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高等院校体育教程-体育与健康概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体育的概念与功能

    体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人类漫长的社会生产生活进程中不断萌芽、发展及演进,使其文化内涵以及经济、政治、教育和娱乐等社会功能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形成了人类共同认可、喜爱与拥有的一种社会文化。体育之所以能够在当代社会具有如此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在于它独特的文化渊源和世界影响。

    一、体育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谋生,劳动便成为了最初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恶劣的原始生活环境、自然灾害和各部落相互间的骚扰,使原始人类的健康和生活都没有保障。为了使生产生活顺利进行,人们需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为适应社会需要及人自身的需要,体育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社会活动产生了。但体育活动虽具有悠久的历史,可它的统称“体育”一词却出现的较晚,在此之前,世界各国对体育活动的称谓都不尽相同。

    在古希腊,体育活动通常采用“体操”一词表示,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游戏、角力、体操和拳击等活动。17-18世纪,在西方的教育中加进了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活动,只是尚无统一的名称。直到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才对体育活动进行分类、综合,统称为“体操”。同时,1760年,法国的一些报刊上开始出现“体育”和“肉体教育”的字样,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儿》一书,也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儿的身体教育过程。由于其书激烈的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因此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世界各国传播开来,到19世纪,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已经普遍使用了“体育”一词。在我国古代,类似体育的活动用“养生”、“武术”等名词来代替,20世纪初,随一些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学生传来“体育”这一术语,我国才出现了“体育”一词。1906年创办了我国最早体育团体“沪西士商体育会”,1907年我国着名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同年,清皇朝学部的奏折也运用了“体育”一词,辛亥革命之后,“体育”一词逐渐在我国运用开来,1923年在《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从此,“体育”一词成为了标记学校教育中身体教育的专门术语。

    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式、内容都不再局限于学校身体教育。在各种不同文化与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体育项目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社会财富,以奥运会竞技体育为主,所创造的“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以追求和平、进步和团结的价值标准及价值体系”为人们所认可。

    二、体育的基本概念

    体育,其英文本是Physical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体育”。但随着近几十年来社会的进步和体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体育有了其他的特点和内容,对体育作了新的定义,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当前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杨文轩:“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1995年,谢自豪、刘秀芳《体育概述》中:“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周西宽:“体育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而言之,体育是以人类的自身活动为主要手段改造自我身心的行为或过程。”曹湘君:“体育(广义)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狭义)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美国百科全书》:“体育运动(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s)是泛指一切非生产性的体力活动,即从兴趣出发,以竞技和强健身体为目的的活动。”

    综上所述,虽定义不尽相同,但我们仍可以找到其共同点:首先,体育是以身体活动或练习为手段;其次,体育是以促进身心健康、个体社会化,开发身体潜能为目的;最后,体育都是以社会文化活动、教育活动为外延。因此,给“体育”这一概念作如下定义: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个体社会化、全面发展为目的,提升公民整体素质,完善公民人格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从广义上说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三方面,从狭义上说单指体育教育。

    三、体育的功能

    “功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由此体育功能的概念就已经确定了。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挥的有力作用和效能。为此,将体育的功能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身功能

    健身功能是体育最主要的本质功能。通过体育锻炼,对身体各个部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身体体质的增强和身心活动机能的提高,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辞海》:“健康是人体各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现代汉语词典》对健康的定义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表面上这两个定义是正确的,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全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时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包括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和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加进道德健康的新定义来看,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和道德健康四方面的内容。

    身体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及生活自理能力正常。其中,生理健康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完整,发育良好,具有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体育在保证身体机体的正常工作,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学证明,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身体各组织器官的退化速度;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及老年人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重视体育对健康的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能正确认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事物、人物能和谐相处,表现为自我人格完整、心理平衡、正确评价自己、较好的自控能力和正确的人生目标。随着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实施,人们将面临着更多的压力,诸如学生升学压力、大学生就业压力、子女教育压力等这些压力都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体育作为一种可以带来积极作用的活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通过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催人奋发向上、丰富人的情感生活、加强集体观念和组织意识、协调人际关系,使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及时排除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带来愉快轻松的心情,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是指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并被周围他人理解和接受。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团队精神等都会得到提高,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提高的能力也将迁移到社会生活和学习中去,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保证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

