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全集-低调做人,进退自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少谈你的得意事

    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谈得艺术一点。

    有一位女士,她的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香港一家金融机构任职,每月薪水数万港元。这位女士非常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慢慢地,她发现亲朋好友都在疏远她,不愿和她交往、聊天,她非常痛苦。女儿知道这种情况后,就极力劝导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好,人家会有什么感受,人家当然不会理你了。

    女儿的话在情在理。可见,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其他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致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得意之事少谈,才会受人欢迎。完全不谈得意之事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少谈,或者先让别人说,你再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样双方心理才不会失去平衡,友谊也会更加深厚。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不停地赞扬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大谈特谈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落选对手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非常感激褒曼,会把她当做知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谦逊,如此善待竞争对手,如此与竞争者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是不好的。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了不起”的,甚至会认为你是不成熟的、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所以,尽可能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

    在人际交往中,你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由于自己的原因使对方心理失去平衡,给对方造成伤害。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此而安然自慰,有一个好心情。然而,表现自己是人的天性。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谈得艺术一点。

    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明智,所以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有“心计”的人总先让着对方:“您的见闻广博,您先谈一谈吧!”促使对方发表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这般地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那效果就会好得多。

    在这个社会上,有些人总喜欢夸示自己,往往认为自己的学识、兴趣高人一筹。每遇亲朋好友,就迫不及待地大肆吹嘘自己的心得、经验,却不知这样会令一旁的好友不知所措。

    举个例子来讲,一个嗜赌如命的人,看到不会赌钱的人,很可能会揶揄他一番:“你怎么不会赌博,那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这话传到朋友的耳里,肯定不会让他感到愉快的。

    所以,每逢开口说话,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要注意别让别人产生自己被比下去的感觉。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谈论你的得意之事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羡慕眼光,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觉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意,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就该与失意的人谈,和失意的人谈得你得意的事,表明你不但不知趣,而且简直是在挖苦讥讽他。他对你的感情,只会更坏,不会变好的。你要谈得意事,该向得意的人去谈,你捧他,他捧你,志同道合。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说,自鸣得意,结果就招人骂你小器盈盈,笑你沾沾自喜,并且无意中还会惹起别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的事,使你满腹牢骚,有如骨鲠在喉,不免逢人便诉,只会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失意时敬人,得意时更要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

    为别人鼓掌

    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当天就打电话给连任的布什总统,诚恳地承认竞选失败,并祝贺布什成功连任。布什也在随后发表的简短演讲中称赞克里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对手”,并赞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在竞选中的出色表现。这个美好的局面,使原先担心因总统大选出现的选票争端而损害美国形象的分析家们松了一口气,支持克里的说他们没有看错人,布什的支持者也认为克里的表现无可挑剔,说他是输了大选,却赢得了尊敬,克里虽败犹荣,以一个智者的形象很体面地告别大选。

    有一次,中央台的节目中有一个场面很让人感动。有一家知名企业在招聘,三位求职者为海外经理一职展开激烈的角逐。由于职位只有一个,大家都显得很紧张。其中有一位求职者在竞争对手说到精彩处时,竟然情不自禁地为之鼓掌,引得现场观众和评委们也跟着鼓起掌来。很多人为这位年轻人的气度折服,断定他一定会中选。果然,节目进行到最后,企业代表和评委们一致决定把聘书发给这位善于为别人鼓掌的年轻人。

    尊重对手,欣赏对手,这是竞争中的一种至高的心态。

    把掌声送给别人,不是刻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对别人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只有真正有实力、有“心计”的人可做得到。如果没有正常的心态,就不可能正确看待别人的能耐。三国名将周瑜,对诸葛亮的加害失败后,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终因气量狭小而自夭;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却因嫉恨孙膑之才,终于落得兵败身亡的下场。

    善于为别人鼓掌,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加油。当我们没有成功时,我们应该真诚地为走向成功的人鼓掌;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相互鼓掌才能相互提高,当你善于为别人鼓掌时,才会获得更多人的喝彩。

    用你的大度让对方折服。

    把优越感让给别人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王小姐是湖南某市人事局的一名职员。由于她近几年工作十分勤奋,十分卖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于是人事局领导经过几番讨论研究,决定派她到市的某一区人事局做主任。

    在她刚到区人事局当主任的几个月当中,她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她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每天都使劲儿吹嘘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如何拼搏取得,如何受到上司的表扬,等等。但朋友们听了之后都非常不高兴,都避之唯恐不及。这使得王小姐百思不得其解。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根本没一个人再理她,虽然她仍是个主任,甚至连上面的几位局长都不愿理她。她觉得自己活得很空虚、很孤独,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唉声叹气。

    最后终于有一位朋友一语点破了她的处世原则,她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从此她开始很少谈自己而多听朋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说,把他们的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她有时间与朋友闲聊的时候,她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欢乐炫耀出来,与其分享,而只是在对方问她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慢慢地她的人缘又好了起来。

    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只顾自己在那儿高谈阔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是不好的,到头来可能会使你的人缘尽失。所以我们一定要给予别人说话的机会。

    有一位已工作十余年的老干部,他向来十分低调,只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从最初的职员到现在车间主任,每次他受到领导的表彰和嘉奖时,他都会对领导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耀,这是整个集体的荣耀,是整个集体的功劳,我没什么可以炫耀的,要嘉奖就嘉奖在座的所有人吧,是他们创造了我们厂的奇迹!”他一直都把荣耀、把优越感献给别人,因此他一直深受工人们的爱戴和拥护。

    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有“心计”

    的人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从来不自己独享荣耀,也不与朋友平分荣耀,他们做的只是把优越感让给别人。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朋友,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却令人感到他很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失掉了在朋友中的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里,那些有“心计”、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在与人交往时,不可占尽上风,有时“傻”一点,把优越感让给别人,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向别人学习,尊重有经验的人,能使你少走弯路。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和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漂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

    “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无论何时,遇到不懂的都应该向人虚心请教,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哪怕是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点和不足;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长处。这样,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就是一种学习,也就是拜人为师。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也是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正像俗话所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谦虚不仅是人们应该具备的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说,谦虚也是交际获胜的力量。尤其在对峙双方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情况下,偶然一句“我不太明白”、“我没有理解你的意思”、“请再说一遍”之类谦恭的言语,会使对方觉得你富有涵养和人情味,真诚可亲。

    做人,有什么值得炫耀自己、傲视别人的呢?孔子说:“君子做事不自大,居功不自傲。”虚己待人是长进仁德的基础,自谦是受人尊敬的阶梯。念念不忘谦虚二字,自然是高风可仰,心光可掬。

    做人自谦,从个人来说这是最老实的态度,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个人无论如何神通也不过宇宙间一个尘埃而已。更何况山外青山楼外楼。水平高的人多的是,只是你未看见而已。从外人来说,自谦也是最实际的。夹着尾巴做人不是虚伪而是诚心。朱熹在给其长子的家信中说:“凡事谦恭,不得盛气凌人,自取耻辱”。这就是说自谦招福,自傲招害。

    所以,为人处世,尾巴不要翘得老高老高,而是应永远放下来,夹起来。这样做似乎弱些,似乎软些,一时还会让小人得志,其实笑到最后的一定是你。有“心计”者处世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着眼于大处、着眼于长远。

    有“心计”的人,善于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拿来为我所用。

    锋芒不可太露

    有“心计”的人懂得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这既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也是成就事业的资本。

