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权势女人-有勇有谋,贤能是最好的代言——德才兼备的徐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名后小档案:

    徐氏(1362—1407年),明成祖朱棣皇后,濠州,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人。父亲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母亲是谢氏。建文四年当上皇后,谥号“仁孝文皇后”。在明朝史册上,她是被人誉为“女诸生”的人杰。她贞静聪明,德才兼备,对外帮明成祖治理国政,安邦定国;对内助朱棣安抚宫廷,使上下齐心。明成祖之所以能够开创“永乐盛世”,和此位极有见识的徐皇后是绝对分不开的,她的事迹也被后人广为传诵。

    聪敏好学 成为王妃

    徐氏的父亲徐达出身于贫苦的家庭,元朝末期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郭子兴病死以后,徐达便成为了朱元璋麾下极为著名的大将。他有勇有谋,打战非常勇敢,总是冲杀在最前面,并且屡立战功。朱元璋当吴王之时,封他为左相国,后为征虏大将军,为明王朝的建立东征西杀,的确是战功赫赫。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徐达也由于卓著的战功,当上了右丞相,后来又加封魏国公。母亲谢氏,知书明理,既温柔又贤惠。

    徐达夫妻总是教女儿治国安邦的学问。徐氏从小就极为聪明伶俐,她记忆力非常之强,过目不忘,那些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事迹,父亲一给她讲,她便全能一一复述,并且没有丝毫的差错,这让父母都很是惊奇。虽说那时候女子读书的很少,但是父母还是特给女儿聘了一名老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徐氏读的书愈来愈多,什么四书、五经、史书及文学之类的书籍,她都读过。从书本上,她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慢慢学会了写诗和做文章;也从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及方法。书里所写的英雄俊杰的事迹总是让她感动,她曾言:“书里所说的前人的嘉言善行,均是要让后人仿效和实行的。”

    因为父亲桌案之上总是摆放着一些实战用的兵书,徐氏也总是翻看,因此对于排兵布阵的作战之法她也学会一些,这就为她后来指挥兵马守卫北平城镇静如常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那时候,人们都知道徐国公家里有位才女,因而让徐小姐也获得了一个“女诸生”的称号。

    朱棣大徐氏两岁,母亲是硕妃娘娘,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朱棣在洪武三年当上燕王,他“姿貌秀杰,目重瞳子,龙行虎步,声若洪钟”,朱元璋与马皇后对他都极为喜爱。但他长至十五六岁的时候,尚未定亲。

    终于,皇帝朱元璋也听说了“女诸生”的故事,同时也就想到了他的四子朱棣。便传徐达进宫相谈。

    朱元璋向徐达言道:“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朕和爱卿打小就是好朋友,同甘共苦二十多载,从来就没有红过脸。自古以来,君臣和睦,一般都结为婚姻之亲。朕的四子朱棣朕觉得还可以,爱卿的小姐聪明灵慧,俩人年龄也差不多,还希望爱卿能把令嫒许配给朕的四子。这样,佳儿、好女结为夫妻,可以让我们做父母的也安心了。”

    这是皇帝亲自向自己提亲,何况徐达也夙知朱棣的仪容和才能,岂有不允之理?于是,此亲便这样定了下来。

    由宫中宣制官在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于宫中正式宣布:“册徐郡主为燕王妃。”

    那时候,朱棣十七岁,徐氏十五岁。

    朱棣和徐氏结婚以后,极为恩爱。徐氏对燕王很是关心,燕王对徐氏也非常体贴。

    徐氏对于父皇和母后也是特别的敬重,小心侍奉,所以马皇后对她也是宠爱有加。马皇后总是夸赞徐氏道:“这的确是哀家的好儿媳。”

