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不是天生的是设计出来的-与倒霉一刀两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你的生活里,你是否习惯在历史悲观的情节里心情沮丧?倒霉是否成为了一种行为习惯?如果你渴望幸运,如果你是聪明人,与倒霉运说再见吧!

    解开历史情节

    假如我们对过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对未来的前景又焦躁不安,我们将无法达到真正的快乐。为陈年往事懊恼,而妨碍了眼前的幸福,那是愚蠢的。当然,人的一生中总有深谋远虑和抱憾终身的时候。但是,往事一旦成为历史,我们就应该跟它道别。解开历史情节,摆脱习惯的束缚,突破人生束缚之茧,开始与倒霉运说再见。

    过去只是代表过去

    人生轨迹都历经过去、现在、未来,不同人有不同的过去,可能辉煌也可能落魄。过去是人生的一笔积淀,无论美好、荣辱、成败,都是我们的人生历练,值得收藏。但一味回味就会遮蔽我们向前看的视野,在历史的故纸堆里裹足不前。

    人生轨迹并非一成不变,命运轮盘发生的变化往往令人瞠目结舌。睿智的人,如果过去只是毫不起眼的尘土,他会毫不犹豫的拭去尘土,重新凝结晶莹的珍珠。如果过去是耀眼的星光,他会淡然的微笑,努力让自己不迷失在闪耀星辉里,启航于新的目标与超越。

    是的,当你向前看,过去只代表了过去。抛开过去,人生可以发生诸多变化,根源在于自身。

    有一个15岁的孩子,他顽皮,粗鲁,无礼。在学校里,他惹事生非,与同学打架,没有人喜欢他,也很少有人和他在一起玩耍。

    但有一个人除外,那是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

    一天放学后,菲拉叫住了孩子,说:“是这样子的,老师最近遇到了一道难题,你能帮老师找出答案吗?”

    有三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1.有点迷信,有两个情妇,抽烟凶狠,并且嗜酒如命。

    2.恋床一般到中午才起来,曾经吸过鸦片。

    3.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不吸烟,偶尔喝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情。

    菲拉说:“假如上帝要在这三个人中选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人类的人,那么他老人家会选谁呢?”

    孩子想都没多想,就说:“当然是第三个人啦。”

    “不对,孩子。”菲拉摇摇头说:“你知道第三个人是谁吗?他的全名叫阿道夫·希特勒,他的罪行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唾骂。”

    孩子呆呆地望着菲拉,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么,你知道前两位分别是谁吗?”菲拉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第一个人叫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第二个人名叫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

    “孩子,”菲拉用手抚摸着孩子的头说,“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荣辱只能代表过去,让我们重新开始,好吗?”

    孩子双眼含着泪水,坚定地点了点头。

    许多年后,这个孩子的名字已被许多人知道,他的名字叫罗伯特·哈里森,他是华尔街上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

    哈里森是幸运的,在于他有一位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更在于年幼的他懂得了命运变化的道理——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重新开始,过去只代表过去。

    如果哈里森的故事你仅仅认为是巧合,那么下面的故事,足以令人完全信服。

    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做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年迈老师的爱心诚然是这200名小孩命运里的明灯,故事也同时证明:即使我们出身贫寒、缺乏教育和见识,即使我们被贴上了“毫无出头机会”这样的标签,先辈过去的生活轨迹只是过去,每个人都有突破命运循环的机会。

    摆脱习惯的束缚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习惯的力量同样是一种历史情节,对人的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惯的作用,利弊皆有。高汀有一句话:“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可是,人们却喜欢习惯,因为造出习惯的就是人们自己。人们遵从习惯,形成一种满足感,进而是心理依赖,久而久之变成我们生活上的必需品。

    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好的习惯,能使我们成长为一个坚定、有毅力的人。而坏的习惯,或是表面无害的惯性,是我们形成不幸生活的诱因,这种习惯——失落感的循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变成我们心理依赖的对象,人们会形成一种幻觉,若打破它,就如同活生生的撕裂本身属于我们的东西,痛苦不堪。摆脱习惯的束缚,需要认识习惯的智慧,突破束缚的勇气。

    ★辨别出习惯。

    在印度和泰国,你将随处可见一种非常荒谬的场景。在很多地方,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却拴得住一头千金重的大象。游人表示不解,难道这小小的柱子另有乾坤,这截细细的链子藏有奥妙,能抵挡过千斤重量?

    答案令人思索: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最初,小象拼命的拉扯,却无能为力。渐渐的,小象拉扯的次数和力度都小了。到最后,小象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直到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它也丝毫不挣扎。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了,可是大象是被习惯绑住。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多少这样细小的链子呢?当我们能力不足时,它们束缚了我们。当我们发现无法挣扎时,便永久的停止的我们的努力,即便有一天我们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力量。很多人,在习惯里已经丧失了辨别出链子的能力,只有在因为习惯而受挫的时候,才意识到不良习惯的存在。

    在北京一家外企的招聘会上,报酬丰厚,要求严格,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要如愿以偿。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

    总经理说:“我有点急事,你们等我10分钟。”

    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们围住了老板的大办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来信,没一人闲着。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宣布说:“面试已经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

    这些年轻人大惑不解:“面试还没开始呢!”

    总经理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公司文件的人。”

    年轻人听后全都傻在了那里。一个微不足道的习惯,阻止了他们成功的脚步。只有在机会失去后,他们才能够幡然悔悟。而有一个例子,恰好从另一面证明,习惯能使一个人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40年前,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在20多名宇航员中,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名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

    试想其他没有入选的宇航员,岂会料到因为一个坏习惯,自己与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已经失之交臂。如果我们永远只是在尝受失败的苦果后认识到习惯的存在,那我们将永远活在坏习惯的阴影里。

    ★突破习惯的束缚。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时,是否想过要去克服它,并且改变自己的生活呢?你是否具备了足够的勇气、毅力和对自己的信心,有能力克服?

    事实证明,勇于改变、突破不良习惯束缚的人,往往具有坚毅的品质,更能成就人生的精彩。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经是个大烟鬼,烟抽得非常凶。

    有一次,他度假开车经过法国,天降滂沱大雨,开了几小时车后,他在一个小城的旅馆过夜。吃过晚饭,疲惫的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清晨两点钟,盖蒂醒来。他的烟瘾又犯了,很想抽一根烟。打开灯,他自然地伸手去抓睡前放在桌上的烟盒,不料里头却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寻衣服口袋,毫无所获,他又搜寻行李,希望能发现他无意中留下的一包烟,结果又失望了。

    这时候,旅馆的餐厅、酒吧早关门了,他唯一可能得到香烟的办法是穿上衣服,走出去,到几条街外的火车站去买。

    越是没有烟,想抽的欲望就越大,有烟瘾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验。盖蒂脱下睡衣,穿好了出门的衣服,在伸手去拿雨衣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

    盖蒂站在那儿寻思,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而且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自以为有足够理智对别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离开旅馆,冒着大雨走过几条街,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支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啊?