    大文豪萧伯纳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但是年轻时的他特别喜欢崭露锋芒,说话也尖酸刻薄,谁要是被他评价一句话,便会有体无完肤之感。后来,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幽默,非常风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老朋友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社会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旨宗,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要把天才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造就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平时锋芒毕露会使我们众叛亲离,走进死胡同,而适当地收剑锋芒,将才华用在有用的大事上,积蓄力量,必然能有光辉的前途。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想拉蔡锷入伙,便以组阁为由,召其进京。蔡明知是调虎离山之计,整天饮酒狎妓,在八大胡同流连忘返。尽管如此,袁仍不放心,每天都要派密探监视蔡的行踪。

    不久,袁氏称帝,蔡内心作痛却不动声色,他晓谕部下拥戴帝制。不但如此,蔡还整天与袁氏帮凶六君子、五财神、八大金刚等人周旋,甚至帮助筹备登基大典。袁氏疑虑稍减,拿出巨款收买蔡锷。蔡暗中把钱存下以作日后大举经费,表面上更是沉溺于酒色,还经常留宿名妓小凤仙之处,甚至为口角闹到法庭要与夫人离婚。这下子,袁世凯放心了,把密探全部撤掉了。对此,蔡仍无什么反应,反而整日忙于广置田产,修造房屋,收集古玩,连公府召见也难得一见蔡将军的影子。

    一天傍晚,蔡锷在小凤仙的住所举行宴会,邀请六君子、五财神等高朋好友,席间歌声笑语、猜拳行令,一派花天酒地。蔡将军大饮大嚼,兴致欲狂,终于酩酊大醉,来宾们也酒意十足,畅然散去。次日天未破晓,小凤仙推醒蔡锷说:“时间已经到了。”

    蔡将军悄然离去,赴天津,去日本,转道海上至云南。云南独立后,其他各省继起响应,人们方才领悟其韬光养晦之计。蔡将军之所以纵情声色、购置田产、与妻子离婚,等等,都是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麻痹老奸巨猾的袁世凯,为以后脱身做掩护。

    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得收敛,是许多有“心计”者在宦海周旋中的法宝。收敛,并不意味着退缩,还是那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锥子,也得藏着点。

    有些人可能喜欢平淡从容,有些人可能喜欢锋芒毕露。而我们发现踏踏实实的人很容易与人共处,而锋芒毕露的人则没有什么太好的人缘。人缘可不是小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你的前途。

    有多少人由于年轻气盛,爱出风头而处处碰壁,最终一事无成。有句话不是说“好刀出在刃上”吗?一个人的锋芒也应该在关键时候、必要的时候展露给众人,那时人们自然会承认你确实是一把锋利的宝刀。而不是时不时地拿出来挥舞一番,直杀得别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长期的磨砺,只图一时之快,不懂保养,只会令其钝化。

    与“锋芒毕露”相对,我们提醒“沉默是金”。一些年轻人到了新单位后,就不分场合地大发议论,无节制地说三道四,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这种锋芒毕露很可能会使比较客观的领导和同事觉得你傲慢、偏激,而产生对你的不良印象。再说信口开河的浅薄和浮躁也是在损害你的形象。你不如保持适当的沉默,这是谦虚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种自信和力量的体现,将你的锋芒在工作中暴露,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谦逊的作风赢得声誉。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没必要针锋相对。退一步别人过去了,自己也可以顺利通过。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许多麻烦。假如你胸怀鸿鹄之志,可以一心一意去积蓄力量;假如你只想做普通人,可以活得从从容容,逍遥自在。可进可退,两头是路,何乐而不为?或许你会说这样是过于世故,过于圆滑了吧!你也许要说这不是压抑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吗?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收敛实际上是保护个性健康发展,成就事业的一条捷径。

    你要是比别人聪明,不一定必须张扬着让他人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多听老人言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们的话总是给我们很多的教益。

    王军把父亲从乡下接来城里的那段日子,对父亲很是厌烦,不为别的,就为父亲对凡事不尽的啰嗦与唠叨。

    假如王军买件名牌服装、下顿馆子,他总说拿血汗钱打漂漂,道是“成家子,粪为宝;败家子,钱如草”。便摆布他在乡下的境况是如何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再三告诫“丰年要当歉年过,有粮常想无粮时”。儿子打麻将说玩物丧志,上舞厅说不干正经活,送礼走门子不地道,办事端架子太可恶等,话茬儿一个接一个,道理一套又一套,直把王军嘀咕得脸烧耳麻,心烦透了。

    对于父亲的“老皇历”,王军实在心有抵触,常常只能以“都什么时代了”相抵挡,不欢而逃,久而久之他与父亲有了一条难以融通的“代沟”。“我行我素”与“苦口婆心”尖锐对立的结果,便使得王军和父亲的关系一度紧张。

    然而生活中的一件事,使王军终于对父亲开始信服甚至崇拜起来。单位评职称分下的指标有限,圈中人便立时拉开架势“杀机四伏”。王军自然也打算“当仁不让”,决心据实力争。不料父亲得知此事,好歹要王军让让,说钩心斗角万万使不得。父亲说:“敬人如敬自,落人如落己,争啥呢?”王军不大以为然。这年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不争是傻瓜。可是父亲死活扯着劝着,什么“让人一寸,得利一尺”,什么“一争两丑,一让两有”,这般硬磨软泡,王军也就锐气全无,只能顺其自然了。却不料到头来争得硝烟弥漫的人却两败俱伤,指标最终落在了王军的头上。这的确是一次不小的震动,使得王军重新看待和审视父亲平日的诸多责备。想一想,哪一句不是真话不是善言呢?做儿女的,我们往往操持着时代的骄矜,拒绝接受父母前辈施以的传统文化,以为一句“时代不同了”,便可有足够的理由去信马由缰地折腾,实在是青年一代的认识误区,也是划开两代人之间鸿沟的主要因素。这一次猛然醒悟之后,王军不仅不再厌烦父亲的“啰嗦唠叨”,甚至有时主动讨求某些策略,王军和父亲的关系也意外地融洽起来。

    理智地想一想,前辈对事物的认识,何尝不是他们数十年生活经验的总结,他们的处世哲学又何尝不是风雨生活的直接结晶呢?所以他们的话,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大都堪称金玉良言,甚至是真理。纵然时代变了,但生活的本质不会变,比如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正义的向往、对勤俭的褒扬、对忠实的崇尚等,这些永远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变来变去的,只不过是生活的形式,而恰恰是在形式的变更中,我们沾染了许多的浮躁与骄奢、玩世不恭与得过且过。而这一点,老人的观察或许更为真实又接近本质,能对我们给予及时提醒,实在是益莫大焉。

    俗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活中有多少“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的,常常不是“上半月吃肉下半月喝粥”吗?诸如“害人如害己”、“贪心可坠命”之类的事例更要不胜枚举。因此,常听老人言,或许算得上人生的一大益事,他能使你剔除不必要的弯路与歧途,何乐而不为呢。常听老人言,应当成为我们所推崇的德行,因为,这不仅是我们修正自身的良好参照与契机,更是我们理解前辈的孜孜苦心——在“代沟”之上架起一座心桥的可靠基础。

    常常聆听老人的教诲,既是在“代沟”上架起了一座桥,还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不独享荣耀

    有“心计”的人,不会独享荣耀,因为自己的荣耀会令别人变得暗淡,甚至令人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而你的感谢、分享、谦卑,却能让他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有位业务主管这一年的业绩尤为突出,年底时,老板在表彰会上特别表扬了他,并在颁发奖金时,额外还给了他一个红包,并请他谈谈心里的感受。

