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的力量-颂歌:歌唱祖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歌唱祖国》

    祖国,是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每个中华儿女都会深深地依恋着敬爱的祖国。中国,是华夏子孙生长的地方,所有华夏子孙都会无比地热爱的中国。

    今天,当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时候,没有什么能比颂歌更好地表达各民族儿女浓厚而真挚、豪迈而热烈的感情。

    今天,当亿万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豪情满怀地跨越新世纪、走进新时代、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之际,一曲曲歌唱祖国的颂歌,回荡在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

    《歌唱祖国》

    ——激情澎湃的祖国颂歌

    《歌唱祖国》,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更是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祖国颂歌。她伴随着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与奋斗历程,见证了新中国六十年的光辉历史,成为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赞颂祖国的主旋律。今天,在神州大地,凡是国家重大的国务活动和外事活动中,凡是喜庆的节日和民众的聚会中,都能听到这首久唱不衰的祖国颂歌。

    (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欢腾的人群中,有一位年青作曲家,他叫王莘。王莘亲眼目睹了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歌声如潮的景象,亲眼见到毛泽东主席亲自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他的心情无比的激动,决心要写一首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歌曲。

    1950年9月,年轻的共和国即将迎来她的周岁生日。年轻作曲家王莘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北京。他穿过长长的皇宫古道,仰望着蓝天下的天安门,微风拂面,作曲家的那颗心怦然而动。尤其是当王莘看到天安门广场上为参加国庆仪式而正在操练的少先队员,更加心潮起伏、万分激动,创作灵感立即迸发出来。王莘后来回忆说,在天安门广场,当我看到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上挂着大红宫灯,看到一队队的少先队员,哎呀,这个情景当时感动了我。我就站在三座门,左右看着他们。那些孩子们非常高兴地打着鼓,吹着号,举着花束,喊着毛主席万岁。我脑子里后来灵机一动,灵感一下子就来了。

    在回去的车上,王莘既作词又谱曲,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歌唱祖国》的创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回到天津后,王莘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行道为这首歌谱写了钢琴伴奏。王莘说:“《歌唱祖国》这首歌是感情本身的流露,人民共同心愿的流露,是人民共同的呼声。我只不过是替人民把心里的话喊出来了,这是代表了人民的呼声,是真正的中国人民的一种内心的呼声,我不过是给记录记录音符罢了。”

    1950年10月的一天,在天津耀华中学礼堂举行了《歌唱祖国》的首场公演,作曲家兼作词家王莘亲自上台指挥,当时年仅19岁的王巍领唱。公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引起了轰动。这给了王莘很大的信心。公演结束后,王莘又带着这首歌到了天津的一些大学、和工厂进行演出。很快,《歌唱祖国》在天津的学校、工厂里传开。1951年,北京工人合唱团把《歌唱祖国》这首歌录了下来,并在北京电台播放,从此,《歌唱祖国》的歌声便飞向了全国。1951年年底,中央乐团演唱了《歌唱祖国》,并由当时的中国唱片厂录制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唱片。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第二个诞辰纪念日,根据国家文化部的通知,《歌唱祖国》与《国歌》一起在各地“整齐地热烈地唱出来”。

    有一则有趣的花絮:1951年初秋,著名诗人艾青在北京读到了《歌唱祖国》的歌词,他读后十分激动。于是,他便把这首歌发表在自己任副主编的《人民文学》上。艾青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帮助王莘修改了两处歌词。一是把原句“五千年文化辉煌灿烂”改成了“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另一处则是把原句中“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成了“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通过这样的修改,《歌唱祖国》的歌词从整体上看便显得更加大气磅礴,更加铿锵有力。歌词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之后,艾青特地打电话给王莘,表达了自己修改歌词的用心。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歌唱祖国》传遍祖国大地,它已经作为共和国获得新生与自由的见证而载入史册。它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为建设祖国发愤图强、奉献青春。

    词曲作者简介

    《红歌的力量》用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解读红色歌曲,是一种尝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红歌,喜爱红歌,使红歌所承载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王莘(1918~2007),原名王莘耕,江苏无锡人。1938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受聂耳、冼星海的影响很大。1939年开始从事音乐创作,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干部进修班学习。历任天津市音乐工作团团长,天津市歌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等。代表作品有歌曲《歌唱祖国》、《只因立功喜报到了家》等。

    《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

    我们勤劳,我们勇敢,

    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

    才得到今天的解放!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

    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

    ……

    东方太阳,正在升起,

    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

    我们领袖毛泽东,

    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

    我们的前途万丈光芒。

    ……

    (二)

    《歌唱祖国》这首歌曲,以明朗的大调色彩表现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家乡,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它的旋律明朗向上、优美动听,进行曲的节奏和坚定有力的音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歌曲形象地刻画了东方巨人站起来的雄伟风姿,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乐观积极的心态。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得以久唱不衰。

    《歌唱祖国》这首歌曲由副歌开始、主歌结束,前后各一段歌词,中间有三段歌词。曲式为三段式,F大调。

    副歌是四句加二句,共六句。后两句其实是前面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变化综合,起到对音乐形象的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主歌则是副歌的进一步发展,但由大调主和弦进入两小节之后,马上有小调的色彩进来丰富旋律。然后又继续转向其下属调(亦可认为是离调),最后又经过属和弦回到主调。

    再现段是第一段的重复,只是结束句稍加变化升高八度,使旋律结束在高昂的曲调之中,表现中国人民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著名音乐家孙慎同志曾这样称赞:《歌唱祖国》“曲调流畅、嘹亮,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中较好的一首。全曲展现着无限的骄傲和热情,歌唱我们美丽、伟大的祖国,勇敢勤劳的人民和幸福美好的新社会”。

    (三)

    从《歌唱祖国》诞生之日至今,已经过去了六十多个春秋,它不仅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老一代领导人,都非常喜欢《歌唱祖国》这首歌。1965年春天,周恩来在天津观看了由王莘谱曲的《王杰赞歌》之后,还兴致勃勃地邀请王莘指挥剧组人员一起唱《歌唱祖国》,周总理一边拍手一边高声地同大家一起唱着,显得十分高兴。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这首歌发表五十五周年时,曾在致王莘的贺词中写道:《歌唱祖国》“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代强音,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不朽之歌”,“今后必定还会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样,继续唱响在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爱国同胞的口中和心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首优秀歌曲,在“文化大革命”中却遭到了非难和批判。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来袭。10月,江青把《歌唱祖国》的作词作曲者王莘叫到“钓鱼台”,江青问:“《歌唱祖国》为什么不写文化大革命?”王莘答:“我是1950年创作的这首歌,那时还没有‘文革’。”江青不高兴地说:“要改,一定要改!”王莘感到十分为难:“全国人民都唱了这么多年了,怎么改呀?”江青见王莘如此地不配合,生气地说:“你不改我给你改!”于是,在江青的授意下,《歌唱祖国》的歌名被改为《歌唱社会主义祖国》,辅歌的歌词也被大幅度地修改,原歌词:“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被修改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破四旧,斗批改……”整个三段辅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江青下令中央乐团合唱队演唱、交响乐队伴奏,并灌制成唱片在广播电视播放。