    没过多会儿,盖蒂下定了决心,把那个空烟盒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脱下衣服换上睡衣重新回到了床上,带着一种解脱甚至是胜利的感觉,几分钟就进入了梦乡。

    从此以后,保罗·盖蒂再也没有抽过香烟。后来,他的事业也越做越大,成为世界顶尖的富豪之一。

    习惯的力量无形而强大,当你意识到不良习惯的存在,请冷静的反思,并坚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克服它,像故事中的保罗·盖蒂一样,把坏习惯留在阴雨的夜里。

    ★不再习惯于承受伤害。

    在一个心理专家的讲座上,专家讲了一个实验。实验内容是把一只猴子放在一个铁笼子里,笼子用绝缘体分成了两半,当其中的一半通电的时候,猴子会用最快的速度逃到另外的一半去。当科学家把绝缘体拿掉,整个笼子全通上了电。最开始的时候,猴子还像以前那样逃到另外一边去,几次之后,它发现整个笼子全部充满电流,于是,它不再像以前那样选择逃避,而是绝望地、无辜地、老老实实地呆在笼子的角落里——它已经习惯了承受伤害。

    你的身边或许曾经发生这样的事情:她是个温柔的女人,从恋爱到结婚,她一直用宽容的爱宠着他,因为她认为,只有她才是了解他的,所以她原谅他的暴躁和反复无常,她一次次用眼泪来洗刷着自己所受的伤痛。

    终于,在一次翻天覆地的争吵中,她站在乱七八糟的房间中央,含着眼泪说:“我们离婚吧。”

    第二天他们就去民政局办了离婚手续。之后,她搬到不远处的母亲家住,在经历了这场浩劫般的感情挫折之后,只有母亲才能收容她那颗破碎不堪的心。

    才一周的时间,她发觉自己变得恍惚起来,仿佛丢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认真地去想,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直到那天下班回来,在暮色里,她竟毫无知觉地将自行车骑到了原来的家门口,并极顺手地推门走了进去,在他惊诧的眼光里,她恍然发觉,她一直还在想着家,想着他。

    破碎的不可能再挽回,她这样告诉自己,并努力让自己变得坚强和冷漠起来。她告诫自己:他是不值得自己爱的。

    但仅仅是在她走错门之后不久的一个周末,她独自去菜市场买菜,在回母亲家的路上,又陷进沉思和茫然中,又推开了那扇最熟悉不过的门,又看见那个最熟悉不过的人正蹲在门口闷闷地抽烟,憔悴得不像个样子。

    那个下午,她没有再回母亲的家,而是为他做了满满一桌子的菜……第二天,他们复婚了。

    现在,他们仍然像以前那样地生活着,就像无数平凡的夫妇,他的毛病没有改变多少,而她呢?也依然像过去一样地爱着他。她是习惯了,当爱成为一种习惯,再怎么不公平的对待也只是无谓的考验,就像那只不再躲避的猴子,明知道无论躲到哪里也躲避不了身体的痛楚,还不如停留在原地,任凭所有的苦痛尽情地压来。

    或许,她是为了爱,可以不计较一切。或许,爱的名义可以使一切追求更高幸福的努力都不再重要。可是,这样的爱,充满了委屈与无助,如罂粟花般,成了她的致命伤,摆不脱,戒不掉。

    我们都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和机会,若没有人珍惜自己的苦心与付出,又何必将自己的一生,耗于无尽的自我矛盾和折磨。

    失去一种习惯是苦楚的,那种疼痛甚至撕裂心扉,可是伤口愈合后,会有崭新的一片天地与自由的空气在等待我们。

    学会适当的遗忘

    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雅曾说:“不懂得遗忘,幸福不会到来。”人生应该学会遗忘,而不老是活在悲伤里面。

    有一个有趣的巧克力广告,是一个国外的获奖作品,它的剧情是:

    广告第一幕:

    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巧克力棒,一边站在路边观看马戏团的大象游行。调皮捣蛋的他,忍不住拿着一块吃到一半的巧克力去挑逗大象,等到大象被引诱上钩,伸出鼻子要吃时,小男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大口把巧克力吃掉。

    广告的第二幕:

    事隔多年,小男孩已经长大,成了一个胖乎乎的大男人了,他仍然习惯不改地边吃巧克力,边看大象游行。结果,当年那头大象竟然认出了长大后的男孩,毫不犹豫地举起长长的象鼻,重重地赏给他一巴掌!接下来的广告字幕是:“有些滋味,你永远不会遗忘!xxx巧克力。”

    大象尚且不会遗忘,更何况人呢?在生理学角度,生理学家表示:“人,一旦记住的事情,要遗忘几乎是不可能的;看似遗忘的事情,其实只是被锁在记忆的深处罢了。”

    事实证明,“负面记忆”更容易变成自我暗示的诱因,从而阻碍我们前进。假如我们对他人曾经的戏弄、生活屡屡的捉弄而耿耿于怀,日子久了,我们的思维充斥了大量的负面情绪,还如何去以积极、豁达的心态面临人生?

    人的心不是无底洞,都有一个重量承受的极限范围。当面临无法承受的打击与苦难,保护内心的最适当的方法就是——学会适当的遗忘。

    他们彼此相爱。男人刚刚给女人买了结婚戒指,却立刻就要去出差。女人虽然不舍,还是送爱人上了飞机。

    造物总是弄人,男人所坐的飞机失事了。这个时候,女人却正在家中,精心的布置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求婚仪式,想象着自己未来的幸福。

    女人有一只猫,很老,是她和男人的媒人,她对猫百般疼爱。就在男人所在的飞机失事的新闻报道播出前一分钟,她的猫不辞而别。她以为它很快会回来,也没有留心。

    女人还是看见了那则新闻报道。她没有哭,也没有任何的确认。她只是呆呆的坐在电视机旁边。

    就在这个时候,男人奇迹般的出现在门口。他气喘吁吁,衣服凌乱。焦急的拥抱着心爱的她,轻轻的说,亲爱的,不要怕。她这才痛哭出声,颤抖着哭泣。

    后来,女人问男人,你怎么就回来了?男人笑,我临时突然接到通知,不用去了。女人的心终于沉淀到底。

    他们结婚了。男人告诉她,他是多么的爱她,那么爱。如果他不在了,请相信他,他还是依然爱她。女人听到这里,连忙轻轻遮住男人的嘴。

    一个月,整整一个月,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说着甜言蜜语。

    这天男人出去上班,她在家里微笑着等他回来。他的母亲突然来访,女人惊讶的看见他的母亲穿着黑色的丧服。他的母亲将一枚她熟悉的戒指放在她的手心,说:“他过世一个月,也不见你来,怕你出什么事,所以亲自送来。”她震惊的不能言语。

    “不可能,他明明早晨还吻过我,他明明还和我生活过一个月。”她的泪水一滴一滴的掉落。他的母亲把死亡证明拿给她看,黑暗扑天盖地的袭来。

    男人下班回家,就看见她蜷缩在墙角,用茫然的眼光看着他。男人放下包,问:“你怎么了?”