    他面对公司所有人说起了自己这一年来如何兢兢业业、如何积累知识、如何提高能力,等等,可就是没有提及一句感谢上司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还有同事及其下属对他的帮助和合作之类的话。大会一结束,他便一溜烟地跑了,也没有邀请同事们庆祝一下。虽然,表面上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但从此他的上司对他就开始了有意的刁难,同事们也开始了有意的疏远,下属们也变得懒散,以致经常顶撞他。一段时间后,他曾经挂在脸上的春风得意般的笑容消失了,逐渐变成了孤家寡人。

    其实这位主管造成最后这种局面的根源还是在于自己。谁让他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呢?其实每个人都认为别人的成功总有自己功劳和苦劳的一份,而这个业务主管却傻乎乎地独自抱着荣耀不放,别人当然不会为他如此自私的做法而感到舒服了。

    公元前478年,斯巴达派遣年轻的贵族卡阿尼斯率领远征军讨伐波斯。希腊城邦刚刚击退来自波斯的侵略,卡阿尼斯和其他三名斯巴达信任的贵族,乘胜追击去惩罚侵略者。

    卡阿尼斯与同伴浴血奋战,很快就夺回了波斯占领的地方,胜利而归的卡阿尼斯等人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勇气可嘉的卡阿尼斯更是赢得了雅典人民和斯巴达的敬重。

    然而,在庆功宴会上,卡阿尼斯却独揽了风光,接受着最高的荣耀和赞赏,把其他贵族冷落到了一旁。于是极其妒忌并对其极为不满的贵族们经过密谋,商量出一个对策。

    不久就有传言称,卡阿尼斯与波斯相互勾结企图摧毁斯巴达。当局立即下令拘捕卡阿尼斯,他不得不仓皇而逃,这位昔日的英雄最终被愤怒的人们烧死在荒野外的一个茅屋中。

    所以,当你的工作和事业有了成就时,千万记得不要独自享受。

    独享荣耀是一个典型的容易激起他人心中不满并心生恨意的最主要原因。当大家都为一个目标在努力奋斗,不料让你抢先得到了这个惹人眼红的功劳,于是相比之下的其他人就明显比你矮了很多,你的存在也不时地给他人造成了威胁,尽管你并未做任何伤害他人的事,但又有谁还愿意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在一块儿呢?自然而然的,独自享有荣耀,还心安理得地把高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人终究是会成为孤家寡人的,更何谈招人喜欢,受人欢迎呢?

    “居功”的确可以凝聚别人羡慕的目光,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感,但如果你只想把功劳一个人占尽,企图让光环仅围绕自己一个人转,那就是自私而愚蠢了。独自贪功就是抢别人的好,这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甚至还会引火烧身,使自己的前途受阻。

    有“心计”的人在取得成功时一定会记得感谢。为什么那些名人接受采访的时候,总要感谢一堆人,家人、老师、同学、朋友、领导、工作人员、甚至对手……你不要认为这是华而不实的形式,不值得效仿,这恰恰是你必须做的事。记得感谢同事的协助,尤其是要感谢上司和地位高的人,感谢他们对你精心的提拔和栽培。这绝对不是谄媚逢迎,而是可以消除别人对你的嫉妒,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与荣誉和成功联系在一起,你的感谢会让他人反过来感谢你注意到了他自己。如果你感谢的是下属,你得到的将更多,他们会更加卖力地为你工作。口头上的感谢也是一种分享,这种分享可以无穷地扩大范围,反正礼多人不怪嘛!因为你的主动分享能让别人有受尊重的感受。如果你的荣耀事实上是众人协力完成,那么你就更不应该忘记这一点。实质上的分享有多种方式,小的荣耀请人吃糖,大的荣耀请客吃饭,那么对方自然不会和你作对,反而会更加尊重你了。当你做出成就时,千万别独享荣耀,要懂得与别人分享。否则,这份荣耀会为你带来人际关系上的危机。

    谦让可以化解矛盾

    谦让会让你赢得他人的尊重,提高你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汉文帝是汉高祖的庶子,被封为代王。他为人仁慈宽厚,当残暴篡权的吕后死后,朝中拥戴文帝即位。

    一天,汉文帝升殿,发现丞相陈平没上朝,他问道:

    “丞相陈平为何不来?”站在下面的太尉周勃站出来说道:“丞相陈平正在生病,体力不支,不能叩见皇上,请皇上原谅。”汉文帝心里纳闷儿,昨日还见他身体好好的,怎么今天就病了?不过他不动声色,只是说:“好,知道了,退下。”退朝后,汉文帝想派人去请陈平,但又一想,陈平是开国老臣,自己应当把他当做父亲一样对待。于是文帝便到后宫换上平日穿的家常便服,到陈平家去探视。陈平在家躺着看书,见汉文帝来慌忙起身行礼。汉文帝急忙把他扶起,说:“不敢,朕视卿为父亲,以后除了在朝廷上,其他场合一律免除君臣之礼。”汉文帝扫视一下屋里的陈设,又说:“今天听太尉说您病了,特地前来探望,不知是否请过御医诊视?你年岁大了,有病可不要耽搁呀!”

    文帝如此关怀,使陈平非常感动。他觉得不能再隐瞒下去了,对文帝讲了心里话:“皇上太仁慈了,可我对不起皇上的一片爱臣之心,我犯了欺君之罪呀!”并借此机会欲把相位让给周勃的想法说了出来。汉文帝问:“为什么?”

    陈平就把他让相的理由说出来了。吕后死后,诸吕结党,欲谋叛乱,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共商大计,终于灭掉诸吕夺取政权。陈平认为新帝即位,应记功晋爵。

    周勃消灭吕氏集团,功劳比自己大,自己应该把丞相的位子让给周勃。陈平把这一切都对文帝说清之后,又诚恳地说:“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太尉。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

    文帝本来不知消灭诸吕的细节,他是在诸吕倒台后,才被陈平和周勃接到长安的。听了陈平的解释,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便同意了陈平的请求,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一天上朝时,文帝问右丞相周勃:“现在一天的时间里,全国被判刑的有多少人?”周勃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有多少,收入有多少?支出有多少?”周勃还是回答不上来,感到惭愧至极,无地自容。

    文帝看周勃答不出来,就问左丞相陈平:“陈丞相,那你说呢?”陈平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您要想了解这些情况,我可以给您找来掌管这些事的人。”

    文帝问:“那么谁负责管理这些事呢?”陈平回答:“陛下要问被判刑的人数,我可以去找廷尉,要问钱粮的出入,我可以找治粟内史,他们会告诉您详细的数字。”

    文帝有些不高兴,脸色沉下来说道:“既然什么事都各有主管,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陈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每事躬亲。丞相的职责,上能辅佐皇帝,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四夷、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每个大臣能尽到自己的责任。”陈平回答得有条不紊,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连连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

    站在一旁的周勃如释重负,十分佩服陈平能言善辩,辅政有方,深感自己是个武夫,才干在陈平之下。他想,自己虽说平定诸吕有功,但是辅佐皇帝、处理国政方面的才能比起陈平差远了,为了国家百姓着想,还是应该让陈平做丞相。于是周勃也假称有病,向文帝提出辞呈。

    汉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周勃的辞呈,任命陈平为丞相(不再设左丞相)。陈平辅佐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中兴。

    陈平和周勃两位老臣,都是汉朝开国元老,却“虚己盈人”,互让相位,光彩照人。他们不为己利,从国家社稷着想,谦虚相让,很值得今人学习。

    做人境界之高低,往往体现在处理矛盾的不同方法上,有人善于化解矛盾,有人善于激化矛盾。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难免时有矛盾发生。而矛盾最多也是最激烈的,往往是争利夺位,有时甚至是争得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其实这种人实在是钻了牛角尖,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够在一起,也是一种缘分,何必争来争去闹得大家都不愉快呢?即使要为合理的东西去争夺,也必须讲究策略。也许有人会说,“你是站着说话腰不疼,碰到难受的事,你来试一试?”其实,有些东西即使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你也争夺不来的,反而两败俱伤,最重要的是误了你的“下一步”。