    直到1980年,粉碎“四人帮”后胡耀邦指示有关部门:《歌唱祖国》应该唱,他还关心地向王莘所在的天津有关单位的负责人询问王莘的情况。王莘的问题得到澄清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年5月起将这支歌曲作为晨播曲,《歌唱祖国》的歌词也恢复了50年代大合唱的版本。

    如今,《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已成为中国重大国务活动、外事活动以及各种会议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也许大家都能记得,在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位年仅9岁的小女孩,用稚嫩的童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唱起了《歌唱祖国》。

    《歌唱祖国》已经唱响了全世界。在全球各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在高唱着《歌唱祖国》。

    《我的祖国》

    ——家喻户晓的爱国篇章

    有一首歌,每当唱起便有一种对祖国无比的自豪喷发而出,这就是《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一首在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数十年的老歌,一旦熟悉的旋律响起,悠扬的歌声依然会那么充分地唤起人们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有人说,这首歌的感人之处在于旋律优美;也有人说,这首歌动人之处在于景色明亮;更有人说,这首歌唱红大江南北就在于表达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一)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这就是抗美援朝。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邻邦朝鲜的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然而,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决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与敌人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坑道里,志愿军战士遇到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都中断了,缺水了,紧接着又缺粮了,在这种艰苦卓绝的境况下,他们坚守了24天,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强烈进攻!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我的祖国》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的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是在硝烟尚未散尽,战士们伤痕累累的战壕中响起来的。电影中有这样的片断:在一次战斗的片刻间歇,坑道里的战士们满脸硝烟,疲累已极,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活着的一些人伤势严重,药缺水尽。疲惫、沉重,悲痛、严峻,战壕里的空气如板结了一般。这时,不远处传来了女卫生员清亮的歌声,她唱起了《我的祖国》!霎时间,歌声如阳光穿云破雾,歌声像灵丹起死回生,战士们黯然的目光明亮了,伤员们低垂的头抬起来了——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我生长的地方,为了你,儿女们浴血奋战、战死疆场,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祖国的力量,这也是好歌的力量。《我的祖国》把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人禁不住地赞美祖国的辽阔与博大。

    作为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的诞生也有一段颇有意义的故事。

    1956年,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两周年,影片《上甘岭》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毕。但导演沙蒙心里却还没有轻松下来,因为影片的插曲《我的祖国》还没完成。情急之下,他找来几个同事一起写好歌词,找到作曲家刘炽要求谱曲:“请你务必尽快,这部片子就等着它了。”

    但是,刘炽提出歌词没有韵律,很难写曲。这可难坏了导演沙蒙,此时刘炽提出让乔羽来写词。于是导演赶忙发电报给乔羽,请他来为电影插曲作词。

    乔羽接到作词的邀请后兴奋地答应了,可是他绞尽脑汁却进入不了创作状态。他在家憋了几天,仍然没有头绪。极度的困惑之下,这位经验丰富的词作家决定另辟蹊径。他抛开战场上的雄壮,写了一首看似与电影毫不相关的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词中把自己在长江边上看到的风光表现的淋漓尽致。作曲家刘炽一拿到乔羽的歌词,就立即被它的意境所深深吸引。为了更好的表现这首歌,刘炽整整一个星期足不出户,终于谱成了一首唱红中国的《我的祖国》。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乔羽(1927~ ),原名庆宝,山东济宁人,中国音乐创作界不折不扣的词坛泰斗。历任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歌剧舞剧院专业创作干部,中国歌舞剧院副院长、院长,一级编剧,数十年来,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词,《我的祖国》是其代表作之一。著有歌词集《小船儿轻轻》,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祖国颂》、《牡丹之歌》、《难忘今宵》、《思念》、《说聊斋》等谱写歌词。

    曲作者:刘炽(1921~1998),陕西西安人。新中国第一批优秀作曲家,有着“旋律之王”的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任煤矿文工团副团长。作品包括歌剧音乐,大合唱、电影音乐各10部,及其他中、小型音乐作品。代表作有歌剧《阿诗玛》;大合唱《祖国颂》;歌曲《我的祖国》、《风烟滚滚唱英雄》、《让我们荡起双桨》;舞蹈音乐《荷花舞》等。

    (二)

    《我的祖国》以赞美故乡为主题,讴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多么思念与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每当唱起这首歌,就令人仿佛回到了故乡一般。

    《我的祖国》的歌词,突破了当时革命歌曲的限制,回避了口号式的创作,它以小见大,用很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出人们对熟悉的土地和家园的热爱。词作家乔羽明知为战争影片配曲,却并不以战斗进行曲来构思,他将歌词写得恬静而优美,深情又悠扬,日常且普通,与硝烟弥漫的战场形成巨大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为《上甘岭》作词而远离上甘岭,达到的效果却是使每个人离祖国更近,与祖国更亲。在电影审片会上,还发生了一个波折,有人觉得“一条大河波浪宽”太小气,如果换成“万里长江波浪宽”不是更有气势吗?导演沙蒙向乔羽转达了这个意见,但乔羽不同意修改,他向沙蒙导演解释说:“一条大河”,可以泛指长江、黄河或任何一条河流,覆盖面反而更广。每个人的家乡都会有一条河,只要一想起家,他就会想起这条河,就会产生亲切感。泛泛而说的“一条大河”可以把祖国和每个人的家乡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的祖国》的歌曲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以女高音独唱的形式出现。旋律宽广舒展、优美婉转,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大幅度的旋律进行,使感情得到了尽情的抒发,思乡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声中。仿佛让人们看到了祖国的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飘香的旖旎风光。