    “你是谁啊,他不是已经死了么。”女人的声音仿佛来自很遥远的世界。

    他明白了一切,他笑。“如果我不在了,你会好好的吧?”说完,他就转身离去。女人急忙跟着他出去,追到一条马路的时候,发现那里发生了一起车祸。

    死的是一只猫,她的猫。

    不久之后,女人离开那个城市。她要忘记这件事。

    有一些色彩只适合淡泊,有一些悲伤只适合遗忘。如果她不选择遗忘,是继续活在自己编造的浪漫美梦里,还是日夜沉浸在失去所爱的悲伤?无论哪种选择,对于帮助她走出悲伤的阴云都没有意义。如果生活向我们展示了它残忍的一面,就努力的,忘却曾经的伤痛,帮助自己走出阴霾。

    除却生离死别的悲伤,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需要我们适当的遗忘。

    遗忘怨恨吧,宽容对人。当一个人生下了怨恨的种子,就会想报复,甚至日日夜夜、千方百计地琢磨报复的方法、时机,终日不得安宁。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遗忘怨恨,不为琐事而困扰,才能有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与豁达情怀。

    遗忘悔恨吧,把握当下。使人后悔的事情都应当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成为历史,总去想追悔莫及的事情,日子久了,只会伤心伤神。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一个懂得反思和成长的人,他的格言是“做事不后悔,不做后悔事。”

    如果铭记过去只能带来持续和反复的伤害,那么请记住这句话:适当的遗忘。

    摆脱“受害者”意识的困扰

    认识“受害者”意识

    吉莱特博士在从事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40岁的妇女诉说自己经常毫无道理地冲丈夫发脾气。她害怕失去自己的婚姻,此外,她还觉得自己不像以前爱女儿那样爱自己的儿子,这也使她很难过。医生请她概括地评价一下对男人和女人的看法,即使没有道理也没有关系。

    “女人的命很苦,”她说,“男人不好好对待女人。”她微笑着补充,“我想这种看法是因为我父亲的缘故。”

    她说,在4岁之前她一直都非常依恋父亲,但是4岁时弟弟出生了,“我父亲似乎一下子就忘记了我的存在”。她非常嫉妒自己的小弟弟,对父亲耿耿于怀,怎么也不能原谅他。

    这种感情郁积了很长时间,虽然她后来与父亲增加了相处时间,并谅解了他,可她已经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女人的命很苦”,“男人对待女人很不好。”

    当医生问她坚持这种看法有什么好处时,她自顾自地微笑,“在某种程度上,我感到很骄傲。”她说,“你知道,我能接受这一点,我很坚强,我能吃苦。男人总是伤害女人,并且感情迟钝,所以我比他们强。我比那些被男人欺骗和愚弄的女人聪明,她们觉得男人没有什么错。”

    她开始意识到,只要她保持一贯的看法和观念,自己就是安全的。她看到自己过去做出的很多生活选择都与这些看法相符——她的一部分社会工作就是帮助那些受男人虐待的妇女。她觉得自己可以放弃很多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因为只要她觉得自己的丈夫不好,自己就有理由对他置之不理。

    此外,她还可以准确地预测将来的生活:她知道男人会对她不好,他们果然对她不好。如果这样的话,首先来说,她选择的很多男人都倾向于虐待女人。除此之外,她对待这些男人很不客气,所以他们当然会向她报复。

    一旦这样的事情开始出现,她就对自己说:“这证明了我的想法。他要抛弃我,他不在乎我。男人不在乎女人。男人总是虐待女人。”她的儿子也常常与她作对,是个“坏孩子”。这样一来,就应验了她关于男人的语言。

    她的记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她只记得自己与父亲之间多么隔膜,她只记得自己的丈夫多么蛮不讲理,但是她故意忘了那些幸福的时光和亲密的时刻。她坚持只看到丈夫身上有问题的地方,只注意到感情迟钝的时候,她甚至会可以歪曲自己丈夫脸上的表情,使自己认为他看起来显得尖酸刻薄、冷漠无情。

    她陷入这种意识不能自拔,常常因此大发雷霆,无事生非。因为别人指了出来,她才知道自己突然爆发的怒气毫无道理。然而,愤怒,尤其是内心深处长期郁积的不公平感,使她觉得自己受到不公的对待,这是真实的,是完全有根据的。

    而且,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总觉得自己的婚姻会出现问题,最后她会被抛弃。她几乎是直觉地感到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发生,所以还有什么必要努力维系感情的纽带呢?

    当她这样看待自己的观念时,就不能摆脱这个结局,她不光造成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投入大量的精力来使这种情况得以继续。

    旁观者能够轻易的看出问题的本质所在——她习惯了把自己当作生活的受害者,她的潜意识不断的告诉自己她终将被抛弃,她陷入了受害者意识不能自拔。生活的受害者,这种观念像一张无形的网,越拉越紧,束缚住了她的幸福。

    生活的周围存在很多这样的“受害人意识”。一个人可能这样说:“我的母亲几乎从来没有给过我温暖和关爱,我怎么还会爱别人呢?”一旦他给自己贴上了标签——“我没有能力去爱别人”,并且他有着过去的事实作为心安理得的借口,那么温暖和关爱,真的是离他远去了。

    一个人也可能总这样说:“我的生活里没有成功,无论我做什么,遭遇的总是失败。我是被生活抛弃的,成功的幸运永远不会在我身上降临。”如此一来,他为自己的失败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更重要的是,他从此以消极悲观的受害人角度看待事物和人,陷入一个不幸的恶性循环。