    有“心计”者做人总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懂得“力所不及”和“过极”的辨证法则。有些事情,你以谦让为做人之本,才能保全自己、成全自己。否则你非要与强手较劲,只能兵败如山倒。

    有“心计”的人一定懂得谦让,他们知道这也许会换来另外的成功资本。

    不要太在意赞许

    越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越是没有本领的人。有“心计”者不会盲目在意别人的赞许。

    很多人都知道赫尔墨斯,他是古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的儿子,是主管商业之神,他想考证一下自己在人间百姓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有一天他化装成一位顾客来到雕像店。他指着宙斯的头像,问雕像者:“这个值多少钱?”“七赫拉”。他又走到自己的雕像前,心想自己是商业的庇护者,地位一定比宙斯高,便问:“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指着宙斯的像说:“假若你买那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赫尔墨斯本想听听雕像者对自己的赞赏,抬高自己的身份,谁知讨了个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寻求赞许如果不只是一种愿望,而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像赫尔墨斯一样去寻找自己虚拟的“光环”,这便落入了人生自恋型性格障碍的误区。

    世俗和传统使人养成一种说话和办事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的习惯。

    欧洲有一著名格言说:“越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越是没有本领的人。”反之,我们也可以说:“越是有本领的人,越是不需要别人的夸奖。”

    人从出生落地到离开人世,往往喜欢把个人的快乐、幸福和价值建立在别人认可的基础上。好像别人说你行,你就觉得自己行;别人说你不行,你也就觉得自己不行。在受到别人赞扬时,我们都会感到快乐,感到自己有价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赞扬,得到鼓励,博得掌声。这种精神享受确实有益于我们开发潜能、提高素质,有益于认识自我价值,树立自信意识。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也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以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来确立你的自我形象和价值。这就好像把房子盖在流沙上,是靠不住的。如果你依赖他人来评定证实你的价值,究其根底,那只是他人的价值,而不是你的价值。所以,自我价值不能由他人来评定和证实。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能让别人的看法束缚住自己,妨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对于有“心计”的人,一定十分重视“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不易改变性,一旦形成就影响到别人以后对你的看法。

    《三国演义》中,庞统就曾因为留给孙权和刘备的印象不好,而长期不受重用。

    周瑜死后,鲁肃把庞统举荐给孙权,孙权看这个人长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就很不喜欢。于是,孙权便问他:“你所学的东西主要是什么呢?”庞统回答说:“不必拘谨,随机应变”。孙权又问他:“你的才学比起周公瑾来怎么样?”庞统则笑着说:“我所学的东西与他大不相同。”孙权生平最喜欢周瑜,见庞统对其有轻视之意,心里又是老大的不痛快,便对庞统说:“你先退下吧,等用得着你的时候再来相请。”庞统长叹而去。

    在现代社会,这种事情也同样发生,不少初涉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秦瑶香头一天到一家广告装潢公司报到,对经理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要求专业对口,而且要“充分注意到我的特长”。她很坦率地要求让她到广告设计部门去工作,认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秦瑶香是大学美术系的高才生,很有艺术才华,但她的这种自视过高的态度却让经理感到不快,一方面为了挫一挫她的傲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她熟悉一下公司的运营情况,经理决定让她先到策划部门实习,然后再根据情况决定。

    秦瑶香为此很不开心,认为领导不识真才,有意为难自己,到了策划部门既不安心工作,又不虚心学习,结果给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最后,秦瑶香感到失意和愤愤不平之余,只好辞职另找出路。

    在初次走入新环境时,一定要表现出谦虚的态度,这种谦虚的态度会给别人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在别人看来,谦虚就是对别人的尊重,谦虚的人是明智而值得培养的人。

    如何才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你不妨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

    1.衣着整洁得体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裳马靠鞍。穿着打扮对树立一个人的良好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展示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气质、风度等,是人的心灵的外在表现。所以,第一次与别人见面,一定要注意服饰打扮的整洁、得体、庄重,应事先学习一点儿有关美容、仪表方面的知识,以便在视觉方面能给你的领导和同事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

    2.讲究礼貌

    讲话要有礼貌,这是人类文明的常识,与别人初次见面,你的语言修养水平将决定着他对你的第一印象,使他对你的精神面貌有一个最初的判断。请不要吝惜使用“您”、“请”、“谢谢”这些基本的礼貌词汇,它们会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沁入别人的心田。

    3.表示尊敬

    表示尊敬,也是一个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方法。没有人会对别人真诚而善意地尊敬自己的行为表示反感。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表示你的敬意,会密切你和别人的感情,使别人感到高兴。

    4.妙用体语

    表情、举止自然随意,不过分拘谨,会使你显得自信、干练、见过世面,这会增强别人对你的信心。面带微笑,会使你显得乐观、积极,热情开朗,有一个好人缘。应避免跷二郎腿、双目游移、表情木然、身体僵硬等不良举止,这些都会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把“第一印象”比喻为送给别人的一副“有色眼镜”是毫不过分的,那么,如何使这副“有色眼镜”变得有利于你就是十分关键的了。

    礼貌待人得人心

    人人都希望得到礼遇。礼貌待人,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深得人心。

    沈教授是以多礼出名的人,他见人必先招呼,招呼必先鞠躬,对朋友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说话轻而和气,笑容可掬。你如到他卧室或办公室,请他写字,他虽写得一手很好的毛笔字,但还是很谦虚,请你坐下来谈,你如不坐,他始终立着。无论是谁,一与沈教授相接触,如饮醇酒,无不心醉,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凡是他的学生,一见他来,便立即鞠躬,站立一旁。

    诗经说:“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礼多不怪,原是人之常情。

    某君是一家国营企业的领导,高级职员去见他,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回你一声某先生,而且不肯注视你的陈述,真是架子十足,你只好站在旁边说话。有时不高兴,认为你的说话不对,他竟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始终不看你,好像视而不见,你觉得没趣,只好颓然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不问可知。

    对待朋友,也是似理不理的神气,实在令人难受。当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好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多,当然还有其他重要原因,而待人傲慢,至少是一个方面。

    多礼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成为习惯,多礼便能行无所事,十分自然了。

    做人要礼貌,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言语行动,声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谓之君子,彬彬之礼,谓之君子,礼多人不怪。这是对人的说法,礼多且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

    但是多礼尤须诚恳,多礼而不能诚恳,反而使人讨厌。能诚恳,才能恭敬,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

    与人交往,要取悦别人,就得先以礼为先,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客套的作用不容忽视

    客套是暖人的,能加深双方的了解,建立亲密关系,增加友谊。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是个很讲客套、很会用客套的人。他在交代下属去执行某一件事时,会说:“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员工时,他会鞠躬并说“谢谢你”、“辛苦了”之类的客套话,有时会亲自给员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给员工一件小礼物。松下就是善用这种客套来激励员工为公司毫无怨言地效力做事的。

    客套要自然、真诚,言必由衷,富有艺术性。广州某大酒店的一位门厅服务员就是这么做的:

    著名美籍华裔音乐家朱先生第一次到达该酒店,这位服务员向他微笑致意:“您好!欢迎您光临我们的酒店。”第二次来店,这位服务员认出他来,边行礼边说:“朱先生,欢迎您再次到来,我们经理有安排,请上二楼。”随即陪同朱先生上了楼。时隔数日,当朱先生第三次踏入酒店时,那位服务员脱口而出:“欢迎您又一次光临。”朱先生十分高兴地称赞这位服务员:“不呆板,不机械。”