    (二)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一个专门领域,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体育的教育作用。体育的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学校作用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体育利用身、心共同参与体育过程的有利条件,培养了学生以适应将来社会生活和工作需要所要具备的体育素养。通过体育课、课余运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受教育者了解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运动实践能力和养成受教育者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意识和公平的竞争意识。

    2.社会功用

    体育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它是一项具有活动性、技艺性、竞争性、国际性等世界性活动。作为传播体育精神的理想载体,在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及培养社会公德等方面具备自身独特的体育教育方式。通过体育实践诱发社会情感因素,为社会提供和构建以公平、公正、公开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使体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就更加深远,产生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同时,它本身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对人类的人文教育又是一块能量基石。

    (三)娱乐功能

    所谓娱乐,是一种自由的、非日常性和生产性并带有不确定性的活动,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而体育在形成之初就已经具备了娱乐的因素,如角力、摔跤、舞蹈等活动,它们既可作体育训练的项目,也可以作为演艺和消遣娱乐的内容。

    现代社会,人们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体育的娱乐功能越显重要。体育作为健康的娱乐消遣方式,缓解了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造成的神经紧张、脑力疲劳和调节紊乱的情绪,还给人们一个健康快乐的余暇时间,真正的娱乐自我、享受人生。

    (四)体育的政治功能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世界性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体育是国家荣誉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特别是以现代奥运会为主的体育运动,对提高国家声望,振奋民族精神和促成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各个国家按照自己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政治信仰等,以体育为媒介,表达出民族自强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宣扬了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了国家,提升了国家的地位和声望,如2008北京奥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全国上下振奋精神齐心为奥运,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让世界了解我们,为举办一个成功的奥运而努力。

    体育也是各国间互相交流的一种手段。如中国的“小球推动了地球”,一个“乒乓外交”,促成了中美建交,用和平的方式促使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此外,体育还具有经济功能、科学研究功能、传递人类文化等派生功能。与体育的本质功能一样,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促进着体育本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体育与人文教育一、体育的人文内涵谈到体育的文化内涵,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奥林匹克运动,但是体育具有世界性的同时也包括了区域性。由于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与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导致各国体育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56个民族的先辈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关于体育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综合,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因此,在这里所谈的文化内涵是指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一)奥林匹克运动

    1.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让奥林匹克主义普及全球,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持续性、世界性的活动,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体现。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于世界文明古国--希腊,起始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但直到公元前776年在荷马的《伊利亚特》里才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根据记载,古希腊各城邦都信奉的万神之首--宙斯,为了平息各城邦间的战争,使祭祀活动能顺利进行,在波斯战争(公元前490年至前479年)结束以后,在靠近皮洛波内斯西北的奥林匹亚开始举行一些体育项目的竞技活动。但在当时,这些活动并不具有纯粹的体育竞技性质,而是作为祭祀宙斯的宗教活动,被称为“奥林匹亚竞技会”。自此后,每四年举行一次。

    最初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项目是场地跑,总长193.27米,后来逐渐增加了摔跤、五项竞技、拳击、赛马、角斗、战车赛等比赛,比赛规则简单,任意性很大,其中大多数项目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原始雏形。赛期由1天增加到3~5天。当时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来自希腊城邦的各个地方,东到今土耳其的黑海地区,西至今西班牙的伊比里亚。但古代奥运会对运动员资格审查极为严格,只有希腊血统的自由民才能参赛,而奴隶、外国人、犯过罪的人、对神不虔诚的人都不能参加,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奥运会与宗教的紧密关系。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必须裸体,这是古希腊体育竞技的一大特色,表现出其独特的民族风尚和艺术风格,同时也显示出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敬以及对美和力量的崇尚。然而,在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了希腊后,基督教成为了“国教”,由于古代奥运会所代表的异教性质与基督教教义格格不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斯一世遂以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而于翌年(公元393年)正式宣布废止奥运会,其继承者狄奥多西斯二世又下令烧毁了奥林匹克的建筑和设施。从此在大地上燃烧了千年的古代奥运圣火在漫漫的历史黑夜中熄灭了。