    受害人意识一旦形成,一种自我否定的观念和心理暗示将根深蒂固、刻骨铭心,并且难以克服。当我们同意了消极的结论,就容易把它看成事实,我们就真的成为了受害者。

    “受害者”总放大别人的过失

    菲德拉斯曾说:“上帝让我们挑着两个箩筐来到人间,前面的箩筐装的是别人的过失,后面的箩筐装的是自己的过失。”因此,我们都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别人的过失,而无法看清那些挑在身后属于自己的过失。

    有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自家的农产品。那天的天气非常酷热难耐,农夫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

    突然,农夫发现,前面有一只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丝毫避让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农夫的小船。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农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但农夫的吼叫完全没用,尽管农夫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但为时已晚,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

    农夫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当农夫怒目审视对方小船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听他大呼小叫、厉声斥骂的只是一只挣脱了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指责周遭的人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埋怨他们总是成为绊脚石。可是何曾想到,我们指责和抱怨的对象,或许只是一只空船?无论别人做了什么,让你成为受害者,他也不会因为你的指责而改变航向,或者说这样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因为他人的过错而使自己长期陷入烦恼与悲伤,那我们就真的成为受到伤害的人。如果我们不拔出这颗钉子,时间和自我意识将日渐强化这种伤害。

    当我们真的成为受害人之后,我们又乐此不疲的,不满足于已经强化的伤害,因为这样的伤害需要更大的心理安慰去弥补。往往我们的选择是放大别人的过失,传播我们的“受害人意识”,就像一种不断复制、传播的心理病毒,侵蚀着我们的幸福。

    比如,一个不相信自己能够得到幸福的人,将始终以敌意的姿态对待生命中出现的人。他人的不好,是理所当然。他人的好,有可能被理解为居心叵测。他人的一丁点过错,便可以放大为受害者所有的苦难,被百般指责。如前文中提到的妇女,看不到自己的丈夫可爱之处,感受不到丈夫曾经真心关怀爱护她。当细微的过错产生,所有关于不幸的预言因此应验,但理由是他人的过错。

    当“受害人”放大别人的过失时,迁怒于人的心态逐渐产生。“受害人”和他人,尤其是与他们亲密的人相处时,本性使他们容易迁怒于人,把怒火撒向最爱或是最关心自己的人。人们在心理失衡时,需要寻找一种东西来平衡,首当其冲的是身边的人和物。迁怒于人本是一种即时的应激反应,也是暂时的失控行为。可是在“受害人”的世界里,迁怒于人容易成为心情不佳、心理失衡时的一种常态反应,因为这是他们的思维方式。

    不放大别人的过失,首先要意识到我们并不是受害者。我们没有受到自己的潜意识、过去的经历和社会的伤害。其次铭记“不迁怒,不贰过”,当糟糕的事情真的发生,想想自己需要在其中承担什么责任,如何通过与他人的沟通获得最好的效果。最后擦亮眼睛,看看有多少温暖和关爱、有多少幸福,曾经被自己忽略。

    “受害者”常苛责环境

    “受害者”总是习惯把发生糟糕事情的原因归咎为他物,旁人是一个目标,环境也往往成为重要的归责因素。

    在中国,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已经持续很多年。尤其在2008年开始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某些行业如金融业、房地产业急转直下,涉及其他很多行业,经济形势逐步恶化。工作难找,毕业等于失业,这样的抱怨已经不绝于耳。很多人把攻击的靶头指向了环境,经济形势不佳、就业市场恶化,都是主要原因。

    诚然,时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英雄,也可以在一定历史下破灭很多人的美梦。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味苛责环境,是否能够使我们的情况有所转变?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人生本来就由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环境中不会永远存在蓝天,碧水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

    另外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每个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惰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最后在一样的环境中,总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尽管面临很多难题,成功者制造可能,失败者坐以待毙。

    可以预期:人类的生活总是向前而行,太阳每日都会升起。环境的“受害者”,归责于环境,心安理得的认同自己的失败,终将被主流的环境边缘化,走向失败的深渊。有一个有名的营销故事,给人以启发。

    工厂由两位工头负责。一位称之为成功先生,另一位称之为失败先生。成功先生负责正面思想的生产,失败先生负责生产负面、自贬的思想。

    成功先生和失败先生都非常听话,你只要稍稍给他们信号,他们就马上采取行动。如果讯号是正面的,成功先生就会出来执行命令。反之,负面的信号,失败先生就会出来完成任务。

    想要了解这两位工头对你的影响,你不妨这么做:告诉你自己“今天真倒霉”。失败先生一接到这个信号,立刻制造出几个事实证明你是对的。他会让你觉得今天太热或太冷、生意冷清、售货量减少、有人不耐烦、你生病、你太太心情不好。失败先生非常有效率,不到一会儿工夫,你感到今天真倒霉。

    如果你告诉你自己“今天是个好日子”。成功先生接到信号出来执行任务,他告诉你“今天天气好、仍然快乐地活着,你又可以赶些进程。”那么,今天就是个好日子。

    你给他们的信号愈多,他们就变得愈有权力。如果失败先生的工作增加,也就会增添人员,占据脑部更多的空间。最后他就霸占了整个思想工厂,可想而知,所有生产出来的思想都将是负面的。

    所以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开除失败先生。你不需要他,你也不想他在你旁边告诉你这不能、那办不到、会失败什么的。既然他无法帮你达到成功的目的,干脆一脚把他踢开。

    完全重用成功先生,不论任何思想进入你的脑中,派成功先生去执行任务,他将引你步向成功。

    成功先生和失败先生面临的环境本身一模一样的,可是失败先生会制造出很多环境中的麻烦,放大本不是问题的问题——糟糕的天气、衰败的市场、不幸的生活。社会上存在着失败者和成功者,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选择一味苛责环境,而不寻求内心状态、外在行动的改变,有一天会发现,原来环境真的让自己彻底受了伤。

    “受害者意识”的根源——悲观的自我心理暗示

    自我暗示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心理现象,能对人产生较大影响,它起源于法国的一位药剂师鲍德茵。

    一天,有位客人到鲍德茵的诊所要买一种医生处方才能出售的药物。客人没有处方,但他非要买到那药物。鲍德茵没有办法,但又不能违法卖药。他灵机一动,给了那客人数粒完全没有药性的糖衣片,并告诉他这是他要的药物,还将它的效力大大的夸了一番,然后将客人打发走了。

    数天后,客人回到病房,大大地感谢了鲍德茵一番。说是鲍德茵的药治好了他的顽疾。鲍德茵糊涂了,从生理学的立场来说,糖衣片是无法治好这人的疾病的,而实际上他又是因为吃了“药”才痊愈的,到底是什么治好了这人的病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心理的因素治好了他。这心理的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客人老早就相信这药的治病能力,再加上鲍德茵的大力推介,糖衣片也成了灵丹妙药。