    这位服务员应受如此表扬。他并非学舌鹦鹉,见客只会一句“欢迎光临”,而能根据交际情境的变化运用不同的客套,表现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谈话的艺术。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谢谢您”、“多谢关照”、“劳驾”、“拜托”之类的客套话。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向别人表示感谢,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求人办事以后,应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如果你不说一声“谢谢”,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他的劳动也没有得到肯定,或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同样,在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能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方的气就会削减一半。

    在人际交往、求人办事时,客套的作用不容低估。请人办事,说一声“劳驾”;送客临别,讲一句“慢走”,能显示出你礼貌周到,谈吐文雅。擅长外交的人们,像精通交通规则一样熟谙客套,正如培根所说,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远的自荐书。

    很多时候,客套能表示尊重对方,表示礼节和谦虚,比如有人作报告或讲话,总是借助这样的客套话:“我水平不高,研究不够,恐怕讲不好。”或者说:“我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诸如此类的客套话,表面上看是随口而出,是习惯用语,实际上起着表达讲话者谦恭愿望的作用。

    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客套而发生变化,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感情就有了呼应和共鸣。

    客套当然不一定都在语言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点一下头,微笑一下,或给对方送些小礼物,凡此种种,都属于客套的范畴。可以说,客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客套是一种礼节,如果客套运用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客套不是虚伪、庸俗和毫无意义的东西,客套话是社交车轮的润滑油,能减少“摩擦”和“噪音”。

    用微笑面对每一个人

    所有人都希望别人用微笑去迎接他,而不是横眉竖眼,否则会阻碍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

    美国的联合航空公司有一个世界纪录,那就是在1977年载运了数量最多的旅客,总人数是5566782人。

    联合航空公司宣称,他们的天空是一片友善的天空、微笑的天空。的确如此,他们的微笑不仅仅在天上,而且从地面便已开始了。

    有一位叫珍妮的小姐去参加联合航空公司的招聘,当然她没有关系,也没有先去打点,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本领去争取。最后她被聘取了,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那就是因为珍妮小姐脸上总带着微笑。

    令珍妮惊讶的是,面试的时候,主试者在讲话时总是故意把身体转过去背着她,你不要误会这位主试者不懂礼貌,而是他在体会珍妮的微笑,因为珍妮应聘的职位是通过电话工作的,是有关预约、取消、更换或确定飞机航行班次的事情。

    那位主试者微笑着对珍妮说:“小姐,你被录取了,你最大的资本是你脸上的微笑,你要在将来的工作中充分运用它,让每一位顾客都能从电话中体会你的微笑。”

    虽然可能没有太多的人会看见她的微笑,但他们通过电话,可以知道珍妮的微笑一直伴随着他们。“这苹果这么烂,一斤也要卖2美元吗?”客人拿着一个苹果左看右看。“我这苹果是很不错的,不然你去别家比较比较。”客人说:“一斤1.5美元吧,不然我不买。”小贩还是微笑地说:“先生,我一斤卖你1.5美元,对刚刚向我买的人怎么交代呢?”“可是,你的苹果这么烂。”“不会的,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一斤就要卖4美元了。”小贩依然微笑着。不论客人的态度如何,小贩依然面带微笑,而且笑得像第一次那样亲切。客人虽然嫌东嫌西,最后还是以一斤2美元买了。有人问小贩何以能始终面带笑容,小贩笑着说:“只有想买货的人才会指出货如何不好。”

    卡耐基说过:“笑是人类的特权。”微笑是人的宝贵财富;微笑是自信的标志,也是礼貌的象征。人们往往依据你的微笑来获取对你的印象,从而决定对你所要办的事儿的态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微笑,办事儿将不再感到为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将变得十分容易。

    微笑是吸引他人的“磁石”。社交中,人们总是喜欢和个性开朗、面带微笑的对象交往,而对那些个性孤僻、表情冷漠之人,则总是避而远之。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公关小姐、售货员、政工干部,他们深受人们喜欢的奥秘,就是他们具有动人的微笑。

    微笑是深化感情的“催化剂”。有人说,微笑是爱情的“催化剂”,是家庭的“内心力”,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微笑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微笑又是向他人发出的宽容、理解和友爱的信号,面对这样的表示,又有谁会拒绝呢?

    请你记住做人的微笑之道:你的笑容就是你最好的信差。你的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对那些整天都皱眉头、愁容满面、视若无睹的人来说,你的笑容就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尤其对那些受到上司、客户、老师、父母或子女的压力的人,一个笑容能帮助他们了解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也就是有欢乐的。你这样做了,证明你是一个善于关心人,胸襟开阔的人。也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人心。

    有“心计”的人会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人,使自己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把“德”字刻在心头

    对道义与功利的取舍就是“德”的标准,舍利而取义才是真正有“心计”。

    有一个叫玻克的年轻人到一个公司去面试,他在一间空旷的会议室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有一个相貌平平、衣着朴素的老者进来了。玻克站了起来。那位老者盯着玻克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不眨。正在玻克不知所措的时候,这时老人一把抓住玻克的手:“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谢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儿子可能早就没命了。”

    “怎么回事呢?”玻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上次,在中央公园里,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儿子从湖里救上来的!”

    老人肯定地说道。玻克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把玻克错当成他儿子的救命恩人了:“先生,您肯定认错人了!不是我救了您儿子!”

    “是你,就是你,不会错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玻克面对这个感激不已的老人只能做些无谓的解释:“先生,真的不是我!您说的那个公园我至今还没去过呢!”听了这句话,老人松开了手,失望地望着玻克:“难道我认错人了?”

    玻克安慰道:“先生,别着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救您儿子的恩人的!”

    后来,玻克在这个公司里开始上班了。有一天,他又遇见了那个老人。玻克关切地与他打招呼,并询问他:“您儿子的恩人找到了吗?”“没有,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开了。

    玻克心里很沉重,对旁边的一位同事说起了这件事。不料那同事哈哈大笑:“他可怜吗?他是我们公司的总裁,他儿子落水的故事讲了好多遍,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儿子!”“噢?”玻克大惑不解,那位同事接着说:“我们总裁就是通过这件事来选人才的。他说过有德之人才是可塑之才!”

    玻克被录用后,兢兢业业,不久就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市场开发部经理,一年为公司赢得了2000万美元的利润。当总裁退休的时候,玻克继承了总裁的位置。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一个一辈子做有德之人的人,绝对会赢得别人永久的信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这位总裁对录用人才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玻克是一位绝对信守“德”的人才,对那些另有图谋的人来说,本来,完全可以利用这位总裁的“稀里糊涂”,给自己贴上救人英雄的标签,来增加被录用的概率。但玻克却不这样做,他以德为做人之本,为自己打开人生局面奠定了最稳固的基石,所以他是通过做人之道换来了成功之本。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像玻克一样,把“德”字刻在心头,做一个令人放心的人,在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中工作,才能敲开成功之门。但是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总是想尽办法为利益所驱,常常是见好就贴上去,见坏就躲开,把做人之本抛到九霄云外,像老鼠一样,令人生厌。这样的人可成功一时,但不可能永远延续成功的脚步。

    一个人做人成功与否,与他自己的品格有很重要的关系。做人有许多“硬件”必须要考虑,换句话说,只有把“硬件”搞好,才能扩大成功的“内存”。有些人认为,这些“硬件”在关键时刻起不了多大作用,例如“德”即为其一,不是有些无德之人也过得很滋润吗?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是对做人之本的歪曲,你想,一个品德极端糟糕的人,怎么可能登上成功的大雅之堂呢?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能结识真正的朋友,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这种人很难有人能与之长期合作,因为这种人不是搞一锤子买卖,就是过河拆桥;这种人在家庭中,也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极有可能造成家庭的痛苦和不幸;这种人甚至还可能因为某种利益的驱动,铤而走险而导致失败。