    在此后的四年当中,马皇后对她直接进行教诲,像对自己的亲闺女一样。马皇后对她的言传身教,她也牢牢记在心中。

    按照朱元璋的安排,洪武十三年三月,朱棣要去他的封地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就藩镇守,徐氏当然也一同前往。在北平,徐氏便将由马皇后那里学来的本领全使到了燕王府里,把燕王府上上下下,整治得有条不紊,使燕王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守卫北平 镇静如常

    朱元璋在临死之际,对子孙和大臣们说:“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按照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当了皇上,改年号为建文,也就是建文帝。

    朱允炆像他的父亲朱标一样忠厚仁柔优柔寡断,可那时候的二十六个藩王,全是他的叔父。

    这些给明朝的江山多次建立功勋的王爷们,拥兵自重,各为一方之霸,像燕王朱棣早就想当皇帝。燕王朱棣问徐氏如何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徐氏以为,朱权在大宁,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宁城县西,为宁王,他拥有骁勇善战的突厥族骑兵,依照燕王现有军队的实力,完全能够先将大宁给拿下,把宁王的军队给收编了,然后再集合全部力量来迎击朱允炆派来讨伐的李景隆率领的南军,就会更有胜算。

    最后,朱棣决定把王妃徐氏与世子朱高炽留下坚守北平,自己则率主力军队快速地去攻取大宁。朱棣临走的时候,反复嘱咐徐氏和儿子道:“假如李景隆来攻打,便坚守着待我回军,一定不可开城门跟他们打。”

    朱棣还专门把卢沟桥的守兵也撤去,佯作没有丝毫准备,来引诱南军大胆地长驱直入。此计划是周密的,同时风险也很大。

    然而,李景隆实在是一个不会带兵打仗的一勇之夫。

    当他带领着五十万大军来到北平城下的时候,看见卢沟桥上连一个守卫之卒都没有,就高兴得不得了,好像北平城已经到手了一样。他将自己的大军分为三路:一路来防止通州宁军与北平相呼应而去攻打通州;一路主力准备阻击朱棣的回援军队在北平和通州之间的郑村坝;一路去攻取北平北门。

    看来,李景隆是将自己的主要兵力用在了对付朱棣的回援部队上,所以自己亲自指挥这次战斗。虽然这减轻了北平城的压力,然而北平的九个城门前的战斗,依旧激烈异常。

    南军凭借着人多势众的优势,不分白天黑夜地轮流进行攻打。端庄文静的燕王妃徐氏虽然面临紧急局势,却丝毫也不慌乱,镇静如常。她一边给将士鼓气英勇杀敌,誓死守城;一边把城里健壮的妇女组织起来,发给她们战衣、长矛,登上城墙杀敌;她也亲自上了城墙督战。

    有她的鼓动和影响,让守卫的兵将信心百倍,精神旺盛。登上城墙的妇女有枪的使枪,没枪的便投瓦、掷石,竭力拼杀。此时正是隆冬季节,燕王妃徐氏便想到了冰城保卫的战略,她令妇女们将水端到城墙上,然后顺城墙泼下。天寒地冻,很快就结上了坚冰。如此就更不好攻城了。李景隆军队看着久久发呆毫无办法。由于徐氏的正确指挥,燕军牢牢坚守住了北平这座孤城,给燕王回军消灭李景隆的军队赢取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朱棣于大宁获悉了北平的消息,打内心里很是佩服自己的这位妻子,真不愧是徐达之女。燕王得到了大宁,将宁王朱权的八万军队进行了收编之后,即刻回军相援,对李景隆的南军进行南北夹击。李景隆极为害怕,生怕全军覆没,赶紧逃跑了,连夜逃到了德州。

    次年的四月初一日,朱棣又带兵南下。至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拿下南京城,获取了全面的胜利。

    当上皇后 爱民助帝

    朱棣刚刚登上龙位,百废待举,徐皇后除了对皇帝的饮食和起居关心以外,还对朝廷政事关心备至。她善于对民情进行体察,关心万民的疾苦,总劝皇帝要让人民休养生息。徐皇后诚挚地向丈夫道:“南方和北方中间,这些年来总是打仗,人民饱受兵燹之苦,你如今已经坐了龙位,就应当时常对人民进行体恤,使人民过上安逸的生活。”

