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人谈心-一代译才朱生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提起中国的翻译家,人们很容易想到严复和林纤。他俩一以译理论著称,一以译文学享誉;但在辛亥革命那年出生的一代翻译奇才朱生豪却被多数人所遗忘。朱生豪则虽不如严、林名高,但究其贡献足与严、林鼎立而无愧。严译理论著作难与并论。林纤不通外文仅凭耳听口译捉笔成文,而朱生豪则兼擅中英文字,所译又为世所公认的难点莎士比亚的剧作,成就确乎超越前人。可惜天夺奇才,中道夭逝,给人间留下无限遗憾!

    朱生豪出生在浙江嘉兴一个贫苦家庭中,他是在国忧家愁的凄风苦雨中艰难地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完了短暂的一生。他于1933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后,即入世界书局工作,编订《英汉四用辞典》。该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看到这位刚过弱冠之年的年轻同事的才华,就鼓励他多译莎士比亚的剧作。朱生豪毅然肩负起这一重任,开始作大量的翻译准备工作:他搜集不同版本,参阅各家注释考证,反复阅读莎士比亚剧十余遍,以撷取原作的神韵。经过两年的前期工作,1935年,他开始译作。次年秋,《暴风雨》脱稿。接着,又译了《威尼斯商人》和《仲夏夜之梦》等剧作。正在锐意拼搏之际,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占上海,他的财物和书稿,包括七卷译稿和几集新旧诗词的未刊均毁于炮火。次年,他为实现自己的宏愿,又回世界书局工作,继续译书。1942年,他和相爱10年的知己宋清如结婚,给他即将灯尽油干的生活注人了新的活力,可是其生有涯,呕心沥血的奋战耗尽了他的精力。1943年冬,这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终于抵挡不住贫病交加的岁月熬煎,怀着对相濡以沫的爱妻的眷恋,抱着伟业未竟的遗恨,离开了横行的世界,年仅32岁。他在短短八年中,对着还不如颜渊的愁苦生活,竟然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约五分之四。这是何等沉重的负荷!对于一个长期处于清贫忧惧生活中的体弱多病的青年,又是何等的艰难。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一代翻译奇才匆匆地资志而赍;但是,他的心血凝聚成不朽伟业,他译完了莎剧27种,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三辑。使西方古典文化的瑰宝接近全部地东方古老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养料源泉。

    朱生豪的译笔为执后学留下了最佳的典范。他不拘泥于原作的字句,而力求表达原作的神韵他研究人物的身份性格,力求以原作者的气质来调动语言。他讲求单调铿锵、文字流畅以表述原作的意趣。他在译成之后,反复修改,字斟句酌,尽力避免词意晦涩。朱生豪诚无愧于身后几十年所得到的“译界楷模”的赞誉。论朱生豪事业的成就还不能遗忘那位在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他的贤淑的妻子宋清如。她1932年人之江大学,成为朱生豪的低班同学。她是一位温柔美貌的才女,能诗善文。她的学术素养与朱生豪不相上下;但她奉献自己的挚爱,以一位富家小姐毅然在艰辛的岁月下嫁给这位纯真的寒士。她与朱生豪颠沛奔波而无怨言,对清贫生活安之若素,在短短一年多共同生活中,她默默地付出了难以估计的代价。

    朱生豪夭逝后,她沉浸在痛不欲生的悲哀中,但她抑制哀痛,承担丈夫留下的两项遗业,一是抚养他们的爱情结晶,二是继续完成他们的心血结晶整理、修订遗稿,为出版奔走呼号。1947年,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朱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三辑;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修订出版了朱译《莎士比亚戏剧》。1978年经过补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终于问世。朱生豪的遗蠕宋清如捧着新版全集《暴风雨》卷在嘉兴西里河畔朱生豪墓前焚化她沉重地跪着向早逝的丈夫泣诉:她完成了后死者应尽的责任;她替丈夫看到了共同宏愿的实现。宋清如这位伟大的女性如“中国翻译界一件最艰苦的工程”贡献了漫长的一生。她的名字理当与翻译界的一代奇才朱生豪共同镌言必信,刻在《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这块丰碑上。

    在人类生命的漫漫长卷上,有的人虽然走过的时间较长,但却是轻描淡写、雁过无痕,不会在上面留下任何痕迹;有的人虽然只是匆匆而过,却留下了浓重深刻的一笔,或因人品,或因成就,让千秋万代敬仰与缅怀。

    朱生豪夫妇,堪称中国近代翻译界的“居里夫妇”。虽然他们的故事不被广泛知晓,但《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却为他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的成就与贡袱,日月可鉴;他们的精神与品质,光辉灿烂。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生命却可以因为所献身的事业却而得以延续至永恒。朱生豪夫妇,无愧于这样的评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