    直到1888年由法国教育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倡议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经过多方的活动和协商,1894年在法国巴黎索邦神学院举行了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会上决定成立第一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选举希腊委员维凯拉斯当选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奥运会,通过了遵循“业余运动”的决议。大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游泳、赛艇、帆船、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1896年4月6日-15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如期在雅典举行。自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历史舞台,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又一页新的篇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自1896年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里,经历了不少坎坷,但仍是世界人民热爱和拥护的运动会。现代奥运会分为夏季和冬季奥运会,都是按照古代奥运会的传统,每四年举办一届。夏季奥运会比赛时间为16天,至今共举办了29届,但因两次世界大战被迫停办了第6、12、13届,所以实际举办为26届。冬季奥运会于1924年在法国多蒙尼举办第一届至今,已举办了21届,比赛项目主要有:滑冰、冰球、滑雪、冰上雪橇等,比赛时间一般不超过12天。

    2.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格言及标志

    宗旨:鼓励作为体育运动基础的身体素质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发展;通过体育运动,促成各国互相了解,有助于建立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在全球普及奥林匹克原则,建立国际间的亲善。

    格言:亦称奥林匹克口号。奥林匹克运动格言为:“更高、更快、更强”(希腊语“citius,altius,fortius”),“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前一句出自顾拜旦好友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迪东,于192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确立为奥林匹克格言,在安特卫普奥运会上首次使用,意为鼓励运动员在竞技场上要具有不畏强手、敢于胜利以及不断进取、超越自我、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后一句则是出自1908年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一次宗教仪式上宾夕法尼亚主教的一段讲话,意为要参与者要为和平、友谊而参加体育盛会。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从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最初的解释是五种颜色代表各国国旗的颜色,后来又将5个不同颜色的圆环解释为五大洲的象征。国际奥委会选择五个相连的圆环作为其标志,选择相应的色彩,意在表明代表着全世界的运动员都聚集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朴素的白色背景寓意着和平。

    (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多种民族文化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大陆(主要指黄河流域)农业文化的产物。它以“仁”、“礼”为核心思想,蕴涵丰富的东方哲学、宗教、道德、医学、习俗、艺术等社会文化内容,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流流传发展起来的,母体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赋予了传统体育文化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所蕴涵的伦理精神、艺术精神、生命精神都体现了要求个体、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终极思想。

    1.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蕴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产生于各民族不同母体文化背景的体育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具有了有别于其他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而这些价值内涵在早期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与规范的基础上满足了不同时期人们的需求,引发了不同阶层对中国体育文化的思考和价值取向的追求,进而形成了对价值内涵的某种共识。首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发掘,即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中国儒家仁爱道德、道家虚空境界和天人合一、墨家的天志兼爱等思想意识,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亦可说是一种伦理精神。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由此体育文化形成了一种注重“和谐”、“整体”、“由外及内”实现道德升华和逍遥的基本价值指向;其次,中国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和价值表现形式自成体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在价值上表现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养生”的价值主线与“意念”、“境界”对生命的价值。力求通过养生,使人体与自然相互交融,汲取日月精华,天地灵气,而五脏通达,六腑协调。追求“澄心如镜”、“静悟天机”的至高境界。在表现形式上,中国体育文化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向心形为主,强调小肌肉群、小关节参与动作的完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没有严格规则的限制,而是过多讲求套路、功法、注重休闲、养生,和其他社会文化缺乏必要的、内在的联系,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理论体系;最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凸显母体文化的特质。人们站在哲学的高度上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一种可以让道德和精神升华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整体上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不纯指体育文化本身,而是指向了身心与万物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之上。