    此外,朱棣当上了皇帝以后,第一便要扫除朝廷里那些反对自己的人,齐泰、黄子澄都是最重要的代表。见明成祖大诛旧臣,皇后徐氏便直截了当地对成祖说:“现在朝廷里一些贤才,全是太祖皇帝遗留下来的宝贵资源,希望皇上于选擢任用之时,千万别有新老区别,要一样看待他们,只有如此他们方真正能为我们所用。”

    明成祖认为皇后徐氏说的话很正确,很快便发布诏谕,稳固人心:“帝王图治,必审于用人。或取诸亡国,或举于仇怨,唯其贤而已。”

    皇后徐氏也极为兴奋,她高兴地对皇帝说:“理民治国,需紧抓任用贤能这个基础。在自己的费用方面可以节俭,可是在培养人才方面就不能吝啬钱财。夫妇之间相互保全不难,君臣之间和睦便不容易得多了。皇上能够知人善任,臣妾便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一个地方治安的好坏,和那里的地方长官有着极大的关系。有一日,朱棣在殿上破格擢用了一部分知府官员。退朝回到后宫之后,很高兴地对皇后徐氏道:“吏部对于地方长官的擢用,总是按资论辈。朕今天亲自破格擢用了二十多人当知府。”

    皇后徐氏闻言,对于成祖的这一做法极为赞赏,说:“国家治安的好坏和人民能不能安居乐业,最重要的在于地方长官能力的大小。按照资格选用官吏,那些真正有能力之人,便会被压制。”

    接着她又道:“从古至今,有作为的皇帝对于那些特别有才能的人,均打破常规,破格任用。而对于那些才能平常、有经历之人,就要看他们的资格了,一步一步地给予提拔任用。两者并使,相互补充,才不会把人才给埋没。什么样的才能得到什么样的位置,才会收到最好的效果。”

    明成祖于徐氏的辅助下,在许多方面都施行了改革,“为政之道,宽猛适中;礼乐刑政,施有其序”。徐皇后总是不忘马皇后对自己的教诲,她与丈夫一道大刀阔斧地对宫廷官员的各项制度施行了改革,擢拔那些品质良好、素有声望的大臣进入宫廷,给明朝的宫廷设置开创了一条路子。明成祖和他的父亲明太祖一样是一位干事业并很有作为的皇上。打从明太祖将丞相和中书省废除之后,全是皇帝亲自审批和处理政务。明成祖登基之后,政事的繁忙逼着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徐氏见丈夫那么辛苦地工作,就千方百计地为他分忧。有一次,明成祖退朝以后回至后宫,皇后徐氏关切地问他说:“皇上总是与哪些大臣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呢?”

    明成祖回答说:“六卿进行国务的办理,翰林对于文告进行草拟,这些人白天和晚上都在朕身边,以备随时顾问。”

    于是,徐皇后便召见了一下六卿的夫人们。徐皇后对六卿的夫人们亲切地说:“身为夫人,千万别想着只为他们准备好衣准备好食便没事了,最主要的是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凡事全要替他们多承担一些。朋友之间有的言语能够左耳进右耳出,然而夫人的话,丈夫便容易接受些。哀家侍奉皇上,和皇上之间就总是议论怎样才能让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哀家的不少建议,皇上都采纳了。”

    然后徐氏又诚恳地向她们道:“众位夫人们的丈夫全是国家的顶梁柱,对于他们,皇上全都极为信任,希望众位夫人也要积极地支持他们做事,使他们全副身心地为国家和百姓造福。此即哀家对于众位夫人们的期望。”

