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智慧人生的九大法则-做到鹤立鸡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工作要超出领导的期望

    有一次,我应邀到一位学员家做客。这是一位刚刚毕业两个月的大学生,为老总做秘书。在她的书桌上,我偶尔发现了一张打印工整的“时刻记得提醒老总的20件小事”,上面包括“提醒老总带好名片”、“提醒老总开会时间”,等等。

    我一边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一边问她:“你的工作很细致,这么细小的事情你都要提醒老总吗?”

    她笑着回答我:“我想,作为一个下属,应该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领导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得更好?写在纸上的这20条,领导从没有要求过我。领导的做事风格是对宏观把握得很好,但对一些小细节比较容易忽视。既然领导有时候需要提醒,那我这个当下属的当然有这个责任。”

    听了她的话,我当时非常感慨。

    后来,再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不再担任文秘工作,而成了集团的办公室主任。对她有这样的发展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如果她是我的下属,我也愿意给她这样的平台。

    要想在职场中获得发展,首先就要得到领导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成为领导格外重视的员工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做每一件事,都好到超出领导的期望。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努力密切相关。而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的发展时,除了称赞全体员工外,格外称赞他的助手、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他对她有一个很高的评价:“往往我期望二,她却能做到十。”

    的确如此,我们来看看杨绵绵是怎么做的,且看《第一执行者》等着作所介绍的关于她的一些故事。

    海尔的前身是青岛市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电动葫芦等小机电,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面临倒闭。1984年12月,上级派时任青岛市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张瑞敏组建青岛电冰箱厂。张瑞敏上任之后,决定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的生产线,实际上是购买利勃海尔的电冰箱生产技术。

    在张瑞敏的真诚邀请之下,杨绵绵参与了项目的引进,并成为张瑞敏的主要助手。

    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项目。用杨绵绵的话说,当时的情况是:一分钱没有,就那么几块地,几间破房子,要把那些没有见过、也不懂的设备引进来,谁心里都没底。

    但既然决定引进这个项目,那就必须做好。既然决定生产冰箱,那起码得对冰箱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于是,张瑞敏便让杨绵绵去了解一下情况。

    打听之下,杨绵绵才发现,国内并没有真正懂得生产冰箱的技术人才。而她自己对冰箱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看到的古董冰箱。

    这么大的一个引进项目,总不能由一群门外汉来操作。于是,她特意去图书馆苦读关于冰箱制造的书籍。她发现一本名叫《电冰箱》的书,写得非常不错,便专程去上海向此书的作者请教,把他请过来做企业顾问,让他把冰箱制作的基本原理详细讲了一遍。通过这样强化式的“学习”,杨绵绵从对冰箱一无所知,到初步掌握了相关知识。

    之后,她又派人向国内的同行学习,回来之后结合自己之前掌握的知识,设计出了图纸,从此开始了电冰箱的制造和研究。

    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杨绵绵那种超乎寻常的执行力,或许就没有海尔后来那么迅速的发展。

    本来,张瑞敏只是希望杨绵绵去了解一下情况,换作很多人,或许就会走走过场,或者干脆交给底下人去做。毕竟,对冰箱的制作一无所知,哪能那么快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何况,自己是管理者,具体的研发完全可以交给技术人员去做。

    但杨绵绵却不这么想,既然决定转产做冰箱,那自己就非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不可,不这样做,怎么抓好管理?所以,她不仅自己买书看,还亲自去拜访专家,了解冰箱的制作原理,甚至自己画图去设计。

    类似的事情,在杨绵绵身上还有很多。

    有一次,一台质量合格的冰箱抽屉里有一根头发。杨绵绵看到之后,立即叫来全体相关人员召开了紧急会议。

    有人觉得她太小题大做了,不就是一根头发嘛,拿掉就行了,又不会影响质量。

    对此,杨绵绵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抓质量就是要一根头发丝也不能放过!今天对一根头发视而不见,明天就会对更大的问题同样对待,头发丝虽小,但它关系责任心的问题。”

    为什么杨绵绵细到连一根头发都不放过?

    因为从海尔创业时开始,张瑞敏就把质量问题当成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来抓,甚至不惜砸掉70多台有问题的冰箱。他格外要求管理干部对大家的质量意识常抓不懈。

    为了落实这种精神,杨绵绵对质量问题严抓不懈,即使是一根头发,也绝对没有把它当成小事。正因为她能将企业的制度和张瑞敏的要求,落实到一般人觉得难以理解的程度,她的确无愧于“期望二,做到十”的高度评价。

    这样的下属,哪有不被格外器重的道理?

