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舞-初战告捷及“巧联目”机绣制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好多人忌讳贫穷这个词,并千方百计的想回避它远离它,而李国贤却喜欢这个词,她就是在薄家底,穷人家里成长起来的,她甚至对这种穷家底有一种亲切感。穷怕什么,穷则思变嘛,穷像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字,好画最美的画。

    开始几天里,李国贤表面上无声无息,非常平静,这时她在摸底,在调研,在思考,在谋划,在酝酿,在准备,在运筹帷幄,时间不长,李国贤终于打破了沉闷,她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三个月内拿出自己的新产品来,打开国际市场大门。

    李国贤做出这个决策,不是盲目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她是在深思熟虑,充分论证后,才下这个决心。她知道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刺绣产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独有的,是最受世界追捧和欢迎的,刺绣产品只有走出国门,进入世界市场,才有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是企业的唯一出路。从1982年12月下旬开始,李国贤就开始广罗人才,选贤任能,先后三次通过考试从社会上录用了四名设计人员,加上原有两名,组成了6人设计队伍。由她亲自主持,向国际机绣这块“禁地”发起了猛烈地攻势。这一举动当时确实把人们惊呆了,这简直是鸡蛋碰石头。

    然而,鸡蛋却奇迹般碰碎了石头,创造这个奇迹,除了李国贤正面决策和亲抓实干外,还与一个重要人物有关。

    这个重要人物就是王殿太。说起王殿太,我的笔就显得流畅多了。2013年,我有幸参与策划了王殿太先生的艺术展览。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近距离地接触了王殿太先生,从而对他有了较为全面,较为系统地了解。王殿太与李国贤一样都是文登家纺业的精英和领军人物,都是文登当代的风云人物,英雄人物,功臣人物。他们都引领和见证了文登家纺业的发展和壮大,尤其是他们作为工作上的搭档,可以说是天设地造,举世无双。两人在长达二十多年合作中,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既创造了云龙不灭神话,又建立了深厚友谊。尽管后来王殿太先生离开了云龙,但两人的友谊并没有削减。现在都从事业上退下来,成为老人的他们还经常凑在一起叙叙旧,谈谈往事。我曾亲眼目睹了这两位文登家纺“巨人”相逢的场面,那真像两位经过南征北战、枪林弹雨的将军在回忆那昨日烽火硝烟的战事……

    王殿太先生1943年出生于文登市宋村镇臧格庄,受李龙文化和母亲的影响,从小爱好写字画画,骨子里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资。1966年,因特长被招进文登县绣花厂作设计。他是晚于李国贤一年进入绣花厂的。巧合的是李国贤、王殿太都是先入绣花厂,后入绣品厂。王殿太被调入绣品厂时已经是一名资深的老设计。他在绣花厂十多年里,已经设计创新了十几件新产品。为文登绣花厂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已被提拔为文登县绣花厂副厂长。这次到绣品厂,王殿太的职务是副厂长,主管技术。王殿太来绣品厂同样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

    在李国贤为开发新产品而广罗人才,筹备设计创新力量的时候,王殿太却始终没有露面,他干什么去了?

    其实,王殿太在没有上任之前,他就瞅准了必须开发新产品的必由之路。他的想法和李国贤的想法不谋而合。然而,他毕竟是经验丰富的老设计,深知话好说,事难办,特别是机绣品的开发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加上厂里还是一无资金,二无技术设备,三无材料,要开发新产品谈何容易。可摆在眼前的路只有一条,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于是他一狠心,放弃了节假日,乘火车踏上了南下的旅程,一去就是半个月,回来后,一头钻进了设计室,三天没出门。三天后,一个机绣品开发方案和FE004新花稿同时产生,全体设计试制人员顶着严寒,连续奋战了十个昼夜,三次试制,终于产生了两套新样品。

    有了新样品,就有产生新产品的可能。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新样品都能成为新产品的。文登绣品厂第一个新产品的产生有着一段极不平凡的经历。

    1982年1月13日,省外贸公司在烟台芝罘宾馆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商品交易会。当时文登绣品厂,别说是省公司,就是文登县里,也没有几个人知晓。一个只能生产机绣枕套的小厂,就是让人知道了也不值一提。尽管李国贤、贺传章、王殿太亲自出马,以书记、厂长的身份,费尽心机,舍尽脸面,有幸争取了一个参观者的身份进入了交易会,可并没有摆放自己样品的摊位。然而,这盼望已久的大好时机,实在难以让人放弃,全厂职工十几个昼夜的心血和热切的期望,都在这两个样品上。在这个场合不拿出来展示一下怎么行呢?

    可眼下自己只是一个参观者,没有展示样品的权利。眼前的处境,李国贤有些心酸,但这个倔强刚韧的女子并没有气馁放弃,更没有落泪。她就像当年董存瑞奋不顾身炸碉堡一样,豁上去了。这时的李国贤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就在交易会会场的大门旁,双手高高地举起了那两个新样品,贺传章、王殿太等人在一旁护卫着她,这一举动非同小可,马上惊动了整个交易会,客商和参观者纷纷来到门口观望,其中有香港客商和外国客商,一时间大门口成了中外客商纷纷争相观望的焦点,同时他们也从李国贤手中的新样品看到了价值和商机。

    结果是出乎意外,当天就订货1.7万套。文登县绣品厂通过李国贤、贺传章、王殿太和这两个新样品,终于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写到这里,我有些激动,我想再回味一下,在烟台交易会上李国贤这一举。大家都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当刘关张在桃园做完结拜仪式后,一首非常好听的插曲响起来了。那首插曲的题目叫《这一拜》。歌词唱到: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这一拜,保国安邦志慷慨,建国立业展雄才。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由这一拜,我又联想到李国贤的这一举。这一举是历史性的一举,是伟大的一举,是惊天动地的一举,是震古烁今的一举。她举起的是文登人的使命、责任、担当和精神。她举的是产业工人的志气、勇气、胆气和豪气,她举的是当代妇女的英姿、神韵和风采。正是因为有成千上万的具有民族脊梁的中华儿女,在民族的危难之际勇于这舍生忘死的一举,中华民族才自强不息,图新图变,图存图强,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为一代代的文登人,像李国贤这样勇于一举,我们文登才有如此辉煌的历史和如此灿烂的今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举啊!她一举改变了绣品厂的命运,也开启了文登家纺产业的历史。在此,我向当年见证这一举的李国贤、贺传章、王殿太等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李国贤在烟台交易会上的惊天一举,彻底改变了绣品厂的命运。

    山东省外纺公司当场宣布,文登县绣品厂即日起定为烟台市机绣专业生产厂。

    1982年3月,广州春交会又传捷报,订货3万套,成交额180万元。1982年10月,广州秋交会再传佳音,订货5万套,成交额300万元。

    两次成交,占全省外纺机绣品成交总量的80%以上。

    后来的文登绣品厂,全体开拓者们把这个第一次给绣品厂带来生机和希望的新产品称为起家产品。并给它取了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巧联目机绣制品”。从此,这个美妙的名字以崭新的机绣面貌,带着绣品人的美好愿望,传遍了国内外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