    徐氏最后又赐给她们不少礼物。这些大臣的夫人们,见皇后对她们如此地厚爱,全极为感动,回去之后就按皇后所嘱,更加好好地服侍体贴丈夫了。从此以后,朝廷内外的办事效率便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子有度 约束外戚

    明成祖一共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四个儿子里面,大儿子朱高炽、二儿子朱高煦、三儿子朱高燧,全为皇后徐氏所生。四儿子朱高爔很早就死了,生身之母不知到底是谁。五个女儿,也就是永安、永平、安成、咸宁、常宁公主。

    徐皇后不仅是一名贤良有德的皇后,并且也是一位很好的母亲。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她总是因人施教,给以后的明朝江山稳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大儿子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他自小身体不好,性子柔弱,沉静而爱文,待人仁厚、豁达。对于大儿子的性格,徐皇后很是明白。为了使他以后能够担当起治理国家的大任,徐皇后极为注意自小便锻炼他遇事果断、大智大勇的能力,还总是教育他要爱民,待人要宽厚。明成祖朱棣性格刚毅,不拘囿礼法,他和儿子朱高炽的性格完全不同,因此他一点也不爱此子,他偏爱的是二子朱高煦。朱高煦剽悍好战,于靖难之役里,跟着父亲燕王征讨白沟河、东昌之战,都极为英勇,救父王于危难之中。所以,明成祖朱棣多少次地在高炽和高煦当中思量,到底该立谁为储君。徐皇后认为假如高煦以后当了皇帝,肯定以暴为主,所以力挺高炽。

    高炽于洪武二十八年,被册为燕世子,皇后徐氏为了更进一步地辅助儿子上马,决心为儿子寻到一个好的王妃。

    在婚姻上,她并不重视门第的高低,竟然选中了农民家庭里的一位姓张的姑娘。她看中了张姑娘的聪颖和贤惠,待人又和气,行动又端庄又大方,不管做何事,都极为细致。张姑娘进宫以后,皇后徐氏就专门教导她如何正确处理宫里人的关系,如何对丈夫的大业进行支持。

    像当初马皇后对自己一般。皇后徐氏的言传身教也同样对张氏影响极大,以后的历史证明,也恰是因为张氏的功劳,仁宗的皇位后来才得以保全。皇后徐氏特别注重传授儿子高炽怜惜百姓的道理。

    明太祖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曾命令高炽和晋王、秦王、周王等四个世子分别检阅皇城卫卒。其他三位世子,迅速检阅完毕回来向皇爷爷交令,然而高炽却迟迟不回来。待他回来之后,朱元璋很不高兴地问他:“你为何回来得这么晚?”

    朱高炽极为认真地回答皇爷爷:“清晨天气太冷,卫卒们正在吃饭,我待他们吃了饭后方才进行检阅。”

    朱元璋对于他的回答极为赞成,一肚子的不快一时也就消散了,又接着问他:“在上古尧、汤之时,假如发生了水旱灾害,百姓们是凭借什么生活的呢?”

    朱高炽根本不用考虑便答道:“凭借的是圣人爱民的政策。”

    朱元璋因此更对高炽刮目相看,心想这个孙子以后一定会有大的作为。朱高炽也在母后徐氏那里学到了一些领兵打仗的技巧,在北平保卫战的功劳中也有他的一份。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再加上皇后徐氏的力主,朱高炽在永乐二年,被正式立作储君,也便是后来的仁宗皇帝。对于其他的两个儿子,身为母亲的皇后徐氏也非常关心。由于他们的性子颇为暴躁,总是依仗着自己有功而骄横,母亲徐皇后便总是教育他们要顾全大局,弟兄间要相互关心,团结友爱,一定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正是因为徐皇后的这些教育,虽然高煦、高燧早就觊觎着皇位,可于母亲在世的时候,怎么也不敢胡来。