    别的优秀人士,也大部分都是领导“期望二”,自己能够“做到十”的人。

    潘基文是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传》介绍了他以前的一段经历:

    2000年,潘基文还在担任韩国外交部次官,有一次他陪同韩国李汉东总理访问俄罗斯。

    在飞往莫斯科的飞机上,其他的随行人员大都去睡觉了,潘基文也可以去休息,但因为李汉东总理在阅读访问俄罗斯的文件,他想,说不定总理会有什么需要,要叫自己。

    因此,他就一直等在总理身边,直到飞机快抵达莫斯科,确认总理已经休息了之后,才在一旁稍微休息了一会儿。

    领导并没有要求潘基文等在旁边,但潘基文却想到万一总理需要自己做什么该怎么办,所以主动在一旁等着,直到确认总理已经休息了,才敢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

    换了你是领导,看到这样的下属,心里是不是也会觉得很温暖、很踏实?对这样的执行者,你会不会重用呢?

    不要把小事看得很重

    现在给你讲一个富戏剧性的故事:

    1945年3月,罗勃·摩尔在中南半岛附近276英尺深的海下,学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当时,他正在一艘潜水艇上,从雷达发现了一支日军舰队——一艘驱逐护航舰,一艘油轮和一艘布雷舰——朝他们这边开来。他发射了两枚鱼雷,都没有击中目标。突然,那艘布雷舰直朝摩尔乘坐的潜水艇开来。一架日本飞机把他们的位置用无线电通知了日本驱逐护航舰。摩尔他们潜到150英尺深的地方,以免被日军侦察到,同时做好了应付深水炸弹的准备,还关闭了整个冷却系统和所有的发电机器。

    3分钟后,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弹在四周炸开。把摩尔一行人直压海底——276英尺深的水下。深水炸弹不停地投下,整整15个小时,有十几枚就在离摩尔他们50英尺左右的地方爆炸。若深水炸弹距离潜水艇不到17英尺的话,潜艇就会炸出一个洞来。

    当时,摩尔等人奉命躺在自己的床上,保持镇定。摩尔吓得无法呼吸,不停地对自己说:“这下死定了……”潜水艇的温度几乎有100多度,可他却怕得全身发冷,一阵阵直冒冷汗。15个小时后,攻击停止了,显然那艘布雷船用光了所有的炸弹后开走了。

    这15个小时,他感觉好像有1500万年。摩尔过去的生活一一在眼前出现,他记起了做过的所有的坏事和曾经担心过的一些很无聊的小事。摩尔曾担忧过,没有钱买自己的房子,没有钱买车,没有钱给妻子买好衣服。下班回家,常常和妻子为一点芝麻大的事吵架。还为自己额头上一个小疤——一次车祸留下的伤痕发过愁……

    那些令人担忧的事,在深水炸弹威胁生命时,显得那么荒谬、渺小。他对自己发誓,如果还有机会再看到太阳和星星的话,永远不会再忧愁了。在这15个小时里,摩尔学到的比他在大学4年里学到的还要多得多。

    摩尔的经历和从经历中悟出的道理告诉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不要让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影响了我们尽情去享受生活,耽误了我们去实现更加宏大的目标,不要被一些小事搞得垂头丧气。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因为在意一些小事而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影响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这种人经常在小事上跟别人较劲,比如,在餐馆能够因为服务员的小失误而大闹一番,不但影响别人进餐,也坏了自己的食欲和心情。在家里,会经常因为妻子的饭菜做得不合胃口,而对妻子破口大骂,结果影响了夫妻幸福和谐的生活。在工作上,会因为上司的不恰当批评,因为同事的一两句不舒服的话,而跟上司、跟同事闹翻脸,结果丢了工作,失去了朋友。

    这些人总是把小事看得很重,天天被一些小事折磨着。虽然,很多时候在这些小事情上,他们赢了。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他们为了这些小赢付出了多大的成本和代价。他们在小事情上赢了,在大事情上却输得一塌糊涂。

    因此,作为一个聪明人,要学会宽容小事、忘却小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上,只要小事情不会影响自己大目标的实现,就应该尽量不要在它们身上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和时间。要知道,放弃思想包袱,你就不会跌伤自己。