    2.中国体育文化的特点

    中国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路线和时代精神特征。第一,中国传统体育追求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第二,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蕴含着中华多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是其永恒发展的精神财富和动力;第三,中国体育文化追求练神与练形的统一。

    3.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面对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的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只有加快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步伐,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才能使它在完善的现代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第一,我们必须树立发展的理念,以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理念来指导传统体育;第二,加强体育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建设,要在体育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哲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完善中国传统体育学的科学理论;构建中国体育理论系统;第三,将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全民健身体系和教育体系上来;第四,加强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体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从体育的人文内涵可以看出,体育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身体活动形式以及设施、器材等物态体系,还表现在它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上,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理想、体育价值等。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主要是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等而形成的。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内而外的文化生成,也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醒。

    因此,体育与人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容的,二者都依赖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内在是统一的,同时也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在人文教育里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深化。

    (第三节)体育卫生与运动保健

    俗语说“生命在于运动”。可见体育锻炼对强身健体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体育锻炼也应该遵循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和符合一定体育卫生知识的要求,才能达到提高健康水平、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强调体育卫生与保健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卫生

    体育卫生主要包括生活卫生、环境卫生以及运动卫生三方面。

    (一)生活卫生

    这里讲的生活卫生主要是指饮食卫生、睡眠卫生以及生活规律三方面。

    1.饮食卫生

    吃完饭后立即运动或运动完立即吃饭,都是不符合人体生理卫生的要求,都会在食物的吸收和消化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在运动时,大脑的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体内血液比较集中供给运动器官,消化系统处于相对的缺血和抑制状态,胃液分泌较少,如果在运动后立即进食,势必会影响消化系统器官。相反进食后立即运动,由于肠胃中食物充盈,容易导致腹痛、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此,应该在饭后半小时运动或运动后1~2小时后进食为宜。

    同样,人们在平时工作之余进行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社交等活动,也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这就需要科学饮食,及时补充所需营养。按照俗语“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说法,早餐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以奶类、谷类和蛋类为好,热量一般占一天热量摄入量的30%;午餐是机体一天中营养的主要来源,以米饭、面食为主,辅以鱼肉、蔬菜等,热量占全天食物热量的40%;晚餐讲究量少质高,以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热量不宜超过全天食物的30%。三餐除了合理分配外还应注意饮食的平衡,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平均一天需从食物中摄取11715.2~12522KJ的热量来补充身体所需。忌暴饮暴食或断食不食。

    2.睡眠卫生

    要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工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必须有充足的睡眠。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应睡10小时以上,青少年应睡8~9小时,成年人睡约8小时。同时在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抑制过程以及能量物质合成过程占有优势,体内的一些代谢产物被利用或排除,致使疲劳消除。因此,要注意每天按时睡觉,确保有足够的睡眠。

    3.生活规律生活规律是指一天内的睡、饮食、休息和体育锻炼等要有基本的固定时间安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劳逸结合。

    (二)环境卫生

    体育锻炼过程中,环境卫生对锻炼者的锻炼效率和锻炼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锻炼时我们要注意选择锻炼的环境。

    1.空气及周边环境卫生

    由于每个人的锻炼习惯、身体状况或工作性质不一样,导致锻炼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共同的原则是要保证有新鲜的空气。新鲜的空气含有大量的负离子,含氧丰富,能够调节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代谢,提高身体免疫系统,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因为人体在运动时消耗能量较多,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满足内脏器官系统的活动。若空气不新鲜,含灰尘杂质较多,不但会导致体内氧的补充受到影响,也可能引起呼吸道疾病。因此要求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在清新的空气环境下进行,以便提供更多的氧气和愉快的情绪来维持体育锻炼的有效进行。