    第二部分(副歌)用混声合唱的形式。它是以富有动力感和宽广的节奏开始,旋律宏伟壮丽、气势磅礴,与前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题像打开了巨大的感情闸门,如泉涌的激情,磅礴的气势,起伏跌宕,宽广舒展。它曾激起多少人爱国思乡的情怀!这后一部分具有副歌的性质。作者把抒情性与颂歌两种样式的体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歌曲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全曲在激昂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我的祖国》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大河、白帆、稻菽飘香的故乡风景画,旋律委婉、秀丽、深情。曲调显示了明朗、开阔的特色,有着情致别样的泥土芳香。唱出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歌词真挚朴实,亲切生动。前半部曲调委婉动听,三段歌是三幅美丽的图画,引人入胜。后半部是副歌,混声合唱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山洪喷涌而一泻千里,尽情地抒发战士们的激情,在渲染气氛、表现主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流传甚广,热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尽管这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歌曲,但它仍保留着建国初期我国文学艺术中那种“我们热爱和平,但也不怕战争”的文化情结。

    《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一样,

    小伙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三)

    《我的祖国》是一首富有创造性的歌曲,它将抒情歌曲与颂歌两种体裁结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多少志愿军英雄在打击侵略者的热土上洒下了殷红的鲜血。《我的祖国》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成为了人们最喜欢吟唱的优秀的抒情的爱国歌曲。

    歌曲创作出来之后,由谁来演唱呢?一些有名气的歌唱家都被纷纷邀请来演唱这首歌,然而都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推荐让中央实验歌剧院的郭兰英来试试。郭兰英不愧是一位优秀的歌唱家,她的演唱一举成功,得到导演和大家的一致好评。歌曲录制完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它作为非电影插曲播了出去,立即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反响。电影《上甘岭》这首歌更是家喻户晓。

    在一项“我最喜爱的歌曲”调查结果中,《我的祖国》排名前十位。《我的祖国》是中国电影歌曲历史上的一座巅峰。它表现出无数人爱恋祖国、热爱家乡的宽广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其脍炙人口的旋律,极其优美的曲调,将永远为后人传唱,经久不衰。

    《我爱你,中国》

    ——穿越时间的炽热情感

    每个中国人,在最危难的时刻思念的是母亲,在最颠簸的时刻眷恋的是祖国。一句“我爱你,中国”,是亿万中华儿女饱含深情的誓言。一曲《我爱你,中国》,更是多少海外游子发自内心的呼唤。今天,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走到哪里,只要唱起《我爱你,中国》,人人都会热泪盈眶,激动不已。30多年过去了,《我爱你,中国》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唱,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成为海内外炎黄儿女融化于血液中的爱国情。

    (一)

    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转折期。197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去世。紧接着,“四人帮”集团被粉碎。由此,中国人民结束了十年动乱与浩劫。1978年,邓小平恢复职务,他创造性地提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我国掀起了火热的四化建设热潮,迈向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国门的打开,被隔绝多年的海外游子,迫不及待地回国寻亲,大批华侨纷纷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于是,便有了根据这一现象而创作的一批影片。《海外赤子》便是其中之一。《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正是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之一。

    《海外赤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黄思华(陈冲饰)是一个青春焕发、喜爱歌唱的女孩,她的父母是一对归国华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尽管黄思华的歌喉婉转,功底深厚,但在报考部队文工团时遭受阻力。受父母的牵连,思华也无法跨进她所热爱的歌唱事业的殿堂,一家人感到深深地无奈与无望。“四人帮”被粉碎以后,一直在国外的哥哥回国要把思华带出国深造。但此时党的关怀及时来到,经过排除各种阻力和“左”的思想观念的干扰,黄思华终于登上了她梦想的舞台,纵情高歌了一曲《我爱你,中国》。

    据词作者瞿琮讲:当时许多人建议不要直呼其名“中国”,而改为“祖国”,但他不以为然,因为当时他有一种直呼其名的冲动,非喊出“中国”不能尽其情,非喊出“中国”不能完其志。歌曲以满腔的激情抒发了海外儿女向往祖国、眷恋母亲的火热情怀。作曲家郑秋枫以宽广、恢弘的气势,优美而深情的旋律,层次分明地表现了歌曲的主题,表达了作曲家真挚的情感。词曲作者在这首歌曲中不仅喊出了发自心底的呼声,也喊出了祖国亿万同胞的心声,喊出了千百万海外儿女的心声。

    (二)

    《我爱你,中国》,以深挚的感情,放声歌唱伟大的祖国,表达了千百万归侨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歌曲的旋律起伏跌宕、气势宏大,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歌词的内涵,是在电影歌曲创作中运用大型艺术歌曲风格的有益尝试。

    从题材选取上看,整首歌曲紧扣住“我爱你,中国”这一核心主题,极力开掘,挥动如椽巨笔,酿造出一种气息绵长、气韵生动、气势宏伟、气度不凡的旋律线条,对祖国极尽形象描绘之能事,使其显现出辽阔宽广的壮丽美;同时浸透了对祖国的那种质朴、真挚、深情的爱,博大的美。

    歌曲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具有引子性质的乐段,这一乐段节奏较自由,气息宽广,不仅音调明亮、高亢,而且旋律起伏跌宕,它把人们引入了一个艺术境界:百灵鸟凌空,俯瞰大地,引吭高歌,热爱中国。第二部分是歌曲的主体部分,这一乐段节奏较平缓,旋律逐层上升,它委婉而深沉,内在地铺展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这一乐段使“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思想不断地得到深化。

    第三部分是结尾乐段,在这一乐段,有两个抒发情感的衬词“啊”,它把歌曲引向了高潮。尾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是在高音区结束的,它高亢激越的衬腔,把歌唱者和听众的情绪推向歌曲的最高潮。

    总之,《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歌词质朴无华,然而感情强烈。大串的排比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祖国的崇高之爱。这里虽然没有气势磅礴的词句,却有动人心魄的激情。在赞美祖国的抒情歌曲中,如此集中着墨于渲染赤子之情,应该说,此歌的词作者是匠心独运的。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瞿琮(1944~ ),生于四川广安。1962年参军并开始发表诗作,曾任广州军区政治文化部创作员,战士歌舞团创作室主任、艺术指导、团长及总政歌舞团团长等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将军,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音乐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歌词代表作品有《颂歌一曲唱韶山》、《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亮走,我也走》等;曾出版《花的情思》等歌词集。

    曲作者:郑秋枫(1931~ ),生于辽宁丹东。1949年随军南下,曾在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校音乐系学习作曲,1962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干部班进修,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历任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乐队指挥、创作编辑室主任、副团长、艺术指导,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颂歌献给毛主席》、《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春天来了》、《我爱梅园梅》、《美丽的孔雀河》、《十月响起一声春雷》、《我爱你,中国》、《生活是这样美好》等;出版歌集《郑秋枫歌曲选》、《春天来了》、《祖国四季》等。