    自我暗示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拿破仑·希尔精辟的说道:“潜意识就像一座肥沃的田园。如果我们不去播下美丽果实的种子,那么杂草就会在这里蔓延生长。因此,自我暗示就像是一个控制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创造性想象力去播下积极的种子;不然的话,我们会因为疏忽、不察觉而任由消极性甚至是破坏性的杂草侵入这田园。”

    总以为自己是“受害”的人,常常持有悲观的心理暗示。

    比如一个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好昨晚睡眠不好,这时马上有不快的感觉,怀疑自己是否得了肾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

    摆脱悲观的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别无其他——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

    有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但经过医生的检查,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用许多方法都没有治好。

    后来进行催眠治疗,催眠师暗示她视力已经回复,对她说:“我数五个数,数到第五个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的数一、二、三、四、五,果真数到五的时候,病人醒来,发现自己的视力已经完全恢复。

    任何人的生活,都会有外界干扰、为旁人左右的时候。如果我们总是活在“受害人”的阴影里,人会变得沮丧失望,对生活充满抱怨、苛责他人,甚至限制和扼杀自身的潜力。要知道,环境不易改变,解决之道就是改变自己。

    用顽强的信念摆脱困扰

    美国人迈克出生时因为一场事故而导致大脑神经系统紊乱,这种紊乱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

    迈克长大后,人们都认为他在神智上肯定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障碍。因此,政府福利机构将他定为“不适于被雇佣的人”,专家们说他永远都不能工作。

    但迈克的妈妈从来没有把儿子看成是“残废人”,她相信儿子能够面对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对迈克说:“你能行,你能够工作,能够独立。”

    妈妈的鼓励让迈克决心打败残酷的命运,开始走向自立。于是,他选择了从事推销的工作。他向几家公司递交了工作申请,可是都被拒绝了。迈克并没有气馁,他凭着自己的信念坚持了下来,并发誓一定要找到工作。

    最后,在他的不懈坚持下,怀特金斯公司抱着怀疑的态度,很不情愿地接受了他。公司提出的条件是:迈克必须接受没有人愿意承担的波特兰、奥报地区的业务。虽然条件非常苛刻,但毕竟是个工作,迈克欣然接受了,他终于坚定地在自我独立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第一次上门推销,迈克在门前反复犹豫了4次,才最终鼓起勇气摁响了门铃,开门的人对迈克推销的产品不感兴趣,接着是第二家、第三家……迈克的生活习惯让他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寻求更强大的生存技巧上,所以,即使顾客对产品不感兴趣,他也不觉得灰心丧气,而是一遍遍地去敲开其他人的家门,直到找到对产品感兴趣的顾客。

    每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迈克会在一个擦鞋摊前停下来,让别人帮他系鞋带,因为他的手不够灵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系好;然后在一家宾馆门前停下来,请宾馆的服务员帮他扣好衬衫的扣子,整理好领带,使他看上去仪容更整洁。不论刮风还是下雨,迈克每天都背着沉重的样品包走1英里,他四处奔波,那只没用的右胳膊蜷缩在身体后面。

    这样过了3个月,迈克几乎敲遍了这个地区所有的家门。他做成的第一笔交易,是由顾客帮他填好的订单,因为迈克的手几乎握不住笔。每天,迈克都要工作差不多14个小时,当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时,关节疼痛和偏头痛都向他袭来,但他第二天依然坚持着背起背包上路。

    一年年过去了,迈克负责的地区中,越来越多的家门为他打开了,他的销售额也在渐渐地增加。24年后,他已经上百万次地敲开了一扇又一扇的门,并最终成为怀特金斯公司在美国西部地区销售额最高的推销员。

    凭着这种不甘屈服于命运、努力追求自立的精神,迈克终于在坚定的自我奋斗道路上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试想一下,当权威机构和专家都认为迈克不适合被雇佣时,如果迈克相信了这种说法,相信自己只是生活的一个受难者,他将不再拥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信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之大,也许只是少了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可是不会有更多的“受害人”意识到:摆脱“受害人”意识,相信自我,每个人都会是生活的宠儿。

    不放大困难

    生活中存在很多放大困难的人,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特征:面对困难时的怯懦。在平时为人处世时,他们小心翼翼,犹豫不决,一旦遇上挫折就很容易退缩。比如在择业时,他们唯唯诺诺,在面试官前语无伦次或是面红耳赤。在公平的机遇面前,害怕心理阻止了他们才能的充分发挥,以致悲观情绪产生,本身细沙般的困难,通过自我否定和自卑被放大成了一座高山。人类学会走路,必然先学会摔跤,其实并没有那么疼,或者那根本就不是困难。

    想象中的困难

    许多困难,其实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不自信的人,往往把困难想象得比实际的大,他们为自己心中想象出来的困难所吓倒,从而丧失了许多成功机会。

    20世纪初,有个爱尔兰家庭要移民美洲。他们非常穷困,于是辛苦工作,省吃俭用3年多,终于存够钱买了去美洲的船票。当他们被带到甲板下睡觉的地方时,全家人以为整个旅程中他们都得呆在甲板下,而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仅吃着自己带上船的少量奶酪和饼干充饥。

    过了一天又一天,他们以充满嫉妒的眼光看着头等舱的旅客在甲板上吃着奢华的大餐。最后,当船快要停靠爱丽丝岛的时候,这家人中一个小孩生病了,做父亲的去找服务人员并且说:“先生,求求你,能不能给我一些剩菜剩饭,好给我的小孩吃?”

    服务人员回答说:“为什么这么问,这些餐点你们可以吃啊。”

    “是吗?”这人疑惑地问,“你的意思是说,整个航程里我们都可以吃得很好?”

    “当然!”服务人员以惊异的口吻说,“在整个航程里,这些餐点也供应给你和你的家人,你的船票只是决定你睡觉的地方,并没有决定你的用餐地点。”

    每日的生活里,许多困难因我们的怯懦和胆小而生。当困难的念头充斥了头脑,我们的眼神和动作都会无意识的出卖我们,向他人表现出我们的弱点,困难就真的形成了。

    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完成目标,或许困难根本不曾到来过。

    1985年,曾患有恐高症的柏森·汉姆徒手攀登,登上了400多米高的纽约帝国大厦,创造了吉尼斯记录。汉姆94岁的曾祖母闻讯后,特从100公里外的格拉斯保罗徒步赶来。老人要以这样的方式,给曾孙创记录活动添彩。不经意间,她又创造了一个年迈的老人徒步百公里的世界记录。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在采访老人时问道:“你在徒步而来时,是否因年龄等原因动摇过?”