    道德、品德关系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做人的首要问题。从大方面讲,一个人的道德人品很高决定了他的行为是向着有利于社会、集体、企业的方向努力的;反之,只会给社会、企业、集体带来损害。从小方面而讲,一个人只有守住“德”字,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找到立足点,否则你在欺骗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欺骗你。

    做人不是一个定下几个要求的问题,而是要从自己的根本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以德为本的人,否则你就绝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更谈不上成功的人生。

    低调不是低人一等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许多人在谈论某企业家、某世界冠军、某电影明星时,总赞不绝口,可一谈到自己,便一声叹息:“我不是成才的料!”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出息,没有本事,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理由是:“生来就比别人笨”、“没有高级文凭”、“没有好的运气”、“缺乏社会关系”、“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资金”,等等。这样会使自己妄自菲薄,缺乏直面社会和人生的勇气,难免会产生低人一等、矮人三分的感觉。

    低调并不是低人一等,低调做人必须摆脱“低人一等”的感觉。低调与低人一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低调的人虽目前处于“低人一等”的劣势,但却能强化自信,厚积薄发,积累经验,成就大事。俗话讲得好,“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纵观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是经过艰苦磨练和低调历练,经过“低人一等”的磨难,而最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

    受过“胯下之辱”的淮阴侯韩信,自幼家贫,所以衣食无着落,想去充当小吏,却无一技之长,没被录取。

    因而只得终日游荡,后来韩信穷困潦倒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家传的宝剑也拿出来叫卖,谁知过了多日,竟没人买。

    一天,他正把剑挂在腰间,沿街游荡,碰到一个屠夫,那屠夫有意给他难堪,嘲笑他说:“看你身材高大,腰佩宝剑,可是却是懦弱无能之辈。你要是有种,就拿出剑来刺我,若是不敢刺,那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说完,两腿一叉,站在街心,挡住了韩信的去路。

    韩信打量了一会儿屠夫,随后弯腰就往他胯下钻。整个街市的人都大笑韩信,认为他胆小懦弱。韩信真的是如此吗?不是,这正体现了韩信的过人之处,他能够忍受公众给予自己的侮辱。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但这正表明了他的内心具有常人所不可企及的坚强意志。不久,韩信随刘邦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使敌人闻风丧胆,为汉王朝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由此可见,韩信之强大,绝非是一屠夫所能阻挡的,他当时甘于受胯下之辱,表现出一副懦弱无能的样子,也完全是必要的。胸怀大志者,怎能与市井无赖多生是非?虽然他可能毫不费力就能让屠夫死于自己的剑下,然而他也必然要为命案费力劳神,对他施展才华、寻找机遇横生枝节。所以他初示软弱,正是他日后强大的基础。

    低调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分析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不会拿自己的短处与人家的长处相比,更不会以自己的劣势与人家的优势相论。假如,你为了谋求一份工作而去拜访该公司的董事长,你要先明白一个原则,你谒见的是一个身处高位的人物,你在他面前似乎是矮人一头,虽你有求于他,但求不求在你。李白有一句诗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高层人物你就心生畏惧而自卑,那么你就不可能做成事,也不会谋到职位。所以,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摆脱“低人一等”的心理,发挥自己的所长,以平常之心对待,显出足够的自信,就会在处事过程中从容自如,游刃有余。

    低调做人,就是在为人处世时摆正自己的位置,低调点,谦虚点,该说则说,该做则做,友善和气,甘于让人。

    《领导文萃》中有一段记载: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年轻时,应一位老前辈之约,昂首挺胸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富兰克林成功了。

    低调不是河水低流,不是唯唯诺诺,更不是低声下气。它是人生的“过门儿”,是做人的“软起首”,是生活的“琼浆液”。它像曲子的过门是低调的,它像钉子的一边是削小的,它像黄牛的头是低着的,是憋足了劲儿的。

    低调不是与世无争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话的意思是说谦虚是美德。告诫人们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东西不要自己独享,要拿出一部分与别人分享。如此,你的人生就会快乐安详。但谦让也绝非是一味地妥协、让步,要知道世间的事总是相对的,虽是目前的一种退缩、退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这可能是你的进步,退一步而进两步。

    某山区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修路时,放炮炸石砸断了一家农户的梨树,这棵梨树是这家农户的财源,主人揪住支书要他赔。支书说,秋后一定赔偿,但主人不肯,主人的兄弟一拥而上,把支书打了一顿。村里的党员和群众都火了,要求狠狠整治打人者。第二天开村民会,闹事的人也觉得理屈,准备挨批。

    不料,支书竟先做自我检讨:“老少爷们儿,我还年轻,得大家帮扶。哪个活我安排错了,哪句话我说得不对,大家提出,我做检讨。”被打的事只字不提。

    后来闹事的人找到支书,当面认了错:“你是为全村,我是为自家,我们错了。以后听你的,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

    支书为了山区能开辟富裕之路,他忍下了个人委屈,他的忍让和退缩,不是屈服,而是一种坚强。换一种方式想,如果支书不谦让闹事的人,纠集人去整治他们,会是怎样一个后果,又会在群众中产生什么印象?不说道理自然明。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你做每一件事时,重视和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必须抑制自己的好胜心。如果对方与你有同样的特长或爱好,对方与你争强好胜,你最理智的办法就是先让一步,即便对方的技艺不如你。当然一味地退让,对方或许变本加厉,对你视而不见,想尽各种办法或是手段来压榨、欺凌你,你就要有必要施展你的才能,让对方知道你不是一个弱者,你是一个能手。但当对方觉得自己不如你时,表现出自卑或屈服时,你就要化干戈为玉帛,把优越感转让给对方,对方一定对你产生敬佩之心,与你和睦相处。如果互不相让,最终导致的结果会是两败俱伤。

    低调者并不会与世无争。低调者该忍的则忍,该让的则让,不会逞一时英豪、一时勇气,最后使事情落败甚至危及自身。低调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都是在用理智来指导自己如何面对社会,直面人生。无关紧要的较量要毫不犹豫地谦让。这样为人处世,表面上看是退让、是与世无争,实际上是进、是保、是与世大争。

    低调不是悲观

    什么是悲观?悲观就是在生活当中遇到挫折,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失败,把罪责都归咎于“生不逢时”,对未来不存在任何希望和期盼,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解释“人生是痛苦的”这个命题上面。

    低调人虽然行事从事低调,但他们从来不悲观失望,因为他们永远知道如何避免失败。低调的人不会用种种负面的假设去证明自己的正确。“社会太不公正”、“我总是吃亏”、“我处处碰壁”、“你为什么就比我强”,他们很乐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这些错误,常常都是在他们预计之中的。人生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困难、挫折,总是会麻烦不断,况且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总是会出现差错与失误,但低调的人能预见到事情发展的曲折性,预计到所有的事情都可能会出差错。所以,在事情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会失望,不会悲观。

    同时,低调者也不是盲目地乐观,他们的乐观是建立在对未来有一个理性分析之上的,他们做人就是要苦中作乐。苦中作乐不是自找麻痹,不是消极退却。一个人是可以既征服着困难,又生活得很快乐的。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当我们试图摆脱它时,便容易陷入好高骛远的境地,所以自卑往往是忧愁的总根源。一个快乐的人,并非完全没有自卑的时刻,而在于他能把握自卑,不轻易受它驱使,而是利用它为原动力,使自己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悲观者说:“蔷薇有刺。”而乐观者则说:“刺里有蔷薇。”一个小小的语序之差,道出了忧愁与快乐的本质。