    《我爱你,中国》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

    我爱你,中国 !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

    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

    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

    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

    我爱你森林无边,

    我爱你群山巍峨,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

    荡着青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啊~啊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三)

    《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一首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相当统一的抒情歌曲。演唱这首歌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深受人们的喜爱,因而流传广泛。1980年它一从银幕飞出,便久唱不衰。多年来,《我爱你,中国》是歌唱家和歌手们最普遍的保留节目,也是广大群众最喜爱的抒情歌曲之一。

    一首流行的优秀歌曲,能够受到人民大众的真正喜爱,除了作曲家的技巧和感情之外,亦有歌唱家再度演绎之功。首唱这首歌的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也是一位归国华侨,她充满深情,用歌声喊出海外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叶佩英声情并茂的演唱感动了无数人,许多华侨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海外赤子》公映后,《我爱你,中国》的歌曲,迅速地流传开来,一直红到现在。

    《我爱你,中国》这首歌,不仅感动了当时刚刚在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人,而且也感动了以后几十年的无数人,它不仅仅是民族的呼声、历史的呼声,而且永远是时代的呼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爱你,中国》虽然已是一首老的歌曲了,但它那极具感染力的歌词和旋律所表现出的炎黄子孙对祖国的一片炽热情感,令它具备了穿越时间的魅力。在今天的很多节日庆典晚会中,《我爱你,中国》都成为保留曲目。《我爱你,中国》优美的旋律总能激发听众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感情。它让每一位炎黄子孙心中都激荡着对祖国崇高的爱意。正因为如此,这首歌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在1980年优秀群众歌曲评奖中,《我爱你,中国》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1983年又获第一届优秀歌曲评选“晨钟奖”,并被选入高等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

    《大中国》

    ——尽情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都有一份至诚的爱国情。我们为生活在这样地大物博的国土上而自豪不已,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激动不已,为有这样伟大的民族而感到无比骄傲。一首《大中国》正好表达了中国儿女自豪的爱国情。每当唱起这首歌,心中都不禁激情澎湃。唱响这首《大中国》,就是为祖国母亲献上一份浓浓的祝福。

    (一)

    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世界上一个无可争议的“大国”,一个伟大民族而建立的国家,它不仅领土广阔富饶,经济、技术发达,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影响了世界上很多的国家。然而,到了近代,中国却落后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索地赔款,国内兵连祸结,国力日渐衰微,人民痛苦不堪。一百多年来,为了重振往日大国雄风,为了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开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重振大国雄风。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从此中国开始成为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科技突破,而且在外交上,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国际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西方战略家甚至认为: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大国,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为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如何调整彼此间的实力和利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关注中心。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5年,中央电视台,精心制作了题为“95新歌”的40余部流行歌曲的MTV,在《音乐电视》栏目播放,这些歌曲既坚持民族化的取向,又有较为流行化的音乐语言吸引观众,显现出新一代音乐人实力的增长。《大中国》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创作出来,并被选为“95新歌”。

    《大中国》的词曲作者是当时年仅26岁的年轻音乐人高枫。说起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高枫说:“有一天,我也不知道是去什么地方办一件什么事,途经北京火车站,正好站上的大钟敲了一下,并播放出悠扬的《东方红》乐曲。这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词儿——‘大中国’。回家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整理思绪,我的心开始咚咚地乱跳,我开始作词,前后不过两个小时,一首《大中国》就完成了。”

    《大中国》是一首能够跳舞的有民俗特点的歌曲。高枫隐约地感觉到它能被传唱。后来,他把这首歌的小样放给了音乐编辑汪京京听,立即引起了汪京京的共鸣,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大中国》交付给中央电视台之后,立即受到好评。《音乐电视》节目组决定力推这首歌,并将它列为“95新歌”的一号作品。于是,《大中国》MTV在1994年底正式开拍,在1995年元旦的清晨隆重推出,并且连续滚动播放一周。

    ◎ 词曲作者简介

    高枫,原名曾焰赤,1965年出于生湖北武汉,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在工艺美院学习时,高枫开始涉足文艺界,为电视剧《赵四小姐与张学良》、《龙年警官》等配唱了主题曲,并开始练习作曲。他以1994年创作的《大中国》而一举成名。个人专辑有《天那边的爱》(1995),《丰收》(1996),《最好的礼物》(1997)和《星满意足》(1998)。高枫的歌曲作品旋律优美,民族风格浓郁。不幸的是,2002年9月19日,年仅37岁的高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

    (二)

    《大中国》的歌词表现了中国人所共有的民族自尊与自豪,正如高枫自己所说:“《大中国》表达的是一种激动、兴奋的情绪,它的创作情感来源于一片爱国心,一种激情,一种节奏和旋律从低到高的起伏。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我真是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是非常自豪的,没有别的什么目的。而当我站在舞台上,唱起这首歌曲,我会感到热血沸腾,具有—种发自内心的骄傲。”

    《大中国》的音乐创作以《东方红》、《红绸舞》以及东北民歌、朝鲜族音乐作为素材,在曲调方面,融合了许多地方民歌调子的歌曲,伴以铿锵喜庆的锣节奏,形成了一种热烈的气氛,使广大听众在听、唱这首歌时,能感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和亲切熟悉的音乐与节奏。这首歌曲旋律集中国南北音乐为一体,这样容易被全国各地的人传唱。曲调节奏感强,年轻人不会觉得没有时代感。所以《大中国》一经推出,便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直至今日,《大中国》 唱起来依然是荡气回肠。当年 《音乐电视》 栏目制片人王坚平回忆道:“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很好,非常振奋人心,曲调也朗朗上口,是融思想性和流行性为一体的佳作。

    中国人对能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爱国歌曲一向很有感情,如较早的《我的中国心》、《我爱你中国》等等,只是那些年来优秀的作品太少了。《大中国》给了人们眼睛一亮的感觉。26岁的音乐才子高枫创作的这首充满民族自豪感的《大中国》,一经推出便立即流行全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期加速发展经济给人民带来的自信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正如歌中唱到“中国,祝福你!你永远在我心里!”。《大中国》唱出了祖国河山的多姿多彩,表现了中国人共有的民族自尊与自豪,一个“家”的比喻,让我们觉得爱国就是那么亲切。

    《大中国》

    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

    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

    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

    景色也不错,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

    还有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

    我们的大中国呀,

    啊,好大的一个家

    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

    我们的大中国呀,

    啊,好大的一个家,

    永远那个永远,

    那个我要伴随她。

    中国祝福你,

    你永远在我心里。

    中国,祝福你,

    不用千言和万语。

    (三)

