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写这本《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是有很大偶然性的。原来,我对于唐代碑石接触不多。即便是有机会接触,也是走马观花,没有逐一深究其意。后来,陕西师大的校友张沛同志送我一本他编的《昭陵碑石》(三秦出版社出版),使我对唐代碑石的研读有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才促使我对碑石文的内容渐渐发生了兴趣。

    1994年,我退休了。按理说,应该开始游憩岁月了。我的三个子女,两个在国外工作,一个在上海工作。他们都希望我放松一下,到他们那里欣赏一下异国异地的风光,过几天闲适自得的生活。经过再三考虑,我最有感情的还是这十几平方米的书房。这间书房来之不易,1980年我53岁才得到的。当时,三个子女都在上学,我只得住在书房里。一直到两个子女都大学毕业,独立工作了,书房兼卧室的状况才有改变。最后,小女儿取得硕士学位,到上海去工作了,这间书房才真正成了我的安乐窝。

    在这间书房里,我写了一百多万字的著述,完成了必要的教学任务,自感其乐无穷。退休后,又对碑石铭文发生了兴趣。众所周知,史学工作者不管从事什么著述,决不能离开书房。离开必要的参考书和各种原始资料,是不可能有学术成就的。这就是一间小小的书房具有很强魅力的地方。

    退休了,为什么对史学工作者的职业还兴趣不减呢?其一,我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太值得珍惜了;其二,孔子的“不知老之将至”精神对我影响颇深,使我认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就是长寿之道。

    我到大学读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生长在农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没有文化。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曾对人夸口说:“我一定要使孩子读到中学毕业。”父亲所谓的中学就是初中。不料,事与愿违,初中刚上一年,父亲才38岁,就因病与世长辞了。母亲去世更早。我没有兄弟姊妹,无亲可投,只好自力更生,开始农耕生活。不久,家乡沦陷,更是雪上加霜,除了农耕之劳以外,还得为日本鬼子做苦工。在日本鬼子直接驱使下修铁路,筑城堡,为伪县长修院墙等,我都记忆犹新。在那最黑暗的时代,只希望农作物收成好些,赶快打败日本鬼子,根本没有想到找回读书的机会了。

    抗日胜利后,卖了父亲留下的房子,又上完了初中。1948年初,家乡解放,参加了工作。第二年,又接着读高中。1951年,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受的思想教育,是安下心,扎下根,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贡献一切。既然投笔从戎,又接受这样的思想教育,当然不再考虑上大学了。

    1952年6月初的一天早晨,偶然的机会来到了。集合出操的号声刚完,值星员就要带队出发,徐指导员过来了,他点了11个人的名,其中有我。把这11个人带到队部后向我们宣布:接上级通知,明年我国要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各项建设的需要,必须培养大量的经济文化建设人才,你们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都符合上大学的要求,现在你们必须放下枪杆子,拿笔杆子去。就这几句话,我们的前进道路改变了。当天,我们的枪支弹药收缴完毕,第二天就离开军营了。由于西北学生来源较少,我们必须遵守一条规定,只能进西北地区的高校。于是,我到了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后经调整,成为现在的陕西师范大学。1956年开始,到1994年退休,在这里工作了38年。真没有想到,扛锄头、赶牛车的农民,准备保家卫国的军人,忽然走进了知识分子的队伍。

    上了大学,视野大大开阔,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开始教学工作后,愈来愈感到知识的不足;应当承担科研任务时,愈来愈感到知识的浅薄。更加自己大学毕业已经晚于一般人六七年,和同龄人比较,已是相对的落伍者。必须急起直追,才不至于掉队。这种无形的鞭策力量,促使我的求知欲望日益加强。如果说我还比较勤奋的话,这种失而复得的读书机会所产生的紧迫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为什么又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不觉进入了老年人的领域。当年的同学同事,都已白发苍苍,被推上爷爷奶奶辈的人了。1994年,我应聘为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的馆员,文史馆的馆员都是老年人。我参加文史馆的第一个活动是馆员每人写一篇谈长寿之道的文章。60多岁的人,缺乏如何长寿的经验,无从谈起。于是,我想起了孔子的几句话,我认为这就是古人的长寿之道。

    叶城(今河南叶县南)的县长叶公曾经问孔子的学生子路说:孔子的为人如何?子路置之不理。后来,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由此可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就是孔子“不知老之将至”的原因。

    显而易见,孔子能够长寿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其二,是心情愉快,不知忧愁。孔子活了73岁,在春秋末年堪称高寿。后来,孔子被尊为圣人,于是,人们就认为能活到73岁,可和圣人相比,就是难能可贵了。直到唐代,杜甫还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人们慢慢地就把70岁视为古稀之年。我已74岁,和孔子的职业相同,都从事教育工作,为什么不重视孔子的经验呢?