    低调者会告诉你,做事就要脚踏实地,特别要做到“勤快”二字,勤即多干,从小事做起,涉猎各方;快即高效,干出实绩,为民谋利。无论做人做事,都要首先对得起那份薪水,虽然有时条件是艰苦些,工作是辛劳点,但那是锻炼人的地方,也是出人才的地方。人生是十分艰苦的,成功并不是举手之劳。

    低调的人都明白,对未来不可能正确预测,对人生并不能未卜先知。所以,他们总是对未来采取谨慎的态度,理性地分析,苦中作乐。同时,在这个前提下,他们知道许多事情不会奏效,不会顺其自然,不晓得会发生什么。所以,还是应该乐观一点,凡事往好的方面想,人生才会比较愉快,比较幸福。当忧愁困扰你的时候,寻找一些理由来感谢自然的神奇和造化的伟大,你会感到一种难以言状的快乐溢满整个心胸。

    饱受磨难的人是否会感到痛苦和悲伤,他们的回答往往倒是很快乐,甚至今天因为回忆它而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他从心理上战胜了磨难,他从磨难中得到了生活的启示,他为此而快乐。为今天,我要快乐,正如林肯所说,大部分人只要下定决心都很快乐。让自己适应一切,而不能驱使一切来适应自己。快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愿意,可以随时把握手中的遥控器,将心灵的视窗调整到快乐频道。

    从前,在威尼斯的一座高山顶上,住着一位老年智者,他善于回答任何人的问题,每一个问题,他都能够给予求问人最满意的答复。有两个调皮的孩子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可以捉弄他。于是,他们抓来了一只小鸟在手里,一脸诡笑地问老人:“你能告诉我,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老人想了想,明白了这个孩子的意图,便说:“小孩子们挺聪明啊,如果我说这是活的,你就会马上掐死它;如果我说它是死的,你就会放手让它飞走。是不是?孩子,你的手掌可掌握着生杀大权啊!”

    同样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这个故事,牢记老年智者说的最后那句话,每个人手里都握着关系成败与哀乐的大权。

    低调的人也相信,机遇总会有的,机会也绝不仅仅只有一次。他们在等待机遇,在等待捕捉机会,因为他们看到了事物的真相。这个信念使低调的人永远乐观。

    世事随时会有转变,都可能否极泰来,当他面对难题时,他会期待能拨云见日,并能乐观对待,事情最后终将如他所愿,他的心中常能存有光明的远景。

    低调不是颓废

    有一个刚从学校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他面试了很多家单位,但最终还是没有一家单位录取他,即使是一个不太有实力的单位也没有垂青于他。同样是一个班的同学,别人却都找到了工作,而且有不菲的薪水,有的甚至当上了经理。这个学生对此感到不公,几次挫折,几经失败,他渐渐对自己失望,觉得自己毫无用处,感觉自己的才能无处施展。每日他都泡酒吧、网吧,自己最终荒废了学业,虚度了青春。

    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弗罗姆说得好:“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生活再也没有诱惑力,没有希望了。倘若生活一旦失去了人所追求、所渴望的那种希望,那么,促使人去奋斗,去起早贪黑地干,以及为希望而活下去的动力就要全部告吹。对某种伟大的、美的和重要的东西的憧憬一旦破灭,人就会像扎了一个窟窿的气球,再也打不起精神继续活下去。”这是对颓废的一种最真实的描述。

    颓废的人总认为,人的一生是命中注定的,是天意,一切都是为每个人事先准备好的,无论怎么努力,怎样想去改变都改变不了的,连一点改变的希望也没有。就像上面求职的那个大学生一样,面对四处无门、到处碰壁的情况,他越来越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是上天注定自己命运就是如此,最终一事无成。

    颓废的人没有追求和理想,自己要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自己该怎么去做,他自己都不知道,在他们看来,这个问题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了。经常哀叹自己时运不济,无论任何事情都不能如愿以偿。所谓“随波逐流”,所谓“随遇而安”,所谓“过一天算一天”,都是这种人内心深处的表现。所以,颓废的人不愿意去努力,不愿意去坚持。

    很多东西往往会给人造成假象,就像“低调”这个词一样,似乎是与颓废画等号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低调者做任何事从来没有放弃过,从来不会半途而废。他们知道唯有经得起风吹雨打及种种考验,才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人生境界才能得到升华。不言败和善于对失败进行总结是低调者做事的一贯态度,而毅力和忍耐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承认失败只是暂时的,他们依靠不衰的愿望而使失败转化为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甚至于人要是没有大失败,就没有大成功。成功,是因为以前积累了太多太多的失败经验。“失败乃成功之母”。低调的人不会对生活或是工作中的不幸而失望,从而陷进痛苦的泥潭之中,不会采取“没有希望也没有痛苦”的消极人生态度。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幸,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而这些不幸早晚都会过去的,时间是治疗痛苦的最好良药。低调者总是重复“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他遇到不幸打击的时候,总是会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们会充满希望,一切按好的方向发展,即便会有困难和挫折,他们也按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向前走。一旦遇到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低调者也会合理地放弃原来的目标,去追求新的目标。低调者的目标具有连续性,他不会因为一个暂时的失败而彻底放弃,他不会把目标等同于一个简单、孤立的东西。

    低调者对事情总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或者说,低调的人更容易发现事情的变化性,任何事都不会是畅通无阻、一帆风顺的。所以,他们不愿轻易地就对事情妄下结论,不愿轻易地对事情的发展进行盲目乐观的估计。他们相信,一切事情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改变一切,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不承认“命运自由天注定”,他们相信人生的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

    低调者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要学习的地方。正因为有这样的意识,低调者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拼搏,他们深信自己的努力与拼搏是最强大的力量,即使外在的环境再恶劣,即使自己处于再糟糕的境地,他也充满这种自信。在低调者眼里不存在任何“应急解决办法”,唯有高度集中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通往任何成功路上所遇到的曲折和危机。

    低调不是懦弱

    有句俗话讲得好,懦弱,就是“前怕狼,后怕虎”。懦弱的人总怕受挫折,自己的精神总被打垮,他们没有顽强的毅力。

    低调的人,显得老实厚道,柔弱退让,常常给人一种懦弱的感觉。其实,低调绝不是懦弱,却是顽强毅力的象征。正因为低调,才会保全自己,才会战胜他人,才会成就大事。

    我们都知道大象从不倒下,即使在它们生病的时候,也保持着站立的姿态。因为大象体型庞大,一旦倒下,内脏就会相互挤压,再加上本身的重量,就会使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除非到了生命的终结,否则大象是不会倒下的。

    与大象比起来,人类就显得脆弱多了。人的一生总有倒下的时候,或是疾病,或是打击,或是灾难。但是倒下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之后一蹶不振,从此站不起来了。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父亲请一位拳击师培训自己的儿子。一年后,父亲接儿子回家,拳击师安排了一场拳击比赛,让这个父亲检验一下儿子的学习成果。结果在比赛中,儿子被打倒了许多次,但每次他都站了起来。父亲对此很不满意,他质问拳击师:“为什么我的儿子总被打倒?”拳击师说:“你没看见你的儿子一被打倒,马上就站起来了吗?这种顽强的毅力是他在人生道路上最需要的,有这种毅力、这种顽强精神的人,老师也并非是不可战胜的,倒下并不意味着失败。”

    一个以前认识的朋友,在她结婚两年后,丈夫有了外遇,她失掉婚姻的同时,也失掉了自己的初恋。一下子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她一时间手足无措,表现出人常有的懦弱。但是她接下来的日子里,冷静分析,重新开始规划自己的生活。她努力地工作着,用健康的心态去生活,最终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人。改变命运的唯一原因就在于她以一种顽强的毅力坚强地活着,并坚持了下来。

    人生的挫折来自方方面面,可能你今天还和家人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但是说不定哪天,你就要面临与亲人的分离之痛;可能今天你还在单位里意气风发地发号施令,明天你就成了下岗职工;可能今天你还悠闲地在咖啡厅里与朋友聊天,明天你就要面临经济上的窘迫。人生就是这样,你总要面临一些挫折,一些麻烦。重要的是,你要保持坚强的个性,不要被困难吓倒,勇敢地面对一切,勇往直前!