    体育锻炼还要求气温应介于1~30℃,湿度在60%以下,周边环境应保持相对安静。

    2.运动场地卫生

    运动场地分室内和室外两个场地。室内场地地面应该平整、结实、不滑、没有裂缝,有完善的通风和照明设备,经常保持场地的清洁卫生。室外场地合理栽种各种树木,这样可以改善体育场地的空气环境。室外篮、排、网球场,以土质为宜,场地结实平坦,没有浮土,足球场最好是草皮场,要求保持平整,地面上没有石子、杂物和垃圾。田径场地的跑道应平整,结实而富有弹性,保持一定的湿度。在跳远坑里,应垫上干净的沙子,使用前应将沙子掘松,用耙子理平。投掷标枪、铁饼和铅球的区域,地面要平整,铁饼投掷区应三面围上铁丝网。

    (三)运动卫生

    1.体育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体育锻炼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其目的是打破安静时身体的生理平衡状态,调动内脏各器官系统迅速地从安静过渡到运动状态。常见的准备活动有伸展肌肉、慢跑、走、伸展韧带、膝关节及手腕活动等。

    准备活动的作用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扩大肌肉、韧带、关节的活动范围;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加强心血管和呼吸器官的活动能力,使机体各方面的功能达到适应锻炼的要求;预防或减少因运动锻炼超生理负荷而出现的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量的大小和时间长短,应根据锻炼项目、内容、强度以及季节、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达到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自我感觉灵活、舒适即可。

    2.选择适当的运动着装和合理安排运动量

    衣服的质地以轻松、柔软、宽窄合体不影响运动,且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和吸水性为宜。夏天应穿浅色、单薄服装,戴白色凉帽;冬天应根据寒冷程度及个人抗寒能力选择着装。穿运动鞋或软底布鞋,鞋袜不宜太紧并要勤洗,以保持鞋袜的卫生。

    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健康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上来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的强度、密度、时间和数量。运动量适宜有助于促进睡眠、增加食欲、精力充沛。如果超过了体育锻炼的负荷量,则会伤害身体健康。

    3.运动后需要进行放松整理活动,切不可马上躺下坐下休息

    人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心血管机能活动加强,骨骼肌等外周毛细血管开放,骨骼肌血流量增加,以适应身体机能的需要,并且运动时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又可以对血管产生挤压作用,促进静脉血回流。当人体在停止运动后,如果停下来不动,或是坐下来休息,静脉血管失去了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作用,血液会由于受重力作用滞流在下肢静脉血管中,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造成一时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会造成休克。因此,对于体育锻炼者来说,体育锻炼后应作一些整理活动,这样可以使人体更快的从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促进体力恢复。通过整理活动,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使肌肉中血液流畅,利于偿还氧债,排出二氧化碳和清除代谢产物,以减轻肌肉的酸痛和消除疲劳。通常做些深呼吸运动,较缓慢的徒手体操或一些令人愉快的体育游戏,活动时间一般为3~7分钟。

    4.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

    在运动前如果饮水过多,会使胃膨胀,影响膈肌运动和呼吸而影响运动能力。在运动时,由于生理盐分随大量的排汗而流失,此时大量饮水必然导致体内水分和盐分的代谢平衡被打破,同时,大量水分也会稀释血液的浓度。在运动后,大量饮水,会使尿量和汗水增加,加重体内电解质的进一步丢失,增加人体心肾的负担,造成胃液稀释,影响食欲和消化,易导致胃病。所以,最合理的补水原则是少量多次,在运动后每20~30分钟补水一次,每次饮水量250毫升左右,夏季时水温10度左右,其他季节最好补充温水;饮用不同成分的饮料,运动中排汗的同时也伴随着无机盐的流失,因此,运动后最好适当饮用一些淡盐水,尽可能不饮用汽水。这样既补充了人体水分,又补充了盐分,使人体内的水分与盐分保持平衡状态,益于身体健康。

    5.剧烈运动之后不可马上洗澡或游泳

    由于剧烈运动时,身体新陈代谢旺盛,血流量加速,毛细血管扩张,大量排汗,如果马上游泳或洗澡,会使身体遇冷受刺激,血管受到刺激收缩,破坏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神经系统失调,肌肉抽搐。长此下去,影响身体健康,易引起关节炎、内风湿和感冒等。