    事实证明,孔子确是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者。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③ ④《论语·述而》。既然他认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逻辑的结论当然是自己喜爱的古代文献,必须靠努力学习去追求。这是他勤奋学习的前提。

    怎样才算勤奋学习呢?他的学生子夏说:“日知其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这就是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已经懂得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在孔子师徒看来,学习是每日每月不能间断的,甚至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应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孔子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当他年近半百的时候,颇有紧迫感地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去学习《易经》,就没有大过错了。”④可见他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孔子的这种进取精神,使我很受感动。自己年近古稀时对碑石铭文发生了兴趣,如果健康状况许可,为什么不能继续深入呢?

    反之,孔子对那些懒惰的人极为反感。他有个学生名叫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粉刷)也。”《论语·公冶长》。他还看不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人,他认为即使参加下棋、赌博者,也比这种人强。

    孔子的一生,大量的时间用以教学,他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他要求自己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没有热爱教学的思想是难以如此的。另外,在那种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社会里,他竟能做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就是不分等级、地域,什么人他都教。这也是创举,有冲击旧制度的意思。正因为他有这样忠于事业、不知疲倦的精神,所以,他的功绩卓著。这是孔子的历史功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刻苦地学习,不懈地工作,说明他有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正是身心健康的反映,也是身心健康的原因。

    孔子对事业的追求与其乐观情绪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全心全意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必然乐在其中。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就是对待任何学问或业务,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在其中的人。很明显,他把事业和乐趣融为一体了。安贫乐道正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为了“道”,他不怕缺衣少食,也不怕贫穷,甚至还不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可见,“道”就是他的最高追求。“道”的内容就是他所谓的真理或学问。他勤奋地学习,就是为了不断增加知识,掌握真理。为了追求学问和真理,贫也乐在其中。颜回是他最赏识的学生,他住在小巷子里,饮食极其简单,别人都忍受不了他那种贫困生活带来的忧愁,而颜回却仍然非常快乐。孔子对颜回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大加赞扬。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道:贫而不巴结奉承,有钱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了,但还不及“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显然,在孔子看来,贫不自卑还不如安贫乐道,因为后者的态度更为积极,也有明确的追求目标。

    孔子提倡乐观,但他并不主张盲目的快乐。他把快乐分为有益和有害两种。有益的快乐是:“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具体说,就是调节礼乐,宣扬别人的好处,交有益的朋友。有害的快乐是:“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论语·季氏》。具体说,就是骄傲,游荡忘返,好吃荒淫。显然,前者有益于事业的发展,后者有损于身心健康。因而,孔子视其为针锋相对的两个方面。

    由于孔子提倡正当的快乐,所以,他把快乐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荡荡”,是心地平坦宽广,“长戚戚”,是局促忧愁。这是君子和小人不同的道德。“坦荡荡”是快乐的基础,君子是不会忧愁的。所以他说:“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仁者不忧。”《论语·子罕》。这都是把君子和“不忧”联系起来。可见,君子的品德必须是快乐而“不忧”。

    孔子的学生中,闵子骞对人恭敬而正直,子路非常刚强,冉有、子贡温和而快乐。孔子看见他们都非常高兴。显而易见,孔子的快乐中反映着他的是非观。

    综上所述,孔子的一生,是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一生,也是乐观的一生。正因为他把全部精力集中于事业,所以,他不知道衰老会要来了。在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不难看出,他每过十年就要高上一个台阶。如果他能活到80岁以上,肯定会在他的总结中加上一句80如何如何。这种在不断提高中前进的一生,正反映了他忘我的乐观精神。这种精神,意味着人体本身各种器官的正常运转,各种器官在正常运转中老化自然是缓慢的。这比起那种游手好闲,又空想有所得的不劳而获者,还有那种多愁善感,悲观厌世者,都是值得赞扬的。如果说这是孔子的长寿之道,是无可非议的。

    根据古人的经验,借题发挥,谈了以上意见,算是完成了文史馆布置的任务。从此,这些意见就成了我晚年的人生哲学。按照自然规律,每一个人都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谁也不能例外。既然如此,是积极、乐观地走完这个历程,还是消极、悲观地走完这个历程,必须有所选择。

    如前所述,我的读书机会确实来之不易,必须珍惜;其次,加入老年人的队伍后,触景生情,顺利接受了孔子的积极人生哲学。于是,我开始了退休以后的生活与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古稀之年的精力当然不如以前了,每天工作的时间不断缩短,散步、看电视的时间反而增加了。不过,老牛拉破车,慢而不停,每天都有所前进。这本小书的主要部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该书是否对社会有所裨益,当然应待别人评说。不过,一个小小史学工作者的执著追求,只要自感有点效果,也就不算徒劳无益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