    《大中国》这首歌一经推出,便立即获得了巨大的反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成为妇孺皆知的流行歌曲。

    无论在中国的城市还是农村,都有数不清的人在传唱。并且在“十一”、“春节”等许多大型晚会上多次被演唱;在各种音乐排行榜的季度、年度评选中荣登冠军的宝座。这首歌的通俗易懂的词体,高亢激昂的旋律,民族音乐的本土气息,深受广大听众的厚爱。特别是《大中国》所传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更为大众所欢迎,难怪有人评价说高枫掀起了一场“爱国主义运动”。这首歌曲的确引发了广大听众的爱国主义情绪。同时,这首歌作为主旋律歌曲也被收进了中小学教材中,因此,作为流行音乐人的高枫也被大多数人定位为主旋律音乐人。

    《大中国》的流行,还改变了其创作者、演唱者高枫的命运。高枫一下子就从一位无人知晓的音乐人,瞬息成为一名当红歌星。之后不久,高枫的个人创作专辑《天那边的爱》上市,仅仅一个月时间,专辑销量便达到15万张。

    《延安颂》

    ——唱出了革命圣地“延安魂”

    延安,人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她代表的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莫过于歌曲《延安颂》。《延安颂》,表达了千百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感,千千万万国统区的青年们正是唱着这支歌,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延安的街头、旷野、延河边,山山野野,到处人如海,歌如潮。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这动人的歌声。

    (一)

    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这里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落脚点。1936年,中共中央迁往延安。延安从此成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在延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抗日救国的纲领,确立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领导全国各敌后战场的抗日战争,打垮了日本帝国主义,把人民解放战争的烽火燃遍了全中国,奠定了全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延安是新中国的摇篮。

    尤其在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一种象征,它像一座灯塔,给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更像一座丰碑,在全国人民心里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千千万万青年人在抗日战争潮流的冲击下,如同奔向太阳一般奔到了延安。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莫耶(1918~1986),原名陈淑媛,福建安溪县人,出身于国民党官僚家庭。1937年10月,来到延安,更名为莫耶,先后进入抗大和鲁艺戏剧系、文学系学习。1938年春天,写了《歌颂延安》的歌词,后更名为《延安颂》。1944年,莫耶到《战斗报》任编辑、记者。解放后,历任《战斗报》副总编、《甘肃日报》副总编,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曲作者:郑律成(1914~1976),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南部全罗南道光州。1933年,年仅15岁的郑律成跟随亲人来到中国南京参加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在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歌咏活动中,结识了音乐家冼星海,并得到其帮助和指导。1937年10月到达延安后,进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20岁的郑律成创作出了影响中外各国抗日战场的歌曲《延安颂》。并于1939年1月在延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回国工作。1950年定居中国,加入中国国籍。

    1938年夏日的一天晚上,在延安举行的一场群众大会结束了,抗大的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英姿勃勃,抗战的歌声此起彼伏,响彻全城。

    延安鲁艺的同学们登上山头,他们遥望着延安庄严雄伟的古城,夕阳辉耀着的山头宝塔,涓涓流淌的延河水,不由得为眼前的情景所激动。作曲家郑律成对身边的词作家莫耶说:“给我写首歌词吧。”

    听了郑律成的话,望着眼前的情景,莫耶孕育已久的激情被点燃。她急急抽出笔,把满腔的激情倾泻在小本子上。写好了歌词,莫耶又写上题目《歌颂延安》,交给了郑律成。

    郑律成拿到歌词后,一连几天在窑洞门口轻轻地吟唱,有时又爬上山坡放声高歌,就这样一首《歌颂延安》诞生了。

    几天后,在延安大礼堂的一个晚会上,郑律成弹着曼陀林和唐荣枚一起唱着这首刚刚创作的歌。刚一唱完,毛泽东便带头鼓起掌来。中央领导同志及广大观众也热烈地掌声。第二天,中央宣传部要走了《歌颂延安》的歌曲。又过了几天,鲁艺院部秘书处主任魏克多拿着一张印好的歌曲找到莫耶,她接过一看,就是她写的那首歌,不过题目改成了《延安颂》,莫耶高兴地说:“题目改得好呀!”

    从此这首歌就在延安和全国各抗日根据地传唱开来。这首歌曲调优美抒情,对于当时以唱战斗性很强的歌曲为主的延安来说,无疑平添了不少抒情的色彩,因此有人称它为“我国现代第一首颂歌”。

    (二)

    《延安颂》把抒情性与战斗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颂歌的气质,又不失战斗性的气概,主题庄严、神圣而绚丽,音调清新,从调式、调性上吸收了外来的因素,富于独创性。

    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但由于采用了首尾和中间的速度对比(稍慢、稍快、稍慢)也可看成是带省略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中速,带有叙述性。它是对某个特定环境和风光的描绘,如词中的“塔影”、“原野”、“河边”、“群山”等,都足以令人产生实际的联想。这段旋律,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明朗而开阔的六度大跳音型,在全曲中先后出现六次之多。

    歌曲开始时,绰约多姿的优美曲词,在妩媚之中蕴含着豪迈的激情。中段的进行曲,同前后抒发性的段落形成鲜明的对照,但是两者又同时具有奔放格式,使全曲浑然一体。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有机延续。这里具体点明了前一部分所描绘的地方是伟大的革命圣地延安,热情而亲切地歌颂了这雄伟而庄严的古城。

    第三部分:旋律转入浑厚的中声区。这是一段沉雄有力的进行曲,表现了千百万革命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一同聚集在山野田间的景象。

    第四部分:是第三部分的有机延续。这段旋律中两次出现的八度跳跃,使歌曲更加强了动力性,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战斗激情。

    歌曲开始时,绰约多姿的优美曲词,在妩媚之中蕴含着豪迈的激情;中段转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同前后抒发性的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两者又同时具有雄健奔放的气势,使全曲浑然一体。整首歌曲抒发感情的集中点,是在以六度大跳的称赞性音调起首的部分,在这里,倾注着对革命圣地无比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特别是歌曲进入结束段落,称赞性音调再起时,加入了二部合唱,使全曲达到高潮,仿佛把人们带到了歌声四起的宝塔山下。

    《延安颂》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博斗。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坚固的抗敌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三)

    《延安颂》诞生后,很快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延安飞到前方,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直至海外。当时很多人正是唱着这支歌,冲破险阻,奔向延安,投入革命洪流的。