    二、运动保健健康的概述已经在(第一节)中讲解过了,这里就不在做详细的介绍。一般获取健康的最佳途径是体育锻炼,其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锻炼增强人的体质

    体质是指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是人的运动能力、劳动工作能力乃至全部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就是增强体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常一个人的体质包括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

    (1)体育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塑造人体的形态结构。

    (2)体育锻炼对人体各个器官的保健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对预防循环系统疾病、提高工作效率、推迟疲劳出现的时间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其次,增强肌肉的收缩功能,使肌肉弹性好、耐力强,从而防止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损伤,预防腰腿疼痛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最后,提高人体的运动系统活动能力,能够自由灵活地做各种动作,防止受伤。

    2.体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其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想象力等都得以提高和改善,让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从而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

    3.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使人的脑下垂体分泌一种氨基化合物--内啡肽,它能使人获得愉快、兴奋的情感体验。所以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

    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第四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防治,有利于改善运动条件,使体育锻炼更好地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一、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它既与锻炼者的运动基础、体质水平有关,又与运动环境、运动特点等外部因素有关。其主要原因有:(一)思想上疏忽。在思想上对预防损伤的意识不够,运动前不够仔细或没有检查器械,或盲目攀比,争强好胜,在冒失进行体育运动中受伤。(二)准备活动不充分。忽视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缺乏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使身体未能进入运动状态而造成损伤。(三)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运动经验。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当意外发生时没有正确处理,器械锻炼时缺乏适当的保护措施,或由于恐惧、犹豫和过分紧张,都会造成运动损伤。

    (四)运动技术错误。技术动作违反了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规律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也易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如腾空落地时,如果没有双膝的缓冲过程,易造成膝关节或踝关节的损伤等。

    (五)运动环境、器材和着装不合乎要求。运动场地凹凸不平,跑道不符合标准:器械安装不坚固或保养不当,质量不佳;运动环境空气污浊,噪音过大、光线太暗、气温过高或过低等;运动着装不符合体育卫生的要求,都能成为损伤的原因。

    (六)身体状况不佳或负荷量不合理。在患病、带伤、伤病初愈和睡眠不足时,因其运动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剧烈的运动,都会因肌肉的力量较弱、反应迟钝或身体协调能力较差致使损伤发生;运动负荷量超过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也会造成身体局部的损伤。

    (七)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违反课堂纪律,任意在球场狭窄地带或人员拥挤、投掷区内追逐打闹等,都容易引起意外的发生。二、运动损伤的预防为了避免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正常的体育锻炼,我们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加强运动安全意识和教育。克服麻痹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养成做好防护的习惯。(二)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活动量、活动方式方法要以个人的特点、气候和运动项目的特点,有目的的进行。对比较容易受伤的关节部位要及时做好防护。(三)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不够,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强度过大,超出极限,易引起意外和损伤。因此要依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循序渐进有效的进行。(四)提高保护与自我保护能力。提高保护和自我保护是预防损伤的重要方式。应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同伴间相互保护,如摔倒应立即屈肘、低头、团身滚动。(五)杜绝安全隐患。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检修和保养,选择在适宜的场地上锻炼和穿着符合要求的运动服装进行体育锻炼。(六)加强医务监督,定期体检,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三、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一)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神经和血管等。这些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机能或结构的异常,称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种。前者包括擦伤和撕裂伤、刺伤、切伤等,后者包括挫伤和肌肉拉伤等。

    1.擦伤人体皮肤与地面或粗糙表面摩擦,引起皮肤表层受伤称为擦伤。

    处理方法:小面积轻度擦伤,清洗完伤口即可抹涂一些红药水;大面积重度擦伤,因为容易受到感染,需用2.5%碘酒和75%的酒精在伤口周围消毒,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异物,涂抹红药水,用消毒纱布包扎。如果是感染的伤口则需每日或隔日换药。