    作为皇后的徐氏深知历史上外戚弄权祸乱朝政,身败名裂、被抄家灭门的实在是不少,她牢牢地记着这个血的教训,就总是说服引导她的亲眷们要自尊自爱,要对朝廷的法度严格遵守。每到听说亲眷里哪个不守法度、扰乱百姓的时候,她就马上传令进行召见,给予教训,让他改正。假如听说亲眷里有哪个奉法循礼表现突出,她也把他们召进宫里,加以赏赐,鼓励他们。

    皇后徐氏向皇上建议要广泛地吸纳人才,然而她内心里总是牢牢地记挂着婆婆马皇后对自己说过的言语:“亲属当中不一定就有可用的人才,还容易骄奢淫逸、不遵法度,历史上外戚颠覆朝政,都是因为这个。”从而严格制约外戚当官。

    徐皇后极为喜爱的兄弟徐增寿官至右军都督,曾经跟着明成祖出塞打仗,和皇帝感情很深。于明成祖兴兵“靖难之役”前,徐增寿在南京城内驻守,建文帝早就发觉燕王要和自己争夺皇帝之位,于是便欲将朱棣在南京家里的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作为人质。徐增寿获悉消息后很是焦急,便跑去晋见建文帝。他装作一副忠心耿耿替皇上排忧解难的样子,向皇上进言说:“皇上欲将他的三个儿子扣留下来,那不是要逼他造反吗?”

    皇上闻言似觉有理,便打消了扣留朱棣的三个儿子当人质的想法。事情过后,徐增寿想办法将三个孩子送到了北平。这样,燕王朱棣兴兵的时候就什么也不害怕了。另外,徐增寿在京城里还总是给朱棣传以情报,此事让建文帝获悉之后,极为恼怒,便让人把徐增寿给杀了。应该说徐增寿对于朱棣顺利登基是有功劳的。因此朱棣登基之后,便要将他追赠为阳武侯,谥号“忠愍”,还要追以功爵。他将此想法对妻子徐皇后讲了后,原想妻子会很快慰,哪料妻子徐氏知道后竟不愿意给自己的弟弟追爵,她极为郑重地向皇上道:“臣妾与增寿是一母所生,骨肉至亲,为他加官封爵,臣妾自然很是喜欢。然而就是因为他是臣妾的亲弟弟,臣妾才不愿意为他加什么爵位。”

    朱棣也自有他的看法,他极其认真地对妻子徐氏说:“朕为什么要为增寿晋爵呢?主要是因为他有功,根本不是因为他是你弟弟的缘故。假如赏罚不明,立功却受不到奖励,朕这个皇上还当个什么劲呢?”

    朱棣在这件事上,并不听妻子的意见,将徐增寿加封成了定国公,由他的儿子徐景昌世袭此职。皇后徐氏淡淡地说:“此并非臣妾的想法,臣妾仅是希望皇上能把景昌加以培养,使他长大以后能为国效力。”

    皇后徐氏活着的时候,她从没有为一个亲戚徇私。仅这些,便是很难得的。

    编书助学 呕心沥血

    皇后徐氏还非常热心于女子的教育事业,力主女子也要入学读书,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多么的不容易。

    明代那时候的教育制度、机构已经颇为完善了。京城里建有国子监,和现在的大学差不多;府衙州县,建有中等的学府,和现在的高中差不多;县以下城乡也建有初级的学府。各级别的学府也有了相应的统一教材,选用一些学者从事教育事业。然而这些学府一般都是为男子创办的,男孩子八岁便能进入学府学习;但是,针对女子怎么教育的问题却没有明白的规定。而能够让女子读的书也极少,比如《女诫》、《女宪》、《女则》等,好多全是以封建礼教来对妇女进行约束或毫无实际内容的书籍。所以,皇后徐氏便想着要编一部能让女子学习的书,使女子也能接受到比较好的教育。