    沉着冷静是一种优异的品质

    心情起伏变化很大,或是变化频率很高的人,做错事的比率也比正常人高。

    人的行为受两大力量的引导,一是理性,二是心情。一个很理性的人,他的行为不会因为心情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而理性较弱的人,则每天的行事会让心情牵着鼻子走。

    理性的强弱看起来对一个人的处事影响不大,因为理性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智慧。这就是说,理性弱的人也不一定没有智慧。所以在作出重要决断的时候,理性弱的人也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可是,有一件事你必须相信:一个心情变化起伏很大,或是变化频率很高的人,他做出错误判断与抉择的概率比别人高,有时甚至会丧失判断与抉择的能力。因为当一个人心情烦乱时,其思维方式与机能就处于一种怠情的状态,这样便会对判断力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人性丛林看起来似乎平静安详,事实上它里面潜伏着种种险恶,有很多情况必须审慎应对,应对不当,轻则灰头垢面,重则惹祸上身,甚至好事也变成坏事。而这种种状况之中,有的很单纯,有的很复杂,有的看起来单纯,其实很复杂。单纯也好,复杂也罢,最难的是让人看不清事实的真相、真假虚实不明的状况。这些状况有的是自然产生的,有的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与埋伏,应对失当,就会惹出大麻烦!面对这些状况,也唯有通过理性及智慧来判断、思考,这样才能发现其真正的面目。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就很重要了。平静的心情就如平静的湖面,可以让思虑澄净,映射出你真正的智慧及事物的本质。

    所以,生活于尘世之中的每个人,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这样你才不会说错话、做错事。要保持心情平静说难不难,说易却也不易。对某些人来说,天生就是个沉着冷静之人,心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有些人则不然,心情很容易发生变化,不但别人摸不清,自己也感到苦恼。不过,你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协助训练自己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情,例如:

    1.静坐

    这是很多大人物采取的方式,静坐可以滤净思绪中的杂质,让心情保持稳定的状态,不过并不好学,也需要旁人的指导。

    2.暗示

    每天告诉自己保持心情的平静,或是写成字条,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以随时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心情。日子久了,保持心情平静就会成为习惯。

    3.自省

    每天检讨自己的心情变化,甚至可以画一张心情起伏曲线图,透过此图来强化保持心情平静的意念。

    4.规律

    生理会影响心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例如睡眠不足,便容易脾气暴躁,因此生活有规律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你也可以通过十分个性化的方式,如祈祷、读书、听音乐,或与朋友聊天,来保持心情的平静。不过,最好能训练到不用靠外力,就可以保持心情的平静,到达这种境界,你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永远想到领导的前面

    最好的执行者与一般执行者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一流的下级总能提醒上级,末流的下级总要上级提醒。

    一般执行者的想法是:既然是领导,做的决定肯定是正确的,我只要照着去做就行了;即使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也是领导说的,就算出了差错,也不是我的责任,我何必多事?领导都没有想到,我怎么可能替他想到?

    但是,一个最好的执行者,不仅不需要领导来提醒,而且总会想到领导前面——上级想到的自己当然要想到,上级没有想到的,也要主动替他想到。

    有一次,一位培训界的同行向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经常要出差,一忙或者一着急,就容易忘记带一些东西,如名片、资料和相机等。为此,他跟秘书说,记得提醒他一下,免得耽误事情。

    秘书老是不记得提醒,后来终于学会提醒了,但是执行起来,往往又很不到位。

    有一天,他在北大高级总裁班讲课,下午讲完课后就直接去机场,到外地出差。

    中午时,他接到秘书发来的短信,上面写着:“您下午要出差,别忘了带名片、资料和相机。”

    一经提醒,这位老师一想糟了,相机在家中,又忘带相机了。可等讲完课再回去拿相机已经没有时间了,只好就不带了。

    尽管是一件小事情,但也能反映一个员工的执行能力。这位老师感慨地说:“如果是一个合格的执行者,她完全应该熟悉我的日程安排,提前一天提醒我:‘您明天就要出差了,如果现在方便的话,请把需要带的资料、名片和相机放到包里,以免忘记。’有了这样的提醒,我还会忘记带相机吗?”