    老人一脸轻松地说:“小伙子,一口气跑100公里,那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又走一步,然后一步接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老人轻描淡写的话语,平平淡淡,却包含了克服人生困难的大智慧。我们总是把困难设置在最终目标的对立面,目标那座山,那么高,那么远。而困难那座大山,同样是那样横阻在我们的面前,铺天盖地而来,似乎压得人不能透气。

    可是,换一种角度思考时,走一步需要什么勇气呢?完成目标的一部分又需要什么勇气呢?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能锲而不舍者,金石可镂。只可惜,很多人在没有举步之前,不是考虑到她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一开始就被想象中的困难所吓倒。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可以证明困难往往被人的主观意识想象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希·费洛姆将学生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其间穿过一座狭窄的小木桥,桥下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养着几条大鳄鱼。因为没开灯,谁也看不见这些鳄鱼,所以很顺利地通过了小桥。

    接着,费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学生被池中的鳄鱼吓出一身冷汗。费洛姆问:“现在,你们还愿意穿过这座桥吗?”

    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做声。过了很久,有两个学生犹豫地站起来,一个异常小心地挪动双脚,速度显然比过来时慢了许多。另一个战战兢兢地上了小桥,身子不住地颤抖,再也不敢迈步了。

    费洛姆又打开房内另外两盏灯,灯光把房间照得如同白昼。学生们这才发现,小桥下面还装有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浅,他们刚才谁也没有看出来……

    这个实验被称为“高空眺望效应”,如同有恐高症的人,站在高处时,即使知道自己没有危险,也会非常害怕。

    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很多癌症病人往往被“吓”死。当他们不知道自己患上癌症的时候还是好好的,一旦得知自己患的是“绝症”后,没几天就离开人世了。医学专家透露,目前死亡的肿瘤病人有三成是活活“吓”死的,而70%~80%的肿瘤病人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恐惧等。

    意识到很多困难由想象而生,本身并不存在,我们就能够集中精力于我们的目标,集中力量于克服真正的困难。

    克服面对困难时的畏惧

    人为何会无中生出困难,为何总放大困难?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内心的不自信和畏惧感。有位诗人说:“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缺乏信心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倒是因为缺乏信心。重新认识自我,克服内心的恐惧,再次面对困难时,或许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琼斯大学毕业后如愿考入当地的《明星报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极为羞涩怕生。这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个任务:访问大法官布兰代斯。

    第一次接到重要任务,琼斯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愁眉苦脸。他想,自己任职的报纸又不是当地的一流大报,自己也只是一名刚刚出道、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大法官布兰代斯怎么会接受他的采访呢?

    同事史蒂芬获悉他的苦恼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我很理解你。让我来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躲在阴暗的房子里,然后想象外面的阳光多么炽烈。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往外跨出第一步。”

    史蒂芬拿起琼斯桌上的电话,查询布兰代斯的办公室电话。很快,他与大法官的秘书对上了话。接下来,史蒂芬直截了当地道出了他的要求:“我是《明星报》新闻部记者琼斯,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呢?”旁边的琼斯吓了一跳。

    史蒂芬一边接电话,一边不忘抽空向目瞪口呆的琼斯扮个鬼脸。接着,琼斯听到了他的答话:“谢谢你。明天1点15分,我准时到。”

    “瞧,直接向人说出你的想法,不就管用了吗?”史蒂芬向琼斯扬扬话筒,“明天中午1点15分,你的约会定好了。”一直在旁边看着整个过程的琼斯面色放缓,似有所悟。

    多年以后,昔日羞怯的琼斯已成为了《明星报》的台柱记者。回顾此事,他仍觉得刻骨铭心:“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单刀直入的办法,做来不易,但很有用。而且,第一次克服了心中的畏惧,下一次就容易多了。”

    再仔细思考琼斯的话语,“我们的报纸不是当地的一流大报,我只是一名刚刚出道、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这样的不自信直接导致了琼斯最初的畏惧心理,进而放大困难。导致事情失败的原因往往不在于事情本身有多么的苦难,而在于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畏惧。所幸的是,故事中的琼斯悟到了打破畏惧的秘诀。

    畏惧困难对我们的人生形成的阻碍,常超乎我们的想象。

    有一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颤悠悠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它是通过此地的唯一路径,经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涧底。

    有一天,一个盲人、一个聋子和一个耳聪目明的年轻人来到桥头,他们需要从这几根铁索桥上攀走过去,别无选择。经过短暂的商议,三个人开始一个接一个抓住铁索过桥了。

    盲人心想,“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可以心平气和地攀附。”

    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的咆哮怒吼,恐惧相对会减轻许多。”

    于是,盲人和聋人便从铁索桥上走过去了。

    那个健全的人一边自我激励一边鼓起勇气开始过桥。刚走出十几步路,当他看到桥下的险象,听着咆哮的水声,想象着自己从桥上掉下去的各种惨状,内心变得越来越恐惧起来。再看看距离对岸起码还有50步路那么远,他的信心立刻崩溃了,双腿也开始发软。他决定停下来放弃过桥,于是拼命地抓紧手上的铁索,慢慢地转过身去。

    然而,就在此时,他一脚踩空终于从铁索桥上跌了下去,随着一声惨叫,这位健全的年轻人便一命呜呼了。

    信心是人的征服者。它战胜了人,又存在于人的心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很有自信,畏惧困难的心理不会产生。反之,缺乏信心时,畏惧心理变得强烈,问题变得严重。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将严重地阻碍人们行动的勇气。比如,有的人畏惧某种疾病,他可能丧失与病魔斗争的勇气。有的人畏惧成功,他在差一点点就能成功的路上放弃了所有的努力。

    能否克服苦难,由实践决定

    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决定考一考他的大臣们,以便选拔一个最坚强、最聪明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位。

    国王说:“我有一个问题,看看你们当中谁能解决它。这里有一扇门,你们谁能够打开它呢?”