    《延安颂》所以流传得这么广、这么快,主要由于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当时全国抗日的中心,人们景仰它、向往它;同时,在艺术上它也有着较高的成就。这首抒发革命豪情的颂歌,是作词作曲者献给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曲心灵之歌,她倾诉着革命青年的心声,鼓舞着前方战士的杀敌斗志。这首壮丽的颂歌,成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千千万万青年人在抗日战争潮流冲击下,如同奔向太阳一般奔到了延安。

    70多年来,《延安颂》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唱着它,奔向抗日前线;多少青年在这支歌的鼓舞下,把一腔热血献给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多少新中国青年在它的鼓舞下,把青春和才华化作社会主义建设的火花。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颂》又出现在电影《南岛风云》、《椰林曲》、《峥嵘岁月》、《永不消失的电波》及电视连续剧《延安颂》里面。1993年6月5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将《延安颂》定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颁发荣誉证书。

    《北京颂歌》

    ——饱含骄傲深情的歌声

    《北京颂歌》是一首音调清新、充满朝气、充满激情的歌唱祖国首都北京的歌曲。多年来歌颂首都北京的数不胜数,许多旋律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因为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全国人民非常向往的地方。《北京颂歌》成功表达了全国人民热爱首都北京,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的美好情感。

    (一)

    在《北京颂歌》问世之前,人们听到过许多歌颂北京的歌,比如在《北京的金山上》,《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一般以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内容居多。在1970年代,《北京颂歌》问世了。据词作者洪源和曲作者田光、傅晶的回忆,1971年4月,总政歌舞团一位负责同志希望创作一首歌颂北京的抒情歌曲。而当时的政治环境正处于十年动乱的中期,“四人帮”对艺术创作的禁锢与扼杀,当时的文艺作品除了歌颂领袖、歌颂党、歌颂文化大革命之外,其他题材都属“禁区”,然而歌颂北京,歌颂伟大祖国的首都,不仅是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提升地位、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如何既能摆脱当时程式化,政治化的束缚,又让作品能顺利通过严格的审查,这就需要大动一番脑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洪源和田光、傅晶经过百般努力,终于创作完成了充满民族自豪感和浓厚抒情色彩的歌曲《北京颂歌》,不仅在内容上一改歌颂领袖的框架,主要表达了歌颂首都北京的美好情感,而且具有时代特色。

    对于《北京颂歌》的创作,作曲者田光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几乎没有什么抒情歌曲可唱。1971年4月,我突然接到总政歌舞团一位领导打来的电话,想让我写一首以北京为题材的独唱歌曲。当时词作家洪源、作曲家傅晶同志在我家研究创作问题,我们商定一起合作。在两三天内,洪源写出了歌唱北京的两首词。经过研究,选用了其中一稿。”

    词作者洪源回忆说:“那个时候,我几乎每天将天安门周围的每一个岗位的每一个时间段都站过了,那种保卫祖国的荣誉感油然而生。”他用日记写下了那些难以忘却的点点滴滴,而在这其中一篇写于黎明前的日记《我在金水桥站岗》成了日后《北京颂歌》的最初蓝本。“那个时候,一边站岗,一边看着冉冉升起的朝阳,一边聆听着从北京站传来的《东方红》嘹亮激昂的歌曲,一种创作的灵感与冲动难以抑制。”

    歌词写好后,田光和傅晶合作谱曲,他们先谱了一个四分之三拍的圆舞曲形式的曲调。但洪源认为,四分之三拍的风格不够庄严,建议重新谱曲。于是,重新谱曲后成了现在的曲调。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洪源(1939~ ),安徽铜陵县人,196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1967年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任长江日报社任编辑、记者,1982年调武汉市文联任《芳草》文学月刊主编,1987年调武汉市新闻出版局暨武汉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先后出版了新诗集《芳草路》、计词集《韶华情》。《芳草路》一书曾荣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首届文学奖。

    曲作者:田光,(1925~2009)原名银山,河北饶阳人。1948年入党。田光曾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员、华北军区第三纵队前线剧社音乐组组长。195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专修科。后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音乐编辑、音乐组组长,总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处干事,《解放军歌曲》编辑组组长,解放军文艺社副社长,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从事音乐编辑工作和歌曲创作工作50余年,创作了《北京颂歌》、《美好的赞歌》、《井冈山颂》、《渤海渔歌》、《草原夜歌》等近3000首歌曲。2007年,田光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曲作者:傅晶(1932~ )吉林省辽源市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理论作曲。毕业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总政军乐团、《解放军歌曲》编辑部工作。曾任总政军乐团创研室主任。创作有大型体操《革命赞歌》,插曲《丰收歌》,流传全国。代表作有歌曲《眼望红旗情满怀》、《凤凰花,我心上的花》、《蝶恋花-答李淑一》、《北京颂歌》(与田光合作),以及独奏、重奏曲等都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

    《北京颂歌》

    灿烂的朝霞,

    升起在金色的北京,

    庄严的乐曲,

    报道着祖国的黎明。

    啊!北京啊北京!

    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

    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

    各族人民把你赞颂,

    你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

    火红的太阳,

    照耀在中南海上,

    伟大的首都,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啊!北京啊北京!

    巍巍昆仑,向你起舞,

    滔滔黄河,为你歌唱。

    捷报来自边疆海防,

    喜讯传遍村镇城乡。

    啊!北京啊,北京!

    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

    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

    你迈开巨人的步伐,

    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程。

    (二)

    1971年4月创作完成的《北京颂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一首抒情歌曲的精品,情感浓烈、艺术概括力强,表达了各族人民歌颂首都的共同心愿。为了体现各族人民共同的意愿,作曲者在音乐素材的选用上,没有局限在某一民族和地区的音调中,而是在民族音调的基础上创造出既有庄重巍然之势,又有亲切细腻之情的旋律。《北京颂歌》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且歌词洒脱,凝练,感情饱满,感染力强,内容逻辑严谨,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佳作。 《北京颂歌》共有三个乐段,不同的乐段具有不同的曲调特征,表达了人们对首都北京的不同情感。

    在第一乐段中,《北京颂歌》自然地揉进了《东方红》和《国歌》的曲调因素,真实地描绘了祖国首都北京充满生机的黎明景象。

    在第二乐段中,作曲家将每句都从后半拍起,独具匠心地造成一种心潮逐浪的意境,使排比语句驾着音乐的波浪,推向感情的高潮。随后,以七度大跳引出异峰突起的警句——“心中一颗明亮的星”,强烈而炽热地表达了各族人民歌颂首都的心声。