    这样她便大量翻阅与女子教育有关的现有资料,且与婆婆马皇后的一些言论相结合,像“求贤纳谏,慎终如始”、“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等,写作成为《内训》二十篇,书里将德编成第一篇,其次是修身、谨言和慎行诸方面。此书明确地显示了对待子女的教育需用宽严相宜的方法,指明“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格。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格不至于伤恩”,将她自己对于子孙教育的实例都融进了书里。此外,她还让人大量地搜集古代好的言语和典型实例,汇集成册,题了个名字叫《劝善录》。皇帝读了这本书之后,打内心里表示佩服,遂下令把这本书遍行全国。

    皇后徐氏在永乐五年夏天,顶着酷暑,还趴在几案之上审订她所编撰的《内训》与《劝善录》。国事、家事、编书使徐皇后操劳太过,终于让她崩溃了,病情突发,御医怎么调治也没有效果,却一天严重一天,最后竟卧床不起。徐皇后清楚自己已经快不行了,弥留之际,她向丈夫成祖极为动情地说:“臣妾恐怕是不行了,命运如此,谁也没办法。臣妾现在极为担忧的是皇上,臣妾归天之后,皇上要好好地保重自己,勿要太过伤心,伤了自己的身体。”

    缓了片刻,她又接着道:“对于国家的治理,最重要的是对百姓要爱惜,让人民得以生息,只有这样,国家才会久安。其次便是要广揽人才,治理好一个国家一定要有很多的能人贤才辅助。用人为上,必须要知人善任,千万不要因为一个人敢说话便对他反感,也千万不要由于他会说几句好听的话便对他十分看重,必须要按照他的才德,依实际情况而用。”

    然后她又强调历史上外戚误国之理,再次奉劝皇上对外戚的使用一定要小心谨慎,说对外戚的娇宠一定会酿成杀身大祸。皇太子朱高炽来看到病弱如此的母亲之后,泪水禁不住地往下落,哽咽不止。他跪倒于母亲的病榻前,母后以丝微之力抓住儿子的手,说:“孩子,你还没有忘记当年的北平保卫战吧!还曾记得那些为了守城而亡的士兵的妻子吗?我什么时候也忘记不了。最近你的父皇想要巡视北平,我本想着和他一起前去,向北平那些可敬的姐妹们示以安慰。但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她微叹一声,继续道:“积善就像登山一样,久之肯定会高;积恶就像穿穴一般,久之肯定会塌陷。”

    最后,她对高炽嘱咐说:“你作为一国的储君,有着非常重大的责任。一定要勤奋一定要认真,要好好侍奉你的父皇,千万勿因我太过伤心,这样也会伤了你父皇的心。我归去之后,办理丧事需从简,千万别铺张和浪费,这样对人民是没有好处的,千万勿要忘记对百姓要体恤。”

    多么可贵的徐皇后啊!在最后的时刻想到的依旧不是自己,还是社稷之安危!想到的还是怎样辅助皇帝、储君治理国家!

    皇后徐氏在七月四日驾鹤西去,只活了四十六岁。为了尊重徐皇后,完全依照她的遗言,丧事从简。对于妻子徐皇后之死,明成祖朱棣悲伤不已,为他心目中的好皇后、好妻子于灵谷寺、天禧寺举办了隆重的大斋仪式。举国上下对徐皇后全极为敬仰,皆为失去了如此一位好皇后而叹息而悲哀,真是举国同哀。明成祖给徐皇后追赠谥号为“仁孝文皇后”。徐氏皇后死了之后,成祖再也没有册立过新皇后,他时刻想念着他的徐皇后。

    明成祖于永乐七年在北京天寿山修造了陵墓长陵,工程非常宏伟和壮观。一直到永乐十一年才算真正完工,最后使徐皇后在这里长眠了。

    太子当了皇帝以后,追尊母后徐氏为“仁孝慈懿成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后世之人皆称她是“仁孝皇后”。

    皇后徐氏的这一辈子,由王妃到母仪天下,才华绝代,品高德尚,不愧为后世宫妃争相效仿的好榜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