    2.刺伤、撕裂伤、切伤

    处理方法:刺伤、撕裂伤、切伤轻者可以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后,涂上红药水,用消毒纱布包扎;如果是你伤口较大和深,应及时送往医院止血和缝合伤口,之后还要注射抗毒血清,以防感染。

    3.挫伤

    挫伤由于皮肤受到直接的撞击引起的损伤,分为单纯性挫伤和混合性挫伤两种,前者指单纯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挫伤,后者除了前者外,还伴有其他器官的损伤。挫伤多发生在大腿、小腿、腹部或头等部位。

    处理方法:单纯性挫伤在24小时内冷敷局部外敷中药,加压包扎,抬高伤肢。有肌肉和肌腱断裂者,则应将伤者肢体固定好及时送往医院;混合性挫伤,经过急救处理后,应尽快送医院检查和治疗。

    4.肌肉拉伤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猛烈收缩或拉长超过自身的负担能力所造成的肌肉细微损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称为肌肉拉伤。处理方法:轻者可即刻冷敷,局部加压包扎,抬高患肢。24小时后进行按摩和理疗;

    怀疑是肌肉或肌腱完全断裂时,加压包扎后,应立即送医院接受治疗。

    (二)关节韧带损伤

    关节韧带损伤是指关节受外力异常扭转而造成的韧带损伤及关节附近其他软组合结构的损伤。表现为明显的疼痛、肿胀、关节功能发生障碍。

    处理方法:一般性扭伤在24小时内采用冷敷,必要时加压包扎。24小时后采用理疗、按摩和针灸治疗,待疼痛减轻后可增加功能性练习;对急性腰部扭伤,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则不可轻易扶动,应让患者平卧,并用单架送医院救治。

    (三)关节脱位

    关节正常的骨性关系部分或全部发生改变,引起功能障碍,称为关节脱位。关节脱位又分完全脱位和不完全脱位(错位)两类。一般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明显,受伤关节畸形,失去正常功能。

    处理方法:用夹板、绷带或三角巾固定伤肢,并尽快护送医院治疗。如果没有修复技术和经验,切不可随意做复位动作,以免加重伤情。

    (四)骨折

    运动中身体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性撞击,使骨头完整性和联系性遭到破坏的损伤。表现为剧烈疼痛,骨折部位可见畸形,肢体失去正常功能。

    处理方法:骨折时,不能移动伤肢,应用夹板、绷带不把折断的部位固定,包扎起来,使伤部不再移动。如出现休克时,应先实行人工呼吸。若伴有伤口出血时,应同时实行止血和包扎,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五)出血

    血液从破损的血管流出来称为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类。外出血是指血液从伤口处往体表渗流,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动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一般是血色正常,血从伤口慢慢渗出,常自行凝固,基本没有危险;静脉出血一般是血色暗红,缓慢地不间断地流出,速度较慢,危险性比动脉出血要小;动脉出血,其特征是血色鲜红,呈喷射状间歇式流出,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险性大。内出血是指血从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内,伤者没有血渗出,应立即送医院治疗。血液约占人体体重的1/10,如果出血量达到血液总量的1/3,就会危及生命。处理方法:

    1.冷敷法:冷敷可降低组织温度,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抑制神经的兴奋,从而达到止血、止痛,减轻局部肿胀的作用。此法适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一般常用冷水或冰袋敷于损伤部位。

    2.抬高伤肢法:抬高伤肢,使伤处血压降低,血流量减少,达到减少出血的目的。一般常和绷带包扎并用,对小血管出血有效,对较大血管出血,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止血方法,一般使用于四肢出血。

    3.压迫止血法:此方法可分为直接压迫伤口止血和压迫止血点止血两种。

    ①直接压迫伤口止血。一是用绷带加压包扎伤口止血。可先在伤口上覆以无菌敷料,再用绷带稍加压力包扎,同时抬高伤肢,达到止血的目的。此法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另一是指压止血。用指腹或掌根直接压迫伤口,此法简便易行,但违背无菌操作原则,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因此,不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不应轻易使用。