    在第三乐段中,对第一乐段的音乐素材加以发展,富有动力而又稳健,这一乐段常有进行曲的特点,表达了人民的昂扬激情和祖国大跨步前进的步伐。

    歌曲结尾也很有特色,结尾处后倚音的装饰,既富有民间音乐甩腔润色的特点,又增添了旋律的光彩,它生动展现了伟大的祖国的“美好的前程”。

    (三)

    《北京颂歌》首先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在全军文艺调演上演唱,接着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喜爱。大家几乎都有这样的评价:好多年没有听到这么好的歌了。

    多年后,李双江这样回忆《北京颂歌》的诞生:“我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已经被分配到了新疆军区文工团。一天,我从田光手中接过了《北京颂歌》这首歌,田光嘱咐说:‘双江,你要用你的真诚和热情为这首歌加上翅膀。’当时正赶上全军分片汇演,我参加了兰州片的汇演,并演唱了这首歌……演唱这首歌时,伴奏乐器只有一架手风琴,但《北京颂歌》唱出后,即刻引起了轰动。”

    1973年,李双江被调入总政歌舞团,回到了北京。不久,李双江就收到了中国唱片总公司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约请,请他灌制唱片。李双江说:“记得通知我的时候对我说,要我唱得既有美声的激扬高亢,同时又要有民族的情感,体现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具有中西合璧的艺术效果。这首歌就这样唱红大江南北。”

    李双江当时只有三十多岁,正是唱歌的好年纪。他声音清亮情感饱满,在声音的处理上,很好地把握了人民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北京的早晨和全国人民的那种炽热的情感,他在录音之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仅“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这一句歌词,就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并且到天安门去看太阳的升起。李双江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良好的回报,当他带着从未有过的庄严和震撼进入录音棚时,第一遍刚一录完,在场的人就热烈地鼓起掌来。李双江回忆说,这首歌只录了两遍,第二天清晨五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向全国播出了。一时间,大江南北到处都飞扬着李双江的歌声,一首《北京颂歌》不仅回响在整个天空,而且一扫“文革”以来带给人们压抑的阴霾。

    当时文化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领导建议找三种不同演唱风格的人,分别演唱《北京颂歌》,因此,除李双江外,还有另外两位歌唱演员,他们分别是李光羲和张越男。

    和李双江一样,歌唱家李光羲时隔多年,再次回忆还是兴奋不已。

    李光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导播室一气呵成完成了这首歌的演唱,李光羲说:“这首歌唱出来后,因为旋律美,歌词也写得好,非常贴切地表达出人们心中对未来的那种祝福和期盼之情,所以一下子就传唱开了。”《北京颂歌》承载着崭新的时代气息的优美旋律,飘进千家万户,传遍大江南北。气息宽广的《北京颂歌》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感觉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北京颂歌》在当年的创作中还有第二段歌词,歌词是这样的:

    火红的太阳,照耀在中南海上,

    伟大的首都,你是毛主席居住的地方。

    啊!北京啊北京,

    大庆红旗向你飞舞,大寨红花向你开放,

    捷报来自边疆海防,喜讯传遍村镇城乡。

    啊!北京啊北京,

    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

    你迈开巨人的步伐,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程。

    从这些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段歌词明显带有70年代那个历史时期的痕迹,而在后来歌颂北京的歌曲中,像这样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内容,渐渐地就越来越少了。

    《北京颂歌》作为首都北京的一种象征,多年来在群众中一直广泛传唱,《北京颂歌》情感丰沛,旋律优美,即便在流行歌曲充斥的今天,依然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听众,特别是中老年朋友们。

    《东方红》

    ——歌颂人民领袖的不朽之歌

    没有伟大的革命领袖,就没有辉煌的红色历史。没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当中国人民用歌声发自肺腑地去赞颂我们的党和人民的领袖时,就有了这首红遍中国、唱响世界的《东方红》。或许,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没有一首歌曲比《东方红》拥有更多的听众,也没有一首歌曲像《东方红》一样,曾得到了如此广泛的传播。

    (一)

    《东方红》是一首歌唱人民领袖毛泽东、歌唱共产党的颂歌。它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抒发了对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创造幸福生活的领袖的无限热爱和崇敬之情。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东方红》的创作有着一个独特的过程,甚至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围绕谁是这首歌曲的作者长期争论不休。比较倾向性的看法是,《东方红》是在民间曲调的基础上,经过多人填词加工,整理而成的。要说清楚谁是真正的作者,已不太可能。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首歌曲抒发的是对人民领袖和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之情,表达了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东方红》的创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在和陕北隔着一条黄河的晋西地区,流传着一首名叫《芝麻油》的民歌,原词为“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哼儿咳哟,哎呀,我的三哥哥”,是一首典型的情歌小调。

    延安抗战时期,有人将《芝麻油》重新填词,成了一首反映抗日内容的《骑白马》:“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嘿哟,打日本就顾不上。”

    随后,陕北佳县的小学语文教师李锦旗,再次填词改成《移民歌》,由民间诗人兼艺人李有源唱了出来,李有源是这首歌的重要传唱人。

    李有源,陕西佳县城北张家庄村人。因其家境贫寒,只上过几年学,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十分聪慧,多才多艺,具有即兴编歌的本领,是远近闻名的农民诗人与艺人。李有源向往革命,并积极参加革命运动。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李有源感到欢欣鼓舞,逢人就说:“毛主席到了陕北,咱们穷人有救了,有指望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进驻佳县。李有源有机会与共产党、八路军直接接触,并对共产党、八路军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感情更加深厚,编歌的热情更为高涨。他用陕北民歌音调编写了许多歌曲,表达出了他对共产党、八路军和毛泽东的敬佩之情。

    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改善贫穷山区老百姓的生活,号召北部的绥德、米脂、佳县等地的贫困农民移居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移民队工作的李有源,常去村里给乡亲们做移民思想工作。看到乡亲们对共产党和毛主席充满感激之情,李有源就想编一首歌曲唱出老百姓的心里话。

    恰在此时,佳县的小学教员李锦旗将《骑白马》的曲调填上新词,反映移民对领袖毛泽东和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李有源感觉这首新歌正好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便将这首新歌传唱了出去。李有源及其侄子李增正都在“移民队”工作,而李增正又是当地秧歌队的“伞头”,因此常在南迁的移民队伍中演唱这首歌曲,被移民称为《移民歌》。

    后来,延安鲁艺的公木等人从李有源那里得到了素材,对歌词进行了整理修改。第一段基本保留《移民歌》原词,只是将“谋生存”改为“谋幸福”。并增写了第二、三段歌词:“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歌词改完后,由刘炽在《骑白马》曲调的基础上,略有加工,将歌曲定名《东方红》,于1944年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