    一些大臣只是摇摇头,另一些大臣则盯着门,看了好一阵,终于也承认自己不能把门打开。只有一个大臣向大门走去,他左瞧瞧右看看,终于用手试了试,最后猛地一推,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原来这个门是虚掩的,只要有勇气去试试就行了。

    国王说:“你将得到这个重要的职位,因为你并没有被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吓倒。你能尽力而为,并敢于冒险一试。”

    成功始于尝试。勇于尝试,那么在某件事上栽跟头可能是预料中的事。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坐着不动的人会被纠倒。若放弃,等待自己的必然是失败,因为害怕攀登高峰的人,永远只能在洼地里徘徊。勇于为别人开路的人,总是走在最前面的人。

    在人类的历史上,如果没有不断的尝试,或许我们还停留在原始时期茹毛饮血的阶段,不能前进。没有勇于尝试的人,我们将无法在深海里畅游,不能近距离的感受到月球的存在。没有勇于尝试的人,社会也许还处于野蛮文明时期,陷于早期剥削、不平等制度的沼泽,民主自由永远不会到来。

    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叫马维尔的记者采访林肯。

    马维尔问道:“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草拟,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回答道:“可能有这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这段对话发生在林肯去帕特森的途中,马维尔还没来得及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因此,他一直都没弄明白林肯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后,马维尔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信里,林肯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得以较低的价格买下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马维尔已是76岁的老人了,就是在这一年,他正式下决心学外语。据说,1922年,他在广州采访时,是以流利的汉语与孙中山对话的。

    是的,“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可惜,能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总是习惯于夸大困难,不愿去尝试和努力。人的潜力无穷,只要尝试,就会有成功的希望。况且人生短暂,难得一搏,见山开路应该是人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面对困难时,先除去做不到的心理障碍,再试着想出解决困难的办法,一切事情都会变得有可能。

    停止抱怨

    以为自己是生活“受害者”的人,常把自己的不足和失败怪罪于他人和环境,习惯于抱怨,而自己好像永远不会做错事情。比如,人们总是说生命很短促,其实是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他们总有办法找到一个方便的借口,遮盖自己的短处。

    可是,抱怨的人在抱怨之后,怀里的石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一句常言说,放下就是快乐,抱怨在心里其实是很重又没有价值的东西。

    麦尔顿曾说,凡是伟大的人物从来不承认生活是不可改造的。他会对于当时的环境不满意,不过他的不满意不但不会使他抱怨和不快乐,反而使他充满一股热忱想闯出一番事业来,而其所作所为便得出了结果。停止抱怨,我们才能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扫除心灵上的污垢,迎接和煦的阳光。

    自寻烦恼者永不会寻不着烦恼

    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抱怨的对象,自寻烦恼者永远不会寻不见烦恼。

    杂志上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作家一次从苏黎世到纽约的飞行途中,和一位投资商相邻而坐。随着交谈的深入,作家得知这位投资商在投资一家规模很小的科技公司时,投入了很多资金,收益却很少。

    投资商说,他被那家科技公司的老板气得要吐血了。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他没完没了地抱怨着。

    “那个科技公司的家伙令你心烦意乱有多长时间了?”

    “好多个月了!”他愤愤地回答。

    可是事实上,这个人是一位拥有数百万美元的富翁,在瑞士有一栋富丽堂皇的高档别墅,有一位贤淑而美丽的妻子,有三个可爱的孩子。但这些足以羡煞世人的福份,却被一个小公司的小老板轻而易举地就给抹掉了,留在他脑海中的全是挥之不去的无尽烦恼。

    我们往往因为某件事情,使自己长时间地陷入烦恼而不能自拔,甚至忘记了我们已经拥有的那些很美好的事物和幸福。

    生活原本由许多细节组成,有好有坏,有甜蜜、也有不和谐的音符,一位心理治疗师在剖析一位喜欢抱怨的女友的心理时,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热恋的男女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的生活实实在在,男人还是大大咧咧的习惯,下班后经常就是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然后随手把臭袜子脱了丢在茶几旁边。女人受不了丈夫的习惯,常常提醒男人,或者帮他收拾,可是男人依然陋习不改。

    也许这只是一个不良的习惯,可是他们两个谁也没有想过,每个人的生活正是由许多习惯组成的。当两个原本独立的人生活到一起时,两种不同的习惯要融合到一起。是磨合、适应,迁就、容允,还是迁怒、抱怨?是相互理解,还是相互抱怨?不同的处事态度对婚姻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日子久了,男人依然没有改变这种不良习惯,女人的抱怨也逐日加深。终于,男人受不了女人的抱怨,女人受不了男人的陋习,一桩原本许多人都看好的幸福婚姻也走向了破裂。不是很大的事,就是因为一双不能放到适当位置的臭袜子,让幸福破灭。

    其实生活中没有完人,每个人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并且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处事方式,你眼中的缺点,在别人的心里并不是一个问题。但以抱怨的方式解决问题,抱怨就会像种子般,长期落在抱怨者的心田里生根茁壮,也抢了花朵般的善良与关爱等的地盘。抱怨又如传染病毒一般,扩散到周围与你相处的人,就像一面镜子,你冲它笑,它对你笑了。你对它怒吼、挥拳、斥责,它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回头想想,许多事情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多一份对生活、他人的忍让,我们没有理由作茧自缚。况且,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快乐吗?想必你是不快乐的,而且伤害别人,那就不要再自寻烦恼。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抱怨,请列下一张表,写下抱怨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抱怨的人并非不善良,可他们往往不受欢迎。他们推脱责任,他们总是在问题面前逃跑,人们会打心眼里看不起抱怨者。

    抱怨就像是用烟头烫破一个气球,让别人和自己泄气。爱抱怨的人把自己的梦想置于绝境,对于人生也没有任何建设性的目标,并让这种感情宣泄开来,影响他人的士气。

    谁都恐惧牢骚满腹的人,怕自己受到传染,抱怨者容易失去朋友。

    ……

    抱怨对于获得机会和幸福无济于事,与其抱怨,不如着手改变。

    有一头老驴,掉到了一个废弃的陷阱里,很深很深,老驴根本就爬不上来。主人看它是老驴,也懒得去救他了,让他在那里自生自灭。

    一开始,那头驴也放弃了求生的希望。更糟糕的是,每天还有人不断地往陷阱里面倒垃圾。

    按理说,老驴应该很生气,应该天天去抱怨,自己这么倒霉,掉到了陷阱里,他的主人不要它,就算死也不让他死得舒服点,每天还有那么多垃圾扔在他旁边。

    可是有一天,老驴决定改变他它的人生态度,他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从垃圾中找到残羹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终于有一天,他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在与周遭的人聊天的时候,你可能时常听见他们抱怨当初没有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或是抱怨自己的学校不好,或是因为某种原因没有继续深造,造成现在的工作少。有的人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富爸爸,没有给自己打下很好的基础。还有人抱怨自己空怀一身本领却无人赏识。

    现实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如果生活给予你的是垃圾,你能否像故事中的老驴一样,敢于把垃圾踩在脚底下,最终登上成功之巅呢?其实在生活里,怨、恨、恼、怒、烦,这些才是真正的垃圾。