    ②压迫止血点止血。用手指指腹压在出血动脉近心端相应的骨面上,以阻断血液的流动来达到止血。这种止血方法操作简便,止血迅速,是一种临时性止血的好方法。不同部位的出血应选择不同的压迫点额部、颞部出血:用拇指指腹在同侧耳廓前上方一指宽处摸到颞前动脉处,并将其压在颞骨上。口、眼、颌面上部出血:指压点是在颌外动脉,用拇指按压伤者下颌角前1.5厘米动脉搏动处,位于下颌骨上。颈部、头面部出血:用拇指按压伤者甲状软骨外动脉搏动处,指压点是静总动脉。肩部和上臂部出血:肩部和上肢出血,用拇指腹在锁骨上1/3处摸到锁骨下动脉搏动处,将其按压在第一肋骨上,可止同侧肩、腋部及上支出血;前臂和手部出血:在肱二头肌内侧缘中点摸到肱动脉搏动后,用拇指腹将其压在肱内上,可止同侧前臂和手部出血。

    大小腿和足部出血:大小腿出血,应让伤员仰卧,伤肢大腿稍外展,在腹股沟中点摸到股动脉搏动后,双手重叠用掌根将该动脉压在耻骨上支上;足部出血,在胫骨前和内踝后,将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压向胫骨,即可止住足部出血。

    4.止血带法:用胶带或绳子(宽布条、三角巾、毛巾和手巾等均可)绑扎在伤口的近心端。止血带宽度要适宜,位置也应适当,约在伤口的5厘米以上,时间也不宜过长,以防肢体坏死,应每隔半小时到一小时放松一次,时间为3~5秒钟。

    (六)休克

    休克是由于脑部一时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的暂时性知觉丧失的现象。休克时,伤者失去知觉,突然昏倒。昏倒前,伤者感到全身软弱,头昏,耳鸣,眼前发黑,面色苍白。昏倒后,面色苍白,手足发凉,脉搏慢而弱,血压降低,呼吸缓慢。轻度休克一般在昏倒片刻之后,由于脑贫血消除即清醒过来,醒后精神不佳,仍有头昏。严重时,伤者昏迷,甚至死亡。

    处理方法:使病人平卧,足部略抬高,头部放低,松解衣领,注意保暖,用热毛巾擦脸,自小腿向大腿做重推摩和全手揉捏。对意识模糊的休克者,可用针刺或掐人中穴或涌泉穴使其苏醒,必要时给予人工呼吸。在知觉未恢复以前,不能给任何饮料或服药,醒后可给以热饮料,注意休息。由于休克是一种严重而危险的症状,应该及时送医院救治。

    (七)脑震荡

    脑震荡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后,脑神经纤维和细胞受震荡而引起的一种暂时性意识和动能障碍,没有明确的脑组织结构的器质性损害。表现为伤后意识丧失、脉搏缓慢、肌肉松弛等,醒后常伴有头昏、恶心或呕吐、失眠等。

    处理方法:立即让患者平卧,头部冷敷,注意保暖。在昏迷者的人中穴、内关穴掐点;呼吸障碍者,给予人工呼吸,并立即送医院救治。在恢复期间,要保持环境安静,卧床休息,

    直至头昏、头痛症状消失。切忌过早参加体育运动和脑力运动。

    (八)溺水

    溺水是指由于被水淹而导致呼吸道发生痉挛,收缩梗阻,造成窒息或缺氧。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冰冷、神志昏迷,胃腹积水鼓起等。

    处理方法:迅速将溺水者口鼻的泥污等物清除,将衣物松开,并从腰部将其抱起,让呼吸道及胃内的水流出。在运送途中应密切关注伤者的情况,必要时要实施人工呼吸,以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挤压法两种为主要的方法。人工呼吸时应该保持溺水者身体的温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