天主教徒,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到比萨大教堂去做礼拜。高大的教堂里,虔诚的教徒们在听神父讲解圣经。忽然,一阵风从外面吹来,悬挂在教堂半空的铜吊灯,在伽利略的眼前晃来晃去。他盯了这吊灯很灯很久,慢慢发现了一个规律:不论吊灯摆动的幅度是大还是小,摆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

    又一阵风吹来,吊灯大幅度摆动起来。伽利略用右手指摸着左手腕上的脉搏开始数数:一、二、三……一共是二十下。当吊灯的摆动幅度变小时,他又重复了刚才的方法,结果每次摆动仍是二十下。他得出结论:吊灯的摆动与摆动幅度的大小无关。

    伽利略回到家,心里还想着那吊灯。他又找来一根绳子,吊上重物,变换着方式,让它摆动。他发现: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跟所吊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而和摆长有关系。

    后来,荷兰科学家赫立斯饮·海更斯,根据伽利略的发现,制造出了走时准确的机械摆钟。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使用它。

    不要因为声望不高就志向不高远,不要因为贫困就行为不高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