    一旦你选择了停止抱怨,着手改变,当你破茧而出的时候,会知道自己已经变得多么美丽。

    只要说起苍蝇,很难有人喜欢。与肮脏为伍,与细菌相伴,不仅自己脏,还想方设法玷污人类的食物。赶不尽,杀不绝,有着超级旺盛的繁殖力。

    可是,这么龌龊的无赖和恶棍形象,却堂而皇之地上了一个国家的钱币。而这个把苍蝇搬上钱币,给了苍蝇无上尊崇的国家就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个优美得让人羡慕,洁净得令人吃惊的国家。为什么澳大利亚人会把苍蝇弄到他们国家50元面值的纸币上呢?因为,苍蝇是澳大利亚人的骄傲!因为这个国家的苍蝇,不与肮脏为伍,不与细菌相伴。

    原来,澳大利亚的苍蝇也曾生活在污秽不堪的地方,勤劳的澳大利亚人把苍蝇赖以生存的藏污纳垢之地统统消除殆尽。从城市到乡村,从山谷到河畔,举目是云朵般的鲜花和地毯一样的绿草。世代生活在肮脏环境中的苍蝇,骤然失去了它们的家园。

    最终,澳大利亚的苍蝇绝望了。在这个国家,它们再也找不到一处肮脏恶臭的地方。苍蝇痛恨人类毁灭了它们的栖身之所,让它们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苍蝇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痛苦地改变了饮食习惯。

    苍蝇的先辈们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为这个物种找到了新的食物——植物浆汁。

    它们当然不习惯这种食物,可为了活下去,只好边咒骂边吞下这难以下咽的东西……

    就这样,一代代薪火相传,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苍蝇,早已忘记它们吃腐臭食物的习惯,它们的饮食习惯竟与高贵的蜜蜂一模一样,采食花蜜。同时,苍蝇也承担起蜜蜂的职责——为庄稼和树木传授花粉。

    而且,澳大利亚畜牧业发达,牛羊成群,但劳动力不足,成千上万牛羊的粪便没有人去清理。当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出一种不携带细菌的苍蝇,用它们去消化草原上的粪便,但它们自身又不会携带细菌。所以,在澳洲,苍蝇是人类的朋友,人们不会拿苍蝇拍去消灭它。

    丑陋裂变为美丽,肮脏转化为洁净,低贱升华为高贵。澳大利亚的苍蝇从被人唾弃的泥沼中奋力爬出来,摇身一变成为可爱的小天使,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尊崇。

    澳大利亚人当然越来越喜欢苍蝇,这小小的生灵为他们的美好生活贡献巨大。于是,他们让苍蝇登堂入室翩然飞落到他们国家发行的50元纸币上,让人们永远感谢苍蝇为这个国家立下的功勋。

    或许每个人最初的位置不一样,高贵或低贱,富贵或贫穷,然而这个世界在乎的是你最终是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与其抱怨,不如改变,锻造破茧成蝶的美丽传奇。

    做一个包容的湖泊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位总是抱怨的弟子。

    有一天,他派这个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这个不快活的年轻人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

    “味道如何呢?”大师问。

    “苦。”弟子龇牙咧嘴地吐了口吐沫。

    大师又吩咐年轻人把剩下的盐都放进附近的湖里,弟子于是把盐倒进湖里。

    大师说:“再尝尝湖水。”

    年轻人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呢?”

    “很新鲜。”弟子答道。

    “你尝到咸味了吗?”大师问。

    “没有。”年轻人答道。

    这时大师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但是,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却取决于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你只要开阔你的胸怀,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

    是的,生命的体验会告诉我们有种感觉是痛苦,没有一种生活能让一个人完全满意。若你是一只杯子,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将加倍。若你是一个湖泊,有时痛苦只是大海里的一粒沙。多一份宽容与豁达,就会少一份抱怨。

    著名书画家范曾曾经遭受爱情的苦涩、经济的困顿、亲人的病亡、谣言的中伤,但他仍然潜心于自己的艺术追求,并写道:

    作画平生万万千,抽筋折股亦堪怜。

    能容毁誉风中过,坐看烟云笔病穿。

    脏腑从来存雅致,丹心自信透真坚。

    世人问道江东子,笑指山村别有天。

    历经荣辱,笑看风云,真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有这样心态的人,你不会想象他可能为了一些小事、困难而生出抱怨。

    不为错过而抱怨

    因为所在的公司在内蒙古包头蓄电池厂揽下一笔业务,他和同事等6人被指派前往那里施工。刚刚干了两个多月,由于北方气温降低,不便施工,所有的工程只好停工,等到第二年开春后再重新动工。按照公司规定,6个人应该乘火车返回,但其中有个人提议坐飞机回去,因为可以趁机开开眼界。几个人都没坐过飞机,大家一致赞同这个建议。

    当天,几个人就结伴去购买了第三天上午8时20分从包头飞往上海的机票。他因为走得匆忙,将身份证遗落在家中,所以没能购到机票,只好改乘第二天由包头开往上海的火车。去买机票的路上,大家还嘲笑他没有坐飞机的福气。看着几个同伴兴奋的样子,他懊悔不已:身份证为什么不带在身上呢!但是,后来发生的一切让他不再为自己的疏忽而懊悔。

    五个伙伴乘坐的从包头飞往上海的客机,刚起飞10秒就坠入距离机场不远的南海公园,撞在了公园大门的售票厅上,机上53人全部罹难。

    报纸上登了一张他向记者展示车票的照片。照片上,他的未婚妻一直站在他身旁,紧紧地挽着他的手臂。

    据说,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死亡总人数已超过14万,但是有一对英国夫妇却因为迟到而幸免于难。

    人的一生中,在有意无意之间会错过许多,也许是一个等待中的电话,也许是一次重要的约会,或者是一段美好的爱情……但你不必为此而抱怨和叹息——错过了漂亮,你还拥有健康;错过了智慧,你还拥有善良;错过了财富,你还拥有自由……说不定哪一天你会忽然发觉:错过了,反而是一种幸运,就像太阳错过乌云,换来的是光芒四射。在通往幸运的路途上,选择是一种智慧。决定你命运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很多时候此话毫不为过。

    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魔幻浪漫的水晶鞋、朴实舒适的平底鞋、优雅多姿的高跟鞋、活力十足的跑鞋……每一种鞋,还有不同的尺码。若你以为全力付出,得到所有,便是幸福了,结果你会发现,你在疲惫的世界里,丢失了幸福的方向。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忠实于内心的需要,而不是被许多外在的修饰物所迷惑,才能选择到最适合你的。

    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然后为你的选择制定目标,种种的努力,将为你的幸运增添砝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