    很多下属都有一个错觉,领导哪会有什么想不到的事情。可别忘了,领导不是神,也有考虑不周全时,也有需要你提醒的地方。

    不要说普通人需要提醒,就算是非常杰出的人,有时候也需要下级帮他把关。担任过周总理秘书的纪东,在他所写的《难忘的八年——周恩来秘书回忆录》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1971年,林彪“九·一三”叛逃事件发生后一个月左右,一天上午,周总理在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之后,离开办公室去卧室办公。

    不久,总理打电话让他过去一下。他以为总理要安排任务,像往常一样拿着本子和笔,迅速赶过去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总理并没有交代他办理任何事情,只是很郑重地看着他说:“我要跟你说一件事情。”

    然后,总理拿起一个大信封,对他说:“你看,我写错了一个信封。”

    他接过信封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呈主席、林副主席批示周恩来某年某月。”

    林彪叛逃之前,总理给毛主席和作为当时党中央副主席的林彪写报告,通常都是这么写的。但当时林彪已经叛逃,再这样写就是大错误。

    由于连续工作了那么长的时间,在极度疲劳下,写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总理在叮嘱他把信封销毁的同时,还特意提醒他:“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你,让你知道,注意以后要帮我把关。”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写错了信封,自己把它销毁就行了,总理为什么还要特意把秘书叫过来,郑重其事地嘱咐一番呢?因为即使是领导,即使平时考虑得再周全再细致,也难免有在特殊情况下疏忽的时候,这时候就尤其需要下级能够替自己把关。

    这个故事给所有执行者一个警示:即使像周总理这样的伟人,有时候也需要下级提醒和把关,更何况是我们的上级呢?这就更需要我们多考虑一点,甚至想到领导的前面。

    用长处弥补领导的不足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既然是领导,肯定各方面都比下属高明。但别忘了,上级不是神,也不是万能的。上级既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作为一个优秀的下级,不能一味地挑剔上级,同时也不会机械地唯上级的命令是从,而是能够灵活掌握尺度,善于用自己的长处去弥补上级的不足。

    罗荣桓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在解放东北时期,曾经是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的得力助手。林彪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严肃、不苟言笑。

    但罗荣桓很善于用自己的亲切弥补林彪严肃有余、人情味不足的地方。在电影《大决战》中,有这么一个细节:

    有一次,林彪把全部部下叫到一起开会,安排作战任务。

    会议结束后,都已经过了午饭的时间,林彪对大家说:“各位请回吧,我这里没有安排各位的午饭。”

    来参加会议的部下露出了尴尬的表情,身为政治委员的罗荣桓看到后,立即意识到部下们的情绪,马上微笑着对身边的警卫员说:“你快去跟炊事员打招呼,让他多煮些面条,让同志们吃完面再走。”

    一句话,缓和了林彪严肃的措辞,也缓解了大家的情绪。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上级重用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

    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格力空调总裁董明珠,在进入格力初期,就是用铁腕手段弥补了上级的魄力不足。在《营销皇后董明珠》等着作中,记录了这样一些事。

    她首先是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一抓到底。

    格力在发展过程中,经营部存在很多问题。格力的总经理朱江洪个性温和,面对员工的一些问题,即使看到了,也碍于面子不好直说出来。这样的结果是造成员工更加散漫,旧问题没解决又出现新问题。

    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朱江洪决定通过选举,挑选合适的人才担任经营部主管,备受同事们喜爱的董明殊被推选为部长。

    有人想,自己推选出来的部长董明珠,肯定会在方方面面都照顾大家,拉拉关系、走走后门应该不成问题,就算是有什么事情,也会帮着自己说说话。

    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董明珠一上任,她那种做事干练、铁面无私的个性就展露无遗。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严抓管理、规范业务员的行为。

    在她的严格管理之下,彻底杜绝了业务员无款提货、随意调配产品或私自收货款的行为。为此,还关闭了分布全国各地的库房,并强调业务员销售账目清晰化,销售货款要限时追回。措施刚出台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说情,但都被董明珠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促使内部管理逐渐走上正轨的同时,她还对客户实行铁腕政策。

    拖欠贷款一直是中国很多行业存在的现象,也是让很多企业头疼的问题,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格力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很多人看来,谁都可以得罪,就是不能得罪客户,毕竟企业要靠客户才能生存。所以,拖欠货款的现象虽然很普遍,但也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然而,董明珠却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推出了“先付款再交货”的交易方式。

    这种方式一推出,立即在客户当中炸开了锅,引起了客户的强烈不满,有的表示如果这样就不销售格力的空调了,有的则向朱江洪告状。

    朱江洪也觉得这种做法有点太激进了,向董明珠提出:“是不是等客户补完欠款,先给发货再收钱?”