    低调者相信,在人生一辈子当中,不可能时时顺利,事事顺利,挫折与困难在所难免,重要的是,人应该越挫越勇。没有什么可怕的,“弱不禁风”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笑谈。

    很多事业有成的人并不是最聪明的人,也不是最幸运的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于,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有一股从头再来的勇气。想想小时候,我们跌了多少跤才学会走路;上学时,我们挨了多少批评才逐渐成熟。挫折磨练出了意志。

    低调者认为,人生无常,要始终保持一颗坚强的心,只要有了越挫越勇的心,在任何环境里都不会失望,不会懦弱,都会坚强不屈。

    低调是宽容

    荀子曾说:“群子贤而能容黑,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里讲的就是宽容为怀的道理。宽容是做人的美德,是明智的处事原则,是博大的胸怀,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一个不懂得宽容别人的人,就会显得愚蠢笨拙;一个不懂得对自己宽容的人,则会把自己的生命之弦绷紧而伤痕累累。

    而低调就是以宽容之心面对人生。无论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会遇到情绪所迫的无奈,无可避免的失误,考虑欠妥的差错,这就要求以善意去宽待有失误和差错的人,以宽广容纳狭隘,以宽广大度去感化他人,从而避免冲突和纠纷。低调的人从不和别人斤斤计较,不和别人争强斗胜。

    尼克松在担任美国总统之后,基辛格曾讥讽尼克松“根本没能力治理好美国”,而且在竞选总统前曾一度反对过尼克松。但是,他的这些行为并没有影响到尼克松总统对他的重用,仍聘任他担任自己国家的安全助理。尼克松的这种低调处理姿态,使基辛格深为感动,倾其全力帮助尼克松总统。后来,基辛格以其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过人的胆识纵横国际政坛,成为驰名国际的外交家。而尼克松总统以其宽宏大量的胸襟,不仅成就了他的伟大的事业,并且为世人留下了宽容的风范。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弟子出游。在郑国时,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他只好在城东门等候。有个郑国人看见了,便想侮辱孔子,便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长得奇形怪状,累得好像丧家之犬。”子贡便把这个人所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却不以为然,笑着说:“说我像丧家之犬,确实属实啊!”在弟子面前,孔子如此大度,一笑了之,足显万世师表的非凡气度。当以宽容的心境和态度去面对他人施加的羞辱和难堪,往往可以从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防止事态的恶性发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尼克松大可不必重用基辛格,甚至把他踩到最底层;孔子也大可不必心平气和,可以贬得羞辱他的那个人一无是处。但两者都是以宽大的胸襟低调处理了,反面取得更佳的效果。所以,低调是宽容,是塑造一种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使每一个人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发展。

    低调的人了解,自己的利益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当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相冲突时、友谊和利益不可兼顾时,往往会选择忘利取义,宁可自己吃一点亏。郑板桥就曾说过:“吃亏是福。”这绝不是阿Q 式的精神胜利法,而是一生阅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低调的人也知道,自己一时的成功与否并非是太了不起的事情。不会把得与失当做为凌驾于一时别人之上的资本。

    低调的人更相信:与人相处,利人就是利己,让人就是让己。给别人让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路。

    低调的人最懂得宽容。他们对同事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根本不在意,他们知道冷静、忍耐、谅解是最重要的。有句名言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尽量地宽容和谅解他人是一种高尚的做人艺术,无论对于你的事业还是你的个人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

    低调是客观地认识自己

    人生最大的难题莫过于:认识自己!一个真正想有所作为的人,对自己必须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充分地估测自己,给自己找准位置,真诚地做自己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高明、太能耐,觉得凡事无己不行,凡事有己便成,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认为自己处处胜人一筹,高人一等。在别人眼里,却有失谦逊之德,有失平易之美。过于抬高自己,而不客观地审视自己,过分自我膨胀,就会注定失去很多,就会觉得很是孤立。

    当自我评价时,不妨把分打得低点,对自己严厉一些。这样以低的姿态朝前冲,如果结局超过了估计,你会欣喜的。低姿态就是为自己准备了一份惊喜的机会。同时,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够给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给自己设置正确可行的目标,让自己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缺陷,知道自己的长处,不要得意忘形,知道自己的短处,就要去改正。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歌手利用休假回老家与同学相聚。在去聚会的路上,他打了一辆出租车。一路上,司机只是一脸的冷漠,没有怎么与他搭过话,只是放了一段戏曲,这使歌手非常气恼。临下车时,歌手问司机:“你为什么不放一些流行歌曲呢?”司机回答他:“我认识你,你不就是经常在电视里唱流行歌的嘛,你唱得是不错,但我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因为我不喜欢流行歌曲,我只喜欢听戏曲。”这个歌手很羞愧,他明白了,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把你当成宝贝,所以你不要太自负,太把自己当回事。在聚会的时候,他尽量表现得很低调,对同学很亲切,就像昔日上学的时候一样。是出租车司机提醒了他,让他摆脱了作歌星的高姿态,与同学融为一体。

    低调的人之所以低调,其实来自于他对自己一种正确的认识。他的低调,决定了他的冷静、他的镇定、他的决策和他的态度。无论自己过去做了什么事情都不重要,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低调的人不会把自己看得太高,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在别人面前始终保持着一份温和的态度,真诚而朴实,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在繁忙的工作中赢得更多的朋友,赢得更多人的心。他总是很谨慎地看待自己的成就和能力,他知道,自己的成功,虽有自己主观的条件,但更离不开一切外在的条件,自己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所以,他不会把自己无限地夸大。低调的人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认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在一个群体里,如果一个人太在乎自己的形象,便会不择手段地粉墨登台,争取一切出头露脸的机会。结果,其周围的人似乎都成了“敌人”,自己则变成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不知您是否读过这个故事:有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其实,在人们心目中,“马走得太慢”绝对无法抵消将军的英雄形象。

    有一则寓言讲得好。两只大雁与一只青蛙结成了朋友。秋天来了,大雁要飞回南方,三个朋友舍不得分开。大雁对青蛙说:“要是你也能飞上天多好呀,我们可以经常在一起了。”青蛙灵机一动:它让两个大雁衔住一根树枝,然后它自己用嘴衔在树枝中间,三个朋友一起飞上了天。地上的青蛙们都羡慕地拍手叫绝。这时有人问:是谁这么聪明?那只青蛙生怕错过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大声说:“这是我想出来的……”话还没说完,它便从空中掉下来。

    低调的人知道,如果真的拥有才华,踏踏实实地做就好了,不要趾高气扬地用嘴说出来。那些惹祸上身的人,往往都是太过张扬的人。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有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重要的是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场合地将自己剖析得过细,让人一览无余。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坦诚而平淡地看待自己,没有人把你看成是卑微、怯懦和无能。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