    (二)

    《东方红》唱出了解放区人民的心声,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加之该歌曲的歌词极富激情,曲调优美动听,因此,很快在边区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后来成为名扬天下的传世佳作。

    1945年4月,延安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曲家贺绿汀首次将《东方红》编成了四部合唱。

    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策划和指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不仅以《东方红》命名,而且将这支歌改编成交响合唱曲,用于全台戏的序幕。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其场面之盛大,演员之众多,气势之恢弘,轰动了整个北京城。接着,为这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拍摄制成的影片,更是在全国各地引起观者如潮,《东方红》成了那一时代文艺界空前的盛举。由《东方红》这首歌改编而成的器乐曲,慢慢就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的开始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咳呀,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咳呀,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像太阳,

    照到那里那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

    呼儿咳呀,

    哪里人民得解放。

    哪里有了共产党,

    呼儿咳呀,

    那里人民得解放。

    《春天的故事》

    ——歌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每当一首歌响起,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怀念起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首歌就是《春天的故事》。32年前,一座代表中国速度、反映中国新貌的现代城市在南疆深圳拔地而起。用歌声记录整个中国巨大变化的《春天的故事》,最真实、最准确地代表了亿万国人对伟人邓小平丰功伟绩的讴歌与崇敬。

    (一)

    1979年,中国南方的一个小渔村,一夜之间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这一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决定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从此,深圳以它奇迹般的崛起,为世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1984年春天,邓小平同志亲临深圳,为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题词:“深圳特区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再次亲临深圳,发表了划时代的“南方谈话”。

    可以说,没有邓小平的战略性决策,就没有深圳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圳的故事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中国人。1992年冬季的一个夜晚,在广东深圳,有两个人夜深未眠。他们是著名词作家蒋开儒和曲作家王佑贵。作为深圳的文艺工作者,如何创作出记录深圳翻天覆地变化的艺术作品来呢?他们浮想联翩……

    一个闪光点,一个创作基点,在两位艺术家心头迸发——春天,春天!这3次历史性的时刻都适值春天。“就写春天的故事!”两人异口同声地喊出来。就这样,他们以“春天”为基调,写出了讴歌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歌曲《春天的故事》。

    于是两位投身深圳特区建设的词曲作家,在生命的感悟中创作了歌曲《春天的故事》,用歌声记录了改革开放给深圳特区乃至整个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唱出了人民对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真诚的拥戴。

    1993年1月7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春天的故事》的歌词。1994年5月,这首歌又参加了广东团省委和青联举办的歌曲大赛。遗憾的是,由于内容仅仅局限于深圳,显得有些单薄、气势不足,歌曲在这次大赛初赛中落选了。

    广东省青联委员、深圳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副局长叶旭全的出现,为《春天的故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叶旭全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与蒋开儒、王佑贵早就相识。他建议词曲作者选择更高的起点,不要局限于深圳,更能唱出整个中华民族的腾飞。

    蒋开儒、王佑贵觉得很有道理,便与叶旭全共同琢磨、推敲,对词曲做了适当的修改。例如,把歌词中的“深圳”都改为“中国”;把“你展开了青云直上的翅膀,飞进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改为“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等。

    叶旭全按大赛中“省青联委员可直接推荐歌曲”的规定,将修改后的《春天的故事》亲自送往评委会。评选时,评委们一致认为,这首歌题材重大,气势磅礴,旋律优美,荡气回肠,比原作有飞跃式提高。结果,《春天的故事》毫无争议地获得金奖。

    从此,《春天的故事》一路走红。在多次国家级的重大文艺演出中,都被列为主打歌曲隆重推出,并成为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主题曲。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蒋开儒(1935~ ),广西桂林人。1951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21兵团军政干校,并开始创作军旅作品;1958年到北大荒。从1979年起,先后任黑龙江省穆棱县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主席、政协副主席等职。歌词代表作品有《喊一声北大荒》、《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金光一缕》等。

    曲作者:王佑贵,1949年出生,湖南省郴州宜章县人,1988年进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后调入中国歌舞团任创作编辑中心主任。代表作有《多情东江水》、《想家的时候》、《春天的故事》、《我属于你》、《大三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啊,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发表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啊,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二)

    《春天的故事》一开始就是“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立意非常好,富于民间歌谣的格调,平实的叙述对应的是惊天动地的现实,是歌词中最精彩的一句。而结尾“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是开始一句的对应结果,不可缺少。作曲者准确地把握了歌词的核心,将高潮安排在这两处,因而歌曲有了较强的感染力。

    《春天的故事》是民族风格,根本的是其对民族音乐语言的运用。动听的旋律似曾相识,给人的感觉是本来就存在于自己心中,但你却说不出它取自何处。《春天的故事》作为一首民族风格的歌曲,是民族徵调式与西洋自然调式的混合调性。按功能终止来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座座金山。为第一部分。之后为第二部分。并且两部分之间的情绪转折明显,也支持这样划分。

    第一部分:短小的歌曲中,音乐高潮多安排在第三句“转”中,到第四句的“合”就形成了明确的终止;但《春天的故事》前四句却不是这样的结构。“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明显地,第二句不仅承接第一句,而且产生了“转”。“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再现的结构是对前两句的补充说明,并通过和声功能实现了“合”。高潮安排在第二句,前高后低,情感表现力度不够,必然要求后面的旋律在情感上要发力,这便是音乐结构布局上的行进动力,结构长一点的歌曲多这样安排。

    第二部分:“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此两句为变化重复关系,音乐节奏拉开,变得舒展,音乐意境由小到大,是对第一部分的“转”,在情感表达上是对第一部分后两句的递进。这里适度地安排了一个小高潮“大江两岸”,既是对第一部分三、四句低潮的一个交代,也避免了“抑”的过度。

    (三)

    《春天的故事》面世后,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和好评:在校园、在军营、在企业,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春天的故事》的喜爱以及对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

    《春天的故事》的首唱者是著名青年歌唱家董文华。董文华出生于1962年6月,是总政歌舞团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她演唱的《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望星空》、《长城长》、《春天的故事》等歌曲风靡全国,她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技巧相结合,音质纯净,音色甜美,声情并茂,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1994年10月,《春天的故事》音乐电视片(MTV)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红遍中国。后来,这首歌被选入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以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音乐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

    《春天的故事》吹响了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奏出了亿万国人渴望改革开放的迫切心声,是中国改革开放在音乐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缩影。这首歌曲传遍了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成为真正代表中国人心声和记录一个时代风采的歌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