    董明珠否决了老总的这个建议。她坚信,只要格力的产品好,就不怕没有人进货。另外,她认为当时不少国外经销商正准备走进中国市场,到时这种“先拿货再付款”的方式必然会被打破。

    事实证明,董明珠的做法是对的,从1997年至今,格力没有一分钱的拖欠账款,整体效益大大提升。同时,随着零售巨头百思买进军中国市场,格力凭借自己坚持“先付款再拿货”的方式,与其建立了共赢的联盟体系,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无论是对内部员工的管理,还是对外部客户的管理,董明珠都用自己的长处弥补了上级的不足。

    朱洪江性格温和,在某种程度上称得上是“老好人”,这样的领导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亲和力很强;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威严不够,抓管理缺乏力度。而董明珠恰恰用自己的铁腕弥补了上级的不足。可以说,没有董明珠的铁腕,就没有格力今天的发展。

    每一个最好的执行者,都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如果上级什么都比你强,那还要你做什么?上级的不足之处,恰恰是最能体现下级价值的地方。

    要人强烈的责任感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于自己关心的事,我们会时刻惦记,用心琢磨。反过来,如果是对自己不关心的事,哪怕它天天都在你眼皮底下出现,你还是会视而不见。

    执行也一样,只有你时刻关心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事、公司的事、客户的事,你才会用心做好。

    有一次,一位宝马公司的员工到外地出差,准备到一家宾馆住宿的时候,发现不远的地方停了一辆满是泥土的车。出于职业本能,他多看了几眼这辆车,结果发现那是一款自己公司生产的宝马。

    那么有档次的车却脏成这样,别人看了会不会觉得,宝马的车也不怎么样嘛,如果真那么有档次,车主怎么会那么不爱惜,任由它脏成这样?

    想到这一点,他立即走过去,挽起袖子开始擦起来,直到车身光亮如新才停下来。

    这时,车主正好回来了,一看车子,差点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得知这位义务帮助自己擦车的小伙子竟然是宝马公司的员工时,他既感动又吃惊,对宝马公司的服务大加赞叹。

    或许很多人会想,又不是自己卖出去的车子,干嘛要多此一举?再说了,就算是自己卖出去的,公司也没有规定要义务帮别人擦车。

    的确,如果不是出于对产品的热爱、对公司形象的关心,这位员工完全没有必要去做这些事情,但正因为有了这份关心,就会多了一份责任。既然是宝马公司的一员,那么走到哪里,都要体现出宝马公司员工最高的素质。

    关心还是不关心,所体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在《白求恩传》里,记录了这样一段关于白求恩大夫的事迹。

    着名的白求恩医生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来到中国担任救治工作。

    1938年11月,白求恩领着医疗队到达涞源北面的转岭口,也就是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将军的司令部所在地。因为战争激烈,战士们伤亡惨重。一连几天,伤员络绎不绝地从前线被送往这里救治。

    白求恩早早把手术室准备好了,但当第一批30多名伤员被抬进来的时候,他刚一检查,马上气得脸都白了。

    他立即让人把所有担架员都叫了进来,怒气冲天地冲他们说道:“这些伤员从火线到这儿,已经走了3天。自从团部的军医给他们上过药以后,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得到任何的照顾。为什么?为什么连一条绷带也没有换过?难道你们以为自己的任务就只是把这些伤员抬了来,把他们当成是行李吗?你们是医务工作人员,不是骡子!”

    看到白求恩发这么大的脾气,大家都吓坏了,其中有一个人小声解释说:“路上没有休息站,也没有救护队……”

    白求恩立即说:“这不成为理由!没有休息站,就应该临地凑几个出来。没有绷带,就应该用你们身上的衬衫。”

    白求恩随后让通讯员把王震旅长找来,跟他说了伤员一连三天无人照料的情况,并指出那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感染,那些没有及时治疗的轻伤以及两名由于用止血器后欠照料而生了坏疽的伤员。

    王震旅长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经过商讨之后,决定在前线与后方之间的村子里设立一系列救护站。站上有卫生工作人员,对向后方运送的伤员进行初步治疗。

    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

    为什么一连3天,担架员都没有想到过要照顾一下伤员,只是像运送行李一样把伤员送到救护站?为什么他们没想过伤员会不会疼痛,要不要包扎,会不会感染?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把自己的心和伤员连起来,没有做到感同身受,自然就没有那份责任感,甚至还会找理由给自己开脱。

    而白求恩医生则恰恰相反,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病人身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对病人的救治有利出发,自然就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想尽办法治病救人。就像他说的那样,没有休息站,就临时凑几个出来;没有绷带,可以用自己身上的衬衫。别人做不到这一点,他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前后方之间的救护站建立了起来。

    如果每一位执行者在工作中,也能像宝马公司的那位员工以及白求恩一样,那么没有什么执行是做不好的。

    有热心就有机会

    用心执行还表现在对工作的热心上,多一份热心,就会多一份机会。

    我们为中央电视台十大广告代理商之一的某家企业进行培训,在谈到如何成为单位最受欢迎的人时,该公司的总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张和小林同时来公司上班,在3个月的试用期里,两人表现大不相同——小张不仅提前过了试用期,还得到了领导的重视;而小林却因为一直表现平平,最终被公司放弃。

    小张凭借什么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呢?

    刚进公司,因为对业务不熟悉,领导安排他们俩看以前的策划方案以及相关书籍。这样一来,时间往往有空余。工作很悠闲,没什么事情可做,小林觉得这跟自己进公司的设想差得太远,不禁有些消极,整天无精打采,颇有点怀才不遇的感觉。

    小张则恰恰相反,看到好的方案,他都会做记录、写感想,并向前辈们虚心请教。一看领导或者同事忙不过来,就主动替他们打打杂,同时做到眼中有事。

    有一天下班后,小张和几个同事出去吃饭,吃完之后他们回宿舍。快到宿舍门口了,突然下起了大雨。小张转身就往办公室跑,大家都不知道他去干什么。原来,他突然想起,下班前领导让他把第二天会议的材料提前放到了会议室,而他记得会议室的窗户没有关,如果资料被淋湿就麻烦了。

    小张经常给大家跑腿,会议室的钥匙也给了他一把。他进去之后,立即关上窗户,找来一块干净的抹布将已经有点湿的资料擦干,没有顾上自己的衣服都湿透了。

    就在小张整理资料的时候,老总恰好从门口经过,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老总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就走了。

    第二天,小张就接到提前通过实习期的通知,并被安排到老总手下工作。

    我们都有从实习到正式工作的经历,也许很少有人会在实习期得到领导格外的重视。大多数人会像小林一样宁愿闲坐也不愿意为公司多做点什么。

    他们会想:又不是自己的公司,那么热心干什么?但这样想、这样做的结果是,既然你对公司的事不热心,公司凭什么要对你的发展热心?

    只有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多少。

    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净雅餐厅的服务是非常有名的,就连普通的员工都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因为妻子怀孕,李先生想请朋友庆祝一下,特意到净雅餐厅预定了一个包间。

    客人都到齐了,首先端上来的是一只用面粉制作的可爱的小老鼠。一开始,李先生还以为上错菜了,但服务员小胡却满脸笑容地说,这是她特意叮嘱厨房提前准备的,因为今年是鼠年,恭喜李先生夫妇得了一个鼠宝宝。

    这让李先生夫妇非常开心,连连说谢谢。

    在上菜的间隙,小胡又端上了几个果盘和餐点,里面有花生、大枣、莲子等。小胡解释说这是餐厅特意制作的,取“早生贵子”的谐音。

    服务员的两次惊喜让李先生和朋友们乐得合不拢嘴,用完餐之后他们还特意跟值班经理致谢。

    如果换了一般的服务员,饭后送一个果盘就觉得不错了,但小胡却非常用心,考虑得非常细致,用自己的热心,连连给顾客带去惊喜。像小胡这样的人,尽管只是一个基层的服务员,却能够从客户的感受出发,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出色来自于细心

    我们都希望做事能够出色,出色从哪里来呢?出色来自更高的追求,落实到行动上,则往往来自于细心。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自然就更出色。

    我们来看看华为公司的客户经理张豪是怎么做的。

    有一次,张豪负责陪同某运营商的老总一行到华为考察。吃饭时,客户发现他对饭店周围的情况很熟悉,问他是不是经常到这里吃饭。

    张豪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为了定这家饭店,他特意提前过来,对周边的路况和饭店的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觉得满意之后,才定下来的。这让客户非常开心。

    考察结束的前一天,张豪在早餐时向大家提议说:“今天是主任的生日,所以自己希望晚上的时候请大家一起为主任庆祝生日。”

    这位主任一听,既感动又很吃惊,问他:“我们只是第一次见面,你怎么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

    张豪笑着回答说:“我在换登机牌的时候,留意了一下每个人的身份证,所以知道今天是您的生日。”

    当天晚上,张豪为客户精心准备了一个生日晚会。

    张豪的细心,深深打动了客户,从那以后,这家运营商成为华为的忠实客户。

    2006年,张豪获得了华为市场部金牌“第一名”的称号。

    可以说,这家运营商之所以能够成为华为的忠实客户,和张豪的那份细心是分不开的。

    一般人接待客户吃饭,可能只会考虑饭店够不够档次,但张豪考虑的不仅仅是环境好不好,服务到不到位,还考虑到了周边的情况,道路是不是通畅,路上会不会堵车。

    可别小看了这些因素,如果去吃一顿饭,路上堵一个小时的车,可能就会大大影响客户的心情,嘴上虽然不会说,心里说不定还会抱怨。

    不止如此,张豪还亲自提前去踩点,实地考察。这样的细心,怎么能让客户不感动?

    很多人都有过给客户换登机牌的经历,但又有几个人能像张豪那样,留意每一位客户的身份证,注意别人的生日呢?

    不仅是对待客户,做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细心。会计不细心,多加一个零,可能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秘书不细心,一个重要的电话没有转达,可能就会失去一个客户。只要每一点工作都像张豪那样细心,执行自然就会更为出色。

    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自己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别人做的,自己也在做着。既然你和别人没有任何区别,机会又怎么有理由偏偏属于你?

    这时候,你能够更细心一点,那么就会获得别人想象不到的机会。

    假如你是一位新闻记者,奉命去拍摄采访一位知名公众人物被庭审判决的过程,你会怎么做?

    你是不是也会像大多数记者一样,挤在法庭上,从这位人物出现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闪着镁光灯,直到拍下整个过程?

    这样也没什么不妥,你拍出来的照片,毫无疑问也会刊登在媒体上,甚至还是比较重要的位置。

    但它能让人记得住吗?

    未必,因为它不过是成百上千类似照片中的一张而已。

    但有一个人,却偏偏将这样一张照片拍得让人过目不忘、独树一帜。

    他就是美联社的华裔记者黄幼公。

    2007年6月,美国当红女艺人、希尔顿饭店的继承人帕丽斯·希尔顿因为酒后驾车被判入狱。因为作风大胆、性格叛逆,加上在演艺圈,身世背景又十分显赫,希尔顿一直就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人物”。她这次被判入狱,成了当时最轰动的新闻。

    庭审当天,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蜂拥而至,云集在法庭上,第一时间记录下当时的情景。

    就在同行们不停地按着快门、生怕漏掉一个镜头时,黄幼公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和几百名记者在同一个场合拍同样的画面,有多大的意义?

    细心的他判断,以希尔顿的性格,在法庭上一定会表现得很坚强,甚至有点无所谓,决不会显示出自己脆弱的一面。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守在法庭外的警车前,因为他知道,一旦希尔顿被判有罪,必然会被带上警车。

    一切都和他预料的一样。他拍到了被带上警车的一刹那时,希尔顿痛哭流涕的画面。

    这张照片,被全球摄影界公认为是这一事件报道中拍摄得最出色的作品。

    其实,早在三十几年前黄幼公刚刚出道时,就已经用这样的方法一举成名。

    当年,才21岁的他奉命到越南战场采访,和他同在现场的还有两名记者,其中一位还是非常着名的战地摄影师。

    刚开始,他也和两名记者一样,不停地拍战斗机轰炸的场面。但很快,他就停了下来。因为他觉得大家都拍相同的画面,意义不大。于是,他开始等待和寻找更好的时机。

    不一会,一大群逃难者迎面向他们跑来,其中有一个全身赤裸、惊恐万分的小女孩特别引人注目。

    黄幼公迅速按下了快门,而另外两个一直忙于拍摄的记者却因为胶卷用完了,不得不临时换上新的,结果失去了这个珍贵的机会。

    凭借这张在战火中赤身奔跑的小女孩的照片,黄幼公获得了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

    同样的职业,在相同的地点采访同样的事件、同样的人物,在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唯有黄幼公捕捉到了最震憾的画面,拍出了与众不同、让人无法忘记的东西?

    如果不是那份细心。或许再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我们也不会发现,更不可能让自己在众人中显得那样出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